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全 文 :第 6卷 第 3期
2 0 0 8年 9月
湿 地 科 学WETLAND SCIENCE Vol.6 No.3Sept., 2 0 0 8
收稿日期:2008-01-17;修订日期:2008-05-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0146)资助。
作者简介:赵建松(1981-),男 ,浙江省诸暨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 E-mail:zjs@mail.sdu.edu.cn
 *通讯作者:李小明 ,教授。 E-mail:lxming@sdu.edu.cn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
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赵建松 ,白 梅 ,程凤鸣 ,李小明*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芦竹(Arundodonax)在模拟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比较 , 发现在两种人工湿地生长的两种植物叶片水势基本一致。对于植株相对生长率 , 叶片叶绿素含量 、光合速
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等指标 , 芦苇各项指标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差异不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的生长特性
明显优于表面流湿地 , 二者间差异极显著(n=3, p<0.01)。 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叶片水势情况表明水分供需并
不是影响植物生理差异的因素;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的正相关表现说明叶绿素是影响两种湿地类型上植
物生理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芦苇 、芦竹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生理生态差异说明芦苇能适应两种湿地生境 , 而芦
竹更适合种植在潜流人工湿地。
关 键 词: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光合速率;叶绿素;叶片水势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48(2008)03-398-07
  人工湿地凭其良好的污水净化功能而被广泛
研究与应用 [ 1 ~ 4] ,目前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多见于人
工湿地的构建 、湿地运行效果和湿地微生物研究
等 [ 4 ~ 9]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核心 ,在湿地运行中
起着重要作用[ 9, 10] ,因而也是人工湿地研究中的热
点 。前人主要研究植物在湿地处理污水中的作用
及效果 [ 11 ~ 16]以及在同一类型湿地中不同植物生长
特性的比较 [ 15] ,但对不同类型湿地中植物生理生
态特性的比较研究则较少 ,这样会导致在引种湿地
植物时选择一些不太适宜的湿地植物 ,影响人工湿
地的处理功能。
芦苇 (Phragmitesaustralis)和芦竹 (Arundo
donax)是中国南方 、北方人工湿地建设中普遍应
用的两种植物 。本试验通过比较模拟潜流湿地
(SSFW)和表面流湿地 (SFW)中芦苇和芦竹的生
长情况和生理生态特征 ,探讨了芦苇与芦竹在不同
湿地类型中的适应性 、生长状况 、生理特性及其变
化 。初步确定不同类型湿地对芦苇与芦竹生长的
影响 ,探讨两种湿地植物的适宜生境 ,以期为人工
湿地构建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数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工湿地模拟
根据潜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的特点 ,
采用直径为 24cm,高 24cm塑料桶模拟两种湿地 。
在距离塑料桶底部 9 cm处均匀分布直径为 6 mm
圆孔 ,使积水不超过圆孔的高度 ,多余的水会从孔
中流出 ,以此模拟潜流人工湿地的供水状况。采用
底部和周围密封的塑料桶模拟表面流人工湿地 ,其
特点是土壤表层有少量积水 。分别栽植四叶期的
芦苇与芦竹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除定期灌溉外 ,每
3d浇一次营养液 。表面流湿地保持液面高出地
表约 2 cm左右 ,潜流湿地每次浇营养液至由孔内
溢出。两种类型湿地及植物各设置 3个平行样品 ,
每个桶中分别栽种 3棵植株。试验时间为 2007年
5 ~ 7月。
