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3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东亚中生代苏铁杉植物演化研究中获进展
■科学家发现葫芦科植物新种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
永栋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对中生代已绝灭松柏类植
物——苏铁杉属 (Podozamites) 的多样性起源和辐射演化
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该项成果近期在
线发表于国际地球科学类综合性专业刊物《三古》。
苏铁杉属(Podozamites)是古植物学领域广泛采用
的形态属名。研究表明,东亚地区该植物在晚三叠世始
逐渐广布于中纬度地带,且发展成为植物群中占绝对优
势的松柏类植物。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生物灭绝事件对
该植物的多样性演化影响较小,相反,侏罗纪时期气候
变化对其分布影响较大。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典型干
旱气候带的影响,苏铁杉属分布中心开始向北迁移至较
为湿润的中国北方和西伯利亚一带。白垩纪中期开始,
被子植物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植物类群,但有趣
的是苏铁杉植物却在该时期开始灭绝。这一颇为重要的
演化事件,暗示被子植物的辐射发展可能是导致苏铁杉
这一松柏类植物趋于灭绝的重要原因。这项成果对于探
究中生代松柏类植物与早期被子植物的协同进化和竞争
演化辐射关系和古气候变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来源:中科院网站)
整标本,并拍摄了清晰的植株、叶、
花、果实和种子的照片,经深入研究
和鉴定,以其近革质的叶片为主要特
征,命名为近革叶马交儿瓜(Zehneria
subcoraicea Y.D. Zhou & Q.F.
Wang),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植
物分类学期刊 Phytotaxa。
马交儿属有30-60种,世界广布。
该属植物在热带东非有 11个种,大
部分在肯尼亚有分布,而新种近革叶
马交儿瓜的物种界定相当明晰,只是
苦于很难拍摄和观察花的形态,在相
关文献中记载为未命名物种Zehneria
sp. A。该物种叶片近革质,雌雄异株,
花瓣、雄蕊和退化雄蕊均被柔毛,与
该属其他种差异明显。该植物仅分布
于海拔2050-3150米的肯尼亚中部地
区山地森林、灌木林及竹林中。
武汉植物园、中非联合研究中
心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于 2015 年 11
月正式启动彩色版《肯尼亚植物志》
(Flora of Kenya)的编研,近革
叶马交儿瓜的发表是继肯尼亚景天
(Sedum keniense)之后中、肯科
学家合作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科院网站)
肯尼亚是东非沿海国家,赤道
横贯其中部,并与由北向南的东非
大裂谷交汇,形成著名的“东非十
字架”。受到地理地势、气候、土
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
亚的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
王青锋及其团队早在 2009 年就开始
关注肯尼亚的植物多样性,开展了
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在王青锋指
导下,博士研究生周亚东将研究课
题定为“东非肯尼亚山维管束植物
多样性研究”,在前期考察基础上
对肯尼亚山植物多样性做了大量补
充调查和标本鉴定。
2015 年 8 月,相关人员在进
行肯尼亚山植物多样性考察时,采
集到一种葫芦科马交儿瓜属植物。
2016 年 6 月,采集到了该植物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