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 , 一
迁 飞 过 程 中 昆 虫 的 行 为
‘
翟保平 张孝羲 喃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浦京 “‘。。‘ ’
【摘要 根据国内外对昆虫迁飞的雷达观测结果 , 综述了迁飞过程中昆虫的成层 、 定向和集聚行为
及其生态学意义 昆虫在迁飞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地 随风飘流 ,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 自主地选择了 自
己的运行轨迹 它们选择在气温最高 、 风力最大和风向最适的高度成层 , 并通过定向进一步修饰位移
方位 , 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气动力到达新的栖息地 同时 , 不同尺度的大气辐合过程使得迁飞 昆
虫集聚成足以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局地爆发的高密度种群 , 而地面大发生种群形成与否取决于大气辐
合的发生频率
、强度和寿命 , 以 及集聚起来的昆虫是否降落 , 在何时何地降落 , 是否还会再迁 出等 阐
明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机制是迁飞性害虫测报和防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雷达昆虫学 迁飞过程 迁飞行为
卜
, , 一
·
, , 一
,
, ,
,
,
,
一 ,
一 , ,
, 一
, ,
引 言
昆虫的迁 飞过程包括起飞
、 运行和降落
个阶段 , 即从飞离地面之后到降落地面之前这
段时间和空间内的行为过程 在过去的迁飞研
究中 , 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直接观测迁飞过程
中昆虫的行为 , 长期以来对迁飞过程 只能做出
某些推测 年代以来 , 昆虫雷达的应用为认
识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行为机制提供了许多令
人耳 目一新的画面 昆虫雷达昼夜都可直接观
测到昆虫在任意迁飞高度上的行 为 , 可在 片刻
之间扫描很大的空间 , ’ · 一‘ , 在几分钟
之内测出 以下空 中昆虫的密度廓线和
迁飞的高度
、 速度 、 方向 、 持续时间等参数 , 再配
合气象仪器测得风温场的资料 , 即可揭示大气
结构和运动对昆虫迁飞的影响 本文根据 多
年来国内外对昆虫迁飞的雷达观测结果 , 对迁
飞过 程 中昆虫的行为及其生态学意义做一综
述
空中昆虫的行为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
本文于 年 月 日收至 , 年 月 一 日改回
成层
大多数昆虫在黄 昏起飞迁 出 昆虫起 飞后
主动爬升到 一 开始时密度廓线呈单
调递减型 , 之后起飞个体逐渐减少 , 密度最大值
逐渐上移 到起飞结束时 , 在最大密度处稍下出
现一个密度断点 , 即有一明显不连续的变化 , 此
期 翟保平等 迁飞过程中昆虫的行为
点 以下密度 显著降低 相差 一个 数量级 或更
多 , 使密度的垂直分布呈层状 该层之上密度
随高度递减 , 最终也出现一个不连续点 , 形成了
具有明显上下界的昆虫层 迁飞种群多在
一 高度成层 , 层厚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根据测风资料和探空资料可知 , 夜间飞行的昆
虫往往在逆温层顶或稍上强烈的风切变带中成
层 , 这里的气温要比地面高 一 如迁入东
北的粘虫 , , 在 一
