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梭梭和梭梭柴苗期生长节律变化特点



全 文 :1 9 9 1年第 l 期 干 旱 区 研 究
白梭梭和梭梭柴苗期生长节律变化特点关〔
尹林克 王 烨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上壤沙漠研究所 )
梭梭属 ( H a lo x y lo n B留 . ) 植物约 5 种 , 我国有梭梭柴和 白梭梭两种 。
它们是荒漠干早区重要的固沙植物。 近代人类活动加剧 , 过度樵采和放牧 , 已 引起它们
分布面积减少 , 造成土地风蚀 , 流沙再起 , 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 。 国家现 已将白梭梭和梭梭
柴列为濒危类 3 级国家保护植物 [ ` 一 “ 〕。
白梭梭生于荒漠地区流动或半固定的沙丘上 。 梭梭柴多生长在固定沙地 、 丘 itJ 低地和平
原 、 沙砾质戈壁上 。 国内对两种梭梭的研究从 5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 今 ’ “ , 为保护和利用 这
一植物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
对梭梭生长发育节律的研究 , 已有的工作多限于对单独某一种的研究 , 并多以成龄植株
的当年生嫩枝及地上部分生物量为研究对象 [ “ 一 ,二。 本文主要讨论在吐鲁番盆地沙地人 工 灌
溉条件下 , 两种梭梭 1 ~ 2 龄苗木的生长及生物量变化特点和异同。
1
. 试验区的自然条件与观测小区的建立
1
.
1
. 试验区的自然条件 ; 试验区位于吐鲁番沙漠研究站苗圃内。 地处东 经 89 “ 1 1尹 , 北
纬 42 “ 5 1 2 。 海拔 一 80 。 。 据吐鲁番气象站 1 9 5 1一 19 8 0年资料 : 年平均气温 1 4 . 3℃ ; 1月平均
气温 一 9 . 5℃ , 7 月平均气温 3 2 . 7℃ , 极端最高气温 4 7 . 6℃ , 极端最 低 气 温 一 2 8 . 0℃ ; 全
s oc 积温 5 6 4 7 oc ; 无霜期 2 6 5 . 6天 。 年降雨量 1 6 . 4m m , 年平均湿度 4 2% , 年蒸发量 2 8 3 7m m ;
年 日照时数 3 0 49 小时 , 日照 百分比为 68 % ; 全年平均大风日数 2 6 。 8天 , 最多达 68 天 。
地带性土壤为原始灰棕色荒漠土 。 地下水 8 一 10 m 。 土壤 p H值 8 . 6~ 9 . 1 ; 易溶性盐分
离子总量 0 . 0 5 2一 0 . 1 7 5% , 有机质 0 . 5 2 5一 0 . 5 5 2% ; 含氮量 0 . 02 0~ 0 . 0 2 5% 。
1
.
2
. 观测小区的建立 : 观测小区位于苗圃北部 。 白梭梭和梭梭柴各 2 小区 , 间隔排 列 。
小区面积 3 . 5 X 3 . 5 。 “ 。 上层表土 (0 一 4 Oc m ) 为沙土一一沙壤土 , 下层土 ( 4 0 0 m 以 下 ) 为
粘质壤土 (风蚀土 ) 。育苗所有种子于 19 8 6年 10 月采自植物园定植区内的 7年生母株上 。 白梭
梭和梭梭柴种子千粒重分别为 5 . 0 9 9和 3 . 6 1 9 , 播前发芽率分别为83 . 19 %和 8 6 . 5 3% 。 1 9 8 7年
3 月 3 0 日播种 , 条播 。 每行约 10 0 0粒 . 行距约 30 。 m 。 年灌溉次数 3 一 4 次 。 各小 区田间管理
方法一致 。
,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参加本工作野外定期观侧的还有潘伯荣、 严成和刘志俊 , 特致 谢 ,
DOI : 10. 13866 /j . azr . 1991. 01. 004
干 早 区 研 究 一。9 1年第 1期
2
. 生长量调查及生物量测定
2
.
1
. 一龄苗的侧定 :播后一星期开始取样调查 。 机械抽样 。 采用全挖 法 , 测株 高、 地
径 、 根长 、 分枝次数 、 侧枝数等指标 , 地上部分 、 地下部分分别称鲜重 。 在 1 05 ℃恒温 下 烘
干至恒重 , 称其干重 。 1 9 8 7年 4 月上旬至 n 月中旬 , 每10 ~ 15 天取样一次 。 每次取样 10 一 20
株 , 求平均值 。
2
.
2
