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全 文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宋 元 时 期 江 南 的 水 竹 居 与 生 态 文 明
*
张 蕾
摘 要:宋元时期是传统江南景观的重要形成期,江南的水环境与竹林景观搭配在
一起形成了文人居住环境的水竹居传统。早期江南的野生水、竹环境十分丰富,对文人
宅园产生重要影响,曲水修竹成为经典的造园法式。城中水竹园极力模仿江南自然山
水,南宋时期以湖州最著,与其 “山水清远”的环境特质密切相关。乡居文人在小环
境中凿池种竹,与圩田生境相协调,在营造环境之美的同时兼收一定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江南; 水竹居;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K892. 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7-0162-09
作者简介:张蕾,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 上海 200433)
通常所谓之“竹文化”在狭义上指的是信守儒学传统的士大夫的爱竹情结及其表现,两汉
魏晋以来士大夫欣赏竹子的自然之美,赋予其高人逸致的形象。嵇含的 《南方草木状》,戴凯之
《竹谱》,对竹子的形态、生理与生态都作出了科学与人文的总结。广义上的竹生境其实已经深
入到传统的居家生活之中,构成了传统中国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竹与家庭生活的联
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仲长统的 《乐志论》①。“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
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圃树后。”②世居会稽的谢灵运之 《山居赋》更加鲜明地反映了士大夫对
山水竹木的追求——— “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竹林之美,岩岫碨曲之好,备尽之矣”。这种
大尺度的水竹生境不仅有整体宏观上的景观美,客观上还可以改善微气候,净化空气,调节地面
温度。竹生境还可以造成优质的听音环境——— “山水有清音”③。这种与自然接触的体会很早就
成为人们的环境记忆,水、竹搭配之生境成为江南自然景观最精炼的缩微。到宋代,擅长诗画的
文人在山林川泽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建造大量私人宅园,将水竹之境运用在造园上,奠定了中国
风景园林的基本风格。栽培竹子,营造竹景,成为文人造园的必要法式。随着江南的开发,塘浦
圩田水利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人们在低湿地广泛定居的生态基础,江南文人将本来天然分布于山地
丘陵、河流溪谷的竹子带到水环境丰富的太湖平原地区,江南平原的定居史就是竹子在水网平原
的扩张过程。本文以太湖东部平原为主,通过考察江南地区文人的竹子栽培和竹林经营,并对文
人水竹景观的生态特色进行分析。
收稿日期:2012-11-26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环境变迁史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68)的阶段性成果。
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39 页。
② 《后汉书》卷 49《仲长统传》,中华书局 2011 年版,第 1644 页。
③ 萧统:《文选》卷 22 招隐,胡刻本,第 510 页。
261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一、野生的水竹景观
竹子最适宜生长在温湿度高的环境中,这种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分布特征———在水源充足、降
水丰富、气候温暖的地区分布较广。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上述气候条件的江南
地区是中国竹子分布的中心之一,也是散生竹的分布中心。竹林分人工竹林和野生竹林两大类,
现在江南地区竹林以人工类型为主,经济栽培竹种如毛竹、桂竹、淡竹、水竹、金竹较多,笋用
竹如早竹、哺鸡竹,观赏竹如紫竹、花毛竹等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长兴水系和苕溪流域的东、
西苕溪及其支流的山地及河谷平原,以天目山山脉经过之湖州、杭州、临安、宜兴、溧阳等低山
丘陵为主,太湖沿岸苏州东西洞庭山、无锡马迹山等温湿度较高的地带也有大量竹林。竹林大量
分布的地区同时也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太湖流域的水源地多位于上述区域。由于竹林地存在大
量枯落物,土壤的孔隙度增大,水分入渗快,而竹林强大根系对土壤的固定能力也极大地增加了
林地蓄洪能力,能较大地削弱暴雨导致的水土流失,对水质也有明显的改善能力①。竹林,尤其
是山地竹林在整个太湖流域的水分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环境与竹林密切联系的生态结构构成了竹林景观的核心,人们对景观的总体感知又形成对
一个地区的认识。历史时期江南野生竹林分布的广度和强度应高于现代,其所形成的景观与今天
有较大的不同。对历史文献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当时竹林景观的特征。《禹贡》记扬州域 “三江既
