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地锦草、板蓝根对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细菌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2-08
李志远 ,男 , 1984年生 ,本科。
地锦草 、板蓝根对斑点叉尾
鮰鱼肠内细菌的影响
李志远
(河南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郑州 450001)
摘要 对斑点叉尾鮰鱼肠道中细菌种群的鉴定和统计 , 并投喂地锦草 、板蓝根后检测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细
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斑点叉尾鮰鱼肠道内优势菌群主要为 Aer.和 Ent.。斑点叉尾鮰鱼摄入地锦草后会
对肠内优势菌群之一的 Aer.产生负面的影响 ,降低了其在肠内的组成 ,但另一优势菌群 Ent.没有影响;摄食板
蓝根后其肠道内的 Aer.有所上升 ,但对 Ent.没有影响。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鱼;地锦草;板蓝根;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优势菌群
  斑点叉尾鮰鱼是我国自 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
学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进 ,经过对其生物学特性 、生
态习性 、人工繁殖 、饲养技术 、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
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后 ,在我国普遍养殖的一
种重要经济鱼类 ,食性范围广 ,可采用人工配合饲料
饲养 ,饲料来源较易解决 ,饵料系数低。但因其对多
种病原菌易感 ,尤其在自身免疫力下降时 ,可给养殖
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生产实践中 ,中草药
地锦草 、板蓝根常用来防治细菌性疾病。有关报道
认为 ,肠道细菌的存在对鱼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
为此 ,观测斑点叉尾鮰鱼摄食含中草药饲料后肠道
菌群的演替 ,并结合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范围的
变化 ,了解肠道菌群和中草药之间的关系 ,以找到合
适的中草药 ,为实际生产中保健鱼药的开发提供理
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的制备
本试验共分 5组 , Ⅰ组添加地锦草 1%, Ⅱ组添
加地锦草 2%, Ⅲ组添加板蓝根 1%, Ⅳ组添加板蓝
根 2%, Ⅴ组为基础饲料(河南富道饲料有限公司)。
各组药饵均一次性制好。将购自郑州市中草药商店
的地锦草 、板蓝根按组别所需量称好 、烘干 、量于烧
杯中 ,加水煎煮 3次 ,每次煮沸30 min 。集中3次的
药液进一步煎煮 ,直至浓缩到 100 mg/ L 为止 。待
药冷却后将其均匀喷洒在相应组别的饲料上(来自
同一厂家的配合饲料),烘干后即为药饵 ,并保持干
燥备用。
1.2 试验鱼及饲养条件
本试验所用的斑点叉尾鮰鱼 Ictalurus Puncta-
tus(Rafinesque)全部由河南省郑州市石佛综合养殖
场提供 ,选择体制健壮 ,体重 500 ~ 600 g 的斑点叉
尾鮰鱼 ,分成 5组分别饲养在 5 个大小一样的水泥
池中 ,每组放养 20 条。每天按鱼体重的 5%来投
喂。每天投喂 2次 ,分别于上午 9时和下午 5 时投
喂 ,并隔日向池中加注新水。
1.3 试样的收集
取样分别在开始投饵前和投药饵后第 1 d 、4 d 、
