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隔山消的生物学特征特性与驯化研究



全 文 :作者简介 冯国宣(1952-),男,湖北巴东人,副教授,从事野生药用植
物资源开发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7!25
隔山消(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飞来鹤、隔山撬、隔
山锹,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在我国,隔山消广泛分布
于西北(除西藏)、西南、中南、华中、华东、华北各省区海拔
1700m以下地区,生长在林缘、灌木丛或沟边湿地[1],具有
养阴补虚、健脾消食等功效[2]。现代医药研究认为,隔山消对
乙肝病毒HBV标志物HBsAg、HbeAg转阴率分别为36.6%、
30.0%,抗!HBs、抗!Hbe、抗!HBc转阴率分别为16.6%、13.3%、
10.0%[3]。目前,隔山消药材来源主要是掠夺式采挖野生资
源,而人工培植的驯化研究尚未见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04年春至2007年秋在湖北民族学院
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平坦,沙壤土,海拔426m,半阴半阳,
土壤肥力中等。无性繁殖试验材料采自湖北省巴东县金甲
山村疏林地,为多年生块根,原产地海拔1620m。有性繁殖
材料为当年无性繁殖所获得的种子。
1.2 方法
1.2.1 营养体无性繁殖。栽培前深翻土地30~40cm,清理杂
草、石块及杂物,按厢宽3.0m起垄,厢面瓦背形,厢沟宽 40
cm,穴施基肥(化粪池沉淀物)1.5kg。按株距1.0m、行距1.2m
定植,东西向垂直摆放,覆土 2~3cm,密度为 6675株/hm2。
及时中耕除草,并根据隔山消地上茎向上攀援的特点,当地
上茎长度达 30cm时,插 1.5~2.0m枝杆引蔓。全生育期进
行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并初步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主
要病原物。适时采收果实与种子。
1.2.2 有性繁殖。播种季节为春季。播种前,将种子用 40℃
温水浸泡 30min后,置于 20~25℃恒温箱催芽。待 50%以
上胚根突破种皮,幼根长2~3mm时播种,出苗后进入管理
期。为防止机械性损伤幼根,可将催芽后的种子与细湿沙或
草木灰混合后播种。株距5~10cm。苗高度20cm以上时,移
栽至大田。成活后,加强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隔山消的生物学特征
2.1.1 根。块根肥厚、肉质,近纺锤形,微弯曲;长10~20cm,
直径 2~3cm;外表黄褐色或红棕色,栓皮粗糙,有明显纵向
横纹,皮孔横长,突起;质坚硬,断面浅黄棕色,粉质,有辐射
状花纹及鲜黄色乳点;气无,味先苦后甜;内含物主要化学
成分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鞣花酸[4]。
2.1.2 茎。多年生草质蔓性攀缘藤本,被微柔毛,具乳汁,圆
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5m。地上茎冬季具“假死性”。
2.1.3 叶。叶片对生,膜质,广卵心形。叶全缘,基部深凹,顶
端急尖。两侧呈圆耳状下垂或内弯。长4~17cm,宽3~16cm,
网状叶脉,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被柔毛。叶柄长 3~10
cm,微弯曲,具乳汁。
2.1.4 花。花腋生,聚伞房花序,30朵。花冠白色,辐射状,裂
片反折,内被疏柔毛;花萼、花冠各 5,深裂,花萼裂片卵状,
矩圆形,向下反卷;副花冠浅杯状,高出柱头,顶端具椭圆形
裂片,钝状,肉质,每裂片内中部有三角形的舌状鳞片;雄蕊
5,着生花冠基部,花丝连成筒状,花药附着柱头周围,花粉
块每室 1个,下垂;子房由 1个心皮组成,下位;柱头圆锥
状,顶部2裂,边缘胎座。花期7~8月,果期9~10月。
2.1.5 果实与种子。蓇葖果双生,刺刀形,长 8~12cm,直径
1.0~1.2cm。成熟果实乳白色,干燥时沿一侧开裂。种子卵状
椭圆形,扁平,沿果皮纵向排列,褐色,干瘪,顶端有 1束白
绢质白亮长绒种毛,易碎。每果种子30粒,种源极其丰富。
2.2 隔山消的生物学特性
2.2.1 生态适应性。隔山消喜温,较耐阴,喜湿,不耐瘠薄。海
拔300~1600m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以海拔800~1600m
地区最适宜;适宜栽培在沙壤土、缓坡地、有机质含量高、微
酸性的土壤环境中;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 12~16℃,大于
10℃的有效积温在 3000℃以上;适宜田间相对湿度 60%
~90%、年降雨量1200mm以上及无霜期270d以上的自然
环境。
2.2.2 生长发育与休眠。隔山消自种子或幼苗形成至茎叶
凋萎需270~300d。3月下旬,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幼苗
出土,随温度升高而快速生长。地上茎1.0m以上时,开始分
枝生长,营养生长期 3~11月,生殖生长期 7~10月。休眠期
为12月至翌年3月上旬,当气温低于 10℃时,地上部分叶
片枯萎脱落,进入冬眠期。
(下转第11489页)
隔山消的生物学特征特性与驯化研究
冯国宣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园艺系,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 [目的]观察隔山消生物学特征特性,探讨人工驯化的可能性。[方法]低海拔地区人工栽培研究。[结果]掌握了隔山消的生物学特
