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2 年 7 月第 7 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医治疗子宫脱垂)。
参考文献
[1]邱德文,等.中华本草·苗药卷[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2]陈德缓,等.苗族医药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3]汪毅.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4]潘炉台,等.布依族医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5]赵俊华,等.仡佬族医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6]朱国豪,等. 土家族医药[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7]孙济平.毛南族医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8]王厚安.水族医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9]何顺志,等.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012年 5月 5日收稿
苗药头花蓼药材的植物资源分布及品种情况研究
杨 烨 1 王祥培 1 吴红梅 1 万德光 2 徐 锋 1 吴林菁 1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中图分类号:R2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810(2012)07-0033-02
摘 要:目的:调查研究苗药头花蓼药材的植物资源分布状况、生境、药用及品种情况,以期为头花蓼药材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标本查询、查阅文献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结果:通过调查研究,较为全面的整理出苗药头花蓼
药材在全国主产区各市县的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并发现苗药头花蓼药材在贵州省一些低海拔地区有分布;发现存在苗药头花蓼
药材的同名异物及混淆品现象。结论:有助于苗药头花蓼药材的资源利用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苗药头花蓼药材:资源分布;品种情况;生境;药用
头花蓼为蓼科蓼属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 ex 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为贵州苗族用
药,苗药名为“梭洞学”;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广西、
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区 [1~3]。经调查发现 [4~6],目前关于苗
药头花蓼药材的植物资源分布的文献记录过于分散,并存在
不够详细等缺点,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逐渐变化及植物资源
的过度开采,是否会造成苗药头花蓼植物资源分布有新的变
化,同时由于苗药头花蓼与亲缘关系较近植物的相似性及地
方民族用药习惯,是否存在苗药头花蓼药材的同名异物或混
淆品情况,尚缺乏较为系统与全面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文通
过标本查询、查阅文献 [7~22]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苗药头花蓼
药材的植物资源分布、生境、药用及品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为苗药头花蓼药材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重要
的科学依据。
1 苗药头花蓼资源分布及生境
1.1 贵州:分布于贵阳市南明区、贵阳市乌当区、贵阳市花溪
区、清镇、开阳、修文、息烽、安龙、水城、盘县、纳雍、黔西、兴
义、余庆、晴隆、毕节、凯里、天柱、锦屏、剑河、雷山、台江、施
秉、三穗、普安、惠水、赫章、桐梓、龙里、安顺等地。生于海拔
300~2500m山坡岩石上、水沟边、阴湿地、田边潮湿处。别名省
丁草、石莽草、梭洞学(黔东南)。全草入药,性味:微苦,寒。具
有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等功效,用于痢疾,肾炎,膀胱炎,尿路
结石,跌打损伤,疮疡湿疹等症。
1.2 云南:分布于云南省大关、昆明、玉溪、大理、贡山、腾冲、
文山、景东、思茅、保山、临沧、勐腊、勐海等县地区。生于海拔
600~2800m 山脚石壁阴暗处岩石上、山坡、沟边、田边潮湿处
及路边草丛中。别名太阳花(文山)、草石椒(昆明)、酸酱草(景
东)、红花地丁、绣球草、小铜草、小红草、太阳草、满地红、四季
红、火溜草。全草入药,性味:酸、寒。具有消炎,利尿,清热解毒
等功效,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痢疾、腹泻、血尿、尿布湿疹、
肾盂肾炎、黄水疮、跌打损伤。
1.3 四川:分布于成都温江、成都高新西区、宜宾、乐山、西昌、
雷波、铜矿、纳溪、隆昌、峨边、峨眉山、康定、西康、天全、米易、
泸定、阆中、筠连、屏山、仁寿、盐边、木里、石棉、会东等地。生
于海拔 300~2500m山地石岩缝中。别名铜矿草、西蓼子草(米
易)、猫儿眼(筠连)。全草入药,性味:淡,寒。具有利尿通淋、清
热解毒等功效,用于热淋小便不利,湿疹,黄水疮。
1.4 重庆:分布于南川、涪陵、北碚、开县、武隆、巴南、江津等
地,生于海拔 350~1500m草坡、林缘、沟边、路房、松林坡土边。
别名铜矿草。全草入药,性味:苦、辛,温。具有解毒散瘀,利尿
通淋等功效,用于治疗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
湿疼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等。
1.5 西藏:分布于墨脱、波密、米林、樟木等地。生于海拔 1900~
2500m山坡石缝中或山坡草地中。全草入药,性味:酸、味苦。具
有清热消肿,利尿等功效,用于尿道感染、结石、肾盂肾炎。
1.6 广西:分布于贺县、兴安、龙胜、灵川、桂林、大瑶山、凌云、
恭城、隆林、靖西、柳州大苗山、元宝山、三义河等地。生于海拔
200~1000m山坡、沟边、田边潮湿处及路边草丛中。别名:石辣
蓼、石莽草、沙滩子。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备用。
味苦辛,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解痛等功效,用于痢疾,风
33
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12.07.022
2012 年 7 月第 7 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 5月 25日收稿
湿,跌打肿痛,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等。
1.7 湖南 :分布于桂东、江华、通道、会同、绥宁、桑植、炎陵等
地。生于海拔 400~1600m山坡、沟边、田边潮湿处及岩石缝中。
别名:红花络石藤;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收,晒干或鲜用,气微,
味微苦、涩。具有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等功效,用于泌尿系统
感染、痢疾、肾盂肾炎、黄水疮。
