全 文 :·
38
·
(总 9 4 2) 中国医药学报 19 9 2年第 7卷第 5期
阅
阴行草与角篱的本草考证
张慧燕 阎文玫
(北京中医学院 , 北京 10加2 9 )
阴行草 , 19 7 年版 (药典 ) 有收载 , 为玄参科
(cS r o hP
u la ir ace
a e
)植 物 阴 行 草 Si p h o n o s et g ia
`址 ne n ia s B e nt .h 的干燥带果全草 . 实际上在北方地区
普迫以阴行草作刘寄奴入药 , 南方地区以铃茵陈 、 金
钟茵陈 、 山茵陈等名入药 . 关于阴行草作金钟茵陈和
刘寄奴的本草考证前人已有结论 ( ’〕. 笔者在此基础上
继续进行探讨 .
阴行草的药用历史及药名补考
明代 《淇南本草》 收载有金钟茵陈(2) , 据考证即
为阴行草 (l) . 而阴行草之名始见于清代的 《植物名实
图考》 , 但著者在其项下有 : “ 宋图经谓茵陈有数种 ,
此又其一也 , (3) , 如果按此而论 , 阴行草的药用历史则
更长 ,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后世的 《本草推陈》 在阴行草项下也记载 : 。 《图
经本草》 云 : 茵陈有数种 , 本品殆亦其一 ” , 但是没
有做任何说明 (4) . 查 《图经本草》 , 苏颂在茵陈项下记
载了茵陈篙的产地 、 植物形态、 名称来历 、 采收期以
及茵陈蓄当时称之山茵陈和当时另有两种茵陈 (江宁
府茵陈和阶州茵陈 ) 同人药的情况 。 苏颂还日 : “今南
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 , 或著其说云 : 山茵陈 , 京
下及北地皆用如艾篙 , 叶细而背白 , 其气亦如艾 , 味
苦 , 干则色黑 . 江南所用 , 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 , 高
三 、 四尺 , 气极芬香 , 味甘辛 , 俗又名龙脑薄荷 ; 吴
中所有 , 乃石香藉也 , 叶至细 , 色黄 , 味辛 , 甚香
烈 , 性温 , 误作解脾药服之 , 大令人烦 ” (5) . 从所述几
种当作茵陈人药的植物逐一来看 , 江宁府茵陈和阶州
茵陈的形态描述和附图都与阴行草明显不同 。 江南的
龙脑薄荷和吴 中的石香芳的形态特点也皆不和阴行草
有丝毫的瓜葛 。 所剩只有 “ 京下北地所用山茵陈 ” 有可
能是吴其俊所指了 。 从其 “ 干则色黑 ” 这一特点看 , 只
有玄参科植物才有 , 并且阴行草幼苗的植物形态亦
。如艾篙 , 叶细 ” , 只是 “叶背白 , 气如艾 , 味苦 ’ 与其
植物特点不符 . 至于苏颂又有 “ 《本草》 注云 : 茵陈
蓄 , 叶似蓬篙而紧细 , 今京下北地用为山茵陈是也 ”
之说 , 依据并不充分 . 既然论者有 “江南所用 , 茎叶
都似家茵陈而大 ” 的描述 , 就说明其对茵陈是很熟知
的 , 因而如果 “ 京下北地用 山茵陈 ” 确是茵陈篙的话 ,
其形态描述不该有大出入 , 或许写书人也不会如此周
折进行描述了 , 所以笔者怀疑这是一误 。 根据以上考
证 , 我们订为 《图经本草》 中的 “ 京下北地用山茵陈 ”
是今玄参科植物阴行草。
阴行草之功效考贬
明代以前的本草中 , 山茵陈 、 茵陈多指同物 . 李
时珍日 : “ 茵陈昔人多薛为蔬 , 故人药用山茵陈 , 所以
别家茵陈也 ’ . 到了清代, 山茵陈只作茵陈的一种而
与茵陈相区别 , 但仍列在茵陈项下 . 赵学放在 《本草
纲目拾遗》 的序例正误篇有 : “ 茵陈· “ 一其叶细于青篙
者也 . · ·一其性专于利水 , 故为黄疽湿热要药 。 一种
生子如铃者 , 名山茵陈 , 即角篙 , 其味辛苦有小毒 ,
专于杀虫 , 治 口齿疮尤妙 . 今人呼为铃儿茵陈 , 药肆
为主 . 本院检测 148 例 ,病毒感染 占 69 .6 % ,
以 3 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为高。 关于本病的
治疗 , 目前缺乏理想的抗病毒化学药物 , 我们
应用纯中药制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取得了较满
意的效果 。 结果表明 , 痊愈率达 87 % , 总有
效率 90 . 74 % , 对病毒及细菌感染所致上感高
热无论在降温或缩短病程方面均比对照组疗效
显著 , 尤其对病毒所致上感早期应用疗效更为
满意 , 且应用方便 、 简单 、 经济 、 无毒副作
用 , 家长与患儿易于接受 , 便于基层推广 , 尚
可避免因滥用抗生素而招致的不良反应 . 故认
为该药为目前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理想新药 。
参考文献
( l) 诸福棠等 . 实用儿科学 (下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8 5 : 3 1
(2 ) 小儿呼吸道感染调查协作组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调
查研究 . 中华儿科杂志 19 78 : 16 ( 2) : 6 6
(收稿 日期 19 92 年 2 月 13 日 )
宕 199 2年第 7卷第 5 期 阴行草与角篙的本草考证 张慧燕等 (总 9 25 ) · 39 .
