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钻天柳繁育技术研究



全 文 :第 34卷第 3 期 吉 林 林 业 科 技 Vol.34 No.3
2005年 5 月 JILI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2005
文章编号:1005-7129(2005)03-0009-04  中图分类号:S792.12.05  文献标识码:A
钻天柳繁育技术研究
张华友1 ,张 颖1 ,杨玉芝2
(1.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辽宁 丹东 118002;2.丹东市振安区五道沟林场 ,辽宁 丹东 118002)
摘要:采用随采种随播种 、并在床面上方适当设置遮荫物的方法进行钻天柳育苗 , 可提高苗木出苗率约
15%左右 ,苗木质量明显好于春播苗。采用 200×10-6ABT1号生根粉处理当年生嫩枝 ,在 50%光线条件
下扦插所获得的成苗率高于同期试验的其它方法 , 并呈采穗树龄愈小成苗率愈高的趋势。
关键词:钻天柳;秋播;春播;嫩枝扦插
Study on breeding techniques of Chosenia arbutifolia
ZHANG Hua-you1 , ZHANG Ying1 , YANG Yu-zhi2
(1.Forestry Institute of Dandong City , Dandong 118002 , China;2.Wudaogou Forest Farm of Zhenxing District ,
Dandong City , Dandong 118002 , China)
Abstract: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for breeding Chosenia arbutifolia show that:sowing along with collecting seed
and overshadowing above the seedbed can increase emerging rate about 15 per cent , and the seedlings quality is better
than spring sowing apparently;using No.1 ABT rooting powder(200×10 -6)to treat annual shoots and plant then in-
to soil under 50 per cent of the full sun , the emerging rate is higher than other methods applied in simultaneous cont-
rast.And then trend is the younger of cutting trees the higher of the emerging rate.
Key wards:Chosenia arbutifolia;autumn sowing;spring sowing;softwood cutting
收稿日期:2005-02-25
作者简介:张华友(1954-), 男 , 辽宁桓仁人 , 高工 , 主
要从事野生植物驯化 、繁育方面的研究.
  钻天柳(Choenia arbutifolia)树形高大 ,冠圆
满且干通直 ,秋季叶落后 ,幼梢逐渐变红 ,远望
如涂脂膏也似浓染晚霞 ,如有白雪映衬更会显
得娇艳异常。在众多的落叶乔木中钻天柳的形
态之优雅 、颜色之奇特 、数量之稀少 ,显得别具
一格 ,是十分难得的美化绿化树种 。
钻天柳自然分布于俄罗斯远东 、朝鲜北部 ,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林区海
拔较高的沿河两岸。辽宁只分布于辽东山区和
本溪 、桓仁 、宽甸 、新宾 、清原等地 ,未见纯林 ,只
偶尔零星分布 。由于多年来人祸天灾的干扰 ,
这一珍贵物种已被列入三级保护的濒危物种之
列 。
钻天柳雌雄异株 ,种粒微小 ,人工繁育十分
困难 ,虽然很多人采用了很多方法 ,但至今也未
取得突破性进展 。笔者从 2002年开始对这一
物种的繁育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虽未取得重大
成绩 ,但很多教训是值得汲取的 。
1材料与方法
本项试验场地分设于有钻天柳分布的宽甸
杨木川和桓仁八里甸两乡镇苗圃 。年平均温度
5.7℃,无霜期 135 d ,年降水量 800 ~ 1 000 mm 。
繁育试验在两苗圃同步进行 。
—9—
DOI :10.16115/j.cnki.issn.1005-7129.2005.03.003
1.1 播种育苗
播种育苗采用两种措施:随采随播:采种后
及时处理 、及时播种 。从采种到播入土中不超
过一周时间 ,一般都在 6月 3 日。播种后在床
面覆少量稻草 ,并用草绳固定 ,待幼苗大量出土
前撤出稻草 。春播:种子采收后 ,经 1 a密封恒
温冷藏(±1℃)后 ,于翌年 5月处理后播种。除
依试验设计的要求 ,定期观测生长状况等指标
外 ,其余皆按苗圃正常生产管理。
为测定不同光照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在不
同季节播种的苗床上又分别设置遮荫棚与全光
的对比试验。遮荫棚下设计透光量分别为
