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地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全 文 :书第 43卷 第 3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43 No.3
2015年 3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Mar. 2015
1)辽宁省沈阳市科学计划资助项目(F11-107-3-00)。
第一作者简介:高国平,男,1961 年 2 月生,沈阳农业大学林学
院,教授。E-mail:ggp8881@ 163.com。
收稿日期:2014年 8月 24日。
责任编辑:程 红。
地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1)
高国平 邓秋越 王红 王月 谢皖豫 马腾飞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110161)
摘 要 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
在室内纯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光照、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
长和菌落形态。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马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病原菌生长较适培养基
为 PDA培养基和 20%地锦植物煎汁的 PDA培养基,适宜 pH值为 6.0~7.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 25~30 ℃,最
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光照条件为全黑暗。
关键词 地锦;叶斑病;马卡假尾孢;生物学特性
分类号 S763.15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eper Leaf Spot / /Gao Guoping,Deng Qiuyue,Wang
Hong,Wang Yue,Xie Wanyu,Ma Tengfei(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P. R. China)/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5,43(3):112-116.
We identified the leaf spot fungus of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by the means of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morphologi-
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and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medium,pH,temperature,light,carbon and nitrogen
resources on mycelium growth and colony morphology by growth rate method. The pathogenic bacterium was Pseudocercospo-
ra macadamiae Deighton. The optimum medium for the mycelium growth was PDA medium and PDA medium with Parthen-
ocissus tricuspidata extract. The optimum pH was 6-7,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mycelia growth was 25 ℃-30 ℃ .
The mycelium grew best on media with sucrose as carbon source,yeast as nitrogen resource and the optimum photoperiod
was in darkness.
Keywords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Leaf spot;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别名爬山虎,
为葡萄科(Vitaceae)地锦属(Parthenocissus)多年生
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1],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
性、耐旱性和吸附攀援能力,因而是具有观赏性和装
饰性的园林绿化植物[2]。但近些年来,在地锦叶片
上常常发生一种叶斑病害,该病害能引起叶片叶斑、
叶枯、早落,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生长存活。国内
外对于该植物病害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对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形态学
和分子鉴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3-4],对地锦叶斑病
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在室内菌丝纯培养条件下开展
了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试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掌
握该病原菌及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采样与分离纯化:从野外采集病症明显的地锦
叶片,在实验室内无菌操作条件下采用组织分离法,
将分离材料消毒后移至提前准备好的 PDA 培养基
内,经分离纯化后置于冰箱内 4 ℃保存备用[5-6]。
传统形态学鉴定:首先对病原菌子实体形态进
行观察和描述,然后用常规切片镜检法制作病理切
