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00. %∋ 1 ∋ #∗. ∗2 3 , − 04 5 , !6∀7 8 9 :一 99
土壤供 (; 能力及 (; 与 & 、0 的相互作用 ’
邹邦基 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 9 7
【摘要】 辽宁地区水田土城有效 <; 含= 和土壤 >∃ 值及粘粒含= 呈正相关 , 和 1 ? 0− 一/≅ 含量呈负
相关 5 根据土壤有效 <; 含= 及其有关因家判断土滚供<; 能力强弱 ,发现供 <; 能力强的土集主要分布
在辽南稻作区及部分中部和辽北稻作区 , 供 <; 能力弱的土城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稻作区和辽东稻作
区 5 试验证明 <; 和 & 、(; 和 0 之间有相互促进肥效的关系 ,在 & 、0 、 <; 适当配比下稻谷产盈最高 , & 、
0 、<; 都影响谷草比 , 在三者相互作用下 , 稻谷最高产= 出现在谷草比 5 : 一 5 范围内5
关健词 水田土城 供 (; 能力 稻谷产Α
(+;≅ Β Χ <Δ 00】Ε恤 ΦΓ 0Γ Φ;=Ε ΒΗ < Β + ΓΧ Ι ;川≅ 4 ΓΦ =;ΒΧ ΒΗ < ;Α;Φ ΒΧ 妞Ι 毗4Β ϑ ≅ Χ Β 4 0Κ韶冲叮Δ< 5 ΛΒ Δ ΜΓ Χ ϑ Ν;6%Χ< = ;=Δ =≅ Β Η−0 >Α;≅Ι ∋ ≅Β ΑΒ ϑΕ , −Φ ΓΙ ≅ Ο; Γ (;Χ ;≅ Γ , (Κ ≅Χ ΕΓ Χ ϑ : : 9 7一 #Κ;Χ 5 ) 5 −0 > Α5 ∋ ≅ Β Α5 , ,! 6∀7 8 9 : 一 9 9 5
? Κ ≅ 4≅ 9 Γ > Β <;=;Π≅ ≅ Β 4 4 ≅ ΑΓ= ;Β Χ Θ ≅ =Ρ ≅ ≅ Χ Γ Π Γ ;ΑΓ ΘΑ≅ < ;Α;≅Β Χ ≅Β Χ =≅ Χ = ΓΧΙ >∃ ΠΓΑ Δ ≅ Β 4 ≅ ΑΓ Ε ≅ Β Χ =≅ Χ = Β Η > Γ ΙΙ Ε
9 : ;Χ .;ΓΒ Χ ;Χ ϑ > 4 Β Π; Χ ≅ ≅ 5 ? Κ≅ < ;Α;≅Β Χ < Δ > >Α如Χ ϑ ≅Γ > Γ ≅ ;=Ε Β Η 9 : ;Χ ΝΔ Ι ϑ ≅Ι ΘΕ ΓΠ Γ ;ΑΓ Θ Α≅ < ;Α;≅Β Χ ΦΒ Χ =≅ Χ =
Γ Χ Ι 4 ≅ ΑΓ =≅ Ι ΗΓ ≅ =Β4< 9 Ι;ΗΗ≅ 4 ≅ Χ = ΗΒ4 Π Γ 4;Β Δ < 4 ;≅ ≅ Η;≅ ΑΙ < ;Χ . ;Γ Β Χ ;Χ ϑ > 4 Β Π ;Χ ≅ ≅ 5 9: Ρ ;=Κ < =4 Β 飞 < ;Α;≅Β Χ< Δ > >Α如。 ≅ Γ > Γ Φ ;=Ε ΟΓ ;川Ε Ι;<=4 ;ΘΔ =≅ < ;Χ < Β Δ =Κ≅ 4Χ Γ Χ Ι > Γ 4 = ΑΕ ΝΧ ≅ ≅ Χ =4 Γ Α Β 4 ΧΒ 4 =Κ≅ 4Χ 4;≅ ≅ 一 > ΑΓ Χ =;Χ ϑΘ≅ Α=< , Γ Χ Ι =Κ Γ = Ρ ;=Κ Ρ ≅ ΓΣ <;Α;≅ Β Χ 8 Δ >> Α协Χ ϑ ≅ Γ > Γ ≅ ;=Π ΟΓ ;ΧΑ Ε Ι;<=4 ;Θ Δ =≅ < ;Χ 4;≅ ≅ 一 >ΑΓ Χ =;Χ ϑ Θ≅ Α= < Β Η ≅ Γ < = Τ≅ 4 Χ Ο Β Δ Χ =Γ ;ΧΒ Δ < 4 ≅ ϑ ;Β Χ Γ ΧΙ ≅ Γ < = . ;Γ Β Χ; 雌 5 0Β = ≅却≅4 ;Ο≅ Χ = Ρ ;=Κ 4≅ ϑ 4≅ << ;Β Χ Ι≅ < ;ϑ Χ < Κ ΒΡ< =Κ Γ= =Κ ≅ 4≅ 9