入,震泽底定。篠荡既敷,厥草惟夭”。“篠”小竹,“荡”大竹。《尔雅》曰:“东南之美者,
有会稽之竹箭焉。”② 戴凯之 《竹谱》言:“会稽之箭,东南之美。古人嘉之,因以命矢。高者
不过一丈,节间三尺,坚劲中矢。江南诸山皆有之,会稽所生最精好。故 《尔雅》云:‘东南之
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非总言也矣,大抵中矢者虽多,此箭为最,古人以美为首。’”可知,
会稽地区出产的“竹箭”用来作箭材质最好,但可以作箭的不只 “竹箭”一种。现在的箭竹
(Sinarundinaria nitida Nakai)在古代也常用作箭,这种箭竹的大面积分布常出现在山地针叶林被
破坏以后③。会稽开发既早,这里的竹箭景观是一种次生林景观,出于实用目的被认为是美的。
左思《吴都赋》云:“其竹则筼筜箖箊,桂箭射筒。柚梧有篁,篻簩有丛。苞笋抽节,往往萦
结。绿叶翠茎,冒霜停雪。”④ 反映出早期江南地区竹林广布、种类多样的景观特质。到了王羲
之的时代,江南竹林景观之美升华为一种纯粹的环境美。《兰亭集序》有言:“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篇意味隽永的序言开启了文人 “曲水流觞”、“茂林修竹”的美好意
境,这种意境是对小尺度水竹环境的追求。反映文人对江南自然山水接触更深,与自然关系亲
密。文人对竹子的吟咏,除了列竹为谱,如晋戴凯之 《竹谱》,五代赞宁 《笋谱》,元李衎 《竹
谱详录》,元刘美之《续竹谱》,清陈鼎《竹谱》,文人还以竹自号,以竹为友,将竹塑造成君子
贤人的形象加以歌颂。
早期江南竹林景观结构特征最早系统地反映在成书于 5 世纪中期戴凯之 《竹谱》中。 《竹
谱》记录的竹林明显分为两类———坡地竹和水边竹,是一种综合的景观分类。“或茂沙水,或挺
岩陆。桃枝筼筜,多植水渚。篁篠之属,必生高燥。”⑤ 桃枝竹与筼筜竹代表水滨竹, “桃枝”,
《尔雅·释草》云:“四寸一节为桃枝”;“筼筜”,《吴都赋》注曰:“筼筜竹,生水边,长数
丈。”“篁篠之属”则是生长在山地、丘陵之竹。“篁”,《说文》:“竹田也”,《竹谱》说篁竹
361





李凤、吴长文:《水源保护林理水功能研究》,《南昌水专学报》1995 年第 1 期;王艳红、宋维峰等:《不同竹林枯落
物层水文生态效应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9 年第 1 期。
《尔雅·释地》,四部丛刊本,第 22 页。
陈嵘:《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80—181 页。
《吴都赋》,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晋文》卷 74,1930 年影印本,第 2847 页。
戴凯之著,杨林坤、吴琴峰等编著:《竹谱》,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121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任篙笛,体特圆,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篠”,《说文》:“箭属小竹也”①。
篁竹、篠竹在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地方生长茂盛。齐梁间吴兴人吴均多次描写湖州的竹林风
貌,曾言:“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又说:“梅溪之西,有石门
山,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句话,偏饶竹实。”②这种野生竹林广布的情形到宋元时期仍然
常见。赵孟頫《吴兴赋》言:“文竿绿竹,蓧簜杂遝”③,并且作有 《自写小像》 (故宫博物院
藏,绢本) ,描绘出吴兴一带江南水竹之乡 “修竹清流”之景,在表现宽旷幽径的环境的同时,
体现了文人隐逸生活的闲情雅致④。梅尧臣用“侵天筀竹溪西东”勾勒出筀竹林蔓延成岭的庞大
气势,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云 “其竹则大如篔筜,小如箭桂,含露而班,冒霜而紫,
修篁丛笋,森萃箫瑟,高可拂云,清能来风”⑤。筼筜竹、箭竹、桂竹是水边常见竹种,筼筜竹
所代表的水竹景观更常入诗,宋人拟作 “筼筜岸”⑥、 “筼筜谷”⑦。竹与水的景观,也被称作
“竹漾”,“短篱遮竹漾,危路踏松根”⑧,到明代吴兴安吉一带仍然竹林茂密,“梅溪路多种竹,
翳荟十余里,几不可睹天日。里人名曰竹漾”⑨。
元代李衎所著《竹谱详录》详细记录了宋元时期产竹之乡常见的野生竹类,所列江南地区
竹种比《竹谱》还要丰富。而筀竹、箭竹、淡竹、盖竹、水竹等江南“处处有之”,这些竹被列
为“全德品”,“品格尤高,宜图画,南北俱有之”瑏瑠。筀竹为 “全德品”之首,墨竹画多以之为
题材,深受宋元文人的喜爱,叶梦得曾说:“竹之类多,尤可喜者筀竹,盖色深而叶密”瑏瑡。淡竹
高二尺许,与筀竹相类。“盖竹所生,大抵江东。上密防露,下疏来风。连阴接畦,竦散冈潭。
今产江浙山谷间,肌薄而色白,去地七八尺,枝叶婆娑如盖,故名。此竹动连顷亩,人家庭院罕
植之者。”水竹生水边,在江南也十分常见,谢灵运 《山居赋》中已注云:“水竹依水而生,甚
细密,吴中有之。”总之,宋元时期江南野生竹林十分丰富,山坡地有筀竹、箭竹、淡竹一类,
溪谷水边有盖竹、水竹之属。
二、城中水竹园
野生水竹景观的文化价值在城市山林这种园林形式上反映得最为突出,曲水与修竹是江南园
林的特色。江南最早的私人园林是吴郡顾辟疆园,水体与竹林包含在园中。“辟疆东晋日,竹树
有名园。年代更多主,池塘复倚孙。”瑏瑢 只不过水竹园林的定型要到唐宋时期。唐代中期以水竹
为造园特色的建造风格已经在北方地区开始流行,文人造园的代表人物白居易对园林之中江南水
