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论著·
肾茶提取物抑制小鼠草酸钙结石作用研究
蔡华芳 罗砚曦 蒋幼芳 钟宇森
【摘要】 目的 研究肾茶提取物的抗结石作用。方法 小鼠饲饮含乙二醇和氯化铵的水建立草酸钙
肾结石模型 ,测定肾脏 、尿液中草酸和钙的含量。肾脏病理切片观察 ,进行草酸钙结晶的评分 。结果 肾
茶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肾结石小鼠尿液及肾组织中草酸和钙含量 ,减少草酸钙结晶在肾组织中的沉积。结
论 实验结果提示 ,肾茶提取物可能通过降低尿液草酸钙浓度 ,抑制结晶在肾脏的沉积而发挥作用 。
【关键词】 肾茶;肾结石;草酸钙;乙二醇
Theeffectsoforthosiphonextractoninhibitingrenalcalculusinmice CAIHua-fang, LUOYan-xi, JIANG
You-fang, etal.InstituteofMateriaMedica, ZhejiangAcademyofMedicalSciences, Hangzhou310013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studytheeffectsoforthosiphonextractoninhibitingrenalcalculus.Methods
Themicewerefedethylenealcoholandammoniumchloridetocauserenalcalculus.Theconcentrationsofcal-
ciumandoxalateacidinurineandkidneyweredeterminedinmiceofkidneystone.Therenalsectionswereob-
servedtoscorecalciumoxalatecrystalization.Results Orthosiphonextractgroupsdemonstratedobviousde-
creaseconcentrationofoxalicacidandcalciuminurineandkidney, andreducecalciumoxalatedepositionin
kidney.Conclusion Theresultssuggesttheeffectoforthosiphonextractoninhibitingrenalcalculusinmice.
【Keywords】 Orthosiphon;Renalcalculus;Calciumoxalate;Ethylenealcohol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 发病率为 3.4% ~ 4.8%,
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 危险性也增大。肾结石成分以草酸钙和
磷酸钙结石为主 , 占全部尿路结石的 80% ~ 84%, 其中草酸
钙结石占 58.8%。目前肾结石治疗主要运用体外冲击波碎
石术(ESWL)和腔内泌尿外科手术 , 但难以根治肾结石 , 其术
后复发率为 78% ~ 80%。我国在应用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结
石病复发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 但该方面的基础研究尚有待
进一步深入。
肾茶(Orthosiphon, 猫须草)为唇形科肾茶属植物 , 民间常
用于急 、慢性肾炎 、膀胱炎 、尿路结石 、咽炎及风湿性关节炎。
近年来国内外对肾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逐步展
开 , 其抗肿瘤 、抗炎 、利尿和补肾作用的主要成分初步阐明。
肾茶的抗结石作用临床应用证明其对泌尿系统感染 、治疗尿
路结石有较好疗效 [ 1 , 2] , 本实验通过肾茶提取物的小鼠草酸
钙模型实验 , 探讨肾茶抑制结石形成的作用机理。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ICR小鼠, 雄性,体质量 29 ~ 34 g,实验动物质量合
格证号码:SCXK(浙)2003-0001,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物 肾 A:为肾茶提取物黄酮组分 A;肾 B:为肾茶乙
醇提取物黄酮组分 B;肾 C:为肾茶水提多糖组分;排石颗粒:
20 g/袋 ,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040943。
1.3 小鼠草酸钙肾结石模型 ICR小鼠, 雄性, 体质量 29~ 34
g,随机分为 12组。除对照组小鼠每天饮用正常水外,其他各组
均饮用成石水(1%的乙二醇 +1%氯化铵),连续饮用 6周, 同时
各组按下述剂量灌胃给药。 ①对照组 ,等体积水;②模型组 ,等体
积水;③排石颗粒组 , 6g/kg;④肾 A大剂量组, 160mg/kg;⑤肾A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204386);浙江省科