. 二龄苗的测定 : 1 9 8 8年 3 月下旬至 1 1月下旬 , 每月 5 、 1 5 、 25 日定株观测小 区 内 留
床苗的株高 、 地径 。 每次测 10 株 , 求平均值。 1 月 25 ,日 , 挖取白梭梭 、 梭梭柴标准样株各 1
株 , 测地上高、 分枝数 、 侧枝长度 、 主干及侧枝基径 、 根长 、 侧根数 、 侧根长等指标 。
3
.结 果 分 析
3
,
1
. 一龄苗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出苗期 :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 , 约 7 天 。 初生幼苗的测定结果就表明白梭梭幼苗地上部
芬生物量大于梭梭柴 (表 1 ) 。
表 1 两种梭梭初生幼苗比较 ( 10 株平均 , 1 9 8 7年 )
}
一 种 …芭引 色叫 慢引 灵,仁终 {整料重 !整乒天董厂甲)流颤
}— {二兰竺 }上兰竺 {止兰兰全阵竺{二竺生卜~ -卫翌一卜止生二 .…—}户誉华 i翌 …二里一…三些一甘些 卜一 i互二~阵竺竺一卜些坐兰卜一竺i竺一{些矍竖~望 i 阵望色`…兰燮 -…二二i兰…一竺 {二全夕兰 {一 0’吧一 {一少竺 一 -鱿. 1 . .… X /艺. 1 .… …-l ` “ …” , ”资. J….l “ ·解 …. “ · “ 3 _ } :.l6 ” . _ ` {. ` · 7 “ . …_ 卜 一 ` , 呼 .
幼苗期 : 4 月上旬至 6 月中旬。 子叶脱落 , 开始出现 2 一 3 根小的一次枝 , 1 一 2 条侧
根。 白梭梭和梭梭柴的苗高积累生长量分别为全年的 3 0 . 18 %和 3 7 . 67 % ,地径分别为 2 8 . 71 %
和 50 % , 根长为 35 . 64 %和 2 7 . 4 2% 。 这时期以高 、 径 、 根量的迅速增长为特征 。
速生期: 6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 出现 1 一 3 根大的侧根 。 地上部分发生 2 一 3 级侧枝 ,
平均单株木质化侧枝达 2 一 4 个 。 这个时期以冠幅和根幅的迅速增大为主要特点 。
苗木硬化期 : 9 月上旬至 n 月中旬 。 部分同化枝脱落 , 高生长减缓 , 地径 、 根长生长仍
在进行。 苗木木质化过程加愧 白梭梭和梭梭柴干重的增量分别占全年干重总和 的 6 1 . 76 %
和 7 0 . 9 3% 。 末期同化枝变黄 , 进入冬眠期 。
3
.
2
. 二龄苗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
3 月中旬树液开始流动 , 下旬芽开放。 4 月 _ L旬同化枝开始生长 。 10 月下旬同 化 枝 变
黄 , n 月中旬停止生长 。 白梭梭全年树高绝对生长量 5 1 . 9 c m , 地径绝对生长量 6 . 0 m m ; 梭
梭柴全年树高绝对生长量 56 . oc m , 地径绝对生长量为4 , 6m m 。 全年生长期约 2 50 天 。 两种梭
梭物候期基本一致。
1 991年第 l期 干 早 区 研 究
3
.
3
.两种梭梭年终累积生长t 比较 :
如表 2所示 , 白梭梭地上部分生长量及总生长量明显大于梭梭柴 , 而后者根系 较 前 者
深。 表明在同一水热条件下 , 梭梭柴要吸收更多的土壤水分以满足植物蒸腾的需要 。 而在相
同的水分供给条件下 , 白梭梭可 以获得更高的物质产量 。 另外 , 也表明白梭梭的抗早性能较
梭梭柴强 。 做为第一性光合物质的生产者 , 白梭梭的地位也比梭梭柴优越 。
3
.
4
. 两种梭梭年生长节律变化特点 :
有研究表明 , 多年生梭梭和累积生长曲线呈 “ S ” 型或不明显 “ S ” 型 , 白梭梭的累积生
表 2 两种校校年终累积生长及生物量比较
种 苗 高株 地 径 根长 地上部地下部 整株鲜重 整株干重 干鲜重比
龄 ( e m ) ( m m ) ( e m ) 分干重 分干重 ( g ) ( g )
( g ) ( g )
白 1 6 6 。 6 6 。 2 0 1 0 3 。 3 0 1 4 。 2 0 5 。 0 0 2 9 。 2 0 1 9 。 2 0 0 ` 6 6
梭 2 1 1 0 。 7 1 2 。 7 0 1 2 0 。 0 0梭
` 梭 1 4 2 。 4 3 。 0 0 1 2 4 。 3 0 3 。 9 0 5 。 2 0 1 2 。 2 0 6 。 2 0 0 。 5 1梭 2 1 0 3 。 2 9 。 3 0 1 6 0 。 0 0

