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3种小麦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全 文 :山 东 化 工
收稿日期:2016 - 06 - 13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7RJZK243) ;甘肃省教育厅项目(2015B - 148)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项目
(2014LSZK01001)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试点两当普查点子项目(2015GSZYZYPC - 10)
作者简介:杨小录(1971—) ,学士,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学及植物病理生态;通讯作者:叶文斌(1982—) ,
硕士,甘肃西和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化学、果蔬保鲜及植物生理生态。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 3 种小麦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杨小录,王让军,叶文斌 ,黄兆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农林技术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摘要:小麦赤霉病病原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小麦根腐病病原菌(Helminthosporium sorokinanum Sacc.)和小麦纹枯病病原菌
(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 3 种植物病原真菌
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 3 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 25 mg /mL,75%甲醇
在温度 60℃时提取物抑菌效果较好,对 3 种植物病原菌抑制率均达到 50%以上;提取时间 1 h 以上、提取温度 60 ℃以上时,所得提取物
抑菌效果较佳。且加热处理对所得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黄果槲寄生提取物;小麦病原真菌;生长速率法;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S482. 2 + 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021X(2016)16 - 0036 - 03
Study on Inhibitory Effect of Viscum coloratum (Kom.)Nakai f. lutescens
Kitag on Three Kinds of Wheat Fungal Pathogens
Yang Xiaolu ,Wang Rangjun,Ye Wenbin,Huang Zhaohui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echnology,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Gansu 742500,China)
Abstract: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Helminthosporium sorokinanum Sacc. and 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are the
most damaging wheat plant diseases.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inhibition of V. coloratum against three kinds of wheat
fungal pathogens and by using the mycelium growth rates,the inhibition was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 coloratum had
inhibitory components to three kinds of plant pathogens. The 75% methanol and 60℃ extraction temperature extracts had notable
inhibiting effects on the different fungi tested at 25 mg /mL. The inhibitory rates of the 75% methanol extracts on plant pathogens
were all above 50% . Besides,over 1 hour extraction time and over 60℃ extraction temperature will get better antibacteriat
effect. Treating the V. coloratum extracts obtain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extraction,the bacteriostasis affect is not changed
obviously.
Key words:V. coloratum extracts;Wheat Fungal Pathogens;growth rate;inhibitory activity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而槲寄生属植物作为传
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国药典》记载槲寄生味苦,性平,有祛
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
酸软、胎动不安等疾病[1],槲寄生主要含有黄酮、皂苷、萜类、苯
丙素、挥发油、生物碱、蛋白和多糖等其他高分子化合物成
分[2 - 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槲寄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特
别对其新疗效、新应用都在不断被发掘,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槲
寄生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降血
压、降血糖等作用,尤其是抗肿瘤作用显著[5 - 9]。Amabeoku[10]
等研究发现槲寄生植物用二氯甲烷、甲醇及水提取物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等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黄果槲
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Nakai f. lutescens Kitag],果实橙
黄色,是目前市场主流药用品种[1]。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
