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贝叶棕及其繁殖栽培技术



全 文 :贝叶稼 反其繁一殖截咯扶术
罗文扬 胡建湘 韩 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广东湛江 5 2 4 091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 , 6 663 03 )
贝叶棕 ( oC yrP ha mU bar cu z诉a iL n ) 是棕搁科贝
叶棕属的一种常绿乔木 ,原产亚洲热带的印度 、斯里兰
卡等地 ,树干高大 、雄伟 ,树干笔直 ,浑圆 ,没有枝梗 ,树
冠像一把巨伞 , 叶片像手掌一样散开 , 给人一种庄重 、
充满活力的感觉 , 是热带地区绿化环境和极具佛教文
化神秘色彩的优良树种 。
在西双版纳 ,随着小乘佛教的传播 , 由印度经缅甸
引人贝叶棕至今已有 7 0 多年的历史 。
1 形态特征
贝叶棕茎单生 , 株高 18 一 20 m ,最高可达到 23 m ,
径粗 50 一 85 。 m , 叶脱落后有叶痕及深沟 ; 叶掌状 , 叶
长 1 . 5 一 Z m 、 宽 2 . 5 一 3 . s m 、 深裂 、 有 8 0 一 10 0 枚裂
片 , 裂片成剑形 , 长 60 一 10 c0 m , 顶端二裂 , 宽 7 -
g c m
, 两端较狭 , 仅宽 4 一 6 c m , 革质 , 有光泽 ; 叶柄长
2
.
5 一 3m , 宽 7 一 1c0 m , 厚 5 一 7 c m , 上面有槽 , 两侧有
短齿 , 延长的中肋明显粗 , 长达 70 一 9 c0 ;m 雌雄同株 ,
花序顶生 、尖塔形 ;佛焰花序初期为纺锤形 , 开裂后抽
出花序 , 有 3 0 ~ 3 5 个分枝 , 上短下长 , 上部的约 l m ,
而下部的长达 3 . s m , 总花序穗长 4 一 s m , 花小 , 乳白
色 , 具臭味 ; 果实圆球形 , 径 3 . 2 一 3 . sc m , 淡绿色 , 内
有种子 1粒 。
2 生长及适应性
贝叶棕的原产地 , 处于北纬 6 一 10 , 海拔 5 0 -
6 0m0
,年均温 25 一 2 8℃ ,年降雨量 3 0 o0 m m 。 贝叶棕在
西双版纳北纬 2 1 “ 10 ` 一 2 2 04 0 ’ , 海拔 5 0 0 一 6 0 0 m , 年均
温 20 一 2 ℃ , 年降雨量 12 0 一 19 0 m m ,表现出一定的
生态适应能力 , 能正常生长 、 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 ; 处
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
研究所 , 北纬 21 01 0 ` ,海拔 28 m ,年均温 2 . 7℃ ,年降雨
量 16 0 0~
, 种有 4 株贝叶棕 , 生长 良好 , 树高约 or m ,
但至今未见开花结果 。
2
.
1 生长 习性 在西双版纳 , 贝叶棕不同时期生长
节律不同 ,根据年物观察统计 ,贝叶棕成年树一年抽生
8 一 9 片新叶 , 湿热季 ( 6 一 8 月 ) 叶片抽生很快 , 平均每
月抽生 1 一 2 片 ,冬季很少抽生新叶 。早期适宜半荫蔽 ,
生长期要求阳光充足 。 每年抽叶 6 一 9 片 ,抽叶至展开
需经 10 0 一 12 0 d 。
植株生长速度特别是幼苗期很大程度上受生态因
子的影响 。 幼苗种植在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 、 肥沃的沙
质土壤上 , 3 年可长高 5 c0 m , 发出 6 一 8 片叶 。 叶掌状
基本定型 ,可见基茎 。 若种植在树荫下和瘦痔土壤上 ,
幼苗高 23 .9 c m , 叶片数 3 一 5 片 , 极少数掌状而未定
型 。 而移植在营养袋中 , 苗高仅 17 .6 c m , 发出 3 片叶 ,
带状长椭圆形 。 贝叶棕是喜光的阳性植物 。
2
.
