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四卷 第一期 西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1 9 5 9年 5 月 J。 u r 二 a l o f N o : t l w e s t c r n C o l l e g e o f F o : e s t r了
V o l
。嫂, N o .
M a y 1 9名9
河北杨 、 毛白杨的快速
繁殖方法的研究
邱光明 翁俊华 周 志华 李艳菊
(林学系 ) ( 园林系 )
摘 要
对河北 场 、 毛 白杨的 优树 ( 优良平株 ) 及其杂种 的茎段和茎 尖进行 离 体 培 养: 将
茎段和茎尖在 1 / Z M S培 养基中加入 o . 03 m g / L 的 6 一 B A 和。 . 05 m z,/ L的 。一 N A A 进
行培养 , 经过 1 5 d 左右 可抽 出粗壮茎苗 ,待 苗高至 2 一 3 c m , 进行分 割 ,转入含有 2 m g / L
I A A 的 H培养基中 , 7 d左右 可诱导 出根 , 15 d后形 成完整植株 。
关健饲 : 河业杨 , 毛 白杨 , 优树 , 离体培养。
河北杨 (尸帅 : zu : 人帅。 i e n : 15 H u e t C h o w ) , 毛白杨 (尸妙 2` z: ` : x t 。 。 e : t 。 : a C a r r ) 是
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 。 其现多为扦插繁殖 。 而古树优树扦插繁殖不易生根 , 为了繁殖和
保存这些优 良遗传资源 , 不致丧失 。 近年来 , 我们对河北杨 , 毛白杨的古树 、 优树及其杂种
如何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材料采 自河北杨 、 毛白扬优树及其杂种 当年生 枝条 、 银萌条 , 或一年生根繁苗的茎段和茎
尖 , 截取带有饱满芽的茎段 2 一 3 c m , 茎尖 1 一 Z c m , 按常规方法消毒 , 垂直正插 , 接种 在
无菌 的 1 / 2 M S为 基本培养基 , 并附加Q . 03 m g / L 6 一 B A和 0 . 05 m g / L 。一 N A A 的培养基
上 , 蔗糖浓度为 2 % , 待抽出嫩茎后 , 进行剪截 , 转入含 Z m g / L I A A 无菌的 H培养 基 _匕
蔗粉浓度为 1 . 5 % , p H值分别调正为 5 . 6 ~ 5 . 8。 温度为 25 上 2 O c , 白天用 60 W 日光灯照 射-
10 一 1 2 h的条件下 培养 , 诱导生根 。
2 试验结果
2
.
1 芽的分化
具有饱满芽 的茎段或茎尖 , 接种 3 ~ 4 d后 , 芽开始膨大 , 6 ~ s d 展叶抽茎 , 生 长 迅
速 , 15 d 后嫩茎可供生根培养 。 这是山于具饱满芽的茎段 , 其母体 营养较丰富 , 抽出的嫩茎
健壮 , 枝叶繁茂 , 能很快地完成芽的分化 。
来稿 日期 : 19 8 9一 01 一 25
1 期 邱明光 翁俊华等 :河北 汤、 毛白杨的快速繁殖方法的研究 1 6
2
.
2取样的时间和部位
分别在春季和夏季生长旺盛时期取样为好 。
将根萌条或一年生根繁苗从 基部至顶端按 2一 3c m 截断 , 按上 、 中 、 下三部分进 行 接
种 。 试验表明 : 中 、 上部和下部芽的分化不相 同 , 巾 、 下 部的分化率达 80 % 以上 , 而上部的
分化率约洲% 。 (见下表 ) 。 同时 , 还观察到中 、 下 部的茎段为 O训 ~ 。 . sc m时 ,芽萌动早 ,
分 化快 , 抽出的苗茎粗壮 , .巨数量多 。 这一现象反映出同一苗干的不同部位其诱导能力是不
一 致的。
取 样 部 位 不 同 对 芽 苗 分 化 的 影 晌 表
接 种 数 量 分 化 率 (% )
4 6
。
6
8 3
.
3
n甘八比几O八O
培 养 墓 树 种 取材 部位 长度 c( m )
上 部 2 . 5一 3
河 北 杨 中 部 2 一 2 . 5
1 / Z M S 2 一 Z j
2
。
5一 3
4 0
2 5
8 2
。
5
5 G
部一上下
月,n甘OU00一勺尸a今自O毛 白 杨 中 部 2 一 2 . 5
下 部 2 一 2 。 5
2
.
