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府谷县杜松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探



全 文 :科技信息
杜松属于陕西省濒危树种,府谷县境内分布9.6万亩,是陕西省长
城沿线风沙区保护的唯一的一片天然次生林。保护好这一资源境区,对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研究植被地理分布和演替规律,都有重要价值和现
实意义。建立以天然杜松林及其生境为目的自然保护区,不但具有保持
生态平衡,增加地面植被,改善局部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绿化
美化环境等良好作用,更主要是恢复其自然景观,使其成为珍稀树种考
察研究,天然林历史演变考古,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动植物生态学基础研
究和环境监测都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1985年我县成立杜松自然保护
区,对杜松集中分布的地区实施封山育林、管护等措施,使杜松保存致
目前现状。
一、保护区现状
自然保护区管护的森林面积分布在府谷县10个乡镇,54个行政
村,102年自然村。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5公里。属于风沙区向黄土
丘陵沟壑区过渡地段,土质地貌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保护区西北部沙盖
黄土风沙区,大部分是固定半固定沙地;其余大部分属于黄土丘陵沟壑
区,地面有薄厚不均的绵沙土和红黄土,因多年水蚀作用,地形支离破
碎,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土石山地更是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十分恶劣。
自然保护区划分为12个天然林区,287个小班。主要树种有杜松、油松、
侧柏。总面积9.6万余亩,总蓄积5.03万余立方米,其中杜松3.652万
亩,蓄积1.384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大昌汗乡、老高川乡的那孟家沟、
铁镣生沟、土泥沟林区,面积最大一块是1200亩。油松1.0995万亩,蓄
积5900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三道沟乡朱蛮峁林区。乌兰沟林区和赵五
家湾乡虎毒沟林区,最大一块面积是1500亩;侧柏4.9万亩,蓄积3.1
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新民镇高寒岭林区和对家峁林区,三道沟乡朱蛮
峁林区、东焉林区和大路峁林区,孤山大柏峁林区,面积最大一块是
5000亩。
这些以杜松为主的天然次生林都是呈片状零星分布的残次林,具
有纯林多,混交林少,病虫害发生少的特点。经过历代人畜破坏,残存的
林子多生长在立地条件很差的地方,如杜松多生长在土石山地和沙盖
黄土的半阴坡上,油松多生长在阴坡陡崖上,侧柏多生长在土石山阳坡
上,在立地条件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出现林木病虫害少,并能良好生长
的现象,一方面是林木体现了自身具有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保护区护林
员坚持不懈的巡山管护并进行有效封山育林措施起到很大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管理站建立以来,围绕保护杜松这个濒临灭绝珍贵树种做
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保护区范围内均未设保护点、观察点。
二是保护区范围大、战线长、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不
足,限制了保护工作开展。
三是保护区耕地面积大,村庄多,与保护树种、天然林相间分布,人
畜活动频繁,加上处在神府煤田核心区,煤田大开发对杜松资源保护工
作造成一定影响,加之群众对杜松保护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给保护工
作增加难度。
四是管辖区交通不便,无任何交通通讯设备,信息不灵。无法对其
有效地监测和必要保护。
三、进一步做好杜松自然保护区工作
(一)坚持保护第一,把保护管理工作放在首位。采用专业保护和群
众性保护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专职护林员巡山管护,发动群众护林,划
定管护责任区,明确四至界限,坚决杜绝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同时积
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向社会
介绍保护杜松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尽可能避免
因开煤矿办企业修公路占用自然保护区林地。具体措施是:
1、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立宣传标牌,树立标桩、标明确保护
区界限。
2、以乡镇为单位组成半脱产保护队伍,参与保护区巡护工作,使社
区群众参与保护区日常管理,实现社区共管。
3、在保护区设立林业公安派出所警务点,联系森警经常上山督查,
在群众中形成护林爱林的好风尚。
(二)科学划定保护区功能区
根据我县杜松资源分布零散的特点,保护区划为核心保护区、缓冲
区、实验区。
1、核心区 对高寒岭、那孟家沟、大柏峁、虎毒沟四个林区内集中连
片的天然林疏林地进行绝对保护。只允许批准人员进行科研、观察、巡
护活动,其它人员禁止入内。
2、缓冲区 对其它8个林区为缓冲区,进行立界标桩,经批准后,可
进行科研、参观考察,驯化繁殖、养蜂和采集标本等活动。
3、实验区 保护区范围内夹杂着农民的农地、草地、林地可以从事
科学实验、教学实习、科学考察、动物驯养、植物种植以及在划定范围内
开展旅游。
(三)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1、根据保护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需设立4个保护点,即高寒岭
保护点,那孟家沟保护点、大柏峁保护点、虎毒沟保护点。在4个保护点
范围内制高点上建四个了望台,对其范围内天然林资源、野生动物、森
林火情、病虫害等进行不间断地观察。
2、埋设界桩 界桩保护区周围边界的标志,从而划定各保护点范
围,每500米设置1个,特别是在人为活动较密集的地方要50米建1
