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吡蚜酮和百菌清对绿萝生长的Hormesis效应



全 文 :余月书,李翠兰,姜晓雯,等. 吡蚜酮和百菌清对绿萝生长的 Hormesis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301 - 303.
doi:10. 15889 / j. issn. 1002 - 1302. 2016. 06. 085
吡蚜酮和百菌清对绿萝生长的 Hormesis效应
余月书1,李翠兰2,姜晓雯1,金雪梅1
(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2.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扬州 225200)
摘要:以绿萝为试验材料,研究低剂量农药对绿萝根生长及对钾、磷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 4 mg /kg 吡蚜
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长、生根数量不存在明显影响,对绿萝根干物质积累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吡蚜酮与百菌清单
独处理对绿萝钾、磷吸收功能无明显影响;0. 4 mg /kg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使用能显著促进绿萝对磷的吸收;2 种农药
混合处理下,绿萝磷含量随百菌清浓度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具有 Hormesis 效应的典型特征,其刺激
效应为 52. 81%,最大刺激效应为 8. 725。
关键词:吡蚜酮;百菌清;绿萝;钾;磷;Hormesis效应
中图分类号:S682. 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6)06 - 0301 - 03
收稿日期:2015 - 04 - 16
基金项目:上海市联盟计划(编号:LM2014069)。
作者简介:余月书(1970—),男,江苏阜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
昆虫生态学及农药对环境生物影响研究。Tel:(021)60873128;
E - mail:yuyueshu@ sit. edu. cn。
农药的作用是控制农田有害生物生长。研究发现,农药
能引起植物光合作用、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
量及植物对化学元素的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发生变化[1 - 5]。
同时,低剂量农药还具有促进靶标生物种群增长等有益作
用[6 - 7]。本研究选择生产上常用的农药吡蚜酮与百菌清为试
剂,研究低剂量农药对绿萝根生长及其吸收功能的影响,旨在
为生产上合理使用吡蚜酮、百菌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绿萝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温室培育,试验时剪取长
10 cm、带 1 张叶、不带根的茎待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由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提供。
1. 2 试验设计
1. 2. 1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生长的影响 将
0. 4 mg /kg 吡蚜酮溶液与 0(CK)、4、8、16、32、64 mg /kg 百菌
清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放入 500 mL 锥形瓶中。每瓶插入并固
定 1 株绿萝待用。每个处理重复 5 次。处理 60 d 后测定绿
萝根长、根数量及根鲜质量。
1. 2. 2 农药对绿萝吸收功能的影响
1. 2. 2. 1 吡蚜酮与百菌清单独处理对绿萝吸收功能的影响
将 0、4、8、16、32、64 mg /kg百菌清溶液与 0. 001、0. 01、0. 1、
0. 2、0. 4 mg /kg吡蚜酮溶液分别放入 500 mL 锥形瓶中。每
瓶中插入并固定 1 株绿萝待用。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每个
处理重复 3 次。处理 60 d后测定整株绿萝钾、磷含量。
1. 2. 2. 2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处理对绿萝吸收功能的影响
将 0. 4 mg /kg吡蚜酮溶液与 0(CK)、4、8、16、32、64 mg /kg
百菌清溶液混合后放入 500 mL 锥形瓶中。每瓶中插入 1 株
待用的绿萝,并固定。每个处理重复 3 次。处理 60 d后测定
整株绿萝钾、磷含量。
1. 3 方法
用直尺直接测量绿萝根长。通过目测计数绿萝根数。用
剪刀将根剪下,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吸水纸吸干水分,用万
分之一天平测量绿萝根鲜质量。将整株绿萝从培养液中取
出,用清水洗净,自然风干,研磨,称取 0. 2 g,用 1 mol /L盐酸
浸提,用国产 6400 型火焰光度计测定 K +含量。根据陈正行
