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报 年 月 第 !∀ 卷 第 期
# ∃ %& ∋ ( ∋ )∗ + , & − . ∗ / − 00 .%∋ 1 ∋ #∗ .∗2 3 , −0 4 5 , ! ∀ 6 7 8 9 ! 一 9: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研究 关
彭镇华 王 成 ‘ ’ 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沈京 ‘ ; ‘7
【摘要】 河流沿线土地是与河流 、湖泊的生态学过程紧密相连 , 直接受洪水影响的沿河6湖 7土地带 5 本文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 结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理论 , 对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和土地利用的原
则 、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人探讨 5 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包括土地的生态效益安全 、经济
效益安全与社会效益安全 ∀ 个方面 , 土地利用策略的原则是要确保三者的统一 , 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部 <
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是要把治理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 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土地的安全建设 , 实行以增加林
木比重为主的近自然的利用和管理对策 < 根据河流特征的地域分异来确定不同河流 、不同河段的利用模
式 , 并基于洪水干扰的风险等级和河流沿线土地的空间分异规律 , 认为在河流沿线的纵向上 , 分别上中下
游不同河段实施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管理对策 <横向上按照土地分异性和洪水安全性 , 分别弹性利用带 、
脆弱利用带和稳定利用带 ∀ 条不同土地带采取不同的利用对策 5
关健词 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河流沿线 土地安全 洪水风险 土地利用对策
文章编号 ! ! 一 ; ∀∀ 6 7 一 9 ! 一 : 中图分类号 / ∀ ! 5 , = !> ! 5 文献标识码 −
.?≅ Α 5 ΒΧ Δ ΧΕ4? Ε雌口 Φ≅ 4 ΦΓ Δ 4Φ≅Δ ? 4Δ ? · Η ∋ & 2 Ιϑ Δ≅ ϑ Β ? , Κ − & 2 # ϑΔ ≅ Λ 6凡黔Ι4Μϑ Ν< 王ΧΕ ΦΕ ΒΕΔ ΟΠ /汾冷Ε州 , 以Φ’Ν ΔΧ月“Α 叨岁 ΟΠ 万汾豁Ε理 , 及心Φ叮 ! ; ! 7一以Φ≅ · ) · 月却Θ · ∋ 由艺二 , ! ∀ 6 7 8 9 ! 一 9 : 5
Ρ ϑΔ Ν? ≅ Α ≅ Δ?4 ΕΦ Γ Δ 4 !: Ο≅ Δ Σ Φ≅Α ΟΠ Ν?≅ Α 加≅ Δ Εϑ ? Ε !: Φ≅ΧΔ 0? 4? Τ ΝΥ 4Δ Ν? ΕΔΑ ΕΟ Εϑ Δ ΔΜΟ ΝΟΛ ΦΔ ?Ν 04ΟΜ ΔΧ ΟΠ 4Φ Γ Δ4 ?≅ Α Ν? ΣΔ ,?≅ Α Α Φ4Δ ΔΕΝΥ ?ΠΔ Δ ΕΔΑ Ο4 Δ ≅ Α ? ≅ Λ Δ4 Δ Α ΤΥ ΠΝ。7 」5 #Ο ς Τ Φ≅ ΔΑ Κ ΦΕϑ ΔΜΟΝ 眼ΦΔ ?Ν Η 4 Φ≅ ΔΦ0ΝΔΧ ? ≅ Α ΕϑΔ ΕϑΔΟ 可 Ο Π ΝΟ 4巴 Ε Ω≅ Δ ΕΚΟ4 Σ ΧΥΧΕ Δς Φ≅ #ϑ Φ≅ ? , ΕϑΔ Ν? ≅ Α ΧΜ ? 0Δ ΧΔΜ Β 4Φ ΕΥ , ΕϑΔ 04Φ ≅ ΔΦ0ΝΔΧ ? ≅ Α Α Φ4ΔΜ ΕΦΟ ≅ ? Ν Εϑ Ο Β Λ ϑ ΕΧ , ΕϑΔ Ε ϑΔΟ 4Δ ΕΦΔ ?Ν Τ?Χ ΦΧ?≅ Α ΧΕ4? Ε铭Υ Κ Δ4Δ ΜΟς Η4Δ ϑΔ≅Χ ΦΓ ΔΝ Υ ΧΕΒ Α ΦΔΑ Φ≅ Εϑ ΦΧ Η ? Η Δ 4 5 Ρ ϑ Δ Ν?≅ ΑΧΜ ? ΗΔ ΧΔ Δ Β 4Φ ΕΥ ΧϑΟ Β ΝΑ Φ≅ Δ ΝΒ Α Δ Εϑ 4Δ Δ ?Χ Η Δ ΔΕΧ Ο ΠΔΜΟ 】Ο Λ ΦΔ?Ν ΤΔ ≅ Δ ΠΦΕ ΧΔΜ Β 4Φ ΕΥ , ΔΜΟ≅ ς ΦΔ ?Ν ΤΔ ≅ Δ ΠΦΕ ΧΔ Δ Β 4Φ ΕΥ , ? ≅ Α 二Φ?Ν ΤΔ ≅ ΔΠ ΦΕ ΧΔ Δ Β 4Φ ΕΥ 5 Ρ ϑΔ Ν? ≅ Α 一 Β ΧΔ Η 4Φ ≅ ΔΦΗΝΔΧ ΧϑΟ Β ΝΑΤΔ ΕΟ ΠΦ≅Α ΕϑΔ Τ ΔΧ Ε Β ≅ ΦΕΦ吃 ΧΔ ΔΕΦΟ≅ ? ≅ Α Δ ≅Χ Β 4 Δ Φ≅Ε Δ Λ 4? ΕΦΟ≅ Ο Π Εϑ Δ Εϑ 4 ΔΔ 0 4Φ≅ Δ Φ0ΝΔ Χ Ε眼Δ Εϑ Δ 4 5 Ρ ϑΔ Α Φ4ΔΜ ΕΦΟ≅ ?Ν
ΕϑΟ Β Λ ϑ ΕΧ Χ ϑΟ Β ΝΑ Τ Δ ΕΟ ΜΟς ΤΦ≅ Δ ς ?≅ 罗ς Δ ≅ Ε ?≅ Α Α Δ Γ ΔΝ Ο Η ς Δ ≅ Ε ΕΟ Λ Δ Εϑ Δ4 , ΧΕ 4 Δ ≅ Λ Ε ϑΔ ≅ ΕϑΔ Ν?≅ ΑΧ Μ? Η Δ ΧΔ Δ Β 4Φ ΕΥ ΤΥ Γ ?4 ΦΞΟ ΒΧ ς Δ?ΧΒ 4ΔΧ , ? ≅ Α Δ别泞Υ ΟΒ Ε ΕϑΔ ≅ Δ ? 4 ≅? Ε Β 4?Ν Ν? ≅ Α 一 ΒΧ Δ ?≅ Α ς ? ≅ ? Λ Φ≅ Λ ΧΕ 4 ?ΕΔ Λ Υ ΤΥ Φ≅ Δ4Δ?Χ Φ≅Λ Εϑ Δ 04Ο ΗΟ 4 ΕΦΟ ≅ Ο Π ΠΟ 4 ΞΔΧ Ε 5 1 ΦΠΕ Δ4≅ Ε Α Δ Γ ΔΝΟ 0ς Δ ≅ Ε ς 记ΔΝ Χ Χ ϑΟΒ ΝΑ ΤΔ ΧΔ ΝΔΜ ΕΔ Α Φ≅ Α ΦΠΕ Δ4Δ ≅ Ε 4Φ Γ Δ4Χ ? ≅ Α 4 Δ Λ ΦΟ ≅Χ 5 −Μ ΜΟ 4Α Φ≅ Λ ΕΟ Εϑ Δ 4Φ ΧΣ Λ 4 ?Α ΔΧΟΠ ΠΝ Ν洲Ψ 】Α ΦΧ ΕΒ4 Τ?≅ ΜΔ ? ≅ Α Χ Η ? ΕΦ?Ν Α ΦΠΕ Δ4Δ≅ ΕΦ? ΕΦΟ≅ Ο Π Ν? ≅ ΑΧ ≅ Δ?4 4Φ Γ Δ 4 , Ε ϑΔ Α ΦΠ Δ 4 Δ ≅ Ε ς ?≅ 眼Φ吃 ΧΕ 4? Ε呀Υ Κ ΦΕϑ Α ΦΠΕ Δ4 Δ ≅ ΕΑ ΦΧΕ Β Εϑ ? ≅ Δ Δ Α Δ Λ 4 Δ Δ Χϑ Ο Β ΝΑ Τ Δ Μ? 4 ΦΔΑ Ο Β Ε Φ≅ Α ΦΠ Δ 4Δ ≅ Ε 4Δ? Δ ϑ Φ≅ Β Η ΧΕ4Δ?ς , ς ΦΑ ΧΕ4Δ? ς , ?≅ Α Α Ο Κ ≅Χ Ε4Δ? ς Τ?Χ ΔΑ Ο≅ΕϑΔ ΧΗ ? ΕΦ?Ν ΑΦΠΠΔ4Δ≅ ΕΦ? ΕΦΟ≅ ΟΠ 4Φ Γ Δ 4 ? ≅ Α Ν? ≅ Α Χ ≅ Δ?4 Τ Υ Φ≅ !眼ΦΕ Β Α Φ≅ ?Ν ΑΦ4Δ Δ ΕΦΟ ≅ , Κ肠ΝΔ Τ ?Χ ΔΑ Ο≅ ΕϑΔ 即 ? ΕΦ?Ν Α ΦΠΠΔ 4Δ ≅ ΕΦΞ?Ε ΦΟ≅ ? ≅ Α ΧΔΜ Β 4Φ ΕΥ Α Β 4Φ 吧 ΠΝ ‘众% Φ≅ Δ4ΟΧ Α Φ4ΔΜ ΕΦΟ ≅ , ΕϑΔ Β ΕΦΝΦΘ? ΕΦΟ≅ Χ Ε4? ΕΔ盯 ΧϑΟ ΒΝ Α ΤΔ ΔΝ?Χ ΦΠΦ ΔΑ ?≅ Α ? Φς ΔΑ ? Ε Π4 昭ΦΝΔΒ ΧΔ ΘΟ ≅Δ , Χ Ε?Τ ΝΔ ΒΧΔ ΘΟ≅ Δ , ?≅ Α ΔΝ?Χ Ε ΦΔ Β ΧΔ ΘΟ≅ Δ , 4ΔΧ 0ΔΜΕ ΦΓΔΝ Υ 5