Γ Χ ΒΘ Π ;Β Δ < ;Χ = ≅4 Γ ≅= ;Β Χ Β Η 9 ΓΧΙ & Β 4 9 Γ Χ Ι 0 5 Υ ;=Κ > 4 Β > ≅4 ≅Β Ο Θ ;ΧΓ =;Β Χ Β Η& , 0 ΓΧΙ 9 Η≅ 4 =;Α;ς≅ 4 < , Γ
Ο Γ Ω ;Ο Δ Ο 4 ;≅ ≅ 如≅ ΑΙ 9 Β Θ=Γ ;Χ≅ Ι 5 & , 0 Γ Χ Ι 9 ≅Γ Χ Γ ΑΑ Γ Η ≅Φ = = Κ≅ 4Γ = ;Β Β Η 4;≅ ≅ Ξ <=4 ΓΡ , Γ Χ Ι Δ Χ Ι ≅4 =Κ ≅ ;Χ Τ=≅ 4 Γ≅ =;Β Χ Β Η =Κ ≅ < ≅ =Κ 4≅ ≅ ≅ Α≅Ο≅ Χ =< , =Κ ≅ ΟΓ Ω ;Ο Δ Ο 4;≅≅ 协≅ ΑΙ Ρ ;ΑΑ Β ≅ ≅ Δ 4 Ρ ;=Κ ;Χ =Κ ≅ 4;≅≅ Ξ < =4 Γ Ρ 4Γ =;Β Β Η 5 : 一 5 5
Ψ ≅ Ε ΡΒ 4 Ι< 0 ΓΙ ΙΕ 9 : , (; Α;≅ Β Χ <Δ > > Α如Χ ϑ ≅ Γ> Γ ≅ ;=Π , , ;≅≅ Ε;≅ΑΙ 5
引 官
植物对 (; 的吸收累积因植物种类而变化 ,
并且这种变化显著大于其它营养元素 5 有人分
析栽培在同一土壤上的 Ζ9 种植物 , 结果表明
(; 的最高最低含量比为 [ , 而 0 和 Ψ 分别只
有 ∴ 5 ! 和 5 !闭 5 水稻是典型的喜 (; 植物 , 其成
熟茎叶中 (; 平均含量高达 9 5 ] , 变动在 5
一 5 ]的范围内 5 虽然至今尚未见到水稻缺
(; 会象缺乏其它营养元素那样不能完成生育
周期的报道 , 但 <; 的丰缺却明显地影响水稻与
环境及水稻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5 在 (;
供给丰富时 , (; 以硅胶形态充满细胞壁纤维素
微团之孔隙 ,形成坚硬的硅纤维素膜 , 使菌丝的
5 本研究承蒙杨守仁教授支持与指导 , 梁 伟 、余晓莉 、
朱雅琴等同志参加部分试验与分析工作 , 特此致谢 5
本文于 年 Ζ 月 ∀ Ζ 日收到 , ; , ∀ 年 Α 月 < 日改回 5
侵入受阻和茎螟幼虫的上额损伤 , 从而限制了
病虫害 6尤其是稻瘟病和螟虫7的繁殖危害 ⊥ <;
和木质素共同作用增加厚壁组织细胞壁的厚
度 ,从而增加了茎秆强度和抗倒伏的能力 , 并使
叶片挺立 , 减少互相遮荫 , 加大了受光面积 ⊥ (;
在茎叶表皮细胞壁与角质之间沉积形成角质与
硅的二层结构 , 抑制角质蒸腾 , 从而可使叶片避
免强光高温下过度失水萎蔫 ⊥ <; 还加强植株通
气组织 , 使空气中的氧容易输送到根部 , 从而减 ,
轻高量 /≅ 、_ Χ 的毒害 5 在缺 (; 情况下则完全
相反 , 稻田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生态表征 8 叶片披
靡 , 强光下萎蔫 , 光合效率低 , 植株弱不劲风而
倒伏 , 病虫危害重 , 并易出现 / ≅ 、_ Χ 毒害症状 ,
这些都导致最终产量降低 5 正因为水田中 (; 这
