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白杨和河北杨锈菌交叉接种的研究



全 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 9 3, 8 ( 1 ) : 1 5一 2 0
J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C o l le g e
毛白杨和河北杨锈菌交叉接种的研究
杨启青 `
张星、耀
景耀 唐学亮 `
(西北林学院森林 资源保护系 , 陕西杨陵 7 1 2 1 0 0 )
摘 要 通过交叉接种试验和 病原 菌形态及越冬场所的观察 , 证实 了毛 白杨锈病和河北
杨锈病是 由 同一 种病原菌一杨栅锈菌 (M ela m Pso ar osr t ur P“ Wag en r ) 引起 。 采集鉴定 了河
北杨枝干 病害的 7 种病原真 菌 , 其中 3 种是国 内新纪 录 。
关键词 毛 白杨锈病 ; 河北杨锈病 ;杨栅锈 菌 ; 交叉接种 ; 枝干病害 ; 病原真 菌
毛白杨 (尸oP u lu : ot m en t os a) ,和河北杨 (尸 . ho eP ie sn is )是西北地区主要栽培树种 ,适应性强 ,
生长快 , 深受群众喜爱 。 但由于锈病及枝干病害的危害 ,常造成早期落叶 ,影响树木的正常生
长 ,甚至引起整株死亡 。 多年来 , 国内对毛白杨锈病作了较多的研究〔`一 5〕 。 但对河北杨锈病的研
究较少 , 为了弄清河北杨锈病与毛 白杨锈病是否 由同一种病原所致 , 以及河北杨枝干病害的种
类 ,于 19 89 一 1 ” o 年进行子试验研究和病原鉴定 〔` 。一 “ , 。 . 、 一价 _ `
. - 了 . 六 一
1 材料和方法 - 一气一
一 ` . 一 .
M 材料来源
- 一 「 一 `在画匕林学院苗圃内选定毛白杨和河北杨当年生健康苗木 , 以作接种用 。菌源分别采自毛
白杨和河北杨当年发病的新鲜夏抱子粉 。 _兹淤: 腆煦涵蕊:锹薰:套
2 结果与分析
2
.
1 交叉接种试验
从 1 9 8 9 ~ 1 9 9 0 年 ,用毛白杨和河北杨新鲜夏饱子粉分别对毛白杨和河北杨进行了两次交
叉接种试验 。
收稿 日期 2 9 9 2一 0 4一 2 2
唐学亮 、杨启青系西北林学院森保专业 90 届和 89 届毕业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 8 卷
表 1毛白杨和河北杨锈菌交叉接种试验
毛 白杨菌源 河北杨菌源 C K
接 种叶片数
(个 )
发病叶片数
(个 )
接 种时片数
(个 )
发病叶片数
( 个 )
又汁照叶片数
( 个 )
发病叶片数
(个 )
潜育期
( d)
毛 白杨
河北杨
5 0
3 0
5O
30
5 O
25
5 O
5 2
35
27
8一 1 0
8一 1 0
由表 1可见 ,通过两年用毛白杨锈病和河北杨锈病的病原交叉接种于毛 白杨和河北杨 ,能
够互相感染 ,潜育期为 8 ~ 10 d 。 接种发病后症状表现和病原形完全相同 ,这说明两种锈病是 由
同一种病原菌一杨栅锈菌 (M e la m p so ar : os t ur p “ w ag n er . ) 引起的 。
2
.
2 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
2
.
2
.
1 冬饱子堆和冬艳子 冬泡子堆多生于叶背夏抱子堆的外围或附近的表皮组织下 ,偶有
生于叶正面者 ,褐色 ,稍隆起 ,大小 50 0一 1 0 0叩m 。
冬袍子棱柱状 , 顶端略平圆 ,上宽下窄 ,淡褐色 ,大小 37 . 5一 5如m 又 7 · 5一 1即m 。
2
.
2
.
2 夏饱子堆 和 夏袍子 夏饱子堆多生于叶片背面 ,黄色 , 呈馒头状 , 大小 1 0 0 0拜m 左右 。
夏抱子卵圆形 、 圆形或梨形 , 外壁密生细刺 , 无光滑区 , 大小 18 一 28 # m 又 15 一 2 3# m ( 图
1 ) ;侧丝头状或棒状 , 大小 5 0 ~ 7 5拜m X 1 5一 2 3仁m 。
图 1 夏抱子电镜扫描照片
河北杨锈菌夏抱子 ( 4 0 x ) 皿 毛 白杨锈菌袍子 ( 4 0 只 )
综上所述 ,毛 白杨锈菌和河北杨锈菌冬 、 夏抱子和抱子堆的形状 、 大小 、 色泽和着生部位等
完全一致 。
2
.
3 越冬场所的观察
1 9 8 9一 1 9 9。 年 , 在西北林学院苗圃内 , 对 2 年生和 3 年生河北杨留圃苗进行了定点观察 。
通过观察发现 , 春季当河北杨芽开始舒展时 ,便有不少病芽表现出症状 ,嫩 叶正面和背面均有
1期 景 耀等 毛白杨和河北杨锈菌交叉接种的研究
夏饱子堆 ,数量很多 , 常连成块状 ,病叶组织较厚 ,且有皱缩现象 ,远看像朵黄花 ,呈 “ 绣球 ” 状
(图 2 ) 。 这与毛白杨锈菌的越冬场所完全一样 , 即病菌以菌丝状态在冬芽 内越冬 ,翌年作为初
次侵染的来源 。
图 2 河北杨 、 毛白杨冬芽初展锈病表现的害状
I 河北杨锈病冬芽害状 l 毛白杨锈病冬芽害状
2
.
