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9卷 第 5期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Vol.29 No.5
2009年 10月 JOURNALOF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Oct.2009
* 收稿日期:2009-09-16 **为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子专题(2006BAD03A0507-2)资助。
作者简介:谢春平(1980—),男 ,海南儋州人,博士生 ,助教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的学习与研究。
作者 E-mail:xcp80@yahoo.com.cn; 通信作者 E-mail:jwu4@njfu.edu.cn
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
谢春平 1, 2 ,方炎明 1**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2.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侦查系 ,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乌冈栎群落是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在植物区系学 、植物生态学和古
植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运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法 ,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
的组成及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乌冈栎群落由 60种植物组成 ,隶属于 26科 42属;种 -面积曲
线说明 ,乌冈栎群落的最小群样面积为 600m2 ,当取样面积为 2 000m2时 ,物种数增加幅度趋于平
缓;种 -多度格局及 Raunkiaer频度定律分析均表明 ,该群落优势种明显 ,偶见种较多 ,物种的个体
数少且出现频率低。该群落层次结构简单 ,乔木层主要物种为乌冈栎 、老鼠矢 、青冈栎 、刺柏 、尖叶
栎 ,其重要值分别为 34.70%, 7.89%, 4.34%, 3.87%和 3.10%;灌木层主要物种为狗骨柴 、六月
雪 、檵木 、满山红等 ,重要值分别为 4.09%, 3.99%, 3.84%和 2.87%;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均较少。
乌冈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呈正态分布 ,可依靠中等径级植株作为更新库维持目前的优势地位 ,加之其
分布环境的特殊性 ,其群落仍是稳定的顶极群落。乌冈栎群落在该地区的分布具有很特殊的意义 ,
保护与利用好乌冈栎林 ,对丹霞地貌的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
关键词:乌冈栎群落;物种组成;重要值;垂直结构;径级结构
中图分类号:S718.542;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79(2009)05-0001-07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基
础 ,对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揭示物
种共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1] 。同一
类型的群落 ,由于各地气候生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构
成群落的种类和数量特征存在差别 ,由此组成的群
落无疑在群落学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 2] 。
乌冈栎 (QuercusphilyraeoidesA.Gray)林作为
硬叶常绿栎类林 (evergreensclerophylousforest)广
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地区 [ 3] ,它与典型的
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地中海冬雨区气候是完全不
同的 ,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胡舜士和王献溥曾对广
西阳朔石灰岩山地乌冈栎林的群落学特征及其在植
