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题 : ①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 每个地方都有比较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 , 该种植粮食作物的
地块仍需发展粮食作物生产 , 决不要以发展山碴进行冲击 。 侮今地方宜发展也植多次面积 ,
应合理规划 , 认真布局 , 使栽培山碴稳步地进行发展 。 ②坚持试验、 示范 、 推广相结合 , 使
发展山碴生产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 ③引进栽培山植必需注意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应特
点 , 以便在定植山植树时尽可能选择在当地容易适应的高产优质 品种进行栽培 。 ④鉴于栽培
山植的发展 己开始遍及全省 , 应积极开展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并继续进行品种的进一步筛选鉴
定工作 , 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
甘肃中部旱川区泡桐速生丰产技术研究
徐鹏程 于洪波 周映梅 ( 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
普鸿仪 尹吉祥 ( 天水市秦城区林业局 )
前 言
泡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 , 在我省陇东 、 陇南和陇中南部有天然分布与人工
栽培的历史 。 由于它具有生长快 、 材质好 、 用途广 、 工艺性能好的特点 , 八十年代 以来在我
省宜桐区已成为主要的造林树种 。 从城乡庭院绿化 、 “ 四旁 ” 绿化以至农桐间作 , 沟 、 滩 、
坡 、 台及低山造林 , 已经形成优势先锋树种而被广泛采用 ; 根据调查统计 , 截止 1 98 7年上半
年 , 庆阳 、 平凉 、 天水及陇南四个地区共栽植泡桐两千多万株 , 可谓发展迅速 , 方兴未艾 。
这对加速改善甘肃的生态环境和解决木材供求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
但是甘肃必竟是我国泡桐天然分布与栽培生产的西部边缘地带 , 自然条件差 , 大面积人
工栽培起步又晚 。 因此在泡桐引种与栽培 中超前研究甚少 , 对其生长规律和生产技术缺少第
一手资料 。 各地普遍存在盲目大量引种 , 忽视乡土种类 , 不注意选择适宜的环境和地块 , 栽
植过稀或过密 , 管理粗放等问题 。 因而成材缓慢 , 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良树种的速生丰产特
性和经济效益 。
针对这些迫待解决的问题 , 我们于 19 8 6年春季开始 , 在陇中南部旱川区 , 以兰考泡桐 、
甘肃毛泡桐为主 , 建立了研究 、 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万亩桐粮间作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基
地 。 为探讨泡桐速生丰产的最优组合措施 , 其中特安排了正交试验项目, 通过初步试验结果
的分析 , 可看出采用最优组合技术造林 , 对泡桐速生丰产有显著的效果 。
二 、 试验地区的自然概况
试验地 的地理座 标 为 北 纬 3 4 0 19 , 东经 10 5 “ 3 7 , 位于天水市天水乡龙 头 村 , 属黄土梁
赤沟壑 区的干旱川地 。 海拨高度 15 4 5米 。 土壤 为冲积性灰褐土 , 质地轻而疏松 , 通气 良好 ,
比较肥厚 , P H值 8 。 地下水位 5 米 , 无灌溉条件 ,
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 , 年均降水量 5 39 . 7 m m , 主要集中在 7 一 9 月 。 年均蒸发量 14 2 0 . 2
m m
, 干燥度 1 . 28 ,平均相对湿度 67 . 4肠 。 年平均气温 10 . 了℃ , 绝对最低气温一 19 . 2℃ , 绝对
最高气温 35 ℃ , 异 10 ℃积温 1 80 天 , 3 3 6 0℃ 。 无霜期 1 5 天 , 最大冻土层 6 c1 m 。 年日照 2 03 2小
时 , 太阳辐射总量 1 1了 . 4 一 1 3 5 . 8 7大卡 / c m “ , 日均 日照 5 . 6小时 。 多东南风 , 冬季盛行西北
风 。 泡桐在此地是适生的 。 然而 自试验实施以来 , 连续两年干旱少两 。 19 8 6年降雨 3 64 . 5 m m ,
比年均降雨量少 2 2 . 5 肠 ; 1 9 8 7年降水量 4 4 3 . 6 m m , 比年均降水量少 1 7 . 8 肠 , 且集 中于秋季 。
在旱灾严重威胁下 , 与被 迫延长缓苗期的同龄示范林相比 , 这片丰产试验林仍能旺盛生
长 , 就更有力地说明技术把关的重要性 。
三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一 ) 、 确定供试材料的因素水平 : 对丰产指标影响较大而 又无把握的主要因素挑选了
树种 、 密度与肥料三个因素 。 树种选择较耐早抗寒的毛泡桐 ( P · ot m e nt os a ) 、 兰考 泡桐
( p
a ul o w in a e l o n g a t a ) 和毛泡桐 X 光泡桐 的杂交种三个树种 。 其中毛泡桐是乡土材料 ,
另两种来源于河南省 。 均系本地插根繁殖 , 2 年生苗根 , 1年生苗杆 , 计 7 81 株 。 栽 植 密度
定为 5 x s 米 、 6 x 6 米和 6 x s 米 。 肥料按小 区分别每株施 50 公斤有机肥 、 施 25 公斤有机
肥加 0 . 5公斤复合化肥及不施肥三类 , 计 用有机肥 1 . 2万公斤 , 复合化肥 80 公斤 。
泡桐丰产正 交试验的因素及水平
表 1
施 肥 种 类
1 ( 5 x s )
2 ( 6 x 6 )
3 ( 6 x s )
1 ( 有机肥 )
2 ( 有 + 化 )
3 ( 不施肥 )
||
.匡l…一 B栽植密度 ( m )
Lg ( 3
`
) 泡桐丰产试验方案及结果综合平衡分析表
表 2
试 验 号一 1一- 3 24569 7 8
0
.