2 开花结果习性 由于受年均温及降雨量不足的
影响 , 贝叶棕种植在西双版纳 40 年左右才开花结果
(原产地 2 0年 ) 。 当植株生长减慢 、 叶片枯蔫脱落时 ,花
序开始从树冠顶抽生 ,呈塔形圆锥体 。花序轴由多数佛
焰苞包被 , 起初纺锤形 , 后裂开 , 分枝花序即从裂缝抽
出 ,分枝花序 30 一 35 个 , 上短下长 ,从花序抽生至果熟
需 1年左右 。 一般 2 一 4 月开花 ,翌年 4 一 6 月果熟 。 果
球形 、 灰绿色 、 直径 3 一 3 . c7 m , 鲜果重 25 . 7 6 9 / 粒 , 贝
叶棕一生只开一次花 ,整个植株开花结果一次即死亡 ,
生命周期 40 一 60 年 。
2
.
3 适应性 经多年调查及引种观察 , 贝叶棕在热
带北缘西双版纳气候条件下 ,无不良适应性反应 , 已适
应本地气候 ,能正常开花结果 ,繁殖后代 。种植 30 年的
贝叶棕树高达 12 m , 径粗 50 一 8c0 m , 叶柄长 2 一 2 . sm 、
宽 6 一 s e m , 小裂片长 60 一 9 0 e m 、 宽 6 一 s e m 、 厚 l -
1
.
cZ m, 裂片数 90 、 10 0。 与原产地相比生长缓慢 , 树
高 、茎粗 、叶裂片数量减少 ,生长周期延长 。
.2 4 种子生命 贝叶棕属植物的大部分是典型的热
带棕桐科植物 ,种子的休眠期极短 , 发芽力很快丧失 。
据《aP lm S of ht e w o lr d》一书记载 , 贝叶棕属植物的鲜种
子超过 3 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力 , 但贝叶棕种子生命
较长 , 种子室内沙藏及室内放置 1 年发芽率可分别达
到 4 6 , 4 % 、 3 3 . 3% 。
3 繁殖栽培
3
,
1 催芽 鲜种子剥去外种皮置于 32 一 35 ℃温棚内
进行催芽 , 催芽基质为粗砂 。 每天保持砂床湿润 , 1d0
胚开始萌动 , 2d5 萌动 , 萌动率 9 0% , 发芽率 68 . 8% 。
贝叶棕为半出土 、单子叶筒状萌发类型 ,因此催芽时埋
沙过厚不利于萌发 。
3
.
2 移植 贝叶棕苗生长缓慢 , 经催芽先长出胚根 ,
胚根长可达 4 c0 m , 起初初生叶 (鳞叶 ) 包裹在子叶鞘
内 , 培养 5d0 左右初生叶 (鳞叶 ) 从子叶鞘内抽出 , 9 d0
稀有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紫贵人
史新敏 唐 君 张允刚 赵冬兰 周志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江苏徐州 2 21 12 1)
盆栽观赏甘薯既能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 , 又能满
足人们的观赏要求 ,还可以美化 、净化 、绿化环境 ,丰富
都市人们的个性化休闲方式 。 两年来 , 我们从大量的
甘薯品种资源中逐一筛选 , 结果显示台湾紫贵人为最
适宜的稀有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 。
1 品种筛选 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的筛选以
n 26 份国家种质江苏徐州甘薯资源圃为原始材料 , 4
月下旬在育苗圃露地排种育苗 , 出苗期调查各品种资
源的萌芽性 、顶芽色 、顶叶形 、顶叶色 、叶形 、 叶色 、 叶大
小 、 叶脉色 、 脉基色 、柄基色 、 百苗重等苗期性状 。 6 月
下旬 ,每份甘薯品种资源剪 10 株健苗栽于麦茬大田保
种资源圃内 , 调查甘薯品种资源的茎叶生长势 、 株型 、
茎色 、茎端茸毛 、茎粗细 、茎蔓长短 、基部分枝 。 收获期
调查甘薯品种资源的薯皮色 、薯肉色 、薯形 、结薯数 、鲜
薯产量 、 薯干率等结薯习性和产量性状 。 10 月下旬霜
降收获前 ,每份甘薯品种资源剪 5 株健壮蔓尖苗 ,栽于
直径 3 c5 m 的花盆中并移人智能温室的盆栽资源圃内
越冬 , n 月 中旬调查甘薯品种资源的盆栽薯苗成活
率 。 次年 2 月中旬调查甘薯品种资源的耐寒性 , 10 月
下旬调查盆栽甘薯品种资源的结薯习性和产量性状 ,
同时进行次年花盆更新 。 盆栽观赏甘薯的叶色筛选以
紫色 、 紫黑 、 紫红为主 , 同时兼顾株型 、分枝 、 茎色 、 生长
势 、再生能力 、结薯习性和产量性状等 。
2 特征特性 紫贵人 2 00 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甘
薯研究所引自我国台湾省农业试验所 ,属于大叶 、茎粗 、
全紫型观赏甘薯 。萌芽性好 , 出苗早 ,苗多 、苗均 、苗壮 。
栽后返苗活棵快 , 茎叶生长势强 。 顶芽紫带绿 , 顶叶尖
』合形 ,顶叶紫色 , 少许皱缩 。 叶片心脏形 , 叶片较大 (叶
长 9 一 12 c m 、 叶宽 1 1 一 1c4 m ) , 叶片正面紫色 , 叶片背面
紫红色 , 叶主脉深紫色 , 叶侧脉紫红色 , 叶片无皱缩 。
脉基色紫黑色 ,柄基色紫黑色 。 茎紫色 ,茎较粗 ( 0 . 6 -
o
.