长曲线低于梭梭柴 , 绝对生长量曲线为单峰型 , 炎热夏季生长缓慢 , 处于半休眠或夏休眠状
态 〔 7 ’ 。〕。 一年生苗木绝对生长量曲线也呈单峰状 产 ’ “ 〕。 从吐鲁番地区梭梭的生长情况看 ,
在人工灌溉条件下 , 一龄梭梭的累积生长曲线为复合型 。 9 月 以前呈不明显 “ S ” 型 , 而 入
秋后呈 “ V ” 型趋势。 这是 由于 8 月中 、 下旬后 , 有部分同化枝开始枯落 , 形成 负生 长 ,
10 月中旬后又进入秋季生长高峰期 , 使曲线回升 。 白梭梭累计生长曲线高于梭梭柴 , 变化趋
势两者相同 , 两曲线基本平行 。 二龄苗累积生长曲线为 “ S ” 型 , 但各有特点。 白梭梭 从 4
月上旬至 7 月下旬 , 曲线平稳上升 , 斜率较小 , 说明生长量小 。 而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 , 斜
率陡增 , 生长量加大 , 8 月下旬 , 斜率重新变小 , 曲线产生波动 , 仍有少量的生长 , 梭梭柴
的曲线则不然 : 4 月 上旬至 4 月下旬 , 曲线平缓 , 增加很小 , 5 月上旬至 8 月中旬 , 斜率变
大 , 曲线上升 , 生长加快 , 8 月下旬 , 曲线停止上升 , 产生波动 , 受同化枝枯落影响 , 并有
所下降。 两个种的累积生长曲线产生两次相交 。 第一次在 5 月底 , 6 月初 , 这之前白梭梭累
计高生长大于梭梭柴 , 第二次在 8 月下旬 , 这之前白梭梭累积高生长小于梭梭柴 , 这之后白
梭梭累积高生长又大于梭梭柴 (图 l ) 。
两种梭梭的生长率曲线为多峰型 (图 2 、 图 3 ) 。 7 ~ 8 月炎热的夏季 , 植物仍有较大
生长量 , 并不产生 “ 夏休眠 ” 现象 , 属一次性休眠植物。
一龄苗木高 、 径和根的生长率曲线均为多峰型 。 两种梭梭除个别高峰值出现的时刻不一
致外 , 曲线变化趋势相同。 据图 2 曲线变化趋势, 可将墓个年牛长周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丰
长有峰期 ,
干 早 区 研 究 1 9 9 1年第 l期
春季生长高峰期 : 4月上旬至 6月中、 下旬。 苗木此时正处于幼苗期 。 这个阶段水热等
条件适宜 , 苗木生长率为一年中最大值。 因苗木个体较小 , 组织含水率高 , 生物量绝对值增
根长旬生率鱿白梭梭
二龄苗
累积高生长néó日ù,`廿
地径句长率生川4 0
2 0