0 3 27
0
.
0 09 5
0
.
0 2 27 0
.
0 25 5
0
.
0 05 0 3
.
0 06 0
0
.
6 5 7 3
0
.
7 39 1
0
.
4 4 8 1
0
.
15 85
0
.
6 4 1 20
.
49 5 0
0
.
4 4 86 0
.
4 4 09
0
.
7 2 230
.
4 36 3
0
.
4 0 3 10
.
0 2 27
一 XR 二R 一权启脑径单株材积每亩蓄
34
(二 )试验方案 :选用 L g ( 3` )正交表 , 把兰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分别列入表中 , 组成九
个试验号 。 设计方案见表 2 。
( 三 ) 、 田间排列 : 田间试验采用方块排列法 , 即 g 个试验按行 、 列因素的水平号划成
9 个方块 ( 小区 ) , 再按 L g ( 3 咭 ) 表后两列的水平号作为行列号 , 逐一确定各 试 验 号所占
据的方格位置 。 3 次重复 , 共计 27 个试验小区 ; 每小区面积为一亩 , 正式试验地27 亩 , 保护
带 1 亩 , 总计 38 亩 。 具体位置如图 1 。
保
ē图川1 7 4 1 7 4 l 7 4一 !
5 2 8 { 2 8 5 2 8
5
9
、
6 3 9 6 3 9 6 3
{
保带护
图 1 9 个试验 田间方块排列位置
( 四 ) 、 定植时间 : 工9 8 6年 3 月 2 5 日至 29 日定点挖坑 , 统一挖 l 米见方的大坑 、 同时按
设计要求施肥 , 和土搅拌均匀 。 3 月 30 日至 31 日定植 。 周围保护带栽植兰考泡桐 , 密度与邻接
试验小区雷同 。
四 、 结果与分析
( 一 ) 直观分析
从表 2 的试验结果直观得 出 , 树高 8 号试验最好 , 平均高 6 . 3 王米 , 条件 为 A 3 B Z C 。 ; 胸
径 2 号试验最好 , 平均粗 7 . 7 3 C m , 条件为 A : B : C , ; 平均单株材积 也 是 2 号 试 验 最 好 ,
o
.