1.2 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1.2.1 生长状况与生物量测定
(1)生长状况测定:从实验开始日起每 5日测
量一次植株地上部分高度并观察植物叶片状况。
(2)生物量测定:在规定的日期收割样地植物
DOI :10.13248/j.cnki.wet landsci.2008.03.011
 3期 赵建松等: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399 
地上器官 ,装入塑料袋内 ,尽快测定鲜质量。称过鲜
质量后 ,将样品装入信封或纸袋 ,及时在电热恒温干
燥箱内 70 ℃烘烤 24h。烘干后用天平称干质量。
(3)根系状况分析:将表面流及潜流的植株根
系分别挖出 ,先用自来水冲洗 3次 ,再用去离子水
冲洗 3次 ,观察根系情况 ,并测定根系的长度和干
质量。
1.2.2 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1)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测定:采
用 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 (Li-cor公
司 ,美国),在温度 、CO2浓度与室外同步条件下 ,采
用人工光源 [设置 9个光照强度处理 , 分别为 0
μmol/(m2·s), 20 μmol/(m2·s), 50 μmol/(m2·s), 100
μmol/(m2·s), 200 μmol/(m2·s), 500 μmol/(m2·s),
1 000μmol/(m2·s), 1 500 μmol/(m2·s), 2 000
μmol/(m2·s)]在自然非离体条件下选择生长良好的
叶片直接测定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 Pn, μmol/(m2·s)] ,
蒸腾速率 [ Tr, mmol/(m2· s)] , 气孔导度 [ gs,
mol/(m2· s)]等指标 。同时在光照强度为 1 500
μmol/(m2· s)时 , 设置 7个 CO2 浓度梯度 (50
μmol/mol, 100 μmol/mol, 200 μmol/mol, 400
μmol/mol, 800 μmol/mol, 1 200 μmol/mol, 2 000
μmol/mol)测定 CO2响应(ACI)。
(2)水势测定:采用 Psypro型露点水势测定
系统和 C-52叶室(WESCO公司 ,美国)测定植物
叶片的水势 。
(3)叶绿素的测定:选取植株第三叶片 ,采用
DMF(N, N -Dimethylformamide)作提取液测
定[ 16, 17] 。
2 结果与讨论
2.1 植物生长状况
图 1(a)结果表明 ,两种湿地条件下生长的芦
竹在实验开始时植株高度基本一致 ,表面流湿地芦
竹高约 20.2 cm,潜流湿地中为 20.5 cm。到第 6
日时 ,表面流湿地中植株高度为约 24 cm,净增量
约 4 cm;但潜流湿地中芦竹高度约为 30 cm,净增
量在 9.5cm左右。潜流湿地中的芦竹不仅在高度
上明显高于表面流湿地 ,而且前 5日的平均日增长
量(1.97 cm/d)也明显高于表面流的 0.8 cm/d。
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生长一直比较迅速 ,实验结束时
已增长至 65 cm左右;而在表面流湿地中 ,芦竹生
长相当缓慢 ,实验结束时高度才只有 29 cm左右 。
在整个实验期间 ,芦竹在潜流湿地中平均日增长量
为 2.14 cm/d,净增长量约 44 cm;而在表面流中平
均日增长量约为 0.48 cm/d,净增长量约 10 cm,二
者差异显著(n=3, p﹤ 0.05)。
图 1(b)表明 ,两种湿地中芦苇在整个实验过
程中都有良好的长势 。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由
开始的 18cm和 19cm左右 ,分别增至实验结束时
的 50cm和 59cm左右。在生长过程中 ,芦苇在两
湿地中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日增长量 ,二者差异不
显著 。
比较两图可以看出 ,潜流湿地中芦竹的高度要
图 1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植株高度增长动态
Fig.1 ThegrowthdynamicsofA.donax(a)andP.australis(b)undersurfaceflowwetlandandsubsurfaceflowwetland
略优于芦苇 ,但并没有显著差异;表面流湿地中芦
苇平均日增长量为 2.17 cm/d, 远远大于芦竹的
0.48cm/d,二者差异极显著(n=3, p﹤ 0.01)。
从表 1可知 ,芦苇在潜流湿地与表面流湿地中
地上部分鲜 、干质量 、含水率以及叶片数都比较接
近 ,差异性不显著(n=3, p﹤ 0.05)。芦竹的鲜 、
干质量与叶片数在两种湿地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n=3 , p﹤ 0.05),潜流湿地中的芦竹的鲜 、干质
  400  湿  地  科  学 6卷
表 1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地上部分的鲜质量 、干质量 、含水率及叶片数目