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发生范围也不断扩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不仅造成小麦产量的严重降低,而且感病小麦籽粒含有的多种
真菌毒素会影响食品安全,危及人畜健康[13 - 14]。小麦根腐病
是由多种病原菌入侵,混合发生的一类复合侵染的根病,主要
致病菌位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镰孢菌属
(Fusarium sp.)两类[15]。小麦纹枯病是分布范围甚广的世界性
病害之一,我国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及黄河中下游
冬麦区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16]。
本文通过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 3 种小麦病原真菌的
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对 3 种小麦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旨在丰富植物源的生防制剂品种以及黄果槲寄生果实植物源
农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黄果槲寄生果实 2015 年 7 月采自陇南市两当县,标本由黄
兆辉和叶文斌两位老师共同鉴定;供试植物病原菌小麦赤霉病
病原菌( [Fusarium graminearum[Schw.)、小麦根腐病病原菌
( [Helminthosporium sorokinanum [Sacc.)、小麦纹枯病病原菌
·63·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6 年第 45 卷
DOI:10.19319/j.cnki.issn.1008-021x.2016.16.014
第 16 期
( [Rhizoctonia cerealis[Vander Hoeven[) ,购自甘肃农业大学农
学院;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配方:马铃薯
200g,葡萄糖 20g,琼脂 17g,蒸馏水 1000mL。
1. 2 方法
1. 2. 1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制备
将采集到的黄果槲寄生果实用流水清洗表面杂质,用干净
纱布将水处理干净,用 0. 10 g /mL HgCl2消毒 8 min,用蒸馏水
冲洗 3 遍,25℃自然阴干,称取 25g 粉碎后,在超净工作台下用
紫外灯照射 1 h后,分别以 50%、75%和 95%体积浓度的甲醇、
乙醇和蒸馏水在 45℃提取 4h,水浴回流提取 3 次后,抽滤浓缩,
真空冷冻干燥 24h,用微量样品粉碎机粉碎后得到提取物粉末,
保存于 4℃的冰箱中待用。
1. 2. 2 病原菌活化
将购买的三种不同菌种分别用无菌水和灭菌的玻璃珠充
分摇晃溶解,备用,将灭菌的 PDA 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内,然后
在无菌条件下将充分摇晃溶解均匀的三种菌种液体用吸管吸
取 1mL,轻轻摇晃培养皿,放入培养基中在 25℃光照培养箱中
培养 3 d 然后观察菌种是否纯化后,并挑离培养的孢子。再分
别将活化后挑离的三种不同菌种接在 PDA 培养基上培养 5 ~
7d ,观察菌落的外观、形态、菌丝体的颜色和生长情况,第 7d 后
进行抑菌实验。
1. 2. 3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取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粉末用无菌水配成 25 mg /mL的
抑菌供试溶液。先准确在灭菌的培养皿量取 9. 5 mL的 PDA培
养基,然后再吸取 0. 5 mL 黄果槲寄生果实供试液加入培养基
中,均匀晃动后,于 25 ℃恒温培养 7d后,观察有无污染,如果没
有污染,以打孔器制得长势整齐菌饼,将其倒置于加药培养基
的平皿上,每皿 3 个,成三角形排列,25℃恒温培养 48 h 后,用
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圈直径,取其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计算抑
制率[17 - 18],同时以灭菌的蒸馏水为对照(CK)。根据抑菌圈的
大小来判断 3 种植物病原菌为对黄果槲寄生提取物表现的敏
感性,按照抑菌圈直径 > 20 mm 为极敏,抑菌圈直径在 15 ~ 20
mm之间为高敏,抑菌圈直径在 10 ~ 14 mm之间为中敏,抑菌圈
直径 < 10 mm为低敏,无抑菌圈表示为耐药,通过十字交叉法
测定滤纸片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取三次的平均值[17 - 19]。
1. 2. 4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最低抑菌浓度采用试管稀释法[17 - 19],以 1% Tween - 80 溶
液为溶剂,取配制好的 25 mg /mL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供试
液,使各管溶液浓度依次为原液浓度的 1 /2、1 /4、1 /8、1 /16、1 /
32 和 1 /64 等,取各个浓度药液 1 mL 分别加入到无菌培养皿
中,再加入经灭菌处理并冷却至 50℃左右的 9 mL PDA培养基,
充分混匀后冷却制成含样液平板,接种完毕后,各试管加塞,置
2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 24 h。用肉眼观察,不发生浑浊、
沉淀、表面生长任一现象的最高溶液稀释倍数为该溶液的最低
抑菌质量浓度(MIC)。如含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的培养液肉
眼不易辨明菌体的生长情况,可以从各管中各吸取一环接种于
固体平板上,经 25 ℃培养后观察有无菌落生长加以判断,以
1% Tween - 80 溶液为对照。
1. 3 数据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用 SPSS17.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用单因素
方差结合 SSR多重比较分析检验显著性(p < 0. 05)。
2 结果与分析
2. 1 黄果槲寄生果实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麦病原菌
抑菌活性比较
准确称取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粉末,加入 5 倍体积的无
菌水、75%甲醇和 75%乙醇,45℃水浴回流提取 1h,分别提取 3
次,测定不同提取溶剂对小麦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从
图 1 所示,在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供试质量浓度为 25 mg /mL
时,对 3 种供试小麦病原菌,抑菌效果最佳的均为 75%甲醇提
取液,且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达到 55. 68%,对小麦
根腐病病原菌和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 40. 26%
和 46. 26%。
图 1 不同提取溶剂对 3 种小麦病原
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
