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0 年第 1 期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 2000
总第 183 期 Journal of No rtheast No 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183
[ 收稿日期] 1999-11-05
[ 作者简介] 王 旭(1953-),男 ,吉林省吉林市人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①此书名译法很多 ,有译为《充满荆棘的边疆》 ,也有的译为《草坪边疆》 。
肯尼思·杰克逊与美国郊区化研究
———《马唐草边疆》评介
王 旭
(厦门大学 历史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 中图分类号] K712.5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6201(2000)01-0030-04
边疆一词 ,一般作为地理概念理解和使用。 但
自从 1893 年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其名作“边
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使用以来 , 它就被赋予了特
殊的含义 , 即: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地带 ,
而且可引申为开疆拓土 、征服自然以及新的地域的
人文精神。特纳的观点一度主宰史坛 , 人们开始把
“移动的边疆”视作理解整个美国历史 、解释美国发
展独特性的钥匙 ,起而效仿 , 相继在思想史 、外交史 、
社会史去开拓并发现了很多新的“边疆” , 甚至 1960
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 , 也将其雄心勃勃的施政
纲领冠之以“新边疆” 。至于城市史 , 因其本身就是
新领域 ,自然也合乎逻辑地成了应开拓的新边疆。
开先河者首推理查德·韦德的《城市边疆:1790
至 1830 年间美国西部城市的兴起》(Urban Frontier:
The Rise of Western Cities , 1790-1930)。韦德在此
书中尽管借用特纳的概念 , 但其最终却对边疆学说
提出了质疑。他通过对中西部五个有代表性城市的
研究发现 , 特纳学说过于强调地理环境对西部乃至
整个美国社会的影响 ,而且偏重于农业 , 而西部的真
实历史却是城市边疆开发的“先导”(Spearhead), 或
至少是城市边疆和农业边疆并存。对特纳的边疆学
说在根本立论上的这一突破 , 引发了学术界对西部
历史的重新思考 , 西部城市史的研究由此被提上了
日程 ,并很快进入全方位探讨的阶段。在这些开拓
边疆的先行者中 ,另一部颇有影响的是卡尔·艾博特
的《大都 市边 疆:当代 美国 西 部城 市》 (The
Metropolitan F rontier:Cities in the Modern American
West)。《大都市边疆》并非泛泛论述西部城市 , 而是
另辟蹊径 ,把视角放在大城市。这实际上较准确地
把握了西部城市发展中主导趋势———大都市区的优
先发展现象 ,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 将西部城市
史研究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这两部著作 , 分别
奠定了西部城市史研究的基础。
从特纳到韦德和艾博特 ,尽管视角不同 ,但都把
落脚点放在西部。“边疆”几乎成为西部的代名词和
西部的特有现象。就在人们对西部城市史研究乐此
不疲时 , 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思·杰克逊教授于 1985
年发表了《马唐草边疆:美国郊区化》[ 1] ① , 把人们的
注意力带入一个新边疆———郊区。 所谓马唐草
(Crabgrass), 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草 ,茎直立或斜
生 ,下部茎节着地便生根 , 横向蔓延成片 , 繁衍迅速 ,
往往侵害草坪 , 难以拔出和根除。用它来借喻城市
郊区的蔓延 ,显然既形象又贴切。这个新边疆的开
拓与韦德等人的作法可谓异曲同工 , 都是在一个新
的领域的勇敢尝试。 它的问世 , 为边疆命题注入新
的活力 ,引发了郊区化研究的热潮 , 被誉之为城市史
研究的“里程碑”(见国际互联网城市史讨论组 1998
年 4 月 1 日)。翌年即获班克罗夫特奖和佛朗西斯·
帕克曼两项高级别的大奖。更值得注意的是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它的学术价值日益彰显。距此书发表
13 年之后的 1998 年 , 颇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美国
历史家协会在芝加哥年会上专门举办了圆桌讨论
会 ,题为“再访《马唐草边疆》” , 同时还通过城市史研
究国际互联网吸引公众参与 ,再次昭示了此书的重
·30·
DOI :10.16164/j.cnki.22-1062/c.2000.01.006
大影响和意义。圆桌讨论会的评论人分别为南卡罗
来纳大学历史学教授菲尔·埃星顿(Phil Ethington)、
美国中北部学院历史学教授安·基廷(Ann Keating)、
阿尔巴尼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洛根(John Logan)、
卡内基·梅隆大学地理学教授肯特·詹姆斯(Kent
James)、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历史学教授格雷姆·戴
维森(Graeme Davidson),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马唐草边疆》引起学术界的持续瞩目绝非偶
然 ,它与当年特纳在边疆结束之际发表边疆命题一
样 ,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产物。美国城市的发展 ,不断
经历着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 , 而在这些空间结构变
化中 , 尤以郊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到 1970 年 , 美
国郊区人口超过市区人口 , 成为划时代的现象。 美
国已从城市国家走向郊区国家这一预测至此已成定
局。此后 ,这一趋势仍有增无已 , 郊区成为占支配地
位的居住形式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如此
重要的现象 , 学术界 、尤其是历史学界当然不应忽
视。美国历史学界学术嗅觉确实也是很灵敏的 , 在
《马唐草边疆》问世以前就不断有各类关于郊区化论
著出现。但是 ,这里的问题是 , 为何《马唐草边疆》独
得人们青睐 ,影响力久而弥显呢?