0 3 3 4 m
“ ; 每亩材积 1 号试验最好 , 平均 0 . 7 43 m “ , 条件为 A , B , C , 。 三个因素对四个指标
的主次关系是 : 树高 、 胸径及单株材积均为 A 、 B 、 C , 每亩材积为 B 、 A 、 C 。 即对单株 各
指标 的影响以树种为最大 , 对单位面积蓄积量以密度的影响为最大 。
键于我们的 目的指标是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 ,所以各处理组合以亩产来衡量 , 则 1号试验
A
工
B
:
C ,为最好的生产条件 。 其次 2 号试验 A , B 。 C : 是很速生的组合条件 , 它与 比它多 9 株
的 4 、 7 号试验水平接近 。
(二 )、 方差分析
在挑选供试苗木时 , 虽然尽量注意选择了高 、 粗度相一致的苗木 , 但是严格而论 , 苗木
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 不可能绝对一致 。 为提高分析精度并指 出可靠性保证 , 我们将各试验小
区 目前 的树高和胸径分别减去定植时的苗高和胸径 , 以定植后各生长指标 的净生长量进行方
差分析 。 结果如下 。
树高净生长量 : 只有树种仅在 75 肠的概率保证下有显著差异 , 即毛泡桐高生长较快 : 而
密度和肥料均无显著差异 。
胸径净生长量 : 树种有极显著差异 , 密度和肥料差异不显著 。 三个 因素对粗生长的主次
关系是 A 、 B 、 C 。 树种因素 q测 验结 果是 , A ,与 A Z 、 A 3之 间差异极显著 ; A Z与 A 3 间的差异
也极显著 。 说明粗生长 以毛 x 光为最快 , 其次兰考泡桐较快 , 甘肃毛泡桐的粗生长最慢 。 各
处理组合粗生长 量 经 q测验 , 2 号试验A : B : C : 与其余各个试验在 95 务概率保证下均 有显著
差异 。
平均单株材积生 长量 : 树种差异极显著 , 密度差异显著 , 肥料差异不显著 。 三个因素对
单株材积的主次关系是 A 、 B 、 C 。 再经 q 测验 , 结合树种 A : 与 A Z 、 A 3差异均极显著 , A : 与
A
3差异显著 ; 密度 B : 与 B , 、 B 3差异极显著 , B , 与 B 3差异显著 。 各处理组合单株材 积 q检测
结果是 , 在 a ~ 0 . 05 水平上 , A , B Z C Z同其它 8 个组合都有显著差异 。 说明对 单 株材积生长
来说 , A ; B Z C Z是最优组合 , 所得结论与粗生长结论相一致 , 同直观分析结论相 吻 合 , 是符
合实际情况的 。
各处理材积净生长 t 统计表
表 3
赫烈之 1 2 3 I 亚 l T 亡
1 1 1 1 0
.
2 8 7 5 0
.
35 7 5 0
.
34 5 0
{
。一 9 0 0 `
2 1 2 2 0
.
2 7 8 4 0
.
1 9 5 2 0
.
3 0 5 6 0
.
7 7 9 2
3 1 3 3 0
.
12 2 4 0
.
12 3 6 0
.
18 4 8 0
.
4 3 0 8
4 2 1 3 0
.
3 4 2 5 0
.
3 10 0 0
.
16 7 5 0
.
8 2 0 0
5 2 2 1 0
.
1 7 6 0 0
.
2 1 6 0 0
.
1 9 8 4 0
.
5 9 0 4
6 2 3 2 0
.
1 1 7 6 0
.
0 5 7 6 0
.
0 9 8 4 0
.
2 7 3 6
7 3 1 2 0
.
1 5 5 0 0
.
2 5 5 0 0
.
1 8 2 5 0
.
5 9 2 5
8 3 2 3 0
.
18 0 8 0
.
1 3 1 2 0
.
2 0 6 4 0
.
5 1 8 4
9 3 3 1 0
.
0 94 8 0
.
10 9 2 0
.
0 9 3 6 0
.
2 9 7 6
5
.
2 9 2 5 ( T )T
1 2
.
2 0 0 0 2
.
4 0 2 5 1
.
8 7 8 0 T
: : 1
.
7 5 5 0 1
.
7 5 5 3 1
.
7 8 2 2
T
2 1
.
6 8 4 0 1
.
8 8 8 0 1
.
6 4 5 3 J
T
3
1
.
4 0 8 5 1
.
0 0 2 0 1
.
7 6 9 2 1
{
R 0
.
7 9 15 1
.
4 0 0 5 0
.
2 3 2 7
每亩材积增长量 :如前所述 , 木材产量或经济效益之大小 , 最终应以单位面积产量为标
准 。 因此 , 为避免漏失 以单位面积产量为准的优 良组合或对效益和互作判断错误 , 还必须对各
处理组合的平均每亩材积净生长量进行显著性测验 。
表 3 各处理组合的每亩材积净增长量 F测验结果见表 4 。
表 3 资 料 的 方 差 分 析 表
表 4
变差来源
2
2
2
2
}
、 8
/
S S M S
0
.
0 35 8 7 5 1 3
0
.
1 1 1 5 2 2 4 6 3
0 17 9 3 7 5 6 5 7
.
9 9 3 7辛带
0 5 5 76 1 2 32 2 4
.
8 4 9 5 牛辛
种度树密
0
.
0 0 3 0 12 5 1 7 0 0 15 0 6 2 5 9 0
.