种明显的生态效应 , 所以未等其营养生理功能
正式确认 ,从本世纪 9: 年代开始在水稻生产上
就已迫不及待地用上了硅肥 , 并至今愈益受到
∀ 期 邹邦荃 8土壤供 <; 能力及 (; 与 & 、0 的相互作用
许多国家重视 5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 平均高达 ∀∴ ] , 但
其有效性很低 , 原因在于多以难溶形态存在 ,植
物所能吸收的形态 主要是 能溶解的单硅酸
6∃ 5 <; Β ‘7 , 后者的量是很少的 5 水稻一生中所需
要的 (; 虽然少部分 6约 : ] 7可得 自灌溉水 , 但
绝大部分 6Ζ: ] 7靠土壤供给 , 土壤供 (; 能力决
定着水稻是否缺 9 5 因此 , 本文首要的研究目
的是确定辽宁地区水 田土壤的供 (; 能力 ⊥考虑
到 & 、0 是本地水田必施之肥料及 (; 与 & 、 0 之
间的密切关系 , 本文进一步探讨缺 (; 土壤上 (;
与 & 、0 的相互作用及合理配合问题 , 为经济有
效地发挥 (; 在水田的有益生态效应提供科学
依据 5
农 辽宁省水田土族有效 <Α 含= 与分布
?5 Θ 5 −Π5 百%5 Θ Α≅ 目 =Β Χ 晚Χ = 5时 山 <=Ι Θ Δ =;ΒΧ Β Η 仲Ι ΙΕ 州 %Χ
.加ΒΧ 三屹 > 4 Β 讨 Χ Φ≅
地区
, ≅ ϑ ;Β Χ
有效 <; 含=− Π Γ;ΑΓΘΑ≅ 9
#∗ Χ = ≅ Χ =
6Ο ϑ · :: 一 7
样品出现孩率 分级
/ 4 ≅ ⎯ Δ ≅ Χ ≅ Ε 2 4 ΓΙ ≅6写7
悠ΑΒΡ低腼!![95新
宾 、清像 、抚顺 、东沟 、庄河
α ;Χ Θ ;Χ , β ;Χ ϑ”Γ Χ ,/Δ < ΚΔ Χ 江加, Χ ϑ ϑ Β Δ
ΓΧΙ Λ ΚΔ Γ Χ ϑ Κ≅
东沟 、沈阳 、开原1Β Χ ϑ ϑΒ Δ , (Κ ≅ Χ Ε Γ Χ ϑΓ Χ Ι Ψ Γ ;Ε Δ Γ Χ
χ ! 。 9
! 5 9一 [ 5 :
东沟 、沈阳 、辽 中、北俄 、开原
7 , Χ ϑ ϑ Β Δ , (Κ≅ Χ Ε Γ Χ ϑ ,
. ;Γ Β ς ΚΒ Χ ϑ , Μ≅ ;比≅ ΧΓ Χ Ι Ψ Γ;Ε Δ Γ Χ
开原 、沈阳 、新民Ψ Γ;Π Δ Γ Χ , (Κ ≅ Χ ΕΓ Χ ϑ
Γ Χ Ι α ;Χ Ο ;Χ
[ 5 一 : 5 : 中等_≅Ι Α ·
+ ΑΑΑ
: 。 一 9 。 : 高∃ ;ϑ Κ
∀ 土攘供 (; 能力及影响 (; 有效性的因素
%Ο Γ ;ς Δ Ο ;与 3 Β < Κ;Ι Γ 6 9 9 7指出稀酸溶解
的土壤 (; 和植物吸收的 (; 量高度相关 , 而稀
碱溶解的 (; 则不反映土壤的供 (; 能力 5 他们
应用 >∃ ! 的醋酸缓冲液作提取剂 , 建立了一个
评定土壤有效 (; 的方法 , 又根据 自己及 ∗ ΘΓ= Γ
6 9 9 7收集的资料 , 确定了一个判断是否需用
(; 肥的标准 , 其中缺乏临界值定为 9 : 8 : 5 <Ο ϑ
· : : 一‘土 5 以后虽然有人提出并采用过 : ]
或 : 5 : ∀ 9 Ο Β Α · . 一 ’柠檬酸提取法 、 : 5 : ∀ Ο Β Α ·
. 一 ‘ ∃ 8 9 : ‘ 或 : 5 ΛΟ Β Α · . 一 ’ ∃ # %提取法及 : 5 9
Ο ΒΑ · . 一 ’ & Γ ∃ #∗ 8 提 取法等 , 但至今以 >∃ !