7d 、14 d 、21 d 、28 d的下午 15:00进行 。先用酒精
棉球消毒鱼体表 ,打开腹腔 ,消毒肠管外壁 ,并用无
菌水冲洗数遍后 ,用无菌棉线分别结扎肛门和中 、后
肠的交界处 ,分离出后肠 ,剪碎匀浆 ,准确称取0.5 g
肠段的匀浆物 ,加 4.5 mL 无菌水 ,制成原液。每次
取样 1尾 ,试验重复 1次 ,结束时取平均值。
1.4 细菌的计数
将各组肠段原液作 10倍系数稀释 ,取其中 3个
稀释度 ,每个梯度在 3个淡水琼脂培养基(FWA)平
板上涂布 ,于 28 ℃下培养 24 ~ 48 h 后计数 ,并换算
·52· 试验研究 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3期
成每 1 g 肠内含物中所含细菌数量。
1.5 细菌的鉴定
在各组肠道细菌的分离平板中 ,选取菌落清晰 、
分散良好而且菌落在 30 ~ 300之间的平板 ,随机地
挑取 30 ~ 50 个菌落 ,作为菌株 ,接种在 FWA 斜面
培养基上 ,28 ℃培养 24 ~ 48 h 后置 4 ℃冰箱中备
用。菌种的鉴定参照《一般世界细菌常用鉴定方法》
的方法进行 [ 1] 。
2 结 果
2.1 投喂地锦草 、板蓝根后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细菌
数量的变化
  未投喂地锦草 、板蓝根对斑点叉尾鮰鱼肠道中
细菌数量平均为 8.32×107个/g 。在投喂投喂地锦
草 、板蓝根后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细菌数量呈减少的
趋势 。由表1可见 , Ⅰ组(含地锦草 1%)从第 1 d的
18.71×107个/g 下降至 10.11×107个/g ,然后上升
到第 7 d 的 10.33 ×107个/g , 随后一直下降至
3.6×105 个/g;Ⅱ组(含地锦草 2%)从第 1 d 的
27.66×107个/g 下降至 1.30×107个/g ,然后上升
到第 7 d的 5.60×107个/g ,随后一直下降至 3.2×
105 个/g;Ⅲ组(含板蓝根 1%)从第 1 d的 25.15×
107个/g 下降至 8.33×107个/g ,然后上升到第 7 d
的 20.98 ×107个/g , 随后一直下降至 2.2 ×105
个/g ;Ⅳ组(含板蓝根 2%)从第 1 d 的 25.10×107
个/g 下降至 3.01×107个/g ,然后上升到第 7 d 的
16.71×107个/g ,随后一直下降至7.8×105个/g ,同
时对照组也从第 1 d的 16.22×10 7个/g 下降到第
28 d的 2.5×106个/g 。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地锦草和
板蓝根的作用影响外 ,还有可能是由于气温的原因 ,
因为试验期间气温不稳定 ,上下波动幅度较大。
同时 ,将地锦草组(Ⅰ组和 Ⅱ组),板蓝根组(Ⅲ
组和Ⅳ组)分别和对照组比较 ,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且地锦草组与板蓝根组之间 ,地锦草的
两组之间 ,板蓝根的两组之间也都无显著性差异
(P>0.05)。详见表 1 。
表 1 摄食不同地锦草 、板蓝根后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的细菌数量 ×107 cfu/ g
时间/ d Ⅰ组地锦草 1% Ⅱ组地锦草 2% Ⅲ组板蓝根 1% Ⅳ组板蓝根 2% 对照组
1 18.71 27.66 25.15 25.10 16.22
4 10.11 1.30 8.33 3.01 3.18
7 10.33 5.60 20.98 16.71 10.00
14 14.16 6.04 1.48 15.31 28.88
21 0.17 0.21 0.13 0.22 0.12
28 0.036 0.31 0.022 0.078 0.25
平均值 8.919 6.853 9.349 10.071 9.775
2.2 斑点叉尾鮰鱼肠道中菌群的组成
经细菌鉴定(见表 2 、表 3和表 4),试验鱼肠内
