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当归针、一叶萩碱针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全 文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证 治
当归针 、一叶 碱针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陈轩芹
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 312500
摘 要 目的:评价当归针 、一叶 碱针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3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
者 ,随机分为 2 组 ,每组各 15 例 ,对照组 15 例应用 VitB 族常规治疗 ,共 4 周;治疗组 15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 再
予肌注当归针 、一叶 碱针治疗 , 每日 1 次 ,共 4 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 66.67%,有效率 86.70%, 分别明显地高
于对照组的 20.00%、40.00%, 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当归针 、一叶 碱针联合治疗能明显
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关键词 当归针 一叶 碱针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常见且严重的并
发症之一 ,与糖尿病病程有关 ,病程 5 年者其神经并发
症为 10%,病程 25 年者发病率达 50%以上。[ 1]本病症
起病缓慢 , 为弥漫性 、对称性损害 , 病情复杂 , 症状顽
固 ,治疗困难。 本人于 2003 年 1—3 月在常规治疗基
础上 ,联合应用当归针 、一叶 碱针肌注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 15 例 ,并设对照组 15 例进行观察比较 , 结
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组共 30 例病人均为 2 型糖尿病患
者 ,均符合 1997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和分
型标准[ 2] , 共 30 例 , 临床除糖尿病特有症状外 , 均具有
不同程度四肢麻木 、灼烧痛 、闪痛 、刺痛 、发冷。 2 组临
床资料基本情况比较见表 1、表 2。表 1 中“感觉”代表
感觉异常 ,“痛觉”代表痛觉异常 , “音叉”代表音叉感觉
减退 ,“反射” 代表膝 、踝反射减退或消失;表 2 中数据
除性别项外 , 均以 x±s形式表示。
表 1 2组神经病变基本情况比较 例
组别 感觉 痛觉 音叉 反射
治疗组(n=15) 14 12 11 11
对照组(n=15) 13 14 10 13
  2组各神经病变症状的病例组成比较 , P值均>0.05。
表 2 2组临床资料基本情况比较
组 别 年龄/岁 性别比(男∶女) 糖尿病病程/月 神经病变病程/月 LIBA 1C/%
治疗组(n=15) 53.87±1.82 10∶5 109.87±6.02 34.47±2.47 7.00±0.20
对照组(n=15) 53.53±1.59 9∶6 109.40±6.33 33.47±3.22 6.95±0.18
  2组各项资料的数据比较 , P 值均>0.05。
1.2 治疗方法 2 组均采取糖尿病饮食(专职营养师
调配)、适当锻炼(早晚各散步半小时)、应用口服降糖药
或胰岛素这些措施控制血糖 ,每 2~ 3d 监测空腹血糖及
餐后 2h 血糖 , 分别控制空腹血糖(4.10 ~ 7.10mmo l/ L)
及餐后 2h 血糖(6.9 ~ 10.0mmol/ L)。治疗组在以上治
疗基础上 ,再予肌注当归针[ 江苏省国营常熟制药厂生
产 ,苏卫药准字(1984)第 122805 号] 2ml×2 支 , 1d1 次 ,
一叶 碱针[ 江苏省宜兴前进制药厂生产 , 苏卫药准字
(83)2816-2 号] 4mg×2 支 , 1d1 次 ,共 4 周。对照组常
规应用 VitB族治疗 , 共 4 周。由专人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价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 ,体征
显著好转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改善 , 体征好转;
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 体征无变化。[ 3]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x±s)表示 , 计量资料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 3。
表 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 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显效率/ % 有效率/ %
治疗组 10 3 2 66.67 86.70
对照组 3 3 9 20.00 40.00
  2组显效率 、有效率对比 ,经统计学处理 , P <0.05 ,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
3 小  结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目前还不完全
清楚 ,近年来普遍认为 ,系建立在糖代谢紊乱及血管机
制异常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病变与
高血糖 、肌醇的减少 、高山梨醇 、脂质代谢异常 、微血管
379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3年 10月第 15卷第 5期
DOI :10.16448/j.c jtcm.2003.05.012
病变 、微血栓形成有关。[ 4]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
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 ,性温 、味甘辛 ,具有
补血 、活血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当归及其成分阿魏