30%、50%、70%。光量的控制方法是在苗床床
面设置10 cm×10 cm尼龙线组成的方格 ,在光
线直射时调控光线透过遮荫物射入床面的量 ,
并调整到设计透光量 。依种子播入土壤后第一
次测定值为基准 ,每间隔 10日复测一次光量并
计算光照比值 。本项试验共设 3 次重复 ,除在
苗床上方设置遮荫棚外其余技术措施皆按苗圃
正常生产办法管理。上述两种试验在大面积播
种前均做室内发芽率 、发芽势测定 ,其中随采随
播的发芽率为 62.7%,春播的为 19.5%。
1.2 嫩枝扦插
7月 15日 ,床上搭设塑料拱棚 ,床面覆 7 ~
8 cm 厚纯净细河沙 ,分别采 2 、4 a 生苗和 35 a
生雌 、雄株当年幼枝 ,又以本地最为常见的大白
柳(S .maximowiczii)的 1 、2 、3 a生幼枝为对照进
行嫩枝扦插试验 。供试穗材长 10 ~ 12 cm ,上端
4 ~ 5片叶 ,用 200×10-6的ABT1号生根粉浸 3
h ,另设对照为用冷水浸相同时间。扦插深度 7
~ 9 cm ,每平方米插 450株 。插后立即浇透水 ,
封闭拱棚 ,后每隔 13 ~ 15 d 浇透水一次 ,棚内
温度人工控制在 25℃~ 28℃,当苗木开始大量
生根后逐渐撤去拱棚。
2试验结果分析
2.1种子收集与处理
钻天柳种子成熟期在 5月上旬至 6月初 ,
朔果呈微黄色。当伴有飞絮开始出现时即可采
收 ,每朔果有种子 1 ~ 3粒 ,最多为 6粒。采收
后的朔果及时摊放于阴凉通风处 ,厚度控制在
5 ~ 8 cm ,经常翻动并用细木条抽打 ,使种粒脱
落 。收集到的种子除去杂质后即可播种 ,当年
不播的可置容器内密封冷藏 。
2.2不同播种时间的效果比较
由于播种季节的不同 ,种子发芽出土的时
间 、萌芽率 、发芽率 、当年苗生长量等均存在较
大差异 。杨木川与八里甸两苗圃的调查数据平
均后见表1 。
表 1 不同季节播种效果分析
苗圃名 播种时间 播种量(g·m -2)
开始出苗
时间
苗出全
时间
侧根数
(条)

(cm)
地径
(mm)
产苗量
(株·m -2)
杨木川 2002.6.3
2003.5.7
1.25
1.25
6.10
5.16
6.20
6.29
9
4
27
57
7.7
4.6
116.4
26.6
八里甸 2002.6.3
2003.5.7
1.25
1.25
6.10
5.17
6.20
5.27
11
6
27
54
7.6
4.8
209.7
17.6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采用随采随播方式无
论是产苗量还是苗木质量都明显高于经 1 a 贮
存的种子 ,尤其就生长期而言 ,秋季播种要长于
春季播种近 20 d 。由于苗木质量的提高 ,这对
苗木的越冬和抗逆能力的增强至关重要 。
2.2 不同遮荫效果比较
通过对钻天柳野生生长状况调查可知 ,凡
生长健壮的野生苗 ,均生长于具有一定遮荫条
件的林下或能为幼苗起庇荫保护的角落等地
方 ,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设计了不同遮荫强度对
幼苗出土 、生长影响的试验。通过这一试验可
基本得出钻天柳幼苗期对光照强度的需求 。表
2所列数据是杨木川与八里甸两苗圃内经 3次
重复的平均值。
从表 2中可以看出 , 50%光线量在多项苗
木质量指标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异性 ,尤其
在地径指标中表现突出 ,高出平均值 23%;在
不同季节加遮荫的播种试验中 ,随采随播方式
—10—
多项测定指标均优于春播 。
2.4 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比较
依照设计的方法 ,于 6月 10 日采穗并扦
插。穗材的来源分别为约 35 a 野生雄株和雌
株及圃地实生苗嫩枝 ,并以大白柳为对照 ,成活
及生长状况见表 3。
2.5 苗木越冬后生长状况分析
通过不同繁殖方法获取的苗木 ,均采用了
就地埋藏越冬的人工辅助方法。由于苗木繁育
方式的不同 ,导致苗木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别 ,而
这种差别对苗木翌年的成活及生长具有较大影
响 。
在同一地块内 ,将不同培育方式获取的1 a
生苗木 ,在圃地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对不同培育
途径获得的苗木进行移植成活能力测定 ,结果
见表 4。
表 2 不同遮荫效果分析
地点 播种日期 光线量(%)
生长状况
播种量
(g·m-2)
平均侧根数
(条)
地径
(mm)
苗高
(cm)
产苗量
(株·m -2)
杨木川
2003.6.3
30 1.25 6.2 3.8 76.2 221.4
50 1.25 9.4 7.8 77.1 213.6
70 1.25 7.0 6.3 59.0 197.0
全光 1.25 7.3 3.2 58.1 11.1
2004.5.2
30 1.25 5.1 3.9 65.0 47.2
50 1.25 8.7 7.9 64.2 56.1
70 1.25 7.2 6.5 58.4 27.1
全光 1.25 8.2 5.3 46.1 3.0
八里甸
2003.6.3
30 1.25 7.8 4.4 81.0 223.0
50 1.25 10.2 8.1 71.6 211.4
70 1.25 5.7 5.7 56.0 201.5
全光 1.25 6.4 4.1 57.5 12.4