这首先应归之于杰克逊深厚的研究功力和在郊
区化研究方面的多年学术积累。 杰克逊教授 60 年
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 曾师从韦德等
知名教授。师生一脉传承 , 他自然也以开拓“边疆”
为自身学术追求目标。迨撰写《马唐草边疆》一书
时 ,杰克逊已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任系主任多年 ,
还曾任美国城市史研究会主席 , 在美国城市史研究
中很有建树了。在《马唐草边疆》发表前 , 杰克逊已
潜心研究郊区化 15 年之久 , 仅直接以郊区边疆和马
唐草为题发表的论文就有三篇①。所以这部著作是
他对美国郊区化反复思考的阶段性总结。就论述的
广度和深度而言 , 《马唐草边疆》在目前为止所发表
的郊区化论著中确实略胜一筹。
《马唐草边疆》全书共分 16 章 , 396 页。在进入
具体论述之前 ,杰克逊概括了美国郊区化的四个明
显特点或独特性:第一 , 人口密度低。大都市区的第
一个明显特点是低人口密度和缺少城 、乡之间的明
确界限。早在 1930 年 ,纽约大都市区的 1 090 万居
民分布在 2 514 平方英里地域上 , 平均每平方英里
不到 7 人。 就整个美国而言 , 1980 年全国有共有
8 640万个住宅单位 ,其中有三分之二即 5 730 万是
有阔绰院落的独户住宅[ 6] 。 第二 , 拥有私人住房。
美国居住文化的明显特征是对私有住房的强烈追
求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资料进行量化反映。约有三
分之二的美国人拥有他们自己的住房 ,在小城市 , 纯
白人家庭的 95%都拥有私人住房。 这个比例相当
于德国 、瑞士 、法国 、英国 、挪威等国的两倍。只有澳
大利亚 、新西兰和加拿大这样地广人稀 、开发较晚的
国家与美国类似。第三 , 居民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市
中心区。在美国 , 社会地位和收入在郊区体现得最
明显。郊区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 、从事专业职业 、上
层收入者的天地。例如 , 1970 年 , 美国市区内中等
家庭平均收入只相当于郊区居民中等家庭平均收入
的 80%;1980 年 , 这一比例降到 74%;到 1983 年 , 更
进一步降到 72%。甚至波士顿这个被人们认为市
中心区改造最成功的城市 , 市区内平均收入水平也
在下降。一位美国学者曾作过计算 , 美国城市居民
的平均收入由市中心区向外每移动 1 英里就增加
8%, 到 10 英里以外就加倍 ,即每 1 英里增加 16%。
而在其他国家 ,往往是富人住在市中心区 , 穷人在外
围边缘地带。第四 ,通勤工作。根据 1980 年人口统
计 ,典型美国就业者每天单程要走 9.2 英里 , 花费
22 分钟到工作地点 ,每年仅用于此方面的花费就高
达 1 270 美元。
杰克逊对早期郊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做了阐述
后 ,重点分析了 19 世纪后期工业化及 20 世纪后期
后工业时代的郊区化现象。他是从经济 、政治 、文化
三大方面展开探讨的。
经济与技术变革 郊区的巨大变革发生在 19
世纪后期这个美国工业化的高潮阶段。此间科技发
明层出不穷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空间结构产
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 尤其是市内有轨电车的广泛使
用。 20 世纪 20 年代汽车的普及 , 对郊区的扩展而
言是继有轨电车之后的又一划时代的动力。郊区的
扩展同汽车的使用成正比。汽车在填补有轨电车线
·31·
① 这三篇论文分别为:Urban Deconcen trat 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Statist ical Inquiry , in Leo F.Shnore , ed.,
The New Urban History:Quantitat ive Explorat ions by American Historians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75;
Metropoli tan Governmen t Versus Suburban Autonomy:Poli tics on the Crabgrass Frontier , in Kenneth Jackson and
S tanley K.S chultz , eds., Cities in American History , New york , 1972 , pp.442-462;T he Crabgrass Frontier.150
years of Suburban Grow th in Amercia , in Raymond A.Mohl and James F.Richardson , eds., The Urban Experience:
Themes in American History , Belmont , California:Wadsw orth Publishing Co., 1973 , pp.196-221.