片,根据形态及孢子特征初步鉴定病原物种类[7-8]。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 CTAB 法提取基因组
DNA[9]。用引物 ITS1 / ITS4对供试材料的 rDNA ITS
序列进行 PCR 扩增,ITS1:5 - TCCGTAGGTGAAC-
CTGCGG-3;ITS4:5 -TCCTCCGCTTATTGATATGC-
3[10]。反应体系为 DNA 模板 1 μL,引物各 2 μL,
Master Mix 25 μL,加 dd H2O至 50 μL。反应条件为
94 ℃预变性 5 min;94 ℃变性 30 s,55 ℃退火 30 s,72
℃延伸 45 s,共设 35个循环,4 ℃保存。PCR反应结
束以后各取 2.5 μL产物电泳(1%琼脂糖)检测。目
的片段回收方法参照 TaKaRaAgaroseGelDNA Purifi-
cationKitVer.2.0切胶。序列测定工作由大连宝生物
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将测得的 ITS 序列用 GenBank
中的 BLAST 序列比对工具进行目的序列比
对[11-12]。
1.2 生物学特性研究
用孔径为 0.6 cm 的打孔器打取保存于 PDA 平
板的菌落外缘菌饼,接种于供试培养基上,每个不同
处理设 5 个重复,培养 4 d 后采用生长速率法十字
交叉测量菌落直径,求出净生长直径(菌落直
径)[13]。
培养基:分别选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麦
DOI:10.13759/j.cnki.dlxb.20150120.010
芽糖琼脂培养基、查式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
基、燕麦片琼脂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地锦煎
汁琼脂培养基、20%地锦煎汁 PDA 培养基,将病原
菌菌落接种于供试培养基中,置于培养箱中 25 ℃恒
温培养[14]。
pH值:用调配好的 HCL(1 mol·L-1)和 NaOH
(1 mol·L-1)调节 PDA 培养基 pH 值[15]。pH 值分
别为 3.0、4.0、5.0、6.0、7.0、8.0、9.0、10.0、11.0。将病
原菌菌落接种于不同 pH 值 PDA 培养基上,置于培
养箱中 25 ℃培养。
温度:将病原菌菌落接种于 PDA 培养基上,置
于培养箱中 5、10、15、20、25、30、35 ℃恒温培养。
光照:将病原菌菌落接种于 PDA 培养基上,置
于 25 ℃恒温下全光照、12 h光照 /12 h黑暗交替、全
黑暗条件下培养。
碳源:以 Czapek 培养基为基础配方,分别选择
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木糖、淀粉作为碳
源制作培养基,同时设无碳培养基对照,置于培养箱
中 25 ℃培养。
氮源:以 Czapek 培养基为基础配方,分别选择
氯化铵、硝酸铵、酵母粉、甘氨酸、L-甲硫氨基酸、L-
谷氨酸、蛋白胨、草酸铵为氮源,同时设无氮培养基
对照,置于培养箱中 25 ℃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鉴定
2.1.1 形态鉴定
斑点生于叶的正背两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
径 2.0 ~ 10.5 mm,常多斑愈合,初期仅为褐色小点,
外具浅青黄色至浅黄褐色晕圈,后期叶面斑点褐色
至黑褐色,叶背斑点褐色至深灰褐色。属于无性型
真菌。子实体叶两面生,以生于叶背为主。菌丝体
内生。子座小,叶表皮下生,近球形,褐色至暗褐色,
直径 15.0~40.0 μm(图 1A)。分生孢子梗多根紧密
簇生,褐色至暗褐色,宽度不规则,向顶略变细,直立
或稍弯曲(图 1B)。单生分生孢子梗青黄褐色,分生
孢子倒棍棒-圆柱形,近无色至浅青黄色,直立至弯
曲,顶部近尖细至钝,基部倒圆锥形平截,3~15个隔
膜,每个细胞内有 1至多个大小不等的油滴,孢子大
小(31.0~90.0)μm×(3.0~8.0)μm(图 1C)。根据其
形态特征,查阅国内已有资料[16-17],未见与该种形
态完全相同的描述。但根据子座、分生孢子、分生孢
子梗等特点,可确定为假尾孢菌属(Pseudocercospo-
ra)的一个种。
A.发病症状;B.分生孢子梗形态;C.分生孢子形态。
图 1 地锦叶片发病症状及其显微结构
2.1.2 分子生物学鉴定
PCR扩增产物通过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显示图象清晰,条带明显。经扩增得到 547 bp 片段
(图 2)。
测得菌株的 ITS区段的 DNA序列:
ATGATCGGGCTCGGCCCGATCCTCCCACCCTT
TGTGTACCTACCTCTGTTGCTTTGGCGGGCCGCGGT
CCTCCGCGGCCGCCCCCCTCCCCGGGGGGGTGGCC
AGCGCCCGCCAGAGGACCATCAAACTCCAGTCAGT
AAACGATGCAGTCTGAAAAACATTTAATAAACTAA
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
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ATGTGAA
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
ACATTGCGCCCTTTGGTATTCCGAAGGGCATGCCTG
TTCGAGCGTCATTACAACCCTCAAGCTCTGCTTGGT
ATTGGGCACCGTCCTTTGCGGGCGCGCCTCAAAGA
CCTCGGCGGTGGCGTCTTGCCTCAAGCGTAGTAGA
ACATACATCTCGCTTCGGAGCGCAGGGCGTCGCCC
GCCGGACGAACCTTCTGAACTTTTCTCAAGGTTGAC
CTCGGATCAGGTAGGGATACCCGCTGAACTTAAGC
311第 3期 高国平,等:地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ATATCAAAATCGGGAGGAA
应用以上测序结果在国际 GenBank 中进行对
比分析,从数据库中比对到相似度 100%的马卡假
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登
录号为 EU541881。因此,在形态学鉴定描述的基
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最后确定地锦叶
斑病病菌为马卡假尾孢,为中国植物病害真菌新
记录种。
M.DL2000 DNA Marker;1.PCR产物。
图 2 菌株 ITS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1 培养基
