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研究



全 文 :周 英,耿晓东,顾国海.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 :129 - 130.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研究
周 英,耿晓东,顾国海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摘要:通过室内饲养重阳木锦斑蛾幼虫,对该种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阳木锦斑蛾蛹的历期为
(9. 78 ±1. 19)d,根据蛹体颜色的显著变化可分为 4 级(Ⅰ、Ⅱ、Ⅲ、Ⅳ) ,其历期依次为(3. 61 ± 0. 84)d、(3. 64 ± 0. 89)d、
(2. 22 ±0. 45)d和(3. 46 ±0. 59)d,雌雄蛹间均无显著差异。通过蛹的发育进度和分级预测法研究,可预测重阳木锦
斑蛾成虫的防治适期。
关键词:重阳木锦斑蛾;蛹;分级预测法;防治适期
中图分类号:S436. 68 +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2)11 - 0129 - 02
收稿日期:2012 - 10 - 17
作者简介:周 英(1978—) ,女,江苏无锡人,讲师,主要从事园林、园
艺等专业的植保教学与研究工作。E - mail:17401034@ qq. com。
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又名重阳木帆锦斑
蛾[1]、重阳木斑蛾[2],属鳞翅目斑蛾科昆虫,是重阳木
(Bischofia polycarpa)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国内分布于江苏、浙
江、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西、云南及广东的沿海岛屿,国
外分布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3]。重阳木锦斑蛾自 2005
年以来在苏州、昆山[4]等地频繁、持续大发生,对重阳木的生
长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低龄幼虫[1,2,4 - 5]
是其主要防治措施,但该虫的低龄幼虫体型较小[1]且为害隐
蔽,因此容易错过防治适期。如何选择防治适期,防止其暴发
成灾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5]。有关利用重阳木锦斑蛾
蛹的发育进度预测成虫发生期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试
验对重阳木锦斑蛾蛹的发育进度进行了详细研究,为重阳木
锦斑蛾成虫预测预报和防治适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虫源
于 2012 年 5 月 17 日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
采集重阳木锦斑蛾的幼虫,放入实验室的养虫笼中饲养并
观察。
1. 2 蛹的发育观察
将每头蛹小心剥去外面的虫茧,分别编号,放入指形管内
常温饲养。每日观察 1 次,详细记录蛹体的形态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 1 蛹的发育过程
重阳木锦斑蛾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后,先结茧后化蛹,在化
蛹前有 4 ~ 7 d的预蛹期(图 1)。蛹为被蛹,雌蛹体长(14. 81
± 1. 72)mm,体宽(4. 66 ± 0. 38)mm;雄蛹体长(13. 76 ±
0. 87)mm,体宽(4. 26 ± 0. 37)mm,雌蛹体型(体长和体宽)比
雄蛹略大(表 1)。初化蛹的蛹体为乳黄色(图 1)。首先变化
的是复眼由乳黄色逐渐加深变为浅褐色、褐色最终为黑色。
接着,复眼变黑后胸部依此自中胸、前胸、后胸由乳黄色逐渐
加深变为浅褐色至褐色。胸部变褐后腹部由第一节到最后一
节逐渐颜色加深变红,然后触角变黑,翅变黑,最后头、足、胸
完全变黑。雌雄蛹的形态特征在早期即可分辨。化蛹结束后
新羽化的成虫在胸部背面有一蜕裂线,时间为 15 ~ 20 min。
表 1 重阳木锦斑蛾的蛹
蛹的
类别
体长(mm) 体宽(mm)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雄蛹 10. 51 ~ 16. 95 14. 81 ± 1. 72 3. 55 ~ 5. 55 4. 66 ± 0. 38
雌蛹 11. 01 ~ 15. 75 13. 76 ± 0. 87 3. 31 ~ 5. 01 4. 26 ± 0. 37
2. 2 蛹级的划分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历期为(9. 78 ± 1. 19)d,雌蛹历期为
(9. 78 ± 1. 28)d,雄蛹历期为(9. 77 ± 1. 09)d。该蛹的颜色变
化明显,根据其变化特点,可将蛹期划分为 4 级(图 1)。Ⅰ
级:蛹为乳黄色,复眼由乳黄色变为深褐色,历期为(3. 61 ±
0. 84)d,雌蛹历期为(3. 71 ± 0. 93)d,雄蛹历期为(3. 50 ±
0. 70)d,雌雄蛹间无显著差异。Ⅱ级:蛹体胸部从前胸、中
胸、后胸开始,由乳黄色变为深褐色,历期为(3. 64 ± 0. 89)d,
雌蛹历期为(3. 65 ± 0. 92)d,雄蛹历期为(3. 63 ± 0. 85)d,雌
雄蛹间无显著差异。Ⅲ级:蛹体触角发黑,腹部发红,历期为
(2. 22 ± 0. 45)d,雌蛹历期为(2. 23 ± 0. 42)d,雄蛹历期为
(2. 21 ± 0. 49)d,雌雄蛹间无显著差异。Ⅳ级:蛹体翅发黑,
足发黑,胸发黑,腹部玫红色,直至羽化,历期为(3. 46 ±
0. 59)d,雌蛹历期为(3. 39 ± 0. 59)d,雄蛹历期为(3. 54 ±