个,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分界线上埋设标牌,标牌上注明功能区
名称、面积、主要保护对象和有关事项,埋于各区的主要路口。
3、在各保护点主要路口埋设标牌
(1)固定宣传标牌:在保护区主要路口埋设,标牌内容为自然保护
区法规、条例、政策、保护区规章制度,保护区的对象及其分布。
(2)解说性标牌:在保护站大门处竖立,标牌内容为保护区简介及
示意图。
(3)指示性标牌、限制性标牌和公共设施标牌:指示性标牌给行人、
游客和车辆提供指南,帮助寻找目标,限制性标牌:标明有关规定和规
划,提示人们注意,限制人们的活动和行为。
4、在保护区设立科研中心,主要负责科研项目制定、开展、科普宣
传、科研信息交流与管理,内设标本陈列室、科普宣传室、情报资料、教
学实习参观等。并配备计算机及其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和设施。
(四)强化保护区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保护区森林防火办公室,对保护区内火情、火险进行有效监控。
配备防火设施,特别是要想方设法改变传统祭祖习惯,上坟烧纸引发森
林火灾发生,冬春季防火护林人员要提高警惕,同时加大防火宣传力
度,让森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保护区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林木病虫害进行有效监测
和预防,配备病虫害防治器械,常用药品,以预防为主,达到治早治了的
目的。
(五)积极开展保护区科研项目
1、常规性研究:开展保护区内资源综合调查。摸清资源数量、质量、
结构、分布及其生长规律。
2、杜松资源的保护繁育研究:现有杜松资源的保护和后备资源培
育。通过长期地观测和研究,掌握保护杜松的有效途径和切实可行的办
法。把杜松的良种繁育作为培养后备资源的切入点,使杜松资源不断扩
大。
3、杜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对保护区管理的模式、功能分区、保护
区与区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区和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管理、保护区与
旅游关系研究等等。
(六)狠抓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恢复杜松资源的有效途径,由于保护区林间空地面积
较大,还必须结合人工补植造林,造林苗木选用1米以上大苗造林,主
要人工栽植油松和侧柏,每亩栽植30株左右,特别要利用国家由人工
造林向封山育林转变这个大好的机遇,争取封育任务。
(七)对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群众实行移民,扩大保护区范围。争取
国家生态移民政策,矿区采空区移民政策,分期分批迁移高寒岭保护点
89户,315人;那孟家沟保护点65户,208人;大柏峁保护点61户,296
人;虎毒沟保护点63户,189人,确保核心区安全,使现有杜松资源不再
受人为破坏,便于管护。同时扩大了杜松自然保护区范围。
四、结论
府谷杜松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以保护杜松资源为主要目的自然保护
区,它的建立为陕北高原风沙区,改善生态环境起积极的作用。并将发
挥一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杜松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效地
保护濒危树种——杜松,这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保护
现有天然杜松及其它森林资源,为稳定当地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防
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改善区域小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对杜
松树种的保护,为人类征服自然,治理恶劣环境提供了基础和场所。四
是保护区建设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可新增林地面积3万亩。林分质
量将有明显提高。
(二)社会效益:杜松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为科
研、教学、参观、浏览提供有利条件。二是通过保护区的科普宣传,提高
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三是保护区的建立,本身可以解决社会部分就业
问题,还可以带动当地的一些相关产业发展。四是保护区为珍稀树种考
察研究天然林历史演变考古、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动植物的生物学、生
态学研究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三)经济效益:在保护培育生态系统的同时,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和间接经济效益,一是通过改善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促使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农牧业稳产。二是保护区可以列
入国家投资项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
利用投入的资金大搞植树造林,恢复区内的植被,可减少资金短缺的压
力。三是杜松本身是一种稀有资产,保护杜松可扩大其再生。四是保护
区每年可采收杜松、油松、侧柏种子3万多公斤,直接经济收入8万元。
因此,加强杜松自然保护区建设,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又能使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统一,应列入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可为府谷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环境保护作出很大
贡献,也为榆林建设生态名市、陕西生态省建设做出贡献。
府谷县杜松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探
府谷县杜松自然保护管理站 刘争名
专题论述
7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