高度成层冈 , 秋季 回迁 的褐 飞虱 ,
则一直爬升到接近其飞翔低温 闺限的
高度成 层 , 在 。。 , 高度 出现密度最 大
值 , 口
若无过境迁飞的种群 , 当地迁 出种群形成
的虫层不久就会变稀消失 过境飞行一般出现
在起飞后 小时左右 , 其虫层可持续数小时 但
在迁飞盛期 , 起飞与过境飞行相连 , 昆虫层可持
续整个夜间 如粘虫和褐飞虱都有过全夜有层
的记录 , 曾观测到一直持续到 日出后 一 小时
约 , 的粘虫层川 日出后 , 随着对流的加
深和逆温层的消解 , 在夜间边界层 中形成的昆
虫层逐渐升高 、扭 曲 , 最终解体 白天偶尔也能
看到 比较高的虫层‘川 , 这一般是在对流边界层
上面的稳定层 中迁飞的昆虫形成的 夜 间空中
种群的水平分布 比较均匀 , 而在对流边界层中 ,
昆虫的水平分布极不均匀 , 多呈与风 向一致的
平行带状分布或多边形网格分布‘, ‘
·‘ , · ‘
定向
最初应用雷达观测昆虫迁飞时就发现 , 夜
间迁飞的昆虫频繁呈现一种共同定向行为 ” ,
即空中种群有着共同的飞行方向 , 这在雷达平
面显示器上表现为回波的哑铃状分布 以后的
观测进一步表明 , 定向不仅是夜间迁飞种群的
一个普遍特征 , 白夭高飞的昆虫在其迁飞高度
的大气呈稳定态时也表现出定向行为 不仅大
型 昆 虫 有 定 向 , 小 型 昆 虫 如 蚜 虫 也 如
此 “
, “ · , 。
不少 昆虫的定向与风 向有关 , 即定向方位
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与风向的变化一致 如西
非的多种蝗虫基本上保持顺风定向 ’‘ , , 极 色卷
蛾 二 和澳大利亚疫蝗
, 艺介 顺风定向或与风向呈
不到 。的偏差 〔。
·‘ 」, 非洲粘虫 “
曰 则始终与风 向保持 一 ’的夹角 「
某些昆虫的定 向与地理方向 罗盘方向 有关
在马里 年的观测中 , 风向 ”在 一 。内 , 而
迁飞昆虫的定向多在 。一 “之间 卜 苏丹的
绿纹蝗 ’ 在任何风向中 除
强逆风外 都朝南西南定 向 州 我国的粘虫在
越海迁入东北的过程中 , 不论风向如何 。一
, , 迁飞种群几乎总是偏于风向右侧朝东北
。一 。 定 向 , 定 向方位与风 向的偏差多在
。一 之间 , 使得位移方位绝大部分是朝 向
北到东北 一 ”
目前 , 对夜间迁飞昆虫 , 尤其是小型昆虫的
定向机制还不清楚 根据雷达观测所得到的初
步认识 , 定向不可能是 由迁飞个体间的视觉联
系保持的 , 因为表现 出定向行 为的空中种群的
密度都在 头
· 少 一‘ 以下 , 个体间的平均 间
距为 一 , 而且 , 定向方位不受月光的影
响 , 也不受空中种群密度变化的影响 风洞试验
还表明 , 与风 向有关的定向不是 由视动反应保
持的 , 因此 , 定 向可能是 昆虫对迁 飞环境中
特定信号的反应 , 在同一大气环境中 , 不同的种
可能采取不同的对策 最有可能的定向机制是
对地磁场的感知 , 或时间补偿的夭体定向 , 某些
种则 可能具有对大气运 动各向异性 的感知能
力‘纽 但这些推测尚无实验证明
集聚
集聚指雷达观测中经常出现的非常密集的
空中虫群 , 其密度往往 比周围空间的昆虫密度
大 一 个数量级 这里的“ 群 ”是集聚的昆虫在
雷达平面显示器上表现的一种状态 当大量昆
虫飞越雷达观测场上空时 , 在荧光屏上形成半
径 一 的盘 状 或不 规 则 状 回波比
, “ · 。」或
一 宽 、 数十公里长的带状 回波 ”
’ “ ’ , · , 大
气波动过境时还会同时出现 个或多个这样的
带状 回波比 ‘“ 白夭迁飞的昆虫则在相邻对流
以下用方位角表示的“ 风向 ” , 指空气质点的位移方 向 ,
即风的去向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体间的上升气流中形成几公里宽的多边形网状
结构或呈与风 向近于平行的线状回波 ”’
·
, 这
些集聚的昆虫的移动速度可达
· 一
, 实际
