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岩石-土壤-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全 文 :!世纪中叶欧洲地质学家法鲁、李希霍芬等提
出的“农业地质”概念,只简单地用于解释土壤的形
成关系。#$世纪%$年代末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新义)
“农业地质”包含大农业(农、林、牧、副、渔)的地质
背景研究和矿物农用(农肥、农药、饲料等)研究。此
后不同观点不同提法上有 “生物地质”、“农业地
学”、“生态环境地质”等,主要指的都是生物的生态
地质环境或地质背景系统的研究[!&’];同时,部分学
者强调母岩(土壤(植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
调注重岩(土(植的关联性,注重地质体对于植物的
潜在性资源作用。现代农业地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
叉学科,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较多的是从生态地
球化学、土壤及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开展区域农业生
态地质调查评价和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利用、改造
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的开展名特优农林作
物和中药材的道地性与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
对岩(土(植关联性、制约性的探究,仅有以李正积
教授为代表的少数专家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理论
的升华[+]。本课题拟对岩(土(植生态立体剖面元素
运行轨迹作系统解剖,本文首先从研究稀土元素由
母岩!土壤(各层位)!植物(各器官)大系统中的分
布、迁移和累积入手,探寻元素在岩(土(植大系统
中的迁聚规律,由此剖析岩(土(植的关联性,试图
为地质背景系统潜在资源复杂综合作用找出科学的
理论依据。铁芒萁(!#$%&’()*$+ ,#-’)’.%)是比较
典型的富集稀土元素的植物种类[&!!](铁芒萁植物体
中稀土元素最高可达’ $$$,!$(-)。因此,铁芒萁是研
究植物体内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迁移、累积规律的
理想材料。
! 样品的采集、检测概况
采样点选择在江西赣县、寻乌、定南’县不同稀土
矿区的)个点和赣州市章贡区非稀土矿区的一个点,
采集岩石、土壤和铁芒萁样品。采样点概况见表!。
赣南稀土为离子吸附型矿床,这几个稀土矿区
的稀土氧化物一般为$.$*/&$.$%/,最高的达$.!/,
其中离子相%’/&%*/,但采样点都在残矿区,品位要
低一些。
岩石(土壤(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
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汪振立! 魏正贵# 陶 冶’ 张 巽# 胡敦华)
(!0江西应用技术学院 江西 赣州 ’)!$$$;#0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合肥 #’$$#-;
’0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0赣县地质矿产局 江西 赣县 ’)!!$$)
摘要:在赣南非稀土矿区和四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取样,用123(45法测定岩石(土壤(铁芒萁系统中!*个稀土元素的
含量,并对其分布、迁移、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岩石、土壤各层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2(心土
层)67(表土层)68(底土层)69(成土母岩);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轻稀土元素含量为叶6根6茎6叶柄;
重稀土元素含量为根6叶6茎6叶柄;稀土元素演化、迁移的难易是由稀土元素的重轻所决定的;岩(土(芒萁系统各
环节间稀土元素的含量模式基本相似,表征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大系统中存在着向量(非均衡性)关系。
关 键 词:稀土元素;岩石;土壤;铁芒萁;分布;迁移;累积;向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3** 文献标识码:7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汪振立,!*)年生,男,工程师,从事农业地质方面的研究。
地 质 通 报
:;<=<:127= 8>==;?1@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CDE.#!,@D.!#
9FG.,#$$#
地 质 通 报 !#$#!%&’$ ()$$*%+ #, &-%+’ !! 年
采样点在历史上均为马尾松—铁芒萁群丛,
由于人为砍伐,目前均形成铁芒萁单优势群落,群
落中除少数马尾松(./012 342250/404)、杉树(&106
0/07843/4 940:;594<4)幼树外,尚见有菝契(=3/94>
:8/04)、石松($?:5@5A/13 :94B4<13)和芒(C/2:40<6
812 2/0;02/2)等植物。
岩、土样的采集按照土壤的自然发生分类,将土
壤#岩石剖面从上到下划分为表土层($层)、底土层
(%层)、心土层(&层)和成土母岩(’层)。
岩、土样按$、%、&、’ (个剖面层检测,铁芒萁
植物体按根、茎、叶柄、叶(个器官检测;岩、土样和植
物样都按)*个元素分元素用+&,—-.法测定。
! 结果与讨论
!/) 岩石、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检测岩石、土壤各层位样品的稀土元素全量(表
!)的同时,还检测了$层土可溶态含量(表0)。由表!
