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薯莨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3卷第5期
的负性肌力作用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即可缓解心肌桥对血
管的压迫,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以达到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而
改善症状。钙拮抗剂对改善患者的症状亦有作用,如维拉帕米,
地尔硫 也可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使舒张期灌注期相对
延长,也可达到增加收缩期血流灌注的效果[10]。对伴有不稳定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可应用抗凝、抗血小板制剂,如肠溶
阿斯匹林75mg~100mg/日,也可用噻氯匹啶,氯吡格雷。对于
硝酸酯类,曾有报道硝酸甘油可加重心肌桥在收缩期导致管腔
狭窄,进而加重心肌的缺血,但Kodama等[11]提出硝酸酯类药物
可解除心肌桥患者的冠脉痉挛,尤其当患者有持续胸痛,伴ST
段抬高时,可紧急使用硝酸甘油。
5.2 外科治疗
5.2.1 心肌桥切除术或冠脉松解术:1975年首先报道世界上首
例心肌桥切除术。之后相继对重症患者进行了该项手术,术后
患者症状消失,心肌缺血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观察多年未再
复发。但也有人认为该手术相当危险,主要是冠状动脉心肌桥
段走行是不可预测的,有时需深入切开心室壁,从而潜在地导致
随后发生左室壁瘤。
5.2.2 冠状动脉旁路吻合或移植术:如果心肌桥较厚或较长,其
下的冠状动脉不易分离,或担心行心肌桥切断术有心室穿孔的
危险,可行主动脉心肌桥远端冠状动脉吻合术或静脉血管移植
搭桥术。对于症状重,心肌桥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时,更应考虑冠
状动脉搭桥术。
5.2.3 介入治疗:近年来有报道对心肌桥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
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减轻心肌桥两端的压力
差,增加冠脉血流的储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有持续、严
重心绞痛患者且β-受体阻滞剂效果欠佳时,可作为治疗上的一
种重要手段。支架的选择上常选用柔韧性强支撑力大的支架,
如Multilink支架,支架释放压力为12个大气压,常使用高压扩张
(14个大气压)以达到满意的支架扩张效果。近年来通过临床观
察,发现冠脉内支架植人再狭窄发生率高,并发现再狭窄与支
架密切相关,对支架的改造和修饰是防止再狭窄最简洁、最有
效的方法。现研究较多的有药物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磁
化支架等。
6 心肌桥的预后
心肌桥的预后取决于心肌桥的深度、厚度、长度,是否伴有
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瓣膜疾病、心肌病等,是否合并二尖瓣脱
垂。单纯心肌桥患者由于对心功能影响并不明显,预后较冠状
动脉固定狭窄良好,相当部分心肌桥患者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
微,仅在冠造中发现,但也有原因不明的猝死患者,尸检发现心
肌桥为惟一的原因。总之,随着心肌桥的发现和发病机制的研
究,将不断推进临床对心肌桥的诊治。
参考文献:
[1]JanboGE,RainmundE,RupprechiH,etal.Comparisonofintravascular
ultrasoundandangiographyintheassessmentofmyocardialbridging[J].
Circulation,1994,89(4):1725.
[2]WinterRJ,KokwEM,PiekJJ,etal.Coronaryatherosclerosisinamy-
ocardiabridge,notabenigncondition[J].Heart,1998,80:91.
[3]NobelJ,BourassMG,PeticlercK,etal.Myocardialbridgingandmilking
efectoftheleftanteriordesendingcoronaryartery;normalvariantor
obstruction[J].AmJCardiol,1976,37:993.
[4] 张桂兰.中国实用现代临床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6.
[5] 张国辉,钱菊英,攀 冰,等.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5):279.
[6] 郭玉军.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5,11(8):
739.
[7] 郭丽君,谭婷婷,毛节明.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和预后分析[J].中
华医学杂志,2003,7:555.
[8] 王 健,钱菊英,周月明,等.冠状动脉心肌桥101例临床分析[J].中国
临床医学,2004,11(5):704.