竹特色的领悟及运用极有代表性。“白苹湘渚曲,绿筱剡溪口。各在天一涯,信美非吾有。何如
此庭内,水竹交左右。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泓澄动阶砌,淡泞映户牖。蛇皮细有文,镜面
清无垢。”瑏瑣 白居易心中的江南是水竹交错,霜竹广布。剡溪口的绿竹十分美丽,他的竹木池馆
是对江南自然山水的临摹,后人有诗言“水竹最佳处,履道之南偏”瑏瑤。在白居易之后,文人兴
461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瑏瑤
许慎著,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上) ,第五篇上,竹部,凤凰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36、338 页。
吴均著,林家骊校注:《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209 页。
赵孟頫撰,任道斌编校:《赵孟頫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 页。
穆益勤:《赵孟頫〈自写小像〉》,《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 年第 10 期。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物产,民国影印宋刻本,第 4 页。
孙甫:《水阁》,载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第 2 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27 页。
苏轼:《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卷 7,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明成化本,第 71 页。
梅尧臣:《宛陵集》卷 40,登采石山上广济寺,四部丛刊景明万历梅氏祠堂本,第 250 页。
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 66,竹漾有序,明崇祯六年刻本,第 1364 页。
李衎著,吴庆峰,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卷 3《竹品谱》一,全德品,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3 页。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明津逮秘书本,第 71 页。
朱长文著: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2 页。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 8,泛春池,四部丛刊本,第 74 页。
邵雍:《寄谢三城太守韩子华舍人》,载《全宋诗》卷 361,第 4455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建江南风格园林在北方和南方都兴盛起来,苏州、湖州、杭州等地最为显著。宋代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众多文人定居江南,并在常居之地栽植竹林,居于水竹之中的居住模式成为江南文人宅园
普遍的特点,孟浩然曾说:“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① 这个时候
的水竹园林比起后期野趣十足,规模更大。北宋苏舜钦坐事被削为民,于 1045 年流寓苏州。他
在郡学附近发现了一块宜于安居之地,亭台楼阁构筑好之后在周围空地上种满了竹。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
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
居,左右皆林虧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
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
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以风月为相宜。②
苏舜钦买得之地原是几十年前吴越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池馆旧址,“纵广合五六十寻”。“寻”,
《说文》曰:“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三向皆水”,环绕之水为葑溪,直到近代,这环绕
沧浪亭的河水还可通往盘门,直达运河③。“崇阜广水”,不但水环境丰富,地势也较高,适合竹
类生长。原本就有杂花修竹不少,而园主苏舜钦在水道沿岸南北又种满了竹。园主因势利导,利
用自然条件而略加修凿,反映出当时苏州城中环境的原生疏阔状态。
南宋园林集中分布在临安和吴兴④。临安是国都所在,御园和私人园林并存,吴兴的园林则
是更加纯粹的文人园。南宋盛极一时的吴兴名园有 30 多座,水竹交映,这与当地水面广阔,环
境清美有莫大关系。建有倪氏园、玉湖别墅的尚书倪文节认为唐末五代时候湖州的存在是士大夫
和百姓的幸运:“顷年奉使到北方,大率平野,绝无山水,晴则尘涨空,雨则泞没膝,然后知江
南之为绝境,而霅川者尤为清胜,盖平波漫流,有水之利而无水之害,群山环列,秀气可掬。卜
居於此,殆复何加?”⑤ 北方兵乱,社会饱受摧残,而南方,尤其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不但没
