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苞猩猩草鉴定及其检疫意义



全 文 :白苞猩猩草鉴定及其检疫意义*
徐 瑛 张建成 陈先锋 张慧丽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150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白苞猩猩草的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 、分布及与主要近似种锯齿大戟的形态区别 ,分析
了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性 ,认为该植物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
关键词 白苞猩猩草 锯齿大戟 形态特征 巴西大豆 检疫
中图分类号 S41-30
  近年来从巴西进口的大豆中频频截获一种大戟
属的杂草种子 ,有时其混杂在大豆中的含量惊人
(1kg的样品中最高可发现 225粒)通过实验室的隔
离种植后形态鉴别 ,并请教有关专家 ,将其鉴定为白
苞猩猩草(EuphorbiaheterophylaL.)。
白苞猩猩草原产美洲 ,现已遍及世界上热带 、亚
热带的许多地方 ,包括美国(南部部分州)、墨西哥 、
巴西 、委内瑞拉 、厄瓜多尔 、巴拉圭 、印度 、泰国 、菲律
宾 、印尼 、澳大利亚 (北部部分地区 )、摩洛哥
等 [ 1 ~ 5] 。该植物繁殖迅速 、适生性强及对除草剂易
产生抗药性 ,已对旱地作物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成为
发生地最危险的杂草之一 。在我国仅在云南 、四川 、
台湾有分布 ,而该种植物(特别是种子)与锯齿大戟
(潜在有害生物)较为相似 ,在鉴定时容易混淆 。
1 分类地位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大戟属 (Euphorbia),
一品红亚属(Poinsetia)
学名:EuphorbiaheterophylaL.;异名:Euphorbia
geniculataOrtega;EuphorbiaprunifoliaJacq.;Poinset-
tiaheterophyla(L.)Klot.& Garcke;英名:Wildpoin-
setia, Mexicanfireplant, milkweed;中名:白苞猩猩
草;中异名:柳叶大戟 。
2 形态特征
1年生 (多年生)草本 , 茎干直立 , 株高 50 ~
150cm,有时可高达 4m,全株具白色乳汁 ,茎杆中
空 ,绿色至褐色 ,无分枝或少分枝 ,侧枝或分枝在植
株的上部 ,茎杆基部木质化。单叶 ,底部 1 ~ 2个节
点和花序处为对生 ,其余为互生 。叶形多变化 ,卵状
椭圆形 、披针形 、提琴形。全缘 、有时波状缘或浅锯
齿 。叶柄较长 , 1 ~ 4cm,苞叶较茎生叶较小 ,形同 。
苞叶基部为绿色或白色 ,杯状聚伞花序 ,花序单生 ,
基部具柄 ,总苞钟状 。有明显的腺 1枚 ,杯状 ,开口
圆形 ,花白色。果实具 3个纵向背脊状隆起 ,成熟后
3瓣裂 。种子三棱状卵形 ,腹面平坦 ,背面隆起具脊
状空起 ,顶端截平 ,灰色 、褐色 、深褐色至黑色 ,有时
颜色斑驳 ,腹面种脐附近有一凹陷区域 ,无种阜 [ 6] 。
长 1.8 ~ 2.5mm,直径 1.8 ~ 2.2mm。
3 主要近似种的形态区别
3.1 锯齿大戟(EuphorbiadentataMichx)
1年生草本 ,根纤细 ,全株具白色乳汁 。植株多
分枝(基部有分枝),高 20 ~ 120cm。叶对生 ,叶形线
形至卵形 ,叶缘以锯齿裂为主 ,有时全缘 、浅裂至波
状齿裂。无叶柄或较短 。总苞叶 2 ~ 3枚 ,与茎生叶
相似 ,基部具长 1 ~ 4mm短柄;总苞钟状 ,裂片三角
形 ,边缘撕裂状;腺体 1枚 ,两唇形 ,生于总苞侧面 ,
淡黄褐色。雄花数枚 ,伸出总苞之外;雌花 1枚 ,子
房柄与总苞边缘近等长;子房球状 ,光滑无毛 ,花柱
3,分离;柱头 2裂。蒴果扁球状 ,长约 4mm,直径约
5mm,具 3个纵沟;成熟时分裂为 3个分果爿 。种子
倒圆锥形 ,腹面平坦 ,背面隆起 ,顶端平截 ,长约 1.8
~ 2.5mm,直径 1.5 ~ 2.3mm,暗红褐色 、黑褐色至黑
色 ,表面极粗糙 ,具不规则瘤状突起。腹面种脐附近
有一较大的凹陷区域。具种阜 ,盾状 ,黄色 [ 6] 。
3.2 猩猩草(EuphorbiacyathophoraMur.)