[9] 张国辉,葛均波.心肌桥的临床研究现状[J].中国介入心脏病理学杂
志,2002,10(1):52.
[10]MouratidisB,lomasFE,McGild.Thaliu-201myocardialSPECTinmyo-
cardialbridge[J].JNuclMed,1995,1(8):1031.
[11]KodamaK,MoriokaN,HaraY,etal.Coronaryvasospasmatthesiteof
myocardialbridge,reportoftwocases[J].Angiology,1998,49:659.
收稿日期:2006-10-31


薯莨(DioscoreacirhosaLour.)又名血母、红孩儿、山羊头、
山猪薯、茹榔、金花果,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藤本野生
植物,药用其块茎。盛产于我国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湖南、江
西南部、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墨脱。薯莨一名最早
出自清《南越笔记》,据《植物名实图考》载:“薯莨产闽广诸山,
蔓生开花,叶形尖长,如夹竹桃,节节有小刺,根如山药有毛,形
如芋子,大小不一,外皮紫黑,内肉红黄色,节节向下生,野生,
土人采取其根,煮汁染网,会入水中不濡。留根在山,生生不
息。”民间应用薯莨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用于止血,收缩子宫,抗
菌等。目前,对于薯莨的研究尚少,本文就薯莨的生药学研究、
化学成份研究、药用研究等方面的报道进行综述。
1 生药学研究
薯莨藤本,粗壮,高可达20m左右。生长3年以上者,四季可
采,尤以5~8月间采收的块状茎质量较好。块茎卵形、球形、长圆
形或葫芦形,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新鲜时断面红色,干后紫
黑色,直径大的可达20cm以上。花期4~6月,果期7月,直到明年
1月仍不脱落。考察发现[1],贵州产薯莨属于疏林灌丛型生长,适
宜在疏林下或灌丛中栽培,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000m,年均
气温16.8~23℃,年降水量1000~1200m,具有丰富热能资源的
山坡、路旁、河谷、林中或林缘等地,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薯莨的性状特征为长圆形或类球形,直径5~10cm,断面红
棕色,筋脉点突出呈红黄色交错花纹,体较重,质坚实,气微,味
薯 莨 的 研 究 进 展
钟 超,严奉祥
(南华大学药物药理研究所,湖南 衡阳 421001)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75-03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675
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3卷第5期
涩苦[2]。显微观察薯莨块茎的横切面木栓层较厚,细胞壁微木
化。皮层中有分泌细胞,直径34~68μm,长54~102μm,内皮层
为1列切向扁小的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稀疏散列,后生木
质部导管直径约至30μm。薄壁细胞中含单宁。淀粉粒圆形或
卵圆形,短径6~17μm,长14~20μm,有的较小端呈短喙状,脐
点点状,位于一端,层纹不明显。粉末显微鉴别显示,薯莨粉末
为浅红棕色,有草酸钙针晶,石细胞棕红色,单个直径25~90μm。
理化鉴别为加1%三氯化铁溶液后有蓝黑色沉淀;加2%氢
氧化钠溶液后产生红棕色沉淀;加盐酸—镁粉后,色变深红。在
265nm紫外光下呈亮蓝色荧光;薄层色谱显示,薯莨甲醇提取
液用乙醚萃取后的醚层在硅胶CMC-Na薄层板上,用乙酸乙
酯—甲醇—甲酸—水(100∶20∶1∶3)为展开剂,254nm紫外灯下,
有4个荧光斑点,其Rf值分别为0.58,0.63,0.69和0.88。
从古至今,都有将薯莨与中药黄药子混用的现象,且《本草
纲目》上记载的黄药子的原植物图也是薯莨的图。因此,边振考
等人[3]对二者饮片进行了光谱学分析,发现二者水提液的紫外
光谱中,从380~450nm间,吸收度(A)完全不同,从而为两者的
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化学成分研究
薯莨民间药用其块茎,化学成分主要是鞣质[4],还含有酚
类,甙类及蛋白质、糖类、黏液等成分。目前对于薯莨化学成分
的研究也基本局限于对鞣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鞣质别名又叫单宁,不同产地的薯莨,其鞣质的含量不同,
同时,薯莨中的色素成份也主要是单宁。传统的鞣质提取工艺,
是用40%乙醇浸提薯莨粉末8小时后,滤液浓缩干燥即可得到
