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檾与莔——苘麻与贝母——澄清中国古代纺织和药物史上的一个问题



全 文 :· 古今农业 · 1 9 9 2年第 4期
撇与曹 苟麻与贝母
澄清中国古代纺织和药物史上的一个问题
马里千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 系考释 》 第 8 6页 “ 赵曹鼎 ” 释 ,’l 司” 云 :
“ 同乃段为纲若镇 。 撰 , 一作藏 , 今之贝母也 。 其纤维古以制衣 , 今犹用造绳也 。
色近褐 。 《 诗 · 硕人 》 : `衣锦戮衣 , , 《列女传 》 作 `纲衣 , 。 《说文 》 熬字下 列 作 ` 签
衣 , 。 《礼记 · 中庸 》 : `衣锦尚纲 ’ , 《尚书大 传 》 作 ` 尚输 , 。 纲从同声 , 自可通 假 。 ”
按 : 《说文 》 第七篇下料部 :
“ 煞 , 臭属 , 从林 , 簿省声 ( 去颖切 ) 。
《 诗》 日 : ` 衣锦敷衣 。 ’ ”
《段注 》 略云 : “ 类臭而非臭 , 言属而别见也 。 救者 , 草名也 。 《周礼 》 : `典臭 , 掌 布 绝
缕纷之麻草之物 。 ’ 注云 : `草 , 葛或之属 。 ’一 黄即 锻字 之 异 者 。 ”一又 作 颖 。 “ 一郑云 : ` 颖 , 草名 , 无葛之 乡 , 去麻则用颖 , 。 《诗 》 两 言戮衣 , 许于此称撒衣 , 于 衣 部 称戮
衣 。 “一然 则装衣者 , 以钱所织为之 , 盖 《士昏记 》 所谓景也 。 今之撒麻 , 《本草 》 作简麻
( 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作 `茵麻 , , 误 ) , 其皮不及臭麻之坚韧 , 今俗为粗绳索 , 多用之 ” 。
李时珍 《本草纲 目 · 草部 》 第十五卷 ; 荀麻 ; 略云 : “ 简 , 一 作 或 , 又 作 洋 。 .t一简
麻 , 今之白麻也 , 多年生卑湿处 , 人亦种之 。 叶大似桐叶 , 团而有尖 , 六七月开黄花 , 结实
为半磨形 , 有齿 , 嫩青老黑 . 状如黄葵子 。 其荃轻虚洁 白 , 北人取皮作麻 , 以茎 蘸 硫 黄 作
悴灯 , 引火甚速 。 其嫩子 , 小儿亦食之 ” 。 吴其俊 《植物名实图考 》 卷十四略云 : “ 苟麻 ,
《唐本草 》 始著录 , 今 作教麻 , 作绳索者 , 北地种之为业 。 一…以捆缚取用者 , 河滨数百里
广种之 , 以备陡工之购 , 与蜀黍之秸并巫 。 ”
、汾 之补 、、夕、 、` 汽 、泞 、、 S 、 吧补义夕、 、` 入唱补、唱奋 、占、 巧入 \ S 、 、石、 侣补尺夕、 泛矛、、占六、 `飞宙、 、夕八 ,兮 、、石六 、占兮 、夕 、 、夕 `义分、 \夕、吧矛、侣六巧入呀、吩犷占、 、 S 、 巧、 、石卜巧入 义矛
“ ( 杨万里 ) 自作 《江湖集序 》 曰 : `予少作有诗千余篇 , 至绍兴壬午 (霖按 : 绍兴三 十 二
年 〔 1 1 6 2 〕 ) 皆焚之 。 ’ 大概江西体也 。 今所存日 《江湖集 》 者 , 盖学后山及半 山及唐 人 者
也” 。 可知杨万里 《江湖集 》 在末仕前居江西庐陵 (今江西吉水县 ) 时作 。 韭黄的生产 , 南
渡之初 , 已见于江 西 。
(作者工作单位 : 广东东莞镇 中学 )
注释 :
·户 《 周礼注疏 》 卷六 ,此 书及下 文引用之 《 诗经 》 、 《礼记 》 均用 《十三经注疏 》 本 。
(才 《 丛书巢成 》 本 。
俪 )巾华书局点校木 。
毯 《 直斋书录 解题 》 卷一 八别集下 。
一 3 1一
按照近代植物分类学 , 商麻是锦葵科 M a l v a e a e简麻属植物 , 学名 A b u , i l o n T h e o p h r a s , i
M de ic us
, 俗称青麻或白麻 ,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二册的描述 , 和 《本草纲 目》 等 书 基
本一致 , 不详引 。 这种植物 , 儿时常见于故 乡常州的田野池边 , 因为它的果实作有缺刻的半
球形 , 状如小花篮 , 为儿童所爱玩 。 可以肯定今之筒麻就是古代的煞 , 字或作颖 , 藏 、 萤 戈
