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河北杨叶斑病研究初报



全 文 :第 5 卷 第 3 期
1 9 9 0年 9 月
西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C o l l e g e
V o l

5 ,
S e p
N o

3
1 9 9 0
河北杨叶斑病研究初报
景 耀 杨启青 .
(森林资源保护 系 )
翁俊华
(林学系 )
摘 要 本文简要描述 了 n 个地 区不 同种 源的河 北杨 9 种 叶斑病的症状 、 病原 、 分布
和感病情况 。 结果表 明 : 侠西佳县的种 源 感染灰斑病最重 , 青海民和的种 源 最轻 ; 而 陕
西 吴旗的种 源 感染锈病 、 黑斑病和其他叶斑病最重 , 甘 肃皋兰的 种源 最轻 。
关键词 : 河北杨 , 不同种 源 , 叶斑病 。
河北杨 ( P o P u l o s h o P e ` e o s公5 H u e t C h o w ) 是西北 、 华北黄土丘陵和风沙区植树造
林 、 保持水土 、 防风固沙的优 良树种之一 , 深受群众喜爱 。 由于杨树品种很多 , 危害杨树的
病害种类亦不少 , 国内外 已有不少有关杨树病害的研究报告和专著 〔“ 、 。 ’ , 但对河北杨 病 害
的研究至今尚无系统的报道 。 为此 , 我们在 1 9 8 8和 1 9 8 9年对河北杨叶斑病进行了标本采集和
病原的鉴定 〔` 一 名〕 , 同时还对不 同种源的河北杨在 自然发病情况下的抗性差 异 作了调查 。 总
结女11下 。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在 1 9 8 8年 8一 9月和 1 9 8 9年 6 月 , 于西北林学院苗圃对不 同种源的 1年生和 2 年生苗木
叶斑病类 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 并采集标木 。
1

2 方法
分别对 1 个种源的河北杨选取标准株 10 株左右 , 每株分上 、 中 、 下三层 , 每层随机取样
3个叶片 , 进行病害分级统计 , 分级标准如下 :
河北杨叶斑病分级标准
I 级 : 无病斑 ;
I 级 : 病斑占叶面积 25 % 以下 ;
I 级 : 病斑 占叶面积 26 ~ 50 % ;
F 级 : 病斑占叶面积 51 ~ 75 % ;
V级 : 病斑 占叶面积 76 % 以 _ L 。
河北杨叶锈病分级标准
I 级 : 叶上无夏抱子堆 ;
来稿 日期 . 1 9 9 0 一 0 3 一 11
· 杨启 * 系森保专业 89 届毕业生 。
1 8西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5卷
! 级 :叶上有夏抱子堆 1 ~2 0个 ;
l级 :叶上有夏袍子堆 2 1 ~3 0个 ;
W级 :叶上有夏泡子堆 3 1 ~50个 ,
V级 : 叶上有夏袍子堆 51 个以上 。
统计计算公式 :
叶发病率% = 病叶数调查总叶数 X 1 0 0
感病指数 二 E (病级叶数 X 该级代表数值 )总叶数 x 最重一级代表数值 X 1 0 0
2 结果与分析
2
.
1 病容种类
经过采集标本 , 徒手切片 , 显微镜检查 , 在河北杨叶上共有下列 9种叶部病害 。
2
.
1
.
1 叶诱病 症状 : 夏抱子堆多生于叶背 ,馒头状 , 直径约 l m m , 淡黄色 , 突破表皮后呈
黄色粉状 , 在叶片正面夏抱子堆的相应处出现淡黄 色的失绿斑 , 后期变为枯斑 。 嫩叶发病常
产生大量的夏抱子堆 , 往往相互联合成块状 , 叶片组织肥厚 , 皱缩变形 , 在嫩梢和叶柄上 ,
夏饱子堆呈纵长条状 。 后期 , 当夏抱子堆表面或其周围组织变为赤褐色蜡油状时 , 即为冬袍
子堆 。
病原 : 该病的病原菌为杨栅锈菌 (M el a m sP or a or : tur 抓` W a g n . )
夏袍子圆形或椭 圆形 , 桔黄 色 , 表面具刺状突起 ,大小为 1 7 . 5 ~ 27 . 5协m X 2 2 . 5 卜m 。 侧
丝头状或棒状 , 淡黄色或无色 , 大小为 50 ~ 75 协m X 15 一 30 林m 。 冬抱子堆生于表皮层下 ,大小
为 2 5 0 ~ 1 0 0 0 卜m , 冬袍子柱状 , 顶部平而圆 , 上部宽下部窄 , 褐色 , 大小为 3 7 。 5一 50 卜m X
7