较好的鞣质成分。熊晓燕等人[5]研究了从薯莨中提取单宁的最
佳工艺条件,通过对不同浓度的丙酮提取单宁的得率和纯度比
较,发现用60%丙酮水溶液浸提,控制温度在60℃,提取2小时,
溶剂与溶质比为20∶1,所得单宁的提取率为84.37%,产品纯度
可达83.39%,达到工业品二级标准。
由于薯莨所含鞣质为儿茶素类缩合鞣质[6],易被氧化、脱水
缩合为不溶于水的“鞣酐”沉淀,反应温度愈高、时间愈久,形成
“鞣酐”的分子量愈大。黄瑞松[7]等人采用均匀设计法对薯莨中
的鞣质成分的提取进行了优化,采用乙醇溶液渗滤提取法,药
材用90%乙醇浸泡24小时,以2ml/(min·kg)的速度渗滤,收集
渗滤液为药材4倍量。这种生产条件下,滤液中鞣质的得率为
25.22%(折合为以药材含量计算),从药材到乙醇渗滤液的转移
率为82.53%。表明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可
提取出薯莨中的大部分鞣质。
目前从薯莨中已分离得到酚性糖甙如3,4-二羟基苯乙醇
葡萄糖甙,根皮酚葡萄糖甙等及鞣质右旋儿茶精[(+)-catechin],
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和原花青色素(protocyanidin)的二
聚体:原矢车菊素B-1、B-2、B-5,三聚体:原矢车菊素C-1,儿茶
精(4α-6)—表儿茶精—(4β-8)—表儿茶精,表儿茶精(4β-6)
—表儿茶精(4β-8)—儿茶精,四聚体:表儿茶精—(4β-8)—表
儿茶精—(4β-8)—表儿茶精—(4β-8)—表儿茶精。通过物理
常数和光谱分析比较,结果二、三、四聚体均为原花青色素类。
3 药用研究
根据《别录》、《本草》、《唐本草》等书记载,薯莨性微寒,味
微苦涩,无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活血、收敛止痒、行气止痛、
活血祛瘀、抗菌等功能。薯莨块茎作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内伤
吐血、外伤出血、胃炎、肠炎、筋骨痛、痢疾、失血性贫血、月经不
调、月经过多、血崩、产后腹痛、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症。广西
壮族民间主要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
3.1 出血症:由于薯莨能提高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修复伤口,
所以可以用于治疗出血症。薯莨煎剂1.5g/kg给家兔灌胃,能缩
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在试管内测定除去血小板的草酸血浆
重新加钙凝固时间表明,薯莨提取液似有类似血小板的促凝作
用。刘日才[8]根据浙西民间治血秘方,用单味薯莨大剂量煎汁内
服,或研粉外敷,治疗65例内、外、妇科出血症,全部有效。最短
止血时间在12小时内,最长3日。外敷用极细粉于外伤出血处,
能当即止血。内、妇科病人口服其水煮后浓缩成的稠膏状物,第
一天即出血量减少,至第三天出血止住。另外,尚有报道可用于
治疗癌症出血等[9]。
3.2 出血性紫癜:服用薯莨、落地红水煎液,经治5例,服药2天
后口腔黏膜、齿龈出血停止,躯干四肢紫癜减退,精神好转,食
欲增加,尿色接近正常。其中1例复查血小板由86×109/L增加至
116×109/L。
3.3 子宫出血:民间应用薯莨具有治疗子宫出血的作用。袁静
茹等[10]运用孕激素加用中药治疗子宫出血症3个月,薯莨入药
用于止血后补肾祛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远期疗效优于
单用中药和单用孕激素治疗(P<0.05)。此作用主要是薯莨能兴
奋子宫,增强子宫平滑肌张力,收缩振幅和频率。
3.4 消化道疾病:吴国正[11]应用薯莨治疗应激性溃疡病变。对
116例脑外伤,多发骨折,休克,大手术后1周内和2~3周内发生应
激性溃疡的患者,结果发现,口服薯莨水煮后凝胶状物的治疗
组疗效明显高于静脉滴注雷尼替丁并口服凝血酶的对照组(P<
0.01)。应用薯莨煎剂治疗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有下列几个
方面:(1)薯莨煎剂呈凝胶状,能有效地覆盖胃黏膜出血面及小
穿孔点,形成保护性假膜,防止胃酸的进一步侵蚀。(2)进入体
内吸收后,可发挥血小板样促凝作用,缩短出、凝血时间,从而
达到止血效果。(3)可能存在兴奋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促进胃黏
膜小血管收缩,抑制出血。(4)薯莨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可抑制
胃酸的分泌,提高胃液的pH值,以利于溃疡出血的止血。(5)薯
莨的抑菌作用可抑制幽门杆菌的侵袭,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另外,刘日才[12]应用薯莨治疗伤寒并发重度肠出血,取得
