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北桑寄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寄生特性



全 文 :书北桑寄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寄生特性*
刘 鹏 王孝安
**
郭 华 欧阳浩楠 张 亮 张亚娟
(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 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是桑寄生科桑寄生属的落叶灌木,多以壳斗科植物
为寄主。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是黄土高原主要的优势种和建群种,也是北桑寄生
的主要寄主植物。本研究调查了寄主植物辽东栎和寄生植物北桑寄生的生长状况、北桑寄
生和辽东栎的空间分布格局、北桑寄生的寄生行为偏好。结果显示:(1)在调查的 851 株辽
东栎个体中有 358 株(占总辽东栎个体的 42. 1%)被感染,共调查 1112 个北桑寄生个体,每
株辽东栎上感染的北桑寄生个数范围为 1 ~ 20 个。(2)辽东栎在 0 ~ 60 m尺度上呈聚集分
布,在≥60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北桑寄生在 0 ~ 100 m 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3)有 964
个北桑寄生个体生长在辽东栎上端 1 /2 高度内,北桑寄生吸根周长大小与其寄主枝的周长
呈极显著正相关(r=0. 713,P<0. 01)。较高和较大的辽东栎个体更容易被感染,北桑寄生
倾向于寄生在寄主辽东栎个体更高的位置上。
关键词 寄主植物;寄生现象;寄生行为
中图分类号 Q94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14)2-0303-07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parasitic characteristics of Loranthus tanakae. LIU
Peng,WANG Xiao-an**,GUO Hua,OU YANG Hao-nan,ZHANG Liang,ZHANG Ya-j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4,33(2) :303-309.
Abstract:Loranthus tanakae is a deciduous shrub within the family Loranthaceae,and mostly
parasitizes plants within the family Fagacea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opulation
growth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 tanakae and its major host plant Quercus wutaishani-
ca,and the parasitic behavior of L. tanakae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2. 1% (i. e. 358 /851)of the sampled individuals of Q. wutaishanica were parasitized,with the
number of parasites (L. tanakae)per host plant ranging from 1 to 20. Q. wutaishanica displayed
a clumped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the scale of 0-60 m and a random pattern at the scale
of ≥60 m,while L. tanakae showed a clumped patter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the scale of 0-
100 m. 85. 1% (i. e. 964 /1112)of parasitic L. tanakae were observed within the 1 /2 top-
height of Q. wutaishanica,and the haustorium size of the hemiparasit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
ed with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infested branch (r=0. 713,P<0. 01). Individuals of