被分类中的位置作过探讨 [ 4] ,明确了乌冈栎林属于
硬叶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 ,而在乌冈栎群落结构
等其他方面并未作深入的定量研究。本文对乌冈栎
群落的组成及结构进行研究 ,不仅能够为乌冈栎林
植物区系学 、植物生态学和古植物学等相关研究提
供科学参考依据;同时 ,对揭示乌冈栎的生态学和生
物学特征 ,以及对当地丹霞地貌水土保持 [ 5] 、森林
生态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1 研究地概况
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 27°02′~
27°09′,东经 117°16′~ 117°19′,地处邵武市西南部 ,
距市区约 50km,东南及南部与泰宁交界 。保护区
南北长约 6.5 km, 东西宽约 4.0km, 面积约 1 200
hm2。区内山体属武夷山脉东伸余脉 ,为典型的丹
霞地貌 ,岩体由紫色砂岩组成 。最高峰鸡冠山海拔
572m,相对高程 210m。区内群峰耸立 ,沟壑纵横 ,
陡坡悬崖 ,但无大河流 ,唯有九节水为贯穿区内较大
的溪流。据邵武市气象站资料 , 本区年平均气温
17.7℃,最冷月 (1月)平均气温 6.8℃,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27.5℃,极端最低气温 -7.9℃,极端
最高气温 40.4℃,无霜日 290d,日均温大于 10℃的
平均天数 281.4d,年均降水量 1 783.2mm,年均降
水日 176.3d,年均蒸发量 1 747.6mm。降水丰富而
分配不均 ,上半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下半年则相
反 。夏季高温偏旱 ,春秋温暖多雨。相对湿度大 ,各
月平均在 80%以上 [ 6] 。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与调查
丹霞地貌在我国华中 、华南 、西南等地均有分
布 ,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
貌 。因其具有特殊的地貌 、形态 ,产生了诸如乌冈栎
林 、长叶榧 (Toreyajacki)林 、尖叶栎 (Quercus
oxyphyla)林等一系列特殊的植被类型 。选择将石
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乌冈栎林进行调查分析 ,对研究
丹霞地貌植被特征 、形成机制及其演化具有较强的
典型性及代表性。
在将石自然保护区内 ,选择 4个较典型的乌冈
栎群落 ,设置 9个 20 m×20m的样方 ,并将每一样
方再划分为 16个 5m×5 m的小样方 ,进行每木调
查。记录样地内乔灌层所有木本植物的株数 、树高 、
胸径 、盖度等基本数据 ,同时测定每块样地的海拔 、
坡向 、坡度等环境因子(表 1)。
表 1 调查样地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样地号 群落类型 海拔 /m 坡向 坡度 /(°)
愁坑(N 27°04′53.6″, E117°16′23.8″) Q1 乌冈栎 +尖叶栎 +刺柏 453 西南 NS 60
Q2 乌冈栎 +刺柏 +满山红 453 西南 NS 60
Q3 乌冈栎 +乌饭树 453 西南 NS 60
一线天(N 27°03′08.8″, E117°15′24.7″) Q4 乌冈栎 +老鼠矢 418 西南 NS 65
Q5 乌冈栎 +老鼠矢 407 西南 NS 55
Q6 乌冈栎 +檵木 +满山红 413 西南 NS 55
平山(N 27°04′23.6″, E117°16′22.4″) Q7 乌冈栎 +刺柏 +尖叶栎 496 正北 N 40
Q8 乌冈栎 +青冈栎 +豺皮樟 463 正北 N 30
上鸡公山顶(N27°04′50.4″, E117°16′18.7″) Q9 青冈栎 +乌冈栎 +马尾松 437 正南 S 45
2.2 研究方法
(1)重要值(IV)=[相对密度(RD)+相对频
度(RF)+相对优势度(RA)] / 3[ 7] 。
式中:相对密度(RD)=某一物种的个体数 /全部种
的个体总数 ×100;相对频度(RF)=某一物种的频
度 /全部种的频度之和 ×100;相对显著度(RA)=某
一物种的基面积之和 /全部种的基面积之和 ×100。
(2)径级结构分析: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
以立木径级代替年龄进行划分 ,其中胸径(DBH)小
于(或等于)2 cm划分为幼树幼苗等级 ,此后 ,每隔
2 cm为一等级 ,将优势种根据径级共分为 10个等
级 。
2.3 数据分析
采用 MicrosoftoficeExcel2003 及 SigmaPlot
10.0进行数据统计及制作图表 。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物种组成
