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及成分总黄酮的研究



全 文 :第 25卷第 4期
2007年 7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 f Quanzhou No rmal Universi ty(Natural Science)
Vol.25 No.4
Jul.2007
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及成分总黄酮的研究
黄 晓 冬
(泉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对赤楠叶醇提物进行抗菌活性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 结果表明:赤楠叶醇提物对黄曲霉 、
青霉 、黑曲霉等霉菌无抗菌作用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大肠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八叠球菌等细
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其抗菌作用强于同株的茎醇提物 ,与同属的轮叶蒲桃叶醇提物相当 ,但较强于蒲桃 、
乌墨 、洋蒲桃等植物.11 月份的赤楠叶总黄酮含量为 3.32%, 是叶醇提物中有效的抗菌成分.
关键词: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总黄酮*
中图分类号:Q946;Q949.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7)04-0098—05 
赤楠(Sy zygium bux i folium Hook.et.Arn)为桃金娘科蒲桃属的常绿灌木 ,多生于低山疏林或灌
丛中 ,广泛分布于广东 、广西 、贵州 、湖南 、台湾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等省区[ 1] ,资源极为丰富.赤楠叶
具有健脾 、利湿 、平喘之功效[ 2] ,叶精油含量高达 0.51%,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3] .本文测定与比较了赤
楠叶醇提取液抗菌活性与总黄酮含量 ,将为赤楠叶的药用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赤楠植物体采自福州市鼓山疏林地带 ,分别取茎 、叶 、种子 ,洗净 ,阴干 ,磨成粉末 ,过 80目筛备用.
蒲桃(S .jambos)、 乌墨(S.cumini)(均采自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园)、洋蒲桃(S.
samarangense)(采自福建农林大学校内)、轮叶蒲桃(S.gri jsii)(采自福州鼓山)的叶粉末 ,过80筛备用.
以上植物材料均为木质化程度高的二年生成熟枝条 ,于 11月份采摘.
1.2 供试菌种
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枯草芽孢杆菌(Baci l lus
subt i lis),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lute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cus aureus).
霉菌:黄曲霉(Aspergi l lus f lavas),青霉(Penici ll ium sp),黑曲霉(Aspergi llus niger ).以上菌种
均由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教研组提供.
1.3 培养基
细菌用营养琼脂培养基 ,霉菌用马铃薯培养基[ 4] .
1.4 菌悬液或孢子悬液制备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 4] .将受试菌配成终浓度为 0.5×107 个 mL-1的菌悬液和 104 个 mL-1的孢子
悬液 ,备用.
1.5 醇提物抗菌活性的测定与比较
1.5.1 样液制备 样液系列Ⅰ 以 95%乙醇索氏抽提赤楠叶粉末 ,提取至索氏管内溶液无色为止 ,提取
*收稿日期:2007-04-25
作者简介:黄晓冬(1973- ),男 ,福建南安人 , 讲师 ,硕士 , 从事植物资源化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05318)
DOI :10.16125/j.cnki.1009-8224.2007.04.016
液减压(24℃,3.04 kPa)浓缩所得醇提物以 95%乙醇助溶 ,用无菌水稀释配成 2倍比浓度系列的样液
100 ~ 3.125 mg/mL ,对应乙醇浓度最高为 38%.
样液系列Ⅱ 按样液系列 Ⅰ方法 ,配制浓度均为 100 mg/mL 的赤楠茎 、叶 、种子醇提液 ,蒲桃 、洋蒲
桃 、轮叶蒲桃 、乌墨等植物的叶醇提液.
1.5.2 抗菌活性的测定与比较 管碟法 ,吸取菌液或孢子悬液 0.2 mL 均匀地涂布于平板(内径 90
mm)表面后 ,等距离放入 4个灭菌的牛津杯(规格 10 mm ×7.8 mm ×6 mm),逐一加入各样液 200 μL ,
以无菌水与空白(不含提取物的样液)作为对照.细菌 37℃恒温培养 24 h ,霉菌 28℃恒温培养 48 h后 ,观
察抑菌情况 ,测量抑菌环直径 ,各菌平行实验 3次 ,取平均值 ,以此评价抑菌效果.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吸取各浓度梯度的赤楠叶醇提液各 1 mL ,与
约 15 mL 无菌培养基(小于 45℃)充分混匀 ,并冷却制成含样液平板 ,以无菌水和 50%乙醇作对照.编号
后 ,吸取供试菌悬液 0.1 mL 均匀涂布平板 ,细菌37℃恒温培养24 h ,霉菌 28℃恒温培养48 h后 ,观察各
菌生长情况 ,以完全无菌生长的平板所对应的醇提液浓度作为最低抑菌浓度(M IC).把上述无菌生长的
平板继续培养 ,细菌再培养 24 h 、霉菌再培养 48 h后 ,取出观察 ,以完全无菌生长的平板所对应的醇提液
浓度作为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菌活性的比较.取样液系列 Ⅱ ,以管碟法分别对赤楠茎 、叶 、种子醇提液与同属 5种植物叶醇提液
进行抗菌活性比较.