共鉴定出 6种需氧和兼氧厌氧菌:气单胞菌属 Aer-
omonas(Aer.此为简写 ,下均仿此),肠杆菌科 En-
terobacteriaceae(Ent.),葡萄球菌属 S taphy lococ-
cus(Sta.),芽孢杆菌属 Bacillus(Bac.),弧菌属 Vib-
rio(Vib.)及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Pse.);另外
还存在少量其它需氧和兼氧厌氧菌以 O thers
(Oth.)表示 。
依据各类细菌在各组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组成百
分数的大小(见表 2 、表 3)以及它们检出频率的高低
(见表 5)可以将已明确鉴定出的 6种细菌归为两大
类 ,即 Aer.和 Ent.。Aer.在每一组斑点叉尾鮰鱼
的肠道内均有广泛的分布 ,而且在每一组检测到的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试验中 ,
Aer.和 Ent.加起来所占的百分数最高已超过
70%,其余菌群的组成根本无法与这两者相比。很
显然 Aer.和 Ent.是每一组斑点叉尾鮰鱼肠内的优
势菌群。这一特点并未因摄食饵料内的地锦草 、板
蓝根含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余各菌群均为从属
菌群 。从表 5 中可看出 , Sta.在Ⅳ组和 Ⅴ组中的 6
次抽样中均未检到。
从表 3中可以看出 , Ⅰ组(含地锦草 1%)和 Ⅱ
组(含地锦草 2%)斑点叉尾鮰鱼肠道内 Aer.随投
喂地锦草时间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Ⅰ组从
22%下降到 14%;Ⅱ组从 19%下降到 12%。而 Ⅲ
组(含板蓝根 1%)和Ⅳ组(含板蓝根 2%)斑点叉
尾鮰鱼肠道内 Aer.随投喂板蓝根时间的增加而有
上升的趋势:Ⅲ组从 11%上升到 17%;Ⅳ组从
13%上升到 19%。但以上 4 组与对照组比较 ,均
无显著差异(P>0.05),且 4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
(P>0.05)。
·53·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3期 试验研究
表 2 摄食不同地锦草 、板蓝根后斑点叉尾鮰鱼肠道细菌的组成情况 %
组别 Aer. Ent. Sta.3) Bac. Vib. Pse. oth.
Ⅰ组 50.52a1) 22.13 1.22 1.20 10.55 1.33 4.5(41~ 67.5)b2) (12.9~ 32.1) (0~ 8.8) (0~ 3.5) (3.8~ 18.81) (0~ 4.4) (0~ 12)
Ⅱ组 51 17.77 — 3.75 12.61 2.33 8.83(35.5~ 62.1) (11~ 35.1) — (0~ 10) (9.8~ 19.9) (1.1~ 7.7) (0~ 15.9)
Ⅲ组 46.66 21.1 1.3 1.18 13.81 0.56 13.4(31.11~ 58.8) (12~ 28.3) (0~ 4.4) (0~ 4.5) (6.5~ 15.2) (0~ 3.8) (3.2~ 25.9)
Ⅳ组 47.21 18.57 0.71 4.39 12.33 0.56 9.36(36.7~ 61) (15.91~ 24.3) (0~ 4.4) (0~ 11) (6.5~ 27.7) (0~ 3.8) (0~ 15.8)
Ⅴ组 50.11 20.69 — 1.78 10.11 1.6 3.41(35.5~ 67.5) (11~ 35.9) — (0~ 6.9) (5.8~ 22) (0~ 4.0) (0~ 16.1)
 1)a 表示组成百分数平均值;2)b表示组成百分数的范围;3)-示未检测到
表 3 投喂地锦草 、板蓝根后斑点叉尾鮰鱼肠道主要菌群的组成


/ d
主要菌群
Ⅰ组
Aer. En t. Vib.
Ⅱ组
Aer. Ent. Vib.
Ⅲ组
Aer. En t. Vib.
Ⅳ组
Aer. Ent. Vib.
Ⅴ组
Aer. En t. Vib.