裁培植物 ,茎直立 ,高 30 ~ 100cm,上部多分枝 ,叶
互生 ,琴形 、卵形 、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先端尖或圆 ,
基部渐狭 ,边缘波状分裂或具波状齿或全缘。苞叶基
部经常为红色 ,腺体两唇形 ,开口为狭窄的椭圆形。总
苞叶红色或基部红色 、腺体二唇 、叶两面无毛 、果无毛 ,
种子卵状椭圆形 ,长 2.5 ~ 3.0mm,直径 2 ~ 2.5mm,褐
色至黑色 ,具不明显的疣状突 起 ,无种阜[ 6] 。
猩猩草的学名在许多文献与白苞猩猩草一致 ,
—223—
2006年第 4期          植物检疫 PLANTQUARANTINE          Vol.20 No.4
* 收稿日期:2005-11-25
但据 Dressler(1962)等人的考证 ,总苞叶红色或基
部红色 、腺体为二唇形 、叶两面无毛 、种子的疣突不
明显的为猩猩草 。而总苞叶绿色或基部绿色 、腺体
杯状圆形 、叶两面被毛 、种子具明显的瘤突的是白苞
猩猩草 [ 6] 。
4 传播扩散方式
成熟后果实 3瓣裂 ,通过籽实弹射的方式将种
子暴裂到植株以远 1m以上 [ 6] 。种子随植物产品远
距离传播 ,或随商品粮加工后的下脚料传播扩散。
5 危害性
可危害大多数的旱地作物 、牧场 、荒地 。多种作
物有被危害的记录 ,包括:大豆 、花生 、玉米 、高粱 、豇
豆 、棉花 、甘蔗 、凤梨 、可可 ,咖啡 、茶 、陆稻 、芝麻 、木
薯 、柑橘 、鳄梨 、芒果等 [ 2] 。
5.1 与作物争夺光线
该杂草出苗后茎杆迅速伸长 ,遮住农作物 (特
别是幼苗)的光线 ,农作物由于不能进行充分的光
合作用而导致减产。在田间 E.heterophyla生长非
常的迅速 ,对庄稼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植株出现后
的 2 ~ 3周内占领大豆田 。据调查 E.heterophyla在
出苗 20天内对作物的影响不大 ,但 6周后由于生长
迅速可在作物上形成一个天蓬将作物完全遮盖住 ,
这是它对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具竞争的原因 ,除非经
常进行田间的检查 ,去除该种杂草。
在巴西 E.heterophyla是大豆生产地非常普遍
的杂草 ,对大豆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据研究大豆在
出苗 17 ~ 44天内无此杂草的危害 ,才能保证大豆不
减产[ 2] 。当该杂草在大豆田中的密度为 75株 /m2 ,
大豆可减产 12%。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美国 ,当该杂
草 8株 /m2 8周 、12周和整个季节 ,对产量损失分别
为 19%、21%和 33%, 50株 /m2时可使农作物绝产 。
在尼日利亚当农田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有 10株该杂
草时 ,可使豇豆倒伏或减产 25% ~ 53%。
5.2 繁殖迅速
E.heterophyla的花期在出苗后的 30天左右 ,由
于该植物存在大量的腺体吸引昆虫助其授粉 ,开花
后 20 ~ 25天种子成熟 ,单颗植株能产多达 100粒种
子 。能在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出苗生长 ,因而在控制
时需防止其种子凋落到土壤中继续发芽生长。秧苗
具有较大的再生能力 ,即使在顶芽受损后还能长成
健壮的植株 [ 3] 。
5.3 对环境的适应性
E.heterophyla种子发芽最合适的温度为 25 ~
35℃变温的情况下 。据 Brecke(1995)研究发现其
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在 20 ~ 40℃之间 ,而最适发芽
温度为 35℃,发芽率大于 97%。在 40℃时发芽率
降低到 65%,温度在 15℃时不发芽 。在热带种子成
熟后无休眠期 ,但在温带具有休眠期 ,这表明它对环