1.6 叶总黄酮的测定与比较
1.6.1 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称取叶粉末 1.00 g ,加 70%乙醇 ,索氏抽提 30 min ,取抽提液作黄
酮显色反应 ,检识黄酮类化合物的有无.
1.6.2 总黄酮含量测定与比较 精确称取经干燥 、粉碎的待测粉末各 1.00 g ,置于磨口烧瓶中 , 70%乙
醇浸渍 24 h后 ,于 90℃~ 100℃索氏提取至索氏管内溶液无色为止 ,提取液浓缩 ,以 60%乙醇定容至 50
mL ,用石油醚萃取 4次 ,脱去叶绿素 、腊质和长链烷基酚酸等脂溶性杂质.
聚酰胺吸附层离.准确吸取滤液 5 mL ,加入 300 mg 聚酰胺 ,搅匀 ,转移到铺有 300 mg 聚酰胺的 G4
砂芯漏斗中 ,用 60%乙醇洗脱数次 ,直至洗脱液无黄酮显色反应为止.合并洗脱液 ,浓缩 ,以 60%乙醇定
容至 50 mL ,作为样液.
总黄酮含量测定与比较.以芦丁作标准曲线 ,样液按聚酰胺吸附-硝酸铝显色法测定[ 5] 、计算与比
较赤楠植物体不同器官 、蒲桃属 5种植物叶的总黄酮含量 ,平行实验 3次 ,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楠叶醇提物的抑菌活性
赤楠叶醇提液的抑菌活性的测试结果见表 1.
表 1 赤楠叶醇提物的抑菌环直径/ mm
供试菌种 浓度ρ/ mg/ m L
100 50 25 12.5 6.25 3.125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13 ±0.5 11 ±0.4 9 ±0.1 -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 hy lococcus aureus 13 ±0.2 11 ±0.6 - - - -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 lis 13 ±0.3 12 ±0.5 9 ±0.3 - - -
八叠球菌 Sarcina lutea 13 ±0.5 12 ±0.3 9 ±0.2 - - -
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 12 ±0.2 11 ±0.1 - - - -
黄曲霉 Aspergillus f lavus - - - - - -
青霉 Penici lli um sp . - - - - - -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 - - - - -
  注:“ -”表示无抑菌环.
由表 1可知 ,对照实验均无明显抑菌环 ,赤楠叶醇提液对 3种霉菌均没有抑菌作用 ,在浓度高于 25
99 第 4期 黄晓冬: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及成分总黄酮的研究  
mg/mL 时对 5种细菌均有抑菌作用.进一步测定 M IC与 MBC ,结果见表 2.
表 2 赤楠叶醇提物对 5 种细菌的 MIC 和 MBC/mg/m L
供试菌种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八叠球菌 普通变形杆菌
M IC 12.5 25 25 50 25
MBC 12.5 50 50 50 50
  由表 2可知 ,12.5 mg/mL 的醇提液浓度是赤楠叶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
度 ,25 mg/mL 浓度是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 50 mg/mL
浓度是该 3种菌的最小杀菌浓度 ,并且对八叠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皆为 50 mg/mL(见表
2).可见 ,赤楠叶醇提物抗菌具有广谱性 ,对 5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杀活性.
2.2 赤楠叶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比较
对赤楠叶 、茎 、种子醇提物及蒲桃属 5种植物叶醇提液的抗菌活性进行比较(见表 3 , 4).结果表明:
赤楠叶醇提物对各菌的抑菌活性均强于茎醇提物 ,但均弱于青种子醇提物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八叠球
菌的抑菌活性与成熟种子的醇提物相当;同属 5种植物中 ,赤楠叶醇提物与轮叶蒲桃叶醇提物对大肠杆
菌 、枯草芽孢杆菌 、八叠球菌 、普通变形杆菌的抑菌活性均强于蒲桃 、洋蒲桃 、乌墨等植物 ,但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均弱于蒲桃 ,相对而言 ,两者表现出较为相似的抑菌效能.
表 3 赤楠叶 、茎 、种子醇提物的抑菌环直径/ mm
供试菌种 叶 茎 青种子 成熟种子
大肠杆菌 13±0.5 - 17±0.9 12±0.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3±0.2 10±0.5 16±0.3 13±0.6
枯草芽孢杆菌 13±0.3 9±0.2 17±0.7 18±1.0
八叠球菌 13±0.5 11±0.4 16±0.6 13±0.4
普通变形杆菌 12±0.2 11±0.4 13±0.5 16±0.5
    注:“-”表示无抑菌环醇提液浓度ρ=100 mg/ mL.