技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5F13025);浙江省中医局资助项目(项目编
号:2005A33)
作者单位:310013 杭州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剂量组, 80mg/kg;⑥肾 A小剂量组, 40 mg/kg;⑦肾 B大剂量
组 , 160mg/kg;⑧肾 B中剂量组, 80 mg/kg;⑨肾 B小剂量组 , 40
mg/kg;⑩肾 C大剂量组, 160mg/kg; 1肾 C中剂量组 , 80 mg/kg;
12肾 C小剂量组, 40mg/kg。于实验第 6周末次给药后,收集 4h
尿液测定尿钙(甲基百里酚蓝法)、草酸(高锰酸钾退色法)含量。
第 6周末次给药后 24h处死全部小鼠 ,取肾脏称重, 一侧肾用
10%甲醛固定 ,常规切片 , 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一侧
肾称重后,用生理盐水进行组织匀浆,测定肾钙、草酸含量。
组织病理学观察肾脏结石评分标准:0分:无结晶;1分:
局部或散在少到多量沙状结晶;2分:局部有单个细小结晶;3
分:局部有多量细小结晶或有 1个大颗粒单晶;4分:仅有 3 ~
4个大颗粒单晶散在或多量细小结晶;5分:局部有 3 ~ 4处多
量大结石积集成堆;6分:满视野多量大结石积集成堆。
1.4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经 t
检验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表 1 小鼠体质量和肾脏重量(x±s)
组别 动物数 剂量(mg/kg) 体质量(g) 肾脏重量 /体质量(mg/g)
对照组 12 - 39.7±1.9 16.3±0.7
模型组 9 - 32.3±1.9### 19.9±1.0###
排石颗粒 12 6 000 33.5±0.80* 19.4±0.93
肾 A大 12 160 33.3±1.8 19.0±2.2
肾 A中 10 80 33.1±2.0 19.8±1.4
肾 A小 10 40 32.6±1.5 17.8±1.9
肾B大 10 160 32.7±1.2 20.5±0.8
肾B中 10 80 32.5±1.9 19.6±1.3
肾B小 11 40 32.4±1.2 19.7±1.1
肾C大 13 160 32.2±1.9 19.3±2.1
肾C中 12 80 32.8±1.7 19.3±0.8
肾C小 11 40 32.5±2.3 19.9±1.6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2.1 一般情况 小鼠造模后 , 精神萎靡 , 畏寒卷缩 , 毛色变
·1·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 3月第 3卷第 7期 ChinaPracMed, Mar2008, Vol.3, No.7DOI :10.14163/j.cnki.11-5547/r.2008.07.083
黄 , 呈耸毛状 ,体质量增长明显抑制 , 肾脏 /体质量比增加 , 部
分动物死亡。而肾茶提取物各组与模型组相比 ,症状有所改
善 , 但对肾脏重量 /比无明显影响 ,结果见表 1。
2.2 肾茶提取物对肾结石小鼠尿液 、肾脏的钙和草酸含量的
影响 肾提取物各组的尿液和肾脏钙 、草酸含量明显低于模
型组 , 结果见表 2。
2.3 肾组织形态学和肾组织草酸钙结晶观察 肾脏组织肉
眼观察:模型组动物肾脏水肿 ,表面苍白 ,质地变硬 , 肾脏表面
可见散在白色小点。而阳性组与肾茶提取物各组症状较轻 ,
表面红润 , 质地正常。
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模型组动物肾脏病变程度较严重 ,
肾皮质部 、髓部 、肾盏 、肾盂内存在大量草酸钙结石 ,严重者多
量大结石积集成堆或满视野多量大结石积集成堆。与模型组
比较 , 阳性组和肾茶提取物各组肾组织病变程度较轻 , 肾组织
草酸钙结石评分较低 , 结果见表 3。
表 2 小鼠尿液 、肾脏的钙和草酸含量(x±s)
组别 尿钙(mmol/L) 尿草酸(μmol/ml) 肾钙(mmol/g) 肾草酸(μmol/g)
对照组 0.679±0.105 0.082±0.027 0.47±0.12 0.53±0.44
模型组 1.815±0.498### 0.124±0.019### 0.63±0.18# 1.58±0.41###
排石颗粒 1.468±0.333* 0.106±0.018 0.41±0.11** 1.07±0.52*
肾 A大 1.017±0.387*** 0.095±0.017** 0.43±0.16** 1.16±0.53*
肾 A中 1.148±0.312** 0.091±0.018** 0.49±0.11* 1.15±0.33*
肾 A小 1.103±0.393** 0.091±0.026** 0.47±0.12* 1.01±0.41**
肾 B大 1.081±0.207*** 0.096±0.028* 0.57±0.10 1.17±0.19**
肾 B中 1.087±0.280*** 0.111±0.024 0.57±0.08 0.94±0.57**
肾 B小 0.970±0.307*** 0.110±0.023 0.52±0.12 0.92±0.31***
