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珍贵树种土沉香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与营养特性分析



全 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4): 666-672 http://www.jeesci.com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jeesci.com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8-4-01);广东省优良乡土树种良种选育与繁育专项(粤财农[2009]306 号)
作者简介:王冉(1985 年生),女,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栽培生理。E-mail: 243671169@ qq.com
*通信作者:张方秋(1964 年生),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E-mail: fqzhang001@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1-07-21
珍贵树种土沉香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与营养特性分析
王冉 2,何茜 1,丁晓纲 3,李吉跃 1,张方秋 3*,潘文 3
1.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 河南省森林航空消防站,郑州 471003;3.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520

摘要:对我国野生土沉香4个主要分布区的土壤特性及自身营养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布区的同一土层的
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P<0.05)。海南临高分布区各层土壤容重最小,总空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比较高;海
南屯昌分布区各层的土壤容重最大,总空隙度较低;广东东莞分布区与广东陆河分布区各层土壤松紧度比较适宜,透水性,
通气性,持水能力比较协调。各分布区土壤均呈酸性,其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偏低。土壤有效Mn、有效B均处于较
低水平,有效Fe的含量均高于临界值;海南屯昌分布区土壤中有效Cu的含量极低,其余3分布区则均高于临界值;除海南临
高分布区有效Zn的含量高于临界值,其他3个分布区均低于临界值;海南屯昌分布区土壤有效S含量稍低于临界值,为中等
水平,广东陆河分布区高于临界值处于较高水平,广东东莞分布区为临界值的2.76倍,而海南临高分布区则高达临界值的7.31
倍,均处于极高水平。野生土沉香叶片各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总体不明显。
关键词:土沉香;土壤理化性质;微量元素;营养特性
中图分类号:S7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2)04-0666-07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贵
药用植物[1],也是我国生产传统名贵药材——中药
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许多研究表明土壤类型、地
球化学环境、地理景观和气候条件等是决定名优农
林产品分布及其品质的主要因素[2-4]。国内外有关对
沉香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病理、药材质量、化学成
分、经济价值等方面[1,5-6],土壤理化性质是反映土
壤肥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7]。而对沉香植株生长
环境土壤特性方面的报导尚未见到。因此,本文对
我国土沉香分布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叶片营养元
素进行分析研究,以全面了解其土壤特性和营养特
征,为沉香资源开发、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和提高药
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于 2009 年 3 月在海南省、广东省的 4 个主要
土沉香分布区(海南屯昌、海南临高、广东东莞、
广东陆河)内选择 8 个调查点采集土壤、植物样品
调查点设置地区以土沉香自然分布区的中心地带
为主,4 个分布区调查点基本情况见表 1。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
在海南省、广东省的4个主要分布区(海南屯
昌、海南临高、广东东莞、广东陆河)内选择个8
个分布点,每个分布点选择3个20 m×20 m的标准地
实测并记录土沉香分布点生态环境特点。
土壤样品采集:在调查试验地的基础上, 根据
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则,2009年4月中旬—5月在8
个分布点,每个分布点选择3个标准地,用环刀法
按土壤不同深度分层(0~20、20~40、40~60、60~
80 cm)自上而下取自然状态土样,重复3次,带回室
内用于土壤物理性质分析测定。同时将所取各样点
分层土壤样品混合带回室内用于土壤化学性质分
析测定。
叶片样品采集:在分布点区域内,每个标准地
根据胸径每株土沉香植株选择成熟叶 15 片,用干
净布擦拭叶片表面灰尘等异物,并使叶片不受机械
损伤,将叶片带回实验室烘干。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指标包括机械颗粒组成、容重、自然含水量、毛管
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
总孔隙度、pH值、全N、有效N、全P、速效P、全
K、速效K、有效Cu、有效Zn、有效Fe、有效Mn、
有效Ca、有效Mg、有效B、有效态S。其中,pH值
采用酸度计法;有机质采用铬酸氧还滴定法;全氮
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
法;全钾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速效氮采用
碱解扩散法;速效磷采用0.5 MNaHCO浸提——钼
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1mol/L NH4Ac浸提——火
焰光度法;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采用NH4Ac浸提—
—EDTA滴定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2.04.017
王冉等:珍贵树种土沉香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与营养特性分析 667
(2)叶片养分的测定。叶片营养成分主要测定
指标包括N、P、K、Ca、Mg、Fe、Zn。
1.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EXCEL等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
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
分析土沉香野生分布区内土壤物理性质,采用
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土沉香分布区土壤物理性质
不同分布区的同一土层的土壤容重差异比较
明显(图 1,P<0.05)。4 个主分布区上层(0~20 cm)
与(20~40 cm)土壤容重大小顺序相同,海南屯昌
分布区最大,海南临高分布区最小;下层(40~60cm)
土壤中,海南屯昌分布区与广东东莞分布区最大,
显著大于其他分布区,广东陆河分布区次之,海南
临高分布区最小。
在各层土壤中,海南临高分布区的总孔隙度显
著大于其他各分布区(P<0.05)。各分布区在3层土
壤中的大小顺序相同,海南临高分布区最大,广东
陆河分布区次之,海南屯昌分布区与广东东莞分布
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图2)。海南屯昌
分布区的孔隙度为上层≈中层<下层,海南临高分布
区3层土壤总孔隙度相近,广东东莞分布区的总孔
隙度为中层>下层>上层,广东陆河分布区的总孔隙
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上层土壤与中层土壤呈现出相同的趋势中,海
南临高分布区与广东东莞分布区土壤的毛管持水量
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显著大于广东陆河分布
区,海南屯昌分布区显著小于广东陆河分布区(图3,
P<0.05);下层土壤中,4个分布区的毛管持水量均
表1 分布区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Table 1 General conditions of experimental distribution area
调查点 采样地点 土壤类型 纬度 经度 海拔/m 年平均降雨量 年平均气温/℃
1 海南省屯昌县枫木镇枫木林场 砖红壤 19°13′ 109°57′ 159 2072 24
2 海南省临高县多文镇头拱村 砖红壤 19°48′ 109°43′ 99 1580 ~1800 23.5
3 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多奋村 砖红壤 19°49′ 109°43′ 81 1580 ~1800 23.5
4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清溪林场 赤红壤 22°52′ 114°09′ 56 1790 22.3
5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莞香园 赤红壤 22°52′ 114°11′ 88 1790 22.3
6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鸡翅岭村 赤红壤 22°56′ 113°50′ 63 1790 22.3
7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 赤红壤 23°12′ 115°38′ 133 2187 21.5
8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鸡坑麻径村 赤红壤 23°14′ 115°35 156 2187 21.5