Ζ ΔΥ Κ Ο油 /∗ 4 ΔΧ Ε Ω ≅ Δ ΕΚΟ 4Σ Χ邓ΕΔς , , ΦΓ Δ 4Φ ≅ Δ ?4 Δ? , .之 ≅ Α ΧΔ ΔΒ 4Φ ΕΥ , /Ν 〔Ψ 二心 4Φ ΧΣ 5 .? ≅ Α 一ΒΧΔ Χ Ε4?Ε 呀Υ ·
引 官
河流是贯穿于不同地域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联接
线 , 对沿线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 是构成中国森林生
态网络体系的主体框架之一〔川 5 人类对河流及河流沿线土
地的开发利用是久远而普遍的 , 成为人类最早的农业开发区
和发祥地 5 但对河流沿线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一些不合理的人
为整治活动 , 特别是对洪泛森林和河岸湖岸植被带的肆意破
坏 , 严重地抹杀了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的自然属性 , 使之在
外观上更加趋于规则化和同质化 5 与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息
息相关的许多生态学过程 , 也因之而受到干扰或完全割裂,
造成河水断流 , 水质污染 , 水禽 、候鸟减少乃至濒临灭绝 , 鱼
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 ∴ , 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洪水的发
生 、发展和成灾过程 , 使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的生态环境不
断恶化 5 甚至引发如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等 5
从当今多数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来看 , 主要是针对
∀ 种情况进行 , 即沿着河谷的横向 、纵向和垂直 ∀ 个方向跨
越一系列尺度的环境梯度的重建 < 土地斑块之间生态联接
6Δ ΜΟΝ 吧ΦΜ ?Ν ΜΟ ≅ ≅Δ ΜΕ ΦΓ ΕΥ 7关系的重建 < 一些自然动态准平衡状
态的重建Ν ∴ , 其核心还是要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整体
性【’, ‘“! 5 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范围和时间来看 , 无论是在
河流中 、上游的河谷盆地 , 还是在下游的洪泛平原 , 由于河流
沿线土地已经长期被人类利用 , 完全的退出是不现实的 , 短
期内也不可能实现 5 本文基于洪水风险等级 、 防洪工程的风
险率和河流沿线土地空间分异规律, 提出了河流沿线土地利
用策略 , 对于洪水灾后确定退耕还河6湖 7的范围, 提高河流
沿线土地安全性 , 促进河流的生态恢复 , 完善河流沿线的森
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 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5
5 国家科技部农业专项研究项 目6;9 一! !一 !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目6∀6=7 ] 67 Ν> , ∀ !> !] ∀ 7 5
, , 通讯联系人 5
! 一 一 !] 收稿 , ! 一; 一 接受 5
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河流沿线土地的利用问题
5 ! 河流沿线土地涉及的范围
河流在景观6Ν? ≅ ΑΧ# 叩Δ 7水平上是一个线状廊道 5 景观生
态学家 /Ο 4ς ?≅ 在 !;;: 提出的河流廊道6ΧΕ 4Δ ?ς Ο4 4Φ ΓΔ 4 ΜΟ4 Ξ
4Φ ΑΟ 47 概念 , 其涵盖范围比单纯的河流要广泛得多 , 而与河岸
带的概念更为相近 5 但这两种概念更多考虑的是通常意义上
的河水影响范围 , 在外观上是一条狭长的植被带 , 以研究水
生生物和河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河流连续体功能维持等
生态学过程为主要目的 5 但无论从研究范围还是研究内容
上 , 这些研究都没有对洪水干扰的作用规律给予充分的重
视 5 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研究表明, 洪水作为河流及河流
沿线景观最常见的干扰事件 , 对河流及河流沿线景观的外貌
和内部生态学过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 ) 5 近年来许多国
家和地区河流洪灾不断 , 流域生态环境 日益恶化的现实说
明 , 我们在管理河流和经营河流沿线土地的过程中 , 必须充
分考虑洪水的影响 , 采取与洪水共存的土地利用策略 5
所谓河流沿线土地 , 是指河流本身及与之相连的湖泊 、
湿地等各种水体 , 以及受洪水波及的广大洪泛平原和部分坡
地 、岗地 , 也就是说包括了直接受洪水影响和威胁的沿河
6湖7土地 5 从其内部结构来看 , 无论是在河流纵向还是横 向
的变化上, 河流沿线土地都是由水体、滩地 、林地6带 7、农 田
等各种斑块和河流 、道路、河岸带等廊道构成的土地镶嵌体
6Ν? ≅ Α Ω ΦΔ 7 5 5 调整沿河土地利用策略的必要性
6!7 它与当地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 影响流域水资源分配 ,
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一环 5 我国河流众多 , 流域
面积在 ! ϑ ς 的河流有 : 万多条 , 河流沿线土地由于有充
足的水源供应 , 一直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地带 5 长江流域占全
国 !9 5 9 ⊥ 的国土面积 , 却汇集了全国 ⊥ 的人 口 , 创造了国
内生产总值的 ⊥ 以上 5 目前 , 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 , 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坡耕地退耕还草还林以及河流源头区
的天然林保护 , 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 但对于受洪水威
胁最为严重的河流沿线土地的生态建设 ,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 5 而洪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 如河道行洪不畅 , 人为
挤占河道 , 蓄滞洪区无法启用等诸多问题 , 都深刻地昭示我
们 8防洪减灾和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 , 不能仅仅注重河流源
头及集水区坡地的水土保持建设 , 对于受洪水冲击最为严重
的河流沿线土地利用格局也必须进行调整 5
67 它是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通常认为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 ⊥ , 而且均
匀分布 , 生态环境就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要求 5 但从我