1
22a1) 5 1 19 4 3 11 9 2 13 8 2 12 7 3
(68.8)b2)(14.4) (13.3) (62.1) (12) (10.1) (38.4) (27.9) (6.8) (41.1) (29.6) (6.8) (39.8) (22) (10.1)
4
16 6 2 15 5 5 15 5 3 15 6 3 16 6 6
(59.8)(18.9) (6.8) (47.9) (14.4) (14.4) (47.9) (14.4) (10.1) (47.9) (18.9) (10.1) (59.8) (18.9)(18.9)
7
14 8 4 11 3 6 16 4 3 12 6 4 17 5 5
(46.8)(29.6) (12) (38.4) (10.1) (18.9) (59.8) (12) (10.1) (39.8) (18.9) (12) (60.5) (14.4)(14.4)
14
16 10 5 16 9 5 13 6 4 16 5 2 21 3 3
(59.8) (58) (14.4) (59.8) (27.9) (14.4) (41.1) (18.9) (12) (59.8) (14.4) (6.8) (67.9) (10.1)(10.1)
21
15 9 5 17 4 4 15 7 4 12 7 5 14 11 5
(47.9)(27.9) (14.4) (60.5) (12) (12) (47.9) (22.1) (12) (39.8) (17.9) (14.4) (46.8) (36.8)(14.4)
28
14 8 4 12 9 7 17 9 5 19 8 3 16 10 6
(46.8)(29.6) (12) (39.8) (27.9) (22.1) (60.5) (27.9) (14.4) (62.1) (29.6) (10.1) (59.8) (38) (18.9)
 1)a 表示取样检测到个数;2)b表示所占百分数
表 4 摄食不同含量地锦草 、板蓝根后斑点叉尾
鮰鱼后肠内的细菌组成排列情况
组别 后肠检出菌群种类数 不同菌群组成百分数的排序
Ⅰ组 6种 Aer.>Ent.>Vib.>Sta.>Bac.>Pse.
Ⅱ组 5种 Aer.>En t.>Vib.>Bac.>Pse.
Ⅲ组 6种 Aer.>Ent.>Vib.>Sta.>Bac.>Pse.
Ⅳ组 5种 Aer.>Ent.>Vib.>Sta.>Pse.
Ⅴ组 5种 Aer.>En t.>Vib.>Bac.>Pse.
表 5 摄食不同含量地锦草 、板蓝根后斑点
叉尾鮰鱼后肠内细菌检出频率
组别 Aer. Ent. Vib. S ta. Bac. Pse. oth.
Ⅰ组 6/ 6a1) 6/ 6 6/ 6 3/ 6 3/6 1/ 6 6/ 6
Ⅱ组 6/ 6 6/ 6 6/ 6 2/ 6 5/6 1/ 6 5/ 6
Ⅲ组 6/ 6 6/ 6 6/ 6 2/ 6 3/6 2/ 6 5/ 6
Ⅳ组 6/ 6 6/ 6 6/ 6 --2) 4/6 3/ 6 5/ 6
Ⅴ组 6/ 6 6/ 6 6/ 6 -- 2/6 2/ 6 4/ 6
 1)a 表示 6次抽样被检获的次数;2)--表示 6 次抽样时均未检

3 讨 论
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 ,未投喂地锦草 、板蓝根的
斑点叉尾鮰鱼肠道内的细菌数量为 105 ~ 108 个/g 。
淡水鱼肠内细菌的数量基本在 105 ~ 108 个/g 之
间。S ugia 等(1983)检测 Tama 河 7种淡水鱼类的
肠道细菌 ,发现其细菌密度为 105 ~ 108 个/g[ 2] ,本
文的结果与此基本一致。鱼类后肠的细菌数量在
前 、中 、后肠三者之中是最高的[ 3-5] ,本文就以后肠肠
道细菌为例。
优势菌群决定着肠内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特点 ,因此确定鱼类肠内微生态系统的优势菌群显
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斑点叉尾鮰鱼肠
道内优势菌群主要为 Aer.和 Ent.。比较不同淡水
鱼的优势菌群后发现 , Aer.几乎无一例外成为肠内
的优势菌群 , Ent.在许多鱼类的肠内也是优势菌
·54· 试验研究 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3期
群。T rust等(1974)研究了 5 种淡水鲑科鱼类的肠
道菌群 ,发现其优势菌群为 Ent.、Aer.和 Aci.[ 4] ;
而S ugia 等(1983)报道了 Tama河淡水鱼肠道优势
菌群为 Ent.、Vib.和 Aer.[ 2] 。这些结果与本试验
的结果有所不同 ,可能是由于鱼的种类及所处的环
境不同而造成的。这一现象表明 ,决定鱼内肠道优
势菌群的因素更多的时候是鱼类生活的水环境[ 6] 。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 ,斑点叉尾鮰鱼摄入地锦草