Q. wutaishanica with greater height and larger crowns were found to be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infection,and L. tanakae tended to parasitize the upper portions of the host plants.
Key words:host plants;parasitism;parasitic behavior.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GK201302023)资助。
**通讯作者 E-mail:wangxa@ snnu. edu. cn
收稿日期:2013-07-11 接受日期:2013-11-15
桑寄生科(Loranthaceae)属被子植物门蔷薇亚
纲(Rosidae) ,约有 65 ~ 68 属,900 个种(1 属已灭
绝)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尤其是南半球,我国
约有 8 属 39 种,共两族,分布于华中至华东,秦岭长
江以南,滇、黔、桂、粤、湘等地都有分布。中药桑寄
生是中国古代常用药品之一,神农本草经把其列为
上品,且此植物含有的凝集素具有良好的抗癌及免
疫调节作用(龚祝南和吴家荣,1996)。
大多数的半寄生植物具有寄主专一性(Mouro
et al.,2006) ,有些半寄生植物则有多种寄主植物,
寄生范围广的寄生植物可以减少寄主植物对自身的
伤害并且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源,以此促进自身的生
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33(2) :303-309
DOI:10.13292/j.1000-4890.2014.0006
长(黄新亚等,2011) ,使其传播和扩散的能力增加。
还有一些寄生植物具有特殊的寄主植物,如檀香科
(Santalaceae)植物就寄生在桑寄生科半寄生植物的
灌木上(郑兴峰等,2003)。半寄生植物在寄主上的
分布状况依赖于寄主植物的相对丰富度,寄主个体
间的距离及寄主植物的群落结构等(Monteiro
et al.,1992) ,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Garcia-Franco
& Rico-Gray,1996)。桑寄生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模
式常呈现聚集分布(Aukema & Martínez del Río,
2002) ,有研究表明,桑寄生植物的种群结构与寄主
植物的大小和空间分布有着直接联系(Teodoro
et al.,2010) ,且和种子传播者(鸟类)的行为活动也
有着密切的直接联系,鸟类的地域性分布是导致桑
寄生聚集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果桑寄生科植物在每
一株寄主上都表现出强聚集的模式,这主要是因为
这些较大的寄主植物可以为其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和
足够长的时间供其生长和繁殖(Overton,1994) ,桑
寄生植物更倾向于寄生在较高较大寄主个体的较高
位置上(Aukema & Martínez del Río,2002)。
目前,关于森林中半寄生植物的研究还比较少
(Mouro et al.,2006) ,现有的研究只是对寄主植物
或者寄生植物做独立的研究,并没有对两者之间的
相互作用进行研究(Monteiro et al.,1992)。而对于
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的研究则大多是从生
物学特征、化学成分及药理方面进行研究(杨世诚,
1990;司秉兴,2008) ,未发现对北桑寄生的分布及其
与寄主植物关系的研究报道。北桑寄生是数量相对
较稀少的半寄生种子植物,其对生活环境有较高的
要求,需要适宜的寄主群体和相应的种子传播媒介,
种子萌发也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其对环境的高
要求也使得北桑寄生种群适应能力降低(Norton &
Carpenter,1998) ,所以,研究其种群分布格局和寄主
特性,对保护和利用北桑寄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黄土高原北桑寄生种群
的现状和在寄主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上的
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阐释以
下问题:(1)北桑寄生及其寄主植物辽东栎的分布
格局规律;(2)北桑寄生在寄主植物辽东栎上的寄
生行为,探讨北桑寄生的寄生行为偏好,从而为进一