路间居民点的空白地带的同时 , 还以更快的速度建
造新的郊区城镇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化时代。
联邦政府的政策 从美国建国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 ,美国联邦政府从未对城市事物进行任何干预。
转折点是“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对城市住房的干预。
其一 , 提出 “ 绿 带建 镇计 划” (Greenbelt T own
Program),其宗旨是在郊区选择廉价的土地 ,建造新
的社区 ,将市区里贫民窟中的居民迁居于此 ,再将腾
空的贫民窟拆掉 , 改建为公园。但所建成的三个社
区均造价不菲 , 不宜效法 , 因而受到保守势力的抨
击 ,结果未能推广。其二 , 创建了两个新的政府机
构 ,即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署。因大萧条
期间很多住户因付不起分期付款而被取消住房抵押
权 ,房主贷款公司旨在保障城市居民可得到合理的
住房贷款 , 避免这种现象。结果 , 全国平均 40% 的
合法居民申请住房贷款公司的贷款。 其中仅在
1933-1935 年 , 房主贷款公司就为 100 万份分期付
款提供 30 亿美元贷款 , 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紧张问
题。房主贷款公司的另一项举措也对郊区化产生了
微妙的影响 ,这就是城市住宅区分级的做法。该分
级法将城市及其郊区按居住安全性强弱分为四级 ,
即 ABCD ,在相应的居住安全地图上分别标以绿色 、
兰色 、黄色 、红色。 D 级表明为危险系数高 、不适宜
居住的地区 ,当然主要是黑人区。联邦住房管理署
对 D类地区一般不给予住房分期贷款。结果可以
想见 , 富有的白人在购房或搬迁时 ,自然首选 A 区 ,
其次是 B区。这两类住宅区 ,多半位于郊区 , 这种分
类在客观上成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参照和诱因。
因此 , 战后城市的发展明显地集中在城市的边
缘地带。由于边缘地带的超前发展 , 郊区在大都市
区占的比例相当高。 1980 年美国 15 个最大的大都
市区中 , 郊区人口占大都市区人口的比例除休斯顿
外全部在 50%以上 , 其中波士顿 、匹兹堡和圣路易
斯均在 80%以上[ 2](P284)。另如 , 1980 年纽约和费
城均拥有不到各自大都市区的一半人口;在圣路易
斯 、匹兹堡 、克利夫兰甚至不到三分之一[ 2](附录 A
-12)。在圆桌讨论中 ,几乎每一个发言者都认为上
述联邦政府政策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彩之笔。
文化方面 美国郊区的超前发展 , 也与美国人
在住宅方面的文化取向有关。在欧洲 , 年代久远的
东西彰显尊贵荣耀 , 所以较老的建筑一般价格都很
高。相形之下 ,美国人对古老的东西无特殊嗜好 , 而
是崇尚新潮。这样 , 典型的美国城市发展模式是住
房不断更新 ,原有住房依次向下一个收入水平的居
民渐次转移。在美国 ,总是有推土机在工作 ,这些能
量巨大的变革机器似乎注定要把每一个农场都变为
购物中心 、新市区 , 或是高速公路。
当然 , 文化并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杰克逊指
出 ,文化取向促成人口分散化的还有两个基本因素:
种族歧视和廉价住房。与种族较为划一的丹麦 、德
国 、英国或日本比较 , 美国的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 , 种
族分化极其严重。这就导致富有的白人纷纷迁离市
区 ,落脚在郊区。而廉价的住房 , 又为这种大迁徙提
供了诱因与可能。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 美国住房
的价格一直较低。对此 ,杰克逊再深究一步 ,发现有
六个因素使然:其一 , 人均收入较高。美国按收入水
平看有一个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 , 因此能享受得起
低密度的住房的开销;其二 , 土地价格不高。美国的
人口密度在西方主要工业国中一直是很低的 , 地价
自然很便宜。例如 , 1984 年 , 在达拉斯-伍斯堡大
都市区 100 英里方圆内 , 每英亩土地不到 1 000 美
元。而在日本的大多数郊区范围内 , 每英亩土地高
达 400万美元;其三 , 运输费用低。 20 世纪 70 年代
前汽油和车的价格也很低 , 致使汽车拥有量不断增
加 ,直至 1985 年 ,在美国拥有并使用一辆汽车的费