可以看出:
!/)/) 分布特征
土壤剖面$、%、&各层位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均
大于成土母岩(’层)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其中又以&
层最为富集。岩、土样(个剖面层稀土元素含量高低
顺序为&1$1%1’。各剖面层中除&2以外,所有稀土
元素的分布均遵从3445#6789:;<规则(即原子序数
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于相邻的两个原子序数为
奇数的元素)。
!/)/! 各层位间相似的含量模式
’、&、%、$各层位间的稀土元素含量高低不等,
差异较大,但含量模式基本相似,相邻两层位间多数
元素基本都按大致相近的级差递增或递减,特别是
==!
第 ! 卷 第 ! 期
#层与$层、$层与%层之间含量模式的相似性更为
明显。
由表&可知:稀土矿区土壤%层中可溶态稀土元
素占土壤%层中稀土元素总量的’&()&*+,(,)*,较
高;非稀土矿区(-.)土壤%层中可溶态稀土元素占
土壤%层中稀土元素总量的&(/!*,较低。其分布模
式基本反映了土壤%层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
!0! 铁芒萁植物体内稀土元素的含量特征
铁芒萁属于蕨类植物,茎为根状茎,生长在地
下;根附着在根状茎上,呈须状;地上部分为叶柄和
羽叶,其叶柄直立,占植株总重量的很大一部分。为
了解植物体内各器官稀土元素含量的差异,这里将
铁芒萁植株分为根、茎、叶柄和叶’个器官分别测定
其稀土元素含量(表’)。由表’可以看出:
!(!( 含量特征
铁芒萁各器官稀土元素含量的高低与土壤接
触的远近无直接关系,叶离土壤最远,但稀土元素
含量却高于叶柄和茎,轻稀土元素含量甚至高于直
接吸收的根。其分布规律是:轻稀土元素含量为叶1
根1茎1叶柄;重稀土元素含量为根1叶1茎1叶柄。
!(!(! 喜好稀土元素的“专性植物”
铁芒萁在生长环境稀土含量较低时,可以较强
烈地吸收稀土元素;但在生长环境稀土含量很高
时,则产生土壤2植物壁垒[!]以阻碍其对稀土元素
的吸收,始终保持铁芒萁体内稀土元素含量维持在
一定范围内。如34.采样点%层土中稀土元素含量
达!&&()& !5 6 5,%层土中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为
7&(7 !5 6 5,铁芒萁根的稀土元素含量为8,’(!’
!5 6 5,叶的稀土元素含量为),/(&/ !5 6 5(是可溶态
含量的()倍);-.采样点%层土中稀土元素含量仅
7(,’ !5 6 5,%层土中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为,(&9
!5 6 5,铁芒萁根的稀土元素含量为&&(88 !5 6 5 ,叶
的稀土元素含量更高,达!(!9 !5 6 5(是可溶态含
量的8!(9/倍)。形成这种现象,也与%层土中腐殖
酸、富里酸对植物积累稀土的“高抑低促”作用[&,’]
有关。
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这种分布状况,表明
铁芒萁对稀土元素的累积功能很强;也表明无论其
生长的(自然)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高低,铁芒萁对
稀土元素的吸收方式都是主动吸收。
!(!(& 轻重有别
虽然铁芒萁对稀土元素的累积功能很强,但
仍受地质背景条件的制约。如-.点叶的含量能达
到%层可溶态含量的8!(9/倍,是因为%层可溶态稀
土元素含量中/7(8*是轻稀土元素,叶含量中的
/8(,*也是轻稀土元素。-:.点%层稀土元素含量
为&9/(&’ !5 6 5,%层可溶态含量为/’(88 !5 6 5,分别
为-.点的&(,和!(8倍,但叶的含量却只有/8)(,&
!5 6 5(仅为-.点的7(98倍)。其原因是地质背景类型
(以重稀土为主)所致,可溶态中重稀土元素占
)7(8*,叶中重稀土元素占&(,/*,有可能是重稀土
的颉颃作用(抑或毒性较大)影响(阻滞)了植物对轻