由表 1可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在查式培养基、燕麦片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
脂培养基、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地锦煎汁琼脂培养基
和 20%地锦煎汁 PDA 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差异
不显著,但是病原菌在 20%地锦煎汁 PDA培养基和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生长最好,
其次为地锦煎汁琼脂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
基。病原菌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和玉米粉琼脂培养
基上生长速度很快,但是菌丝纤细,结构稀疏。麦芽
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最慢并且菌丝极细而
稀疏(图 3)。
表 1 培养基对马卡假尾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培养基 菌落直径 / cm 菌落生长特征
麦芽糖琼脂 (4.30±0.51)a 不规则形,辐射状,菌丝极细,菌落稀疏
牛肉膏蛋白胨 (5.92±0.13)b 不规则形,边缘较平滑,菌丝较粗,较密
查式 (7.58±0.22)c 不规则形,菌丝辐射状生长,菌落中间厚边缘薄
燕麦片琼脂 (7.42±0.03)c 近圆形,边缘波状,菌丝纤细,菌落薄而稀疏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7.90±0.09)c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菌落较致密
玉米粉琼脂 (7.42±0.03)c 近圆形,边缘波状,菌丝纤细,菌落稀疏
地锦煎汁琼脂 (7.65±0.12)c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较粗,菌落较密
20%地锦煎汁 PDA (7.97±0.09)c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菌落紧密
注:菌落直径指培养 4 d 后净生长直径,数值为“平均值±标准
差”。同列数字后字母不同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牛肉膏;B.查式;C.PDA;D.燕麦片;E.麦芽糖;F.地锦琼脂;G.地锦
PDA;H.玉米粉。
图 3 马卡假尾孢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2.2 pH值
病原菌在 pH = 3.0 ~ 11.0 范围内均能生长(表
2、图 4)。在 pH= 4.0~8.0 范围内均能快速生长,但
pH= 6.0 ~ 7.0 时菌落生长最好,为最适生长范围。
pH>7.0 时,菌落生长速度呈减慢趋势。病原菌在
pH= 3.0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显著大于 pH = 11.0
的,可见,病原菌喜偏酸环境。
表 2 pH值对马卡假尾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pH值 菌落直径 /cm 菌落生长特征
3.0 (2.54±0.13)b 不规则形,边缘波状,菌丝纤细,菌落散落状生长
4.0 (7.63±0.05)e 近圆形,边缘较整齐,菌丝极细,生长较快
5.0 (7.57±0.09)e 近圆形,边缘较齐,菌丝纤细,生长较快
6.0 (7.93±0.04)e 圆形,边缘平滑,菌丝较粗,菌落致密,生长较快
7.0 (7.90±0.09)e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菌落致密,生长快
8.0 (7.52±0.12)e 近圆形,边缘较平滑,菌丝纤细,菌落薄而疏
9.0 (6.91±0.23)d 近圆形,边缘较整齐,菌丝较粗,菌落较密,生长较慢
10.0 (4.03±0.12)c 圆形,边缘平滑,菌丝较粗,菌落较密,生长缓慢
11.0 (0.63±0.33)a 圆形,边缘较齐,菌丝较细,菌落生长缓慢
注:菌落直径指培养 4 d后净生长直径,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
同列数据后字母不同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pH= 3;B.pH= 4;C.pH= 5;D.pH= 6;E.pH= 7;F.pH= 8;G.pH= 9;H.
pH= 10;I.pH= 11。
图 4 不同 pH培养条件下马卡假尾孢的生长情况
2.2.3 温度
病原菌在 10 ~ 35 ℃范围内均能生长(表 3、图
5)。在 25~30 ℃生长较好且速度较快,为最适生长
温度范围;在温度低于 20 ℃和高于 30 ℃,菌落生长
缓慢;病原菌在 5 ℃低温条件下的培养天数内未见
生长,在 35 ℃高温条件下菌落日渐干瘪,生长停滞。
2.2.4 光照
病原菌在 3 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均能快速生长,
但不同光照条件下菌落形态特征不同(表 4、图 6)。
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最为粗壮致
411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3卷
密,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纤细而稀疏,12 h光暗交替介
于二者之间。
表 3 温度对马卡假尾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温度 /℃ 菌落直径 / cm 菌落生长特征
5 0a 菌落未见生长变化
10 (0.18±0.03)a 近圆形,边缘整齐,菌丝较粗,较密,生长缓慢
15 (4.29±0.52)b 近圆形,边缘较平滑,菌丝较粗,菌落中间厚边缘薄,生长较慢
20 (5.85±0.10)c 近圆形,边缘波状,菌丝纤细,菌落薄而疏,生长较慢
25 (7.90±0.09)d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菌落致密,生长较快
30 (7.46±0.05)d 近圆形,边缘较齐,菌丝较粗,菌落较密,生长较快
35 (0.28±0.03)a 菌落逐渐干瘪,生长停滞
注:菌落直径指培养 4 d 后净生长直径,其数值为平均值±标准