醋酸缓冲液提取法应用较为广泛 5 此法在朝鲜
应用的临界值为 9 : 8 ΑΒ Ο ϑ · : : 一’土 ,在我国
南方为 9 : ∀ 5 <Ο ϑ · : : 一 ’土 δ , 〕, 比上述 日本
得出的临界值稍低 , 但差异不大 , 相当于 9 ! 5 !
一 ! 5 ϑ Ο ϑ · : : 一’土 5 因此 , 本研究参考此法及
这些临界值对辽宁地 区水田土壤的有效 (; 含
量进行了评定 5
土壤采自辽宁各稻作区非淹水期 Β 一 ∀: Β Ο
土层 , 共 9 个样品 5 在用 > ∃ ! 醋酸缓冲液提取
测定有效 <; 含 量的同时 , 亦测定 了土 壤 > ∃
值 、粘粒含量 、 1 ? 0− 浸出态 /≅ 、 −Α 含量和 其
它营养元素含量 5 土壤有效 (; 含量列于表 5
从表 可见 ,辽宁省水田土壤有效 (; 含量
(Κ ≅ Χ”Χ ϑ , α ;Χ Ο ;Χ ,. ;Γ Β ς Κ Β Χ ϑ , − Χ <Κ Γ Χ ,
0Γ Χ <Κ Γ Χ Γ Χ Ι 1 Γ Ρ Γ
ε 9 。 :
很高φ ≅ 4 Ε
Κ;ϑ Κ
中注辽大民山新盘阳山沈鞍
5 Α Ο ϑ < ;γ ∀ 5 Ο ϑ < ;: 卜
从高到低变化幅度很大 5 有效 <; 含量很高的土
壤大多集中于辽南稻作区和部分中部稻作区 ,
有效 (; 含量高的土壤多在中部稻作区和辽北
稻作区 ⊥而有效 (; 含量很低的土壤则主要集中
于东部山地稻作区和辽东稻作区 ⊥有效 (; 含量
低和中等的土壤在辽东 、辽北 、辽西及中部稻作
区都有 5
(; 是土壤中许多原 生矿物和粘粒矿物的
主要成分 , 有效 (; 的含量主要决定于含 (; 矿
物的溶解度 5 石英含 (; 量很高 , 但却很难溶解 ,
粘粒矿物 比表面大 , 其中的 <; 较易溶解 ⊥粘粒
矿物的种类和性质对溶解度也有 明显的影响 ,
一般认为蒙脱类矿物 (; 溶解度较高 5 土壤中含
有一定数量的碱溶性无定形 (; , 它们由硅酸凝
胶脱水或与铁 、铝氧化物共沉淀而成 ⊥ 无定形
(; 在常温 下的溶解度为 : : 一 9 Β > > Ο , 提高
>∃ 值可以提高其溶解度 5 溶解于水中的 (; 为
离子或单分子状态的硅酸 , 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
但土壤中的铁 、铝氧化物也可以吸附土壤溶液
中的单硅酸 , 从而影响植物吸收利用 5 由此可
见 , 土壤 (; 的有效性可能和土壤质地 、粘粒矿
物类型 、酸碱度及铁 、铝氧化物含量等许多因素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辽宁省稻 田土壤粘粒 6χ : 5 ∗ΒΑ Ο Ο 7含量
与有效 (; 含量之间的关系见图 ∀ 5 从图 ∀ 可见 ,
土壤有效 (; 含量亦随枯粒含量增加而提高 5 表
明粘粒含量对 (; 的有效性确有影响 5
召。尸 ‘!∀#∃%%卜&拐权栩
有关 ∃ 辽宁省种稻的土壤类型较多 , 各地土壤
∋ ( 值 、粘粒含量和铁 、铝氧化物含量变化很
大 , 究竟这些因素对有效 )∗ 含量有何影响 , 本
文进一步做了探讨 ∃
土壤 ∋ ( 除了水浸测定外 , 对水浸 ∋ ( +
的土壤样品又用 , − ., · / 一’ 0 1 浸提测定 2代
换性酸度 3 ∃ ∋ ( 测定值和有效 )∗ 含量进行回归
分析的结果示于图 4 ∃
45 6 5 75 85 #5 95
枯粒含: ; ,1 < = . > : . > : 2 ? 3
3 一 # 4 2< 3
