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湖南省一新记录属——长冠苣苔属(苦苣苔科)



全 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4(1):113 - 115
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湖南省一新记录属———长冠苣苔属(苦苣苔科)
肖 艳1,2,田代科2,①,张代贵1,陈功锡1,①,李 春2
〔1. 吉首大学 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吉首 416000;
2.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观赏植物资源及种质创新利用实验室,上海 201602〕
A newly recorded genus in Hu’nan Province:Rhabdothamnopsis Hemsley (Gesneriaceae) XIAO Yan1,2,TIAN
Daike2,①,ZHANG Daigui1,CHEN Gongxi1,①,LI Chun2 〔1.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College of Hu’nan Provi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2. Laboratory of Ornamental Plant
Resources,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Shanghai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Shanghai Chenshan Plant Science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1602,China〕,J. Plant Resour. & Environ.,2015,24
(1):113 - 115
Abstract:Based on literature,Rhabdothamnopsis Hemsley is a genus endemic to China,with only one species of
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 and one variety of R. sinensis var. ochroleuca W. W. Smith. R. sinensis is distributed
in Yunnan,Sichuan,Guizhou and Chongqing in China. However,it is recently found in Changguan Town of Yongshun
County of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Hu’nan Province. This new distribution is not only the first
record in Hu’nan Province and Wuling Mountain region but also the easternmost distribution reported of Rhabdothamnopsis
Hemsley.
关键词:长冠苣苔;长冠苣苔属;苦苣苔科;新记录属;湖南省;分布
Key words: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Rhabdothamnopsis Hemsley;Gesneriaceae;newly recorded genus;
Hu’nan Province;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Q948. 2;Q949. 778.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7895(2015)01 - 0113 - 03
DOI:10. 3969 / j. issn. 1674 - 7895. 2015. 01. 17
长冠苣苔属(Rhabdothamnopsis Hemsley)隶属于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由 Hemsley 于 1903 年命名建立[1],为中国特
有单种属,仅包括 1 种 1 变种,即长冠苣苔(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和黄白长冠苣苔(R. sinensis var. ochroleuca
W. W. Smith)[2 - 3]。据文献[4 - 6]记载,其分布于中国 -喜马
拉雅森林植物区的云南高原地区,是该区特化形成的属。
作者于 2013 年 5 月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
顺县长官镇杨家垅村(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0270. 5″、北纬
28°4553. 9″,海拔 420 m)公路内侧的石灰岩峭壁上采集到长
冠苣苔(图 1)标本。作者对相关标本馆的馆藏标本进行查证,
目前仅在吉首大学标本馆(JIU)查询到 1 号采自贵州施秉的
长冠苣苔标本,没有采自湖南的相关标本;而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植物标本馆(CSFI)和湖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NNU)等
植物标本馆均未有长冠苣苔的馆藏记录;中国数字植物标本
馆(CVH,http:∥www. cvh. org. cn)、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NSII,http:∥www. nsii. org. cn)和 Jstor Global Plants(JSTOR,
http:∥plants. jstor. org)等植物标本数据库中也没有采自湖南
的标本记录;《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已发表的文献
中均没有该种在湖南省及武陵山区分布的报道。据此,作者
认为长冠苣苔及长冠苣苔属分别为湖南省及武陵山区分布的
新记录种和新记录属,为阐明该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迁移路
线、探讨武陵山区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
例证。
有关长冠苣苔的分类学处理历史如下:1899 年 Franchet[7]
首次发表长冠苣苔并将其归于海角樱草属(Streptocarpus
Lindl.)。1903 年 Hemsley[1]认为该种应当单独成属并建立了
长冠苣苔属(Rhabdothamnopsis Hemsley),将该种命名为
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1936 年 Handel-Mazzetti 根
据 Franchet和 Hemsley的处理,对长冠苣苔的学名做了订正,
认为该种应使用学名 Rhabdothamnopsis chinensis (Franch.)
Hand. -Mazz.[8]。《云南植物志》[9]683 和《中国苦苣苔科植
物》[10]339 使用的该种学名均为 Rhabdothamnopsis chinensis
(Franch.)Hand. -Mazz.,而《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均
使 用 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这一学名[2 - 3]。目 前
收稿日期:2014 - 06 - 1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科技支撑体系运行专项(CZBZX - 1);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F122416);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资助项目(30770157)
作者简介:肖 艳(198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和植物资源学方面的研究。
①通信作者 E-mail:dktian@ sibs. ac. cn;chengongxi2011@ 163. com
分类学家一致认同将长冠苣苔作为长冠苣苔属植物的分类处
理。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1],Rhabdothamnopsis chinensis
(Franch.)Hand. -Mazz.是长冠苣苔的不合法名称,故其接受名
称应为 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
据记载,长冠苣苔分布于云南(昆明、广通、禄劝、会泽、宾
川、罗平、禄丰、安宁、宾川、橙江、大理、大姚、东川、峨山、华坪、
江川、丽江、嵩明、通海、永胜和晋宁),四川(康定、泸定、汉源、
石棉、冕宁、喜德、布拖、美姑、昭觉、西昌、会东、会理、金阳、九
龙、稻城、马边、雷波、屏山、芦山、云东、盐源、德昌、石渠、米易
和木里),贵州(长顺、平坝、独山、罗甸、贵定、贵阳、安龙、盘县
和施秉)及重庆(黔州和南川)。该种生于石灰岩山地林中石
上,海拔 800 ~ 3 000 m,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黄白长冠苣
苔分布于四川(木里和冕宁)和云南(大姚、华坪、永胜和海
通),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永胜[9]685,[10]340,[12 - 13]。
根据该种的分布记载,用 Google Earth及 DIVA - GIS 7. 5.