4 5 6 7 8 9 10 1 1 12
凰 l 两种梭梭 的累积高生长 曲线 广
十闰高旬生长率阁
地径句生长率
图 2 两种梭梭一龄苗旬 生长 率变化动态
旬生长 率二 第二次观测值 一 第一坎观测值
第一 次观测俄
40阳。株高问长生ù牛自
`
} 月犷一 ’一犷一 、 二 . 犷 馆 “ 亨` 一沛 月 一岸书
图 3 两种梭拾二 龄苗生长率变化动态
加不大。
夏季生长高峰期 : 7 月上旬至 8 月中 、 下旬。 苗木处于速生期。 经过约 10 天的生长暂缓
期后 , 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 。 该时期苗木生长速率小于春季生长高峰期 。 这时气温高 , 植
物蒸腾量大 , 体内各项生理活动加强 , 侧枝 、 侧根大量萌生 , 木质化过程加强 , 绝对生物量
成倍增长 。
秋季生长高峰期 : 9 月上旬至 n 月上旬 。 8 月底 , 气温 、 地温仍较高 , 地下水位下降 ,
植物为了维持水分平衡 , 一部分嫩枝脱落 , 生长也有所缓慢 , 导致植物生长率 出现最低值 。
9 月上旬开始 , 由于水热条件转好 , 植物进入秋季生长阶段 。 此时高 、 径 、 根量的增长幅度
低于前两个生长高峰期 , 而体内物质的增长加快 , 使得干重增长较多 。
造成以上多次生长高峰期的出现是各种环境因子和植物本身遗传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
199 1年第 l期 干 早 区 研 究
不论是一龄植株还是二龄苗木 , 一年内生长加速和减缓现象交替发生 , 使得梭梭的年生长节
律有其特殊性 。 成年植株 “ 假年轮 ” 的出现 , 很可能就是这种生长的结果 。
3
.
5
. 植物体内含水量的变化趋势 :
从表 3 中看出 , 两种梭梭的整株含水量随着植 株 的生长逐渐降低 。 白梭梭含水率下降较
表 3 两种校梭体内含水量的年变化状况 ( 10 株平均 , 1 9 8 7年)
节二二下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一—含 \ \ 一\ ` _ 种 … 白 梭 梭 … 梭 梭 柴欢 \ 项 一 \ 、 _ { }
整 株
含水率
地 1 部分!地下部分
旬 / 月 含 水 率 }含 水 率
整 株
含水率
地 一仁
ha l
地下部分
含 水 率 }含 水 率
0438927615
月性刁.1廿ní J任ù只ù劝lQ自氏dtù`诬ù八a, .止一ó口nUA山1`,UqlOt厂1匀尸01产O八D工ódló只从口勺一匕blóJLO汉ù刀任刀一27别54106n398lC72斤了叮子户nùo一匀八匕O乙件Q自gd0on口O”éù注通UO只é八入úno00口ùàO凸匕行了一丫丹片竹ē0工aL才任J己8 6。 5 1
8 5

8 3
8 4

3 0
8 3

5 8
9曰úa0一nO工卜口力任尸刀住八了Qé0OU,1只才4
.…noqo八口nóQó11土ù勺0OCū1八
qoCUOO口Q自走4nQJoQU八UUcJ011QCO
.…口.八口刀Jjgé1上飞1CU伙工d00OC八b内卜六b八口二dó卜
7 6