上 , 空中虫群中飞行个体间的距离是相当大的
如 蛾 类 和 蝗 虫 的 密 度 一 般 为 一 头
·
‘ 一 , 沙漠蝗 人 圳 群的密
度则可达 一 头 · “ 一 ”
·
,“ · , 迁 飞 昆
虫的集聚与各种尺度的大气辐合有关
的开创性研究首先确立 了这种关系 , 他证 明了
沙漠蝗群顺风迁飞到热带辐 合带 形成
集聚并随其进退 , 保证在降过雨的新栖息地形
成地面种群 ’‘卜 随 移动的还有其它几种
害虫 , 其 中最著名的是非洲粘虫‘’
·
热带气
旋 、 极地锋和温带低压系统等也产生天气尺度
的辐 合带及降雨而形成昆虫的集聚和降落 除
了大尺度的大气辐合 , 雷达观测中也多次发现 ,
昆虫的集聚还与大气边界层内的风向转变线和
几种中小尺度环流 如海风锋 、 重力波 、 背风波 、
局地环流 、风暴外流等 中强烈的水平风辐 合有
关
· ’· ·‘ ” · ’ · ” · ’ 这些中小尺度环流的前端往
往具有强烈的涡旋运动 转子气流 , 其作用就
象一把扫帚 , 将大气 中的迁飞昆虫扫成 “ 大堆 ”
而集聚起来 此外 , 迁飞昆虫 自身的行为也使风
辐合的集聚效应增大许多 , 这表现为昆虫在水
平辐合产生的上升气流中对升力的抵抗 显然 ,
如果没有这种抵抗 , 风辐合处的昆虫密度就不
会增加 , 尤其在气流直线上升 , 不存在使昆虫返
回辐合带的环流 如转子气流 时更是如此 昆
虫对继续浮升的抵抗是通过主动下落或停止振
翅而重新降到较暖的气流中 以避免升入 温度
低 于 其 飞 翔 低 温 闭限 的高 度 , 从 而 形 成 集
聚‘”
· ’吕 而 沙漠蝗 群 的 内聚 力则是 其群 内随
机 、 周缘向内的定向机制形成的 , 使整个蝗群作
为一个整体保持顺风移动 ’,
迁飞过程中的行为生态学
’
丢
成层与定向 对风温场的适应与选择
、
昆虫是少数几种把大气作为其生活空间的
重要组分的动物之一 长期的 自然选择使它们
进化形成了对大气结构和运动的高度复杂的适
应性反应 , 就象它们适应陆上栖境的变化那样 ,
从而能成功地逃避恶劣的生境条件并找到新的
栖息地
在大气边界层的各气象要素中 , 风和温度
对昆虫的迁飞过程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风决定
了它们的运行速度和方向 , 温度决定了它们的
飞行高度 同时迁飞昆虫对风和温度也有一定
程度的主动选择 对温度的反应是它们选择了
在气温最适于其飞行的高度成层 , 即逆温层顶
或稍上的高度 迁飞个体在升空和运行过程 中
一旦达到其飞翔低温 阂限所在的高度 , 会主动
躲避和停止振翅而重新下落到较暖的气流中
对风的反应是它们选择了能使其飞得最远的高
度 , 即风力最大的高度 , 并在风向不利于其迁飞
时 逆风 很少起飞或不起飞 , 使大多数个体只
在适宜条件下才飞离原栖息地 同时 , 又通过定
向达到对迁飞方向的选择 , 即在不同风 向中都
朝着新栖息地所在的方位定向 , 从而使其运行
轨迹尽可能接近迁入 区的方向 而且 , 雷达观测
中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 某些种类似乎 已进化
出相当主动的选择最适风温场的能力 , 因而可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气动力到达新栖息地 它们
起飞 后主 动爬升几十米或几百 米进入温度最
高 、 风速最大或接近最大 、 风 向也最有利的高
度 , 空中种群的最大密度一般 出现在逆温层顶
或边界层风与地转风之间的最大风速带中 如
在夜 间边 界层 的低 空急 流 中成 层 的迁 飞 昆
虫 ’‘,
我国的粘虫在越海迁入东北的过程中 , 空
中种群的最大密度出现在风速最大且风向最有
利的高度 有时风速最大处风向并不太有利 , 则
最大密度位于风速稍弱但风 向最适的高度 有
时在不同高度上 的风 向分别为东南风和 西南
风 , 尽管在东南风中也有北向的分量 , 但迁飞种
群还是选择
一