3.1.1 群落物种多样性 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
乌冈栎群落的调查发现 ,群落内共有植物 60种 ,隶
属于 26科 43属 ,其中裸子植物 2科 2属 2种 ,被子
植物 24科 41属 58种 ,寡种属较多 ,基本代表了该
地区乌冈栎群落的主要物种组成(表 2)。种类多于
4种的科有壳斗科 、蔷薇科 、茜草科 、山茶科和杜鹃
花科等 ,壳斗科植物成为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种 。从
生活型或生长型分析 ,群落大部分物种为常绿植物 ,
仅有金樱子(Rosalaevigata)、金丝梅(Hypericumpat-
ulum)等少数几个落叶物种;灌木种类要远多于乔
木 ,且灌木种类中的稀有种和偶见种较多。
从该群落的物种组合看 ,壳斗科 、山茶科 、杜鹃
花科的植物在群落中占有较大优势 ,与邻近区域分
布的中亚热带森林物种组成有较高的相似性;另一
方面 ,群落物种组成简单 、层次清晰 、层间植物较少 ,
群落中个体数较多的刺柏 、檵木 、满山红等物种 ,同
时体现出乌冈栎群落分布环境的恶劣与特殊性。
3.1.2 种 -面积曲线 最小面积是在最小地段内 ,
对一个特定群落类型能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环境
和生物的特性),或者能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
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所需要的面积 [ 8] 。从
随机取样的种 -面积曲线(图 1)可以看出 ,曲线在
开始阶段 ,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物种数也随之增加 ,
当达到点 600m2 、46种之后 ,曲线斜率开始变小 ,当
2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到达点 1 800m2、60种时 ,物种数增加幅度基本趋于
平缓。乌冈栎群落最小取样面积应在 600m2 ,与亚
热带常绿林的最小取样面积 800 m2 接近[ 9] , 而
2 000m2已可以反映该群落的特征 。本文取样面积
为 3 600m2 ,基本涵盖了乌冈栎在该地区的各种群
落类型 。
3.1.3 种 -多度格局 种 -多度关系被认为是生
态和进化的产物 ,反映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境
改变和种群的适合度 ,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种 -
多度关系 [ 10] 。从物种多度累计分布图可知 (图
2),群落中物种个体数最多的前 10个物种占总
个体数的 77.07%(图 2中 A点),前 20个物种
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 91.95%(图 2中 B点),
其余 40个物种的个体数之和不到物种总个体数
的 10%。群落中仅有 1株个体数的物种有 11
个 ,占物种总种数的 18.33%,其中包括白乳木
(Sapiumjaponicum)、茶 树 (Cameliasinensis)、
中华石楠 (Photiniabeauverdiana)等 。
3.1.4 物种组成 Raunkiaer频度 频度表示某一种
群个体在群落中水平分布的均匀程度 ,反应了种群
在群落中的水平格局 。根据 Raunkiaer的频度定
律 [ 11] ,将乌冈栎群落物种出现频率划分为 5个等
级 ,从 A级至 E级 , 所占比例依次为 71.67%,
15.00%, 5.00%, 1.67%和 6.67%,符合 A>B>C
>=
的群落 ,群落的均匀性与 A级和 E级的大小成正
比 , E级愈高 、群落的均匀性愈大 ,因此该群落具有
良好的稳定性与均匀性 。但同时从物种频度分布可
以看出 ,低频度种较多 ,少数几个物种在群落中优势
明显 ,占据着群落的重要位置 。
3.2 群落重要值
同一地区的森林群落在不同的演替阶段 ,物种
组成 、数量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而这种
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构成群落物种的重要值的变
化;因此 ,重要值是一种综合性指标 ,是应用最广的
物种特征值 ,它不仅可以表现某一种群在整个群落
中的重要性 , 而且可以指出种群对群落的适应
性[ 12] 。通过相对密度 、相对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的综
合计算 ,得出乌冈栎群落重要值(表 2)。重要值列
于前 8位的物种分别为乌冈栎 、老鼠矢 、青冈栎 、狗
骨柴 、六月雪 、刺柏 、檵木和尖叶栎 ,它们的重要值分
别为 34.70%, 7.89%, 4.34%, 4.09%, 3.99%,
3.87%, 3.84%, 3.09%。其中 ,乌冈栎 、老鼠矢 、青