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 除了受粮食生产的制约以外 , 气候 、地貌
因素也决定了有些地方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 5 同时 , 在
近 ! 年 、 年我们应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 应该着重作好那
些工作_ 我们提出了建设 由“点” 、 “线” 、 “面 ”三大类型组成
的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构想 , 使我们在不可能达到
∀ ⊥ 森林覆盖率的情况下 , 通过科学地规划 , 进 行 “点” 、
“线” 、 “面”建设达到 ∀ ⊥ 硬盖率所具有的效益 , 这是完全有
可能的, 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 为我国生态环境建
设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 〕5 在长江中下游滩地的综合治理
与开发过程中, 通过多种开发模式 , 取得了抑螺防病、有效利
用和增加收人的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 河流是连
接“点”和 “面”的生态纽带 , 因此要加强以长江 、黄河等大江
大河为主体的众多河流沿线的人工造林 , 建立河岸保护植被
带和改善农田 、村庄内部的植物配置结构的森林生态网络建
设模式 , 使河流成为联接“点”和 “面”的生态廊道 , 促进河流
的生态恢复 , 增强河流沿线土地抗洪水干扰的能力 5
6∀7 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最为密切 , 与洪水关系最为直
接 5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最多的就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
关的农田 、村庄 、道路等土地类型 , 洪灾损失几乎都集中在这
个范围内 5 应该看到 , 无论是在自然景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
区 , 还是在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区 , 洪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 这
是河流本身的属性 5 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5 !; ;9 长江洪水过
后 , 国家提出“封山育林 , 退耕还林 , 退田还湖 , 平院行洪”等 ,
体现了对长江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5 但在退耕范围大
小 、退耕后的土地是还河6湖 7, 还是还林 、还草建立保护区等
具体环节上 , 需要形成统一的认识 5 除了由于河流沿线土地
与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 退耕难度大的现实因
素以外 , 根本原因还在于 8 我们对河流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对
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认识不足 , 对于基于洪水干扰的河
谷土地分异规律认识不足 5
6 7 它与河流 、湖泊 、湿地的生态学过程密切相连 , 是退
化河流生态恢复的重要环节 5 河流及湖泊沿岸具有一定宽度
的植被带 5 是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 5 河
岸植被的存在 , 不仅给河流生物带来了阴凉、低蒸发的环境 ,
而且以落叶 、有机体碎屑 、 碎木片等为其提供了食物和栖息
场所〔∀ · · ] ∴ , 如我国的洞庭湖、 都阳湖等成为世界关注的候
鸟栖息地 5 河岸防护林及其它植被作为侧方径流的缓冲带
6ΤΟΠ ΠΔ 4 ΘΟ ≅Δ 7, 对于保持河流水质 、 减轻河水污染 、 维持各种
鱼类的生存有重要作用 [, 5 ∴ 5 另外 , 它也是景观连接的纽带 ,
从河流源头的集水区到下游河 口 , 从河道向两侧的山体 , 通
过河流廊道而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并加强了斑块 、基质
之间的连接作用 , 因此 , 在退化河流 、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
洪水过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 ,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 从而调整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结构 , 保持和恢复一定宽度的河岸植被带
是非常重要的 5
5 ∀ 关于河流沿线土地安全的认识问题
无论是纯自然景观 , 还是夹杂着各种人工构筑体的半自
然景观 , 我们都希望它能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能够抵
御来 自内部和外界干扰的冲击 , 为人类提供舒适、和谐 、安定
的生存环境 5 对于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来说 , 土地安全针对
于不同的主体所考虑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 基于河流及河流沿
线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考虑 , 存在一个保护河流水生
生物、河岸植被带生物多样性 , 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联
接的生态效益安全 < 对于河流沿线的农田 、果园等农林牧业
期 彭镇华等 8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研究 9∀
生产用地 , 有一个保证生产土地不受损害或破坏的经济效益
安全 < 而对于工厂 、道桥 、村镇等人工构筑体, 主要考虑的是
要避免生命财产损失的社会效益安全 5 虽然 ∀ 种安全都是要
减少土地的波动性 , 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5 但土地生
态效益安全是允许土地内部各种干扰甚至包括洪水 、干早 、
火等重大干扰的存在, 允许局部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化, 追
求的是在宏观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而土地的经济效益安全
和社会效益安全则是要保证土地减少或不受干扰的威胁 , 对
于干扰采取排斥的态度 , 特别是土地社会效益安全 , 对于洪
水 、干早 、火等重大干扰事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范和剔除 ,
避免土地遭受损害和损失 , 追求从局部到整体的绝对的稳
定 5 因此 , ∀ 种土地安全追求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 它们存在
