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盆景特色树种——赤楠研究进展



全 文 :盆景特色树种———赤楠研究进展
刘 玮 1 ,谢 冰 1, 2 ,邓光华 1* 
(1.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2.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 对盆景特色树种赤楠的形态学 、栽培学、生态学、生物提取物和土壤微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进展、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赤楠;盆景特色树种;生理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8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30-14678-02
ResearchprogressofSyzygiumbuxifolium——— aTypicalPlantforPottedLandscape
LIUWeietal (ColegeofArtandLandscape, 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330045)
Abstract ResearchadvanceandhotspotsinSyzygiumbuxifoliumweresummarized, includingmorphology, cultivation, ecology, biological
extractandsoilmicrobialstudy, etc.
Keywords Syzygiumbuxifolium;Typicalplantforpottedlandscape;Physiologyandecologystudies
基金项目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GZN0262);江西农业大学自然科
学基金青年项目(2980);江西农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自由
申请项目(2945)。
作者简介 刘玮(1982-), 男 ,宁夏银川人 ,硕士 ,助教 , 从事植物生理
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9-06-22
  赤楠(Syzygiumbuxifolium),又名鱼鳞木 ,为桃金娘科蒲
桃属植物。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 500余种 ,主要分布在热带
亚洲 ,少数在大洋洲和非洲 ,我国约有 72种 ,江西有 3种 [ 1] 。
赤楠自华南 、贵州至湖北和安徽南部广布 ,越南 、日本也有分
布 ,生于丘陵灌丛中或林边。果可食或酿酒 。赤楠植株较矮
小 ,叶长椭圆形 ,适宜制作盆景 ,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
植物。江西赤楠桩材分布广 ,数量大 ,形状古朴 ,被视为优良
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盆景树种 [ 2]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赤楠
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形态学 、分类学研究
1.1 形态学研究 赤楠为灌木或小乔木 ,高 0.5 ~ 5.0 m,分
枝多 ,小枝四棱形。叶对生 ,革质 ,形状变异很大 ,椭圆形 、倒
卵形或狭倒卵形 ,通常长 1 ~ 3 cm,宽 1 ~ 2 cm,无毛 ,侧脉不
明显 ,在近叶缘处汇合成一边脉。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
萼倒圆锥形 ,裂片短;花瓣 4个 ,小 ,逐片脱落;浆果卵球形 ,
直径 6 ~10 mm,紫黑色 [ 3] 。黄晓冬等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
电镜下观察了蒲桃属 7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 ,发现这 7种蒲
桃属植物气孔器只分布在植物叶下表皮 ,多为平列型 ,气孔
指数 13.70% ~24.28%;赤楠表皮细胞为多边形 ,少不规则;
垂周壁式样近平直或弓型;气孔为平列型;气孔器在表皮的
位置稍下陷;气孔间距大小为 45.44 μm;保卫细胞的小穴细
小而密致 ,其表面还具鳞片状蜡质;分泌囊较明显;叶表皮角
质膜细致明显 [ 4] 。
