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 11期
可以看出,北京杨与青杨的生长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
水平,而密度对树的高生长无显著影响,直径生长之间刚达
到显著水平。
2.2 形质比较
北京杨和青杨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按实验形数(f 实),其
计算公式 :f 实= V
G×3(H-B)
,形率 (g)、胸径平方树的积
(D2H),胸径树的比(D15HR),以胸径为(计算)比较形质,结
果如表 4。
表 4 各项形质指标表明,北京杨的形质特征,在同密度
条件下,均比青杨高,说明北京杨比青杨树干通直圆满,尖
削度小,出材率多。同时也表明,形质特征值的大小与林分
密度的高低关系密切,受林分密度的影响较大,即随林分密
(下转第 37 页)
表 1 不同密度北京杨与青杨生长量比较
密度(株行距)
m×m 品种
10 龄林生长量 连年平均生长量
高生长∥m 直径生长∥cm 材积量∥m3/株 材积量∥m3/667m2 高生长∥m 直径生长∥cm 材积量∥m3/株
2×6 北京杨 13.90 17.00 0.138 82 7.135 1 1.06 1.50 0.013 81
青杨 12.10 17.30 0.122 30 6.726 5 0.78 1.50 0.012 10
北京杨比青杨增长值∥% 14.88 -1.76 13.50 - 35.90 0 14.13
3×6 北京杨 14.73 19.62 0.187 00 6.919 0 1.15 1.75 0.018 62
青杨 11.90 18.50 0.134 34 4.971 0 0.76 1.61 0.013 30
北京杨比青杨增长值∥% 23.78 6.05 39.20 - 51.32 8.70 40.00
4×6 北京杨 14.50 20.60 0.202 97 5.683 2 1.1 1.85 0.020 21
青杨 11.85 19.95 0.151 87 4.252 4 0.75 1.76 0.015 05
北京杨比青杨增长值∥% 22.36 3.26 33.65 - 46.67 5.11 34.26
变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均方比 Fa
密度 A 2 1.22 0.56 FA=0.25 F0.05(2.54)=3.16
树种 B 1 177.16 177.16 FB=79.70 F0.05(1.54)=4.01
A×B 2 3.12 1.56 FA×B=0.70 F0.05(2.54)=3.16
误差项 54 120.00 2.22
总积 59 30.14
表 2 高生长方差分析
变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均方比 Fa
密度 A 2 96.52 48.26 FA=2 384 F0.05(2.54)=3.16
树种 B 1 8.21 8.21 FB=4.06 F0.05(1.54)=4.01
A×B 2 4.15 2.08 FA×B=1.02 F0.05(2.54)=3.16
误差项 54 109.30 2.02
总积 59 218.48
表 3 直径生长方差分析
表 4 北京杨与青杨形质特征值比较
树种 密度(株行距)∥m×m f 实 g D2H D15HR
北京杨 2×6 0.36 0.64 0.401 7 1∶82
3×6 0.35 0.53 0.567 0 1∶75
4×6 0.35 0.48 0.615 3 1∶70
青杨 2×6 0.35 0.57 0.362 1 1∶70
3×6 0.34 0.48 0.407 2 1∶64
4×6 0.33 0.44 0.471 6 1∶59
一些林业先进国家在实践中证明,疏伐只能提高林木
生长量的 4%~7%,集约经营也只能提高林木生长量的10%~
20%,而采用良种一般可使林木生产量提高 30%,有时可达
50%~60%,甚至成倍地增加。在青海省,北京杨是 20 世纪 60
年代引进,70年代得以大力推广,青杨在东部农业区广泛栽
植,是群众喜爱的乡土树种,2 个品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现将互助县松多林场营造的北京杨、青
杨速生丰产品种试验林近 10 年的观测数据加以整理和分
析比较,为今后大面积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选择品种提供
参考资料。
1 试验概况及立地条件
试验地面积 2.67hm2,北京杨、青杨各占 1/2;栽植苗木:
北京杨三年根、二年干,平均高 3.29m,胸径 2.15cm;青杨为
四年根、三年干,平均高 4.33m,胸径 2.36cm。分 3 种造林密
度,即株行距分别为 2m×6m、3m×6m、4m×6m,各品种林木
保留符高比为 3/5,栽植后,每年都进行松土、锄草等常规
管理。
试验地位于青海省互助县松多林场,为河漫滩地,地势
平坦,地下水位较高,土壤质地为冲积砂壤,土层厚一般为
30~50cm,腐殖质含量丰富,较肥沃。气候属半湿润地区,年
平均气温 3.9℃,≤10℃的活动积温为 1 363℃,杨树生长期
的有效积温为 374.4℃,年降水量为 537.6mm,多集中在 7~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58%。
2 生长量、形质及抗逆性比较
2.1 生长量比较
从近 10 年生长量观测及统计来看(见表 1),北京杨和
青杨差异明显,对高生长、直径生长双因素方差分析(见表
2、表 3)结果表明,树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尤其是材
积连年平均生长量北京杨比青杨增强了 14.13%~40.00%,表
现出了良种的生长优势。
青杨与北京杨的速生丰产性状分析
王志强 李宝林
(青海省互助县松多林场,青海互助 810504)
摘要 对互助县松多林场营造的北京杨、青杨速生丰产品种试验林近 10 年的观测数据整理、分析后得知:北京杨与青杨相比,速生丰
产性均优于青杨,是一个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可有计划地积极推广。
关键词 北京杨;青杨;速生丰产性状
中图分类号 S791/796-0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35-01
收稿日期 2009-04-10
园艺博览
35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 11期
表 5 抗逆性调查
树种 树干冻裂∥% 腐烂病 煤污病 蚜虫 叶斑病5 龄林前 5 龄林后 褐斑病 黑湿病
北京杨 28 ++ 无 无 ++ 无 无
青杨 9 无 无 + ++ +++ +
(上接第 35页)
度的增加而提高。
2.3 抗逆性分析
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同一林分内,经调查,北京杨与青
杨相比,其抗逆性各有不同(见表 5)。北京杨抗叶部病害能
力较强,而青杨抗树干腐烂病比北京杨强。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杨与青杨相比,无论生长量、形质
特征、叶斑病抗性等方面其速生丰产性均优于青杨。对北京
杨的育苗工作及造林问题,在青海省过去由兴到衰,经历了
较长曲折而复杂的过程。本试验结果表明,它依然是一个性
状稳定的优良品种 ,在适宜地方可有计划地积极推广。在
同一立地条件下,北京杨造林密度适当低于青杨,更能发
挥其生态学特性及速生丰产的潜力。造林过程中,要特别注
意幼树的水热平衡和腐烂病的大量发生,在较寒冷地区还
应注意预防树干冻裂。
4 参考文献
[1] 钮开明 .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实用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08(1):
27.