的方法[8]并进行改进,测定绿萝磷元素含量。根据 Bunning
等的方法[9 - 10],Hormesis效应计算公式如下:
P =
AUCH
AUCZEP
× 100% =

ZEP2
ZEP1
f(x)- Y0(ZEP2 - ZEP1)

ZEP2
ZEP1
f(x)dx
× 100%。
1. 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2. 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 1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长的影响
由表 1 可知,与对照相比,0. 4 mg /kg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
合农药对绿萝平均根长均不产生明显影响。0. 4 mg /kg 吡蚜
酮与 8 mg /kg百菌清混合能够促进绿萝根生长,其他浓度百
菌清与吡蚜酮混合液均抑制绿萝根的生长。
表 1 0. 4 mg /kg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长影响
百菌清浓度
(mg /kg)
根长
(cm)
0(CK) 16. 50 ± 6. 49
4 15. 26 ± 2. 75
8 17. 83 ± 3. 14
16 13. 76 ± 7. 32
32 8. 13 ± 4. 47
64 12. 43 ± 5. 54
2. 2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数的影响
表 2 表明,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农药对绿萝生根数量表
—103—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
现出抑制效应,各处理绿萝根数与对照差异均不明显。
表 2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数量影响
百菌清浓度
(mg /kg)
根数
(条)
0(CK) 3. 2 ± 1. 5
4 2. 8 ± 1. 1
8 2. 2 ± 1. 1
16 2. 8 ± 1. 6
32 2. 4 ± 1. 3
64 3. 0 ± 1. 2
2. 3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鲜质量的影响
表 3 表明,与对照相比,0. 4 mg /kg 吡蚜酮与 16、
32 mg /kg 百菌清混合农药能够显著抑制绿萝根鲜质量。
表 3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对绿萝根鲜质量的影响
百菌清浓度
(mg /kg)
根鲜质量
(g)
同对照相比增加
(%)
0(CK) 0. 59 ± 0. 15
4 0. 47 ± 0. 18 - 20. 34
8 0. 43 ± 0. 16 - 27. 80
16 0. 21 ± 0. 06* - 64. 41
32 0. 21 ± 0. 11* - 64. 75
64 0. 35 ± 0. 07 - 40. 68
注:“* ”表示同 CK 相比,在 0. 05 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表
6 同。
2. 4 吡蚜酮与百菌清对绿萝根吸收功能的影响
表 4、表 5 表明,与对照相比,吡蚜酮与百菌清单独处理
对绿萝根吸收功能不产生明显影响。表 6 表明,0. 4 mg /kg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能够促进绿萝根对钾的吸收。与对照相
比,0. 4 mg /kg吡蚜酮与 16、32 mg /kg百菌清混合溶液能够显
著增加绿萝根对磷的吸收量。
表 4 不同农药对绿萝钾元素吸收的影响
农药
浓度
(mg /kg)
钾元素含量
(mg /g)
吡蚜酮 0. 001 3. 27 ± 1. 45
0. 01 1. 85 ± 0. 09
0. 1 1. 20 ± 0. 21
0. 2 2. 34 ± 1. 01
0. 4 2. 19 ± 0. 45
CK 2. 75 ± 0. 25
百菌清 4 2. 30 ± 1. 05
8 2. 31 ± 0. 94
16 2. 55 ± 0. 28
32 2. 07 ± 0. 31
64 2. 43 ± 0. 40
CK 2. 75 ± 0. 25
2. 5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溶液对绿萝磷含量的 Hormesis
效应
以百菌清浓度(X)(0、4、8、16、32、64 mg /kg)为横坐标,
以 P含量(Y)为纵坐标,对不同浓度百菌清与绿萝磷含量之
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出 Y与 X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df =
3,r = 0. 957 > r0. 05 = 0. 878)(图 1)。两者回归关系为:
Y = - 0. 003X2 + 0. 27X + 2. 65。
表 5 不同农药对绿萝磷元素吸收的影响
农药
浓度
(mg /kg)
磷元素含量
(mg /g)
吡蚜酮 0. 001 0. 47 ± 0. 12
0. 01 0. 27 ± 0. 08
0. 1 0. 66 ± 0. 12
0. 2 0. 63 ± 0. 61
0. 4 0. 45 ± 0. 04
CK 0. 53 ± 0. 10
百菌清 4 0. 60 ± 0. 12