土壤层次/(d·cm-1)


图 1 不同分布区的土壤容重
Fig.1 Soil bulk density of different distribution areas











图 2 不同分布区的土壤总孔隙度
Fig.2 Soil total capillary of different distribution areas
0.00
0.30
0.60
0.90
1.20
1.50
1.80
0~20 20~40 40~60cm
土壤层次
Soil tayer(d/cm)




Bu
lk
d
en
sit
y(

cm
-3
)
海南屯昌分布区 海南临高分布区 广东东莞分布区 广东陆河分布区
a d b c a d b c a c a b
0
10
20
30
40
50
60
70
0~20 20~40 40~60cm
土壤层次
Soil tayer(d/cm)




To
ta
l
po
ro
si
ty
(%
)
海南屯昌分布区 海南临高分布区 广东东莞分布区 广东陆河分布区
c a c b c a c b c a c b




/(g
·c
m
-3
)




/%

土壤层次/cm
土壤层次/c
2 40
668 生态环境学报 第 21 卷第 4 期(2012 年 4 月)
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为广东东莞分布区>海南临
高分布区>广东陆河分布区>海南屯昌分布区。
2.2 野生土沉香分布区土壤化学性质
2.2.1 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
各样点土壤的 pH 在 4.44~5.22 之间,均呈强酸
性(表 2),表明野生土沉香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
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
重要指标,主要形成于地表森林枯枝落叶层的分解
补充与累积[8]。相对于其他树种[9],野生土沉香分
布区内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比较低(0.89~2.12
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最高(1.91 g·kg-1),最
低的是广东东莞分布区(1.58 g·kg-1)。
土壤中的N、P、K质量分数是植物生长必要的
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土壤全N质量分数是土壤N素
养分的贮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土壤N的供应
能力[10]。土壤全N质量分数依次为海南临高分布区
(1.06 g·kg-1)>广东东莞分布区(0.90 g·kg-1)>海南
屯昌分布区(0.84 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0.55
g·kg-1)。全P是衡量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素总和的一
个指标,土沉香各分布区土壤全P质量分数变化不
大(0.32~0.35 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土壤全P
质量分数最高(0.351 g·kg-1),海南临高分布区(0.32
g·kg-1)最低。土壤K是植物光合作用、淀粉合成和
糖类转化所必需的元素,也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
重要指标 [11]。全K质量分数为广东东莞分布区
(28.04 g·kg-1)最高,远远大于其他分布区,海南临
高分布区其次(14.61 g·kg-1),海南屯昌分布区最
低,仅为6.95 g·kg-1。
土壤有效N质量分数依次为广东陆河分布区
(83.14 mg·kg-1)>海南临高分布区(74.39 mg·kg-1)>
广东东莞分布区(55.66 mg·kg-1),海南屯昌分布
区最低(55.42 mg·kg-1)。各分布区土壤有效P质量
分数在0.50~3.23 mg·kg-1之间,广东东莞分布区质
量分数最高,为3.23 mg·kg-1,海南屯昌分布区次之
(3.13 m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为1.34 mg·kg-1,
海南临高分布区质量分数最低仅为0.50 mg·kg-1,仅
为广东东莞分布区的15.5%。各分布区土壤有效K
质量分数依次为广东东莞分布区(59.67 mg·kg-1)>
海南屯昌分布区(58.13 m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
(52.09 mg·kg-1)>海南临高分布区(51.09 mg·kg-1)。
2.2.2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土壤微量元素是土壤肥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为有效含量。参考
1985年在西安召开的微量元素肥料工作会议制定的
“全国农业系统的土壤速效微量元素丰缺指标”和
1989年中国科学院在南京召开的微量元素工作会议
制定的“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组的土壤有效态微量元
素评价标准”,结合前人的研究[12-13],对土沉香野生
分布区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表3)进行分析。
海南屯昌分布区土壤中有效Cu的质量分数
(0.07 mg·kg-1)极低,海南临高分布区的质量分数
(1.59 mg·kg-1)较高,广东2个分布区(东莞0.35











图 3 不同分布区的土壤毛管持水量
Fig.3 Soil capillary moisture capacity density of different distribution areas

表 2 土壤化学性质
Table 2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调查点 pH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w/(g·kg-1) w/(mg·kg-1)
1 4.85 1.73 0.84 0.33 6.95 55.42 3.13 58.13
2 5.22 1.70 0.99 0.32 12.02 55.34 0.44 50.35
3 4.87 1.96 1.12 0.31 17.20 93.44 0.56 51.83
4 4.59 2.12 1.13 0.29 40.22 53.38 4.56 66.30
5 4.52 1.77 0.90 0.36 25.42 65.82 2.88 73.80
6 4.77 0.89 0.68 0.37 18.47 47.78 2.26 38.90
7 4.53 2.05 0.57 0.36 10.25 89.73 1.31 54.83
8 4.44 1.78 0.52 0.34 8.91 76.55 1.36 49.35

0
10
20
30
40
50
0~20 20~40 40~60cm
土壤层次
Soil tayer(d/cm)







Ca
pi
lla
ry
m
oi
stu
re
c
ap
ac
ity
of
so
il(
%
)
海南屯昌分布区 海南临高分布区 广东东莞分布区 广东陆河分布区
c a a b c a a b
土壤层次/cm