0 软件绘制其地理分布图(见图 2)。该种以中国的滇、川和黔
西南为分布中心,推测可能是云南高原地区特化形成的种,然
后逐步以大娄山为通道向华中武陵山区石灰岩地区扩散。目
前其分布区的最西端和最北端均为四川省石渠县,但此分布点
比较孤立,推测在该分布点与分布中心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
A:开花植株 Flowering plant;B:花和叶片正面 Flower and front view of leaf;C:叶片背面 Back view of leaf;D:花剖面 Sectional view of flower.
图 1 长冠苣苔的野生开花植株及花和叶片形态
Fig. 1 Wild flowering plants of 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 and morphology of its flower and leaf
图 2 长冠苣苔和黄白长冠苣苔的地理分布图
Fig. 2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map of Rhabdothamnopsis sinensis Hemsley and R. sinensis var. ochroleuca W. W. Smith
411 植 物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报 第 24 卷
分布点;该种在湖南的分布地点为永顺长官镇,是目前已知的
该种分布区的最东端,推测该种的分布可能有继续向东部石
灰岩地区延伸的趋势。
标本引证:Kangding of Sichuan(四川康定),M. LVELL
3347(E);Sichuan and Tibet(四川和西藏),A. E. PRATT 147
(BM);Yunnan(云南),A. REHDER 1367(GH)、G. FORREST
21183(E)、A. HENRY 120(NY,K);Shibing of Guizhou(贵州施
秉),D. G. Zhang (张代贵)ZDG1403(JIU);Yongshun of
Hu’nan(湖南永顺),D. K. Tian,et al.(田代科,等)TDK910
(CSH)。
参考文献:
[1] DUNN S T,WRIGHT C H. Descriptions of new Chinese plants[J].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Botany,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03,35:483 - 518.
[2] WU Z Y,RAVEN P H,HONG D Y. Flora of China:Vol. 18[M].
Beijing:Science Press,1998:371.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九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483.
[4] 李锡文. 云南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J]. 云南植物研究,
1995,17(1):1 - 14.
[5] 吴征镒.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 云南植物研究,
1979,1(1):1 - 22.
[6] 吴征镒,孙 航,周浙昆,等.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
源和分化[J]. 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577 - 604.
[7] FRANCHET A R. Les cytandracées nouvelles de l asie orientale
dans l herbier du muséum de paris[J]. Bulletin du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1899,5:249 - 252.
[8] HANDEL-MAZZETTI H. Symbolae Sinicae:Botanische Ergebnisse
der Expeditio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Wein Nach
Südwest-China, 1914 - 1918[M]. Wein: Verlag von Julius
Springer,1936:884.
[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五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
[10] 李振宇,王印政.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M]. 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5.
[11] McNEILL J,BARRIE F R,BUCK W R,et al.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Fungi,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M]. Melbourne: the 18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2012:24 - 124.
[12] 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四川植物志:第十六卷[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270 - 271.
[13] 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贵州植物志:第四卷[M]. 成都:四
川民族出版社,1989:640 - 642.
(责任编辑:张明霞
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檴
)
(上接第 112 页 Continued from page 112)
( 6) 计量单位: 以 GB 3100—1993、GB 3101—1993 和 GB 3102. 1—
1993 至 GB 3102. 13—1993 系列标准为准。
( 7) 图和表: 图表应少而精,“自明性”强。插图应线条匀称,最大( 包
括图题和图注) 不超过 16 cm( 宽) × 21. 5 cm( 高) ,图题和图注应
有中英文对照。图版照片应清晰,均应使用原图( 除必要的剪裁
外一般无需 PS) ,按 16 cm( 宽) × 19 cm( 高) 的版芯整齐拼版,图
版说明须用中英文对照,附于文后。表格请用三线表格式制作,
表内文字都应有中英文对照。
( 8) 参考文献: 择主要的列入,文献的标注方式采用“顺序编码制”
( GB /T 7714—2005) ,即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
编码,文献序号用方括号在正文中出现处的右上角注明。文献
作者 3 人以下( 包括 3 人) 者,全部列出; 3 人以上者,只列出前 3
人,后加“等”( 中文) 或“et al”( 外文) 。文末参考文献表按序号
依次编排,不分文种。
( 9) 文中涉及的植物类群均需附完整正确的拉丁学名;栽培植物请按
照《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进行命名及拉丁学名的书写。
4. 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及项目号,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等的论文可优先
发表。
5. 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并请通过本刊的惟一投稿系统投稿,网址为
http:∥www. cnbg. net /Tg /Contribute /Login. aspx。来稿时请注明正
确的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E-mail) 、QQ 号以及详细的通信地址,同
时交审理费 80 元。稿件处理情况将于收稿后 4 个月内通知作者。
录用稿件收取一定的发表服务费。稿件一经刊登,酌付稿酬并赠送
当期期刊 3 册。不拟刊登的稿件恕不退回,请自留底稿。编辑部
对稿件有删改权。
6. 来稿文责由作者自负。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将编入数据库供交流、
查阅及检索,作者的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不再另
付。如作者不同意将论文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
7. 编辑部联系方式: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
研究所内( 邮编 210014) 。电话: 025 - 84347014; QQ: 2219161478;
E-mail: zwzy@ cnbg. net。
511第 1 期 肖 艳,等:湖南省一新记录属———长冠苣苔属(苦苣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