境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因为在温带地区的冬季不适
合该杂草的生长[ 3] 。
出苗最好是在土下 0cm~ 8cm深度(发芽率为
40% ~ 47%), 10cm时为 22%, 12cm时为 12%,当
14cm时发芽率为 0%。白苞猩猩草种子发芽不需
要光 ,种子能在 pH范围 2.5 ~ 10的土壤和有限的
温度条件下发芽[ 4] 。
5.4 对除草剂有抗性
对莠去津(Atrazine)具抗性是在 1992年开始在
巴西被报道的 , 而 E.heterophyla就是其中之一。
2004年巴西报道 E.heterophyla表现为抗 ALS抑制
酶和 PPO抑制酶的多重抗性 。 1990年厄瓜多尔报
道其对尿素 、铵基化合物的抗性(C2/7)、1995年巴
拉圭报告对抗 ALS抑制酶(B2)的抗性。通过对 E.
heterophyla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发现该杂草的基因
的变异性大。目前已发现有多个对 ALS除草剂具
抗性的生理小种。在巴西通过田间的调查发现 ,对
ALS类除草剂具有抗性的 E.heterophyla广泛分布。
这可能也是我们从巴西大豆中发现大量该种杂草的
原因之一 。
6 建议与对策
白苞猩猩草具有成为外来入侵植物的特征:生
态适应能力强 ,适宜范围广 ,对生境条件要求低;繁
殖能力强 ,种群后代数量大;所以具有重要的检疫意
义。我国的地域辽阔 ,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地区分
布广泛 , E.heterophyla的适生范围大。近年来巴西
大豆大量进口 ,而每批巴西大豆中均能检出大量的
E.heterophyla。根据惯例只能对发现危险性有害生
物 、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的货物进行检疫处理或监
管 ,因此 E.heterophyaal随进口大豆下脚料扩散定殖
的可能性极大 。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将其
列入有毒杂草进行控制 。鉴于 E.heterophyla对农
业生产的危害性 ,建议将其列入控制杂草名单 ,防止
其在我国的传播扩散。
致谢 感谢马金双博士对白苞猩猩草的复核和
指导 。
参考文献
1 Harrilorenzi.TheBrazilianweedflora:Taxonomyandgeneralas-
pects.ThirdInternationalWeedScienceCongress.2000.46.
—224—
2006年第 4期          植物检疫 PLANTQUARANTINE          Vol.20 No.4
2 VidalRA, WinklerLM, Hernandes.Afieldsurveyofcropmanage-
mentpracticesanddistributionofALSresistantEuphorbiaheterophyl-
laintwostatesinsouthernBrazil.Plantadaninha, 2004, 22(3):
403~ 410.
3 TanjiA, TalebA.NewweedspeciesrecentlyintroducedintoMoroc-
co.WeedResearch, 1997, 37(1):27~ 31.
4 BreckeBJ.WildPoinsetia(Euphorbiaheterophyla)Germinationand
Emergence.WeedScience, 1995, 43(1):103~ 106.
5 BreckeBJ, TobolaP.GrowthanddevelopmentofwildPoinsetia(Eu-
phorbiaheterophyla)Selectionsinpeanut(Arachishypogaea)Weed
Science, 1996, (44):575~ 578.
6 马金双.中国植物志(第 44卷 , 第 3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7.67~ 69.