/%

d b a c
王冉等:珍贵树种土沉香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与营养特性分析 669
mg·kg-1,陆河0.39 mg·kg-1)质量分数处于中等水平,
均高于临界值(0.2 mg·kg-1)。有效Zn的质量分数,
除海南临高分布区(1.95 mg·kg-1)高于临界值(1.0
mg·kg-1),其他3个分布区均低于临界值,海南屯
昌分布区(0.36 mg·kg-1)与广东陆河分布区(0.41
mg·kg-1)质量分数极低,广东东莞分布区 (0.89
mg·kg-1)质量分数偏低。4个分布区土壤的有效Fe质
量分数均高于临界值(7 mg·kg-1),广东东莞处于
较高水平,其他3个分布区都呈现出极高的水平。相
对于土壤有效Mn的临界值质量分数(10 mg·kg-1),
而4个分布区的土壤有效Mn质量分数均处于极低的
水平。同样,4个分布区的土壤有效B质量分数也都
低于临界值,海南临高分布区(0.46 mg·kg-1)略低
于临界值,海南屯昌分布区(0.14 mg·kg-1)、广东
东莞分布区(0.15 m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0.13
mg·kg-1)约为临界值的1/3,均处于极低水平。海南
屯昌分布区土壤有效S质量分数(15.42 mg·kg-1)稍
低于临界值(0.5 mg·kg-1),显示出中等水平,广
东陆河分布区(24.36 mg·kg-1)高于临界值处于较
高水平,而海南临高分布区(116.96 mg·kg-1)为临
界值的7.31倍,广东东莞分布区(44.22 mg·kg-1)为
临界值的2.76倍,均处于极高水平。
有效Ca的大小顺序为广东陆河分布区>广东东
莞分布区>海南屯昌分布区>海南临高分布区,有效
Mg的大下顺序为广东东莞分布区>广东陆河分布
区>海南屯昌分布区>海南临高分布区。
2.3 野生土沉香营养特性研究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来维持正常的生长、生
理活动。植物叶片中各种养分含量和比例可以间接
反映植物对某种养分的喜好度和吸收能力[14]。因
此,研究土沉香的叶片养分含量对于研究其营养特
性和需肥规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野生土沉香
在我国为零星散生,本研究所调查的分布区内土沉
香的树龄各异,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土沉香自身营
养特点,对所调查的土沉香进行径阶划分4 cm为一
个径级,由图4可知,12、20径阶覆盖了8个调查点,
因此,采用这2个径阶的野生土沉香的叶片样品进
行植物营养测定。
2.3.1 各分布区野生土沉香叶片营养特征
对 12、20 cm 径阶的野生土沉香叶片样品充分混合
检测养分质量分数,所得结果如表 4 所示。野生土
沉香叶片(12 径阶)含 N 量的大小顺序为海南屯
径阶

图 4 野生土沉香各分布区径阶分布
Fig.4 The diameter clas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wild Aquilaria sinensis
表 3 沉香野生分布区土壤中微量元素质量分数
Table 3 The microelements of soil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s mg·kg-1
调查点 w(有效 Ca) w(有效 Mg) w(有效 Fe) w(有效 Zn) w(有效 Cu) w(有效 Mn) w(有效 B) w(有效 S)
1 93.19 6.68 16.37 0.36 0.07 0.86 0.14 15.42
2 87.55 7.45 18.40 0.95 1.95 0.31 0.41 103.58
3 92.91 5.81 15.83 2.94 1.23 0.74 0.50 130.33
4 114.09 17.36 15.28 1.00 0.16 5.14 0.18 37.99
5 117.15 32.76 11.76 0.91 0.73 4.21 0.18 66.41
6 145.87 43.10 7.31 0.76 0.25 4.75 0.10 28.25
7 139.30 12.65 18.89 0.38 0.65 2.59 0.13 29.46
8 128.35 9.96 33.60 0.44 0.13 0.89 0.12 19.25
最小值 87.55 5.81 7.31 0.36 0.07 0.31 0.10 15.42
最大值 145.87 43.10 33.60 2.94 1.95 5.14 0.50 130.33
平均 114.80 16.97 17.18 0.97 0.65 2.44 0.22 53.84
标准差 22.18 13.74 7.62 0.84 0.66 2.00 0.15 42.52
变异系数 0.19 0.81 0.44 0.87 1.02 0.82 0.68 0.79