较好的疗效。薯莨除具有止血功能外,还具有补气、固脱作用。
因气随血脱、气不摄血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宜当
急固”。故临床应用能迅速见效。实践证明,薯莨浓缩液治疗伤
寒并发重度肠出血,具有高效、速效特点,符合急症药物要求。
3.5 其它作用:薯莨可以作为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药[13]。酊
剂或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等度抑制作用,对甲
型副伤寒杆菌与宋内氏痢疾杆菌有较弱的抗菌作用。抗菌作用
可能与其所含鞣质有关。民间用鸡矢藤15g,薯莨15g,水煎后
红糖冲服,另用鸡矢藤全草,野芝麻捣烂敷患处治疗骨髓炎。另
外,薯莨对母乳缺乏者可增加乳量。有报道证实,薯莨入药可以
治疗眼镜蛇等毒蛇咬伤[14]。
3.6 毒性和不良反应:小鼠皮下注射薯莨煎剂,半数致死量为
(68.8±9.1)g/kg。醇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服用薯莨
水或丙酮提取制成的片剂,服药后间有轻微反应,如胃部不适、
676
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3卷第5期
近年来,世界食管癌(esophagealcancer,EC)患者以每年30
万例的速度剧增,这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由于食管癌的发
病在分子水平上涉及多类基因及蛋白质的作用,故分子生物学
研究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近年
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做简要的综述。
1 生长因子基因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分子
量170KD的跨膜酪氨酸激酶糖蛋白,由原癌基因erb-4编码而
成,与其配体EGF或TGF-a结合可激活受体本身的酪氨酸蛋白
激酶活性,从而激活信号传导系统,刺激细胞生长增殖。erbB-1
(EGFR)、erbB-2(HER2)erbB-3和erbB-4共同构成表皮生长因
子家族,它们都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临床上在多个食管鳞癌
(ESCC)细胞系及ESCC肿瘤的标本中,都发现过EGFR的过表
达。C-erbB-2编码蛋白p185与细胞伪足结合,能加速细胞运动,
从而促进癌细胞浸润与转移。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研究资料表
明,食管腺癌(EADC)EGFR基因扩增率较高(30.8%),并出现
EGFR和C-erbB-2基因共扩增 [1],ESCCEGFR基因扩增率则为
8%~30%,且C-erbB-2没有扩增。由此,研究EGFR和C-erbB-2
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且EGFR可能存在地区和种族差异
性。同时,通过对食管癌前病变的研究,发现EGFR蛋白过度表
达在食管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
80%,而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则未见该蛋白过度表达,因此提
示EGFR与EC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调节控制血管生长的过程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中对五个EC细
胞系进行RT,PCR技术分析,发现其中有四个细胞系存在
VEGF-CmRNA表达。医学研究表明,约占20%~70%的EC有
VEGF的表达,并且与肿瘤分明、静脉侵入、EC浸润深度、淋巴细
胞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
2 细胞周期调节基因
2.1 p53基因:p53是一种核转录因子,是定位于17p13.1上的肿瘤抑
制基因,在机体环境受到和缺氧、DNA损伤或氧化还原紊乱等
刺激时,它可以通过磷酸化和乙酰化作用被激活。p53基因通过
p21介导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并且通过上调Bax的同时下凋Bb-
cl-2来诱导凋亡。p53基因的异常与食管黏膜细胞癌变的过程密
切相关,大多数点突变发生在外显子5~8之间。Simeda等[2]研究
提示,在EC的形成中,p53的基因突变和蛋白产物的聚积先于肿
瘤的浸润,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一个较早期事件。