1.2 分类学研究 赤楠是桃金娘科 (Myrtaceae)蒲桃属
(Syzygiumgaertn)植物。江西常见赤楠(Syzygiumbuxifolium)
与轮叶赤楠(Syzygiumgrijsi)在栽培学 、生物学方面存在诸
多共性。轮叶赤楠叶多 3枚轮生 [ 3] 。关于赤楠种分类学的
研究资料不多 ,且多集中于新种或变种的发现上 ,如 Chen等
描述了蒲桃属植物 1个新种(Syzygiumbubengense)、1个赤楠
新变种(Syzygiumbuxifoliumvar.verticilatum)的情况 [ 5] 。夏
念和对香港桃金娘科蒲桃属一新种———凹脉赤楠(Syzygium
impresumN.H.Xia, Y.F.Deng&K.L.Yip)作了描述 。该种
与赤楠(SyzygiumbuxifoliumHook.&Am.)近似 ,区别在于叶
倒卵形 ,中脉下凹 ,果直径约 4 mm[ 6] 。
2 栽培学研究
赤楠不仅是叶木类树桩盆景的上等材料 ,而且是庭院 、
园林等地绿化的优良树种 ,可用作地被植物 。赤楠材质坚
硬 ,又是制作家具 、木雕 、根雕 、印章等的上等用材。但近 20
年来 ,由于滥采乱挖 ,加上培育不合理 ,赤楠资源被严重破
坏。因此 ,栽培学研究是保护赤楠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
途径。
陈顺远认为 ,苗地繁殖培育是解决赤楠资源紧缺问题最
有效的措施之一 [ 7] 。就扦插而言 ,选择在每年 5 ~ 8月用修
剪下来的健壮新梢繁殖 , 30 ~ 40 d即可生根成活 ,效果较好。
用种子繁殖比扦插更容易 ,繁殖系数更高。每年仲秋后 ,采
下呈紫黑色已完全成熟的赤楠果 ,播入准备好的疏松透气的
微酸性砂质土壤中 ,注意保温保湿 ,等到次年春季气温达 20
℃以上时就会萌芽生长;也可将采后的种子阴干 ,等到次年
春季再播 ,一般出芽率在 90%以上。代色平等对不同激素种
类 、浓度水平对赤楠的扦插繁殖影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结
果表明 IBA、NAA、ABT和 “根太阳 ”4种激素均能较好促进
赤楠生根 , 200倍 “根太阳 ”处理生根率和根数效果最好 [ 8] 。
3 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
赤楠民间又名赤楠蒲桃 、瓜子木等 ,其根 、树皮性平味
甘 ,有健脾利湿 、平喘 、散瘀等功效 ,用于治疗肝炎 、跌打损
伤 、疮疖等症 [ 1] 。周法兴等从赤楠茎和根部的乙醇提出物中
分离和鉴定了 6个化学成分 ,分别为木栓酮 、β-谷甾醇 、乌苏
酸 、19α-羟基乌苏酸 、齐墩果酸和胡萝卜甙 [ 9] 。黄晓冬对赤
楠树种的叶 、果 、种子等器官的生物有效成分进行了一系列
研究。对经过不同极性提取剂处理的赤楠叶提取物进行抗
菌试验 ,发现极性较大的提取剂所获得的提取物有较强的抗
菌活性 ,其中水提物 、水提醇沉物和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 、枯草芽孢杆菌 、大肠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以水提
物尤为突出 , 11月赤楠叶总黄酮含量为 3.32%,是叶醇提物
中有效的抗菌成分 [ 10] 。以不同浓度的酒精 、料液比 、提取温
度 、提取时间等条件对赤楠茎叶果等不同器官的总黄酮的提
取效果进行研究 ,发现茎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浓度 55%乙醇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傅真治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 37(30):14678-14679, 14681
70 ~80℃提取 2h,含量为 1.50%;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浓度
70%乙醇 90 ~ 100 ℃提取 1 h,含量为 7.43%;青果皮的最佳
提取条件为浓度 55%乙醇 70 ~ 80 ℃提取 2 h,含量为
1.28%[ 11] 。研究了赤楠果实红色素的理化性质 、提取条件 ,
发现该色素属花色苷类 ,其最佳提取工艺是以浓度 1%HCl、
浓度 95%乙醇(1∶99, V∶V)溶液作为提取剂 ,料液比 1/10,温
度 35℃,提取时间 3h,提取次数 3次 [ 12] 。此外 ,还研究了赤
楠果实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和色素对光 、温度 、氧化剂和还原
剂 、食品添加剂 、金属离子等的稳定性 [ 12] 。
4 生态学 、微生物学研究
4.1 生态学研究 赤楠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较少。国外一些