# ≅ 圈 6 水田土城有效 Α∗ 含: 和粘较含: 的关系
> Β ∃ 6 Χ = ,1 :∗. > Α Δ ∗∋ Ε= : Φ = > 1 & 1 ∗,1 Ε ,= # 4 = . > := >: 1 > Γ = ,1 < = . > %
: = > : . Η Ι1 Γ Γ < # 5 44 ∃
ϑ Κ ΙΛ 络合剂提取的 Μ= 、 Λ ,含量和有效
)∗ 含量之间的关系见图 7 , 从图 7 可见 , ϑ Κ ΙΛ
提取的 Μ = 含量和有效 )∗ 含量呈 明显的负相
关 , 随着 Μ= 含量的提高 , 有效 自含量急剧下
降 ,说明稻 田土壤中 Μ= 氧化物对 )∗ 有强烈的
吸附作用 ∃ 从地区分布看 , 正和 ∋ ( 值相反 ,
654#相#5
夕台。尸 日3汤‘%∃ ,4月卜一咬Α拼神
介,Ν’∃Ν=咋万ΝΑΝ,昨尸召。/
Ο‘!一#∃%。,,卜吧端权栩
圈 4 水田土城 ∋ ( 值和有效 Α∗ 含 : 的关系
> Β ∃ 4 Χ = ,1 : ∗. > Α Δ ∗∋ 反: Φ= = > 1 & 1 ∗,1 Ε ,= # 4 = . > := > : 1 > Γ ∋ ( & 1 ,Π =
. Η ∋ 1 Γ Γ < # 5 44∃
从图 4 可以看出 , 辽宁省水 田土壤无论盐
浸 ∋ ( 或水浸 ∋ ( 均与有效 )∗ 含量呈显著的正
相关 Ο水浸 ∋ ( 值每升高 4 个单位 , 有效 )∗ 含量
大约增加 9 − Β · 4 5 5 Θ 一 ‘ ∃ 在所取的 # 个土壤样
品的实测值中 , 有效 )∗ 达到高水平 2 45 一 4 # − Β
· 45 5 Θ 一 ‘3的 , 水浸 ∋ ( 值都在 9 以上 , 有效 Α∗
达到很高水平 2 Ρ Σ Α− Β · 6 5 5Θ 一 ‘3的 , 水浸 ∋ (
值基本上都在 以上 , 而有效 )∗ 处于低 28 ∃ # 一
9 ∃ . − Β · 4 5 5 Θ 一 ’ 3 或很 低水平 2 2 8 ∃ Α− Β ·
4 5 Θ 一’3 的土壤 , 水浸 ∋ ( 值都在 9 以下 ∃ 由此
可见 , 辽宁省水田土壤酸碱度对有效 )∗ 含量有
决定性的作用 Ο 并且有明显的地区分布 东部山
地稻作区和辽东稻作区大部分土壤 ∋ ( 偏低 ,
所以这些地区土壤明显缺 · Α∗ , 而辽南稻作区及
部分中部稻作区 2如新民 、辽中3大部分土壤 ∋ (
值偏高 , 所以这些地区土壤则不缺 #4 ∃ 我国南
方各地土壤亦发现有效 )∗ 含量与 ∋ ( 值之间
存在类似关系 Τ7∃ ‘·’〕∃
65 Μ= 2 “侣
%Υ# ∃ 5 Λ ,2 ∋ Β
· Σ 一4 3
· 心一4 3
圈 7 水 田土城有效 Α∗ 含: 与 ϑ Κ ΙΛ 浸出凡 、川 的关系
Μ ∗Β ∃ 7 Χ = ,1 : ∗. > Α Δ ∗ ∋ 悦: Φ= = > 1 & 1 ∗,1 Ε,= #4 = . 狱 = > : 1 > Γ ϑ Κ Ι Λ
= ≅ :ς1 = : Μ= 1 > Γ Λ Ω . Η ∋ 1 Γ Γ < # 5 44∃
ϑ Κ ΙΛ 提取的 Μ= 含量以辽南稻作区及部分
∀ 期 邹邦荃 8土滚供 <; 能力及 (; 与 & 、0 的相互作用
> ∃ 值较高的中部稻作区土壤最低 , 而在 >∃ 值
较低的东部山地稻作区和辽东稻作区土壤最
高 5 1 ? 0− 提取的 − %含量和有效 (; 含量亦有
负相关趋势 6图 7 , 但相关系数很低 , 无从确
认 5
综上所述 , 辽宁省稻田土壤有效 (; 含量和
土壤 >∃ 值 、枯粒含量 、1 ? 0− 一 /≅ 含量有密切
关系 , 和 1 ? 0− 一 −Α 含量的关系不明确 , 其相
关系数大小为 8 > ∃ 值ε /≅ ε 枯粒》−% 5 由此可
见 , >∃ 值低 、1 ? 0− 一 /≅ 含量高及缺少粘粒的