2004.5.2
30 1.25 7.2 4.3 76.0 85.6
50 1.25 8.6 8.6 70.4 104.9
70 1.25 5.7 5.6 84.0 58.2
全光 1.25 6.3 4.2 69.0 6.1
表 3 扦插成活及生长状况
扦插时间 材料来源 成活率(%)
产苗量
(株)
生长状况
侧根数
(条)
平均根长
(cm)
平均地径
(mm)
平均高
(cm)
2002.6.10 2 a生苗插穗 31.4 2 975 5.0 16.0 1.51 52.40
2002.6.10 4 a生苗插穗 32.7 2 840 5.0 14.0 14.80 62.17
2002.6.10 35 a生野生雄株插穗 4.3 127 4.4 8.7 0.91 51.36
2002.6.10 35 a生野生雌株插穗 4.4 124 4.6 8.20 0.90 51.07
2002.6.10 对  照 100.0 100 41.0 19.7 2.76 137.9
—11—
  测定过程是在完全相同条件下完成的。在
测定的结果中 ,由于移植苗木培育途径的不同 ,
在测定的几个主要指标中基本表现出了随当年
生苗木质量越高 ,翌年移植成活率和生长量越
高的趋势 。
3 结论
3.1钻天柳繁育难度较大 ,从播种繁育角度来
看 ,随采种随播种 ,覆保护层并做适当遮荫的方
法其出苗率和苗木质量要大大好于春播 ,大约
可提高出苗率 15%左右 ,且成苗质量也明显好
于春播苗。
3.2 嫩枝扦插以 200×10-6ABT1号生根粉处
理 ,并在 50%光线条件下 ,所获得的成苗率高
于同期试验的其它方法 ,但从总的趋势看 ,穗材
母树年龄与成活率成反比。
表 4 不同培育方式苗木移植成活 、生长状况测定结果
苗木来源 成活率(%)
平均地径
(mm)
平均高
(cm) 0.5cm以上侧枝数 0.5cm 以上平均侧根长
秋播苗 100.0 13.60 112.4 6.0 25.7
春播苗 98.6 13.70 112.0 5.7 24.3
2 a生插穗苗 87.1 14.30 87.0 5.4 23.5
4 a生插穗苗 76.9 12.90 88.1 4.3 27.2
35 a生插穗苗 77.2 10.40 77.4 4.1 21.7
遮荫培育(50%)苗 69.4 13.80 110.4 6.8 23.6
大白柳(对照) 100.0 2.45 152.7 7.5 32.3
3.3 不同繁育途径获得的钻天柳幼苗进行一次
圃地移植培育 ,这对提高苗木抗逆能力 、增加根
系量等是十分重要的 ,但若保证能得到较高成
活率并达到尽快出圃的目的 ,同样是较为困难
的 。据试验结果 ,解决这一技术的关键是:一要
保证幼苗健壮 ,二是尽可能采用播种苗繁育。
(责任编辑 孙镜明)
(上接第 8页)林业科技管理和服务的重点放在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上 ,健全完善林业科技推广
体系 ,组织办好试验示范基地 ,确定和落实推广
项目 、计划 、规模 ,加强推广项目检查验收 ,并进
一步拓宽推广领域 ,加强林业技术的组装配套
和延伸 ,加大适用技术成果的覆盖面 ,切实提高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化 、规模化 、产业化和
效益化水平。
3.3 认真落实国家科技政策
健全 、完善的政策是林业科技事业得以健
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这一意义上讲 ,抓好政
策落实是林业部门对科技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
重要前提 。一是落实科技扶持政策 。鼓励 、支
持林业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 ,重点扶持
有条件的林业企业建立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
心 ,加快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进一步
提高科技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二是落
实科技投入政策 。国家规定的用于林业科技投
入的经费应当落实 ,每年安排的林业科技经费
应当稳步增加 ,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林业科
技的投入。三是落实科技奖励政策。制定新的
林业科技进步奖励政策 ,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多
出成果 、出好成果 。四是落实科技人才政策 。
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 ,加速林业科技带头人
的培养 ,让更多的中青年林业科技人员在研究
开发第一线担当重任 ,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
实行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使用机制 ,鼓励
人才合理流动 ,使林业科研队伍在开放 、流动 、
竞争 、协作中更具活力和创新性 。
(责任编辑 孙镜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