关于赤楠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赤楠果实 、种子库与采食动物之
间的关系。Naohiko等研究了赤楠果实结实物候学与食果动
物采食之间的关系 [ 13] ,发现浆果植物果实成熟时间刚好为
食果鸟类最为丰富的时期 ,植物可以通过调整成熟时间来实
现种子扩散。 Kazuto等则对鸟类与赤楠种子散布互助关系
系统的重建进行了研究 [ 14] 。这些研究对于赤楠的种子库转
移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研究着眼于赤楠幼苗分布 、存
活影响因素的关系。Riyou等通过 3年的观察 ,研究了地形 、
草食动物干扰及土壤表层环境对亚热带 5种常绿植物(包括
赤楠)幼苗存活的影响 ,发现这些条件对于赤楠幼苗的存活
都具有影响。经线性模型分析 ,发现赤楠幼苗在地势高的地
形中成活率较高 ,相比其他植物 ,地形对于赤楠幼苗的成活
率影响更大 [ 15] 。
4.2 土壤微生物学与菌根学研究 土壤微生物是自然界中
最为活跃的成分之一 ,在植物的养分循环与生长方面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 16] 。对赤楠土壤微生物特征进行研究 ,对于
了解赤楠营养循环特征有促进作用 [ 17-18] 。Tschen等对台湾
中部关刀溪实验站内的大型担子真菌分布 、多样性进行了长
期研究 ,发现实验地区中大型真菌的分布富有变化 ,子实体
出现频率与真菌多样性和伴生植物种群具有相关性 ,在伴生
植被为赤楠的情况下真菌子实体出现较多 ,说明在赤楠分布
的区域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情况较好 ,赤楠植被类型对于土壤
真菌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 19] 。
赤楠是一种可以与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的植物 。但
是 ,目前对于赤楠的菌根学研究较少。对赤楠与菌根真菌共
生关系进行研究 ,对了解赤楠的生理特性 、高效利用赤楠资
源有重要意义 。陈纪伶等对台湾垦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护
区内的台湾赤楠(Syzygiumformosanum)根际菌根真菌(Glo-
musetunicatum)进行了研究 ,发现丛枝菌根菌(Glomusetuni-
catum)可与台湾赤楠根部形成良好的丛枝菌根 [ 20] 。台湾赤
楠接种丛枝菌根菌 6个月后 ,苗木净生长量 、根茎直径净生
长量 、总干重 、S/R率 、总叶面积 、叶片数 、叶绿素浓度 、叶片
水势均较未接种对照组高。台湾赤楠苗木对丛枝菌根菌的
菌根依赖度为 437%。丛枝菌根菌可促进台湾赤楠苗木生长。
5 盆景学研究
赤楠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山区分布广泛 ,野生资源丰
富 ,有 2叶对生 、3叶轮生 2种。后者叶小 ,是制作盆景的最
佳素材。目前赤楠盆景研究多集中于盆景造型 [ 21-22]与栽培
学方面 [ 23-24] 。赤楠作为盆景有以下优点:①具有明显的物
候季相变化 ,观赏价值高 ,三叶赤楠萌芽早 ,休眠晚 ,全年生
长期长;②赤楠对环境适应性强 ,既耐荫又耐高温 ,耐旱 ,耐
湿;③枝干苍劲古朴 ,移栽成活率较高;④萌芽力强 ,耐修剪 [25] 。
6 结语
赤楠是一种有特色的优良盆景树种 ,树形优美 ,具有很
高的观赏价值。国内外对赤楠进行了一些研究 ,主要集中于
栽培造型 、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方面 ,而对赤楠的生理 、生化
特征及生态学相关研究较少 。赤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但
需要对赤楠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研究 ,而且需要对赤楠的生
长生理 、生态学进行相关研究 ,从而为赤楠的高效栽培和合
理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 《江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江西植物志第二卷[ M].北京:中国科学技
术出版社, 2004:750.
[ 2] 陈顺远.发展中的江西盆景[ 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 2001(5):49.
[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二册 [ M].北京:科
学出版社, 2002:603.
