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石香薷挥发油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全 文 :3.2 在进行正交试验时 ,对所有样品进行了药效
学试验 ,测定了反映抗球虫效果的指标(抗球虫指
数 CAI),见表 2。从抗球虫指数可看出 ,所有的样
品都有一定的抗球虫效果。但由于抗球虫指数是
定性的指标 ,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定量的准确性 ,将
其作为正交试验的考察指标误差太大 。在研究中
发现 ,样品的抗球虫指数与其液相色谱的色谱峰
(见图)存在一定关系:抗球虫指数高的样品 ,其液
相色谱指纹图谱中保留时间 33.5min和 26.5min
的峰面积的比值 A33.5 /A26.531.5min就高。因
此选取 A33.5min/A26.5min作为反映药效的考核
指标。由直观分析法结果可以看出:A因素(乙醇
浓度)极差最大 ,其次是 B(溶剂用量),方差分析
结果也显示因素 A有显著意义。
3.3 结合干浸膏提取率和峰面积比综合考虑 ,结
合成本分析 ,以及为了减少整体提取时间 ,缩短生
产周期而提高效率 ,宜选拔 A2B2C3。
3.4 通过药效试验和液相色谱的分析发现 ,在对
渗漉液减压浓缩的过程中 ,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温
度过高 ,所制备的制剂抗球虫效果差同时液相色谱
中有些峰的相对峰面积也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实
验摸索确定控制温度为 60-65℃。
参考文献:
[ 1]倪耀娣 , 张庆茹 , 等.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 J] .中兽医学杂志 , 2002, 3:42-43.
[ 2]王北婴 , 李仪奎主编.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收稿日期:2004-08-30
作者简介:葛冰(1977—), 男 , 硕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开发利用。
石香薷挥发油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葛 冰 ,卢向阳 ,蒋红梅 ,方 俊 ,易 克 ,莫 瑾
(湖南农业大学生化与发酵工程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128)
摘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石香薷挥发油 , 对其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 , 石香薷挥发油对大肠杆菌 、巴氏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8.5±0.62mm, 18.1±0.57mm, 20.5±1.59mm, 19.
6±0.82mm, 其抑菌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黄连素(P<0.01), 与林可霉素(P>0.05)和牛至油(6%)相当(P>0.05)。对大
肠杆菌 、巴氏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的 MIC、MBC分别为 0.625 mg/ml, 0.625 mg/ml, 0.312 mg/ml, 0.312 mg/ml
和 2.50mg/ml, 5.00mg/ml, 1.25mg/ml, 2.50mg/ml。
关键词:石香薷;挥发油;石油醚萃取;体外抗菌
中图分类号:S85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05)02-0008-03
  石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是唇形科(La-
blatae)荠苧属(Molsa)一年生草本植物 ,主产于广
西桂林市和全县 ,广东 ,湖南长沙市和湘潭市 ,湖北
孝感市和黄冈地区等地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
分布 ,是我国药典收载的正品香薷之一 [ 1] 。石香
薷为重要的药用植物 ,其活性成分包括挥发油 、黄
酮及无机元素。中药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暑湿感
冒 、恶寒发热 、腹痛吐泻 、小便不利 、风湿关节痛等
疾病[ 2] 。有研究表明:用石香薷鲜草煎剂内服治
疗急性菌痢及急慢性肠炎 ,有效率约 90%以上。
挥发油是石香薷的主要有效成分 ,主要包括百里香
酚 、香荆芥酚及对聚伞花素等 ,目前尚未有对石香
薷挥发油体外抗菌作用的详细报道 。本试验采用
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石香薷挥发油 ,并对其体外抗
菌作用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合理开发
利用石香薷资源提供了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石香薷购自湖南省药材公司 ,符合药典规
定 。
1.1.2 试剂 吐温一 80,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
剂公司生产 , 批号;F20020320;痢菌净注射液
(2%),湖南动物药厂生产;烟酸诺氟沙星注射液