670 生态环境学报 第 21 卷第 4 期(2012 年 4 月)
昌分布区(0.928%)>广东陆河分布区(0.864%)>
海南临高分布区(0.771%)>广东东莞分布区
(0.743%)。广东陆河分布区叶片含 P 质量分数最
高(0.088%),广东东莞分布区(0.044%)最低。
4 个分布区土沉香叶片含 K 量差别不大。20 径阶叶
片含 N 量海南屯昌分布区最高(0.928%),大于广
东陆河分布区(0.864%),海南临高分布区为
0.771%,广东东莞分布区为 0.743%。广东陆河分布
区(0.088%)、海南屯昌分布区(0.079%)土沉香
叶片含 P 量,远远大于海南临高分布区(0.058%)、
广东东莞分布区(0.044%)。
野生土沉香叶片所含微量元素如表 4 所示,12
与 20 径阶的野生土沉香叶片含 Ca、Zn 量大小顺序
相同,含 Ca 量的大小顺序为广东东莞分布区>海南
屯昌分布区>海南临高分布区>广东陆河分布区;含
Zn 量的大小顺序为海南临高分布区>海南屯昌分布
区>广东东莞分布区>广东陆河分布区。海南屯昌分
布区 12 径阶叶片含 Mg、Fe 量最高,分别为 2.05、
151.6 m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含 Mg 最低(1.94
mg·kg-1),广东东莞分布区含 Fe 量最低(123.47
mg·kg-1)。海南屯昌分布区 20 径阶叶片含 Mg 量
最高(2.77 mg·kg-1),广东陆河分布区最低(1.58
mg·kg-1),海南临高分布区(183.45 mg·kg-1),广
东陆河分布区最低(82.99 mg·kg-1)。
综合来看,我国野生土沉香(12,20 径阶)叶
片含 N 量为 0.803%、0.821%;含 P 量为 0.062 8%、
0.066 38%;含 K 量为 0.791%、0.808%;含 Ca 量
为 16.735、17.616 mg·kg-1;含 Mg 量为 2.223、2.210
mg·kg-1;含 Fe 量为 135.081、144.668 mg·kg-1,含
Zn 量为 128.513、137.998 mg·kg-1。
2.3.2 野生土沉香叶片各养分之间的关系
由表 5 可见,叶片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总体
不明显,12 径阶叶片 K、Mg、Zn 4 种元素与其他
元素都为不显著的相关。叶片 N 与 Ca、Mg 为负相
关,说明 Ca、Mg 的富集对 N 的吸收起抑制的作用;
与 P、K、Fe、Zn 呈正相关,且 Fe 为极显著的正相
关,说明 Fe 的富集对 N 的吸收会起到极大的促进
作用。P 与 K、Fe 呈正相关,说明 Fe 的富集对 P
的吸收不起抑制的作用;与 Ca、Mg、Zn 呈负相关,
且与 Ca 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 Ca 的富集会对 P 的
吸收起很大的抑制作用。K 与 Mg、Fe、Zn 呈正相
关,说明这 3 种元素的富集会对 K 的吸收起促进作
用;与 Ca 呈负相关,说明 Ca 的富集会抑制土沉香
对 K 的吸收。
由表 6 可见,野生土沉香 20 径阶叶片的所有元
素之间无显著性相关。N 与 P、Ca、Fe 呈正相关,
说明 Ca、Fe 的富集对 N 的吸收不起抑制作用;与 K、
Mg、Zn 呈负相关,说明 Mg、Zn 的富集对 N 的吸
收起抑制的作用。P 与 K、Ca、Mg 呈正相关,说明
Ca、Mg 的富集不会抑制土沉香对 P 的吸收;与 Fe、
表 4 野生土沉香叶片营养特性
Table 4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wild Aquilaria sinensis leaf in different places
径阶 样品编号 N P K Ca Mg Fe Zn
w/% w/(mg·kg-1)
径阶 12 1 0.928 0.079 0.757 14.69 2.05 151.60 137.8
2 0.972 0.062 0.767 13.26 2.41 187.40 218.60
3 0.569 0.053 0.892 16.04 2.26 83.45 162.90
4 0.708 0.045 0.532 22.85 2.45 116.00 110.20
5 0.626 0.034 0.792 20.24 2.20 105.80 101.00
6 0.895 0.053 1.076 20.2 2.54 148.6 166.2
7 0.89 0.105 0.969 12.11 1.93 146.00 73.15
8 0.837 0.071 0.542 14.49 1.94 141.80 58.25
径阶 20 1 0.775 0.069 0.831 19.01 2.77 164.60 174.30
2 0.766 0.050 0.766 17.55 2.49 133.60 107.10
3 0.666 0.063 0.977 16.28 2.47 89.84 259.80
4 0.950 0.079 0.644 18.29 2.66 121.90 111.50
5 0.849 0.062 0.639 21.16 2.03 231.40 187.90
6 0.928 0.091 0.899 21.32 2.10 139.30 97.41
7 0.881 0.064 0.829 15.21 1.80 144.40 99.59
8 0.753 0.053 0.878 12.11 1.36 132.30 66.38