Table1 Thefreshweight, dryweight, moisturecontentandthenumberofleaves
ofP.australisandA.donaxundersurfaceflowwetlandandsubsurfaceflowwetland
类 型 鲜质量 (g) 干质量 (g) 含水率 (%) 叶片数 (片)
潜流芦苇 2.55±0.32 0.67±0.15 72.5±0.18 8.06±1.2
表面流芦苇 2.95±0.47 1.05±0.21 64.4±0.09 8.42±1.3
潜流芦竹 12.16±1.8* 5.85±0.75* 51.9±0.02** 14.3±2.5*
表面流芦竹 6.62±0.9* 1.94±0.21* 70.6±0.01** 8.75±1.7*
   注: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差异显著(n=3, p﹤ 0.05), “**”表示差异极显著(n=3, p﹤ 0.01)。表 2同。
量与叶片数都明显高于表面流湿地 。而表面流芦
竹含水率却高于潜流湿地 , 二者差异性极显著
(n=3 , p﹤ 0.01)。由于湿地生境中 ,水位梯度往
往会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的分布及其生物量增
长 [ 18] ,所以从植物生长特性考虑 ,不同湿地类型对
芦苇生长的影响明显比芦竹影响小。
2.2 叶片水势
经测定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叶片平均水势为
(-1.95±0.03)MPa,表面流湿地中平均水势为
(-1.93±0.10)MPa;芦苇在潜流湿地中叶片平均
水势为(-1.93±0.06)MPa,表面流湿地中叶片平
均水势为(-1.94±0.13)MPa。表面流叶片的水
势略大于潜流叶片 ,但模拟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
的芦苇 、芦竹叶片水势均没有显著差异(n=3, p<
0.05)。由于叶水势是反映植物体内水分亏缺最灵
敏的生理指标 ,因而可以认为在本实验中水分条件
不是影响二者光合作用及其它生理特性的限制因
子 。尽管芦竹在表面流湿地中生长状况不如潜流
湿地 ,但植株叶片水势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反表面
流湿地的叶片水势要高于潜流湿地 。一般认为叶
水势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减少 [ 19] ,潜流湿地中
水位比表面流湿地要低 ,所以潜流叶片水势与表面
流类似的结果表明 ,芦竹在潜流湿地通过根系输送
水分的能力比较强 。
2.3 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
如表 2所示 ,潜流湿地的芦竹叶片叶绿素平均
含量是 5.69mg/dm2 ,而表面流湿地植株中叶绿素
的单位平均面积含量 3.35mg/dm2。潜流湿地的芦
竹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表面流湿地中的芦竹 ,
二者的差异非常显著(n=3, p<0.01)。两种湿地
的芦苇叶片叶绿素差异不显著 ,二者分别为 4.76
mg/dm2和 5.01 mg/dm2。在潜流湿地中的芦竹叶
片叶绿素含量高于芦苇叶片叶绿素 ,但二者差异不
显著;表面流湿地中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比芦竹
高 ,且二者差异显著(n=3, p<0.05)。同时叶绿
素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生长状况
和叶片的光合能力 ,而且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光合作
用速率 、光合强度有关[ 20] 。由此可以推测 ,在同等
条件下 ,相比与表面流湿地 ,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的
光合作用较强 ,生长情况较好;而芦苇在两种湿地
中的长势比较一致 。
芦苇湿地间叶绿素 a与叶绿素 b的含量比较
稳定 ,变化不大(见表 2);在芦竹湿地中 ,与表面流
湿地相比 ,潜流湿地中芦竹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含
量较高。潜流湿地与表面流湿地叶绿素间差异显
著 (n=3, p<0.05)。除了表面流湿地芦竹叶绿素
表 2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叶片叶绿素含量
Table2 ThechlorophyllcontentofP.australisandA.donaxbetweensurfaceflowwetlandandsubsurfaceflowwetland
类 型 叶绿素 a(mg/dm2)
叶绿素 b
(mg/dm2)
总叶绿素
(mg/dm2) 叶绿素 a/b
潜流芦苇 3.52±0.32 1.24±0.32 4.76±0.64 2.84
表面流芦苇 3.63±0.15 1.38±0.16 5.01±0.31 2.63