0. 58)d,雌雄蛹间无显著差异(表 2)。
2. 3 蛹的分级预测法
重阳木锦斑蛾在苏州地区以老熟幼虫在墙角、石缝等地
结茧越冬[2],而第一代重阳木锦斑蛾于 5 月底开始化蛹。根
据各级蛹的历期,于 2012 年 5 月下旬开始在田间作系统发育
进度的检查(见表 3) ,以 16%、50%和 84%为始盛期、高峰期
和盛末期标准,根据蛹的分级预测法,预测成虫始见期、始盛
期和高峰期[6]。
5 月 27 日重阳木锦斑蛾已有化蛹,则羽化始见期为:5 月
27 日 +各级蛹的历期 12. 93 d(3. 61 d + 3. 64 d + 2. 22 d +
3. 46 d)= 6 月 9 日,实际的羽化始见期为 6 月 10 日。
—921—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11 期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2.11.093
表 2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分级历期
蛹的分级 性别
不同性别蛹的历期
(d)
蛹历期
(d)
Ⅰ级蛹 ♀ 3. 71 ± 0. 93 3. 61 ± 0. 84a
♂ 3. 50 ± 0. 70
Ⅱ级蛹 ♀ 3. 65 ± 0. 92 3. 64 ± 0. 89b
♂ 3. 63 ± 0. 85
Ⅲ级蛹 ♀ 2. 23 ± 0. 42 2. 22 ± 0. 45c
♂ 2. 21 ± 0. 49
Ⅳ级蛹 ♀ 3. 39 ± 0. 59 3. 46 ± 0. 59d
♂ 3. 54 ± 0. 58
总历期 ♀ 9. 78 ± 1. 28 9. 78 ± 1. 19
♂ 9. 77 ± 1. 09
注:表中数据经邓肯新复极差法检验,同一列数字后不同字母者表示
在 0. 05 水平上差异显著。
6 月 1 日,从蛹壳累加至第Ⅰ级蛹的百分率已达 27. 9%,
蛹已进入始盛期,则羽化始盛期:6 月 1 日 +(14. 8 ÷ 26. 7)×
(Ⅰ级蛹的历期)+ 9. 3 d(Ⅱ ~Ⅳ级蛹的历期)= 6 月 12 日。
6月 7 日,从蛹壳累加至第Ⅰ级蛹的百分率已达 65. 8%,
蛹已进入高峰期,则羽化高峰期:6 月 7 日 +(41. 4 ÷ 57. 2)×
(Ⅰ级蛹的历期)+ 9. 3 d(Ⅱ ~Ⅳ级蛹的历期)= 6 月 19 日。
6 月 13 日,从蛹壳累加至第Ⅱ级蛹的百分率已达
53. 2%,则羽化高峰期:6 月 13 日 + 1. 8d(Ⅱ级蛹历期的一
半)+ 5. 7 d(Ⅲ ~Ⅳ级蛹的历期)= 6 月 20 日。
6 月 19 日,从蛹壳累加至第Ⅲ级蛹的百分率已达
52. 9%,则羽化高峰期:6 月 19 日 + 1. 1d(Ⅲ级蛹历期的一
半)+ 3. 46 d(Ⅳ级蛹的历期)= 6 月 23 日。
表 3 重阳木锦斑蛾蛹的发育进度分级调查(苏州)
调查日期
(月 -日)
活虫数
(头)
幼虫率
(%)
各级蛹百分率(%)
Ⅰ Ⅱ Ⅲ Ⅳ
羽化率
(%)
05 - 21 131 100
05 - 27 142 96. 5 3. 5
06 - 01 129 72. 1 26. 7 1. 2
06 - 07 152 34. 2 57. 2 3. 3 5. 3
06 - 13 182 12. 1 34. 7 38. 5 6. 0 3. 8 4. 9
06 - 19 106 3. 9 14. 5 28. 7 30. 9 15. 5 6. 5
2. 4 田间验证
2012 年 6 月初开始在田间网捕成虫,每 2 d进行 1 次,统
计结果见图 2。重阳木锦斑蛾成虫田间消长调查表明,成虫
实际发生的始见期为6月9日,预测的为6月10日,实际推
迟了 1 d;成虫实际发生的高峰期 6 月 13 日至 6 月 22 日,持
续 10 d左右,预测的为 6 月 12 日至 6 月 23 日,与实际发生的
高峰期基本一致。
3 讨论
重阳木植株高大,株型优美,是常用的城市绿化树种。重
阳木锦斑蛾成虫寿命 7 ~ 10 d,产卵期 5 ~ 6 d[7],成虫产卵常
产在树皮缝隙处,一般离地面较高,而低龄幼虫个体小,危害
小,不易被人察觉,生产上采用的人工灭卵、人工摘除低龄幼
虫等防治手段收效甚微。因此,如何确定成虫的发生高峰期,
从而适时采取药剂防治幼虫是控制该虫危害的关键。重阳木
锦斑蛾老熟幼虫常在树下杂草、落叶、墙角缝隙等处化蛹[1],
人工查找方便、易行,结合蛹的分级历期预测法,可准确预测
成虫发生高峰期,为防治该虫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世广,林华峰,李利华,等. 重阳木帆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
治[J]. 昆虫知识,2006,43(6) :777 - 780.
[2]吴雪芬,韩鹰,田松青. 重阳木斑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综合防治
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 :11396 - 11398.
[3]蔡邦华,萧刚柔. 中国森林昆虫[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0:564 - 567.
[4]周 斌,徐彩萍,汤留弟,等. 昆山地区重阳木锦斑蛾的发生及防
治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2008(2) :92.
[5]周庆椿,龙仕平,王莹莹. 重庆市重阳木斑蛾成灾原因及药剂防
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 :9668 - 9569,9572.
[6]丁锦华. 农业昆虫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12 - 113.
[7]朱小兵,吴晨诚,石富超,等. 上海地区重阳木斑蛾生物学特性及
防治技术初探[J]. 江西植保,2008,31(4) :161 - 165.
—031—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