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独角仙对金柑的危害与防治



全 文 :紫 菜 薹 栽 培 技 术
林明光 (福州仓山镇蔬菜办 350007)
  紫菜薹别名红菜薹 , 系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
菜亚种的一个变种 , 一 、 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柔嫩的
花薹供熟食 , 鲜嫩味美 , 为我国特产蔬菜。明代 《本
草纲目》 中即有关于紫菜薹的记载。目前在我省栽培
面积逐年扩大 , 已成为特色蔬菜之一。
1 特征特性
紫菜薹根系浅 , 再生力较强。植株直立 , 高 40
~ 50 cm。叶椭圆形至卵形 , 绿或紫绿色 , 叶缘波状 ,
叶脉明显 , 叶柄长 , 均为紫红色 , 易抽生花薹。紫菜
薹产量由主薹和侧薹组成 , 腋芽萌发力强 , 每株采收
侧薹 7~ 8 根 , 多达 20 多根 , 因此侧薹产量占的比重
较大 , 采收期较长。 菜薹形成适温为 15 ~ 25℃、
10℃以下生长缓慢 , 25℃以上对发育不良 , 只有耐热
品种能适应。花薹形成还需良好光照和充足的矿质营
养。紫菜薹根据对气候的适应性可分为早熟品种 (不
耐寒 、 较耐热 , 播种 50 d 内始收嫩茎)、 中熟品种
(耐热性不及早熟品种 , 耐寒性又不及晚熟品种 , 70
~ 90 d 始收嫩茎)、 晚熟品种 (耐寒性较强 , 腋芽萌
发力较弱 , 侧薹小 , 150 d 始收嫩薹)。
2 栽培技术
2.1 播种育苗 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确
定播种期。我省一般早熟品种于 8 ~ 9 月播种育苗 ,
晚熟品种 9~ 10月播种育苗 , 中熟品种的播种期在两
者之间。播种过早 , 花芽分化迟 、 延长营养生长期 ,
延迟抽薹 , 播种过迟 , 则提早花芽分化 , 提前抽薹 ,
都不利于提高菜薹的产量。
紫菜薹的育苗要求较高 , 苗龄掌握在 25 ~ 30 d。
出苗后及时间苗 , 保持苗距 3 ~ 5 cm , 幼苗达 5 片真
叶时移栽。苗期应注意适时浇水 , 亦可酌情追施尿素
1 次 , 每公顷用量 150 kg 。
2.2 整地定植 定植前 , 大田应翻耕施基肥 , 做成
宽 150 cm 的畦 , 两畦一深沟。株行距依品种不同而
异。一般行距 60~ 65 cm , 株距 25 ~ 30 cm , 早熟品
种应适当密些。定植后及时浇水。
2.3 田间管理 缓苗后应及时追肥 、 浇水。一般每
公顷追肥尿素或复合肥 150~ 225 kg , 促进幼苗生长。
菜薹形成期间需要充足的水肥 , 以促进菜薹的发育 ,
并能延长采收期 , 提高质量。紫菜薹既怕旱又怕涝。
受旱时不但生长不好 , 而且易发生病毒病。 湿度过
大 , 又易引起软腐病。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
2.4 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蚜虫 、 菜粉蝶 、 黄条
跳甲等 , 可及时喷 40%氧化乐果 1500 倍液;或 80%
敌敌畏乳剂 1000 倍液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 、 软腐病
等。蚜虫是病毒的传播者 , 要及时防治。另外 , 要保
持适宜的湿度。软腐病一般从基部发病 , 茎叶腐烂至
全株枯死。高温多雨 , 病菌由伤口侵入引起。适当灌
溉 , 防止土壤过湿;及时防治虫害 , 减少伤口;发病
初期喷洒 65%代森锌 600 倍液 , 或用农用链霉素 150
倍液防治。
2.5 采收 紫菜薹为陆续采收 , 采收适期为主菜薹
长至 30 ~ 40 cm 且初花时。采收时应在菜薹基部割
取 , 保留少数腋芽 , 以保证侧薹粗壮。 切口略倾斜 ,
以免滞水 , 引发软腐病。采收过晚不但菜薹老化 , 质
量降低 , 而且影响后期产量。  收稿日期:1997-06-16
独角仙对金柑的危害与防治
  收稿日期:1997-08-06
卓春宣
(尤溪县管前镇经作站 365116)  
詹有青
(尤溪县农业局果树站)
  独角仙属鞘翅目犀金龟科 , 我国南方常见。该虫
对金柑的为害未见报道。 1990 年 6 月笔者首次在本
地果园发现 , 独角仙对金柑根部为害较大。受害后轻
者树势衰弱 , 重者整株死亡。此后在本镇及附近的金
柑园相继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 近年来为害愈
盛。为此笔者对其发生与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观察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37福建农业科技  1998年第 4 期
DOI :10.13651/j.cnki.f jnykj.1998.04.026
1 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成虫体长 30 ~ 45 mm , 虫体黑褐色 , 有金属光
泽 、 腹面及胸足棕褐色疏生短毛 、 复眼大 、 雄成虫头
顶有一粗长的角状突起 , 长 8 ~ 12 mm , 翘向后弯 ,
前胸背板中部及前 1/ 3 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四个小角