[2]汪海洋.杨树速生丰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J].安徽林业,2004(6):15.
[3] 胥谦,张蕾.不同造林密度对杨树干材出材率的影响 [J].农村实用技
术,2008(3):44.
[4]宋丛文,罗治建,梁华东,等.农田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对地力的影响
及效益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04(S1):48-53.
进行生根培养的用的蔗糖浓度相同。本试验中影响最显著
的因素是活性炭,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活性炭的组合,无论
其培养基成分如何,越橘组培苗生根率都明显高于不加活性
炭的组合。说明根部的暗环境对于越橘生根非常重要。
在实际的观察中,虽然 3 号组合与 6 号组合的生根率
都能达到 40%以上,但从图 1 可以看出,3 号组合的根数量
较多,长度比较长,根系的长势也更强壮,根系生长状况比 6
号组合要好。
将 L16(45)正交试验进行单因子效果分析,最优化的组
合为 1/2WPMA+IBA 2.0mg/L+NAA 0.5mg/L+蔗糖 20g/L+
活性炭 1g/L,与第 3号试验的组合正好符合。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的结果表明,除活性炭和 IBA 外,NAA、基本培养
基和蔗糖的不同水平对越橘生根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说明越
橘生根要求的条件不高,属于比较容易生根的植物。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从培养瓶取苗到移栽的过程中非
常容易损伤茎、叶柄和根系,影响移栽成活率,一般不用无
菌操作进行生根培养。通常将增殖后的外植体切下经 IBA
粉剂2 000mg/L 速蘸处理或 IBA 溶液 10mg/L 浸泡后直接
扦插于基质中,生根成活率可达 90%,但所需时间较长,约
40d[2]。本试验中最优化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2 周内生根率
可达 50%,20d 左右即可进行移栽,且生根率达到 85%以上。
如果能减少移栽过程中人为的损伤,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
法,有待于科研和技术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和试验。
4 参考文献
[1] 李亚东.越橘栽培与加工利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马艳丽 .越橘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吉林林业科学 ,2005,34(1):3-
5.
[3] 金彦磊,王秀华,杨永富,等.越橘离体培养的组织学研究[J].黑龙江
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1):25-29.
[4] 柳振亮,赵素华,黄凯,等.不同品种越橘容器苗生长、成花习性观察
[J].河北林果研究,2007(3):318-320.
[5] 马怀宗,李亚东,刘庆忠,等 .高丛越橘离体叶片再生植株研究初报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212-215.
编号
基本
培养基
吲哚丁酸
(IBA)
mg/L
萘乙酸
(NAA)
mg/L
蔗糖
mg/L
活性炭
mg/L
生根率
%
1 1/2WPMA 0 0 10 + 22.86
2 1/2WPMA 1.0 0.2 15 - 10.87
3 1/2WPMA 2.0 0.5 20 + 45.23
4 1/2WPMA 3.0 1.0 30 - 18.37
5 WPMA 0 0.2 20 - 20.00
6 WPMA 1.0 0 30 + 40.41
7 WPMA 2.0 1.0 10 - 27.50
8 WPMA 3.0 0.5 15 + 19.51
9 1/2MS 0 0.5 30 - 10.00
10 1/2MS 1.0 1.0 20 + 29.41
11 1/2MS 2.0 0 15 - 12.00
12 1/2MS 3.0 0.2 10 + 10.20
13 1/2WPM 0 1.0 15 + 38.78
14 1/2WPM 1.0 0.5 10 - 17.24
15 1/2WPM 2.0 0.2 30 + 30.56
16 1/2 WPM 3.0 0 20 - 9.52
L1 28.00 22.91 22.35 19.45 25.59
L2 24.00 25.63 17.91 20.29 14.47
L3 15.40 28.82 23.00 26.04 34.80
L4 24.03 14.40 28.52 25.98 16.90
R 12.60 14.42 10.61 6.59 20.329
表 2 L16(45)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F 值 显著 F 值 显著性
培养基 342.236 3 1.739 F0.05(3,18)=3.16
IBA 459.090 3 2.333 F0.10(3,18)=2.42
NAA 227.055 3 1.153 F0.05(1,18)=1.49
蔗糖 152.278 3 0.774 F 0.01(1,18)=8.29
活性碳 1 023.460 1 15.603 **
误差 1 180.660 18
表 3 方差分析结果
图 1 生根结果
∥∥∥∥∥∥∥∥∥∥∥∥∥∥∥∥∥∥∥∥∥∥∥∥∥∥∥∥∥∥∥∥∥∥∥∥∥∥∥∥∥∥∥∥∥∥∥
园艺博览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