、 吐
矽
中俱有之 , 此不可不辨而概误用之也 ” (6) . 以后的 《本
经逢原》 也有 “ 茵陈有两种 , 一种叶细如青篙者 , 名
绵茵陈 , 专于利水 , 为湿热黄疽要药 ; 一种生子如铃
者 . 名山茵陈 , 又名角篙 , 其味辛苦有毒 , 专于杀
虫 , 治口齿疮绝胜 , 并入足太阳 ” (7) , 《本草求真》 记
载亦相似: “ 茵陈本有二种 , 叶细而青篙者可用 , 若生
子如铃 , 则为山茵陈矣 , 专于杀虫 , 及治口疮 , (8) 。 据
上述记载 , 从 “ 生子如铃 ” 的植物形态特点到 “ 今呼为
铃儿茵陈 ’ 不难辨出其原植物指今阴行草 , 更何况阴
行草作 “ 铃儿茵陈 ”在南方地区一直延用至今 。 至此 ,
在本草上阴行草作金钟茵陈有同茵陈相似的功效 ; 作
山茵陈则专于杀虫 ,治口疮 ,功效与茵陈却截然不同 。
“ 山茵陈即角篱 ” 之误考辨
在查考诸本草的过程中 , 发现阴行草作山茵陈的
性味功效和紫藏科的角篙一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角
篙之名始见 《唐本草》 . 苏恭云 : “ 角篙 , 味辛 , 苦 、
平 , 有刁毒 . 主甘湿区 , 诸恶疮有虫者” (9) 。 宋代 《本
草衍义》 在角篙项下有 “ 治口齿 , 绝胜 ” 的记载 ( ’ 。 ) 。 之
后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有转载 , 并在附方项下列举
了 《 千金方》 和 《外台秘要》 的药用法 : “齿酿宣露多
是给也 , 角篙烧灰 , 夜涂 上 ” ; “ 口疮不搓入胸中并生
者 , 不拘夭人小儿 , 以角篙灰涂之 , 有汁吐去 , 一宿
效 , (I ’ ) 。 而张璐在 《本经逢原》 中茵陈项下论述山茵
陈时也恰有 “ 外专治齿酿宣露 , 千金方治口疮齿蚀 ,
并用烧灰涂之 , 有汁吐去 , 一宿即效 ” ; “ 杀虫方中 ,
一味煎汤 , 内服外洗 , 皆用角篙 。 专取逐湿化热之功
也 . ”显然 , 张璐把角篙和山茵陈视为一物了 , 于是把
角篙的功效引用到了山茵陈上 。 由此推论 : 清代的山
茵陈一阴行草的性味功效来自紫蔗科角篙 . “ 山茵陈即
角篙 ” 恐怕是误在其果实形态上了 : 阴行草果实狭长
椭圆形似短角状 , 而角篙果实长角状 . 而最先认为
。山茵陈即角篙” 的是 《本草纲目拾遗》 , 孰不知 , 赵
学敏在纠错的同时又出了误 .
今考文献
( l) 谢宗万 . 阴行草作 “金钟茵陈 ” 和 “ 刘寄奴 ” 的药用
历史研究 . 中国中药杂志 19 8;9 (6) : 7
(2 ) 兰 茂 . 滇南本草 · 卷三 , 云南丛书刻本
(3 ) 吴其俊 . 植物名实图考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 57 : 2 37
(4 ) 中国医科院江苏分院中药专题研究小组 . 本草推
陈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 60 : 12 1
(5) 苏 颂 . 图经本草 (辑复本 ) . 福州 . 福建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 8 8 : 13 5
(6 ) 赵学敏 . 本草纲目拾遗 · 上册 .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 19 54 : 8
(7 ) 张 璐 . 本草逢原 .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59 : 6 7
(8 ) 黄宫绣 . 本草求真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19 8 7 : l科
(9 ) 苏 敬等 . 唐 · 新修本草 . 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 7 9 : 2 9 5
( 10 ) 寇宗爽 . 本草衍义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 57 :
70
( 1 1)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校点本 ) · 上册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98 2 : 9 48
(收稿 日期 19 9 2年 l 月 10 日 )
本 刊 征 订 启 事
《中国医 药学报》 是 中国 中医药学会主 办的 国家级综合性 中医 药学术期刊 , 是中国科 协所属
自然科技期 刊中反映 当代中医药研究新成果 、 新思路 、 新水平的专科学报 , 主编为著名 中医药专
家黄建华教授 。 本刊理论与临床并重 、 中医与中药并重 、 继承与发扬并重 , 为高 、 中级 中医药 、
中西 医结合及其他学科人 员学习 、 研究之必读 。 从 I夕刃 年起 , 采用优质纸张 (封 面 为进 口饲版
纸 、 正文 为双胶纸 ) 激光照排胶 印 , 并进一 步丰 富 、 提高报道 内容 。 本刊 为双 月刊 、 16 开本 ,
每期 定价 .2 J口元 , 全年 万 元 。 国内由河 北保 定邮局发行 , 仃阅代号 18 一卯 ; 国外由 中国国际图
书贫易总公司发行 , 代号 刀材夕韶 。 本刊编样部也办理邮购 , 邮 费外加 乃% 。 地址 : 北京和平里
东街樱花路甲 4 号 ; 电话 : 421 石必 ;0 邮政编码 : 10 02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