(5%)和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5%),由湖南农大
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牛至油(6%)由湖南农业
大学生化与发酵工程实验室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国
产分析纯。
1.1.3 菌种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巴氏杆
菌 、链球菌 ,由湖南农大生化与发酵室提供 。
1.2 方法
1.2.1 石香薷挥发油提取 [ 3]
参考文献 3所介绍的方法 ,石香薷干品经切
段 、粉碎 、过筛 。用石油醚提取 ,提取液减压蒸馏得
膏状物质。在粗膏中加入无水乙醇使其充分溶解 ,
·8· 中兽医学杂志 2005年第 2期(总 123期)
然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精制浸膏 。将无水乙
醇加入浸膏中 ,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得到石香薷挥发
油 ,称重 ,并计算萃取率。
1.2.2 6%石香薷挥发油的配制
将石香薷挥发油用吐温一 80进行乳化 ,配制
供试石香薷挥发油乳浊液(6%)备用 。
1.2.3 体外抗菌试验
1.2.3.1 菌液制备:将保存菌种接种平板 ,于 37C
培养 24h后 ,挑选典型菌落接种于肉汤中 ,再经 37
C肉汤培养 18h后 ,以平板培养计数法测定其生长
浊度 ,然后将菌液稀释至 105 -106cfu/mL备用 。
1.2.3, 2 抑菌效果的测定;采用杯碟法 [ 4] 进行。
将熔化琼脂培养基冷却至 50C,加入适量的测试菌
悬液与琼脂培养基混匀 ,吸取 15ml置平皿内 ,待凝
固后 ,将牛津杯放置平皿菌层上 ,每杯加入药液 0.
25ml,然后将平皿盖盖好 ,置 37℃温箱中培养 24h
后 ,测量平皿内抑菌圈直径(D)。抑菌效果判断标
准为:D≤8mm为不敏感 , 8mm敏感 , 13mm19mm为
高度敏感。
1.2.3.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采用微量
稀释法 [ 5] 。经消毒的聚苯乙烯微孔板上的各孔
中 ,依次加入用培养基倍比稀释的药物溶液 ,每孔
200μl,最后一孔不加药物(仅加培养基和细菌)为
细菌生长对照孔 , 然后在每孔中加入稀释菌液
50μ1,另外留一列孔不加细菌(仅加培养基和药
液)作药液对照孔 ,使得各孔中挥发油浓度分别为
10.00mg/ml、5.00mg/ml、2.50mg/ml、1.25mg/ml、
0.62mg/ml、0.31 mg/ml、0.16mg/ml、 0.08mg/ml,
置于振荡器上振荡 1min使孔内溶液充分混匀 ,微
孔板加盖并用胶纸密封以减少孵育过程中的蒸发 ,
将微孔板放在铺有湿纱布的方形搪瓷盘中 ,于 37C
温箱中孵育 18h,眼观无细菌生长孔所含最低药物
浓度即为最小抑菌浓度 。实验重复 3次 ,求其平均
值 。
1.2.3.4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取上述提
取物最低抑菌浓度以上未见细菌生长的各试管培
养物 ,分别吸取 100μl,移至不含提取物的平皿琼
脂培养基上 ,轻轻推开提取液 ,置 37℃培养过夜 ,
观察有无菌生长 ,计数少于 5个菌落者即为该药的
最低杀菌浓度(MBC)。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香薷挥发油的提取率
本试验中提取的石香薷挥发油颜色呈黄褐色 ,
提取率为 1.93%。
2.2 石香薷挥发油的抑菌效果
石香薷挥发油对大肠杆菌 、巴氏杆菌 、金黄色
葡萄球菌 、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 、链球菌抑菌圈直径均大于 19mm,属高度敏感 ,
抑菌效果明显优于黄连素(P<0.01),与林可霉素
(P>0.05)和相同浓度的牛至油相当(P>0.05),
但比烟酸诺氟沙星(P<0.05)和痢菌净(P<0.01)
效果略差(见表 1)。
表 1 石香薷挥发油的抑菌效果
抑菌圈直径 mm
菌种 烟酸诺氟沙星(5%) 痢菌净(2%) 林可霉素(5%) 黄连素(1%) 石香薷挥发油 牛至油
大肠杆菌 20.6±0.69 23.2±1.26 17.6±1.27 13.0±0.68 18.5±0.62 19.6±0.36
巴氏杆菌 20.3±0.37 22.7±1.35 17.1±0.45 13.9±0.43 18.1±0.57 16.5±1.24
金葡球菌 23.7±1.18 25.1±1.86 21.3±0.28 15.0±1.14 20.5±1.59 20.0±1.12
链球菌 22.5±0.79 24.3±0.78 19.5±1.57 14.2±0.89 19.6±0.82 18.3±0.43
2.3 石香薷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 MIC和 MBC
石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抗菌活性最强 ,
对链球菌抗菌活性较强 ,对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抗
菌活性相对较差(见表 2)。
表 2 石香薷挥发油的 MIC和 MBC
菌种 MIC(mg/ml) MBC(mg/ml)
大肠杆菌 0.625 2.50
巴氏杆菌 0.625 5.00
金葡球菌 0.312 1.25
链球菌 0.312 2.50
3 小结
本试验所提取的石香薷挥发油 ,香气纯正 ,尾
香辛甜 ,萃取率高 ,具有显著抗病原性细菌的作用 ,
其对供试菌株的 MIC为 0.312 ~ 0.625mg/ml, MBC
为 1.25 ~ 5.00mg/ml,抗菌效果优于硫酸黄连素 ,