着矛盾 5 这种矛盾随着人工利用土地范围的扩大而加深 5 对
于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人们来说 , 最关心的是 自己所经营的土
地和构筑的住所 、道桥等人工构筑体的安全问题 , 而对河流
及河流沿线土地的生态效益安全关注极少 , 因此土地安全是
以人类的要求为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 5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耕地资源需求的增加, 人类对河流
沿线土地利用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 人工改河造地 、修筑
防洪堤坝 、兴建水库 、疏通河道等追求最大限度利用河流沿
线土地和防范洪水干扰的人类活动见著于河流的各个部位 5
河流沿线土地的过度开垦利用 , 造成了 自然景观的大量减少
和破碎化 , 其中对与河流生态系统空间联接性和河流沿线土
地安全性密切相关的河岸植被带影响最大 5 全世界 ⊥ 以
上的河岸植被已经不复存在, 剩余的部分也在迅速消失Ν;) ,
而且现存的和正在构建的河岸植被 , 人工化、窄化 、配置单一
化的现象非常普遍 5 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和
洪水频繁泛滥的现实昭示我们 , 单纯追求土地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安全而忽视土地生态效益安全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
但仅仅强调土地生态效益安全而无视生产生活用地的安全
问题也难以被百姓接受 , 实践中也行不通 5 !; ;9 年我国长
江 、嫩江 、松花江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流域生态环境的严
重退化[’∀ 〕5 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许多生
态学家对河流沿线土地利用格局 、湿地功能 、河岸植被带状
况与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性 、 生物多样性保护 、洪水干扰的关
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呜, “一‘“! 5 重建河岸植被带、适当退耕
还河还湖等措施成为河流管理的一种趋势
因此 , 要追求 ∀ 种土地安全的统一 ,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的方针 , 把土地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有机
地结合起来 , 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部 5 在兴林治山 、加快防洪
工程建设的同时 , 还必须加强江、湖及其相关地带的综合治
理 5 通过调整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 , 构筑贯通整个河
流沿线的以森林为主体的土地保安体系 5
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 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其中在流域内
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有两条值得总结的经验 , 即农 田建设
“梯田 ”和森林资源的保护 “封山 ” %川 5 而对河流沿线土地的
开发利用, 是与治水紧密相连的 , 其中以黄河的治理最为典
型 5 修筑河堤来确保开垦土地的安全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手
段 , 黄河筑堤虽然使黄河成为“高高在上 ”的一条悬河 , 但它
对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无疑提供了长期的 、最为有效的保
护 5 另外 , 北宋以前劳动人民还创造出来的一种水利田一围
田或坪田开垦方式, 这种开垦方式在太湖、洞庭湖流域及长江
沿岸是非常普遍的 , 对于利用较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口发
挥了重要作用〔‘ ∴ , 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做法 5 因此5 我国能
用占世界 > ⊥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 的人口 , 创造了世界公
认的奇迹 , 这些成功的开发模式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
但是 , 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说明 , 我们
在流域管理和开发方面出了间题 , 症结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传
统的开发模式不合理 , 更直接的原 因在于超过了一定的
“度” 5 就河流沿线土地开发而言, 首先是围河湖范围不断扩
大 , 在大河 、湖岸内又在围田 5 以洞庭湖为例 , 建国后共修堤
烷 ] ] 个 , 其 中 ] > ϑ衬 以上 ; 个 , 导致湖泊面积减 少
!] :; Σ衬 , 减少调蓄洪水能力 9 5 Ψ Ν护ς ∀ , 加之流域内森林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湖床平均每年淤高 ∀ 5 ]Μ ς , 平均每年新
增湖洲 ϑ澎 , 成为地上“悬湖” [‘9∴ 5 因此, 进入 9 年代以
来 , 出现了中等流量造成较高洪水位和特大灾害损失的现
象 5 其次 5 大江大河修筑堤坝 、河流沿线土地全面开发利用的
做法在中小型河流中也非常普遍 , 山 区河道治理也采用了与
平原区河道相同的做法「’] ⎯ , 而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管理
和开发方式也基本相同 , 这是不妥当的 5 第三 , 河岸防护林的
建设模式不合理 5 无论黄河 、长江等全国性的大河还是一些
地方性的小河, 从上游到下游 , 从西部到东部 , 一行或几行杨
柳构成的防护林培植模式最为普遍 , 这是与河岸 、湖岸防护
林的防护功能 、生态功能极不相称的 5
因此 , 我们必须对河流沿线土地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但现实的情况表明, 西方国家对地广人稀的河流及河流沿线
土地管理模式[:5 川 , 在中国是难以实现的, 我们必须立足于
中国的实际 , 把治理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 探索具有中国特
色的河流沿线土地利用模式 5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 中国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 , 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压力巨大 , 河流沿
线土地的开发是久远而普遍的,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