土壤 , 有效 (; 含量低 , 供 (; 能力差 , 水 田可能
出现缺 (; 生态表征 ⊥这样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
部山地稻作区和辽东稻作区 ,而供 (; 能力强的
土壤则主要分布在辽南稻作区及部分中部和辽
北稻作区 5
施用高量 (; 肥时 , 最高产量约达到 [ : · 盆 一’
6曲线 7 , 相应的 & 肥用量为 5 9 · 盆 一 , 左
右 5 然而在不施 & 肥引起水稻缺 & 的情况下 ,
高剂量的 (; 肥则出现不良影响 , 招致稻谷产量
降低 5
尹户η 、、
夏, 8 。
硅与氮磷的相互作用
作者前期发表的一些试验结果 δ5 , ·们 已证
明水稻施用 (; 肥有促进生长 、增强抗病和抗倒
伏能力 、提高稻谷和稻草产量和减轻 _ Χ 毒的
明显效果 , 并且 (; 和 & 、0 、肥料配合施用可以
提高肥效 5 为了进一步阐明 & 、0 肥和 (; 肥之
间的相互作用 , 采用二次正交 回归设计进行了
盆钵试验 5
盆钵试验采用 ∀9 Ω ∀ 9Φ Ο 瓷盆 , 容土量
∀Σϑ · 盆 一 ‘⊥供试土壤为草甸棕壤 , 土壤 > ∃ 6水 7
9 5 9 ⊥ & 、0 、(; 三因素 9 水平共 ∀: 个处理 , 其用
量范 围为 8 & 。一 ! 5 9 · 盆一 ‘, 0 ∗一 ∀ 5 9 ·
盆一 ‘, 9 : 一 Χ 5 鲍 · 盆 一‘ ⊥水稻栽培管理按常规
盆钵试验技术实施 , 并进行生长动态观测及最
终产量分析 5
在本试验中 & 表现增产幅度最高 , 但其增
产情况明显地受 (; 的影响 6图 !7 5 从图 ! 可见 ,
增施 (; 肥可提高 & 肥的增产效果 , 并且提高了
水稻对 & 肥的耐受力 5 例如 , 在 0 肥施用量中
等水平下 , 不施 (; 肥对 & 肥增产曲线的最高值
大约为 · 盆一 ’6曲线 7 , 相应的 & 肥用量
大约为 ∀ 5 ∴ Ζ · 盆一 ’⊥ 施用中等剂量 (; 肥时 , &
肥增产曲线的最高值增到 ! ∴ · 盆 一’左右6曲
线 ∀7 , 相应的 & 肥用量约为 5 Ζ · 盆一 , ⊥ 当
: : 、 ! : 5 ∀ 9 ∀ ∀9
& ‘皿 · , = , 7
:∴的
兮,5卜‘Τ“叫礼冲即
田 ! 9 与 & 不同荆= 配合施用对水稻产= 的影响
/二 5 ! %ΧΧ Δ ≅ Χ ≅ ≅ Β Η Π Γ 4; ΒΔ < 4 Γ = ≅吕 Β Η9 Γ > > Α;≅ Γ =≅Ι ;Χ ≅ Β Ο Θ ;Χ Γ = ;Β Χ
Ρ ;=卜ΠΓ 4; Β Δ < 4Γ = ≅ < Β Η & ΒΧ 石≅ ≅ 如≅Α Ι 5
; , , 9 8 (; 水平 9 Α≅ Π ≅ Α, 0二 5 ∀ 9‘ · 卯= 一’5
& 肥亦表现对谷草比影响最大 , 其影响性
质是随 & 肥用量的增加 ,谷草比几乎呈直线地
急剧降低 5 9 肥对谷草比亦有影响 , 但其影响
性质是开始随着 (; 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 进一
步大量增施 (; 肥时却又明显提高 ,并且其变化
受 & 肥用量的影响 6图 9 7 5
在该土壤上 (; 肥对水稻有显著的增产效
果 , 但此效果不仅受 & 肥 的影响 , 而且和 0 肥
有密切关系5 从图 [ 可见 , 在缺 0 的情况下 , (;
肥的增产幅度很小 , 未表现有弥补 0 素不足之
作用 , 而且当大剂量施用时还有不 良效果 6曲线
和 ∀7 ⊥增大 0 肥用量时 (; 肥的增产效果显著