稀土元素的吸收、迁移和累积。
!(!(’ %层可溶态最能反映植物的吸收
与岩石、土壤各层位稀土分布模式比较,铁芒萁
根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与土壤%层中可溶态稀土
元素的分布模式最为相似,表明土壤中稀土元素的
可溶态最能反映植物的吸收,也表明铁芒萁根的稀
土元素含量与其生长环境中土壤的稀土元素含量密
切相关。
!(& 岩2土2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迁聚特征
!(&( 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叶柄含量相近
以,个采样点岩2土2芒萁系统各层位、器官的
稀土元素总含量作数据点折线图(图),由图可
以看出,尽管其生长的地质环境和铁芒萁根、叶的
含量差异很大,%层土最高的 (:#.)含量达
!&8&(7!!5 6 5,低的(-.)仅7(,’ !5 6 5;根含量高的
(34.)达8,’(!’ !5 6 5,低的(-.)为&&(88 !5 6 5,叶
汪振立等:岩石2土壤2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99&
地 质 通 报 !#$#!%&’$ ()$$*%+ #, &-%+’ !! 年
图# 岩$土$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含量(总量)变化比较
%&’( # )*+,-.&/*0 *1 234 53-0’4/
*1 234 5*02402/ *1 677/ &0 6$8$9 /:/24+
含量高的 (9)8)为!!;#(!< !’ = ’,低的 (>98)为
?;@(A枝,占铁芒萁植物体的大部分)中的含量却非常接近
(除9)8点达到#!(B@!’ = ’外,其他B个点均在A(@;C
@B(;;!’ = ’之间)。这表明铁芒萁植物体对稀土元素
既有需求,又能筛检,并能控制一定的量(无论背景
值高低,植物体内都要保持一定的量)。
!(<(! 岩、土各层和铁芒萁各器官稀土元素含量
模式相似
分别计算DE8、>98点的轻、重稀土元素总量,
其结果见图!。从表!和图!可以看出:土壤中稀土元
素的含量模式与其成土母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模式
FFB
第 ! 卷 第 ! 期
相似。如#$%与&’%的成土母岩相比,&’%的成土
母岩($层)轻稀土含量较高,而重稀土含量较低,
形成土壤后,仍然保持了这一特征。不同稀土元素
的丰度在土壤和成土母岩中的相似性,也表明稀土
元素的生态与环境地球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
性。
综合表!、(、)和图、!的数据、图像进行分析:土
壤母岩($层)的稀土元素含量模式与土壤各剖面层
(*、+、,)的稀土元素含量模式基本相似;,层土特
别是,层土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模式与铁芒萁各器
官的稀土元素含量模式也基本相似。
!-(-( ./ 0 .1值反映的演化、迁移特征
计算,层土、,层土可溶态和铁芒萁根、茎、叶
柄、叶中最轻的稀土元素./与最重的稀土元素.1的
比值,结果见图(。由图(可以看出:!土壤,层中稀
土元素的./ 0 .1值较大的&’%、$*%、#%样本,其可
溶态稀土元素的./ 0 .1值也较大,铁芒萁各器官中
稀土元素的./ 0 .1值仍然较大;同样,,层中稀土元
素的./ 0 .1值较小的#$%、#2%样本,其可溶态稀土
元素的./ 0 .1值也较小,铁芒萁各器官中稀土元素的
./ 0 .1值仍然较小。这种现象,反映了稀土元素在土
壤3植物系统中演化迁移的向量性。由,层!可溶
态!铁芒萁根!茎!叶柄!叶,除$*%点两个环节
和#%点一个环节略有回降外,其他各点各环节./ 0
.1值(456)都逐级增高,表明与./相比,.1的演化、
迁移较为困难。
!-(-) 累积系数表征的元素迁聚特征
计算各采样点稀土元素由$层到*层(#)、*层
到+层($)、+层到,层(%)、,层到,层可溶态(&)