5~ 1 0 件 rn 。
分布 : 陕西榆林 、 杨陵 , 青海西宁 , 甘肃张掖 。
2
.
1
.
2 黑班病 症状 : 发病初期在叶片两面出现黑色或褐色小而 圆的病斑 ,直径约 0 . s m m ,
中央有一灰 白色的突起 , 即病原菌 的分生抱子堆 。 发病后期 , 许多病斑相联 , 形成大而不规
则形的枯死斑 。
病原 : 病原菌为褐斑盘二泡 ( M a r s s o n `n a b r u o n e a E l l . e t E v . ) S a c c .
分生袍子盘位于表皮下 。 分生子梗棍棒状 。 分生袍子无色 , 长椭圆形 , 有一分隔 , 分隔
处不溢缩 , 两个细胞不等大 , 上端钝圆 , 下端略尖 , 其中有数个油球 ,大小为 15 ~ 20 件m 火 5
一 1 0 件m o
分布 : 陕西榆林 、 杨陵 , 青海西宁 。
2
.
1
.
3 灰斑病 症状 : 叶上病斑初为水渍状 , 淡褐色 , 近圆形 , 后扩大成不规则形 , 中央灰白
色 , 边绿黑褐色 , 在病斑上有灰绿色的小霉点 , 即病原菌 的分生抱子盘及其分生抱子堆 。
病原 : 病系菌为杨棒盘抱 ( C or y en u o P o P ul i un m B r “ “ . )
分生抱子盘生于叶片表皮下 。 分生抱子梗褐色 , 1一 2 个横隔 。 分生饱子梭形 , 具 4 个
3 期 景耀 翁俊华等 : 河北杨叶斑病研究初报
横隔 , 一端作钝状弯曲 , 中间 3个细胞较大 , 褐色 , 两端细胞无色 。
分布 : 陕西杨陵。
2
.
1
.
4 叶点霉病 症状 : 病斑圆形 , 灰褐色 , 边缘不清晰 ,后期在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 , ’
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
病原 : 该病由两种病原引起 , 即杨叶点霉 ( P h y l l o s t f e t a p o p u l`n a S a e c . ) 和杨灰星咔
点霉 ( P . P o P u l e a S a e e . ) 。
分生抱子器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 , 后 突破表皮孔 口外露 , 黑 色 , 大小为 60 ~ 1 0 林m x 50
~ 10 0 协m 。 分生抱子单胞 , 无色 , 有两个油球 。 杨叶点霉的分生抱子大小为 6 ~ 8 协m x 2 . 5
一 4 件m 。 杨灰星叶点霉的分生抱子大小为 3 . 5件 m X .0 5 协m 。
分布 : 陕西杨陵 。
2
.
1
.
5 揭斑 病 症状 : 病斑 圆形或近 圆形 , 褐色至灰 色 , 边缘清晰 , 暗褐 色。 后期在病斑上
散生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
病原 : 病原菌为杨生壳针抱 ( S e夕r o r `a 夕。夕u l`e o za P e e k . ) 。
分生宛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 ,球形 , 大小为 1 9 4。 7 ~ 24 3 协m x 1 46 ~ 21 9 。 5 协m 。分生泡
子无色 , 线形 、 微弯 , 3 ~ 5 个分隔 , 大小为 5 0一 5 5 林m x 2 . 6 ~ 3 . 0 协 m 。
分布 : 陕西杨 陵 。
2
.
1
.
6 炭 疚病 症状 : 病斑近圆形 , 初为黑 色 , 后变成灰色 , 数个病斑相连呈不规则形 ,
病斑多发生在叶缘 , 常互相连接成一条带 。 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少数小黑点 , 即病原菌 的分生
抱子盘 , 湿度大时可从分生抱子盘 内放出粉红色的分生抱子堆 。
病原 : 病原菌为胶袍炭疽菌 ( C o Zl e to t r i e h u m g l o e o s夕o r `o ` J e : P e n z . ) 。
分生抱子盘生于叶片的表皮下 , 宽 12 5 . 5 卜m 。分生袍子梗短 , 棒状 , 不分枝 。 分生抱子单
胞 , 无 色 , 长椭圆形 , 微弯 , 内含两个油球 , 大小为 1 0~ 2 1 协m x s ~ s 件m 。
分布 : 陕西杨陵 , 青海西宁 。
2
.
1
.
7 绳龚病 症状 : 病斑圆形或近圆形 , 褐色 ,边缘界限不明显 , 大小为 。 . 8 ~ 2 . sc m 。 发病
后期在病斑上密生许多小黑点 , 似蝇粪状 , 即为病原菌的分抱子器 。
病原 : 病原菌为杨细盾霉 ( L e P t o t h夕r `u m P o P u l` F u e ` . ) 。
分生袍子器初埋生 , 后外露 , 黑色盾状 ,分生袍子杆状 , 单胞 , 无色 , 大小为 8 . 8 件m X
2