表 4 蒲桃属 5种植物叶醇提物的抑菌环直径/mm
供试菌种 赤楠 蒲桃 洋蒲桃 乌墨 轮叶蒲桃
大肠杆菌 13±0.5 12±0.5 8±0.2 8±0.4 13±0.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3±0.2 17±0.1 - 13±0.2 15±0.6
枯草芽孢杆菌 13±0.3 9±0.1 8±0.4 8±0.5 11±0.2
八叠球菌 13±0.5 - - 8±0.2 11±0.2
普通变形杆菌 12±0.2 10±0.2 11±0.2 9±0.5 15±0.4
  注:“ -”表示无抑菌环醇提液浓度ρ=100 mg/ mL.
2.3 赤楠叶总黄酮含量测定与比较
2.3.1 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赤楠叶醇提液的颜色反应见表 5.实验结果与黄酮类化合物
的颜色反应相符[ 6] ,说明赤楠叶醇提液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表 5 赤楠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试剂名称 盐酸锌粉反应(微加热) 3%AlCl3 乙醇

(紫外光观察) 1%FeCl3 1%醋酸铅 浓硫酸 NaOH
颜色反应 深橙红 黄绿色 蓝 黄色沉淀 橙 棕红
  注:*滤纸上进行.
2.3.2 赤楠叶总黄酮含量测定与比较 实验测得 11月份的蒲桃属 5 种植物叶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
赤楠 3.32%,蒲桃 1.08%,乌墨 0.93%,洋蒲桃 0.78%,轮叶蒲桃 1.49%.可见 ,在同属 5种植物中 ,赤
楠叶的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实验还测得赤楠其它器官总黄酮含量为:根 1.05%,茎 1.50%,青种子
3.61%,青果皮 1.28%.叶的总黄酮含量较高于其它器官 ,这说明了叶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合成
场所.
100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7年 7月 
2.4 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
取不同月份(10 ~ 2月份)的同株不同叶位的赤楠叶进行总黄酮含量测定 ,并分别以叶醇提液对 5种
细菌进行抗菌试验比较 ,实验结果(见表 6)显示:具有较高总黄酮含量的样品 ,抑菌环直径总体上也相应
较大.
表 6 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
样品
抑菌环直径/ mm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八叠球菌 普通变形杆菌
平均抑菌环直径/mm 总黄酮含量/ %
不同月份
10月 12±0.4 9±0.2 11±0.6 11±0.4 9±0.3 10.4 1.93
11月 13±0.5 13±0.2 13±0.3 13±0.5 12±0.2 12.8 3.32
12月 14±0.3 13±0.2 15±0.5 14±0.2 12±0.4 13.6 3.63
1 月 14±0.5 13±0.4 13±0.3 12±0.4 12±0.1 12.8 3.54
2 月 12±0.1 10±0.5 12±0.4 12±0.5 10±0.2 11.2 2.72
不同叶位
顶部叶 13±0.4 13±0.2 15±0.2 14±0.3 11±0.5 13.2 3.43
中部叶 14±0.2 13±0.5 16±0.5 15±0.5 13±0.6 14.2 3.75
基部叶 13±0.4 12±0.4 13±0.2 13±0.6 10±0.4 12.2 3.21
  注:醇提液浓度ρ=100 mg/ mL.
取 5种细菌抑菌环直径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品抗菌活性的评价指标 ,记为 y ,将其与总黄酮含量(作为
x)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 ,得方程 y =198.898 8x +6.202 6 ,相关系数 r =0.953 3;以同样的方法进
行线性回归分析前述的赤楠茎 、叶 、种子醇提物抗菌活性(见表 3)与总黄酮含量的关系 , 得方程 y =
219.421 3x +6.784 3 , r =0.903 4.由此可看出 ,赤楠植物体抑菌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存在着较强的线性
关系 ,可初步断定黄酮类是赤楠叶的主要抑菌成分 ,该结果与斑地锦的研究类似[ 7] .但是 ,对蒲桃属 5种
植物抗菌活性与总黄酮含量的关系进行线性回归 ,相关系数仅为 0.645 7 ,线性关系较弱 ,说明了植物叶
醇提物的有效抑菌化学成分不仅仅是黄酮类成分的差异 ,抗菌活性可能是植物体内多种化学成分联合
效应的结果.
3 结论
(1)赤楠叶醇提物在 100 ~ 3.125 mg/mL 对黄曲霉 、黑曲霉 、青霉等霉菌无抑杀效应 ,但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大肠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八叠球菌等 5种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其抗
菌效应弱于同株的青种子醇提物 ,强于茎醇提物 ,除金黄葡萄球菌外 ,对其余 4种细菌的抗菌活性均强
于同属的蒲桃 、洋蒲桃与乌墨 ,与近缘种轮叶蒲桃叶醇提物抗菌活性较为相近.