提高 , (; 肥的需用量或耐受量亦随之增加 6曲
线 和 !7 5 从图 [ 也可看出 , 0 肥的明显效果 ,
此效果随 (; 肥的配合施用而显著提高 , 但过量
增施 0 肥时 , 即使配合增施 <; 肥也无益于增
产 , 若在缺 (; 的情况下反有不利影响 6曲线 97 5
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 (; 能提高土壤中0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 的需要量 5 因此 , (; 和 0 在植物营养上存在
着明显的协合作用 5 这可能是一定土壤植物系
统中 (; 一 0 联合效应的主要原因 5 0 肥对谷草
比的影响与 (; 肥有相似的性质 , 因此在 0 与 (;
相互作用下谷草比的变化有如图 Ζ 所示的规
律 5二‘Ξ,兰ΑΨ艺Ζ民公树冲
[∀ΟΥ,,∃趁∃∴“五树物
4 # #4 与 ] 不同剂: 配合旅用对水稻谷草比的影晌
Μ ∗∗ ∃ # Ω> > Π = > = = . Η & 1 ς ∗. Π Α ς1 := Α . Η # 4 1 ∋ Ι,∗= 1 :目 ∗> = . − Ε ∗> 1 %
: ∗. > Φ ∗:Δ & 1 ς ∗. Π Α ς 1 : = Α . Η ] . > ς ∗= = Ψ Α : ς1 Φ ς 1 :∗. ∃
次斌
月?、 ⊥ ·、_ ,
, Υ
圈 , Α∗ 与 Ι 不同荆: 配合施用对水稻谷草比的影响
Μ, Β ∃ Ω > > Π =讹 = . Η & 1 ς ∗. Π Α ς 1 : = Α . Η # 4 1 ∋ ∋ ,∗= 1 := Γ ∗> [ . − Ε ∗> 1 :∗. >
Φ ∗: Δ & 1 ς∗ .Π Α ς 1 : = Α . Η Ι . > ς ∗= = Ψ Α : ς 1 Φ ς 1 : ∗. ∃
对本试验三因素不同水平相互作用下的三
维空间可能出现的谷草比 2 ≅ 3和稻谷产量 2 ⎯ 3
进行回归分析 , 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 α β 8 ∃ β 9 7 χ 8 7 5 ∃ β 78 δ 一 6 5 ∃ 6 Θ β δ 6
由此方程可以得出最高稻谷产量大约出现在谷
草比 4 ∃ 5 一 4 ∃ 4 的范围内∃
综上 所述 , 为了获得 水稻的最佳产量 , )∗
肥应与 ] 、Ι 肥料适当配合施用 ∃ 在本试验条件
下三因素的适宜配 比大约为 ] Ι )∗ ⊥ 4
5∃ 8 一 5∃ 6 , 4 ∃ Θ 6 一 6 ∃ 8 # ∃ 相应于最高产量的
适宜配比必然因土壤供给 ] 、 Ι 、 )∗ 元素的能力
而异 , 其经济最佳配 比则尚需考虑肥料的价格
与稻谷产值的关系 ∃ 然而对于 ] 、 Ι 、)∗ 都缺乏
的土壤来说 ,这一比例范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诩4756似2⋯丢·“!,%。Ζ卜“‘%长勿理
5 ∃ , 7 ∃ 6 7# # ∃ 邹 ∃ ‘#
): 2 · ∋ . , Υ 3
45 ∃ 57 44 ∃ 55
圈 ‘ Α∗ 与 Ι 不同荆: 配合旅用对水稻产 : 的影响
> 盆∃ ‘Ω >Η, ∃ = >[ = . Η &1 9 . Π Α ς1 : =Α . Η # 4 1 ∋ ∋ ,∗ = 1 : =Γ ∗> = . − Ε ∗>1 :∗. >
Φ ∗: Δ & 1 云. Π 一 ς1 :=Α . Η Ι . > ς∗ = = < ∗= ,Γ ∃
∗ , 6 , 7 , 8 , # ∋ 水平 ∋ ,= &= ,, ] α 6 ∃ 6 # Θ · ∋. : 一’∃