简 , 又以同音与同 、 纲 、 娶 阳通假 , 与贝母是截然不同的两物 。
贝母 , 古称茵 《说文 》 第一篇下帅部 :
“ 茵 , 贝母也 , 从帅 , 朋省声 ( 武庚切 ) ” 。 《段注 》 略云 : “ 《诗 》 : ` 言采其蛇 ’ 。
《毛传 》 “ 蛇 . 贝母 , 。 《释草 》 、 《说文 》 作茵 曹 王字 , 蛇假借字也 。 根下 子 如 聚 小
贝 ” 。
按 《尔雅 · 释草 》 第十三 : `· 茵 贝母 ” 。 郭璞注 : “ 根如小贝 , 圆而 白 , 花叶如韭 ” 。 邢
帚疏 : “ 《诗 · 哪风 · 载驰 》 云 : `险级阿丘 , 言采其蛇 ’ , 陆巩 ( 中华书 局 《十 三 经 注
疏 》 影印本误作 “ 机 ” ) 云 : `蛇 , 今药草 贝母也 , 其叶如括楼而细小 , 其 子 在 根 下 如 芋
子 , 正 白 , 四方连案相着有分解也 ” 。 郝爵行义疏 : “ 通作蛇 。 《管子 · 地 员篇 》 `其 山 之
旁 ,有彼黄蛇 。 ’ 又通作蛇 。 ” 《广雅 》 卷十上 : “ 贝义 ,药实也 。 ” 王引之疏证 : “ 贝义 , 即
贝母也 。 ”一 《名医别录 》 云 : `一名药实 , 一名商草 ’ 商字即筒 卜之 误 也 。 … …郭 璞 云 :
` 白华叶似韭 ’ , 此种罕复见之 。 ” (此处断句有误 , “ 白 ” 字应从上文 , 作 “ 圆而 白 , 华叶似
韭 。 ” 《本草纲 目》 引文亦误 。 )
李时珍 《本草纲 目 · 草部 》 第十三篇 “ 贝母 ” 略云 ` ·茵 ( 《尔雅 》 。 音萌 ) , 勤母 ( 别
录 》 ) , 苦菜 ( 别录 》 ) , 苦花 ( 别录》 ) , 空草 ( 本经 》 ) , 药实 ( 弘景日 : `形如聚贝子 , 故 名 贝
母 , ) 。 “ 一 (苏 ) 颂 曰 : `二月生苗 , 茎细 , 青色 , 叶亦青 , 似荞麦叶 , 随 苗 出 。 七 月 开
花 , 碧绿色 , 形如鼓子花 。 八 月采根 , 根有辫子 , 黄 白色 , 如聚贝子 , ’ 此有数种 。 陆 巩 诗
疏云 (见前引 , 略 ) 。 合近道出者正类此 。 郭璞注 《 尔雅 》 ( 见前引 , 略 ) ” 吴其浚 《植物
名实图考 》 篇七 “ 贝母 ” 略云 : “ 今有川贝 、 浙贝两种 。 按陆现以为似括楼叶而细小 。 郭注
以为似韭叶 , 宋 《图经 》 以为似荞麦叶 , 各说既不 同 , 原图数种亦不甚符 。 今川中图者 , 一
叶一茎 , 叶颇似荞麦 。 大理府点苍 山所生者 , 叶微小似韭 , 而开蓝花 , 正类马蓝花 , 其根则
无甚异 , 果同性耶? 张 子诗 : ` 贝母阶前蔓百寻 , 双桐盘绕叶森森 。 刚强顾我磋跄 甚 , 时 欲
低柔警寸心 。 ’ 则又有蔓生者矣 。 ”
胡先骗 《植物分类学简编 》 第十章称百合科 iL o e a c de 贝母 属 rF it l a r ia L . 有 1 0 种 , 产
于北温带 , 中国有 n 种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五册收 10 种 , 都是多年生草本 , 地 下茎为
鳞茎 , 由肥厚鳞瓣组成 。 常见供药用的浙 贝母 F . t h u m b e r g i i M i q和川贝母 F . e i r r h o s a D o n , 前
者花数朵形成总状花序 , 花被片淡黄色或黄绿色 , 具紫色方格斑纹 , 叶条状披针形至条形 ,
上部叶及叶状苞片顶端呈卷须状 ; 后者单花顶生 , 花被片绿黄色至黄色 , 具脉纹和紫色方格
斑纹 , 最下部两叶狭矩圆形至宽条形 , 钝头 , 其余狭披针状条形 , 渐尖 , 与最上部的 仆卜状苞
片的顶端都卷曲 。 吴其浚大概没有见过浙 、 川贝母的全株实物 , 所以只能 作 “ 则又有蔓生者
矣 ” 的推侧 , 而且和李时珍一样 , 把鳞茎误认为根 , 则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 , 是无损于
其博大精深 , 严肃认真的 。
可见今之 贝母 , 即古之茵
或作蛇 、 亥 ( 《玉篇 》 又作首 、
又有贝父 、 勤母 、 苦菜 、 苦花 、 空草 、 药实 等 别 称 ; 其 字