步研究北桑寄生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马栏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省旬邑县的
东北部,地理坐标为 108°27E—108°52E,35°9N—
35°33N,南北长约 43 km,东西宽约 40 km,面积约
1700 km2,海拔 1000 ~ 1700 m,坡度多为 25°左右,
该区成土母质为风积黄土,土层厚约 50 cm,结构疏
松,机械组成多为中壤,富含钙质,pH 7 ~ 8,属石灰
性土壤。该地区光照充足,湿热同期,利于林木生
长,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降水集中在 7—9 月) ,旱
涝相间,易出现春旱和伏旱,影响林木种子发芽(范
玮熠等,2006)。
在本研究区北桑寄生的主要寄主是辽东栎,辽
东栎是黄土高原的优势建群种,落叶乔木,高达 15
m,树皮灰褐色,纵裂,分布于东北三省,陕西、河南、
四川等省份,常生于阳坡、半阳坡,成小片纯林或混
交林。马栏林区现有的森林多是天然次生林,植被
自然恢复的演替顶极以辽东栎林为主(范玮熠等,
2006)。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数据收集 2012 年 7—10 月,在黄土高原
马栏林区北桑寄生集中分布的典型地段设置面积为
0. 3 hm2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对样地中高度大于
3. 0 m的乔木物种进行逐株测定,记录其株高、胸径
和分布坐标。同时记录每株北桑寄生的株高、在寄
主辽东栎上的寄生高度、吸根周长大小、有北桑寄生
寄生的寄主枝周长等数据。
1. 2. 2 数据处理 运用单变量 O-ring(t)统计对调
查的辽东栎和北桑寄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生态
学软件 Programita 完成(Wiegand & Moloney,2004) ,
采用 0 ~ 100 m 的空间尺度,99 次 Monte Carlo 模拟
得到 95%的置信区间。O-ring(t)分析法揭示的是
在特定距离上发生的聚集、随机和均匀的分布格局,
其定义式为
O(t)= λg(t) (1)
g(t)= dK(t)dt /2πt (2)
在完全空间随机的情况下 O(t)= λ;若 O(t)>λ 表
示空间集聚;而当 O(t)<λ 时,表示空间均匀分布。
为消除边缘效应,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许多小格
(Wiegand & Moloney,2004)则 O-ring(t)函数的估计
值为:
403 生态学杂志 第 33 卷 第 2 期
OW(t)=

n
i = 1
Point[Ri
W(t) ]

n
i = 1
Area[Ri
W(t) ]
式中,Ri
W(t)为以点 i为圆心,t 为半径,宽度为 w 的
圆环;Point[X]为在区域 X 内的点的个数;Area[X]
为区域 X的面积大小。O-ring(t)分析中,在某一距
离处,O-ring(t)值高于置信区间的上限,该物种在
该距离是聚集分布;在置信区间之间,是随机分布;
低于置信区间的下限,则是均匀分布。
为了便于分析北桑寄生的分布情况,用被北桑
寄生感染的辽东栎的坐标代替北桑寄生的分布位
置。以北桑寄生的寄生高度占寄主个体株高百分比
衡量北桑寄生在寄主上的寄生高度范围,即将寄主
植物从基部至顶部平均分为 4 段,从下到上分别记
为 1% ~ 25%的寄生高度(Ⅰ) ,26% ~ 50%的寄生
高度(Ⅱ) ,51% ~ 75%的寄生高度(Ⅲ)和 76% ~
100%的寄生高度(Ⅳ) ,探讨北桑寄生的寄生喜好
位置。
应用 SPSS 17.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采用 Cluster bar对辽东栎、北桑寄生的生长特性
和北桑寄生在寄主植物辽东栎上的寄生高度范围、
每个寄生高度范围内的寄生频度作图;应用线性回
归分析法(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对北桑寄生吸
根周长大小与其寄主枝的周长进行回归检验。
2 结果分析
2. 1 辽东栎和北桑寄生的生长特性
共调查 851 株辽东栎,每株个体的平均占地面
积为 2. 94 m2,被感染的辽东栎有 358 株,被感染率
为 42. 1%,被感染的寄主个体上北桑寄生的总平均
个数是 3. 1 个;共记录 1112 个北桑寄生个体,被感
染辽东栎个体上寄生的北桑寄生范围是 1 ~ 20 个。
辽东栎个体的株高范围在 3. 0 ~ 11. 9 m,多数个体
在 4. 0 ~ 8. 9 m;胸径范围在 5. 0 ~ 40. 9 cm,多数个
体落在 9. 0 ~ 24. 9 cm;北桑寄生个体株高范围是
1. 0 ~ 91. 9 cm,吸根周长范围是 4. 0 ~ 43. 9 cm,个体
株高多落在 22. 0 ~ 61. 9 cm,吸根周长大小则多在
8. 0 ~ 31. 9 cm(图 1)。
图 1 辽东栎株高、胸径及北桑寄生株高、吸根周长大小的分布