c7 m )
, 节间短 ( 3 一 s c m ) ,基部分枝数多 (7 一 10 个 ) ,
蔓长中等以上 ( 150 一 2 3c0 m ) , 株型半直立 , 茎叶再生
能力强 。 结薯较早 , 结薯数中等怡 一 5 个 ) , 薯块粉红
皮 、 淡黄肉 、 长纺锤形 , 熟食味香甜面沙 (夏薯烘干率
2 5% 一 3 0% )
,产量中等 。 薯块和薯苗均耐旱 、耐贮 、 耐
寒性强 。
3 盆栽要点 甘薯无明显生育期 , 盆栽观赏甘薯的
观赏期长 , 不怕风吹雨淋 、 太阳曝晒 , 对土壤酸碱度没
有特殊要求 。 甘薯属旋花科植物 , 不易生病 ,茎叶很少
或不受十字花科害虫危害 , 栽培管理非常粗放 , 不需要
花太多的精力去护理 。 盆栽观赏甘薯有两种栽培方式 ,
一是悬挂盆栽 , 就象吊兰一样 ; 二是平放盆栽 , 与普通
花卉一样 , 但要经常剪顶促其分枝再整枝 , 使甘薯茎蔓
粗壮 ,株型直立或半直立 ,增强盆栽甘薯的观赏性 。
盆栽的花盆要求盆 口直径 35 一 4 c0 m , 盆底直径
2 0 一 2 5 e 。 ,盆高 3 0 一 3 5 e m ,下有 l 一 3个出水孔 。 盆内
装土为砂壤土 , 要多掺些土杂肥 、 细砂或蛙石等 , 装至
4 / 5 处以利于浇水和施肥 。 一般每盆栽 3 一 5 棵 , 除悬
挂盆栽观赏外 , 平放盆栽观赏的活棵后要剪顶枝蔓长
3 0 一 3 5 e m ,一般每两周剪 l 次 。
4 品种利用 甘薯适应性强 , 对土壤要求不严 , 耐
肥 、 耐瘩 、 耐旱 , 病虫害少 , 繁殖能力强 , 若进行特色规
模种植或与其他常绿植物 、花卉作板块种植 , 台湾甘薯
紫贵人有望成为城市近郊或保护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
途径 , 同时也是把我国丰富的甘薯品种资源优势转变
为经济优势 ,对甘薯品种的优异资源进行创新利用 。
(收稿 日期 : 2 0 0 6一 0 7 一 2 8 )
左右第 2 叶从鳞叶中抽出形成幼苗 。 因此从种子催芽
到胚根长至 4 一 sc m 时即可移植到有混合营养土 (生
土 + 家畜粪 )的营养袋中 ,否则胚根过长不利于移植成
活 。 由于贝叶棕根系长 , 须根少 , 苗期不易生长须根 ,
故营养袋子长度必须有 40 c m 以上 。
3
.
3 定植 贝叶棕幼苗生长缓慢 , 种植 3 年袋苗仅
生长 2 一 4 条侧根 , 长出 3 片叶 , 因此定植穴坑深不能
少于 4 c0 m 。 也可采取砂床催芽 ,胚根伸出 cs m 后直接
播于大田 , 子叶露于地面并在坑底放置瓦片 ,抑制根向
下生长而萌发侧根 。 定植时不要伤根 , 定植后必须遮
荫 , 除去杂草 ,保持土质疏松 、湿润 。定植地要求阳光充
足 、 土层深厚 、肥活的沙质壤土 ,切忌胶泥土 。
3
.
4 管理 贝叶棕幼苗期间需精心护理 , 干季勤浇
水 , 幼苗用遮荫网或棕桐科植物叶片遮盖 。冬季注意防
寒 ,用稻草覆盖基部 , 同时注意白蚁危害。
(收稿 日期 : 2 0 0 6 一0 7一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