的有效性 , 但最近有人试验证明 Α∗ 无此作用 ,
仅由于减少 ε > 的吸收 、提高植物体内 ΙΨ ε >
比例而增加 Ι 的活性 〔∃ 〕∃ #4 提高光合效率促进
植物生长的同时 , 对 Ι 的需要必然增加 Ο 另一
方面 , Ι 促进 ] 素吸收和植物生长亦会提高对
8 结 论
8 ∃ 4 辽宁省不同地区水田土壤有效 )∗ 含量差
∀ 期 邹邦荃 8土坡供 <; 能力及 <; 与 & 、0 的相互作用 9 9
异很大 , 和土壤 >∃ 值及枯粒含量有明显的正
相关 , 而与 1 ? 0− 一 /≅ 含量呈负相关 5 > ∃ 值
低 、 1 ? 0− 一 /≅ 含量高或缺少粘粒的土壤有效
<; 含量低 , 属于供 (; 能力弱的土壤 , 主要分布
在东部山地稻作 区和辽东 稻作区 5 相 反 , >∃
高 、 1 ? 0− 一 /≅ 含量低或富含粘粒的土壤有效
(; 含量高 , 属于供 <; 能力强的土集 , 主要分布
在辽南稻作区及部分中部和北部稻作区 5
! 5 ∀ 在缺 (; 土壤上施 (; 可以提高 & 肥的增
产效果 , 并能提高水稻对高量 & 肥的耐受力 ,
但在水稻缺 & 情况下高量的 (; 肥则有不 良效
果 5 9 肥和 0 肥之间亦有互相促进肥效的关
系 5 本试验得出的最佳 & 8 0 8 (; 为 8 。5 ! 一
: · Ζ ∀ , 5 ∀ 一 ∀ 5 ! 9 5 & 、0 、 9 都显著影响水稻的
谷草比 , 在三者相互作用下谷草比 6α 7和稻谷
产量 63 7的关系为 3 γ ∴ ! 5 ∴ [ ι ! : 5 ∴ !α 一
∀ : Ζ 5 ∀ ∴α , , 大约在 5 : 一 Ω 5 Α 的谷草比范畴内
稻谷产量最高 5
今考文献
邹邦荃 、杨报玉等 5 ∴ 5 稻作曾养的研究6% 7某些元索对水
稻杂文种的生长效应 5 辽宁农业科学 , 6∀7 8 [一∀ 5
∀ 邹邦羞 、 = 奋田等 5 , ∴ 5 稠作普养的研究6柑 7省内几种含
硅度涟的化学成分及对水租的普养效应 5 辽宁农业科学 ,
6 7 8 9一 ∴ 5
范业成 、自其狡等 5 ∴ 5 江西省主要水箱土硅素有效性的
· 研究5 土城通报 , 6 7 8 Ζ一∴5
! , 奋田 、邹邦羞等5 ∴ 5 稻作曹养的研究6 % 7锌 、硅对水
稻的增产效应 5 辽宁农业科学 , 6!7 8 一 ∴ ,
< 藏套林 、张效朴 、何电像 5 ∴ ∀ 5 我国南方水稻土供硅能力
的研究 5 土城学报 , , 6∀ 7 8 一 ! : ·
‘ 藏感林、 王应 拴 5 ∴ [ 5 太溯地 区水稻施用硅肥的初步研
究 5 土城通报 , Ζ6 !7 8 ΛΒ <≅ 5 Λ.
, 藏感杯 ⊥ ∴ Ζ 5 土城有效硅含= 变化的初步研究 5 土城 , ,
6 7 8 ∀ 一 ∀ [ 5
∴ 离桥英一 、三宅蜻人5 Ζ [ 5 植物界 仁书汁 石少才映植物分
布‘8 。‘、丫 5 日本土城肥料学杂志 , 一, 6Ζ 7 8 ∀ [一 :[ 5
, _ Γ , )5 / 5 压 ? Γ Σ ΓΚ Γ Β Κ; , ∋ 5 : 5 & ≅ , Γ <讲≅ = < Β Η <;Α;≅ Β Χ
Χ Δ =Ι = ;Β Χ ;Χ =; ≅ ≅ 0ΑΓ Χ =< 5 ? 4 Γ Χ Β Γ ≅ = ;Β Χ 5 ∗Η ! =Κ %Χ= ≅4Χ Γ =ΗΒ Χ Γ Α
# Β Χ ϑ 4 ≅ < < Β Η 9: 氏;≅ Χ ≅ ≅ φ Β Α5 柑 , Ψ”=Β )Γ琳Χ , 9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