用还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其四 , 建筑费用
低。东北部是木制结构 ,南部是砖混 , 西部是拉毛水
泥 ,这些建筑材料都很低廉;其五 ,政府 , 特别是联邦
政府的政策等于鼓励分散化。如分期付款政策 、高
速公路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完善;其六 , 资本主义经营
体制本身。居住区向外扩展是随工业资本主义兴起
而发展的。在自由企业制度下 ,土地投机者 、建筑承
包商 、中介商等可大行其道。这六个因素 , 连同种族
偏见 、酷爱草坪和独处 , 使得私有独立的住房对中产
阶级来说买得起 ,也想买 , 为他们形成了工作 、居住 、
消费向外分布的环境。所以 ,美国人居住行为可以
看成是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任何著述一样 , 《马唐草边疆》也并非尽善尽
美 ,其中也不乏值得推敲之处。这里结合讨论者们
提出的意见和笔者个人认识 ,略加剖析 。
一 、关于郊区化的兴起时间 杰克逊宣称:“郊
区化作为一个过程 , ……最先出现在美国和英国 , 时
间在 1815 年前后。” [ 2](P13)早在 70 年代时他在一
些论文里就阐发了这种观点 ,其中有一篇文章的副
标题更是直言不讳:“美国郊区成长 150 年。”《马唐
草边疆》不过是再次重申这一结论而已 , 也就是说 ,
·32·
《马唐草边疆》所提出的是一个很成熟的看法。它所
贯穿的基本思想是:美国一直是郊区人口为主的国
家。他这样评价郊区的地位:“ 1920 年 ,当美国人口
统计署宣布一半以上的美国人居住在城市中时 , 实
际上美国最独特的特点并不是美国城市的规模 , 而
是其郊区蔓延的程度;不是工人的数量 , 而是通勤者
的数量;不是市区内高耸的摩天大搂 , 而是拥有住房
者的比例。” [ 2](P190)这里产生两个问题:其一 , 如此
一来 ,郊区化的历史几乎与城市化的历史一样长。
杰克逊称我们是郊区居民 ,逆向推理等于说:我们不
是城市居民 , 这样一来 , 郊区化岂不就成了无源之
水。过于强调郊区化或将郊区化等同于城市化 , 甚
至取代城市化的提法 , 可能会造成一些概念和认识
上的混乱。其二 ,如此一来 , 也等于忽略了大都市区
的发展 ,模糊了大都市区的作用和地位。所谓大都
市区 ,是 1910 年美国人口统计署采用的新标准 , 即
指拥有一个以上的 10 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和周围 10
英里的辖区及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达 150 人的地
区。大都市区是一个整体 , 郊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
分 ,其中市中心区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人们无论
是作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都理所当然地有向心性 ,
仅局限于郊区或过于强调郊区化有偏颇之嫌。 另
外 ,杰克逊强调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驱动的
现象 ,也未免过于简单化。他提出 , 美国人喜欢居住
在独户住宅是原因 , 电车促成这一愿望的实现。 事
实上 ,对于城市生活来说 , 人们会考虑很多因素 , 远
不止居住地点的选择。从 19 世纪以来 , 公众始终认
同大城市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而非仅仅局限于郊区 ,
所以应该审视整个大都市区。关于郊区化和大都市
区化的关系 ,笔者曾有专文论及 , 此处不再赘述[ 3] 。
二 、导致社会分化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郊区
化 杰克逊认为 , 战后时期的郊区化是导致社会分
化的主要因素 , 这就过于简单化了。首先 , 19 世纪
末期 ,拥有独户住宅并不仅是一个土生美国人 、中产
阶级或城市居民的理想 , 它是一个遍布全美国的现
象。除了犹太人和黑人之外 , 几乎所有少数种族集
团都向往并可能迁往城市的边缘地带 , 参与郊区化
进程。种族分离制并非始于郊区 , 在市区中种族分
离制的影响更大。以纽约为例 , 1920 年其种族分离
指数约在.75 , 1990 年 , 在市区内 , 这一指数为.83 ,
在整个大都市区是.82 ,相差无几。 其他城市 ,也多
半是在市区内种族差异大于郊区。当然 , 城市与郊
区之间也确实有区别 ,关键是区别在那里。其次 , 郊