有遭受战乱,反倒在安定中稳步发展,水利日兴,后来竟然 “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⑥。位于
太湖南岸的湖州成为较为安全之地,且离政治中心临安甚便,士大夫们在此定居是上上之选。不
仅湖州,当时整个太湖流域的发达郡望都是士大夫的安身之地:“平江、常、润、湖、杭、明、
越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望下。”⑦ 宋代湖州城成为文人士夫的聚居社区,造成
了文人园林的兴盛。南宋周密作 《癸辛杂识》时写成在园林史上有重要意义的 《吴兴园圃》⑧
一节,记录了当时著名的文人园林。
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其后,秀安僖王府第在焉,尤为盛观。城
中二溪水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倪文节 《经锄堂杂志》尝纪当
时园圃之盛,余生晚,不及尽见。而所见者亦有出于文节之后,今城之内外常所经游者
列于后,亦可想像昨梦也。⑨
以上共列城内名园 18 座: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章参政嘉林园、弁端明园、赵府北园、
丁氏园、莲花庄、赵氏菊坡园、程氏园、丁氏西园、倪氏园、赵氏南园、叶氏园、李氏南园、王
氏园、赵氏园、赵氏清华园、俞氏园。比之为早的尚书倪文节在 《经锄堂杂志》记录了吴兴城
内彼时著名的游览景点: “颜鲁公堂、莫氏莲庄、莫郎中园、曾氏极目、林氏溪堂、杨氏水云
561









孟浩然:《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载高似孙 《(嘉定)剡録》卷 6 上《诗》,清道光八年刻本,第 44 页。
苏舜钦著,沈文倬校点:《苏舜钦集》卷 13《沧浪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57—158 页。
周苏宁:《沧浪亭》,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12 页。
童寯:《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页。
倪思:《经锄堂杂志》卷 5《霅川》,明万历潘大复刻本,第 41—42。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 24《治国平天下之要》,制国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712 册,第 336 页。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20,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325 册,第 313 页。
《吴兴园圃》后来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第 117 卷,名为《吴兴园林记》,后人多以此名称之。
周密著,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7—8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乡、万氏南园、邹氏园、慈感寺、沈尚书园、晦岩园、叶氏园、赵氏北园、俞氏园、向氏
园。”①
《经锄堂杂志》共记录城中园林 15 处,除一座寺庙外,其余都是文人园。这些园林是倪文
节亲眼所见,考虑到他的活动年限,至少在 12 世纪末、13 世纪初这些园林尚存。周密所记园林
只有 6 处同时也为倪文节所记录。这些位于湖州城内的园林,主要在水陆城门和府治附近沿河道
分布,城北奉胜门附近,城东月河、霅溪,城南余不溪两岸聚集着众多园林。这些园林具有美好
的水竹景观,有的直接以之为名:“章氏水竹坞,章农卿北山别业也,有水竹之胜。”②叶水心曾
为尚书沈宾王城北奉胜门外园林,即北沈尚书园作记:“户部尚书吴兴沈公园于城北奉胜门外,
而使告余,曰:‘北村亩余三十,中涵五池,太半皆水也’。”叶氏认为吴兴山水天下第一,“其
山脉地络融液而浸灌者,莫非气之至清,渟止演漾,澄莹绀澈,数百千里接以太湖,蒲荷苹蓼,
盛衰荣落,无不有意,而来鸥去鸟,风帆浪楫,恣肆渺莾,不知其所穷”③。
士大夫之所以选址在水陆城门附近,恐怕跟江南水乡城市 “内堑外濠”的格局密切相关。
这是一种从《周礼·考工记》开始就描述过的城市模型,常见于吴越水乡 “夹城作河”构造④。
这种城市布局中,城墙夹在内外护城河之间,里外都可称 “濠”:“粱龙德二年始以砖甃,高二
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有濠,宋初门已塞二,惟存阊胥盘葑。”⑤ 湖州城有东西南北四濠,
东濠有两重,称“外濠”、“里濠”。“诸濠之水遇春夏水生,浩漾汹涌湍激迅驶,而西南二水互
胜交流,余不水盛则浸淫入于苕溪,苕溪水涨亦弥漫混于余不,而众濠交受以入于湖,尤为深
阔。”⑥ 东西苕溪及其支流环抱湖州城,诸水汇聚,水面极为宽广,正如蜀僧居简《忆霅诗》云:
“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舟从城里过,人在水中居。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鱼沈犹有
雁,不寄一行书。”⑦ 人在水中居,窗外就是水面,这种广大的水域赋予湖州 “山水清远”的美
誉。而且这里交通方便,生活物资充裕, “子城濠分霅溪支流,自两平桥入,桥之西隅有柱石
存,旧可通舟楫,市鱼虾菱藕者集焉”⑧。
另外,宅园多分布在水滨还跟其造园宗旨有关。“有水园亭活”⑨,园林多选址在河道边,取
水造景方便。在水滨之地定居之后,必然种竹。曾几曾作《种竹》诗:“近郊宜竹树,手植满庭
隅。余子不足数,此君安可无。风来当一笑,雪压要相扶。莫作封侯想,生成鄙木奴。”瑏瑠 宋代