6 7 13
0
·
0 0“ 0 5 4 2 0 5飞
。 . 。 4 4 8 2 4 。 6 6少
0 0 2 2 4 3 9 5 9
一0
组料差肥区误
总 变 异 0 . 1 9 5 2 8 9 2 8 1
由表 4 看出 , 经济产量在树种间和密度间的差异均极显著 , 肥料差异仍不显著 。 三个因
素对经济产量的主次关系是 B 、 A 、 C , 即密度对亩产影响最大 , 树种影响也大 , 肥料影响不
大 。 这个次序和根据极差 R的直观判断是一致的 。
A 因素各树种及 B因素各种密度的 L S R ( 最小显著极差法 ) 测验是应用 q值求得 :
P = 2
,
L S R o
.
o s = 0
.
0 4 6 6
,
L S R O
.
0 1 = 0
.
0 6 3 5
P = 3
,
L S R O
.
0 5 = 0
.
0 5 6 5
,
L S R O
.
0 1 = 0
.
0 7 3 3
各 树 种 亩 产 的 q 测 验
表 5
一
A
l
A
2
每亩材积净生长量
差 异 显 著 性
瓦 一 双 …双 一 瓦
0
.
7 3 3 3 0
_
2 6 3 8 半带 O
_
1 7 2 带辛
0
.
5 6 1 3 0
_
0 9 1 8带 介
0
.
4 6 9 5
` 仲卜 神` 口 ,阳 , 一一一 - 一~ . ~ 一一~一一 ~ . 邢一? 冲 . . 肉门 . - . , 臼 . . 自门 . . . . . . . . . 叫 .一二州` - 州旧 . 曰 . . 曰 , . 侧 . . . , .
各 密 度 亩 产 的 q侧 验
表 6
密 度
{
每亩材积净生长、 卜万直粤一平-粤类… -—— …— …一…一- 一 些一- 卜一二里生一-…-兰翌竺 ~一卜 ~二竺竺一一 一尘 一 一卜一一土 {兰竺一一一…- 一丫丫1一一…一—一 {。一 1 {.故表 5各个树种间的每亩材积净增长量之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 而以 A ,为最优 ; 表 7
各种密度间的差异都极显著 , 而以 B ,为最优 。
下边进一步对各处理组合的平均每亩材积净生长量进行显著性测验 。
P = 2
,
3
表 7
…… 9 , U = 2 0时的各个 L S R值于表 7 。
L S R 值 的 计 算
q o
。
0 5 q 0
.
0 1 L S R
o
.
o s
L S R
。 . 0 2
2
.
9 5
3
.
5 8
4
.
0 2 0
.
0 4 6 6 0
_
0 7 3 0
4
.
6 4 0
.
0 5 6 5 0 0 7 3 3
3
.
9 6 5
.
0 2 0
.
0 6 2 5 0
.
0丁9 3
4
.
2 4 5
.
2 9
5
.
5 1
0
.
0 6 70 0
.
0 8 3 5
4
.
4 5 0
.
0 7 0 3 0
_
0 8 7 0
4
.
6 2 5
.
6 9 0
.
0 7 3 0 0
.
0 8 9 8
4
.
7 7
4
.
9 0
5
.
8 4
5
.
9 7
0
.
0了5 3
0
.
0 7 7 3
0
.
0 9 2 2
0
,
0 9 4 3
23456789
以表 7 为尺度 , 对表 8 各组合的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是 A : B : C 工为最优组合 , 它和其余
组合的差异显著性都达到了 a = 0 . 05 水平 。 这个结论与直观分析也是一致的 。 在 a ~ 0 . 01 水
平上 , 它除与A : B : C Z 、 A : B : C : 两个组合的差异不显著外 , 同其余组合都有显 著 差异 。 这
各 组 合 亩 产 的q 浦 验
表8
差 异 显 著 性
处 理 组 合 每亩材积净生长量
B
,
C
;
B
1
C
3
B
:
C
3
B
:
C
。
B
:
C
l
B
:
C
。
B
3
C
。
B
0
C
l
B
3
C
:
0
.
3 3 0 0
0
.
2 7 3 3
0
.
2 5 9 7
0
.
19 75
0
.
1 9 6 8
0
.
17 2 8
0
.
1 4 3 6
0
.
0 9 92
0
.