与林可霉素和牛至油相当 ,但比痢菌净和烟酸诺氟
沙星效果略差 。然而 ,石香薷挥发油系天然植物抗
菌活性成分 ,具有病原体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药
物残留少 、与抗生素无配伍禁忌等优点。有研究表
明石香薷发油不仅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还有消炎 、
解热 、镇痛 、免疫增强等作用 ,在医药 、食品 、畜牧业
·9·中兽医学杂志 2005年第 2期(总 123期)
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6] 。石香薷挥发油在畜牧
业方面可作天然杀菌剂预防和治疗动物胃肠道内
的感染 ,对仔猪的试喂试验表明对仔猪腹泻有显著
疗效 ,能够显著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此外 ,石香薷
挥发油作为天然防腐剂抗微生物生长 ,防止饲料变
质 ,是一种潜在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具有一定的
开发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1]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下册)[ M]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77:609-610.
[ 2]郑占虎 , 董泽宏 ,余靖主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四
卷)[ M] .北京:学苑出版社 , 1998:3354-3360.
[ 3]肖崇厚 .中药化学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496-498.
[ 4]孙志良 , 卢向阳 ,刘自逵等 .白毛藤提取液成分定性分
析及抑菌效果 [ J] .中兽医学杂志 , 2003(2):11.
[ 5]张均田 .现代药理实验方法 [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1998:1412 ~ 1415.
[ 6]葛冰 , 卢向阳 ,蒋红梅 , 等 .石香薷研究概况 [ J] .中药
材 , 2004, 27(4):302-305.
麻黄桂枝汤发汗解表作用的试验与观察
黄爱芳
(甘肃省畜牧学校 ,甘肃武威 733006)
中图分类号:S8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05)02-0010-02
  麻黄桂枝汤出自 《抱犊集 》,是治疗风寒外束
肌表 ,卫阳被遏 ,证见恶寒重 、皮肤冷 、运动不灵 、肢
节疼痛 、慢草不食等症的一个有效方剂。为探讨该
方的作用机理 ,并通过观察其发汗作用 ,从而为风
寒表实证选方用药提供依据 ,进行了本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器材:砂锅 、火炉 、胃导管 (或口腔投药
器)、剃毛刀 、半导体温度计(点温计)。
1.1.2 药物:称取 0.2g碘溶于 9ml无水酒精中 ,
再加入 1ml蓖麻油 ,即成碘 —蓖麻油酒精溶液 ,按
比例可多配些。准备 50— 100 g可溶性淀粉待用。
麻黄桂枝汤:麻黄 15 g,桂枝 15 g,细辛 10 g,羌活
20 g,独活 20 g,防风 20 g,桔梗 15 g,苍术 20 g,荆
芥 20g,苏叶 20g,薄荷 10g,槟榔 20g,枳壳 15 g,
青葱 15 g,牙皂 10g,甘草 5 g。加常水淹过药面 ,
浸泡 20分钟 ,煎熬 2次 ,第一次煎 20分钟 ,第二次
煎 30分钟 ,两次煎液过滤总药量为 1000ml。
1.2 方法选择健康黄牛 2头 ,分为药物组与对照
组 。选择颈 、肩 、背部各剃毛 8×15cm(或大或小均
可),要求两组动物选择部位和剃毛面积相等。先
将碘一蓖麻油酒精溶液涂于各组剃毛区皮肤上 ,待
充分干燥后 ,再薄薄洒敷可溶性淀粉 ,然后药物投
服麻黄桂枝汤药液 ,对照组投服等量等温的生理盐
水 。
2 试验结果 约 40分钟后 ,投服的药物发挥作
用 ,开始发汗 。由于碘一淀粉反应 ,药物组便出现
极细小的深紫着色点。蓖麻油能防止排出汗液蒸
发 ,所以着色点的大小与汗量一致 ,比较两组发汗
情况。
根据选择的牛的体格大小 ,麻黄桂枝汤剂量可
酌情增减。发汗结果见下表:
麻黄桂枝汤发汗试验(室内温度 12℃)




投药

ml
投药
时间
发汗
面积
cm
发汗情况 发汗前温度 发汗后温度
开始
发汗
时间
发汗
持续
时间
发汗
部位
着色






发汗
部位






发汗
部位
发汗

瘤胃
蠕动
发汗

瘤胃
蠕动




牛 1000
点50分投
10×
108×
10
4点 浅紫

15℃

13.5℃

29℃

26.3℃

26.5℃

26.5℃

23.2℃

27.7℃

14.8℃

14.2℃

33.2℃

32.5℃

26.5℃

26℃

30℃

30.3℃
3次
2分钟
4次
2分钟




牛 1000
点43分投
10×
108×
10



15℃

12.4℃

26.8℃

26.7℃

22℃

23.5℃

27℃

23℃
同投药前
同投药前
同投药前
同投药前
3次
2分钟
3次
2分钟
  从发汗结果可以证明 ,本方有较强的发 汗作
用 ,发汗强度大 ,并对全身机能有调节作用 。通过
发汗 ,使散热增加 ,达到解热的目的。
3 小结与体会 正常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一定
·10· 中兽医学杂志 2005年第 2期(总 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