[ 4] 黄晓冬 ,刘剑秋.福建蒲桃属 7种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 [ J].生命科学研究 , 2003, 7(4):329-335
[ 5] CHENJ, LYNACRAVEN.TaxonomicnotesonsomemyrtaceaeofChina
[ J].HarvardPapersinBotany, 2006, 11(1):25-28.
[ 6] 夏念和 ,邓云飞 ,叶国梁.香港桃金娘科一新种———凹脉赤楠 [ J].热带
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8, 16(1):19-22.
[ 7] 陈顺远.园培赤楠点滴经验[ J].中国花卉贫景, 2003(8):54.
[ 8] 代色平 ,蒋建友 ,游铭凯,等.两种野生花卉的扦插繁殖研究 [ J] .中国
野生植物资源, 2007, 26(1):58-60.
[ 9] 周法兰 ,梁培瑜.赤楠化学成分的研究 [ J].中国中药杂志, 1998, 23(3):
164-165.
[ 10] 黄晓冬.赤楠叶不同极性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比较研究 [ J].武汉植
物学研究 , 2005, 23(4):355-357.
[ 11] 黄晓冬,刘剑秋,陈炳华.赤楠茎叶果总黄酮提取与含量测定[ J].泉
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1(4):72-76.
[ 12] 黄晓冬,刘剑秋,陈炳华,等.赤楠果实红色素的性质及其稳定性[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19(3):82-87.
[ 13] NAOHIKON, TAKAKAZUY.Fruitingphenologyofanimal-dispersedin
responsetowintermigrationoffrugivoresinawarmtemperateforeston
YakushimaIsland, Japan[ J] .EcologicalResearch, 1997, 12(2):119-
129.
[ 14] KAZUTOK, LEIKOM, HIROYOSHIH.Re-establishedmutualismina
seed-dispersalsystemconsistingofnativeandintroducedbirdsandplants
ontheBoninIslands, Japan[ J].EcologicalResearch, 2008, 24(4):741-
748
[ 15] RIYOUT, TAKAKAZUY.Seedlingestablishmentoffiveevergreentree
speciesinrelationtotopography, sikadeer(CervusNipponyakushimae)
andsoilsurfaceenvironments[ J].JournalofPlantResearch, 2008, 121
(6):537-546.
[ 16] BABICHH, STOTZKYG.Developingstandardsforenvironmentaltoxi-cants:theneedtoconsiderabioticenvironmentalfactorsandmicrobeme-
diatedecologicalprocesses[ J].EnvironHealthPerspect, 1983, 49:247-
260.
[ 17] MOOREJM, SUSANNEK, TABATABAIMA.Soilmicrobialbiomass
carbonandnitrogenasafectedbycroppingsystems[J] .BiolFertilSoil,
2000, 31:200-210.
[ 18] DARGH.Impactofleadandsewagesludgeonsoilmicrobialbiomass
andcarbonandnitrogenmineralization[ J].BullEnvironContamToxico,
1997, 58:234-240.
[ 19] CHENTM, HOIC, HSUHS, etal.DistributionofMacrofungiintheQuantaushiForest, along-termecologicalresearchsiteinTaiwan[J].
FungalScience, 2004, 19(2):1-19.
[ 20] 陈纪伶,李明仁.丛枝菌根菌Glomusetunicatum对台湾赤楠苗木生长
之效应[ J].中华林学季刊, 2006, 39(1):1-15.
[ 21] 池泽森.赤楠盆景的快速成型[ J] .中国花卉盆景 , 2007(5):48.
[ 22] 邓庆城.赤楠盆景的造型与管理 [ J].河南农业, 2003(11):20.
[ 23] 练发良,雷珍,徐必.赤楠扦插繁殖试验 [ J].河北农业科学 , 2008, 12
(10):25-26.
[ 24] 汪功平.赤楠的生理特性及其养护 [ 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 2006
(3):34-35.[ 25] 李爱忠.盆景的好材料小叶赤楠 [ J].花卉 , 2003(9):17.
1467937卷 30期                刘玮等 盆景特色树种———赤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