苹果和梨球壳孢腐烂病*
严 进 1 吴品珊1 马 菲1 巫 燕 1 郭静敏 2
(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29 2.内蒙古自治区植保植检站)
中图分类号 S41, S432
  2001年 11月至 2002年 1月 ,美籍学者 C.L.
Xiao博士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冬梨(品种:d Anjou,
属西洋梨)上发现一种不明真菌造成的储藏期果实
腐烂 ,病梨来自 14个果园 ,烂果率 2% ~ 8%,平均
4%;2002年 3月至 5月 ,又从储藏的 19个果园的病
梨中分离到这种真菌 ,烂果率 2% ~ 21%,平均 6%。
经病原形态鉴定和致病性测定 ,将引起这种果实储
藏期腐烂的真菌确定为球壳孢属一新种 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Xiao& J.D.Rogers。 2003年 3月至 7
月间 ,作者又在华盛顿州的储藏期苹果上发现该病
害 ,发病品种为 GoldenDelicious、GrannySmith和
RedDelicious,其中在 RedDelicious上造成的损失高
达 24%。C.L.Xiao提议将此新病害称为 “苹果和梨
球壳孢腐烂病”(Sphaeropsisrotofappleandpear)。
1 症状
1.1 梨
从梨柄基部 、萼基部和伤口处开始腐烂 ,并沿维
管束扩展。腐烂组织坚硬或呈海绵状 ,腐烂区域呈
褐色(封 2图 1、2),随着病情发展 ,病菌可在腐烂部
位(通常在侵染点)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
黑色 ,表生或部分埋生 。腐烂部位的表皮通常呈褐
色或暗褐色 。在高湿度条件下 ,整个果实常常被病
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器覆盖。切开表皮 ,可见内部组
织变褐 。
1.2 苹果
从柄基部的凹陷处或果实的萼部开始腐烂 。腐
烂部位呈褐色 ,坚硬。烂果内部的果肉变褐色(封 2
图 3、4)。在 RedDelicious上 ,腐烂果表面从红色变
为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 ,分生孢子器可在柄 、萼片
或烂果表面形成。分生孢子器黑色 ,部分埋生于腐
烂组织内 。
2 病原形态
分生孢子器部分埋生或近表面生 ,近球形 ,顶部
平截或少平截 ,分散或少量聚集 ,直径 0.3 ~ 0.7mm,
壁厚 。孔口不显著 。产孢细胞近球形 , 长 12 ~
16μm,宽 8 ~ 12μm。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褐
色 ,棍棒形 、近球形或不规则形 , 基部平截 ,光滑 ,
(11)14 ~ 17(23)μm×(7)8 ~ 10(13)μm,平均
16μm×10μm。
3 生物学特性
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PDA)、燕麦培养基
(OMA)和梨汁培养基(PJA)上 ,该真菌生长速率分
别为每日菌落直径扩展 21mm、15mm和 24mm。在
PDA上 ,形成圆形菌落 ,具致密 、透明平铺或直立的
菌丝 ,生长两周的菌落呈淡黄色至黄色。在 OMA
上 , 20℃,黑暗和光照各 12h交替条件下培养 7天即
可产生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初期淡灰色 ,培养
10天后 ,培养皿中央成熟的分生孢子器呈灰色至黑
色 ,分生孢子器内部产生大量的黄褐色分生孢子 。
该真菌在 -1℃ ~ 25℃下能生长 , 30℃下极少生
长或不能生长 , 35℃下完全不能生长 。适宜的生长
温度为 15 ~ 20℃,平均生长率为每日菌落直径扩展
13 ~ 16mm。菌株在 30℃下放 10天再放回至 20℃
时能恢复生长 ,而在 35℃下放 10天则不能在 20℃
下恢复生长 ,因此 ,该真菌是低温真菌。
初步研究表明 ,该真菌能在果实生长后期侵染 ,
—225—
2006年第 4期          植物检疫 PLANTQUARANTINE          Vol.20 No.4
* 收稿日期:200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