江南开发加剧,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里,人们更加重视营造广水与修竹景观,形成优美的小环境。
“薛野鹤曰:‘人家住屋,须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方好。’”瑏瑡 水竹之美体现在创造出静
态水景,或单独以竹成景,“欲分溪上阴,聊助池边绿”瑏瑢,或兼种柳树,“竹绕亭台柳拂地”瑏瑣。
柳树与竹都喜湿,宜于水滨种植。每年春来之时,柳黄竹绿相映成趣,潭水池水也染上了浓浓绿
661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倪思:《经锄堂杂志》卷 8《记霅川游览去处》,明万历潘大复刻本,第 62 页。
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12 页。
叶适:《水心集》,载《水心先生文集》卷 10《前集》,北村记,四部丛刊本,第 149 页。
钟翀:《吴越水乡古城“夹城作河”构造初识》,载王建华主编《越文化与水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13—228 页。
郑若曾:《江南经略》卷 2 上,苏州府城池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728 册,第 75
页。
嘉泰《吴兴志》卷 2《城池》,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 6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96 页。
释居简:《北磵诗集》卷 7,寄湖州故旧,清钞本,第 105 页。
嘉泰《吴兴志》卷 2《城池》,载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 6 册,杭州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 2495 页。
邵雍:《小圃睡起》,载《全宋诗》卷 362,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467 页。
陈起:《两宋名贤小集》卷 190,《茶山集》,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1363 册,第
540 页。
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续集上,水竹居,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117 页。
梅尧臣:《雨中移竹》,载《全宋诗》卷 233,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726 页。
王禹偁:《留别扬府池亭》,载《全宋诗》卷 67,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69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意。到明代,太仓人王世贞在城中隆福寺西面建有弇山园,他对其地水环境这样描述:“前有方
池,延袤二十亩,左右旧圃夹之,池渺渺受烟月,令人有苕霅想。” “苕霅”指的是湖州。园子
“入门而有亭翼然,前列美竹,左右及后三方悉环之,数其名,将十种。亭之饰皆碧,以承竹
映,而名之曰‘此君’,取吾家子猷语也”①。可见水竹的搭配向来是文人追求的景致,朱长文曾
作诗表达同样的意思:“筑室寻幽处,唯求水竹邻。心安何必贵,累少莫如贫。石里求奇古,花
中悟道新。不须多辙迹,猿鹤自为宾。”② 甚至还以 “水竹”来概括园林景观:“水竹园林秋更
好。”③ 苏东坡曾用“依山水竹似江南”来概括秦川的特点④,说明水竹在文人心中能够抽象地
代表江南。
文人在城中园林的生活极为诗意,与水竹环境相关的乐趣莫过于 “曲水流觞”。“觞”又叫
“羽觞”,就是酒杯,一般为木质带耳漆器,质量轻,能够浮在水面,顺水流而下。酒杯要能够
漂浮水面之上,水流须缓,水道呈自然弯曲,“流杯亭下水无声”⑤。会稽兰亭、长安曲江池、洛
水等地都是著名的流觞之地,基本上都是利用城郊自然水体,略作加工即成为举行修禊流觞活动
的场所。唐宋发明一种酒船,更加促进了流觞活动在园林内的开展。这种雅集活动要顺利开展,
先要有曲水。宋代园林的设计也以此风雅之事为目的。“园之西即为曲水,先入敷荣门,右转至
右军祠,穿筱竹坞,遂登山……山背有流杯岩,凿城引鉴湖为小溪,穿岩下,键以横闸,激浪怒
鸣。过闸遂为曲水,长庑华敞。”⑥ 先有曲水,而后种竹。“其居之苑籞,多引外湖之泉以为池,
泉流环回,斗折涓涓然,萦穿径间,林篁覆之,禽鱼飞游,虽在城市而其山溪之观,而流觞曲水
者诸泉之最著者也。”⑦ 苏轼在杭州游玩时也曾说:“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如对茂林修竹,
似永和节。”⑧
三、乡村小生境中的水竹居
唐末五代太湖平原地区形成 “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塘浦圩田体系,圩岸
和圩田内部分布着众多聚落,临水特征明显。不少文士居于农业景观丰富的乡间,住宅简朴,他
们兴建的宅园更有小农特色,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两类环境,其发展情况与乡村景观日渐小型化的
趋势一致。唐末在乡村居住的文人多居于临水圩岸,陆龟蒙居松江甫里,好友皮日休将其所居之
处的水竹环境刻画得十分清楚,作诗曰: “一方萧洒地,之子独深居。绕屋亲栽竹,堆床手写
书”,“趁泉浇竹急,候雨种莲忙。更葺园中景,应为顾辟疆。”又说这里“水痕侵病竹,蜘网上
衰花”⑨。竹是陆龟蒙自己所栽,“水痕侵病竹”,表明居住环境的亲水性极强,但与此同时又要