潜流芦竹 4.10±0.08* 1.49±0.75* 5.69±0.81* 2.75
表面流芦竹 2.64±0.44* 0.71±0.21* 3.35±0.65* 3.72
 3期 赵建松等: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401 
a/b值(3.72)偏大外 ,都比较接近 ,而这个值也符
合一般叶绿素 a/b值 [ 21] 。表面流湿地芦竹叶绿素
a/b值偏大是由于叶绿素 b含量(0.71)偏低引起
的 ,因为相对于叶绿素 a叶绿素 b含量很低 ,所以
它的微小变化更容易调节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的
比例关系。由于表面流湿地中芦竹叶绿素 b的减
少 ,使叶绿素总含量下降 ,从而导致捕光效率低下 ,
光合效率下降[ 22] 。
2.4 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图 2(a)表明 ,随着光照强度增加 ,两种湿地的
芦竹光合速率都随之上升 。在弱光照情况下 ,两种
类型湿地芦竹的光合速率相差很小;当光强大于
200μmol/(m2·s)后 ,潜流湿地中植株增长迅速 ,表
面流湿地中植株增长比较缓慢 ,使二者的差距越来
越大。在 表 面 流 湿 地 中 当 光 照 大 于 500
μmol/(m2·s)时 ,植株光合速率增加已经十分缓慢 ,
光曲线趋于平缓。光照达到 1 000 μmol/(m2· s)
时芦竹叶片达到光饱和状态 , 光合速率为 3.7
μmol/(m2· s);而当光照为 1 500 μmol/(m2 · s)
时 ,潜流湿地中植株才达到光饱和点 ,光合速率为
21.5 μmol/(m2·s)。二者差异性显著(n=3, p<
0.05)。表面流湿地中植株和潜流湿地中植株的在
光照强度为 2 000 μmol/(m2· s)时的最大光合速率
分别为 5.0μmol/(m2·s)和 25.7 μmol/(m2·s)。
图 2(b)是芦苇在两湿地中的光响应曲线 。随
光照强度增加 ,两湿地芦苇光合速率随之上升 。与
芦竹不同的是 ,芦苇叶片光合作用没有因湿地类型
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两湿地芦苇都在光照强度
1 500μmol/(m2·s)左右 , 光合作用达到饱和
状态 。
图 2(c),图 2(d)表示 CO2响应曲线。在光照
强度不变 [ 1 500μmol/(m2·s)]的情况下 , CO2量
决定植株的光合作用 。从整体趋势出发 ,随着 CO2
浓度上升 ,植株光合速率也随着增加 ,表明光合作
用速率对 CO2浓度的响应呈线性关系 [ 15] 。与光响
应曲线类似 ,不同类型湿地的芦竹 CO2响应曲线也
呈现出明显差异;芦苇湿地则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图 2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竹与芦苇光合曲线与 CO2曲线(a, b分别表示
芦竹与芦苇的光响应曲线;c, d分别表示芦竹与芦苇的 CO2响应曲线)
Fig.2 ThephotosyntheticcurveandACIcurveofA.donaxandP.australisundersurfaceflowwetlandandsubsurfaceflowwetland
(a, b:thephotosyntheticcurveofA.donaxandP.australis;c, d:theACIcurveofA.donaxandP.australis)
  402  湿  地  科  学 6卷
2.5 植物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图 3(a)、图 3(b)是芦竹与芦苇在两种湿地上
蒸腾速度变化曲线。由于光强增大 ,使叶片表面温
度升高 ,因而植物会通过增强蒸腾速率来降低叶片
温度 ,以维持植株生命活动适合的温度。从总体趋
势看 ,它们都是随着光照强度上升而上升 。但具体
可以分为 2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光强较弱时蒸腾速
率上升较快 ,这是因为光强对植株生理起促进作
用;第二阶段当光强达到一定程度再继续增大时蒸
腾速率上升趋缓 ,这是由于植株通过自身调节来降
低强光照对它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得出 ,芦苇湿地
间的增长势态比较接近 ,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
芦竹湿地间蒸腾速度变化差异显著 (n=3, p<
0.05)。随着光强的增加 ,潜流湿地的芦竹蒸腾速
率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它在表面流湿地蒸腾速率 ,分
别由开始时的 0.512 mmol/(m2 · s)、 0.128
mmol/(m2·s)到最后的 4.803 mmol/(m2·s)、1.515
mmol/(m2·s)。
图 3(c)、图 3(d)是芦竹与芦苇在两种湿地上
气孔导度变化曲线。从总体趋势看 ,它们也是随着
光照强度上升而上升 。但潜流湿地中的芦竹气孔
导度远远大于表面流湿地中植株 ,且二者差异非常