了在更有利的西南风 中成层 就越
海迁飞的粘虫而言 , 它 们首先对风向选择 , 然
后对风速选择 , 并通过定向进一步修饰迁飞方
向 , 保证迁飞种群迁入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作
物区 同时 , 它们对下垫面性质不同所造成的热
力状况差异的反应使空中种群的大部分个体分
期 翟保平等 迁飞过程中昆虫的行为
布在海面上 空 一 高度 , 而在迁入 区
则主要分布在 以下 ’几
不论定向的机制是什么 , 定向对飞行速度
较快的大型昆虫的迁飞轨迹有显著的影响 , 其
结果是迁飞种群对具有生态意义的迁飞方向一
致的非随机性选择 顺风定向使之用最小的能
耗 飞行最远的距离 沙漠蝗及西非其它一些散
居型蝗虫和夜蛾类通过顺风迁飞到达 并
随其进退 , 从而充分利用了大气环流的动能 , 在
较短的时间内飞越相当的距离去寻找和开拓那
些降雨之后暂时的但广泛分布的季节性植被和
适宜的繁殖场所 ’‘’
,
,
· 吕 侧风定向则使迁飞方
向偏于一个特定的生态有利的地理方向 , 同时
又保持顺风位移的主要优点 在马里的尼 日尔
河三角洲 , 雨季末期的洪水产生了白天 向岸的
湖风和夜间离岸的陆风 , 夜间迁飞的蝗虫在不
同风 向中都朝着 一 。方位定向 , 使位移方
向保持在 。一 在迁 飞季节 , 这 一地区 的
洪水 自西南到东北逐渐消退而使蝗虫的栖息地
渐次裸露出来 因此 , 这种东北方向的定向将有
助于它们从周围干旱的栖境定殖到这些新出现
的栖息地 而且 , 这种定向机制可能比顺风定向
更具适应性 , 因为那样将把它们载出尼 日尔河
中游地区 ”
,
, ‘ 所 以 , 在某种生境中 , 这种与风
向无关的定向可使迁飞昆虫能充分利用某一特
定区域 内的资源 某些 飞行 力强的迁飞种类这
种特化了的定向机制可能大大降低了它们迁飞
期间的种群损失率
考虑迁飞昆虫选择最适风温场的能力和某
些种类的主动起降 , 可以说 , 迁飞昆虫在整个迁
飞过程 中并非完全被动地随风飘流 它 们不仅
仅是逃避不 良环境 , 而且还主动地去开发那些
可资利用的新生境 这种选择能力是其生活史
中一种高度进化的适应性对策
扩散与集聚 一个生态过程
如前所述 , 集聚的机制是大气 中的辐 合过
程 而在没有出现辐合或辐合带已过境时 , 空中
种群则趋于扩散 , 不同于地面种群
的 据雷达观测 , 昆虫起 飞时的密
度是很大的 , 但在运行过程中却迅速扩散 如在
马里用相距 的两部雷达观测散居型蝗
虫的夜间迁飞时 , 发现一个蝗群经过 的
飞行后 , 其密度降低 了 环 这种密度随迁
出距离增 加而减少的现象是 由两种原因造成
的一是昆虫 自身的飞翔行为 空中种群中个体
的定向不尽一致 , 飞行速度也不一样 , 使虫群的
分布越来越分散 同时个体间持续飞行的能力
不同 , 在迁飞过程 中不断有一些个体终止飞行
而降落 二是大气扩散的物理过程 这主要是风
场中的湍流扩散作用和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分布
埃克曼螺线 使空中种群趋于扩散 实际观测
和室 内吊飞试验都表明 , 迁飞昆虫可持续飞行
几个小时或整个夜间 , 甚至更长的时间 显然 ,
如果不存在任何集聚机制 , 上述各种因素的联
合作用将使迁飞种群的密度在迁飞结束时极度
稀释 , 因而不可能达到大发生时的虫量水平 而
且 , 对蝗虫迁飞的雷达观测还表明 , 即使是相当
密集的空中虫群 有层出现 , 其空中密度也 比
大发生时的地面虫 口密度低 一 个数量级 一 因
此 , 空中虫群的某种再集聚机制是迁飞性害虫
大发生种群形成的必要前提
大气辐合以不同尺度发生 夭气尺度的辐
合的集聚效应 比较微弱 , 要使密度增加一个数
量级需要好多小时甚至几夭 中小尺度环流则
具有很大的辐 合率 , 可在很短时间内使空中昆
虫集聚起来 , 如对流风暴可在不到一小时内使
迁飞昆虫的密度增加一个数量级 ’创 因此 , 这
种集聚使空中虫群的密度达到了足以在某种条