肾 C大 0.944±0.247*** 0.110±0.019 0.51±0.11* 0.92±0.32***
肾 C中 0.906±0.255*** 0.105±0.020* 0.49±0.08* 1.05±0.44**
肾 C小 0.902±0.198*** 0.106±0.016* 0.48±0.16* 1.11±0.42*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01, #P<0.05;与模型组比较 , ***P<0.001, **P<0.01, *P<0.05
表 3 小鼠肾脏病理切片草酸钙结石评分(x±s)
组别 成石率(%) 肾皮质部 肾髓质部 肾盏肾盂 平均得分
对照组 0 0.5±0.5 0.4±0.5 0.0±0.0 0.9±0.8
模型组 88.9 2.7±2.2## 4.4±1.2### 3.8±1.9### 10.9±4.1###
排石颗粒 33.3 1.0±2.0* 1.8±2.1** 0.0±0.0*** 2.8±3.7***
肾A大 70.0 0.6±1.0** 2.8±1.9* 0.4±1.2*** 3.8±2.8***
肾A中 90.0 1.0±0.9* 2.2±1.1*** 0.7±0.7*** 3.9±1.4***
肾A小 80.0 1.4±1.6 2.4±2.0** 0.2±0.4*** 4.0±2.9***
肾 B大 80.0 0.7±0.5** 2.9±1.4* 0.7±1.2*** 4.3±2.0***
肾 B中 75.0 1.3±2.0 3.6±1.8 0.5±0.7*** 5.4±2.8**
肾 B小 91.7 0.8±0.6** 3.1±1.9* 1.3±1.4** 5.3±2.7***
肾 C大 76.9 0.4±0.7** 3.2±1.9 0.3±0.5*** 3.9±2.0***
肾 C中 83.3 0.6±0.5** 3.6±2.0 0.8±1.5*** 5.0±3.0***
肾 C小 90.0 0.7±0.5** 3.5±2.0 1.2±1.5** 5.4±2.9**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01, ##P<0.01;与模型组比较 , ***P<0.001, **P<0.01, *P<0.05
3 讨论
目前已从肾茶中分离出黄酮类 、酚酸类 、琥珀酸 、苯甲酸
和乳酸 [ 3] 、α-香树脂醇 、β-谷甾醇 、胡萝卜苷 、熊果酸 [ 4]等化
合物。早期研究认为其利尿作用是治疗结石病的基础 , 肾茶
水提所得肌醇有利尿作用 [ 5] , 肾茶的利尿作用 , 伴有使尿碱
化作用以及尿酸排泄量增加而促使其排石。
肾结石的形成是肾内一定大小的晶体潴留或粘附到肾小
管上皮细胞 , 草酸钙晶体(CaOX)是肾结石中最常见的晶体。
乙二醇是草酸的前体 ,进入体内后转化成羟乙酸 , 后者既可在
羟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直接转化为草酸 ,也可经乳酸脱氧酶
的催化转化成乙醛酸 , 乙醛酸又可以直接在非酶作用下转化
为草酸。因此 , 给动物喂食乙二醇进入体内代谢后最终转化
为草酸 , 经尿排出 ,增加尿中草酸的浓度 ,加服氯化铵 , 肾内结
石形成率提高 [ 6] 。本实验观察发现肾茶提取物能明显降低
肾结石小鼠尿液及肾组织中草酸和钙含量 , 这与肾组织病理
切片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其抑制结石的形成可能是通过
抑制草酸钙结晶的生长和聚集 , 减少草酸钙晶体在肾中的形
成和沉积从而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 其确切机理探讨尚需
进一步深入。
参 考 文 献
1 PremgamoneA, SriboonlueP, DisatapornjaroenW, etal.Along-term
studyontheefficacyofaherbalplant, Orthosiphongrandiflorus, and
sodiumpotassiumcitrateinrenalcalculitreatment.SoutheastAsianJ
TropMedPublicHealth, 2001, 32(3):654-660.
2 黄荣桂.肾茶治疗血尿的临床研究.中国综合医学 , 1994, 2:
288-289.
3 斯建勇 ,李国清 ,郭剑 ,等.肾茶水溶性成分的研究.中草药 , 1996,
27(1):393- 394.
4 钟纪育 , 邬宗实.肾茶的化学成分.云南植物研究, 1984, 6(3):
344-345.
5 FujimotoT, TsudaY.Isolationofmyo-inositolfromKumisKutjing.
YakugakuZasshi, 1972, 92(8):1060-1061.
6 钟玲 ,熊爱华 ,杨延秀 ,等.乙二醇法复制肾结石模型给药途径和方
法的比较.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 2000, 4:381-382.
·2·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 3月第 3卷第 7期 ChinaPracMed, Mar2008, Vol.3, 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