区是个非常多样化的地方。它包括在铁路沿线的通
勤城镇 、工业卫星城 、农村居民点等 , 也包括靠近市
区的年久的电车郊区 、二战前后建造的工人阶级和
中产阶级区 、公司总部和装配厂及仓库集中的新型
工业和商业郊区;它既包括纯白人社区 , 也包括黑人
或波多黎哥人的贫民区 , 以及发展着的亚裔或西裔
移民地区。可惜郊区的多样化在《马唐草边疆》这样
一部涉猎广泛的专著未得到反映。其实 , 杰克逊也
发现到 1960 年早期工业就业有一半是在郊区。他
也注意到 70 年代大量出现的黑人郊区化趋势 , 可惜
未予详谈 ,也未提及移民。因此 ,《马唐草边疆》把大
都市区分为市区和郊区两类 ,区分郊区与市区的标
准也仅以种族和阶级为限 , 显然不够全面。如果我
们将视野放开 , 将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 , 19 世纪
澳大利亚 、美国城市经济和文化动力类似 , 但澳大利
亚的郊区化过程更有平等色彩 , 因为引导郊区化的
很多政策都是以普遍税为基础的中央政府负责 , 不
是象美国那样是立据于财产税的地方政府负责。美
国的作法很容易造成郊区与市区的分化和多中心倾
向。可惜 ,杰克逊没有注意到类似的比较。
行文至此 ,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本书的题
目 ,似可体会杰克逊以马唐草边疆命名的用心。这
种草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 ,与其禀性类似的郊区
化现象也主要发生在欧美。他显然是把这种郊区化
作为美国的一个特定现象来加以阐述的。他在书的
最后一章“回顾与展望”中总结到 , 美国不仅是世界
上第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 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郊区化
的国家。美国人口的大量的分散化现象是其他地区
不可能重复的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 2](P304)。尽
管如此 ,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草蔓延到 、或部分
蔓延到亚洲与我国的可能。若此 , 它将不仅是生物
学的课题 ,更是我们城市史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1 ] Kenneth T Jackson. C rabgrass Fron 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M ] .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 1985.
[ 2] Ronald R Boyce and Dlilp K Pal.Changing Urban
Densities[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 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 LII:321-322 , 1962.
[ 3] 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 J]
.美国研究 , 1998.
[责任编辑:赵 红]
·33·
ABSTRACTSOF MAJOR ARTICLES
The City Booster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s Vegas Ding Zem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Las Vegas as a tourist center wi th g reat reputation underw ent tw o
phases.The fi rst phase w as f rom its founding in 1905 to the end of Wo rld War Ⅱ.The city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 ts boosters originally conceived to take Reno , “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 orld” as i ts model , following in Reno people s footsteps , but they achieved litt le results.