冈栎 、刺柏 、尖叶栎等是群落乔木层的主要树种 ,狗
3第 5期 谢春平等: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
骨柴 、六月雪 、檵木等是灌木层的主要物种 。除了壳
斗科植物在群落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外 ,在其中的个
别样地中 ,山矾科 、松科 、樟科等植物亦有较高的重
要值比例。
重要值大于 1 的物种共有 21个 , 其和达
87.93%,说明了这些物种基本代表了该群落的主要
特征。综合构成重要值的 3个指标可以将群落物种
大致分为 3类:(1)重要值大的乔木物种 ,如乌冈
栎 、老鼠矢等 ,它们不仅个体数多(即相对密度大),
而且胸高断面积大(即优势度大);(2)重要值大的
灌木物种 ,如六月雪 、檵木 、尖萼乌口树等 ,其出现频
率较高 ,相对密度也较大;(3)重要值小的物种 ,如
大萼红淡 (Adinandramegaphyla)、毛冬青(Ilexpu-
bescens)、连蕊茶(Cameliafraterna)等 ,大多属于偶
见种 ,在个体数 、优势度等方面均不占优势 ,但它们
却提高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表 2 乌冈栎群落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物种名 科名 相对密度RD/%
相对优势度
RA/%
相对频度
RF/%
重要值
IV/% 层次
乌冈栎 Quercusphilyraeoides 壳斗科 Fagaceae 36.16 57.22 10.71 34.70 T
老鼠矢 Symplocosstelaris 山矾科 Symplocaceae 12.63 8.05 2.98 7.89 T
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glauca 壳斗科 Fagaceae 4.37 5.67 2.98 4.34 T
狗骨柴 Diplosporadubia 茜草科 Rubiaceae 4.37 1.67 6.25 4.09 S
六月雪 Serissajaponica 茜草科 Rubiaceae 6.53 1.28 4.17 3.99 S
刺柏 Juniperusformosana 柏科 Cupresaceae 2.25 3.42 5.95 3.87 T
檵木 Loropetalumchinense 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2.97 1.42 7.14 3.84 T/S
尖叶栎 Quercusoxyphylla 壳斗科 Fagaceae 2.20 3.51 3.57 3.10 T
满山红 Rhododendronmariesi 杜鹃花科 Ericaceae 3.09 1.63 3.87 2.87 S
乌饭树 Vacciniumbracteatum 越桔科 Vaccinicaeae 2.20 2.07 3.57 2.61 T/S
豺皮樟 Litsearotundifoliavar.oblongifolia 樟科 Lauraceae 0.55 1.22 4.17 1.98 T
淡竹 Phylostachysglauca 禾本科 Poaceae 2.08 0.77 2.98 1.94 S
尖萼乌口树 Tarennaacutisepala 茜草科 Rubiaceae 1.78 0.34 3.27 1.80 S
链珠藤 Alyxiasinensis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2.08 0.91 2.08 1.69 L
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 松科 Pinaceae 0.30 2.68 1.79 1.59 T
石楠 Photiniaserulata 蔷薇科 Rosaceae 0.89 0.63 2.98 1.50 S
亮叶腊梅 Chimonanthusnitens 蜡梅科 Calycanthaceae 2.50 0.41 1.49 1.47 S
崖花海桐 Pitosporumilicioides 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 1.36 0.58 2.08 1.34 S
乌药 Linderaaggregata 樟科 Lauraceae 0.64 0.47 2.38 1.16 S
华东木樨 Osmanthuscooperi 木犀科 Oleaceae 0.98 1.18 1.19 1.12 S
流苏子 Coptosapeltadifusa 茜草科 Rubiaceae 1.53 0.42 1.19 1.05 S
注:表中仅列出重要值大于 1.0的物种 ,其余均小于 1.0;S为灌木层 , T为乔木层 , L为层间。
3.3 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反映群落结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