同时,研究表明,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常伴有pRb的改变。
通过对病毒原癌蛋白的研究,提示肿瘤抑制基因pRb和p53有联
合作用,病毒原癌蛋白能使两种分子失活。细胞在一种肿瘤抑
制基因异变时,细胞分裂的加快会加强基因的不稳定性,并进一
步导致细胞增生调控紊乱,克隆生长加快,直至形成肿瘤。因此,
p53-Rb系统的改变,特别是其对细胞增生的凋亡调节协同作用
紊乱,可能是食管癌变的重要分子机制[3]。
2.2 pRb基因:Rb基因位于染色体13p14上,具有多个被磷酸化
的位点,是多种cyclin-CDK的底物。Rb蛋白通过与E2F的结合,
有效抑制细胞增生。Cyclin-CDK复合物可使pRb发生磷酸化,从
食管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刘 培,黄 勇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湖北 黄石435000)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77-03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腹部胀满、头昏胀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
4 展望
薯蓣属植物薯莨长期以来主要用于提取其中的色素作为
天然染料,民间将其作为草药主要用于止血等,生长处于自生
自灭的野生状态。目前,对于薯莨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很少,其药
用有效成分的研究就更少。薯莨的药理活性研究也仅基本上局
限于传统的民间用法,但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尚不明确。薯莨
是否具有薯蓣属植物特有的皂苷成分尚未见有报道。可以说薯
莨的各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或萌芽阶段,其临床应用受到了
极大的局限,这对发掘民间中草药的宝库十分不利。因此,挖掘
这一宝贵资源的药用潜力,深入研究薯莨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
性,发现其发挥药理作用的药效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机制,开发
出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雷朝云,代正福,张亦诚.贵州亚热带地区食用野生淀粉植物种质资
源及其生境类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1):27.
[2] 刘凡,吴家荣,李林,等.贵州朱砂莲药材的生药鉴定[J].贵州医药,1999,
23(2):157.
[3] 边振考,申其明,孟兆琛,等.《本草纲目》中黄药子之误及饮片的光谱
法鉴别[J].时珍国药研究,1997,8(2):107.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644.
[5] 熊晓燕,陈曼群,黎碧娜.从薯莨中提取单宁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15(增刊):35.
[6] 苏 青,黄瑞松.民族药薯莨鞣质的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1999,14
(3):185.
[7] 黄瑞松,苏 青,黄永灵,等.均匀设计法优选薯莨的提取工艺条件[J].
华西药学杂志,2003,18(3):199~201.
[8] 刘日才.大剂量红孩儿治疗出血症[J].浙江中医杂志,1997,(5):228.
[9]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3.
[10] 袁静茹.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河北中
医,1999,21(1):47.
[11] 吴国正.薯莨治疗应激性溃疡58例临床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
科杂志,2000,6(3):178~179.
[12] 刘日才.中药红孩儿治疗伤寒并发重度肠出血16例[J].实用中西医
结合杂志,1997,10(14):1415.
[13] 张其威,张楚瑜.抗病毒中药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成药,2005,27(1):
116.
[14] 何廷祖.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33例报告[J].蛇志,1998,10(1):73.
修回日期:2006-11-13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