5 林m 。
分布 : 陕西杨陵 。
2
.
1
.
8 赤斑病辛 症状 : 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 , 圆形 ,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 褐色或茶褐
色 , 大小为 1 ~ 2 c m , 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 , 边缘呈赤红褐色 , 上有许多密集的黑
色小点 , 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 即为病原菌的分生抱子盘 。
病原 : 病原菌为拟盘多毛抱 ( p e s r a l o t i o夕s :` 夕。户u l i一 n匆 r a 。 S a w . e t K I t。 . )
分生泡子盘初埋生于叶表皮下 , 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 , 呈圆盘状或褥状 ,黑色 。 分生袍子
梗较短 , 近圆锥形 。 分生抱子纺锤形 , 大小为 2 4一 31 协m X 6 . 5一 7 . 郎 m , 有 4 个分隔 , 中间
· 本病为国内新 纪录
报西 北 林 学 院 学 5卷
3个细胞有色 , 两端细胞无色 , 顶端有 3 根 附属丝 , 长 1 5 . 0 ~ 31 . 5 协m ,粗 6 . 5~ 10 . 5 协m ,
无色透 明 。
分布 : 陕 西杨陵 。
2
.
1
.
9 烟煤病 症状 : 在叶片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的烟煤状物 , 即为病原菌的营养体和繁 殖
体 。
病原 : 病原菌为散播 烟霉 ( F u o a g 。 。 a g ” : P e r s . ) 。
分生泡子梗和分生抱子均为暗褐色 , 抱子单胞到多胞 , 常聚集成团 , 单个抱 子 大 小 为
5
.
6 ~ 9
.
5林 m X 5 . 0一 8 . 8卜m 。 菌丝暗褐色 , 链状 。
分布 : 陕西杨陵 , 青海西宁 。
在以上 9种病害中 , 以叶锈病 , 黑斑病危害最严重 。 赤斑病为国内新记录 。
2
.
2 不同种源叶斑病发病情况
为了了解不同种源的河北杨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有无差异 , 于 1 9 8 8年 8 ~ 9月和 1 9 8 9
年 6 月对河北杨 n 个种源的发病情况进行 了全面 调查 。 在 1 9 8 8年 8 ~ 9月份 , 因同一叶片上除
灰斑病外 , 有多种叶斑病同时存在 , 无法按病种分别进行调查 , 故只能按叶斑病类进行了调
查 。 锈病 、 黑斑病和灰斑病是在 1 9 8 9年 6 月份调查 , 因调查时间早 , 多数叶斑病尚未发生 , 便
于按病种进行调查 。 现将两年来的调查结果列成下表 (见附表 ) 。
附表 不同种源河北杨叶部病害发病情况
. . 曰. . .口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口. . . . . . . . . , . 网 . , . . 翻 . . . . . . . . 从 , , 甲 . . . , . . . . . . .
种 源 叶斑病类 黑 斑 病 锈 病 灰 斑 病
病 叶率 ( % ) 感病指数 病 叶率 ( % ) 感 病指数 病 叶率 ( % ) 感病指数 病叶率 ( % ) 感病指数
甘肃皋兰
临夏
青海民和
西 宁
宁夏西古
伙西清 润
神木
横 山
吴旗
佳 县
靖边
平均
8 6