没有的 5 虽然在几千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国人民付出了沉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的原则 , 就是上述的生态效益安全 、
经济效益安全与社会效益安全三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机
结合 5 在我国 , 河流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在几乎所有的河流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 许多河流已经干枯断流, 华北 、西北地区
的情况尤为严重 5 鉴于此 , 我们认为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策略
的调整要体现以下思想 8 6Ν7 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8 在
治理河流过程中 , 必须强调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5 没有开发就
没有生命力 , 就没有动力 , 群众就没有积极性 , 也不可能实
现 5 同样, 开发中也要有治理的项目, 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的
进一步破坏 , 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 卷
面 , 必须相辅相成 5 应适当调整河流沿线土地利用范围和方
式 , 形成与当地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5
67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8河流沿线土地的防洪问题
重在减灾 , 减少洪水冲毁土地 5 要把防洪工程建设与河流及
河流沿线土地的生态恢复结合起来 , 通过建立河岸保护带 、
保护缓冲带形成生物措施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 把
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净化侧方径流 、 防洪减灾与有效利用结
合起来 5 6∀7 农业与林业相结合 8 在河流沿线土地构成要素
中 , 农田 占有最大的比重 5 对于计划退耕还原的滩地 , 可以发
展林业 、水产养殖业等适应季节性水淹的产业 < 对于继续用
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 可以通过农林混作来改善农田斑块的内
部结构 , 也可以在田埂 、难利用地 、 渠旁等处 , 采取林带 、 片
林 、散生木等多种形式来增加林木 , 这对于增强河谷土地的
安全性 、改善视觉效果和缓冲洪水的冲击是非常必要的 5 6 7
增大 自然成分的比重 8 河流沿线土地多数以农田 、果园 、村庄
等人为利用的土地斑块占主体 , 自然斑块的数量和比重都很
小 5 增大自然成分不仅是指增加林地、草地等受人为活动影
响较小的自然土地斑块 , 而且也包括在河道管理过程中适当
保留河流本身的自然属性 , 如曲流的特点和深槽浅滩系列 ,
以及湿地 、水体等与河流密切相关的斑块类型 5
: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确定
: 5 ! 理论依据
: 5 ! 5 ! 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地区的河流 、同一条河流的不同
河段所处的自然环境 、 社会经济 、人口等本底特征是不一样
的 , 生态效益也不一样 5 大江大河的影响范围广 , 防护林建设
也要达到相应的宽度 , 并与周围的绿化工程相连接 < 在某些
中、小河流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自然的管理 、开发模式 , 充
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5 对于那些季节性涨水的山区河流的河滩
地 , 过去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定的粮食供应 , 但随着当地
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应该发展一些更适合的
生产方式 , 林业是应该提倡的 , 如以杨、柳等适生树种为主的
河滩林 5 对于南方河流沿岸的土地及部分河滩地 5 应针对水
淹期长的特点 , 并结合当地血吸虫病的防治 , 选择耐水淹的
树种和经济作物 < 而对于北方河流来说 5 滩地的干期长 , 土集
盐渍化严重 , 应选择耐盐树种和经济作物进行合理模式配
置 5 因此 , 应该针对不同河流 、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 , 采取相
应的森林生态网络配置模式 5
: 5 ! 5 洪水干扰规律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 , 任何一项用于防
护目的的水利工程 , 都有一个 ! 年 、 : 年或 ! 年不等的
风险等级 5 而这种等级通常是由工程所要保护的对象来确定
的 , 位于重要城市部位的河段防洪标准一般要达到 ∀ 年或
: 年一遇 , 甚至 ! 年一遇 , 在主要农田区 、 重要设施附近
的河段 , 标准也很高, 而在普通的河段防洪等级则相对较低 5
这种防洪工程的等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处在其后方的土地
受洪水威胁的程度 , 超出这些工程防护的洪水之外的洪水 ,
必然会使后方的土地遭受破坏 5 因此, 河流沿线土地与保护
其安全的防洪工程的抗洪水风险等级是一致的 , 而且由于上
游河段抗洪水能力的差异以及局部河段脆弱而可能导致的
灾害 , 使其抗洪水风险的等级偏低 5 因此 , 从河流沿线土地利
用持续的时间、经济收益以及农民在心理上可承受能力方面
考虑 , 以 年 、 ∀ 年或 : 年一遇洪水的波及范围 , 确定洪
水不同干扰后果的空间界线 , 按照保持河流沿线土地生态效
益安全 、经济效益安全与社会效益安全的要求 , 进行安全配
置格局和模式设计 , 实行与当地洪水干扰相适应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 是避免造成不必要损失的根本 5
: 5 ! 5 ∀ 土地分异规律 土地具有异质性的特点 , 这种异质性
在不同的尺度上都是普遍存在的 5 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作为
一种线状景观 , 它的异质性表现在梯度和镶嵌两种形式
上 [ ∴ 5 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在地貌特征 、生态功能 、洪水干扰
状况等方面表现的空间分异性 , 是调整河流沿线土地利用格
局的重要依据 5 据此 , 我们提出以下划分河流沿线土地异质
性方法 8 6!7 纵向分段异质性 8 河流地貌学家在研究河流的过
程中, 十分注重河流纵向的变化 , 通常在纵向上把河流划分
成若干个分段 5 这种划分既有几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大尺度
的上中下游划分 , 也有几百米至几千米小尺度的河段解析 ,
但在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策略方面却很少考虑河流这种纵向