酸能抑制 ADP 和胶原诱发的血小板聚集 , 具有明显的
抗血栓作用 ,能够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 , 改善患病部位
的血液循环 ,减少末梢神经的异常敏感 , 消除平滑肌痉
挛 ,还与促进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有关 。[ 5] 一叶
碱为一叶 植物叶子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 , 能兴奋脊
髓及脑干 、促进麻痹的神经功能恢复。二药联用 , 能明
显改善糖尿糖性周围神经病变 ,价格便宜且无明显副作
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主编.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实用内分泌学.第 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1997.315
2 叶任高主编.糖尿病内科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1.809~ 810 , 798~ 799
3 程东 ,张苏河 ,李鹏诺 ,等.刺五加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中国糖尿病杂志 , 2001 , 9(4):234~ 235
4 王筠默主编.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3.114~ 116
5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6 收稿日期:2003-04-09
自拟参芪二术汤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性胃轻瘫 66例
花 村 徐兆山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医院 224001
关键词 胃轻瘫 2型糖尿病 参芪二术汤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 随着
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 , 并发胃轻瘫者也逐年增加。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能获得满意疗效。笔者于 1998 年
10月—2002年 10 月 , 以参芪二术汤治疗糖尿病性胃
轻瘫属脾虚气滞型者 66 例 ,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 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
其中男 26 例 , 女 40 例;年龄 41 ~ 72 岁 , 平均(56.6±
15.3)岁;糖尿病病程 2 ~ 18 年 , 平均(11±6.5)年;治
疗前血糖检测为 7.2~ 26.6mmol/ L。
1.2 诊断依据 ①所有病例均符合 2 型糖尿病诊断
标准[ 1] ;②中医辨证符合脾虚气滞型 , 症见神疲乏力 ,
面色少华 , 脘腹胀满 , 不思纳谷 , 食入即胀甚 , 嗳气时
作 ,嗳后则舒 , 或有恶心 、呕吐 , 大便稀溏 ,便而不爽 , 舌
质淡 ,苔薄白或薄腻 , 脉细弱;③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
蠕动减慢 ,或排空时间延长;④排除消化道梗阻性病变
及消化道手术者。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按糖尿病常规治疗控制
血糖 ,即糖尿病饮食 , 合理运动 , 口服降糖药优降糖 、格
列吡嗪 、二甲双胍等 , 其中 6 例因疗效差而运用胰岛素
治疗。中药以参芪二术汤煎服 ,方药组成:党参 15g , 黄
芪 20g , 白术 10g , 莪术 10g , 茯苓 10g , 陈皮 10g , 砂仁
5g , 佛手 10g , 木香 10g , 莱菔子 15g。气滞明显者加枳
壳10g ,槟榔 10g , 以理气导滞;纳谷不振者加焦三仙(炒
麦芽 、焦山楂 、炒神曲)各 10g , 鸡内金 10g ,以消食和胃;
呕吐明显者加法半夏 10g ,竹茹 10g , 以降逆止呕;大便
稀溏者加炒扁豆 15g , 山药 10g , 苍术 6g , 以燥湿健脾。
中药每日 1 剂 ,水煎 2次 , 各煎至 200ml , 饭前温服 , 10d
为 1 个疗程 , 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 疗效标准
2.1 症状评分标准 笔者将本病患者主要症状分为
乏力 、痞满 、早饱 、纳少 、恶心 、呕吐 、嗳气 、大便稀溏等
进行观察 , 并制定评分标准:精神状态好 、无症状者为 0
分 ,稍有乏力 , 症状轻微或每天出现症状 1 ~ 2 次 , 大便
稀溏 , 日行 1 ~ 2 次 , 不影响工作者为 1 分;感觉乏力 ,
症状较重 ,或每天出现症状 3 ~ 4 次 , 大便质稀 , 日行 3
~ 4 次 , 但尚能忍受 , 可以坚持工作者为 2 分;乏力明
显 ,症状严重 , 或每天出现症状 5 次以上 , 大便质稀 , 日
行 5 次以上 , 难以忍受 ,不能坚持工作者为 3 分。
2.2 单项症状疗效标准 显效:该症状消失或减轻≥
2 分者;有效:虽有症状但该症状减轻 1 分者;无效:该
症状没有减轻或反而加重者。
2.3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计
算疗效指数 , 公式:疗效指数=(疗前症状积分-疗后
症状积分)/疗前症状积分 ×100%。显效:疗效指数≥
90%,胃蠕动及胃排空正常;有效:疗效指数≥30%而
<90%,胃蠕动增加 , 胃排空时间较前缩短;无效:疗效
指数<30%, 胃蠕动及胃排空时间改善不明显。
3 治疗结果
66 例中 , 显效 41 例(占 62.12%), 有效 19 例(占
28.79%),无效 6 例(占 9.09%), 有效率为 90.91%。
治疗后显效者血糖稳定在 4.5 ~ 7.8mmo l/ L , 有效者在
5.9~ 12.1mmol/ L ,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无效者血糖
波动在 7.6~ 14.2mmol/ L 之间 , 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不
明显。临床主要症状的治疗结果见表 1。
380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3年 10月第 15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