后会对肠内优势菌群之一的 Aer.产生负面的影响 ,
降低了其在肠内的组成 ,但对另一优势菌群 Ent.没
有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Aer.在肠内大量繁殖
占据优势地位是肠炎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果
证实斑点叉尾鮰鱼摄入地锦草后能降低 Aer.在肠
内的组成 ,也证实了生产中地锦草是防治斑点叉尾
鮰鱼肠炎可用的中草药之一。
地锦草(EupHo rbia humifusa)又名铺地锦 、血
见愁 ,为大戟科一年生匍匐小草本 。它含黄酮类化
合物及没食子酸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的功能 ,
有较强的抑菌能力。这与本文结果中摄食不同含量
地锦草饲料的斑点叉尾鮰鱼肠道中 Aer.略有下降
的现象是一致的。
板蓝根的主要作用是抗病毒作用 ,对菌群并没
有抑制作用 ,所以斑点叉尾鮰鱼摄食板蓝根后其肠
道内的 Aer.有所上升 ,但对 Ent.没有什么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编著.一般细菌用鉴定方
法[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
[ 2]  SUGIA H , OSHIM AK , TAM URA M , et al.Bacterial flo ra in
th e gas t roin test ine of f reshw ater fi shes in the river[ J] .Bu ll
Jap Soc Fish , 1983 , 49(9):1387-1395.
[ 3]  周文豪 ,陈孝煊 ,陈昌福.投喂氯霉素和土霉素后草鱼肠道菌群
的变化[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 25(增刊):95-104.
[ 4]  TUST T J , SPA RROW R A H .The bacterial f lora in the ali-
mentary tract of f reshw ater Salmonoid f ish es[ J] .C J Microbi-
ol , 1974(20:1219-1228.
[ 5]  陈孝煊.草鱼鱼种饱食和空肠状态下肠道细菌数量变化的研究
[ J] .水利渔业, 1996 ,(6):18-19.
[ 6]  罗琳 ,陈孝煊 ,蔡雪峰.穿心莲对草鱼肠内细菌的影响[ J] .水产
学报 , 2001 , 25(3):232-237.
齐齐哈尔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确定
在 2009 年 2 月 26 日上午召开的齐齐哈尔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上了解到 , 齐齐哈尔市今年春季重大
动物疫病防控目标确定 ,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 、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强制免疫项目免疫率要达到 100%;
其它动物免疫率达 95%以上;大牲畜 、猪(羊)、禽的病死率分别控制在 0.5%、3%、10%以内 , 齐齐哈尔市无重大动物疫
病发生。
会议要求 ,各地畜牧部门要进一步加强 A 型口蹄疫防控工作 ,增强做好牲畜口蹄疫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责
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疫病监测工作;要对规模养殖场 、养殖小区 、交通沿线以及与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相毗邻地区等
关键部位定期进行监测;要全面加强对规模场 、屠宰场 、动物交易市场 、冷库 、肉品销售市场 、运载工具等关键场所和环节
的消毒工作;要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 严把疫情传出关 , 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强化动物防控能力 ,健全动物防疫体
系 ,充分发挥省际间公路检查站重要作用 , 积极推进强制免疫 , 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 ,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 保证畜
产品卫生安全。
·55·养殖与饲料 2009年第 3期 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