征特性、主要病虫害及防治与栽培技术。[结论]隔山消野生变家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 隔山消;生物学特征特性;驯化
中图分类号 Q949.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35-11486-01
StudyofBiologyCharacteristicPropertyandDomesticationon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
FENGGuo!xuan (HorticultureDepartmentofBioscienceandTechnicalColge,HubeiInstituteforNationalities,Enshi,Hubei445000)
Abstract [Objective]TheaimwasobservingBiologycharacteristicpropertyof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andprobingintothe
feasibilityofdomesticating.[Method]Themethodwasstudyonartificialcultivationintheareaelevation.[Result]Thebiologicalcharacter,key
plantdiseasesandinsectpestsandcultivationtechnologyofthisplantweremasteried.[Conclusion]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
domesticatedwasentirelyfeasible.
Keywords 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Biologicalcharacteristic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35):11486,11489 责任编辑 金琼琼 责任校对 王 淼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07.35.062
!!!!!!!!!!!!!!!!!!!!!!!!!!!!!!!!!!!!!!!!!!!!!!!
(上接第11486页)
2.2.3 抗逆性。根据驯化过程观察,没有发现隔山消病害,
对栽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缺肥时,老叶片偏黄,呈缺肥生
理反应。目前,危害隔山消的主要害虫是苹果黄蚜,又名绣
线菊蚜。苹果黄蚜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危害幼芽、幼枝、幼叶
及幼嫩果实,通过刺吸幼嫩部位,破坏植物组织,传播病毒。
被害部位表现为叶片卷缩、具黄斑或全部枯黄,幼嫩枝叶及
果实枯死,种子不能成熟,严重影响隔山消驯化栽培中的正
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3小结与讨论
(1)隔山消植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驯化中不需采
取特殊措施,适宜土地面积宽广的山地人工栽培。目前药材
市场干制隔山消价格为28~30元/kg,开发价值较大。
(2)隔山消果实为聚伞花序蓇葖果,结实率高达100%,
种子多,发芽率在95%以上。因此,有性繁殖为资源开发的
主要方式。
(3)隔山消生产中的主要虫害是黄蚜。经笔者对其形态
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取食部位、种群动态、生态因子及植物
被害状况观察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标本,鉴定为苹果黄
蚜,又名绣线菊蚜[5]。对该虫害的防治措施,一是引进七星瓢
虫进行生物防治。七星瓢虫(CocctneluseptempunctataL.)是
苹果黄蚜的天敌之一,加强对其保护与利用,对于有效控制
黄蚜危害具有重要意义[6]。二是进行药剂防治。采用纯品阿
维素2000倍液、40%神龙宝乳油2000倍液、3%啶虫脒乳
油2500倍液和10%毒·阿乳油 2000倍液防治黄蚜,不仅
速效,持效期长,而且低残毒,对天敌昆虫也有一定保护作
用,是目前理想的无公害药剂,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7]。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 3册[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87:473.
[2]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218.
[3]杨胜平,任建军,黎庆云,等.土家族药“隔山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
的疗效[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3):33-34.
[4]蓝海,李龙星,杨永寿.隔山消的化学成分研究[J].大理医学院学报,
2001(4):13-14.
[5]韩文启,林桂雁.苹果黄蚜种群动态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研究[J].
烟台果树,2002(2):13-15.
[6]吴步梅,李玲.七星飘虫对苹果黄蚜的捕食功能研究[J].甘肃农业科
技,2002(12):39-40.
[7]李玲.8种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6(9):
13-14.