表 5 野生土沉香叶片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12 径阶)
Table 5 The correlation of the leaf nutrients elements
of wild Aquilaria sinensis in different places
相关
系数 N P K Ca Mg Fe Zn
N 1.00
P 0.60 1.00
K 0.13 0.19 1.00
Ca -0.50 -0.80* -0.15 1.00
Mg -0.09 -0.67 0.18 0.64 1.00
Fe 0.96** 0.46 0.05 -0.48 0.01 1.00
Zn 0.20 -0.29 0.34 -0.01 0.70 0.31 1.00
“*”表示相关显著性达到 0.05 水平;“**”表示相关显著性达到 0.01
水平
王冉等:珍贵树种土沉香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与营养特性分析 671
Zn 呈负相关,说明 Fe、Zn 的富集会对 P 的吸收起
抑制作用。K 与 Ca、Mg、Fe 呈负相关,说明 Ca、
Mg、Fe 的富集对 K 的吸收有抑制作用;与 Zn 成正
相关,说明 Zn 的富集对 K 的吸收有促进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分布区的同一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明
显的差异,相同分布区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
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容重和孔隙度是土壤的基本
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蓄水和通气性,并影响
其它土壤肥力因素和植物生长状况。一般认为土壤
容重值在1.1~1.49 g·cm-3表示土壤松紧程度比较适
宜,大于1.4 g·cm-3则较紧,小于1.1 g·cm-3则较松。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是衡量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和评
价森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指标[15]。海南屯昌
分布区各层的土壤容重最大,海南临高分布区各层
的各层土壤容重最小,略低于1.1 g·cm-3总孔隙度、
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比较高;广东东莞分布区与
广东陆河分布区各层土壤容重在1.1~1.49 g·cm-3之
间,土壤松紧度比较适宜,透水性,通气性,持水
能力比较协调;海南屯昌分布区各层的土壤容重最
大,略高于1.49 g·cm-3,总空隙度较低,土壤过紧
导致土壤透水性差,易产生地面积水与地表径流,
减少雨水向土壤的渗入量,因此自然含水量和毛管
持水量低。
土沉香野生分布区土壤均呈酸性,相对于对其
他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研究[16],其有机质含量和营
养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土壤比较贫瘠。海南 2 个分
布区的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广东 2 个分布区为赤红
壤,砖红壤与赤红壤养分含量不高且养分不平衡,
这主要是矿质化过程快,淋溶作用强造成的[17]。这
点与前人调查研究结香的沉香树一般生长在土壤
比较贫瘠的地区是相同的[18],说明土沉香是耐贫瘠
树种且土壤贫瘠对沉香结香与结香质量有着重要
的影响。
4 个土沉香野生分布区土壤有效 Mn 和有效 B
均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是采集样品时间与当地降
雨有关。张焕朝等[19]、俞元春等[20-21]和 Zeng 等[22]
对中亚热带南部、北部及北亚热带的一些森林酸性
土壤土壤的有效态微量元素状况进行过研究,所有
林地土壤中有效 Fe 的含量均高于临界值,本试验
也得到相似的结论,4 个分布区土壤中有效 Fe 的含
量均高于临界值。海南屯昌分布区土壤中有效 Cu
的含量极低,其余 3 分布区均高于临界值。有效 Zn
的含量,除海南临高分布区高于临界值,其他 3 个
分布区均低于临界值。海南屯昌分布区土壤有效 S
含量稍低于临界值,显示出中等水平,广东陆河分
布区高于临界值处于较高水平,广东东莞分布区为
临界值的 2.76 倍,而海南临高分布区则高达临界值
的 7.31 倍,均处于极高水平这可能于南方降雨为酸
雨有关。海南屯昌分布区的成土母岩为花岗岩,海
南临高分布区的成土母岩为玄武岩,广东东莞分布
区的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广东陆河分布区的成土母
岩为花岗岩。
同为砖红壤,海南屯昌分布区土壤有效Cu、
Zn、S含量较海南临高分布区低是因为玄武岩上发
育的砖红壤这些元素的含量就比花岗岩上发育的
砖红壤高[23]。综上可见,我国野生土沉香主要生
长在养分含量不高且分布相对不均衡的酸性土壤
中,因此,在为生产实践中应参考其原生地的土壤
情况,并针对其特点制定土沉香资源开发计划、栽
培管理措施,在模拟原生地特点的同时注意营养的
平衡补给。