8 0. 80 ± 0. 11
16 0. 55 ± 0. 16
32 0. 59 ± 0. 16
64 0. 67 ± 0. 20
CK 0. 53 ± 0. 10
表 6 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后对绿萝钾、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元素
百菌清浓度
(mg /kg)
元素含量
(mg /g)
钾 0(CK) 1. 89 ± 0. 37
4 2. 03 ± 0. 26
8 1. 98 ± 0. 28
16 2. 19 ± 0. 84
32 2. 65 ± 0. 87
64 1. 79 ± 0. 28
磷 0 3. 25 ± 1. 26
4 3. 68 ± 0. 90
8 4. 15 ± 1. 73
16 6. 76 ± 1. 07*
32 7. 17 ± 2. 34*
64 4. 97 ± 2. 02
注:吡蚜酮浓度为 0. 4 mg /kg。
由 Y = - 0. 003X2 + 0. 27X + 2. 65 = Y0 = 3. 25,求出 ZEP:
ZEP1 = 2. 28,ZEP2 = 87. 72。
曲线 Y与直线 ZEP1、ZEP2 所围成的区域面积AUCZEP =
589. 54。Y0 = 3. 25 与 ZEP1、ZEP2 所围成的区域面积为
277. 68。则曲线 Y 与 Y0 直线围成的区域面积 AUCH =
589. 54 - 277. 68 = 311. 86。农药混合对绿萝磷含量的
Hormesis 效应值为:P = 100% × 311. 86 /589. 54 = 52. 81%,最
大效应值是 Y导数为 0时的 X值所对应的 Y值,即 8. 725。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逆境胁迫对生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或抑制作
—203—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
用[4,11 - 12]。低剂量有毒物质对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在近年来
多见报道[6]。低剂量百菌清处理能显著促进彩叶草的生长,
其根部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13]。绿萝在低浓度氨气处理下,
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整体提高,但气孔长
宽比降低;在高浓度氨气胁迫下,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
速率、气孔导度整体降低,但气孔长宽比升高[12]。植物的根
是植物主要的功能组织,担负着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
素及改善环境等功能。低剂量农药对绿萝根生长作用未见报
道。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低剂量吡蚜酮与百菌清混合处
理下,绿萝根长及根数不存在显著变化。0. 4 mg /kg 吡蚜酮
与百菌清混合处理对绿萝根干物质积累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
用,表明农药混合使用不利于绿萝根生长。
钾等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缺钾等化学元素
对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及蛋白质合成、气孔开放、酶系
统等都会产生影响[14 - 19]。本研究表明,低剂量吡蚜酮与百菌
清单独处理对绿萝钾、磷含量不产生显著影响,也即对绿萝根
吸收功能不产生显著影响。然而,低剂量吡蚜酮与百菌清混
合处理后,绿萝体内磷含量显著上升,表明 2 种农药对绿萝根
吸收功能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导致绿萝根吸收功能在农药
的混合处理下显著增强。
Hormesis效应是有毒物质一种低促高抑现象,即有毒物
质在低浓度状态下对生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下则具
有抑制作用[20]。低剂量农药引起生物 Hormesis 效应研究目
前主要集中在农药对害虫的生殖刺激作用[6,11,21]。本研究采
用 AUCH /AUCZEP比率来证明农药对植物的 Hormesis效应及其
幅度。结果表明,低剂量吡蚜酮与百菌清协同胁迫下,绿萝体
内磷含量随百菌清浓度上升呈现出明显的倒“U”形曲线,具
有典型的 Hormesis效应特征,Hormesis 效应为 52. 81%,最大
刺激效应为 8. 725[22]。低剂量有毒物质引起的 Hormesis 效
应是否是一个普遍现象仍存争议[23 - 24],但低剂量农药诱导生
物的 Hormesis效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本研究结果表明,
低剂量吡蚜酮与百菌清联合作用诱导了绿萝根吸收功能的
Hormesis效应。
参考文献:
[1]吴进才,许俊峰,冯绪猛,等. 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稻 3 个品种生理
生化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536 - 541.