注:每一行中不同字母表示 P < 0. 05 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
著,下同。
2. 2 黄果槲寄生果实不同时间提取物对小麦病原菌
抑菌活性比较
准确称取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粉末,加入 5 倍体积的
75%甲醇溶液,45 ℃水浴回流分别提取 0. 5,1. 0,1. 5,2. 0 h,分
别提取 3 次,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对 3 种供试小麦病原菌菌丝生
长的抑制作用。从图 2 所示,在提取物浓度为 25 mg /mL时,不
同提取时间提取的提取物对小麦纹枯病原菌原菌和小麦根腐
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影响较大;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抑制效
果影响相对较弱。提取 0. 5 h 时,提取物对小麦 3 种病原菌菌
丝的抑制效果都相对较低;提取 1 h 以上抑制效果均较好且差
异显著(P < 0. 05)。
图 2 不同提取时间对 3 种小麦病原
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
2. 3 黄果槲寄生果实不同温度提取物对小麦病原菌
抑菌活性比较
准确称取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粉末,加入 5 倍体积的
·73·杨小录,等: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 3 种小麦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山 东 化 工
75%甲醇溶液,以 40、50、60、70 和 80℃的不同温度水浴回流提
取 1 h,分别提取 3 次,测定不同提取温度下黄果槲寄生果实提
取物对 3 种供试小麦根腐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从图 3
可知,在提取物浓度为 25mg /mL 的前提下,相对于提取温度
40、50℃,提取温度为 60℃时提取物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小麦
根腐病病原菌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好,抑制
率均达到 50%以上;提取温度在 70℃以上时提取物对小麦赤霉
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差,而在 80℃时提取物对小麦纹枯病病原
菌和小麦根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分别达到 53. 59%和 55.
18%。
图 3 不同提取温度对 3 种小麦病
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比较
2. 3 最佳提取条件下黄果槲寄生提取物对小麦病原
菌抑菌活性比较
抑菌实验结果如图 4 所示,在 75%甲醇、60℃以上提取温
度和提取 1 h 以上的条件下,可得到较好的总体抑菌效果。小
麦纹枯病病原菌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均表现为对黄果槲寄生
提取物极敏,小麦根腐病病原菌表现为中敏。
图 4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抑菌效果
2. 4 温度对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图 5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不同温度加热
处理后对各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
在最佳条件下所得的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在 80、100、
120 和 150℃不同温度下分别处理 15 min后,冷却配制成 25mg /
mL的提取物对各供试菌的抑菌效果见图 5。可以看出,经过不
同温度加热处理,提取物对 3 种供试细菌抑菌效果的影响不
大,各处理温度之间抑菌圈的差异不明显(P > 0. 05)。因此,这
种实验现象可以提示:黄果槲寄生果实在提取溶剂为 75%甲
醇、提取温度为 60℃和提取时间为 1 h 以上所得提取物的抑菌
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2. 5 最佳提取条件下黄果槲寄生提取物对供试菌的
MIC
据表 1 可知,实验结果选择研究最佳条件下所得的黄果槲
寄生果实提取物对供试菌的 MIC,采用 2 倍稀释法进行测定。
由表 1 可知,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不同供试菌具有不同的
抑菌效果,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和小麦根腐病病原菌抑菌效果
最好,MIC均为 1 /256。对小麦赤霉病菌 MIC为 1 /128。
表 1 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对供试菌的 MIC
供试菌种 MIC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1 /256
小麦根腐病病原菌 1 /128
小麦纹枯病病原菌 1 /256
3 结论
黄果槲寄生果实在提取溶剂为 75%的甲醇、提取温度 60℃
和提取时间为 1 h 以上时所得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较好。小麦纹
枯病病原菌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对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表
现为极敏,小麦根腐病原菌对黄果槲寄生果实提取物表现为中
敏。所得提取物对小麦病原真菌的 MIC有差异,其中对小麦纹
枯病病原菌和小麦赤霉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 为 1 /256;
对小麦根腐病病原菌 MIC 为 1 /128;而且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热
稳定性,经 80、100、120 和 150℃处理 15 min 后,其抑菌活性无
明显变化。
虽然最佳提取条件所得提取物对小麦病原真菌具有较好
的抑菌效果。黄果槲寄生果实中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到底是那
种成分在起主要抑菌作用还是多种活性成分同时起协同作用,
这都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这些都将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
究。若能从黄果槲寄生果实中提取出抑菌活性成分并作为生
物农药,将其直接用于农业植物病害的防治,将会极大地提高
黄果槲寄生果实的有效利用率,也为开发出新型的抗植物病原
菌制剂,为丰富植物源的生防制剂品种以及黄果槲寄生果实植
物源农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写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D].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05 - 306.