参考文献:
[1] QI Jin, LU Jingjing, LIU Jihua, et al. Flavonoid and a Rare Benzo-
phenone Glycoside from the Leaves of Aquilaria sinensis[J]. Chem.
Pharm. Bull, 2009, 57(2): 134-137.
[2] 谢志南, 许文宝, 庄伊美, 等. 柑橘、龙眼园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性养
分质量分数的相关性[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0(1):36-39.
XIE Zhinan, XU Baowen, ZHUANG Yingmei, et al. Correlation be-
tween the mass fraction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in citrus and longan orchards[J].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al Univ
ersity, 2001, 30(1): 36-39.
[3] 张发宝, 陈秀道, 王华生, 等. 中微量元素对龙眼产量和品质的影
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00(4): 32-34.
ZHANG Fabao, CHEN Xiudao, WANG Huasheng, et al. Effect of
yield and quality of longyan by trace elements[J]. Guangdong Agri-
cultural Science, 2000(4): 32-34.
[4] 张重义, 李萍, 齐辉, 等. 金银花道地与非道地产区地质背景及土
壤理化状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2): 97-100.
ZHANG Zhongyi, LI Ping, QI Hui, et al. Analysis on the Geologic
Background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of Cultivated Soil of Flos
Lonicerae in the Geo-authenticand Non-authentic Producing Areas[J].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03, 28(2): 97-100.
[5] Luo Y Q, Hui D F, Cheng W X, et al. Canopy quantum yield in a
mesocosm study[J]. Agric For Meteorol, 2000, 100:35-48.
[6] 梁振益, 张德拉, 刘长生,等. CGC-MS 法测定白木香挥发油的化学
成分[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3(3): 228-232.
LIANG Zhenyi, ZHANG Dela, LIU Changsheng,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by CGC-MS[J].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
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5, 23(3): 228-232.
表 6 野生土沉香叶片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20 径阶)
Table 6 The correlation of the leaf nutrients elements
of wild Aquilaria sinensis in different places
相关系数 N P K Ca Mg Fe Zn
N 1
P 0.68 1
K -0.55 0.01 1
Ca 0.46 0.6 -0.39 1
Mg -0.02 0.27 -0.19 0.52 1
Fe 0.28 -0.06 -0.6 0.5 -0.15 1
Zn -0.52 -0.05 0.17 0.28 0.48 0.02 1
“*”表示相关显著性达到 0.05 水平;“**”表示相关显著性达到 0.01
水平
672 生态环境学报 第 21 卷第 4 期(2012 年 4 月)
[7] 姚贤良 , 于德芬 . 红壤的物理性质及其生产意义[J]. 土壤学报,
1982, 19 (3): 224-236.
YAO Xianliang, YU Def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d earth and
its productive sigificance[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1982, 19(3):
224-236.
[8] 李天杰, 赵烨, 张科利, 等. 土壤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4.
Li Tianjie, Zhao Ye, Zhang Keli, et al. Soil geograph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9] 许送葵, 薛立, 陈红跃. 广州南沙典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
土壤通报, 2006, 37(1): 36-40.
XU Songkui, XUE Li, CHEN Hongyue, Huang Yongfang, Liu Chun-
ya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del Woodlands in
Nansha,Guangzhou[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6, 37(1):
36-40.
[10] 林德喜,樊后保,苏兵强,等.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土壤理化性质的
研究[J]. 土壤学报, 2004 ,41 (4) :655-659.
LIN Dexi, FAN Houbao, SU Bingqiang, et al. Effect of Interplantation
of Broad Leaved Trees in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4, 41
(4) :655-659.
[11] 何毓蓉. 中国紫色土(下篇)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HE Yurong. purple soil in China(Second half)[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12] 刘铮, 唐丽华, 朱其清,等. 我国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初