Fig. 1 Height and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Quercus wutaishanica and Loranthus tanakae
503刘 鹏等:北桑寄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寄生特性
图 2 辽东栎、北桑寄生的空间分布格局
Fig. 2 Spatial associations of Quercus wutaishanica and Lorthus tanakae
2. 2 辽东栎和北桑寄生的空间分布格局
寄主植物辽东栎和寄生植物北桑寄生的分布格
局随尺度大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格局变化规律,
在 0 ~ 60 m尺度上,寄主植物辽东栎呈聚集分布,但
在≥60 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寄生植物北桑寄
生在 0 ~ 100 m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图 2)。
2. 3 北桑寄生的寄生行为及其与寄主辽东栎的
关系
调查的 851 株辽东栎植株中,株高 3. 0 ~ 3. 9、
4. 0 ~ 4. 9和5. 0 ~ 5. 9 m的3个高度级(表1)和
表 1 寄主辽东栎株高与北桑寄生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of host plants
Quercus wutaishanica and the parasitism of Lorthus tanakae
株高
(m)
个体数 被感
染数
被感染率
(%)
北桑寄生个数
3. 0 ~ 3. 9 95 8 8. 4 1. 1±0. 4 a
4. 0 ~ 4. 9 115 36 31. 3 2. 1±1. 7 ab
5. 0 ~ 5. 9 142 50 35. 2 3. 2 ±2. 4 b
6. 0 ~ 6. 9 149 64 43. 0 3. 0±2. 7 b
7. 0 ~ 7. 9 119 60 50. 4 3. 2±3. 4 b
8. 0 ~ 8. 9 84 45 53. 6 3. 3±3. 0 b
9. 0 ~ 9. 9 70 39 55. 7 3. 5±3. 6 b
10. 0 ~ 10. 9 67 45 67. 2 3. 7±3. 9 b
11. 0 ~ 11. 9 11 11 100 3. 8±3. 2 b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差异显著(P<0. 05)。下同。
5. 0 ~ 8. 9、9. 0 ~ 12. 9 和 13. 0 ~ 16. 9 cm的 3 个胸径
级(表 2)中辽东栎个体的被感染率低于总体被感染
率 42. 1%,其他株高和胸径级中被感染率都大于总
体被感染率 42. 1%。随着辽东栎株高和胸径大小
的增加,被感染率逐渐增加,辽东栎越高,胸径越大,
受感染的机率也越大。
株高分组中被感染的寄主个体上北桑寄生的平
均个数范围在 1. 1 ~ 3. 8 个,其中 3. 0 ~ 3. 9、4. 0 ~
4. 9 和 6. 0 ~ 6. 9 m 高度级中平均个数低于总平均
个数 3. 1 个,其他高度级中平均个体数与总平均个
数基本持平,呈微弱增加趋势;胸径分组中被感染的
寄主个体上北桑寄生的平均个数范围在 1. 1 ~ 6. 3
个,5. 0 ~ 8. 9、9. 0 ~ 12. 9、13. 0 ~ 16. 9 和 17. 0 ~
20. 9 cm 分级中平均个数均低于总平均个数 3. 1
个,其他径级组数中平均个体数则均高于总平均个
数,且增加幅度较大。在高度级 3. 0 ~ 3. 9 m的北桑
寄生平均个数与 4. 0 ~ 4. 9 m 以外其他高度级中北
桑寄生的平均个体数均有显著差异(P<0. 05) (表
1) ;胸径分组中 5. 0 ~ 8. 9 cm 范围内北桑寄生的平
均个数与 21. 0 ~ 24. 9、25. 0 ~ 28. 9、29. 0 ~ 32. 9、
33. 0 ~ 36. 9 和 37. 0 ~ 40. 9 cm 分级中北桑寄生的
平均个数有显著差异(P<0. 05) ,9. 0 ~ 12. 9 cm 范
围内北桑寄生的平均个数与21 . 0 ~ 24 . 9、33 . 0 ~
603 生态学杂志 第 33 卷 第 2 期
表 2 寄主辽东栎胸径大小与北桑寄生的关系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meter of host plants
Quercus wutaishanica and the parasitism of Lorthus tanakae
胸径
(cm)
个体数 被感
染数
被感染率
(%)
北桑寄生个数
5. 0 ~ 8. 9 53 9 17. 0 1. 1±0. 4 a
9. 0 ~ 12. 9 153 39 25. 5 1. 9±1. 7 ab
13. 0 ~ 16. 9 238 81 34. 1 2. 4±2. 3 abc
17. 0 ~ 20. 9 180 95 52. 8 2. 7±2. 5 abc
21. 0 ~ 24. 9 109 58 53. 2 4. 3±3. 4 cde
25. 0 ~ 28. 9 57 36 63. 7 3. 8±3. 2 bcd