7
8 9

0
1 0 0
1 0 0
9 7

0
C 3 。 9
9 8

4
9 0

3
l e 0
1 0 0
1 0 0
9 5

9
3 1

1
3 2
。 0
3 7

8
3 4

9
3 4

9
3 8

8
3 7

6
3 3
。 8
连0 。 5
3 4

6
3 5

6
3 5 。 6
10

8
2 8

4
3 0
。 2
1 8

7
4 5
。 8
3 5
。 9
3 1

5
3 4

4
4 8

9
4 5

6
3 4

5
3 3

2
3

7

8
J
7
5

O
19

9
1 0
。 马
8

9
9

4
1 8

6
17

3
1 1

2
1 1 。 0
1 6

2
3 8

8
3 2 。 6
5 7

3
4 5

8
4 3

6
4 6

6
4 2

2
6 1

7
5 4

4
6 2

1
峨5 。 6
4

1
1 7

2
e
。 1
1 9

7
1 3

5
1 6

7
15

4
1 2

1
2 2

7
1 6

2
1 7

7
1 4
。 仑
4 8

7
4 0

3
2 7
。 g
3 4

7
4 7
.
9
2 5

6
3 0

1
3 2

8
39

5
5 7

4
4 6
。 只
3 9

2
1 4

9
1 0

8
7

0
1 1

0
1 9

9
色。 3
1 0

6
10

9
1 4

0
2 2

4
1 9

0
1 3

5
由附表可看出 , 不同种源的河北杨对叶部病害的感病程度有 明显的差异 。 灰斑病以陕西
佳县的种源感病最重 , 感病指数为 2 . 4 , 青海民和种源感病最轻 , 感病指数为 7 . 。 ; 锈病 、 黑
班病和时·斑病 类均以陕西吴旗的种源感病最重 , 感病指数分别为 2 . 7 , 18 . 6和 40 . 5 , 甘肃皋
兰的种源感病最轻 , 感病指数分别为 4 . 1 , 3 . 4和 3 1 . 1 。 值得指出的是黑斑病 , 按感病指数的
大小排列 , 宁夏西吉的种源属第 1位 , 感病指数为 1 9 . 9 , 而陕西吴旗的种源属第 2 位 , 感病
3 期 景耀 ’ 翁浚华等 : 河北杨叶斑病研究初报 2 J
指数为 18 . 6 , 二者都属于严重感病的类型 。
3 结语
通过采集标本 , 显微镜检查 , 初步鉴定河北杨上有 9种叶部病害 , 其中以锈病 、 黑斑储
为害最重 , 赤斑病为国内首次记载 。
由调查 自然发病的数据得知 ,不同种源的河北杨对叶部病害的感病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 出
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河北杨种源对 当地 (杨陵 )的病菌适应性不 同造戊
的 , 还是由于不同地区种源在组织结 .沟上发生了变异而现出抗病性的差异 , 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魏景超 。 真菌鉴定手 册 . 上海 : 上海科学 技术 出版社 。 1 9 7 9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第一版 ) 。 北 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63
邵力平等 。 真苗分类学 ( 第一版 ) . 北京 : 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 98 4
S a e e a d o
,
P
.
A
.
S 夕乙乙o g o f 钻 n 夕o r 协饥 2 8 5 2~ 20 5 1 V o l . X l l , 3 8 5 , 1工工, 6 2了
篇广沛。 景 棍 , 湛谈美 , 时全冒 。 毛 白杨锈病发生发 展规律及其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 林业科学 , 1 9 84 9 ( 3 ) 。
2 2 1~ 2 32
景 耀 , 杨俊秀 , 王培新 。 杨树病害 . 西安 : 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 , 1 9 8 8。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 J
J e a f S p o t s o f P o j, u了z, s 人o P e i e ” s `s
J 1n g Y a o Y a n g Q i q i n g
( D e p t
. o f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e e s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
W
e n g J u n h u a
( D e p t
. o f F o r e s t r y )
A b s t r a e t
D e s e r i b e s t h e s y m p t o m s
,
p a t h o g e n s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o f 9 L e a f s p o t s
0 f P o P o l
u s h o P e i o n s i s i n 11 d i f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t r e e s f r o m J i a x i a n
,
Sh a a n x i w e r e m o s t s u s e e p t i b l e t o C o r夕 n e u , n P o户u l i n u附
w h i l e t h e t r e e s f r o m M i
n h e
,
Q i n g h a i w e r e t五e l e a s t . T il e t r e e s f r o m W u q i ,
S h a a n x i w e r e m o s t s u s e e p t i b l e t o M
e ! a 优 P s o r a r o s 才r u P i i , 五了a r s s o n n `n a b r u n ,: e a
a n d o t h e r l e a f
一 s p o t s w il e r e a s t h e t r e e s f r o m G a o l a n
,
G a n s u w e r e t h e l e a s t

K e y w o r d s
:
L e a f s p o t s
,
P o P ; l “ : 八。夕口厂g n s i s , d i f f e r e n t r e g i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