[2]王 俊,王国基,颜 辉,等.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
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5 ,16: (4) :300 -
303.
[3]张水仙,刘 越,孙洪波,等. 槲寄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
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1,12(34) :1962 - 1967.
[4]曹 朵,翁志洁,李建其,等. 槲寄生属植物化学成分及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药材,2011,46(10) :1962 -
1967.
[5]关 玥,孙长波,李慧萍,等.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5):102 -105.
(下转第 41 页)
·83·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6 年第 45 卷
第 16 期
表 2 浓海水化盐,石灰 -纯碱
法精制工艺试验结果 g /L
指标 浓海水 粗盐水 一次精盐水 二次精盐水
TCl - 40. 08 191. 3 190. 0 180. 7
SO2 -4 4. 85 4. 87 1. 97 1. 78
Ca2 + 0. 80 1. 12 3. 76 0
Mg2 + 2. 68 3. 00 0 0
OH - - - 0. 20 0. 17
CO2 -3 - - - 0. 72
从表 2 看出,浓海水先化盐后粗盐水用石灰纯碱法精制,
二次精盐水中的 Ca2 +和 Mg2 +被完全除掉,精制效果较好,而且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部分硫酸根离子起到了碳酸根作用,使部
分 Ca2 +得以被硫酸根去除,可减少纯碱消耗,降低精制费用。
该工艺技术路线因粗盐水中 Ca2 +和 Mg2 +浓度较高,精制
过程中需加入较多的灰乳及碱液,导致精盐水浓度降低,总氯
含量仅为 180. 70g /L,比正常生产中精盐水总氯低 7. 00g /L 左
右,有可能影响碳化工况。因此,该精制工艺还需进一步改进
才能满足纯碱生产要求。
2. 3 两次化盐 -三次精制工艺实验结果
按实验方案 1. 3,用 2. 2 实验产生的二次精盐水溶解原盐,
制得饱和二次粗盐水,二次粗盐水再次采用石灰 -纯碱法再次
精制,实验结果见表 3。
表 3 两次化盐 -三次精制工艺实验结果 g /L
指标 粗盐水 二次精盐水 二次粗盐水 成品精盐水
TCl - 191. 3 180. 7 190. 8 189
SO2 -4 4. 87 1. 78 2. 44 2. 45
Ca2 + 1. 12 0 0. 015 0
Mg2 + 3. 00 0 0. 012 0
OH - - 0. 17 0. 39 1. 03
CO2 -3 - 0. 72 0. 09 0. 31
从表 3 可看出,含有 180. 7g /L 盐份的不饱和二次精盐水,
再送至化盐桶化盐,如果在化盐桶停留足够长时间后,其二次
粗盐水能够达到饱和,再次精制后,其中的 Ca2 +和 Mg2 +能够完
全去除,而且浓海水带入粗盐水的部分硫酸根在精制过程与钙
离子形成硫酸钙,除掉了部分钙离子,起到了部分碳酸根作用。
因此,引进浓海水化盐,为保证其带入的钙镁对精制效果
不产生影响,可采用两次化盐、三次精制工艺路线,这样,生产
出的精盐水即可保证钙、镁离子完全去除,又可以保证精盐水
盐份满足碳化生产需要。是比较理想的精制路线。
3 结论
以上实验数据表明,浓海水化盐后粗盐水的精制可选择两
次化盐,三次精制工艺,即回收了排废浓海水的盐份,又保证了盐
水精制效果;此工艺在一次精制过程中,海水中部分硫酸根起到
了碳酸根作用,除镁的同时,部分硫酸根也将部分钙离子消除,相
应减少了碱液消耗;精制后的精盐水再去化盐,因溶解的钙、镁离
子较少,则再次精制负荷较小,精制效果好,三次精制过程产生的
废盐泥量很少,更易操作。两次化盐,三次精制工艺的实施,为海
水淡化排废浓海水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华 工. 浓海水制碱、浓海水精制方法的探讨[J].纯碱工
业,1985(6) :35 - 38.