显著(n=3, p<0.01)。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光照
强度小于 500 μmol/(m2· s)时 ,气孔导度变化比
较迅速;而在大于 500 μmol/(m2· s)时 ,气孔导度
增加幅度变得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随着光强增加 ,
为了避免水分散失过快 ,气孔导度升幅会变缓 ,水
分利用效率相应减小 。
图 3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a, b分别表示
芦竹与芦苇的蒸腾速率;c, d分别表示芦竹与芦苇的气孔导度)
Fig.3 Thetranspirationrate(Tr)andstomatalconductance(gs)ofA.donaxandP.australisundersurfaceflowwetland
andsubsurfaceflowwetland(a, b:TrofA.donaxandP.australis;c, d:gsofA.donaxandP.australis)
2.6 植物根系状况
湿地植物在不同水位条件下 ,地下部分生长情
况存在较大差异 [ 7] 。如表 3所示 ,潜流湿地中芦苇
和芦竹的根系干生物量主要是由长度大于 10 cm
的根系组成 ,分别约占总量的 60%与 80%;表面流
湿地中芦苇和芦竹根系长度相对比较短 ,其中表面
流湿地芦竹的 0 ~ 5 cm根系占 67%,而芦苇小于
10cm根系也占了 55%。这主要是在长期积水的
表面流湿地中 ,由于有充足的水分 ,芦苇与芦竹的
根系不发达 ,根毛也少 ,但由于满足了植株对水分
的需求量 ,因而它们的叶片水势正常。在潜流湿地
中 ,水分条件没有表面流湿地充足 ,因而为了满足
 3期 赵建松等: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403 
植株对水分的需求 ,根系生长旺盛 ,须根量与根毛
数较多 ,从而使得地下部分生物量较高。这种现象
在芦竹两种湿地间表现最为明显 ,两种湿地间的
0 ~ 5 cm和大于 10 cm段根系都存在着非常显著
的差异(n=3, p﹤ 0.01)。早有研究表明湿地植
物根系生物量与湿地净化效果间存在明显的正相
关关系 [ 4] ,为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水中的 N、P等元
素的吸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24] ,因而植物根系对
湿地处理污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植物根系状况不仅跟植物体内水分传输相关 ,
还起着传输氧气到植物根区 ,强化根际微生物的作
用[ 25, 26] 。从芦竹根系的生长状况来看 ,潜流湿地中
根基呈黄色 ,根系分支众多 ,末端分生组织旺盛 ,皮
层没有脱落现象 ,生长正常。表面流湿地根基主要
是黄色 ,但部分出现黑色 ,根系皮层有脱落死亡现
象 ,少数根尖开始腐烂 。而芦苇在两种湿地类型条
件下根系均生长正常 ,说明芦苇对湿地类型的适应
性更为宽广 。
表 3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根系的干质量(g/株)
Table3 ThedryweightofrootofA.donaxandP.australisundersurfaceflowwetlandandsubsurfaceflowwetland
根系长度分布 0~ 5cm 5~ 10cm ﹥ 10cm 合 计
芦竹根系 潜流湿地 0.22±0.06 0.24±0.04 1.83±0.07 2.29±0.17
干质量 表面流湿地 1.02±0.07 0.37±0.12 0.16±0.04 1.55±0.23
芦苇根系 潜流湿地 0.06±0.02 0.09±0.02 0.21±0.05 0.36±0.09
干质量 表面流湿地 0.08±0.03 0.07±0.05 0.13±0.04 0.28±0.12
  注:表中数值为平均值 ±标准差 , n=3。
3 结 论
(1)芦苇在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中均生长
良好 ,光合作用能力 、叶绿素含量以及植株根系都
没有显著差异。证明芦苇的适应能力强 ,生态幅
广 ,能在两种湿地中正常生长。
(2)芦竹在潜流湿地与表面流湿地间差异显
著或非常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的生长状况 、光合
作用 、叶绿素含量以及植株根系 、总生物量方面都
显著强于表面流湿地 ,说明芦竹更适合生长在水位
较低的潜流湿地 。
(3)表面流湿地中芦竹叶绿素缺少是影响植
株生理作用的关键因子 。虽然由于湿地类型不同
而使水位梯度不同 ,但叶片水势没有差异 ,说明水
分不是影响芦竹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
参考文献
[ 1]  BrixH.1994.Useofconstructedwetlandinwaterpolutioncon-
trol:historicaldevelopment, presentstatus, andfutureperspective
[J].WaterSci.Tech., 30(8):209-223.