The second phase w as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Ⅱ to 1953.The city authorities and i ts
boosters exhaustively discussed the post w ar prospects of their city , stressing unanimously that the
key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lay in tourist business.Then they began to collect fund for
publicity , invited some well know n 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 agencies to make various
advertisements and designing the image of tourist reso rt for their city.By 1953 , Las Vegas
became the tourist center of g reat renow 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or in Contemporary Urban America Liang M aoxin……………………
Urban poverty has been w orsening in America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ecause of large
numbers of poo r rural people w ho poured into urban areas w hile jobs have been moving into
suburbs. This process has been complica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 especially those of
Republicans in the 1980s.Poverty problems has been ext remely serious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M idwest whereas the South has been improving due to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Central
cities , ghet toization is very obvious and the people who have suffered most are African-Americans
and Hispanics , among whom teenagers and female -headed families w itnessed most rapid
increase.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e Booming High -tech Industry in the American Northeast after
World War Ⅱ Han Yu………………………………………………………………………………
The postw ar high-tech boom in the American Northeast has at tracted w orld concern.The
preemin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 which provided the technicians and high technology , are the
major resour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The defense contracts during and af 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fueled the g row th of the high-tech.The actions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and the
presence of venture capital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is process.
The Review of “Crabgrass Frontier” Wang Xu……………………………………………………
“Crabgrass f rontier” is the masterpiece of Professor Kenneth Jackson , one of the top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Urban history.This book explo res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suburbanization in depth and raises many new and interest ing ideas.It has been very inf luential
and has received wide concern since it w as published.The review of this book w ill help us
·95·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suburbanizat 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mo te the urban study in China.
Zhang Yimou s Resource and Astuteness of Movie Art Sun Zhong tian…………………………
This paper st resses the reading of color w hich is , in Zhang Yimou s motion pictures , a kind
of art istic note of modern “ fale” based on personified imagination , in Zhang Yimou s mo tion
pictures , colo r , intended as the basis of his art , is not only required by the charcater in the story ,
but also defined as a kind of spirit of life , humanitarianism and nationalism.Moreov re , it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as how zhang Yimou , w ith his artist ic technique ,
approached to life , to the na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w ith western
culture.This nature -orientated approach is a kind of simplified expression of deeply rooted
experience.
The Cause for Emergence of European Christian Science in Middle Ages Liu Jianjun…………
As for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Christian theology became the dominative culture in the
early peroid of European Middle Ages , the former scholars have all acknow ledged that w as the
result from Hellenic-Roman and Hebrew culture affection.However , why these two kinds of
culture w 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ancient cultural patterns constituted special medieval culture of
Europe ? The article below bringsforth that the radical cause of the change f rom primit ive religion
to theological religion w as that human s thinking changed from mythological to religious.
Meanwhile , the action of the synthetical.factors , such as the theological evaluation out of the
Hellenic -Roman culture summarized by reason , the agreement betw een christiani ty and the
human s histo rical need by that time , some internal consonance of christian theories wi th western
encient cultural spi rits and the huge capacity of Christianity to abso rb different cultures , made
Hellenic-Hebrew cultures medieval.
Long-term Trend in Exchange Rate of RMB Sun Li……………………………………………
How the t rend of exchange rate of Renminbi would be has long been the focus that the people
either in and out of our country have paid at tention to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Asia happened.
However , the exchange rate of Renminbi will be kept stabilized for a long time , and the bases of
w hich are:the benign condition of balance of payments as the efficient cause;the low level of
inflation as fundamental cause;the continuing and striving economic increase as the material
basis , the reasonable , ef fective and perfect administration system for fo reign exchange as the
sy stematic safeguard.
Contacts of Teaching—its Style and Efficacy Chen Xuyuan………………………………………
Dif ferent communicating Sty les will fo rm lit tle by litt le during the different teachers long
period of teaching.And the student s learning effect is connected tightly w ith the communicating
style of teaching.As a result of experiments the students like the humo rous teachers and their
teaching of humo rous sty le best;the st rictly logical style is better than the authori tative style , and
the humo rous sty le is bet ter than the st rictly logical one in the asp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There are all kinds of teaching communicat ing sty les.And the teacher should develope and use
different styles acco 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ef fect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