29. 0 ~ 32. 9 44 25 56. 8 4. 0±4. 3 bcde
33. 0 ~ 36. 9 13 11 84. 7 6. 0±5. 0 de
37. 0 ~ 40. 9 4 4 100 6. 3±3. 7 e
36. 9和 37. 0 ~40. 9 cm分级中北桑寄生的平均个数有
显著差异(P<0. 05),其他分级间差异不显著(表 2)。
在所调查的 1112 个北桑寄生个体中,寄生高度
(Ⅰ)有 6 个个体,占总体的 0. 5%;寄生高度(Ⅱ)有
142 个个体,占总体的 12. 8%;寄生高度(Ⅲ)有 415
个个体,占总体的 37. 3%;寄生高度(Ⅳ)有 549 个
个体,占总体的 49. 4%(图 3)。在 4 种寄生高度范
围内,北桑寄生的分布频度(即把 358 株被感染的
辽东栎个体分别划分为 4 个寄生高度,在 4 个寄生
高度中北桑寄生个体的分布情况)分别为寄生高度
(Ⅰ)上北桑寄生的分布频度为 1. 7,寄生高度(Ⅱ)上北
桑寄生的分布频度为 22. 9,寄生高度(Ⅲ)上北桑寄生
的分布频度为 49. 4,寄生高度(Ⅳ)上北桑寄生的分
布频度为 65. 6(图 3)。该结果表明在数量和分布频
度上,北桑寄生都倾向于寄生在寄主植物辽东栎更高
的位置上。北桑寄生吸根周长大小与其寄主枝的周
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 713,P<0. 01) (图 4)。
图 3 北桑寄生在不同寄生高度范围内的个体数和分布频度
Fig. 3 Different grip height percentage of Lorthus tanakae on host plants (Quercus wutaishanica)and distribution frequency
Ⅰ. 1% ~ 25%的寄生高度,Ⅱ. 26% ~50%的寄生高度,Ⅲ. 51% ~75%的寄生高度,Ⅳ. 76% ~100%的寄生高度。
图 4 北桑寄生吸根周长大小与其寄生枝周长的关系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haustorium size of Lorthus
tanakae and circumference of the infested branch (Quercus
wutaishanica)
3 讨 论
物种的空间分布模式是种群在长期进化历程中
形成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表现,其对种群、群落结构
及动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物种扩散和灭绝的
过程也只是对现实环境波动的一种适时反映(Gatti
et al.,2008)。
大多数辽东栎个体高度分布在 4. 0 ~ 8. 9 m,胸
径介于 9. 0 ~ 24. 9 cm(图 1)。辽东栎林木本植物群
落是比较稳定的群落类型,种群的空间占据能力较
强,空间分布占绝对优势(赵则海等,2002;丛沛桐
等,2003)。研究表明,辽东栎群落种间、种内的竞
争强度会随对象木个体胸径的增大而降低,当对象
703刘 鹏等:北桑寄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寄生特性
木胸径达到 25 cm以上,个体间竞争强度趋于稳定,
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刘淑燕等,2009;李荣等,
2011)。对寄生植物而言,寄生在相对稳定的群落
也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北桑寄生个体高度则
多在 22. 0 ~ 61. 9 cm,吸根大小多在 8. 0 ~ 31. 9 cm,
且趋于正态分布。
辽东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受群落内小环境及
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共同影响(伊力塔等,2008) ,
寄主辽东栎在 0 ~ 60 m 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60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随着尺度的变化辽东栎的分
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聚集分布使种内竞争大于种
间竞争,一方面淘汰一些较弱的个体,增强剩余个体
的竞争能力而有利于种群的演化;另一方面,剩余个
体可以利用充足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种群的健康
发展(张大勇,2000)。辽东栎群落萌生能力较强,
常以伐根萌蘖繁殖为主,实生苗繁殖难度较大,所以
常在母树周围形成幼树期的聚集分布(李荣等,
2011)。而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捕食、储藏行为也