演化过程和,层可溶态到铁芒萁根(’)、根到茎
(()、茎到叶柄())、叶柄到叶(*)迁移过程的累积
系数结果见图)。由图)和各采样点岩3土3芒萁系统
各环节累积系数计算情况可以看出:
!图)中稀土元素的累积系数*、#最大,%、’
较大,)、(、$、&较小,其他各点计算结果反映的
级差规律及作图图像基本相似,表明不同演化、迁移
过程的难易程度不同。
经计算,图)的#、%、&、’、)、*均显示出
重稀土元素的累积系数明显小于轻稀土元素的累积
系数,例如&’%点#、%、&、’、)、*轻稀土元素
(总量)的累积系数分别为!!-)7、-45、5-)7、-89、5-5、
(5-7(,重稀土元素(总量)的累积系数分别为:-9:、
-98、5-)(、-)8、5-5)、:-!9,可见轻、重稀土元素演
化、迁移过程的难易程度不同。但轻稀土间、重稀土
间在演化、迁移过程中基本未发生分异作用。
+从$层!*层!+层!,层!可溶态!铁芒萁
根!茎!叶柄!叶,其稀土元素含量尽管高低不等,
图! &’%、#$%岩3土3芒萁系统各环节轻、
重稀土元素(总量)含量模式的相似性
;<=- ! %<>LCFAHFA M/AAH@FN NBNAH> /A &’% /FG #$%
图( ,层土3铁芒萁各器官的./ 0 .1值变化趋向
;<=- ( 2 CD I/@G图) &’%岩3土3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累积系数变化趋势
;<=- ) P@HFG CD LE/F=HN CD AEH L1>1?/ACD JKKN /A &’%
汪振立等:岩石3土壤3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7
地 质 通 报 !#$#!%&’$ ()$$*%+ #, &-%+’ !! 年
累积系数差异较大,但各环节间的含量模式大都基
本相似;以矿区与非矿区累积系数作图,图形基本
相似。
!#$#% 演化、迁移,轻稀土容易重稀土难
分别以&层、’层、(层、)层、)层土可溶态、铁芒
萁根的稀土元素含量为系数*计算岩+土+芒萁系统
中各层位、器官各稀土元素相对含量系数(反映其
演化、迁移过程中富集、累积强度变化规律的指标)
以及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总量的相对含
量系数,然后将相对含量系数由高到低排序,并分
别作图(图%)。经数理统计并作图,一些规律便显现
出来:
!&层是’层、(层、)层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
质营养的源头;)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第一环境因
子。以&层、)层稀土元素含量为系数*的计算结果,
以相似的模式反映了稀土元素由&层!叶的演化、
迁移规律。由图%可以看出:稀土元素在各层位、器官
的含量系数高低排序,大致以,-、&.为界,/0!,-
排第*!1位,&.!/2(含3)排第4!*%位。这种排序,
在&层!)层可溶态错位较多些,根!叶渐趋稳定,
说明重稀土演化分解比轻稀土困难,进入植物体
后,重稀土元素迁移更比轻稀土元素困难。
自然土壤、自然植被条件下的这种元素分配行
为,与人工试验(土培、水培作物)添加外源稀土的
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这可能与稀土存在的形态
有关。
以’层、(层、)层可溶态、铁芒萁根稀土元素
含量为系数*的计算结果(表%、5),反映了轻、重稀土
元素在相对含量系数高低排序上的角色变换过程,
即由’层!(层!⋯⋯叶,元素由/0!/2排序,其序
号排列先是大号(低)在前,小号(高)在后,经过几轮
分馏、调整,到叶则是小号在前,大号在后,前后排序
基本颠倒过来;678点以(层含量为系数*的计算结
果(表%),较好地反映了轻重稀土元素在相对含量系
数排序上各环节逐级更替的过程——演化、迁移中
逐级筛检、调整、分馏的过程。
图% 6&8土壤各层和铁芒萁各器官相对于&层
的稀土元素富集、累积强度变化
9:;# % ’<0=;>? @A B<> C@=C>=BD0B:@= 0=E :=B>=?:B.