一 ,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各植物种的高
度及在不同高度植物的数量 [ 13] 。由于乌冈栎群落
组成物种简单 、层次结构清晰 ,因此 ,该群落大致分
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以及层间植物。大多数样
地的乔木层高度在 5 ~ 7m,物种组成简单 ,主要物
种有乌冈栎 、尖叶栎 、老鼠矢 、刺柏等 ,一些样地还夹
杂有豺皮樟等;此外 , Q9样地由于马尾松 、青冈栎独
秀于林 ,乔木层可高达 20m。灌木层高度在 1 ~ 3
m,该层主要以茜草科 、杜鹃花科 、金缕梅科 、山茶
科 、越桔科 、冬青科植物为主 ,常见有狗骨柴 、六月
雪 、檵木 、满山红 、映山红 、乌饭树 、乌药等物种 。草
本层物种较为稀少 , 常见的有苔草 (Carextris-
tachya)、青茅(Deyeuxiaspp.)、狗脊(Woodwardiaja-
ponica),部分样地有建兰(Cymbidiumensifolium),但
4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大多都比较稀疏;另外还有拟白发藓(Paraleucobry-
umenerve)和大灰藓(Hypnumplumaeforme)在多个样
地中出现。层间植物有链珠藤 、流苏子 、菝葜(Salix
china)、香花崖豆藤(Miletiadielsiana)等 ,物种亦较
为简单 。
总体而言 ,群落分布地段属山脊或陡坡处 ,土壤
较为贫瘠 ,常年温度低 ,湿度大 ,风力强 ,这一特殊的
生境条件 ,使得群落整体高度不高 ,垂直结构组成简
单 ,兼有山顶矮林群落的特点[ 14] 。
3.4 径级结构
种群径级结构是植物群落稳定性和生长发育状
况的重要指标[ 15] ,种群径级结构分析是探索种群动
态的有效方法 ,是揭示种群结构现状和更新策略的
重要途径之一 [ 16] 。图 4表明 ,不同物种在同一径级
或不同径级间个体数目存在较大的差异 。乔木层的
主要优势树种乌冈栎和尖叶栎径级结构均呈正态分
布 ,以 3径级为峰值 , 向两侧递减;其中乌冈栎有
57.96%的个体在 1 ~ 3径级 , 4 ~ 10径级的个体数
占 42.04%;这一现象说明群落更新不良 ,种群呈衰
退态势 ,以样地 Q1 , Q2 , Q3和 Q6为典型代表。另外
3个乔木优势种群老鼠矢 、青冈栎 、刺柏径级结构呈
倒 J型 ,小径级数目较多;虽然青冈栎和刺柏在径级
结构上有一定的断层现象 ,但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它
们种群的更新 。图 4余下优势种属于灌木 ,受其生
物学特性的制约 , 94.29%的个体数集中分布在 0 ~
4径级。
4 结论与讨论
4.1 乌冈栎群落特征
通过对将石地区乌冈栎群落的调查 ,得出以下
结论:(1)群落内共有 60种植物 ,隶属于 26科 42
属 ,壳斗科等少数几个中亚热带指示科的物种占有
较大优势;对于乌冈栎群落的取样 ,最小面积应为
600m2 ,当达到 2 000 m2时 ,物种数增加趋于平缓;
种 -多度格局研究表明 ,位于群落重要值前 10位的
物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 70%以上 ,群落稀有种和
5第 5期 谢春平等: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
偶见种较多;乌冈栎群落物种出现频率等级分布规
律为:A(71.67%)>B(15.00%)>C(5.00%)>D
(1.67%)
木层以乌冈栎 、老鼠矢 、青冈栎和刺柏占有较大优
势;灌木层以狗骨柴 、六月雪 、檵木等物种的重要值
比例较高。 (3)乌冈栎群落垂直结构较为简单 ,层
次清晰 ,群落高度不高 ,具有山顶矮林的特征 。 (4)
径级结构反映了该群落现阶段的更新状况 ,乌冈栎
和尖叶栎径级结构均呈正态分布状况 ,更新不良 ,而
青冈栎 、老鼠矢和刺柏的径级结构相对合理。
4.2 乌冈栎群落的特殊性
我国硬叶栎类林主要分布在川西 、滇北的高海
拔山地 ,以及西藏东南的一部分河谷中 ,金沙江河谷
两侧的高山中部则是其分布中心 ,海拔一般为 2 600
~ 4 300m。 《中国植被 》中并未记载以乌冈栎为建
群种的硬叶栎林 [ 17] ,但乌冈栎林群落符合硬叶常绿
阔叶林的共同特征 ,即随着生境的恶化 ,植被高度变
矮 ,群落结构越趋简单 ,伴生的种类也越少 。前人研
究表明 ,乌冈栎是地中海广泛分布的冬青栎的东亚
替代种 [ 18] ,由于第三纪喜马拉雅山的升起和古地中
海的西退 ,使得原本连续分布的物种变为间断分布 ,
但保留了原有的硬叶特性 ,以至于成为现在的乌冈
栎林。随着地质年代的变化 ,作为硬叶栎类的乌冈
栎也已经适应了东部的气候环境 ,形成了今天的
“残遗植被”。另外 , 将石地区的丹霞地貌形成于
7 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 ,这一点也与喜马拉雅山
隆起的年代相吻合[ 19] 。