蔓 ) 都是同音通假 。 与耸 , 即筒麻分属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
叶植物纲 , 相去甚远 , 在近代植物分类学未传入中国以前 , 自许慎以至吴其浚都已知其并非
一 3 2一
近来反而混同 , 可能因为筒 、 煞两字字形相近 , · 段注 》 刻本所误简麻为衡麻
日本辞书如 《辞苑 》 解放前出版的 《海辞》 因之 (新编 《辞海 》 已更正 ) 。 郭氏承
此误说 , 就把 笑说成是 “ 今之贝母也 · ~ … 。 其纤维古以制衣 ” 了 。
近 读范行维 《中国医学史略 》 ( 中医古籍出版社 1 9 8 6年 1 月版 ) , 其第 4 页云 :
养蚕和纺织的发 明 , 人们不再用兽皮木叶为衣裳了 , 不仅在卫生上有普及的意义 , 在
外科上 也有改用柔软的如丝 、 贝母 (注 )或麻蒯一类纤维织成的布帛为绷带的条件 。 … …
“ 注 : 按 ` 贝母即古之纲若裸 , 一作新 , 今之贝母也 。 其织维者 , 古以作衣 ” 。 ( 郭沫若
《两周金文大系考释辛赵曾鼎释文 》 ) 今贝母属百合科 , 熟之即为粉 , 药铺中法半夏 ,
白如获芬 , 脆更如是 , 绝无纤维 , 但 《植物名实图考 》 下引张子诗云 : `贝 母阶 前蔓百
寻 , 双桐盘绕叶森森 ’ , 似固有纤维的贝母 , 疑为别种 ” 。
注中 “ 辛赵曾鼎 ” 为 “ 赵曹鼎 妙 之讹 , 所引郭氏释文和笔者前引解放后国内版 《两周金文辞
大系考释分的内容亦不尽合 。 “ 熟之即为粉 , 药铺 中法半夏 ” 一语中疑有讹脱 (逗点似应为 “ 似 ”
字 ) , 否则把贝母和法半夏视为一物 , 就大谬了 (法半夏用半夏 的 块 茎 炮 制 而 得 ; 半 夏
p i n e l l i a ` e : n a t 6 ( T h u m b ) B r e i t e n b a c h , 为天南星科 A r a e e a e植物 ) 。 至于说 贝 母 绝 无 纤
维 ,原意 大概是指贝母粉 , 其实制取 贝母粉的鳞辫 , 和茎 、 叶等等无疑都是纤维的 , 只是历来
没有用于纺织或制绳的记载而已 。 吴其俊引宋张载诗 , 以蔓生的贝母为别种 , 上 文 已 作 讨
论 ; 范氏也引这首诗 , 又说贝母纤维是古代外科用绷带的原料之一 , 实际是沿袭了郭氏把煞
和背混淆为 一物的错误 , 又鉴于今贝母 “ 绝无纤维 ” ; 就只好在注里怀疑诗 中所咏 贝母是 “ 别
种 ” 了 。 可见范氏视见的也只是贝母粉 , 和笔者一样 , 与全株实物并不相识 ; 而且也没有查
查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等书 。
本文的结论是 : 雏是今之简麻 , 不是贝母 ; 古代既无用贝母纤维作纺织原料的记载 , 外
科上 自然也不会有用这种原料制作的绷带 。 事关古代纺织和药物史 , 有必要澄清如上 。
(作者工作单位 : 铁道出版社 )
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业文化的新著
一《中国农业文化》出版
西北农业大学教授邹德秀著 《中国农业文化 》 , 是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农业文化的著作 ,
该书以中国农业文化史为线索 , 从采猎文化 、 原始农业文化 、 传统农业文化 , 一直论述到社
会主义的农业文化和末来的工农业综合文化 。 在历史的论述 中 , 穿插农业文化的论理研究 :
分析了采猎农耕中的文化分化 , 中国农业文化的分布 、 类型和表现方面 ; 中国农业文化与传
统文化 、 与古代社会发展 、 与社会主义农业文化的关系 ; 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 既有哲
学的透视 , 又有文化的博览 , 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为该书写了序 言。
《 中国农业文化 》 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陕西省新华书店发行 。 ( 雨农 )
一 3 3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