的分异规律 5 我们对河流沿岸洪灾格局的研究表明 , 洪灾在
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也表现出很强的分异性 5 因此 , 要实现
河流沿线土地生态效益安全 、经济效益安全和社会效益安全
的统一 , 也必须按照河流在纵向上所表现的这种异质性 , 进
行整体设计 , 并在细尺度的河段内具体实施 5 67 横向分带异
质性 8洪水在河流横向的波及范围对于不同的洪灾类型来说
是不一样的 , 这种特点在每条河流的各个部分都是普遍存在
的 5 由此分析 , 河流沿线土地随着离河道距离的增加 , 在洪水
安全性方面也不断增加 , 呈梯度式的渐变过程 , 因此 , 可以在
河流的纵向上 , 根据不同等级洪水干扰后果的空间界线 5 把河
流沿线土地由河道向山体划分成弹性利用带、脆弱利用带和
稳定利用带 , 从而确定与洪水干扰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策略 5
: 5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的对策
: 5 5 ! 基于纵向上的分异性 , 分别不同河段实施人为干扰程
度不同的管理对策 对于人口稀少 , 坡陡山高 , 自然植被保
存相对完好的地段 , 可以对天然林实行封管 , 同时加大河谷
内造林的比重 , 禁止各种破坏性较强的人为生产活动 5 而在
人口相对分散 , 自然植被严重破碎化、呈不连续的斑块镶嵌
分布的地段 , 应该加强对保留自然土地利用斑块的保护 , 并
通过林带 、草带等自然植被廊道实现斑块间的联接 5 对于人
口相对密集区 , 自然植被已经破坏殆尽的地段 , 应以模拟自
然为主 , 在留足河道 、保证行洪畅通的前提下 , 增加河堤的白
然植被夜盖度 , 即加强河岸林带建设 5 同时在人工土地利用
类型斑块内适当引人林木成分 , 增强人工土地斑块的固土和
抗冲击能力 5 在城区 , 虽然河流通常都经过人工整治 , 堤坝建
设非常普遍 , 河流沿线土地也大部分被建筑用地挤占, 但在
河流沿岸适当保留非建筑用的绿地的做法值得提倡 5
: 5 5 基于横向上的土地分异性和洪水安全性 , 分别不同土
地带采取不同的利用对策 当洪水的强度超过了防洪工程
期 彭镇华等 8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研究 9:
的设计要求 , 其后方的河流沿线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安全将受到威胁 , 在洪水期间表现为冲毁 、淹没和不受影响
∀ 种形式 5 据此, 提出在河流横向上根据洪水干扰后果的界
线划分了弹性利用带 、脆弱利用带和稳定利用带 ∀ 条土地
带 , 本着逐步恢复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生态效益安全 , 确保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全的总体原则 , 采取基于洪水风险的
弹性利用策略 5 6Ν7 弹性利用带 8是指在平水期没有流水而在
洪水期容易淹没并冲毁的河滩地 , 一般土层极薄 , 大多以沙
为主 , 混有少量的淤积土 , 通常处于河道内 5 根据利用的持续
时间分成两种 8 季节性临时利用带6可在春季或秋季利用 7和
年际性短期利用带6可在平水年的全年利用7 5 弹性利用带属
于河滩地 , 是河道的一部分 , 是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关键地
带 , 也是河流沿线人水争地的主要地带 , 洪水冲毁的农田几
乎都属于这一类土地 5 从维持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的生态效
益安全角度考虑, 这部分土地应当退耕还河, 建立以林为骨
架的河岸植被带 5 对于短期内放弃使用这类土地有难度的地
区 , 应首先把季节性临时利用带的土地退耕还河 , 而年际性
短期利用带在利用范围 、利用类型 、 利用方式上做些必要的
调整 , 在使用上应采取弹性策略 , 即作为缓冲带来利用 , 在农
田基本建设上不能垒筑有碍行洪的 田坎 , 把它逐渐恢复成以
林木为主体的具有防护功能的河岸植被带 5 同时 , 植被带应
充分考虑行洪的要求 , 绝不能成为泄洪时清障的对象 5 67 脆
弱利用带 8 是指在洪水期容易淹没淤地但基本不会被冲毁的
河岸土地 , 一般土层较厚 , 但土壤中沙粒含量较高 , 通常处于
河岸之上 , 在空间上主要包括河岸与村庄 、道路之间的土地 5
脆弱利用带作为被洪水淹没而不冲毁的地带 , 是农 田 、果园
分布的理想场所 , 也是渠道 、挡水墙坝等水利设施的重点建
设区 5 重点要做好 ∀ 个方面的调整 8 一是应加强支沟汇人河
道的管理 , 在支沟河道两侧设置护岸林带 < 二是加强斑块内
部管理 , 在田埂上配置以经济树种为主的防护林带 , 加强斑
块间界面的过滤 、阻滞 、减缓水流的半透膜功能 , 也可以增强
农田抗洪水冲淘的能力 , 即实行农林混作< 三是在靠河道一
侧应构建以林木为主 5 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带 5 河岸防护林
的宽度应根据河流影响的范围和生态功能差异来配置 5 比如
长江 、黄河这类大河起码要配置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宽的林
带 , 而对一些小河则可以借鉴美国及欧洲国家的经验 [Χ∴ , 林
带宽度在 : 一 ! ς 左右 , 而且这些林带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
适地适树 , 并防止人为干扰6包括砍伐 、割灌7, 与弹性利用带
一起构成保护河流及河流沿线土地生态效益安全的生态屏
障 5 6∀7 稳定利用带 8 是指在洪水期一般也不会被淹没的土地
带 , 一般土层较厚 , 主要以坡积物为主 , 混有部分淤积土 , 通
常离河道较远或位于河谷内的坡脚处 5 稳定利用带作为河流
沿线土地最为安全的地带 , 是村庄 、道路等人文建筑分布的
理想场所, 在我国的许多山区都是这种配置格局 5 这种景观
格局也表现出很好的安全性 , 但对于坐落在支流沟口处的村
庄来说 , 来 自主河道的威胁可能很小 , 而其后方支沟或山坡
的威胁却很大 , 特别是在山体破碎 、植被盖度低、沟短坡陡容
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段 5 因此 , 在稳定利用带的外
围靠山体和支沟一侧 , 配置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是必要的 5
参考文献
! #ϑ Δ≅ )一α 6陈吉泉7 5 !; ; ] 5 , 玉砷4 Φ? ≅ Γ昭Δ Ε? ΕΦΟ ≅ Μ ϑ ?4? Δ Ε Δ 4 ΦΧ ΕΦΜ Χ ?≅Α
Εϑ Δ Φ8 ΠΒ ≅ Δ ΕΝΟ≅Χ Φ≅ Δ Μ Ο ΧΥ ΧΕ ΔςΧ ?≅ Α Ν? ≅ ΑΧΜ? 卿 5 以ΦΟ )入0Ν 及5 6应用生态学报7, , 6 7 8 ∀ ;一 9 6Χ≅ #ϑ Φ≅ ΔΧ Δ 7
Ι 2 刀沐4 ), , 2 ΦΝΝΦ?ς )β , 1 ?≅ ΦΔ卜 ,χ , 已 ? Ν 5 ! ; 9> 5 , ΦΗ ?4 Φ?≅ ? 4Δ?Χ ?ΧΠΑΕΔ4 Χ ΠΟ 4 ?Λ ΕΦ Δ ΒΝΕ Β 4?Ν ΧΔΑ ΕςΔ ≅ Ε Χ 减Ν δ艺( ΟΜ −门5 ) , : ! 8 !] 一 ∀ # Β ς ς Φ≅Χ Ζβ 5 !; > 5 ( Ε4Β Δ Ε Β 4Δ ? ≅ Α ΠΒ ≅ Δ Ε ΦΟ ≅ Ο Π ΧΕ Ω 哪ΧΥ Χ ΕΔ ς Χ 5丑双资必嵘 , 6! ! 7 8 ] ∀ !一 ] !