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林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
殊性 ,其主要分布生境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最
大特点是山块离散 ,奇峰突起 ,风化壳较薄 ,土壤养
分较少 ,而其顶平 、身陡的奇特地质特征 ,为旱生
(或耐旱)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 20] 。特定的地
形 、地貌特征形成特殊的土壤条件 ,伴随特殊的小气
候 ,局部地形中出现 1种具有特色的植被 ,这类植被
发展将形成地形顶级群落。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
看 ,虽然乌冈栎群落幼苗储备不佳 ,主要以中径级作
为其更新库来维持目前的优势地位 ,但是其群落分
布大多处于山顶或悬崖峭壁上 ,土层浅薄 ,其他树种
很难在这种恶劣的生境中生长;群落中老鼠矢 、青冈
栎 、刺柏等种群虽然更新情况优于乌冈栎 ,但是当群
落资源由目前的共享变为竞争时 ,它们的生态位宽
度将远不如旱生性植被物种乌冈栎 。因此 ,整体上
很难有其他树种取代乌冈栎的优势地位。在保持现
有植被的前提下 ,乌冈栎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
定了其种群结构将会恢复正常 ,其群落仍然是稳定
的地形顶极群落。所以 ,乌冈栎群落对当地丹霞地
貌水土保持及植被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 。
致谢:感谢将石自然保护区李卫勤主任 、邵武林业局张
礼勤书记 、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南程慧博士对本研究的大
力支持;感谢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参 考 文 献 ]
[ 1] 郝占庆 , 李步杭 , 张健 , 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
(CBS):群落组成与结构 [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8,
32(2):238-250.
[ 2] 谢春平 ,王贤荣 , 伊贤贵.不同地区野生早樱群落植物
组成的比较研究 [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35
(3):400-404.
[ 3]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中国森林:第 3卷 [ M] .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 , 2003.
[ 4] 胡舜士 , 王献溥.广西阳朔石灰岩山地乌冈栎林的群
落学特点及其在植被分类中的位置 [ J] .植物学报 ,
1982, 24(3):264-272.
[ 5] 陈宝明 , 李静 , 彭少麟 , 等.中国南方丹霞地貌区植物
群落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初探 [ J] .生态环境 ,
2008, 17(3):1058-1062.
[ 6] 张礼勤.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研究 [ J] .
福建林业科技 , 1999, 26(4):65-69.
[ 7] 胡正华 , 于明坚 , 丁炳扬 , 等.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木荷群落研究 [ J] .植物研究 , 2003, 23(2):230-236.
[ 8] 陈泓 ,黎燕琼 , 郑绍伟 , 等.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群
落种 -面积曲线的拟合及最小面积确定 [ J] .生态学
报 , 2007, 27(5):1818-1825.
[ 9] 王伯荪.植物群落学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7.
[ 10] 徐敏 , 骆争荣 ,于明坚 , 等.百山祖北坡中山常绿阔叶
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
与生命科学版 , 2007, 33(4):450-457.
[ 11] RAUNKIAERC.Thelifeformsplantsandstatisticalplant
geography[ M] .Oxford:ClarendonPress, 1934.
[ 12] 谢春平 , 伊贤贵 , 王贤荣.野生早樱群落乔木层优势
种群生态位研究 [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
学版 , 2008, 34(5):578-585.
