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生苘麻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及其技术探讨



全 文 :野生苘麻对棉铃虫的诱集作用及其技术探讨
杨晓红1 ,康建华2 , 黄永红1
(1.新疆石河子垦区中心病虫测报站 832021;2.新疆石河子 143团种子公司 832021)
  自 2004年三代棉铃虫在石河子垦区大发生以
来 ,棉铃虫的预测与防治一直是植保工作的重点 ,
为此 ,2005年 、2006年在石河子 143团棉田进行实
际调查 、分析 ,总结出了一套预测棉铃虫的有效方
法 ,即种植野生苘麻诱集棉铃虫 ,该措施为预测预
报棉铃虫提供了较好的观测物 ,为棉铃虫及时 、准
确预报提供了可靠资料 , 为大田适时防治争取了
时间 。
1苘麻的形态特征
苘麻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高 1 ~ 2 m ,茎
直立 ,具软毛;叶互生 ,圆心形 ,直径 7 ~ 18 cm ,先端
尖 ,基部心形 ,边缘具圆齿 ,两面密生柔毛;叶柄长 8
~ 18 cm;花单生于叶腋;花瓣 5 ,黄色;种子肾形 、褐
色 ,具微毛;花期 7 ~ 8月;果期 9 ~ 10月 。该植物
在本区分布广 ,属野生杂草 ,对田间作物生长影响
很大 ,同时它又是棉铃虫的主要诱集植物。
2田间野生苘麻诱集数据调查
2005年棉铃虫田间调查结果:在 143团一代属
中度偏轻发生 ,二代 、三代中度偏重发生;越冬代羽
化高峰期为 5月底~ 6月初。本站 5月 19日对 18
连 18#地 、19连 6#地棋盘式取样调查 , 18#地共调
查 600株棉花 ,其中 3株有卵 ,卵量 3粒;杂草调查
50株(主要为苘麻), 11 株有卵 ,卵量 28粒 。6#地
调查 1000 株棉花 ,其中 3 株有卵 ,卵量为 4粒;杂
草调查 100 株(主要为苘麻), 14 株有卵 ,合计 41
粒。其它条田调查情况与此相同 。由田间调查看
出 ,苘麻对棉铃虫有明显的诱集作用。
2006年调查结果:在 143团一代棉铃虫属轻度
发生 ,二代 、三代中度发生。越冬代羽化高峰为 5
月底 、6月初 。5月 19-24 日对 143团 38 块条田
进行普查 ,共计调查 1.74 万株棉苗 ,仅有 1 头幼
虫 ,3粒卵 ,而杂草苘麻上落卵量较大 ,平均百株卵
量 11 ~ 23粒 , 70%为乳白色卵 。种植苘麻诱集带
地块调查情况与此相同 。由此可见 ,苘麻是棉铃虫
产卵的主要寄主 ,药物处理苘麻诱集带或彻底清除
棉田内的苘麻 ,带出地外深埋 ,能达到灭草除害的
目的 。
石河子地区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 5 月底 、
6月初 ,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 6月底 ~ 7月初 ,二
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 8月上旬 。因一代成虫主要
收稿日期:2007-01-04
产卵于小麦 、番茄 、玉米等作物 ,因而棉田杂草上卵
量不明显 ,在棉株上也不易发现。二代成虫产卵主
要集中于棉田 ,苘麻又成为诱集棉铃虫较好的指示
植物。
3 苘麻与玉米诱集带的比较
苘麻的诱集作用高于玉米 。从大田调查情况
看 ,100株玉米诱集卵量为 6 ~ 11 粒 ,苘麻为 14 ~
27粒 ,玉米的诱集作用差于苘麻 ,同时玉米诱集作
用还受生长情况限制 ,生长正常的玉米 ,诱集效果
明显 ,生长弱的玉米 ,诱集效果就很差 ,苘麻无论大
小 ,诱集效果都非常明显 。苘麻的栽培管理比玉米
简单。因苘麻为野生植物 ,只要能够发芽 、出苗 ,不
论有无施肥或浇水 ,都能正常生长 , 而玉米不行 。
因诱集带主要在地头 、地边 ,生长条件差 ,因而一般
玉米诱集带都长势偏弱 。
从田间观察情况看 ,苘麻除诱集棉铃虫产卵以
外 ,对棉花不会产生其它不利因素 ,而玉米则会诱
使截形叶螨在棉田发生 。
据 2005年 、2006年田间调查 ,百株苘麻有棉铃
虫卵 21 ~ 74粒 ,而同期百株棉花上有棉铃虫卵 0.1
~ 3粒 ,苘麻较棉花落卵量高出 25 ~ 210倍 。因此 ,
种植苘麻诱集带不仅便于观测棉铃虫发生情况 ,同
时也可通过拔除或集中销毁等方式有效防治棉
铃虫。
4 野生苘麻的人工种植
结合室内试验及田间调查结果 ,本站大胆提出
人工种植苘麻诱集带的想法 ,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10月份种子成熟季节 ,收集苘麻种子 ,留待来
年使用 。播前用 80 ~ 90℃的水温浸种 30分钟 ,涝
出晾干 ,待播 。4 月中下旬 。条播 ,按种沙比 1︰
10混合 ,播深 2 ~ 3 cm ,每米下种 15 ~ 20粒 。亦可
穴播 ,8 ~ 10 m 一穴 ,每穴 3 ~ 5粒。在条田四周种
植 ,苗期无需管理 。
根据调查 ,棉铃虫落卵量大时 ,对苘麻诱集带
可进行药物防治 ,用科云 NPV 、Bt 等 ,同时根据病
虫信息 ,在棉铃虫发生始盛期 ,采取杨枝把喷洒草
酸诱集技术 ,佳多频振灯诱集 ,结合春季铲埂除蛹 、
秋耕冬灌等多项技术措施 ,把主要精力放在棉铃虫
灭蛹 、诱杀成虫 、降低棉田落卵量等环节 ,可有效降
低化学防治次数和费用 ,创造和谐棉田生态环境 ,
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