1 0
7 0

3 7
7 3

0 6
7 0

6 4
6 7

4 3
6 1

9 6
5 7

1 8
5 2

7 8
5 0

7 2
4 9

2 2
4 9

18
.…0叮了0八袄7口Odǎ拭匕Qno11ū任月俘一匀找dl认l从J勺口úó卜A上9曰O山gJ性任
口rné7`OdJ刀沈11nù一aC甘左儿几八b00曰é9自尸LQUngOJ1C公少é止几óúJ自口八Ul只dA占匕hà丹月了nU,.ù民CdOnon0hù
.….0Q乙O口八曰éQL,tJ八b10勺UJlù1几ù八ū了nù内匕Jq只乃9自户住甲」Ré7`只ù厅了勺矛月曰7`ū才叮丹匕八卜hj比,119口0自n注占厅了乃O今自1上一a八匕内QUC0ù00口渡工199é .一匀ù日,土注生Qt,c八éQ口né J住八匕nO山9曰JónUOlf乙O.…. 09曰叮`子八hlódJ往ù舀Qt,0UUOL几匕LJ山4任月QJ片了jCàO刀气。0tl片了厅才叮行n匕八卜7`no01óJb户J纽Q自O山,j上 / 4中 / 4下 / 4
上 / 5
中 / 5
下 / 5
上 / 6
中 / 6
下 / 6
上 / 7
中 / 7
下 / 7
上 / 8
中 / 8
下 / 8
上 / 9
中 / 9
下 / 9
上 / 10
中 / 1 0
下 / 10
上 / 1
中 / 1 1
5 2
,
8 0
9 0
3 4
7 1
2 7
8 0
5 2
O n
干 旱 区 研 究 10 9 1年第 1期
梭梭柴迅速 , 表明白梭梭的物质积累过程比梭梭柴快 , 并且主要表现在地上部分的物质积累
上 。 这对于白梭梭作为防风固沙和饲草 、 薪炭树来讲 , 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另外 , 两种梭梭的地上部分含水率在生长前期均高于地下部分 。 随生长发育的进行 , 两
者逐渐接近 。 秋季苗木生长接近停止时 , 地上部分含水量变得低于地下部分 。 这主要因为秋
季地上部分生长变缓以至停止 , 处于木质化过程中 , 而地下部分仍在生长 , 组织含水率仍保
持相对较高状态 。
两种梭梭体内各部分的含水率变化也有其各自特点 。 白梭梭整株含水率 、 地上部分和地
下部分含水率明显低于梭梭柴 。 白梭梭地上部分含水率与地下部分含水率接近得较早 , g 月
底 、 1 0月初就可接近相等 , 而梭梭柴要到 1 0月下旬 ,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含水率才能基本相
平 。
3
.
6
。 梭梭地上部分千重与地下部分干重 的关系 :
梭梭属植物根系庞大 , 给地下部分的生物产量研究带来不便 。 建立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
部分生长的回归模型 , 将给梭梭地下生物量 的估测 , 简化研究方法提供依据 。
据 23 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平均干重数据 , 分别拟合出两种梭梭的回归模型 。
白梭梭地下部分干重 Y 白 ( g ) 一与地上部分干重 X 白 ( g ) 的回归方为程为 :
Y 白 二 0 . 3 3 9 2 X 白 一 0 . 1 5 2 1
当 a 二 0 0 . 1时 , F 、 , , : , 二 8 . 02 , F = 5 8 1 . 4 9二 , 因此 , X与Y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
梭梭柴地下部分干重 Y 梭 ( g ) 与地上部分干重 X 梭 ( g ) 的回归方程为 :
Y梭 = 0 . 0 0 2 2 + 0 . 3 8 0 1X 梭
当 a 二 0 . 01 时 , F「, , 2 : ] = 8 . 02 , F = 37 . 58 禅 . , 因此 , X 与 Y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
3
.
7
. 梭梭干物质璧与株高 、 地径和根长生长 的关系 :
两种梭梭的干物质增长是 以株高 、 地径和根长的增长为基础的 。 资料整理分析表明 , 干
物质 ( W ) 与株高 ( H ) 、 地径 ( D ) 和根长 ( R ) 有指数函数关系 :
日, H + 日Z D + 日3 R 日。
W
= a e , 其中 a = e 。
用最小二乘法求得两种梭梭的回归方程 :
D
.
1 20 5 H 一 0 . 43 14 D + 0 . 0 18 4 R
W 白梭梭 二 0 . 0 2 4 1 e , F 二 5 6 . 9 1 2 1 弃 . ;
0
.
0 3 1 8 H + 2
.
11 13D 一 0
.
0 0 3 4 R
W梭梭柴 二 0 . 0 0 7 8 9 e , F = 9 8 . 1 7 7 4 0 . 。
当 X = 0 . 0 1时 , F ( 3 , , 。 ) = 5 . 0 1。
3
.
8
. 旬平均气温 、 月平均地温对梭梭生长的影响 :
植物的生长是受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的 , 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具有更
重要的生态意义 。 对于某种植物来说 , 温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 。
9 9 1 1年第 1期 干 早 区 研 究 7 2
为分析温度对两种梭梭生长变化影响的程度 , 分别将二龄植株的旬和月绝对高生长量 、
径生长量及一龄植株的旬和月绝对增长量与旬平均气温 、 月平均地温进行相关性测定 , 求其相
关系数 r 值 。 结果表明 , 除了月平均地温与白梭梭的地径月生长量 、 旬平均气温与梭梭柴的
旬平均高生长量有显著相关外 , 其余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表 4 ) 。
表 4 两种梭校生长与温度相关系数测定
种一 旬 平 均 气 温 月 平 均 地 温白 苗高旬和月生长量 0 。 4 0 2 1 0 。 6 2 4 3
梭 地径旬和月生长量 0 。 2 8 0 2 0 。 7 8 0 7兴
梭 干重增量 (旬和月 ) 一 0。 3 6 8 B 一 0 。 1 0 2 1
梭 苗高旬和月生长量 0。 4 9 9 2 . 0 。 5 0 9 1
梭 地径旬和月生长量 0。 2 8 8 2 0 。 3 0 9 7
柴 干重增量 (旬和月 ) 一 0。 0 9 3 2 一 0 。 0 8 4 6
r 。 . 。 ,
(
2 ;
)
二 0 . 5 2 6 r 。 . 。 : ( 。 ) = 0
.
8 3 4
r 。 . 。 。 ( : : ) = 0
.
4 1 3 r
。 _一 。 。 ( 。 ) “ 0