对其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刘淑燕等,2009)。随着
树龄的增长,种群对光照、养分、水分需求也增大,种
内、种间竞争强烈,导致自疏和他疏,使辽东栎种群
聚集强度下降(李荣等,2011)。且随着取样尺度的
变化,群落的格局也会发生变化(胡秀娟等,2010)。
寄生性植物分布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寄主植物
的分布模式和种子传播者的行为决定的(Overton,
1994)。北桑寄生在 0 ~ 100 m 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图 2) ,除了环境、寄主植物空间分布等对其分布的
影响外,种子传播者对其分布起了重要影响。采食
桑寄生植物果实的鸟类为了便于取食,光顾被感染
的寄主植物个体和邻体上的频率远高于没有被感染
的个体(Teodoro et al.,2010)。此外,鸟类的取食行
为也是造成沙漠槲寄生(Phoradendron californicum)
呈聚集分布的关键(Aukema & Martínez del Río,
2002)。
半寄生植物更喜欢感染较大较高的寄主个体
(Teodoro et al.,2010) ,主要是由于高大植株的主、
侧枝中部和上部比较安全从而成为鸟类栖息活动最
为频繁的地方(王文通和周厚高,2004) ,传播鸟类
鸟体大小和栖息偏好对半寄生植物种子的着生部位
也起着决定性作用(鲁长虎,2003)。高度>6. 0 m
和胸径>17. 0 cm 的辽东栎感染北桑寄生的概率都
大于总体被感染率 42. 1%,随着辽东栎高度和胸径
的增加,被感染率和被感染个体上北桑寄生的平均
个数也呈增加趋势,有 964 个北桑寄生个体生长在
辽东栎上端 1 /2 高度内(表 3) ,寄生在寄生高度
51% ~75%、76% ~100%范围内的频度也相对较大
(表 3)。造成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被感染的寄主
个体可能为易感染个体,桑寄生幼苗在已被感染寄
主个体上更容易定居成功(Reid et al.,1995) ,且鸟
类为了便于采食果实更倾向于栖息在已经被感染的
寄主个体上,并更多地在被感染个体上排便(Reid,
1989)。研究表明,在一定尺度上桑寄生植物的种
子沉积也是导致其聚集分布的关键,两者通过传播
鸟类形成正反馈模式,此外,寄主植物的个体大小、
桑寄生植物的物理耐受性及环境因子等也是影响其
分布的重要因素(Aukema,2004)。
本研究表明,北桑寄生吸根周长的大小与其寄
主枝的周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图 4) ,这一结果与桑
寄生科植物(Psittacanthus robustus)和其寄主植物
(Vochysia thyrsoidea)的研究结果相一致(Teodoro
et al.,2010) ,可能的原因是较粗的枝条可以为桑寄
生植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半寄生植物对霜冻和火都
比较敏感(Garcia-Franco & Rico-Gray,1996) ,由于
北桑寄生种子含有糖分、鞣质及酚性等物质(许宁
宁等,2012) ,也会吸引蚂蚁和其他昆虫取食,野外
观察发现,涂抹于枝干上的北桑寄生的果实和种子
多被蛀空,这也是造成北桑寄生较多出现在辽东栎
上端位置的可能原因。而桑寄生植物果实特殊的结
构也导致了其特殊的传播方式,桑寄生和传播鸟类
之间也会形成互利互生的关系(鲁长虎,2003)。
由于受到寄主辽东栎个体大小、分布格局、鸟类
行为偏好、种子沉积、环境等可能的原因,北桑寄生
呈现聚集分布的模式,且大多数个体出现在较高较
大的辽东栎个体上端,其吸根周长大小与其寄主枝
的周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有关北桑寄生的生长模
式、表型可塑性、生物量分配等问题将在另文讨论,
其寄生机制、传播方式及其对寄主群落结构和动态
的影响等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丛沛桐,王瑞兰,王珊林,等. 2003. 东灵山辽东栎林生态
系统健康仿真与评价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15(5) :640
-642.
范玮熠,王孝安,郭 华. 2006. 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
演替系列分析. 生态学报,26(3) :706-714.
龚祝南,吴家荣. 1996. 中国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 药用植
803 生态学杂志 第 33 卷 第 2 期
物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 :11-15.
黄新亚,管开云,李爱荣. 2011. 寄生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
生态学效应. 生态学杂志,30(8) :1838-1844.