“趁泉浇竹”,说明这里水文条件的不稳定。吴淞江附近的水流因感潮之故呈自然弯曲状,水滨
沙地野生草被较多,荒野味道浓郁瑏瑠。此时的村落位于圩田中央,十分简单,文人的宅园也是简
单的茅顶草屋,“篱疏从绿槿,檐乱任黄茅”。这种环境提供给文人广阔视域,自然也会影响到
文人的心态和文风。到宋代这里仍比较旷阔,“陆龟蒙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野”瑏瑡。然而太湖
地区水面广大,天然河流与大圩相通;降雨过多,水泻不畅,往往会淹没农田,冲毁屋舍,衣食
761









瑏瑠
瑏瑡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 59《文部》,弇山园记二,明刻本,第 645 页。
朱长文:《梅评事携诗过访欲求属和因次其韵》,载《全宋诗》卷 845,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791 页。
邵雍:《秋日饮后晚归》,载《全宋诗》卷 365,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492 页。
苏轼撰,查慎行补注:《苏诗补注》卷 5《古今体诗四十五首》,五郡附子由次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
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1111 册,第 111 页。
连文凤:《百正集》卷上,流杯亭,清知不足斋丛书本,第 15 页。
吕祖谦:《东莱集》卷 15《纪事》,入越录,民国续金华丛书本,第 107 页。
戴表元:《杨氏池堂燕集诗序》,载陶宗仪《游志续编》卷下,清嘉庆宛委别藏本,第 35 页。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劝金船,中华书局 2002 年版,第 87 页。
陆龟蒙:《松陵集》卷5《今体五言诗六十八首》,奉题屋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1332 册,第 221—222 页。
王建革:《唐末江南农田景观的形成》,《史林》2010 年第 4 期。
范成大著,陆振岳校点:《吴郡志》卷 9《古迹》,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5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无着,陆龟蒙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困难。
鲁望,唐相元方七世孙也,始居郡中临顿里,晚益远引深遁,居震泽旁,自号甫里
先生。有地数亩,有田奇十万步,有牛减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汙下,暑雨一昼
夜,则与江通色,先生由是苦饥困,仓无斗升蓄积,乃躬负畚锸,率耕夫以为具,盖遂
终焉。①
乡间傍水而居需要防备这种环境带来的损失,在居住环境中兴修小塘十分必要。范成大曾作
《光福塘上》:“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鸡声人语小家乐,木叶草花深巷香。春去已
空人尚絮,雨来何晚稻初芒。只今农事村村急,第一先陂贮水塘。”② 范石湖在小塘之上还种植
竹木,从中获得一些收益以供日常所需。 “种木二十年,手开南野荒。冉冉新岁月,依依旧林
塘。汙莱擅下湿,芩蔚骄众芳。菱母尚能瘦,竹孙如许长。忆初学圃时,刀笠冒风霜。今兹百不
堪,裹帽人扶将。龙钟数能来,犹胜两相忘。”③ 乡居文人在房前屋后栽竹,与范成大同时的王
十朋在《题燕竹诗》提到:“问讯东墙竹,佳名始乃知。龙孙初迸发,燕子正来时。”④燕竹就是
早竹,在文人居住的农家院落多有种植,美化环境的同时提供食笋。
江村水竹错落的景致在宋元人笔下时常出现。王禹偁到江南赴任见到不同于北方的景色:
“移任长洲县,穷秋入水乡。江涵千顷月,船载一船霜。竹密藏鱼市,云疏漏雁行。故园渐迢
递,烟浪白茫茫。”⑤ 司马光也说:“秋风索索连江起,暮过烟波十余里。长芦瘦竹映渔家,灯火
渺茫寒照水。”⑥ 元竹斋先生王冕长期在江南地区活动,行舟是他的日常经历,每每看见江村的
竹林景致都要赞赏一番:“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以及 “水竹连平野,人家出夕阳。道途
忘险阻,风景异寻常”。这是有竹林分布的圩田的独特景观层次———人家位于高处,次之农田,
水面最低,而高达数米或数十米的林木群落勾勒着水乡的轮廓。王冕看见的大片竹林是水竹林,
他在另外一首诗中对水竹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水竹能潇洒,天然二尺强。低枝均雨露,直节惯
风霜。不拟编书简,何时宿凤凰。幽人颇相得,拂拭近茅堂。”⑦ 这里描绘的水竹,干通直,枝
条舒展,以水滨为宜生环境。这种水竹就是李衎在《竹谱详录》中记录的水竹。
水竹,凡二种。一种出黔南管内,或生岩下潭水中,其笋随水深浅以成节。若水深
一丈,则笋出水面为一节。蛮蜑采以为食。一种江广处处有之,多生水边及道傍下湿
处,形状与筋竹相同,人取劈篾杂用皆可。谢灵运 《山居赋》注云: “水竹依水而生,
甚细密,吴中有之。”《新安志》云: “水竹柔韧,可为篾。”⑧
吴地的竹当是后一种,也就是现在的水竹 (Phyllostachys hereroclada Oliv.)。水竹秆形通直,
一般高 4 ~ 5 米,生长良好者可达 6 ~ 8 米,节间长,竹节平,纤维细韧,水平抗拉性强,劈篾平
滑。水竹非常耐水湿,适于在水地或阴湿性沙瓤地带生长,旱地生长较慢且长势不良⑨。在吴
地,水边及道傍下湿处就是圩岸边,农家多栽水竹在房屋周围,符合水竹的生理要求。在水淹地
带,因大量肥沃淤泥,甚至不用培土,只要每年 2 ~ 3 月翻土略培根际,即可养成好竹瑏瑠。水竹
根系有强大的保水保土作用,在种植后 3 ~ 5 年内,就可以把松散状态的沙砾、块石、壤土等串