/∗4Ε≅? ≅ , Ρ Ρ ΔΑ Χ 5 !; ; : 5 .? ≅ Α ε哪ΦΔ Χ 一 Ρ ϑ Δ ΔΜ ΟΝ Ο盯 ΟΠ .? ≅ Α ΧΜ ? Η Δ?≅ Α , 眼ΦΟ≅ Χ 5 & Δ Κ Υ Ο 4 Σ 8#? ς Τ 4 ΦΑ ΛΔ + ≅ ΦΓ Δ巧ΦΕΥ 04ΜΧ 5( 2 公? Ε 1 . , /4 ΔΑ 4 ΦΔΣ即 ≅ .∃ , ∃ Β ς Τ Β馆 1 1 , 以 ? Ν 5 !; ; 9 5 日。Ψ 」Φ≅ Λ ΕΟ
4ΔΧ ΕΟ 4Δ ΜΟ≅ ≅ ΔΜ ΕΦΓ ΦΕΥ ΟΠ 4 Δ Λ Β Ν? 4ΔΑ , Ν? 4 Λ ΔΞ 4Φ Γ Δ 4 Κ Δ ΕΝ? ≅ Α Χ 一 & ? Ε Β4?Ν?≅ Α ΔΟ≅ Ε4Ο ΝΝΔΑ ΠΝ以记Φ≅ Λ ?Χ ΜΟς 0ΝΔ ς Δ ≅ Ε? 4Υ 0二Ω ? ΝΟ ≅ Λ ΕϑΔ %∗ Κ Δ 4ε Φ, 幻Β 4 Φ 4Φ Γ Δ 4 5 及议又俪砚℃ , 9 6; 7 8 > !一 > ∀ ∀
‘ 2 4 Δ Λ Ο 4Υ (φ , (Κ?≅ΧΟ 曰 , ε ΔΣ Δ β − , ‘ ? Ν 5 ! ; ; ! 5 − ≅ Ω ΥΧΕ Δ ς0Δ 招0ΔΜ Ε ΦΓ Δ Ο Π 4Φ 0? 4Φ ? ≅ 功≅ ΔΧ 一 /Ο ΔΒΧ Ο ≅ ΝΦ≅ ΣΧ Τ Δ ΕΚ Δ Δ ≅ Ν? ≅ Α ? ≅ ΑΚ ? Ε Δ 4 5 月奴曳翻)“ , ! 69 7 8 : 一 : : !
> )Φ?≅ Λ 各∃ 6江泽惫7, 0 Δ ΕΝΛ Ι一∃ 6彭镇华7 5 ! ; ; ] 5 Ρϑ Δ ΜΟς Η 4Δ ϑΔ ≅ ΧΦΓ Δς?≅ 昭Δς Δ≅ Ε Ο Π ΝΟ Κ ϑΦΝΝΧ ? ≅ Α 4Φ Γ Δ 4 ΤΔ? ΔϑΔΧ Φ≅ Εϑ Δ ΝΟ Κ Δ 4 ? ≅ Α ς ΦΑΑ ΝΔ4Δ?Μ ϑ Δ Χ Ο Π Υ 阴尔Θ Δ , ΦΓΟ 5 %≅ 8 0Δ≅ Λ Ι 一∃ 6彭镇华7 ΔΑ 5 ( Ε Β Α Υ Ο≅ Ρ ϑ Δ#Ο ς Η 4Δ ϑΔ ≅ΧΝΓ Δ ε?≅ 昭Δ ς Δ ≅ Ε ΟΠ .Ο Κ ∃ ΦΝΧ ?≅ Α , ΦΓ Δ 4 χ七? Δϑ巴 Φ≅ Ρ ϑ Δ!刀Κ Δ 4 ? ≅ Α εΦΑ Α ΝΔ , Δ? Δϑ Δ Χ ΟΠ 3 ?≅ 矛 Θ Δ , ΦΓ Δ 4 5 压巧Φ≅Λ 8 #ϑΦ≅ ?
/Ο 4ΔΧ Ε 4 Υ 0 4 Δ Χ Χ , Ν一 ] 6Φ≅ #ϑΦ≅ ΔΧ 7
9 .Ο Κ 4? ≅ Δ Δ , , −Ν 4 ΦΔ 4 . , & Δ Κ ΤΟ ΝΑ )1 , 以 以 5 ! ; ; > 5 β ? Ε Δ 4 γ Β ? ΝΦΕΥ
ΠΒ≅ Δ Ες Χ Ο Π 4Φ0? 4Φ ? ≅ ΠΟ 4Δ Χ Ε ΤΒ ΠΔ 4Χ Φ≅ #ϑΔΧ? 0Δ? Σ Δ χ? Υ Κ ? ΕΔ 4Χ ϑΔΑ Χ 5
石月Ω ≅ 肠 Θ≅ , ! 6: 7 8 ] 9 > 一 > ! ; & ? Φς ?≅ ,) , ∋吮Δ?ς 饰 ∃ , 0∗ Ν%ΟΜ Σ ε 5 Ν; ; ∀ 5 Ρ ϑΔ %’∗Ν Δ Ο Π 4Φ即 4Φ ? ≅ ΜΟ 4 Ξ
4Φ ΑΟ 4Χ Φ≅ ς? Φ≅ Ε ? Φ≅ Φ≅ Λ 4叩ΦΟ≅ ?Ν ΤΦ司ΦΓ Δ4Χ ΦΕΥ ·乙戚卿, ∀ 8 ; 一 !
