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稻田水莎草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全 文 :稻田水莎草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观察
王 光唐
(建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
水莎草 ( J u彻 ` l lus “ e: ot `” us )为我县历史上沤水田的恶性害草 , 现在仍是稻田中分布
广 、 危害重的常见杂草之一 , 出现频率为 5 . 3~ 54 % 。 作 者 自1 9 8 0年 开始 , 对水莎草的发生
规律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与研究 。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一 、 材料与方法
1
. 盆钵试验 : 口径 50 厘米 , 深 30 厘米的瓦缸 10 只 , 内盛取 自稻田的泥和水 , 保持稻田生
境 , 每缸栽 1个水莎草的地下藕状茎 , 每 3 天观察 1次地上和地下部生长动态 , 并挂牌追踪 ,
以顺藤摸瓜法检查地下部 , 种子用 20 %氢氧化钠溶液浸种 6小时 , 观察实生苗。
2
。田 间试验 : 于稻田不同水层 ( 5 、 1 0 、 2 0 、 3 0厘米 ) 、 不同泥土深度 ( 3 、 5 、 1 0 、 2 0 、
30 厘米 ) , 接种新鲜和风干的藕状地下茎 , 观察萌发和生长情况 。
3
. 田 间调查 : 结合稻田草害调查 , 检查水莎草密度 、 分布和危害 , 在水莎草丛生处随机取
样 ( 每块田 5 点 , 每点 2尺 么 ) , 记载水莎草生育期 , 以及消长动态 。
二 、 结果与分析
1
.繁殖及地上地下部消长动态
水莎草地上部茎秆散生 , 高度为 35 一 95 厘米 。 地下部有根状走茎 , 长 50 一 80 厘米 , 每条
走茎生出 6~ 10 个藕状茎 , 是营养繁殖体 。 藕状茎平均 长4 , 5厘米 , 鲜重 0 . 5 克 , 有 3~ 5个节 ,
长有潜伏芽 , 可长出幼苗 。 水莎草繁殖力强 , 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 , 但主要以藕状茎行
营养繁殖 , 田间调查 , 实生苗仅占5% 以下 。 植株当年结实的很少 , 结出的种子有休眠 期 ,
种皮坚硬 , 不易发芽 。 1 9 8 1年 4月 12 日将上年种子经 20 %氢氧化钠浸 6小时 , 最终萌发 率 为
60 %
, 不经处理的未长出实生苗。
营养繁殖体长出的苗有三种类型 : 一是藕状茎长 出的初生苗 , 占1 . 8% ; 二是 由初 生 苗
上的潜伏 芽生出的次生苗 , 古 87 . 4纬 , 三是初生苗和次生苗又新生出的藕状茎 , 无休眠期 ,
可长出新苗 , 占总苗株的 10 . 8% 。
一个藕状茎长出 3一 5株初生苗 , 顶端优势明显 。 2月 20 日平均气温 2 . 7℃ , 白芽萌动 , 第
1节芽于 4月 2 日平均气温 10 . 3℃时出苗 ,第 2 、 第 3节芽于 4月 4日同时出土 ; 第 4节芽于 4月 8 日平
均气温 15 . 6 ℃时出土 , 6天可长出一张叶片 。 初生苗经 20 多天 ,于 4月 27 日出现第 1株次生苗 ,
次生苗不断繁殖 , 至 7月下旬平均气温 28 . 1℃ , 为个体与群体生长的旺盛期 ,苗株数占总株数
80 % 左右 , 初生苗单株高 8 1 . 5厘米 , 鲜重 1 2 5克 。 盆栽于 6月 1 6日地下茎结出第 1个藕状茎 ,
田间于 6月 15 日 ( 平均气温 2 3 . 7℃ ) 也结出新的藕状茎 。 于 7月 29 日平均气温 2 5 ` 7℃时 , 长出
第 主株新初生苗 , 8月 5日长出第 3 、 4株新初生苗 , 至 9月 20 日终止出苗 。 初生苗于 9月 1 2 日平