[ 2]  WiliamsJB, ZambianD, FordMG, etal.1999.Constructed
wetlandsforwastewatertreatmentinColombia[ J] .WaterSci.
Tech., 40(3):217-223.
[ 3]  熊 飞 ,李文朝 ,潘继征 ,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果与机
理研究进展 [ J] .湿地科学 , 2005, 3(3):228~ 234.
[ 4]  周素芬 ,胡 静.人工湿地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 J] .氛基
酸和生物资源 , 2006, 28(1):12~ 15.
[ 5]  赵建刚 ,刘丽娜 ,陈章和.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的净化效果
与植物生长比较 [ J] .生态科学 , 2006, 25(1):74~ 77.
[ 6]  周 炜 ,黄民生 ,谢爱军 ,等.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河水试
验研究(二)———基质层及流态对氮素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
响 [ J] .净水技术 , 2006, 25(4):40~ 44.
[ 7]  石 雷 ,王宝贞 ,曹向东 ,等.沙田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特性及除
污能力的研究 [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5, 24(1):98~ 103.
[ 8]  尹 炜 ,李培军 ,裘巧俊 ,等.植物吸收在人工湿地去除氮 、磷
中的贡献 [ J] .生态学杂志 , 2006, 25(2):218~ 221.
[ 9]  LenkaSV, EditaT, HanaN, etal.2006.Influenceofnutrient
supplyongrowth, carbohydrate, andnitrogenmetabolicrelations
inTyphaangustifolia[ J] .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
ny.57:246 ~ 257.
[ 10] 牛晓音 ,葛 滢,常 杰,等.黑麦草在净化富营养化水的人工
湿地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 J].湿地科学 , 2004, 2(3):202~ 207.
[ 11] 卢少勇 ,金相灿 ,余 刚.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 J] .生态学
报 , 2006, 26(8):2 670~ 2 677.
[ 12] 张洪刚 , 洪剑明.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 [ J] .湿地科学 ,
2006, 4(2):146 ~ 154.
[ 13] 吴建强 ,阮晓红 ,王 雪.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
[ J] .水资源保护 , 2005, 21(1):1~ 6.
[ 14] CooperPF, GreenMB.1995.Reedbedtreatmentsystemsfor
SewagetreatmentintheUnitedKingdom[ J].WaterSci.Tech.,
32(3):317-327.
[ 15] 刘 育 ,夏北成.芦苇湿地不同生物量处理生活污水中三氮
[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06, 29(4):98~ 99.
[ 16] 徐德福, 李映雪.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 、植物及其
配置 [ J] .湿地科学 , 2007, 5(1):32 ~ 38.
[ 17] 靖元孝 ,任延丽 ,陈桂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3种红树林
植物生理生态 [ J] .生态学报 , 2005, 25(7):1 612 ~ 1 619.
  404  湿  地  科  学 6卷
[ 18] 陈纪新 ,叶 翔 ,陈小鹏.有机试剂提取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
研究 [ J] .厦门大学学报 , 2005, 44(1):102 ~ 106.
[ 19] WiliamPI, PaulRB.1985ExtinctionCoeficientsofChlorophyl
aandbinN, N-Dimethylformamideand80% Acetone[ J] .
PlantPhysiol., 77:483-485.
[ 20] 王海洋,陈家宽 ,周 进.水位梯度对湿地植物生长 、繁殖和生
物量分配的影响 [ J].植物生态学报 , 1999, 23(3):269~ 274.
[ 21] 邓勋飞 , 张后勇 , 何 勇 ,等.水稻叶水势与不同水分处理定
量关系研究 [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31(5):581~ 586.
[ 22] 张骁栋 ,葛 滢 ,叶哲璐 ,等.杭州人工湿地与西溪湿地 4种植
物光合生理生态比较 [ J] .湿地科学 , 2006, 4(2):138 ~ 144.
[ 23]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79:20.