件下引起局地爆发的程度 , 从而对迁飞种群的
空中动态和地面分布有着重要的行为学和生态
学意义 但爆发不一定总是集聚引起的 , 关键在
于集聚起来的虫群是否降落 , 在何时何地降落 ,
即降落的机制是什么 而且 , 形成这些集聚的中
小尺度辐合带的保持时间 一般几小时 和空间
分布都是不确定的 在这些辐合系统消亡之后 ,
集聚起来的虫群也将再一次扩散 , 除非在集聚
期间它们正好降落到地面
迄 今为止 , 还没有直接观测到迁飞昆虫完
整的降落过 程 这是因为迁飞种群的降落不象
起飞那样发生在一定的时间而且规模很大 , 降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落地点也不确定 , 所以很难用雷达直接观测到
迁飞种群成批的
、 明显的降落过程 , 只能看到空
中密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渐降 , 其递减率又因地
面虫源分布和气象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 现在
仅有的几次关于降落的记载都是间接证据 , 即
观测雨区周围的晴空 , 并在雨 区过境前后跟踪
观测 , 根据空中密度的变化来判断 有时也通过
地面落虫量判断 「
· · ’ 」 夜蛾类天亮时的降落
也是由空中密度的变化确定的 在美国用机载
昆虫雷达成功地跟踪了一个 由谷实夜蛾
和 草 地夜蛾 “
组成的蛾群完整的迁 飞过程 蛾群起飞后
在 一 高度顺风北移 , 密度随迁飞距离
增 加 而 渐 减 , 小 时 分 后 到 达 距 虫源 区
处 , 于黎 明时全部消失 升 对褐飞虱回
迁的雷达观测也表明 , 黎明时的起飞量小 、 时间
短 , 虽然白天空中也有飞虱飞行 , 但密度仅为夜
间的 至少在晴天时 , 大多数迁飞个体的远
距离迁飞是在后半下午或黄昏开始 , 到天亮结
束的 ’”
」
但还不清楚褐 飞虱能否靠主动飞行降
落
集聚的虫群降落后是否重新迁 出 , 也是需
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加拿大对极 色卷蛾迁飞的
研究中 , 一个海风锋辐合带在观测场附近静止
几个小时 , 形成大量蛾子集聚降落 但在第二天
夜晚的雷达观测中发现 , 这些蛾子再次大量迁
出 , 结果这个地区的卵量并不大 ’别 又 如我国
的粘虫以“ 住店 ”式的运转方式远迁 , 据雷达观
测 , 无论在过境区 渤海北岸 还是迁入 区 吉林
公主岭 , 每天黄昏都有大批蛾群起飞进一步北
迁 ”
, ‘ 褐 飞虱似乎也存在再迁 飞现象 根据上
灯虫量和 田间虫 口 分析 , 若干成虫迁入 峰后并
未产生相应的若虫高峰 , 推测这些迁入峰的大
部分成虫又迁飞走了 ” 」 因此 , 空中集聚能否形
成地面发生 , 需要搞清楚昆虫的再起飞机制 , 即
什么样的生理生态条件促其仅仅中转过境或滞
留当地为害
总之 , 扩散 一集聚 一定殖 , 作 为一 个生态过
程 , 最终对迁飞这个种群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定殖 , 即大气辐 合过程能否使空中种群集聚形
成地面的大发生种群 从 目前所得到的结果来
看 , 静止的辐合带比移动的辐合带更可能产生
局地爆发 , 持久的或频繁复现的辐合比单一风
系更可能将迁飞种群载至雨 区 , 迁飞种群的降
落机制和再起飞机制则是地面种群最终形成的
关键所在
应用前景
国内对迁飞性害虫的测报和防治做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 , 已经建立了各种中短期和 中长期
预报模型 , 但基本上是用虫情资料和气象资料
组建的统计模型或系统发育模型 虽然也应用
虫源区的虫情资料对迁入 区做异地预测 , 但 目
前所谓的虫源区和迁入 区都是大尺度的 , 即大
区尺度的 如华南 、华东
、 东北等 如前所述 , 昆