牵起来,即使地上部分大面积死亡,地下的根鞭也仍然坚硬,不易腐烂,在 20 ~ 30 年内仍然保
861









瑏瑠
朱长文著: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2 页。
张大纯著:《采风类聚》卷 3《吴县》,载张智主编《中国风土志丛刊》第 39 册,广陵书社 2003 年版。
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诗集》卷 28,三月十六石湖书事三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87
页。
雍正《浙江通志》,卷 104,《物产》,《绍兴府》。
王禹偁:《小畜集》,《王黃州小畜集》卷 7《律诗》,赴长洲县作,四部丛刊本,第 33 页。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温国文正公文集卷》卷 6《律诗》,松江,四部丛刊本,第 47 页。
王冕著,寿勤泽点校:《竹斋集》卷中《五言律诗》,水竹,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09、114 页。
李衎著,吴庆峰,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卷 2《竹态谱》,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5 页。
孙天任,吴元钿等:《舒城水竹人工林经营密度的探讨》,《安徽农学院学报》1985 年第 2 期。
陈嵘:《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64—265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持与生长时一样的保土作用①。到明代,万历《会稽县志》仍说“水竹,谢灵运 《山居赋》‘水
竹依水生’,甚细密,吴中以为宅援”②。吴地傍水竹而居是与当地环境、植物资源相协调的表
现,这种特点更为精致地表现在文人画中。
元代无锡人倪瓒的绘画作品代表了元代文人 “隐逸”风格的最高峰,他一生浪迹于太湖、
泖湖一带,画作也多取材于兹,曾作《水竹居图》(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图青绿设色绘江
南初秋景色。远岫平林,山前溪水渚坡,坡上杂树五株,树后茅屋丛篁。画面右上有楷书自题:
“至正三年 (1343)癸末岁八月望日,□进道过余林下,为言僦居苏州城东,有水竹之胜。因想
象图此。”③ 并赋诗其上:“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鸟,诗成洗砚没游
鱼。”这幅画是倪瓒与友人谈论苏州城东的水竹之胜而后有感而发,创作之佳作。倪瓒以 “逸”
为精神追求,《水竹居》之宅园隐蔽在水渚、修竹之间,一方面反映出他所谓的 “聊以写胸中逸
气耳”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当地的居住环境。时人王冕也在 《水竹居》一诗中歌颂这种
隐逸之境:“小桥流水路萦纡,竹里茅茨是隐居。”⑤
居于吴江的曹勉有水竹居在平江城内,元末迁至吴江平望西汇。倪瓒为之绘 《水竹居图
卷》,并于其上题句云:“吴下人家水竹居,俞公染翰笑谈余。记文固已澜翻甚,啸咏还当雨霁
初。篇什漫劳陈组绣,园池无复有禽鱼。只今萧散南湖上,种玉疏清孰侮予。”⑥ 又题云:“仲和
兄吴城宅中有水竹居,闻甚清邃,兵后以其地处军伍,因迁松陵南湖之上,亦种竹疏流,婆娑其
间,比之城中尤清旷也。俞君作记,澜翻浩汗,虽白首暮年,犹不除少年举子习气耳,题燕适之
所曰水竹居。吴人多用之类,皆凿池种竹,以夸深静也。余至吴中士人家每见如此,故篇中悉及
之。”⑦ 可以看出,当时江南文人凿池种竹,居住在水竹之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风尚,水竹之居
对于文人而言是生态美与情境美的理想家园,水竹景观已经从自然环境变成带有深厚的人文性的
景观。后期乡居文人仍常在水塘边栽竹种柳,“清风一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⑧,但同时其
小农性更强,李日华仔细经营竹园,“四月五日,同内子至白苎村居。数竹得六百二十竿,经营
畦圃,审度相背,将成小筑,为鹿门之隐。迨暮而返”⑨。明末清初 《补农书》更说,“池蓄鱼,
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瑏瑠,是出于农业生产的考量。文人的乡村园林废弃后容易被改造为
农田村舍,使得小农经济基础得以扩张。如兴建于南宋初昆山高墟的依绿园是时任苏湖抚谕盛德
辉的宅园,这里曾为一时之胜,宣德中仍有修葺,至清荒芜。从清人张潜的诗中可以知道这里原
来也以修竹水景取胜:“山旁谁是名园主,认取黄泥一抔土。东风吹绿前溪流水,茅舍几家修竹
里。七百年来野草荒,菟葵燕麦两茫茫。溪头不少青青竹,时有村翁来饮犊。”瑏瑡 只不过修竹变
成麦田,仅在溪水边空旷之地还有一些绿竹。当然,明清时期乡村园林仍然比较多见,而且仍然
保持对水竹的追求,“方塘曲径到处植之”瑏瑢,以致 “江乡水竹寻常有,难得闲身狎田叟”瑏瑣。文
人园林的环境之美可见一斑。就是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文人抒发情怀,吟唱附和,建立起自己与
961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覃本华:《沿河堤河岸坎植水竹的治水保土作用》,《南昌水专学报》1995 年第 1 期。
万历《会稽县志》卷 3,物产。
题文“□进道”指高进道,是倪瓒的友人。
倪瓒:《清閟阁遗稿》卷 11《题跋》,跋画竹,明万历刻本,第 119 页。