突 , 其中中部的两个小角突呈二叉状 , 角突间凹陷。
前胸背板两侧边缘及凹陷间较粗糙 , 呈不规则的龟裂
状裂纹。雌成虫前胸背板无凹陷及角突 , 前胸中部至
头部及两侧边缘较粗糙 , 放大镜下呈不规则的小凹
洞。幼虫:体弯曲 , 前部多横皱并密生细毛 , 头部红
褐色 , 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卵:园筒形 , 长约 3
mm , 黄白色。独角仙一年发生一代 , 越冬虫态有成
虫 、 幼虫两种。主要以幼虫在堆肥或土中越冬 , 次年
4 月下旬开始化蛹。 5 ~ 8月间发现树基部泥土蓬松或
出现小洞时 , 扒开泥土可见该虫在咬食树皮 , 一般呈
一对或数只出现 , 有时还可看到该虫爬到距树基 10
cm 左右的树干上咬食树皮 , 为害轻者造成树皮流胶
腐烂 , 树势衰弱 , 重者将根部树皮吃光整株枯死 。
2 防治方法
2.1 捕捉成虫 5~ 8 月间在成虫活动盛期经常
检查树干周围 , 发现树干周围土表有出现 2~ 3 cm 的
出入孔洞 , 且洞口光滑者 (如洞口不光滑或已生杂草
及蜘蛛网时 , 该虫已转移别处为害)。 用锄头顺洞口
挖开 , 就能在树基干找到该虫进行捕杀 。有的虫体躲
深达 40~ 50 cm , 如一时捕捉不到 , 可盖平泥土稍打
实 , 待次日发现新洞口时再行捕杀。
2.2 药物防治 灭扫利对独角仙有直接的杀灭作用。
在成虫活动期用 1000 倍的 20%灭扫利乳油液灌入洞
口 , 几分钟后独角仙即爬出洞口 , 不久就死亡。
2.3 清园深翻 冬季全面深翻果园一次 , 包括树干
基部 , 出现幼虫就地处理 , 或结合施用 3%呋喃丹进
行土壤处理 , 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还能兼治其他地
下害虫。
秋大豆新品种龙岩大青仁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施开鸿 陈碧玲 郭达伟 郭其茂 (龙岩市农科所 364000)
  收稿日期:1998-03-24
1 选育经过 龙岩大青仁是我所 1980 年从连城县农
家品种青仁乌 (秋大豆)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青仁乌
具有适应性广 、 抗逆性强 、 抗锈等优点 , 但籽粒大小
不均匀。我所从中选出了大粒 、 株型比较好的株系 ,
经过 3 年株系筛选 , 按目标选出大粒 、 质优 、 抗逆性
强的品系 (代号:80—35)。 1983 ~ 1985 年参加全省
7 个点 (预)区试 , 平均产量为 1145.25 kg/ hm2 ,
比对照种平湖青仁乌增产 3.0%, 比漳平青仁乌增产
3.93%, 最高产量达 2325.0 kg/ hm2 。在黑皮绿心豆
组中居首位 。全市累计种植面积已达 400 hm2。 1997
年在长汀 、 新罗区高产示范面积 76.60 hm2 , 经测产
平均达 1875.0 kg/ hm2 , 最高产量达 3159.0 kg/ hm2 ,
通过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旱作专业组的审评。 1996
~ 1997 年在长汀县策武乡高田村 (海拔 670 m)、 连
城县赖源乡黄地村 (海拔660 m)作为中稻田田埂豆
栽培获得成功 , 平均产量 3679.5 kg/ hm2。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全生育期 100 d 左右。所需的
≥10℃的活动积温为 2275 ~ 2573.3℃。 株高 47.75
cm , 茎粗 0.54 cm , 底层结荚高度为 16.4 cm , 平均
12.0 节 , 有效分枝为 3.6 , 单株结荚数为 30 ~ 50 荚 ,
空荚率为 3.29%, 2 粒荚占 63.15%, 单粒和三粒荚
分别占 18.92%和 2.36%, 棕毛 , 紫花 , 叶圆形 , 叶
大浓绿 , 种皮乌黑发亮 , 子叶青绿色 , 百粒重 22 ~
26 g。经省测试中心化验 , 该品种含蛋白质 40.5%、
脂肪 16.7%、 粗纤维 6.11%、 淀粉 19.6%、 钙
0.22%、 磷 0.59%、 铁 14 mg/ kg。生长整齐 , 长势
旺盛 , 而且耐肥抗倒。紫斑率为 0.6%, 锈病 、 霜霉
病轻 , 轻感病毒病。适应性广 , 全省各地都可种植。
3 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龙岩大青仁适于水肥条件较
好的农田 、 山地秋播 , 也可在海拔 600 m 以上的中稻
区作为田埂豆种植。一般在 7 月下旬至立秋前播种 ,
海拔 300 m 以下地区 , 最迟不要超过 8 月 15 日 。每
公顷基本苗 27 ~ 30 万 , 畦宽 1.3 m , 种 4 行 , 穴距
0.25 m , 每穴定 2 株或 3 株。整地前每公顷施生石灰
750 kg , 以提高土壤的 pH 值 , 促进根瘤发展。整畦
时施入复合肥 450 kg 作基肥 , 出苗后结合松土施复
合肥 75~ 112.5 kg 对水浇施 , 初花期结合培土施复
合肥 187.5 ~ 225 kg以提高结荚率 , 鼓粒期喷叶面宝
等叶面肥可以提高百粒重及结实率 , 同时注意排灌
水。在生育期间 , 要注意防治蚜虫 、 豆青虫 、 豆荚
螟 、 豆杆蝇等为害 , 成熟时及时收获。
38 福建农业科技  1998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