[ 13] 杨逢建 , 赵则海 ,付玉杰 , 等.封山育林后天然次生林
群落结构特征 [ J] .植物研究 , 2002, 22(4):503 -
507.
[ 14] 彭华 , 杨世雄 , 孔冬瑞.无量山山顶苔藓矮林植物区
系特征研究 [ 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23 (植物学专辑):5-10.
[ 15] 叶万辉 , 曹洪麟 ,黄忠良 , 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
6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29卷
叶林 20公顷样地群落特征研究 [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8, 32(2):274-286.
[ 16] 孙澜 ,苏智先 , 张素兰 , 等.嘉陵江流域南充金城山森
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J] .植物研究 , 2008, 28(3):
364-369.
[ 17] 吴征镒.中国植被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
[ 18] NUMATAM.ThefloraandvegetationofJapan[ M] .Ko-
danshaLimitedElsevierScientificPublishingCompany,
1974.
[ 19] 孙航 , 李志敏.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
的演变和发展 [ J] .地球科学进展 , 2003, 18(6):852
-862.
[ 20] 罗开文 , 喻勋林 , 邓园艺.湖南平江石牛寨地质公园
丹霞地貌植物研究 [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09, 29(2):93-97.
AnalysisonCommunityCompositionandStructureofQuercus
philyraeoidesinJiangshiNatureReserveofFujianProvince
XIEChun-ping1, 2 , FANGYan-ming1
(1.ColegeofForestResourcesandEnvironment, 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210037, China;
2.InvestigationDepartment, NanjingVocationalColegeofForestPolice, NanjingJiangsu210046, China)
Abstract:AsatypeofevergreensclerophylousforestthatiswidelydistributedintheeasternpartofChina,
Quercusphilyraeoidescommunityisofimportantvalueinscientificresearchesonflora, plantecologyandpaleobota-
ny.ThecommunitycompositionandstructureofQ.philyraeoidesinJiangshiNaturalReserveofFujianProvincewas
investigatedbymeansofphytocoenology.Theresultsshowed:(1)60species, belongingto42genera, 26families
wereidentifiedinthiscommunity;600m2 wasdeterminedastheminimumsamplingareaforthecommunitybythe
paternofspecies-areacurve, thenumberofspeciesincrementtendedtoslowdownwhenthesamplingareareached
2 000 m2.Itwasindicatedbytheanalysesofspecies-abundancepaternandRaunkiaerfrequencylawthatthecom-
munitywascharacterizedbydominantspeciesandmanyspecieswithlowfrequencyorabundance.(2)Although
thecommunitystructureseemedtobesimple, itcouldbedividedintofourstories, i.e., first, thearbortreestory
withdominantspeciesofQ.philyraeoides, Symplocosstelaris, Cyclobalanopsisglauca, Juniperusformosana, and
Quercusoxyphylawhoseimportantvalues(IV)were34.70%, 7.89%, 4.34%, 3.87% and3.10% respective-
ly;second, theshrubstorythatwasdominatedbyDiplosporadubia, Serisajaponica, Loropetalumchinenseand
RhododendrondahuriocenwhoseIVwere4.09%, 3.99%, 3.84% and2.87%respectively;third, therewerefew
speciesintheherbstoryandinter-stories.(3)Althoughthesize-classstructureofQuercusphilyraeoidespopulation
showednormaldistribution, itcouldmaintainthedominantpositioninthecommunitydependingonthemiddle-
classindividualsasregenerationresource;additionaly, theQ.philyraeoidesforestwasstiltheclimaxcommunity
becauseofitsspecialenvironment.ThedistributionofQ.philyraeoidescommunitieshadaspecialsignificancefor
thisregion, anditwasveryimportant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ndvegetationrestorationinDanxialandform
areatoprotectandmakegooduseofQ.philyraeoidesforest.
Keywords:Quercusphilyraeoidescommunity;speciescomposition;importancevalue;verticalstructure;
size-classstructure
7第 5期 谢春平等:将石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