王冕:《竹斋集》卷上《七言律诗》,水竹居,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1 页。
倪瓒:《水竹居诗》,载 (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 18《第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
印版,第 1385 册,第 462 页。
李日华:《六砚斋三笔》卷 2,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年影印版,第 867 册,第 692 页。
李日华著,潘欣信校注:《竹懒画媵》,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10 页。
李日华著,屠友详校注:《味水轩日记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06 页。
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增订本) ,农业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77 页。
转引自魏嘉瓒《苏州历代园林录》,燕山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83 页。
高士奇:《北墅抱瓮录》,《竹》,清康熙刻本,第 19 页。
王鸣盛:《西沚居士集》卷 10《七言古诗》,题殷如梅万竿寒玉图,载陈文和主编《嘉定王鸣盛全集》第 11 册,中华
书局 2012 年版,第 128—129 页。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7 期 张 蕾:宋元时期江南的水竹居与生态文明
他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联系,得到心灵的慰藉,高斯德甚至说 “艺花、种竹、疏沼、架亭,
若将终身焉”①,文人成就了园林艺术,而园林也成了文人的家园。
结 语
江南地区竹林分布广泛,水环境丰富,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文人水竹园林景观,傍水竹而居
的水竹居是其主要特色。宋代湖州广阔的水域以及太湖平原弯曲的河道环境对于 “水竹居”景
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居于水竹之中是对环境感知敏锐的文人们的理想和实践,这种理想最初来
自对山林之美的体会。家园是情感的给予、交流以及获得慰藉的理想空间,文人们在自己营造的
园林中吟唱休憩,在这里,就连最细微的情绪也能得以排遣。文人选择与水、竹为邻,这是一种
人与环境关系的表达,这种文化的环境基础在后期经历了一个广泛小农化的过程,文人拥有的近
水圩岸深入到小农的基本生活中去,江南地区正是这样的被文化生活情调影响的地区。竹文化深
入乡村,深入到中国人的基本生活,也构成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责任编辑: 陈炜祺)
Water-Bamboo Habitat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Jiangnan Region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Zhang Lei
Abstract: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ere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Jiangnan region. Thanks to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 and bamboo forest landscape,man of
letters had accomplished their bamboo-sheltered house which was the classic Chinese garden style —
winding water and the slender bamboo trees along the side. The owners of city gardens spared no effort to
imitate the natural mountains and rivers,especially in Huzhou provinc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It was
due to the citys rich-water environment. The other who lived in countryside mingled with peasants used to
cut small-scaled pools around their private house,in order to build up fine micro-environment and get
some benefit out of the bamboo forest,which harmonized with the Wei-field systerm habitat.
Keywords:Jiangnan Region;Water-Bamboo Habita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071
① 高斯德:《耻堂存稿》卷 4《记》,温乐堂记,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 51—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