1.8 湖北 :分布于来凤、鹤峰、巴东等县。生于海拔 250~500m
山坡路旁或岩峰中。别名清影子(鹤峰)。全草入药,味酸、苦,
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尿道感染、结石、肾
盂肾炎。
1.9 广东 :分布于怀集、和平、乳源、仁化、始兴、博罗、封开等
地。生于海拔 150~650m的山地。全草入药,味酸,寒。具有清
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疹、皮炎和尿路感染等症。
1.10 江西:分布于会昌、庐山、井冈山、遂川、上犹、大余、崇义
等地。生于海拔 500~1500m的山坡、山脚岩石上。全草入药,味
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祛痞散翳、杀虫等功效,用于
痢疾、风湿、跌打肿痛、肾盂肾炎、皮炎等症。
2 苗药头花蓼同名异物及易混淆品
2.1 头状蓼:尼泊尔蓼 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 的干燥全
草。除新疆、青海外,广布全国各地,喜阴湿,生于海拔 200~
4000m 沟边、菜地、玉米地、田边、路旁湿地或林下、亚高山和
中山草地、疏林草地中。别名头花蓼。全草入药,味酸、苦,性
寒。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红
白痢、牙龈肿痛、关节疼痛等。
2.2 头花蓼(拉冈):圆穗蓼 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sn.
的干燥全草。产于青藏高原东缘及其毗邻地区的高山、亚高山
草甸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的高山、亚高山草甸中也有
大量分布,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陕西等省,生于
海拔 3500m 以上的草甸和灌木丛中。根状茎入药,性味:涩、
甘、温,调经,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痢疾、发烧和腹泻等
症。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采用标本查询、查阅文献及实地调查等相结合的方
法,对苗药头花蓼药材的植物资源分布、生境、药用及品种情
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较为全面的整理出苗药头花蓼在全国主
产区各市县的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并发现苗药头花蓼在贵州
省一些低海拔地区有分布。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苗药头花蓼的同名异物及混淆
品现象,如青海省将圆穗蓼 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
的干燥全草称为头花蓼,而在四川省及贵州省一些地区将尼
泊尔蓼 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认作头花蓼。而头花蓼药材
与头状蓼、圆穗蓼间的药用功效及临床应用有较大差别,因此
不能混用。
通过对苗药头花蓼药材植物资源分布及品种情况研究,
可为头花蓼药材采集、临床准确使用、种质资源及栽培基地的
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第 25
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98.
[2]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
准[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47.
[3] 邱德文,杜江.中华本草,苗药卷[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5.
[4] 王祥培,万德光,王 强,等.HPLC测定不同产地的头花蓼中
没食子酸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7,22(2):204.
[5] 王祥培,万德光,王祥森,等.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
总黄酮的含量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13.
[6] 杨立勇,王祥培,吴红梅,等.HPLC 测定不同产地的头花蓼中
槲皮苷的含量[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4):67.
[7] 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
社,2007
[8]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种子植物名录[M].上册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9] 昆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云南中草药选[M].昆明军区后勤
部卫生部,1970.
[10] 昆明市卫生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M].昆明市卫生局,1970
[11] 朱兆云,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天然药物图鉴[M].第一
卷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 云南省药材公司.云南中药资源名录[M].科学出版社,
1993.
[13]《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四川中药志[M].第二卷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2
[14] 吴征镒.西藏植物志[M].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83.
[15]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名录[M]. 第二册广西植物研
究所,1971.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下册
[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
[17] 张炳填,潘清平.湖南药物志.第二卷[M].湖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4
[18] 傅书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湖北植物志[M].第一
卷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9] 吴德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M].第 4
卷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20] 张奠湘,李世晋.南岭植物名录[M].科学出版社,2011.
[21] 林英,《江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江西植物志[M].第 2卷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2] 青海省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药物图鉴[M].第一册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7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