@A 0CC2F2G0B:@= @A HII? := 0GG ?@:G G0.>D? 0=E 0GG
@D;0=? @A ./012345671/8 9/0:464;2 D>G0B:J> B@ G0.>D &
115
第 ! 卷 第 ! 期
!自#层可溶态!铁芒萁根即可看出植物在开
始筛选,经过根!茎!叶柄!叶的分馏作用,叶的
稀土元素累积形成了比较整齐的排列(表$较好地反
映了这一筛检传递过程),即由高到低的序号是由
轻(%&)!重(%’),最典型的是()*点样本以#层可
溶态稀土元素含量为系数数理统计和图像所展示
的:叶中稀土元素相对含量系数高低排序由%&!%’
正好是由第!+位,完全符合镧系元素原子序数的
位次顺序(,在此点排第-位,在./*点排第位,
其他0个点均排第!位;以1层、2层、3层、#层含量
为系数计算时,,也以排第!位居多,即相对稳定
在45678之间)——明确地表征稀土元素在植物体
内迁移的难易是稀土元素的重轻所决定的(由%&!
%’原子量逐个增加,这种排列似与原子量多少有
关,但,例外)。
植物体内不同器官的有机物质构成是不同
的,稀土元素在不同器官中含量不同,可能与其形
成有机配合物的配位体不同有关;同一器官内不
同稀土元素含量不同,可能与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大小有关。
!909$ 元素在岩6土6植系统中的向量关系
计算各个采样点岩石6土壤每一层位和铁芒萁
每一器官轻、重稀土元素总量以及每一个元素在本
层位(器官)稀土元素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值,再将-个
稀土元素按其所占百分比值的高低排序,并作出稀土
元素百分比值的分馏趋势图(图$)和稀土元素百分比
值高低次序图(图:),结果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揭示出岩6土6植大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客观规律:
由图$可以看出,稀土元素进入铁芒萁植物体
后,轻稀土元素所占百分比值逐渐增高,重稀土元
素所占百分比值逐渐降低,最典型的是(1*采样点
的样本,1层中轻稀土元素占!-9:;,重稀土元素占
:+9!<;,而铁芒萁根中轻稀土元素占+9!;,重稀土
元素占-=9:<;,到叶则是轻稀土元素占$=9+;,重稀
土元素占09-<;;以各采样点分元素百分比值计算
结果显示,轻稀土元素中主要是2>、%&、?@所占比例
高,重稀土元素中主要是,、(@、1A、,B所占比例较
高,百分比值递增递减幅度也较大。这些现象从另一
角度表明重稀土元素进入植物体后迁移较轻稀土元
素困难(分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稀土较易水解
形成沉淀,因而迁移性较差)。
#将各稀土元素的百分比值按高低排序,发现
./*采样点1层中(@元素排在第:位,1A元素排在
第=位,此后在土壤每一层位和铁芒萁每一器官中,
它们都居于第:、=位,在数据点折线图上成一直线
(图:)。同样有代表性的是12*点,2>、%&、?@、*8、
(@、1A分列第、!、0、$、:、=位,在坐标上呈$条直线
(此外,在坐标上呈直线的()*点是)C,(*点是
2>)。而./*点如果从2层起算,也有-条直线,若从
#层可溶态起算,则有<条直线——较明确地展示了
元素从岩石!土壤(各层位)!植物(各器官)演化、
迁移的向量关系 (这里主要指生态系统立体剖面中
元素的垂直方向运动,即由岩石!土壤各层位的向
量性传递和由#层可溶态!植物体各器官的向量性
迁移。元素的侧向运动、干扰系统的其他因素等不在
这里讨论)。
!其他一些在排序上次序稳定的元素,在坐标
上呈两两平行或两两相对的折线,从次序图上看(图
图$ 岩6土6芒萁系统中轻、重稀土元素(总量)
百分比值的分馏趋势
DEF9 $ 75>G@ CH H5&IJECG&JECG CH KEFLJ &G@
L>&MA N44O (JCJ&K)(;)EG JL> N6*61 OAOJ>8
图: ./*岩6土6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百分比值次序
DEF 9: *>P’>GI> CH Q>5I>GJ&F>O CH N44O
EG JL> N6*61 OAOJ>8 &J ./*
汪振立等:岩石6土壤6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
地 质 通 报 !#$#!%&’$ ()$$*%+ #, &-%+’ !! 年
#),完全同向平行的如$%&点的’(与)*,’+与,-,
./&点的’+与,-,0&点的.1与,-、23;除一个数据