7 0 7
这说明在吐鲁番盆地自然条件下 , 整个植物生长期内都有丰富的热量供给 , 温度并不是
影响梭梭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 。 同时也说明 , 两种梭梭的生物量增长对温度的变化反应不甚
敏感 , 稳定性较强 , 忍耐幅度较宽 。 但也有差别 , 白梭梭的径生长受地温的影响相对较大 ,
而梭梭柴的高生长受气温的影响大 。
4
. 结 论
4
.
1
. 一 、 二龄白梭梭 、 梭梭柴物候期一致 , 生长期均为 2 50 天左右 , 由于种间 遗 传 特
性差异和种子千粒重大小不 同 , 初生幼苗的大小明显不 同 。 白梭梭与梭梭柴幼苗在主根长度
和干鲜重比上相差不大 , 但地上部分生长及生物量却明显大于梭梭柴 。 无论是一龄苗还是二
龄苗 , 两个种的年生长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 在 同一生境条件下 , 白梭梭根系分布较棱梭浅 ,
但地上部分及总生物量大于梭梭柴 , 表明白梭梭可以获得更高的物质产量 。
4
.
2
. 人工灌溉条件下 , 两个种的一龄苗年累积生长曲线为 “ S ” 型和 “ V ” 型 复 合 曲
线 , 变化趋势相同 。 白梭梭的曲线高于梭梭柴 。 二龄苗年累积生长曲线为不明显的 “ S ” 型 。
两个种的曲线变化趋势各异 。 两个种的一 、 二龄苗绝对生长率曲线为多峰型 。 7 一 8 月夏季
高温干早季节 , 植物仍有较大的生长量 , 无 “ 夏休眠 ” 现象。 根据生长曲线 , 一龄植物的生
长可分为春夏秋季三个生长高峰期。 各生长高峰期有其特点,
干 早 区 研 究1 9 01 年第1 期
. 43
. 两种梭梭的整株含水率随生长发育进程逐渐降低 , 白梭梭下降较快 。 地上部 分 含
水率大于地下部分。 秋季地下部分含水率相对增大 , 逐渐超过地上部分 。 白梭梭地上部分干
重的积累明显大于梭梭柴 。
4
.
4
. 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干物质重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 据此建立回归模 型 ,
可以较客观地估测地下部分的物质生产 。 植物的干物质积累是建立在株高 、 地径和根长的不
断增长上 , 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 。
4
.
5
. 梭梭的年生长节律的变化 , 是各种生态 因子与自身遗传特性综合作用的 结 果 。 温
度对梭梭的生长影响微弱 , 而且 自梭梭与梭梭柴各自对温度的反映不同。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 北京林学院 , 1 9 8 0 : 树木学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 2 〕 治沙造林编委会 , 1 9 8 4 : 治沙造林学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3 〕 国家环境保护局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1 9 8 7 : 中国珍稀 、 濒危植物保护名录 ,
科学出版社 。
〔 4 〕 蒋瑾等 , 1 9 59 : 梭梭育苗问题 , 下国科学院治沙 队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文件 。
〔 5 〕 黄王振 , 1 96 5 : 白梭梭育苗试验 , 新疆水土生物研究文集 , 新疆科委 。
〔 6 〕 张士才等 , 19 的 : 梭梭不同种源苗期观测初报 ,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集 刊 (第 四
期 ) , 2 2一 2 7 。
〔 7 〕 张立运等 , 1 9 8 : 新疆莫索湾沙区白梭梭当年枝条生长特点及产量 的初步研究 ,
千早区研究 , 5 ( 1 ) 3 0一 3 5。
〔 8 〕 张希明等 , 1 9 8 7 : 白梭梭枝条冬季枯落特点和枯落量的研究 , 干早 区 研 究 , 4
( 2 ) 1 5~ 1 8