差。同列数据后字母不同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5℃;B.10℃;C.15℃;D.20℃;E.25℃;F.30℃;G.35℃。
图 5 不同温度培养下马卡假尾孢的生长情况
表 4 光照条件对马卡假尾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光照条件 菌落直径 /cm 菌落生长特征
全光照 (7.21±0.38)a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纤细,菌落稀疏
12 h光暗交替 (8.00±0.08)b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较粗,菌落较紧密
全黑暗 (8.11±0.04)b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菌落致密
注:菌落直径指培养 4 d后净生长直径,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
同列数据后字母不同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全黑暗;B.12 h光暗交替;C.全光照。
图 6 不同光照培养条件下马卡假尾孢的生长情况
2.2.5 碳源
病原菌在 7 种不同碳源和无碳 CK 培养基上均
能生长,但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表 5、图 7)。病原
菌对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乳糖利用较好,生
长速度较快,其中以对蔗糖的利用最好,生长速度较
快且菌落形态较好,所以蔗糖为最适碳源;在淀粉、木
糖和无碳条件下生长不佳,对木糖的利用最差。
2.2.6 氮源
病原菌在 8种不同氮源和无氮条件下均能生长
(表 6、图 8)。在 L-谷氨酸、酵母粉和蛋白胨培养基
上生长较好,其中 L-谷氨酸生长速度最快,但菌落
形态没有酵母粉粗壮致密,所以酵母粉为最适氮源;
在草酸铵、氯化铵和硝酸铵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和菌
落形态方面均差异不显著;在 L-甲硫氨基酸和无氮
CK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很快,但是菌落极细并稀疏;
对甘氨酸的利用效果最差。
表 5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碳源 菌落直径 /cm 菌落生长特征
葡萄糖 (8.06±0.08)d 近圆形,边缘波状,菌丝较粗,菌落较紧密
麦芽糖 (7.98±0.13)d 近圆形,边缘波状,菌丝较纤细,菌落稀疏
乳 糖 (7.88±0.12)d 近圆形,波状,菌丝纤细,菌落薄并稀疏
蔗 糖 (7.58±0.22)d 不规则形,菌丝辐射状生长,菌丝较粗菌落中间厚边缘薄
果 糖 (7.45±0.08)d 圆形,边缘较整齐,菌丝较粗,菌落较紧密
淀 粉 (5.51±0.10)b 不规则形,边缘缺刻状,菌丝较细,菌落稀疏
木 糖 (3.97±0.21)a 不规则形,菌丝极细,生长不均,菌落极薄并稀疏
无碳 CK (6.23±0.59)c 不规则形,菌落极细,生长不均,菌落薄并稀疏
注:菌落直径指培养 4 d后净生长直径,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数
据后字母不同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葡萄糖;B.乳糖;C.淀粉;D.无碳 CK;E.麦芽糖;F.乳糖;G.果糖;H.
木糖。
图 7 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马卡假尾孢的生长情况
表 6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氮源 菌落直径 / cm 菌落生长特征
酵母粉 (5.29±0.24)ab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菌落致密
L-谷氨酸 (6.50±0.43)bc 圆形,菌丝辐射状生长,菌落中间致密,边缘稀疏
蛋白胨 (5.41±0.11)ab 近圆形,边缘波状,菌丝粗壮,菌落较紧密
草酸铵 (5.00±0.12)a 近圆形,波状,菌丝较粗,菌落稀疏
氯化铵 (5.38±0.15)ab 近圆形,波状,菌丝较粗,菌落较稀疏
硝酸铵 (5.26±0.44)ab 不规则形,边缘缺刻状,菌丝较细,菌落较紧密
L-甲硫氨基酸 (7.83±0.05)d 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纤细,菌落薄并稀疏
甘氨酸 (4.89±1.05)a 不规则形,菌丝极细,生长不均,菌落薄并稀疏
无氮 CK (7.47±0.08)cd 不规则形,边缘波状,菌丝纤细,菌落稀疏
注:菌落直径指培养 4 d后净生长直径,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
同列数据后字母不同表示在 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A.酵母粉;B.蛋白胨;C.硝酸铵;D.无氮 CK;E.甘氯酸;F.甲硫氨基
酸;G.谷氨酸;H.草氨酸;I.氯化铵。
图 8 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马卡假尾孢的生长情况
511第 3期 高国平,等:地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3 结论
地锦叶斑病病菌为马卡假尾孢,属于假尾孢属
真菌,为中国植物病害真菌新记录种。该病原菌在
10~35 ℃范围内均能生长,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 25~
30 ℃,属中高温型菌种;较适培养基为 PDA 培养基
和加入地锦植物煎汁的 PDA培养基;病原菌对多种
不同碳源和氮源均能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
氮源为酵母粉,在无碳、无氮培养基上也能微弱生
长;在 pH= 3.0 ~ 11.0 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 pH 值
为 6.0~7.0,为喜偏酸环境真菌;病原菌在不同光照
条件下均能良好生长,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快并
最好。
参 考 文 献
[1] 张毅功,陆诗雷,孙振元,等.爬山虎属植物利用研究[J].资源
科学,2005,27(5) :141-145.