[2]Nemoto H. Mechanism of resurjingce of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
lla xylostella (L.) (Lepidotera:Yponomeutidae) [J]. JARQ,1993,
1:27 - 32.
[3]Btter N S,Kular J S. Resurjingce of whitefly in cotton and its manage-
ment[J]. Indian Journal of Entomology,1999,61(1) :85 - 90.
[4]吴进才,董 波,李冬虎,等. 4 种农药对水稻籽粒生长模型参数
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3):376 - 381.
[5]余月书,吴进才,王 芳,等. 吡虫啉胁迫对水稻可溶性糖、游离
氨基酸及钾等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
生命科学版,2008,29(1):85 - 89.
[6]Yu Y,Shen G,Zhu H,et al. Imidacloprid - induced hormesis on the
fecundity and juvenile hormone levels of the green peach aphid Myzus
persicae (Sulzer) [J].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2010,
98(2) :238 - 242.
[7]余月书,沈国清,陆贻通. 吡虫啉对桃蚜生殖力的 Hormesis 效应
及对天敌控害效能的影响[J]. 科技通报,2010,26(6):879 -
883.
[8]陈正行.植物和食物中磷测定方法的改进[J]. 化学世界,1996
(1):41 - 43.
[9]Buning H,Kossler W. Power of some tests for umbrella alternatives in
the multisample location problem[ J]. Biomater,1997,39:481 -
494.
[10]Deng C,Graham R,Shukla R. Detecting and estimating Hormesis
using a model - based approach[J]. Human &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2001,7(4) :849 - 866.
[11]吴进才,王爱华,许俊峰,等. 两种选择性农药的使用对刺激三
化螟产卵及水稻生化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
(10):1163 - 1170.
[12]于 洋,刘晓东,何 淼. 氨气胁迫对绿萝叶片光合日变化特性
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417 - 2419.
[13]余月书,黄志莲,徐 聘,等. 百菌清对彩叶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北方园艺,2014(17):124 - 126.
[14]刘建祥,杨肖娥,吴良欢,等. 低钾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的
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J]. 作物学报,2001,27(6):1000 - 1006.
[15]Gupta A S,Berkowitz G A.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hlorotetracy-
cline fluorescence as a measurement assay of chloroplast envelope -
bound mg[J]. Plant Physiology,1989,89(3) :753 - 761.
[16]Cakmak I,Hengeler C,Marschner H. Changes in phliem export of
sucrose in leaves in response to phosphorous,potassium and magne-
sium deficiency in bean pla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1994,45:1251 - 1257.
[17]刘 峰,张 军,丁秀英,等. 不同含钙化合物的土壤处理对水
稻旱育秧苗素质、生理特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3,29(1):8 - 12.
[18]赵方华,姜 波. 钾肥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188 - 190.
[19]吴巧玉,夏锦慧,何天久. 不同氮钾水平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
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116 - l18.
[20]Chapman P M. The implications of hormesis to ecotoxicology and ec-
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 Human & Experimental Toxicology,
2001,20(10) :499 - 505.
[21]James D G,Price T S. Fecundity in twospotted spider mite (Acari:
Tetranychidae)is increased by direct and systemic exposure to imid-
acloprid[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02,95(4):729 -732.
[22]Sone S,Tsuboi S,Otsu Y,et al. Mechanisms of low susceptibility to
imidacloprid in a laboratory strain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z striatellus Fallen[J]. J Pestic Sci,1997,22 (3) :
236 - 237.
[23]Calabrese E J. Hormesis:from marginalization to main stream. A
case for hormesis as the default dose - response model in risk assess-
ment[J].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4,197(2) :125 - 136.
[24]Roberts S M. Another view of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hormesis
[J]. Critical Reviews in Toxicology,2001,31(4 /5) :631 - 635.
—303—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年第 44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