点略高略低外,同向平行的如$%&点的2+与,4,
./&点的23与2+,0&点的’(与)*;完全相向对进的
如$%&点的23与,-、’+,./&点的5与63,07&点的
.1与)*,0&点的78与63,’+与,-,.1与23;除一个
数据点略高略低外,相向对进的如$%&点的5与63,
/9与’(、)*,./&点的54与2+、23,07&点的,4与
,-,0&点的5与2+。两个或:个元素在一个采样点的
坐标上呈同向或相向折线,在不同点上又是相同或
相似的折线模式。这种现象,一方面表征出元素间
的协同作用和颉颃作用,另一方面又展示了元素在
岩石!土壤!植物系统演化、迁移过程的坐标上,
线条指向有一定方向又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偏斜
的非稳定性向量关系。
: 结 论
(;)稀土元素在岩<土<芒萁系统中演化、迁移
的难易是由稀土元素的重轻所决定的,即轻稀土容
易重稀土难;岩石、土壤各层位和铁芒萁植物体各
器官稀土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但岩<土<芒萁各环节
间含量模式相似(本次研究结果对特殊地质背景条
件下特殊果品品质等相关研究工作的启示,将另文
探讨)。
(!)岩石(土壤母岩)!土壤(各层位)!植物(各
器官)大系统中,矿质元素从起始点(基岩)!终端
(植物末稍器官)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向量 (非均衡
性)关系,岩石<土壤<植物实为一向量大系统[=]
——这就是母岩对土壤的制约以及母岩、土壤对植
物生长繁衍的制约机制之所在,这就是 “农业地
质”、“生物地质”研究地质背景系统潜资源复杂综
合作用的理论基础。
(:)土壤母岩或成土母质是构成土壤物质的基
本材料,也是植物矿质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母岩
的矿物组成影响着土壤的化学成分及土壤内部的
化学过程。母岩的许多性质长期保留在土壤中。土
壤从“娘胎”(母岩)带来的组成物质(无机物质)直
接影响到由它承载的植物体的生长繁衍、荣枯兴
衰。通过水、土环境和食物链因子等作用,地质背景
进一步对特定环境内的动物族群 (包括人)产生影
响。所以,研究植物、研究某些特定的生物的生长繁
衍时,要研究它所赖以存在的生态地质环境,即把岩
石<土壤<植物(生物)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这
就是“农业地质”、“生物地质”的整体观。
成文过程中得到李正积教授、单孝全教授、冯宗
炜院士的指导和古自纯、张沐恩、吴信全老师的帮
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李正积> 地质与农业[?]>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A>
;B!!A>
[!]山东省地矿局科技处> 全国首届地学与大农业结合学术讨论会
文摘汇编[/]> ;@=@>;B;:=>
[:]汪振立> 地质与生物[C]> 见:全国首届地学与大农业结合学术
讨论会文摘汇编[/]> 山东省地矿局科技处,;@=@D!@B:!>
[E]姜建军,侯春堂> 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C]> 见:!年全
国农业地学年会论文集[/]> !;D;B:!:>
[F]李正积,傅平都,庞在祥> 涪陵榨菜优质的原因[?]> 成都:四川
科学技术出版社,;@=@>;B;EE>
[A]曾群望,杨双兰> 云烟生产的土壤地质背景[?]> 昆明:云南科
学技术出版社,;@@:>;B;E;>
[#]曾群望,杨双兰,高宏光> 云南生物地质环境研究[?]> 昆明:云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B;#@>
[=]李正积> 岩土植物大系统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A>
;B::=>
[@]李凡庆,朱育新,毛振伟,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法测定植物体铁芒萁中的稀土元素[G]> 分析化学,;@@!,!(=):
@=;>
[;]倪嘉 > 稀土生物无机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F>##>
[;;]魏正贵,尹明,张巽,等> 稀土元素在赣南非稀土矿区和不同稀
土矿区土壤<铁芒萁(./012345671/8 9/0:464;2)中的分布、累积