虫的迁飞基本上发生在大气边界层内 , 迁飞种
群的绝大多数个体分布在 以下 , 整个迁
飞过程受到不同尺度大气运动的影响 由于地
表的热力和动力的作用 , 使边界层 内不同的高
度具有不同的风温场 , 在不同高度迁飞的昆虫
也有不同的轨迹 不少昆虫还是通过连续几夜
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 , 在过境区要停
留中转 , 这样在每次起飞时不同的风温条件也
影响下次降落的落点 因此 , 异地预测的关键在
于准确地确定虫源区和迁入 区 , 即确定昆虫的
迁飞轨迹 目前进行迁飞轨迹分析时多采用
又 少 等压面和地面的风温资料来 回推虫源
区或前推迁入 区 , 既不考虑大气边界层的影响 ,
也不考虑昆虫在迁飞过程中的行为 , 这往往不
能正确描述迁飞轨迹 尤其在某些 中小尺度夭
气系统出现时 , 必然会对迁飞轨迹产生显著影
响 所以 , 需要研究和开发可操作的边界层数值
模拟方法 , 模拟边界层风温场的时空变化 , 夜间
边界层和对流边界层的演替 、下垫面的影响等
并结合雷达观测资料 , 确定空中种群密度的时
空分布及其与风温场的关系 、迁飞的起止时间 、
巡航高度和 飞行上界
、
定向程度及其对位移方
向的影响等并参数化 从而建立起以边界层气
象学和昆虫迁飞行为生态学为基础的迁飞轨迹
模型 , 再与地面种群动态模型相藕联 , 即可组成
期 翟保平等 迁飞过程中昆虫的行为
中尺度 即区域尺度 的虫情测报网 , 大大提高
迁飞性害虫测报的时空分辨率
昆虫在迁飞过 程 中频频 出现大规模的集
聚 , 使人们设想对迁飞性害虫实行 “ 空对空 ”防
治 」, 即首先用装有多普勤测风系统的飞机确
定风辐合带的位置 , 再用机载昆虫雷达检测集
聚的虫群 , 然后实施空中喷药 , 将迁飞性害虫消
灭于空中 因为飞行中的昆虫更易接触药剂雾
滴 , 所以可大大减少用药量 , 降低防治成本和环
境污染 不过 , 这种设想仅在沙漠蝗的防治中应
用过 , 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技术细节尚待解决
和完善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 首先要能预测和
确定集聚发生的频率 、 时间和位置 以及有可能
被集聚的空中种群的比例 因为空中防治的成
功与否取决于 目标种群是否有较大的比例被集
聚于辐 合带中 , 所以必须掌握辐合带出现的时
空频率和强度 , 并在技术上确保在辐合带存在
的寿命内搜索到其位置所在 其次 , 要能确定被
集聚的昆虫确实是 目标害虫图 目前 , 虽然形
成集聚的各种大气现象的物理意义很清楚 , 但
实际观测却比较困难 对 目标种类的鉴别至 今
也仍是雷达昆虫学中一大难题 不过 , 随着多普
勤测风 系统和机载昆虫雷达的投入使用 , 已能
确切地测量风场和昆虫在风辐合带的集聚 英
、
澳雷达昆虫学家正在开发的垂直波束雷达 ’
· ‘
若在近年 内有所突破 , 将会大大提高昆虫雷达
的 目标辨识能力 这样 , 某些迁飞性害虫的“ 空
对空 ”防治就有可能实现
总之 , 昆虫在迁飞过程 中的各种行为机制
是迁飞性害虫测报与防治的关键因子 , 我们对
此还知之甚少 这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对大气运
动规律的认识 , 同时也缺少相应的监测工具和
手段 但在许多情况下 , 充分发挥现有昆虫学和
气象学技术的作用 , 进行立体 、 多点
、 多要素的
综合研究 , 可望更多地 了解迁飞昆虫对大气物
理环境的行为反应及其机制 将来在条件成熟
时建立起迁飞性害虫的雷达监测网 , 进行定期
定时的常规观测 , 逐步做到迁飞性害虫测报工
作的定量化和 自动化 , 从而有可能象天气预报
那样发出每天的虫情预报图
参考文献
陈瑞鹿 雷达在枯虫迁飞研究中的应 用 粘虫生态
学 林昌善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北京 , 一