步总结[J]. 土壤学报, 1978, 15(2): 138-150.
LIU Cheng, TANG Lihua, CHU Qiqing, Han Yuqin and Ou Yangtao.
Content and distuibution of trace of trace element in soils of China[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1978, 15(2): 138-150.
[13] 刘铮, 朱其清, 唐丽华,等. 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及其区域分布
[J]. 土壤学报, 1982, 19(3): 209-223.
LIU Zheng, ZHU Qiqing, TANG Lihua, et al. Geographical distribu-
tion of trace elementsdeficient soils in china[J]. Acta Pedologica Sini-
ca, 1982, 19(3): 209-223.
[14] 刘勇 . 苗木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M].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9.
LIU Yong. Seedling quality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94.
[15] 张季如, 米瑞赓, 祝文化. 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J]. 水利学报, 2004(4): 67-71.
ZHANG Jiru, ZHU Ruigeng, ZHU Wenhua.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s
characterized by grain size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
neering, 2004(4): 67-71.
[16] 廖善刚, 叶志君, 汪炎明, 等. 桉树人工林与杉木林、毛竹林土壤理
化性质对比研究[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 3(3): 53-58.
LIAO Shangang1, YE Zhijun, WANG Yanming,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s,Chinese Fir Plantations and Bamboo Forest[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3(3): 53-58.
[17] 林大仪. 土壤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Lin Dayi. Pedology[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5.
[18] 李锦开, 李振纪. 中国木本药材与广东特产药材[M]. 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 北京: 1994: 116.
LI Jingkai, LI Zhengji.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nd guangdong
woody specialties[M]. Beiji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press, 1994: 116.
[19] 张焕朝, 俞元春. 杉木、檫木、柏木等林分下土壤微量元素状况[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5, 19 (2) : 6-12.
ZHANG Huanchao, YU Yuanchun. Micromutrient status ofsoils under
chinese fir , sassafras and weeping cypress stands[J]. J Nanjing Forest
Univ, 1995, 19 (2) : 6-12.
[20] 俞元春, 曾曙才, 罗汝英. 江南丘陵林区森林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
与分布[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8(a), 25(2) : 167-173.
YU Yuanchun, ZENG Shucai, LUO Ruying. Cont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microelements in soils of hilly forest areain the South of Yangzi
River[J]. J Anhui Agric Univ, 1998(a), 25 (2) : 167-173.
[21] 俞元春, 曾曙才, 张焕朝, 等.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微量元
素含量及其动态特性[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8(b), 18 (1) : 20-26.
YU Yuanchun, ZENG Shucai, ZHANG Huanchao. Contents and dy-
namics of microelements in soils under mainforest stands in the hilly
regions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J]. JCentral South For Univ,
1998(b), 18 (1): 20-26.
[22] Zeng S C, Xie Z S, Yu Y C, et al. Available microelements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stands in Norhtern Subtropics of China[J]. Acta Eco-
logica Sinica, 2002, 22(12) : 2141-2146.
[23] 王景华. 海南岛土壤和植物中的化学元素[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1987.
WANG Jinghua. chemical element of the soil and plant of Hainan is-
land[M].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7.