另有研究指出,烤烟叶质重与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
性、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与劲头呈正相关[17]。
5 结语
叶质重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烟叶内含物的充
实程度和组织结构的发育程度。农艺栽培措施是保证烟叶
内含物充实的重要条件,调制技术则使烟叶内含物的比例
更趋协调。贵州省在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研究中指出,
控制株型、单叶重和叶质重的措施,除选用品种之外,施肥
量与施肥方法、密度与留叶数、打顶与抹杈以及成熟度控制
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35]。叶质重作为内含物充实程度的量
化指标,与烟叶的物理性状、外观特征、化学成分和感官质
量存在着密切关系,最终影响了烟叶可用性。总的看来,国
内关于烟草叶质重方面的专项研究较少,仅是在分析其他
物理特性指标时提及叶质重,在如何通过营养平衡技术来
改善叶质重方面的研究更少。建议主产烟区加强对叶质重
的研究,通过农艺措施等多种途径对叶质重进行合理调控。
参考文献
[1]闫克玉,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宫长荣,于建军.烟草原料初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3]阎克玉,王海燕,李兴波,等.烤烟国家标准(40级)河南烟叶叶片厚
度、叶质重及叶片密度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14(2):
45-50.
[4]瞿永生.我国烤烟主产区烟叶质量评价与质量区划的研究[D].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2004.
[5]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时向东,张晓娟,王卫武,等.栽培密度对雪茄外包皮烟叶片化学成
分和物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5,11(2):40-42.
[7]曹景林.香料烟主要外观性状与化学成分关系及调控技术的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1996,3(1):78-80.
[8]汪邓民,周冀衡.综合栽培措施对烟草根系特征参数及叶片质量的
影响[J].土壤肥料,1998,(4):28-31.
[9]葛诚.微生物肥料知识讲座[J].土壤肥料,1994(3):47-48.
[10]郝葳,田孝华.优质烟区土壤物理性状分析与研究[J].烟草科技,
1996(5):34-35.
[11]韩锦峰,吕巧灵,杨素勤,等.饼肥种类及其与化肥配比对烤烟生长
发育及产质的影响.Ⅰ.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1998(2):14-16.
[12]彭华伟.生物有机肥对烤烟氮磷钾营养吸收及品质的影响 [D].郑
州:河南农业大学,2004.
[13]张步阔.油菜素内酯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值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
学,2001,29(4):35-37.
[14]韩锦峰.表油菜素内酯对烟株不同部位叶片的物质运输与积累的
调配效应研究[J].中国烟草,1988(1):9-12.
[15]田长恩.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烟草上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1995
(3):45-47.
[16]韩锦峰.GA3对烤烟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88
(11):17-19.
[17]张永安.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化控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
大学,2004.
[18]林学梧,黄元炯,赵会杰,等.DWY对烟草的生理调节及增产增质
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29(1):20-24.
[19]李豪喆,玄寿学,吴国贺,等.锆对烟草生长和产量、质量影响的研
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8(2):50-54.
[20]王卫康.《烤烟》国标中分级因素的概念及把握[J].烟草科技,2004
(5):44-48.
[21]王能如,徐增汉,周慧玲,等.烟叶调制与分级[M].合肥: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社,2002.
[22]苏汉兴.谈烤烟成熟度[J].中国烟草,1981(3):25-28.
[23]蔡宪杰,王信民,尹启生.成熟度与烟叶质量的量化关系研究[J].中
国烟草学报,2005,11(4):42-46.
[24]王怀珠,汪健,胡玉录,等.茎叶夹角与烤烟成熟度的关系[J].烟草
科技,2005(8):32-34.
[25]金文华,宫长荣,王振坤,等.烤烟成熟度质量效应分析[J].烟草科
技,1997(3):37-38.
[26]潘建斌,王卫峰,宋朝鹏,等.热泵型烟叶自控密集烤房的应用研究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25-28.
[27]肖吉中,江锡瑜,黄立栋,等.烤烟增香气增单叶重增上等烟及其栽
培调制技术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4):245-251.
[28]曹景林.香料烟叶片主要外观性状与化学成分关系的研究[J].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2000,27(4):332-335.
[29]肖吉中,江锡瑜,黄立栋,等.烤烟叶片重与质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J].烟草科技,1995(2):30-32.
[30]于华堂.实施烤烟国家标准(40级)意义和作用[J].烟草科技,1994
(2):3-4.
[31]陈瑞泰.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2]茄纳.烟草生产[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8.
[33]王玉军,谢胜利,刑淑华,等.烤烟叶片厚度与主要化学组成相关性
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1997(1):11-14.
[34]闫克玉,王建民,屈剑波,等.河南烤烟评吸质量与主要理化指标的
相关分析[J].烟草科技,2001(10):5-9.
[35]李继新,关国经.提高烤烟上部烟质量的探讨[J].中国烟草,1996
(2):22-26.
刘 丽等 烟草叶质量研究进展35卷35期 1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