鲁长虎. 2003.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
播. 生态学报,23(4) :834-839.
胡秀娟,程积民,杨晓梅,等. 2010.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
辽东栎种群分布格局及群落特征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
报,25(5) :1-6.
李 荣,张文辉,何景峰,等. 2011. 不同间伐强度对辽东
栎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2(1) :14-
20.
刘淑燕,余新晓,陈丽华,等. 2009. 松山自然保护区辽东
栎群落种内、种间竞争关系. 水土保持通报,6(6) :91-
94.
司秉兴,白瑞兴,韩艳杰,等. 2008. 辽西地区寄生树种北
桑寄生生存繁衍特性初探. 辽宁林业科技,(3) :31-
43.
王文通,周厚高. 2004. 桑寄生对流花路大叶榕的危害状况
调查. 广西农业科学,35(5) :394-396.
许宁宁,白云娥,薛强强. 等. 2012. 北桑寄生化学成分系
统预实验. 中国药物与临床,12(6) :762-763.
杨世诚. 1990. 对北桑寄生的初步观察. 潍坊教育学院学
报,(1) :19.
伊力塔,韩海荣,程小琴,等. 2008. 灵空山林区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学报,
28(7) :3254-3261.
张大勇. 2000. 理论生态学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兴峰,郭道森,丁雨龙. 2003. 林木上寄生灌木的重寄生
演化.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4) :114-117.
赵则海,杨逢建,丛沛桐,等. 2002. 东灵山辽东栎林木本
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植物研究,22(4) :439-443.
Aukema JE,Martínez del Río C. 2002. Seed Dispersal and
Frugivory:Ecology,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Walling-
ford,UK:CABI publishing.
Aukema JE. 2004. Distribution and dispersal of desert mistletoe
is scale-dependent,hierarchically nested. Ecography,27:
137-144.
Garcia-Franco JG,Rico-Gray V. 1996. Distribution and host
specificity in the holoparasite Bdallophyton bambusarum
(Rafflesiaceae)in a 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 in Veracruz,
Mexico. Biotropica,28:759-762.
Gatti MG,Campanello PI,Montii LF,et al. 2008. Frost resist-
ance in the tropical palm Euterpe edulis and its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in the Atlantic Forest of Argentina. Forest Ecol-
ogy and Management,256:633-640.
Mouro FA,Carmo FF,Ratton P,et al. 2006. Hospedeiras da
hemiparasita Struthanthus flexicaulis (Mart.)Mart. (Lo-
ranthaceae ) em campos rupestres ferruginosos do
Quadriltero Ferrífero,Minas Gerais. Lundiana,7:103-
110.
Monteiro RF,Martins RP,Yamamoto K. 1992. Host specificity
and seed dispersal of Psittacanthus robustus (Loranthaceae)
in south-east Brazil.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8:307-
314.
Norton DA,Carpenter MA. 1998. Mistletoes as parasites:Host
specificity and speciation.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3:101-105.
Overton JM. 1994. Dispersal and infection in mistletoe meta-
populations. Journal of Ecology,82:711-723.
Reid N. 1989. Dispersal of misteltoes by honeyeaters and flow-
erpeckers:Components of seed dispersal quality. Ecology,
70:137-145.
Reid N,Smith MS,Yan ZG,et al. 1995. Ecology and popula-
tion biology of mistletoes / / Lowman MD,Nadkarni NM,
eds. Forest Canopies. San Diego,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85-310.
Teodoro GS,van den Berg E,de Castro Nunes Santos M,et al.
2010. How does a Psittacanthus robustus Mart. population
structure relate to a Vochysia thyrsoidea Pohl. host popula-
tion?Flora:Morphology,Distribution,Functional Ecology
of Plants,205:797-801.
Weigand T,Moloney KA. 2004. Rings,circles and null-models
for point pattern analysis in ecology. Oikos,104:209-229.
作者简介 刘 鹏,女,1987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种
群与群落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liu. peng6969@
163. com
责任编辑 张 敏
903刘 鹏等:北桑寄生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寄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