[2] 冯大领,孟祥书,崔彬彬,等.爬山虎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 :272-275.
[3] 张丽丽,张敬泽,胡东维,等.一串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J].
菌物学报,2008,27(5) :634-640.
[4] 李长松,张眉,李林.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
鉴定和防治[J].中国蔬菜,2009(18) :29-33.
[5]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 项存悌.林病研究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7] 王婷,王龙,王生荣.万寿菊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
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3) :66-68.
[8] 谢昌平,谭翰杰,张能,等.斐济金棕叶斑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
性[J].植物保护,2009,35(2) :67-71.
[9] 吴发红,黄东益,黄小龙,等.几种真菌 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 :62-64.
[10] 卢伟.桂花一种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洛
阳:河南科技大学,2013.
[11] Nilsson R H,Hyde K D,Pawlowska H J,et al. Improving ITS
sequence data for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J].
Fungal Diversity,2014,67(1) :11-19.
[12] Li Yanyan,Shen Songdong,He Lihong,et al.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TS region and 5. 8S rDNA of Porphyra haitanensis[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9,27(3) :493-
501.
[13] 张伟,高国平,祁金玉,等.3种林木病原腐朽菌生长特性研究
[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 :122-125.
[14] Rawla G S,Chahal S S,Singh T. Organic growth factor require-
ments of Pseudocercospora vitis (Lev.)Speg. and Cercospora mit-
teriana Syd.[J]. Indian Acad Sci,1976,83(6) :232-236.
[15] 纪瑛,肖崇刚.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植物保护,2006,32(5) :65-68.
[16] 刘锡琎,郭英兰.中国真菌志:第 9卷:假尾孢属[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8.
[17] 郭英兰,刘锡琎.中国假尾孢属的研究 II[J].真菌学报,1992,
11(2) :125-133.

(上接 108页)但其安全剂量还未见报道,缺乏安全
用药的理论与操作依据[6]。已有作者观察到在半
胱胺引起十二指肠损伤之前,分泌黏液的勃氏腺受
损,腺内黏液亦减少,十二指肠组织内的黏液糖蛋白
含量也明显减少[7]。这些结果提示:半胱胺溃疡的
发病可能与黏液—HCO-3 屏障的破坏有关。用不同
剂量的半胱胺盐酸盐饲喂貉 119 d 后,将试验动物
处死后解剖,眼观其胃肠健康并无异常,未见溃疡等
病理变化,表明半胱胺有可能可以长期持续使用。
但是 30 mg·kg-1组出现轻微厌食现象,证明半胱胺
不能过量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本研究中
每千克饲料中添加 20 mg 的半胱胺盐酸盐效果最
好,添加 30 mg时效果下降,20 mg 可以作为安全剂
量(半胱胺质量分数为 12%)的参考值。
参 考 文 献
[1] Millad W J,Sagar S M,Martin J B. Cysteamine-induced depletion
of somatostatin and prolactin[J]. Federation Proceeding,1988,44
(9) :2546-2550.
[2] Szabo S,Reichlin S. Somatostatin in rat tissues is depleted by cys-
teanine administration[J]. Endocrinology,1981,109(6) :2255-
2257.
[3] 洪奇华,吴林友,陈安国.半胱胺不同补充方式对生长肥育猪生
长性能的影响[J].养猪,2003(3) :22-23.
[4] 杨彩梅,陈安国,刘金松.半胱胺对肉用仔鸡生长性能和内脏器
官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2,38(6) :16-17.
[5] 刘光芒.半胱胺对动物生产性能及其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6] 王子甲.半胱胺对牙鲆的毒性与促生长作用研究[D].厦门:集
美大学,2009.
[7] 于志文,张席锦.半胱胺诱发大鼠十二指肠溃疡过程中十二指肠
防御机能的变化[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0,6(1)14-18.
611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