〔 8 〕 张立运 , 1 9 8 5 : 一个 白梭梭群落地上植物量的特点 , 植物学通报 , 3 ( 3 ) 52 ~
5 4

〔 g 〕 高海峰等 , 1 9 8 5 : 几种早生植物地上部生长的节律及其变化 , 干早 区 研 究 , 2
( l ) 5 6一 6 1。
〔1 0〕 方开泰等 , 1 9 8 8 : 实用回归分析 , 科学出版社 。
T h e G r o w i n g 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o f P l a n t s o f H o l o x 了l o n a m m o d e n d r o n
a n d H
.
p e r s i e u m i n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Y i n l i n k e W
a n g Y e
( X主n j i a n g I s t i t u t e o f B i o l o : y , p e d o l o g y a n d D e s e r t R e s e a r 。 h )
A b s t r a e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o f g r o w i n g e h a n g e o f o n e a n d t w o 丁 e a r s
。 l d s e e d l i n g o f t w o s p e e i e s H o l o x y ! o n a n d t h e i r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e e s
h a v e b e e n d i s e u s s e d

U n d e r t h e S a m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e g r 0 W i n 冬 e u r v e s o f a n n 、 a l a e e u m ; l a t i o n
15, i年第 1期 千 草 区 研 究
o n e y e a r o l d s e e d l i n g o f t h e s e t w o s p e e i e s a r e t h e e o m p o o n d t y p e o f
“ s ” a n d
, a n d t h o s e o f t w o y e a r s o l d s e e d l i n g a r e t h e i r r e g u l a r
“ s ” t y p e
.
T h e e u r y
-
o f a b s e l u t e g r o w i n g r a t e a r e
I n S l m m e r
.
t h e m u l t i
一 p e a k t y p e
.
T h e了 h a v e n o r e s t p e r -
” J
d
of
“ vesi
T h e r e s e a r e h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a e t o r 15 n o t i m p o r t a n t f o r t h e
g r o w i n g o f H o l o x y l o n s e e d l i n g
,
K e y w o r d s
:
H o l o x y l o n
,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
g r o w i n g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藏 原 羚
藏原羚学名 P r o C a p r a p i e t i e a u d a t a H o d g s o n , 英文 T i b e t a n g a z a l l e s , 又名藏黄羊 、
西藏原羚 、 小羚羊 。 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有蹄类代表动物之一 。 为国家二级保 护 动 物 。
根据中美联合青海高原动物考察队资料 , 藏原羚分布于印度的帕米尔和我国青藏高原 。 在我
国的分布区包括 : 西藏东部和东北部 , 藏北高原 , 阿里地区 , 南抵定 日草原 、 珠穆朗玛峰北
坡和希夏邦玛峰地区 ; 除徨水河谷及柴达木盆地以外的青海大部分地区 ; · 新疆 昆仑山 、 阿尔
金山 ; 四川的西北角甘孜 、 阿坝及甘肃的祁连山 等。 介 于 东 经 5 0 。 一 z甘3 . 0 , 北 纬 3 0 “一 3 9 “
间 。 1 9 8 6 、 1 9 8 7年笔者在青海考察期间 , 在海西及玉树果洛高原等工作地区均观察 到 藏 原
羚 。
藏原羚主要栖息 于高山草原 , 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开阔景观 , 迥避寒漠 。 分布高
程介于 3 5。。米至 5 0。。米之间 。 冬季深厚积雪覆盖了草原 , 藏原羚便下涉到 3 5 0 0米以下的积雪
较少的草场中觅食。 夏季 , 为寻找嫩草 , 进行较长距离的水平迁移。
通常 , 藏原羚选择植被茂密的草地栖息 , 喜集群活动 , 群的大小不等 , 以十数头的集群
较为多见 , 极少单孤活动。 我们在两年中共遇见 25 群 , 每群至少 2 头 , 最大的集群 34 头 。 考
察中还证实藏原羚与藏野驴的栖息环境有部分重叠现象 。 1 9 8 7年 8 月底 , 笔者等在青海玉树
曾观到三头藏野驴与六头藏原羚在同一草地采食 , 两者相距约 60 米 , 未见混群活动 。
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进食 , 此间也常至湖边或山溪饮水 。 藏原羚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
科植物为食 , 但食谱较广 。
藏原羚一年繁殖一次 , 每胎一仔 , 偶产二仔 。 交尾期始于 12 月末 , 延续约一个月左右 。
一般在第三年性成熟 。
2 0年前藏原羚密度很大 , 可见成百头的大群 。 目前 , 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 主要原因是人
类经济开发的侵扰和牧业发展对草场的侵占。
赵疆宁 高行宜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