[2]曹英贵. 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新工艺[J]. 化工管理,
2014(7) :227.
[3]陈 侠,陈丽芳. 浅谈我国浓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J].盐业与化工,2008,37(05) :47 - 49.
[4]袁俊生,纪志永,陈建新.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发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2010(2) :110 - 116.
(本文文献格式:云玉娥,刘艳娟,王秉钧.浓海水化盐精制工艺
实验研究[J].山东化工,2016,45(16):39 - 41.
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
)
(上接第 38 页)
[6] Yusuf L,Oladunmoye M K,Ogundare A O. In - vivo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mistletoe (viscum album)leaves
extract growing on cocoa tree in akure north,Nigeria[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and Bioscience,2013,1
(1) :37 - 42
[7]孔凡青,吕学谦,杨艳红. 槲寄生抗肿瘤作用研究[J]. 科
技信息,2010,26:(19) :820 - 821.
[8]Kim M S,Lee J,Lee K M,et al. Involvement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mistletoe lectin - II - induced apoptosis of of
myeloleukemic U937 cells. [J]. Life Sciences,2003,73
(10) :1231 - 1243.
[9] Sten G M, Edlund U, Pfuller U, et al. Influence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viscum album L. on human
lymphocytes,monocytes and granulocytes in vitro [J].
Anticancer Research,1999,19(5B) :3907 - 3914.
[10] Amabeoku G J,Leng M J,Syce J A. Antimicrobial and
anticonvulsant activities of viscum capense [J]. Journal of
Enthnopharmacology,1998,61(3) :237 - 241.
[11]孙 莉,姚俊涛,王一羽,等. 槲寄生碱抑制肺癌细胞增
殖作用初步观察 [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 ,20
(21) :1653 - 1656.
[12]张兴梅,薛桥丽,肖蓉,等. 扁枝槲寄生提取物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抑菌[J]. 现代食品科技,2016,32(1) :82 -88.
[13] Nopsa J F H,Baenziger P S,Eskridge K M, et al.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deoxynivalenol in two winter
wheat cultivars varying in FHB phenotype response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12,34:380 - 389.
[14]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
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 :1476 - 1488.
[15]刘正坪,王立新,李荣禧,等.小麦根腐病菌鉴定及其生
物学特性测定[J]. 华北农学报,2002,17(2) :44 - 48.
[16]贾廷祥,昊桂本,刘传德,等. 小麦纹枯病病原、发生规律
及防治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1995 (5) :36 - 38.
[17]兰金荣,叶文斌. 黄瑞香提取物对小麦病原真菌抑制作
用的研究[J]. 生物灾害科学,2014,37(2) :124 - 128.
[18]吴文君.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M]. 西安:陕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8.
[19]叶文斌,樊 亮 . 党参和黄芪水提液对当归根腐病病原
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生物灾害科学,2013,36(2) :
164 - 168
(本文文献格式:杨小录,王让军,叶文斌 ,等.黄果槲寄生果实
提取物对 3 种小麦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山东化工,
2016,45(16):36 - 38,41.)
·14·云玉娥,等:浓海水化盐精制工艺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