均气温 2 2 . 8℃时开花 , 9月 28 日为结实初熟期 。 只有初生苗和 6月中旬以前的次生苗可以开花
结实 , 开花株只 : ’ f总株数的 5 . 4 % 。
藕状茎从 4月 2日始苗 , 至 9月 20 日终苗 , 全年出苗期为 1 70 天 。 初生苗 4月 2日出苗 至 9 月
1 2 日开花 , 营养生长期为 1叔天 , 大于 0 Oc 的活动积温为 3 5 5 4 . 9 ℃ , 至种子成熟的 9月 28 日 ,
全生育期为 1 80 天 , 大于 0 ℃的活动积温为 38 94 . 1℃ 。
藕状茎的繁殖力 : 一个藕状茎出苗总数为 1且~ 2 14 株 , 平均为 16 0 . 8株 。 n 月 29 日检 查
稻田和盆栽 , 一株水莎草可结出 9 46 ~ 1 2 3 7个藕状茎 , 平均为 1 0 9 4个 ; 平均每条地下走 茎 结
出 6一 1 0个藕状茎 , 个株藕状茎鲜重达 5 . 8公斤 。 可见当年春天一个藕状茎 , 次年秋天可繁殖
出 4 3 7创朱, 每亩稻田春天只要有 10 0个藕状茎 , 来年即可出 4 ~ 50 万株水莎草 , 足以造 成 草
荒 。 藕状茎分布在 3~ 2 5厘米耕作层中 , 30 厘米以下土层未见分布 。
藕状茎 可分为当年萌发与越冬的两种类型 。 7月中旬以前结出的藕状茎 , 主要分布在 3~
10 厘米上层中 , 7月下旬后陆续成熟萌发出新的次生苗 , 同时也不断发育成新的藕状茎 , 成为
水莎草的越冬器官 。
田间种群的消长 : 1 9 8 1年 5月 1 日对冬绿肥茬耕翻灌水 , 5月 6日露地落谷 , 品种为 南 京
1 号 , 定点观察出草情况 , 一块田 5点 , 每点 2尺 2 , 每 3 天观察 l次 。 6月 1 日移栽至大田 ,
仍 固定样点继续观察出草 , 直至 8月上旬田 间稻苗封行时 , 出草终止 , 可见多次出草高峰 。
2
. 营养繁殖体的生物学特性
( 1 ) 营养体与繁殖体的相关性 :
地上部营养体健壮 , 生长出的藕状茎多且大 , 反之 , 营养体矮 、 瘦 , 结出的繁殖体少又
小 。 如地上部营养体株高 7 8 . 2厘米 , 单株结出藕状茎 8 . 5个 , 单个鲜重 0 。 56 克 , 而地上 营养
体高度 2 8 . 1厘米 , 单株结出藕状茎为 4 . 3个 , 单个鲜重0 . 25 克 。 地下繁殖体大而重 , 生 长 出
的苗株 ( 营养体 ) 高大健壮 , 否则反之 。
( 2 ) 藕状茎湿贮与干贮的出苗情况 :
1 9 8 2年 10 月 15 日取藕状茎 4 0 个 , 分两组贮藏 , 2 0 个置湿土中贮藏 , 另 20 0个洗净泥 ,
室内自然风干 ( 含水 14 . 5% ) 保存 1 0 天 。 于 1 9 8 3年 5月 4日两组同时移栽稻田中 , 湿土贮藏的
一组都出苗 , 风干的一组不出苗 。 次年重复试验 , 结果重现 。 藕状茎皮薄 , 容易风干失水而
丧失活力 。
( 3 ) 萌发深度及对土壤反应 :
多年进行萌发深度试验结果表明 , 在埋藏深度为 3 、 5 、 10 厘米的藕状茎都萌发出苗 , 在
20 ~ 30 厘米深度土层的不萌发出苗 。 浅土层 10 ~ 15 天可出苗。 1 0 天后将深土层 ( 20 、 30 厘
米 ) 的藕状茎取出 , 于 8月 10 日栽在浅土层 ( 3 、 5厘米 ) 仍萌发出苗。 这说明在稻 、 麦连作
地区 , 麦田耕翻时深层土壤的藕状茎是稻田水莎草的种苗来源 。
有机质含量为 3%的里下河粘土 , 水莎草生长旺盛 。 在沿海地区的盐碱土 ( 含盐量在 0 . 2
~ 0
.
3% ) 中 , 仍可生长 良好 。
( 4 ) 水层深度与萌发关系 :
在 同为 5厘米深度的泥土中栽插藕状茎 , 水层深度 5 、 10 厘米均出苗 ,水层深度 20 、 30 厘
米不出苗 。 有水层比无水层的出苗早 10 天 。
( 5 ) 藕状茎的萌发次数 :
藕状茎的每节均有潜伏芽 , 可以萌发出苗 1次 ,剪除已出的苗 , 即不再萌发 , 养分 耗 尽
便腐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