3 诱导生根
待抽出的漱茎长至 2 ~ 3 c m 时 , 就可以从基部剪下 , 移入生根培养基中 , 5 一 s d后在
切 口处出现了放射型 幼嫩的荫发根 , 1d0 左右根系分布均匀 , 嫩茎和 幼几眼基本上达到 同步生
长 。 形成完整的小植株— 试管苗 。 此苗即可移栽 。
2
.
4 继代培养
为了扩大优树的繁殖系数 , 我们将剪去苗茎的剩余茎段可 继续培养 , 以得到无性系所需要
的嫩茎数量 , 这实际是一个微型的采穗圃。 新繁殖的试管苗也可连续数次的剪截 , 获得带有
腋芽的嫩茎段 , 再移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 所得到的继代苗 , 生长健壮 , 繁殖系数大 。
2
.
5 试管苗的移栽
试管 苗的移栽是在室内采用盆栽 的方法进行的 , 基质为腐殖土或沙性土 。
试管苗必须经过炼苗才能适应外界的温度 、 湿磨和 日照条件 , 这是由于试管苗本身具有
高度多汁的特性 , 对干燥高温和强烈的 日照特别敏感 。 移栽前 , 要在室内炼苗 10 一 12 d , 要 、
求保持室内的湿度在 80 %左右 , 温度 15 一 2 5 O C , 光照充足 。 当 幼苗变为 紫红色 , 叶色 变 为
深绿时 , 即可移栽 。 移栽时不要伤根 , 使恨伸展 , 复土 , 轻压 , 浇透水 , 使根系 与土 壤 密
接 。
西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4卷 62
3 结 语
3
.
1 采用茎段和茎尖作为外植体来繁殖无性系 , 实际是微型扦插繁殖 , 它不通过诱 导 愈
伤组织阶段而直接诱导成苗 , 即省略了复杂的培养程序 , 又缩短了培养周期 , 这对于优 良树种
和具有特殊遗传型的单株的保存是适用的 。
3
.
2 繁殖优 良无性系和进行无性系改良 , 需要保持繁殖材料的幼年性和遗传稳 定 性 。 繁
殖材料用一年生的根萌条和根繁苗作为外植体是适合的。
3
.
3 在移苗过程中 , 有较长时间的缓苗现象 , 应当进一 步探索移栽苗的时间和 方 法 , 以
便获得大量 整齐一致供栽培用的苗木 。 _
3
.
4 据报导 , 树木组织培养中 , 胚状体分化频率高 , 而且又可直接获得完整植株 , 这就省略
了诱导生根培养阶段 。 如果能诱导优树体细胞产生胚状体 , 则无性系的 一苗木将是丰富的 。 我
们在试验过程中 , 观察到一块外植体上既生根又生不定芽 , 今后应进行胚状体发育的研究 ,
以了解胚状体的诱导与植 株再生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 究研所细胞室 编译 . 植物组织和 细胞培养 . 上海 : 上海
科技 出版社 , 1 9 7 8
〔 2 〕 (美 ) J . M B o n g e , D . J . D u r z a n ; 主编 阔国宁等翻译 . 树木组织培养 , 北京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 9 8 8
5 t u d y o n F a s t P r o P a g a t i o n
a n d P
M
o t h o d f o r P o P u l u : h o P e i e n s i s
t o 椒己刀 t o 万a
Q 1 u M 1n 9 g u a n g W
o n g j u n h u a Z h o u Z h i h u a
-
( D e p t
。 o f F 0 r e s t r y )
iL Y an ju
( D
e p t
. o f L a n d s e a p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
.
b 5 t r a e t
T h e s h o o t s a n d s h o o t t i p s f r o m p l u s t r e e a n d h y b r i d s o r 尸 . 人。户e i e : s矛5 a n d 尸 . t o 阴 -
e : t o s a W e r e e u l t o r e d i n l / 2 M S m e d i o m e o n t a i n i n g o
.
o 3 m g / L B A ( b
e仆 z y l a -
d e n i n e ) a n d O
.
O5m g / L
a 一 N A A
.
A f t e r 二 b o u t 1 5 d a y s , v i g o r o o s s p r o u t s w e r 。
o b t a i n e d
.
W h
e n t h e s p r o u t w e r e Z ~ 3 e m h i g h
,
t h e y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a n d
-
t 护在二 f o r m e d t o i t m e d i u m e o n t a i n i n g Z m g / L I A A 。 R o o t s w e r e i n d u e e d a f t e r
T 迁a y s a n d 1 5 d a 了 5 l a t e r t h e p l a n t l e t s w e r e f o r m e d .
K e y w o r d s
: 尸 u P o u l u s h o P e i e n s i s 多 P . t o 川 e n t o s ; p l u s t : e e ; s h o o t ;
s h o o t t i p ; In v i t r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