梁佳学等 褐 飞虱的再迁 飞 病虫 测 报 , 一
,
, ,
, 乒 一
·
场嗯 , ,
一
,
·
, 一
,
,
, 一
, 一
矛‘ 老 , 一
,
是一 ‘
, 一
是一 ,
,
一
, 乏
七
一 , 一
·
, 压 ,
才 一
二 一
, 冻
, 一
, , 即
, 即 吕 卜 , 一
,
一 一
,
一 一 ,
一
, 是、
, 七一 资 ,
,
川 、 ,
是一
, , ,
·
一
,
, 一
麦一 , 一
乏一 ,
矛‘ ,
一
、 , ,
,
阮
〔 , 一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卷
‘ 资 若一 壬一 一
一 , 矛一 , 遗飞
,
丫 , , , ‘
, 是 了 “ 叻 ‘ ,
卜 矛渔 矛 、 , 一
正 , 一
, ‘
正 壬一
, 是 , , 一
, 乙 一 、
是 矛一 是‘ 加
‘ , 二 一
吧 , 如 , 一
一 盖一 “ 是一丫 是
一 在 之一
一 矛一 , 一
, 左 , , 。 ‘
资 七 王一 资 圣一 是一
们 , 是一 、 奋一
一 、 奋 』 , 一
奋、
己胡户 , , 一
,
, 吧 一
】 一 、 一 、卜 丫
、丫 , 一
, 卜 、,
做
, 盛 一
,
· · ‘ , · , 芬 一
、 , ,
奋一 口 口 己 ,
, 一 ,
、 , 壬一
汉 , 一
一 , 奋、
是一
, 一
欢迎订阅 年《森林与人类 》
朋友 , 您想知道森林给我们提供 了哪些用品吗 您想了解森林能为我们提供哪些保健服务吗 您想畅游世界各
地不同景观的富有神秘色彩的森林吗 您想欣赏那千姿百态的珍奇动植物吗 ⋯ ⋯那么 , 请您阅读《森林与人类 》
《森林与人类 》开设的主要栏 目有 日月谈
、
森林与生活
、
大森林之旅
、
草木大观园
、
林区风情
、
动物百态 、森林与
文艺 、 国外博览 、 人物纪实 、 实用技术 、森林神韵 四封照片 等
《森林与人类 》图文并茂 , 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 , 追求“ 新
、
精
、
博
、
活
、
深
、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 ”的特色 ,
对凡是与“ 森林 ”相关的具有科学性
、 启迪性 、 实用性 、 趣味性的各类体裁的作品一律欢迎 , 择优而 用 优质优酬 文
字作品要流畅
、 生动 每千字稿酬 一 元 特优稿另定 摄影作品 美术作品 要构思新颖
、
内涵丰富 , 每幅 一 。
元 对可用稿 天内发出采用通知单
《森林与人类 》面向家庭
、 面 向师生 , 欢迎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 一 , 开 , 页 , 彩色四封 , 全年
元 , 半年 元 凡不满意本刊质量的读者到年终可退 回 未破损 , 编辑部负责退款 地址 北京颐和园后
欢迎订阅 年《生态农业研究 》
《生态农业研究 》系由中国科学院石家庄 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生态学与农学相
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为交流研究进展
、 典型模式 , 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提供发表新理论
、
新技术
、
新方法 、 新成
果的园地
本刊季刊 , 季末月出版 , 定价 元 册 , 全年 册 元 请直接从邮局汇款订购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
槐中中路 号《生态农业研究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