(2)实验测得赤楠叶总黄酮含量随月份不同 、叶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 12 月份(果期)高达 3.63%,中
部叶>顶部叶>基部叶.相关性研究与回归分析显示总黄酮含量与抗菌活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
关 ,高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赤楠叶醇提物的有效抗菌成分.
4 讨论
(1)在植物源抗菌活性的筛选中 ,醇提物抗菌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含量往往是提取物对不同菌种
抗菌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 ,赤楠叶醇提物对霉菌抑杀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可能就是醇提物中抗霉菌
活性成分的缺乏.此外 ,醇提物中还含有许多非活性物质 ,这些非活性物质可能相互干扰影响其抑制效
果 ,一些成分还可成为很好的培养基成分 ,促进病原菌的生长[ 8] .
(2)文[ 9]的研究表明 ,同种植物不同器官抗菌活性成分含量的不同造成不同器官抗菌活性的差异 ,
这可能是赤楠不同器官抗菌活性差异的原因.不同植物抗菌活性的差异更可能是由活性成分类型与含
量的不同导致 ,但从植物化学分类学来看 ,近缘植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 ,相对而言 ,赤楠叶醇提物
与形态学上相似的近缘植物轮叶蒲桃的抗菌活性较接近 ,与同属其它 4种植物叶醇提物差异较大 ,这是
101 第 4期 黄晓冬:赤楠叶醇提物抗菌活性及成分总黄酮的研究  
否预示了两者具有类似的活性成分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文[ 10]中发现若先对样品进行脱色 、脱脂与脱腊处理 ,有利于极性溶剂的浸入与黄酮类的溶出 ,
赤楠叶总黄酮提取率可达 7.43%.由于黄酮类具有抑菌活性[ 11] ,高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物预示了赤楠叶
作为植物源抗菌剂开发的可能性.但是 ,醇提物是鞣质 、有机酸或其盐 、甙类 、生物碱或其盐及某些醇溶
蛋白等多种化合物的混合体 ,赤楠叶醇提物的抗菌活性可能受到多种化学成分的联合效应.因而 ,有待
于将总黄酮从醇提物中分离 ,探讨其抗菌谱与抗菌机理 ,含量 、组分 、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等 ,这些研
究对赤楠叶黄酮走向药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四卷)[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0.
[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 3]  黄晓冬 ,刘剑秋.赤楠叶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4 , 12(3):233-236.
[ 4]  范秀容 ,李广武 ,沈 萍.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6.
[ 5]  元晓梅 ,蒋明蔚 ,胡正芝.聚酰胺吸附-硝酸铝显色法测定山楂及山楂制品中的总黄酮含量[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1996(4):27-32.
[ 6]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提取 、分离 、鉴定与含量测定[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2:11
-50.
[ 7]  邵 留 ,沈盎绿 ,郑曙明.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及抑菌作用[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 27(6):902-905.
[ 8]  深见顺一 ,上杉康彦.农药实验法———杀菌剂篇[ M] .李树正 ,王笃枯 ,焦书梅 ,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1.
[ 9]  黄梁绮龄 ,苏美玲.香港地区红树植物资源研究(Ⅰ)四种常见红树植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效能的评价[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4 , 6(1):5-8.
[ 10]  黄晓冬 ,刘剑秋 ,陈炳华.赤楠茎叶果总黄酮提取与含量测定[ 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21(4):72-76.
[ 11]  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nd Total Flavonoids of the
Alcohol Extracts from Sy zygium Buxi f olium Leaves
HUANG Xiao-dong
(Institute o f Educational Science , Quanzhou No rmal Univer sity , Fujian 362000 , China.)
Abstract:Antibacterial activi ties and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of the alcohol ex t racts f rom
Syz ygium bux i folium leaves we re tested.Result show s that the alcoho l ex t racts have no effects on
Aspergi l lus f lavas ,Penici l lium sp and spergi l lus niger , but st rong antibacterial act ivities against
Staphy lococcus aureus ,Baci l lus subti li s ,Escherichia coli , Proteus vulgaris and Sarcina lutea , which
are equal to the alcohol ext racts f rom Sy zyg ium gri jsi i i leaves , but general ly mo re active than the
alcohol ext racts f rom Sy z yg ium bux i folium stems , Syz ygium jambos leaves , Sy zygium cumini leaves
Syz ygium samarangense leaves , respect ively.Furthermo re , the content of to tal f lavones w as menst rua-
ted as 3.32% in Novembe r , the higher yield of flavonoids seemed to be its available antibacterial com-
ponent.
Key words:Syz ygium buxi f ol ium ;alcoho l ex t racts f rom the leaves;ant ibacterial activi ty ;to tal f la-
vonoids
102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7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