[ 24] 郭春爱 ,刘 芳 ,许晓明.叶绿素 b缺失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6, 42(5):967 ~ 973.
[ 25] 柯世省 ,金则新 ,林恒琴 , 等.天台山东南石栎光合生理生态
特性 [ J] .生态学杂志 , 2004, 23(3):1~ 5.
[ 26] 吴晓磊.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制 [ J] .环境科学 , 1994, 16
(3):83~ 86.
[ 27] 马安娜 ,张洪刚,洪剑明.湿地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及机理
[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7(6):57~ 63.
[ 28] 赵建刚 ,杨 琼 ,陈章和.几种湿地植物根系生物量比较 [ J] .
中国环境科学 , 2003, 23(3):290 ~ 294.
Physio-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hragmitesaustralis
andArundodonaxunderTwoTypesofConstructedWetlands
ZHAOJian-Song, BAIMei, CHENGFeng-Ming, LIXiao-Ming
(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 ShandongUniversity, Jinan250100, Shandong, P.R.China)
Abstract:Inordertoassessthegrowthsituationofplantsinthediferenttypesofconstructedwetlands, 2 types
ofconstructedwetlandswereselected:surfaceflowwetland(SFW)andsubsurfaceflowwetland(SSFW)and2
specieswereplantedinbothconstructedwetlandsincludingPhragmitesaustralisandArundodonax.Thegrowth
situationandphysio-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australisandA.donaxbetweenSFWandSSFWwerecom-
paredtoprobeintotheadaptabilityoftwoplantsundertwodiferenttypesofwetlands.Throughphotosynthetic
curves, thelightcompensationpoint(LCP), lightsaturatedpoint(ISP), maximumphotosyntheticrate(Pm)
wereassessed.Atthesametime, theplantgrowthindices(freshweight, dryweight, stemheight, rootlength)
wereanalyzedtoestimatetheplantgrowthsituationundertwotypesofconstructedwetlands.
SignificantdiferenceswerefoundonmoisturecontentofA.donaxbetweenSSFWandSFW, buttherewas
nodiferenceonthatofP.australisbetweentwokindsofwetlands.However, itwasfoundthattherewereno
diferencesonleafpotentialfortwospeciesofplantsunderthetwotypesofwetlands.Butthereweresignificant
diferencesonthecharacteristics(includingrelativegrowthrate, chlorophylconcentration, photosynthesisrate,
transpirationrateandthestomatalconductance)ofA.donaxunderSFWandSSFW.Thephotosynthesisofthe
A.donaxinSSFWwasbeterthanthatinSFW.TheISPofA.donaxinSSFW[ 1 500mol/(m2·s)] washigher
thanthatinSFW[ 1 000mol/(m2·s)] , andthePm ofA.donaxinSSFW[ 25.7mol/(m2· s)] washigherthan
thatinSFW [ 5.0mol/(m2· s)] , too.TherewereobviousdiferencesintheISPandPm ofA.donaxbetween
SSFWandSFW(n=3, p<0.05).However, therewasnodiferenceonthephotosynthesisofP.australisunder
twotypesofwetlands.Thesamesatiationalsooccurredintranspirationandstomatalconductance.Thechange
trendofTrandgsweresimilarasPn, thatis, Tr andgsofA.donaxinSSFWwashigherthanthatinSFW.These
phenomenaimpliedthatphysiologicalstatusofA.donaxinSSFWwasbeterthanthatinSFW.Furthermore, the
A.donaxinSSFWhadthehigheradaptivecapacitythaninSFW.P.australishadthesimilarchlorophylcontent
undertwotypesofwetlands, thatis, 4.76mg/dm2 inSSFWand5.01mg/dm2 inSFW.Buttheleafchlorophyl
contentofA.donaxwere5.69mg/dm2 inSSFWand3.35mg/dm2 inSFW, respectively.Theleafchlorophylcon-
tentofA.donaxshowedthereweresignificantdiferencebetweenSFWandSSFW(n=3, p<0.05).
TheresultsrevealedthatthePhragmitesaustraliswasadaptabletocultivateinbothkindsofwetlandswhile
theArundodonaxwasmoresuitabletogrowinSFW.
Keywords:SFW;SSFW;photosyntheticrate;chlorophyl;leafwaterpot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