0 9 12
A
和前面胸径 、 单株材积 以 A : B Z C : 为最优的结论并不矛盾 , 因为后者为 每 亩指标 , A : B : C ;
比A : B : C : 每亩多 9 株 , 多 56 肠 , 所以经济产量最大 。 正好说明检验结果非常符合实际 。
五 、 小 结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初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 一 ) 、 三个树种以毛泡桐 x 光泡桐杂交种的长势最强 , 生长最快 , 对低温和干早无不
良反映 , 是一很有发展前途的速生 良种 , 可 以进行扩大引种试验 。
( 二 ) 、 短期内丰产宜采用毛 x 光 、 5 x s 米 、 有机肥组 合 条 件 为好 , 或者采用毛 x
光 、 6 x 6 米 、 有机肥或有 、 化并施的组合条件也很好 。
( 三 ) 、 .虽然在此试验中毛 x 光杂交种初步表现最好 , 但是决不能忽视兰考泡桐和毛泡
桐 。 因为兰考桐 目前是甘肃的主栽树种 , 面积大 , 数量多 , 普遍生长 良好 ; 毛泡桐是乡土树
种 , 适应性强 , 材质最好 , 刚刚起步生产 。 所 以目前生产中还应继续大量发展兰考泡桐和甘
肃毛泡桐 。
参 考 文 献
〔 l 〕 竺肇华等, 1 9 8 。 , 泡桐研 究, 农业出版社
亡2 〕 罗鸣福 , 19 8 4 , 林业试验设计方 法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 3 〕 谭伯 禹等 , 1 9 8 2 , 泡桐文集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4 〕 马育华等 , 19 8工, 田 间试验和统计方法 , 农业 出版社 ,
张掖东大山林区云杉天然更新规律初探
樊 辉 田 波生 孟冰心 ( 甘肃林校 )
东大山高山暗针叶林及其体系 , 地处河西走廊北山 , 位于张掖县城东南 40 公里处 、 包括
了东经 1 0 4 0 4 5 `一一 1 0 4 ’ 5 1 ` , 北纬 3 9 ’ 0 0 `一一 3 9 0 0 4 ` 之间 , 南北 、 东西各为九公里的三角形
地带 , 位于阿拉善荒漠草原和河西走廊北坡戈壁之间 , 是北山残存的较完整的天然森林 , 被
省政府划 ,为 自然保护区 。 由于该林区特定的地理位置 , 使之对于调节小 区域气候 , 改善平阿
台地水文状况 , 保障畜牧业发展以及环境 , 人民生活的需要 , 维持这一地 区生态平衡起到极
重要的作用 。 据调查 , 在东大山林区附近年降雨量达 2 80 m m左右 , 较距该林区仅六公里的平
山湖 ( 地名 ) 高 1 0 m m 。 同时 , 在苔薄云杉林区苔鲜层能以每分钟 2 . 6一一 4 m m , 枯 枝落叶
层能以 14 . l m m 的速度向林地下层渗透水分 。 滋润着平山湖 、 阿拉腾朝克二十余万亩土 地 ,
使这一地区水草茂盛 , 是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颗明珠 。
东大山林区 , 地理位置属大陆性草原气候 , 四周被荒漠气候包围 , 随海拔自下而上形成
了荒漠草原 、 森林植被 、 高山灌丛 、 高山草旬等不同植被类型 。 受西北沙漠的影响 , 低温多
风 , 少雨干旱 , 林区年均气温 4 . 9 ℃ , 年 相 对 湿 度 60 肠 , 年 降 雨 量 2 80 m m , 蒸发 量 高 达
2 98
.
7 m m
, 推算无霜期为 140 天 , 气候条件极为恶劣 , 云杉生长缓 慢 , 树种 单 纯 , 结 构简
单 , 森林分布不均匀 , 林区内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0 肠 , 因此 , 保护好现有森林 , 找到更新规律
( 选择最佳更新方案 ) , 迅速扩大森林面积确属当务之急 , 为此我们进行了有关调查 。
一 、 调查研究方法 :
本次调查采用常规更新调查方法 , 以林型为基础 , 选取 随机样 方 86 0个 。 在样方内进行
林况 、 地况 、 幼树 、 下木 、 地被物和其它影响天然更新因素的调查 , 并对天然更新幼树按照
高度级分级记载 ; 列 出更新综合表 ; 分析更新的一般规律 。 在此基础上 , 分别林分年龄与郁
闭度和林地坡度 、 坡位以及地被物对更新 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 , 分析与云杉天然更新有关的
因素 。 -
二 、 结果分析 :
( 一 ) 、 东大山云杉林天然更新一般规律
东大山生长的青海云杉是我国西北地区固有的乡土树种之一 。 它耐寒 、 耐阴 、 耐痔簿 ,
适应性较强 。 由于东大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陆性气候特征 , 除阳坡有部分圆柏疏林 、 灌木
草原分布外 , 在海拨 2 8。。一一3 3 0 0米之伺的阴坡主要生长青海 云杉 , 按 其 地 被物的主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