! & Φ伙刃≅ # , 2 4 ΔΝ ΧΧΟ≅ 2 , )Ο ϑ?≅ Ω ε 5 已 ? Ν 5 !; 9 ; 5 0? ΕΕ Δ4≅ Χ Ο Π 0Ν? ≅ ΕΧ Η ΔΜ ΦΔΧ 4 ΦΔϑ ≅ ΔΧ ? ΝΟ≅ Λ 4 ΦΓ Δ 4Τ? ≅ Σ Χ 5 石由枷罗 , > 8 > > 一 9 ! ! Η Δ吧 Θ 一∃ 6彭镇华7, )Φ?呀 ΘΞ ∃ 6江泽葱7 5 ! ;; ; 5 /Ο 4 Δ Χ Ε ΔΜ , ≅ Δ‘ΚΟ 4 Σ斗 ΧΕ Ο ς Φ≅ #ϑ Φ≅ ? · 以Φ≅ ) −产解∋ 由之6应用生态学报7 , ! 6! 7 8 ; ; 一
! ∀ 6玉≅ #ϑΦ≅ Δ ΧΔ 7
ΨΘ 0Δ≅Χ Θ 一∃ 6彭镇华 7 5 ! ;; ; Ρ ϑΦ≅ Σ Φ≅ Λ Χ Ο≅ ∗#= 记 Φ≅ 3 ? ≅ Λ ΕΙ Δ Γ?Ν ΝΔΥ?≅Α 亏ΕΧ Ω ΕΔ Ω ?ΧΒ 4ΔΧ 5 以 Φ≅ ) −丸月且笼址6应用生态学报7 , !6! 7 8 ! 一 !9 6Φ≅ #ϑΦ≅ ΔΧ 7!∀ α Φ?≅ Ι 一3 6钱 正 英 7 5 !; ; 9 5 Γ ΦΔ Κ ΗΟ Φ≅ Ε Χ Ο≅ Εϑ Δ 日ΜΨ 记 ΟΠ ΕϑΔ
#ϑ ? ≅ 目Φ?飞 , Φ, Δ4 Φ≅ !; ; 9 5 交 了认负耐 尺六 )6科技导报7, ! 8 ; 一 !!6Φ≅ #ϑΦ≅ ΔΧ Δ 7
! (Η ? 4 Σ Χ , ∋ , & ΔΝΧΟ≅ )# , 3?Ο 3 5 !; ; 9 5 & ? ΕΒ4? ΝΦΘ? ΕΝΟ≅ ΟΠ ΕϑΔ ΠΝΟΜ 妇
4馆Φς Δ Φ≅ 托Λ Β Ν? ΕΔΑ 4 ΦΓ Δ 4Χ 一 Ρ ϑ Δ Δ?ΧΔ Ο Π ΕϑΔ Β Η0Δ 4 ε ΦΧ ΦΧ ΦΗ Η Φ , ΦΓ Ξ
Δ 4 5 丑奴女血”ΜΔ , 9 8 > ] 一 >
! : (Κ ? ≅ ΧΟ ≅ /) , Ζ 4? 往 Ρ Ζ , # ? ⎯≅ Δ & , 戌 ? Ν 5 !; 99 5 .? ≅ Α ΠΟ 4ς ΔΠΠΔΜ Ε Χ Ο≅ΔΜΟΧ ΥΧΕ Δ ς Η? ΕΕ Δ4≅ Χ ?≅ Α 04ΟΜ ΔΧ 5 ? 必反勿介 , ∀ 9 8 ; 一 ;9一] β ? ≅ Λ #6王 成7 , 0 Δ ≅ Λ Θ 一∃ 6彭镇华7 , εΔ≅ Λ 0 6孟 平7 , 以 ? Ν 5
Ν 5 ( Ε Β Α Υ Ο ≅ Εϑ Δ Χ 0? Ε Φ?! Α ΦΠ Δ 4 Δ ≅ Ε Φ? Ε ΦΟ≅ Ο Π Γ? Ν%Δ Υ Ν? ≅ Α Χ Φ≅ Ρ? Φϑ ? ≅ ΛςΟ Β ≅ Ε? Φ≅ ? 4Δ? Χ Φ≅ ∃ ΔΤΔ Φ 04ΟΓ Φ≅ Δ Δ 5 月比匆 及汉 ( ” 6生态学报7 , !69 7 8 ! ∀ ; 一 !∀ ∀ 96Φ≅ #ϑΦ≅ ΔΧ 7
一> Κ ? ≅ Λ #6王 成7 5 = Β ∃ 一# 6徐化成7, Ιϑ Δ≅ Λ )一χ 6郑均宝 7 5 ! ;; ; 5
Ρ ϑ Δ 4ΔΝ ?Ε ΦΟ ≅ Χϑ Φ0 ΤΔ ΕΚ Δ ≅ Ν? ≅ Α 一 Β Χ Δ 0? Ε ΕΔ4≅ Χ ? ≅ Α ΠΝ仪刁 Α ΦΧ ΕΒ 4Τ ? ≅ ΜΔ Φ≅
石Γ Δ4 Γ ? ΝΝ即 5 以『 只比 6地理研究7 , !9 6∀ 7 8 ∀ > 一 ∀ ∀ : 6Φ≅ #ϑ Φ≅ ΔΧ 7!: β ?≅ Λ Ζ 一.6王克林 7 5 ! ;; ; 5 Ρ ϑΦ≅ ΣΦ≅ Λ Χ Ο Π Κ ? ΕΔ 4Χϑ ΔΑ ΔΜΟ 】Ο Λ ΦΔ ?Νς?≅ Ξ昭Δ ς Δ≅ Ε Ο≅ 4ΔΜ Ο≅ Χ Ε4 Β Δ Ε云Ο ≅ ? ΠΕ Δ 4 ≅‘Ψ司 ΑΦΧ? Χ Ε Δ 4 Φ≅ 4 Δ Λ ΦΟ≅ Ο Π伪≅ Λ ΕΦ眼.? Σ Δ 5 )八翻Ε ,翻Β 4 6自然资源学报7 , ! 6 7 8 ; > 一 ! 6Φ≅ #ϑ Φ≅ΔΧ 7
作者简介 彭镇华 , 男 , !;∀! 年 ! 月出生 , 研究员 , 从事森
林生态 、国土利用 、环境治理 、林木遗传育种与栽培等教学科
研工作 5 出版学术专著 ∀ 部 , 主编学术著作 部 , 发表论文 >
余篇 5 Ρ ΔΝ 8 ! ·] 99 9∀] ! , ∋Ξ ς?Ν Ν8 Κ ?≅ 孚卜Δ ≅ Λ η ΕΦ Π汪。4ΔΧ Ε尽 5 ? Δ 5
# ≅
5 5 5 5 5 5 5 口 5 5 5 5 5 目 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