和迁移[G]> 生态学报,!;,!;(A):@B@A>
[;!]王宏康> 土壤中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G]> 环境化学,;@@;,;
(F)::@>
[;:]顾志忙,王晓蓉,顾雪元,等> 富里酸对小麦植株积累稀土元素
的影响[G]> 环境科学学报,!;,!;(:)::::B::#>
[;E]顾雪元,顾志忙,王晓蓉,等> 土壤中腐殖酸对外源农用稀土生
物可利用性的影响[G]> 环境化学,!;,!(:):!!AB:!;>
[;F]胡霭堂,周权锁,郑绍健,等> 稀土元素在小麦体内分配行为的
研究[G]> 生态学报,!,!(E):A:@BAEF>

===
第 ! 卷 第 ! 期
!#$%&’$(),*+%,$() ,)- ,..’*’/,$() (0 %,%1 1,%$2 1/1*1)$# (344)
) $21 %(.56#(/6!.%,)(7$1%# -.2($(*, (3686!)#9#$1*
#$%& ’()*+, #-. ’()*//0,! 1$2 3)4 ’5$%& 60*! 57 80*(09:
(;!#$%& ’())*%* (+ ,--)*. /*01$()(%2,3#$41(5 4:<<<,!#$%&,’1$#;
!;6$7*89:2 (+ ;0*$0* #$. /*01$()(%2 (+ ’1$#,<*+* !4<4;=$9::5:* (+ <%1>?$*8%2 @12909,’1$*9* ,0#.*A2 (+ ;0*$0*,B*C$% <<<4>,’1$#;
:;3#$&#$ B58*#5 (+ 3*()(%2 #$. D$*8#) E*9(580*9,3#$&#$,4:<<,!#$%&,’1$#)
:&#$%,.$: 1() ?@*A)*AB @C D E9E) )9EA( )+)F)*AB (G--) ,* B9FH+)B A9I)* CE@F A() E@?IJB@,+J8,?E9K
*@HA)E,B L,?(@A@F9 BMBA)F (GJNJ8) ,* @*) *@*JG-- F,*,*/ 9E)9 9*L C@0E G-- F,*,*/ 9E)9B ,* B@0A(K
)E* O,9*/P, Q)E) L)A)EF,*)L RM A() .STJUN F)A(@L 9*L A(),E L,BAE,R0A,@*, F,/E9A,@* 9*L 9??0F0+9A,@*
Q)E) BA0L,)LV G)B0+AB B(@Q A(9A A() B)W0)*?) @C A() +9M)EB ,* A() BMBA)F, ,* A() @EL)E @C L)?E)9B,*/ G--
?@*A)*AB,,B 9B C@++@QB:+9M)E S (B0RB@,+)X +9M)E $ (A@HB@,+)X +9M)E Y (R@AA@F B@,+)X +9M)E 8 (F@A(K
)E E@?I)V 1() ?@*A)*AB @C G--B ,* A() L,CC)E)*A H9EAB @C 8,?E9*@HA)E,B L,?(@A@F9 9E) +)9C X E@@A X BA)F
X H)A,@+) C@E +,/(A G--B,9*L E@@A X +)9C X BA)F X H)A,@+) C@E ()9ZM G--BV 1() G-- )Z@+0A,@* 9*L F,K
/E9A,@* ,* A() GJNJ8 BMBA)F L)H)*L @* A() Q),/(AB @C A() G--BV 1() G-- L,BAE,R0A,@* H9AA)E*B ,* Z9E,K
@0B +,*IB @C A() GJNJ8 BMBA)F 9E) B,F,+9E A@ )9?( @A()E, ,*L,?9A,*/ 9 Z)?A@E,9+ (,*(@F@/)*)@0B) E)+9A,@*
@C )+)F)*AB ,* A() E@?IJB@,+JH+9*A BMBA)FV .A ?9* R) ?@*?+0L)L A(9A A()E) F0BA R) 9 BA)E)@J?@EE)+9A,@* R)K
AQ))* A() H+9*AB Q,A( A() )*Z,E@*F)*AV
;19 <(%-#: E9E) )9EA( )+)F)*A; E@?I; B@,+;F08#$(-:*89 .01(:(A#; L,BAE,R0A,@*;F,/E9A,@*; 9??0F0+9K
A,@*;Z)?A@E,9+ E)+9A,@*
汪振立等:岩石J土壤J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迁移和累积
更 正
由于校对问题,本刊 !<应改为“伊海生”,特向文章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