Analysis on soil characters of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nutrition
characteristic of Aquilaria sinensis

WANG Ran2, HE Qian1, DING Xiaogang3, LI Jiyue1, ZHANG Fangqiu3*, PAN Wen3
1.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2. Henan forest aviation fire station, Zhengzhou, 471003;
3. Guangdong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20;

Abstract: The analysis on the soil character of 4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of wild Aquilaria sinen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 all layer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Lingao in Hainan was the small-
est, capillary porosity and moisture content were greater.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 all layer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Dongguan and
Luhe in Guangdong were moderate,with the coordinated water permeability, aeration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 all layer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unchang in Hainan was the greatest, while capillary porosity and moisture content
were smaller. All the distribution areas were acidic soil and less fertile with the low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nutrient content. The
content of the available Mn and available B of 4 distribution areas were at a low level, and the available Fe were higher than the crit-
ical value. The available Cu of the diminution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excep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unchang in
Hainan. The available Zn of the diminution areas was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excep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Lingao in Hainan.
Hainan Tunchang distribution area of soil available S content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for the middle level, Guangdong
Luhe distribution area above the critical value at a high level, Guangdong Dongguan distribution area was the 2.76 times of the criti-
cal value and Hainan Lingao distribution area was as high as the critical value of 7.31 times.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tion content was not evident.
Key words: Aquilaria sinensis; soil character; physicochemical quality; micro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