4 枝干病害病原鉴定
通过采集标本 , 制作切片 , 显微镜观察 ,在河北杨上共鉴定出 7 种枝干病害病原真菌 .其中
以杨壳多饱 (S at g on os P or a oP P ul i ( C da . ) S ac c . ) 、 杨生盾壳霉 (。 脚 lot h y mr m oP Pul ic ola M iur a . )
和柳枝大茎点菌 (M a c or p hom a sa ilc in o S ac c . )为国内新纪录 。
2
.
4
.
1 杨壳多艳枝枯病 、本病分布于陕西省杨陵 , 主要危害幼树 , 引起枝条枯死 ,对幼树生长
影响很大 ,此外 ,还可危害大官杨 ( .P d ak ua n en s t’s) 和冬瓜杨 (尸 . , l’m on iz’) 叶片 ,引起圆斑病 〔8〕 。
病斑圆形 ,直径 0 . 5一 o . c6 m , 中央下陷 ,有明显的黑色小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 外缘
呈棕色 ,其余部分为灰色 。
该病由杨壳多抱 ( tS a g o 护Zos P o ar P口P “ 11 ( C da . ) S ac o . ) 引起 ,分生抱子器球形 , 大小为 125
一 1 5 0拜m 又 1 1 3一 1 5 0 ( 1 5 5又 1 3 5 )拜m 。 分生抱子长圆形 , 纺锤形或椭圆形 ,无色 , 1一 3 个分隔 ,大
小 5 ~ 8拌m x 3 ~ 4拌m 。 每个细胞内具有透明的油球 。
2
.
4
.
2 河北 杨清疡病 该病分布于睐西省杨陵 ,危害较轻 ,在苗木主干上有少量病斑 。但对北
京杨 (p . eP k动 se is) : 箭杆杨 (尸 . u sbe kist an ic “ vc , ` A殆 h an ic a ’ )等可造成毁灭性灾害 。
病害主要发生在杨树枝干上 ,开始在皮孔边缘形成水泡 , 日久水泡破裂流 出褐色树液 ,最
后失水下陷 ,形成溃疡斑 。 秋后在病斑上出现稀疏的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
该病由茶蕉子葡萄座腔萄 〔B ot r y o s hP a~ ibr is G or s
.
et D ug ga
r
.
)引起 。 其无性态为聚生
小穴壳菌 ( D ot h~ l a g er g ar ia S ac c
.
)
。 分生抱子器暗色 ,球形 , 生于寄主表皮下 ,孔 口外露 , 单
生或聚生 ,大 小 97 ~ 2 3 3拼m 只 97 ~ 1 8 4拜m ,有明显的子座 ; 分生抱子梭形 . 单胞 , 无色 ,大小 19
一 2 9产m 只 5一 7拼m ;分生饱子梗短 , 不分枝 。
2
.
4
.
3 河北杨茎腐病 该病分布于陕西省杨陵 ,危害苗木的茎和干 ,造成苗木整株枯死 。
在幼干上 ,病斑褐色 ,病健组织界线明显 , 当病斑环绕一周时 , 整株枯死 。 后期在病斑上产
生黑色小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
本病由白抱座壳梭泡菌 ( F us 介oc cu m 介uc os t om u二 S a c c . ) 引起 ,子座黑色扁平 , 位于表皮下 。
西北林学院学报 8 卷
分生袍子器生于子座 中 , 不规则 , 有孔 口 ;分生袍子梭形 ,单胞 , 无色 , 内有两个油球 ,大 小 5 ~
1 0拌m 又 2一 2 . 5拌m ;分生抱子梗短 ,不分枝 。
2
.
4
.
4 盾壳霉枝枯病 该病分布于陕西省杨陵 ,危害幼树枝干 ,造成枯梢或枝枯 。
在幼树枝干上 ,病斑不规则形 , 初为黑色 ,后变成灰色 。 在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即病原
菌的分生抱子器 。…麟熟燕落{ .器 , 湿度大时 ,从分生抱子器中挤出桔红色卷须状的分生抱子角 。 严重时可造成梢部或整株枯
死 。
本病 由污 黑 腐皮壳 ( Va l sa : 。 r己id a N it . ) 引起 。 其无性 态 为金黄壳囊 抱 菌 ( C yt o oP ar
认yr 、。 P er m a ( P er s . ) F r . ) 。 子囊壳埋生于子座 内 ,直径 35 0 ~ 6 8 0拼m ,具长颈呈烧瓶状 ,子囊棍
棒状 , 中部略膨大 ; 子囊抱子腊肠形 ,双行排列 ,大小 10 ~ 20 拜m 只 2 . 5 ~ 3 . 5拜m 。 分生抱子器埋
生于子座 中 ,黑褐色 ,不规则形 ,多室或单室 , 直径 2 70 ~ 5 0。“ m ;分生抱子单胞 ,无色 , 腊肠形 ,
大小 3 . 7 ~ 6 . 8样m X O . 7 ~ 1 . 4拼m 。
2
.
4
.
6 河北 杨炭应病 该病分布于陕西省杨陵 , 不仅危害枝条 , 也危害叶片 , 枝条被害后 , 造
成枝梢干枯 ,生长不良 , 叶片受害后 ,常提前脱落 ,据报道 〔卜 ’ 〕该病还可危害毛 白杨和北京杨 。
在枝梢上 ,病斑梭形 ,边缘隆起 , 中央下陷 , 初为黑色 , 逐渐变成淡褐色 , 最后变成灰白色 ,
上有黑色小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饱子盘 ,湿度大时可放出粉红色的分生饱子堆 。 叶部被害 , 病斑
多沿叶缘和叶脉发展 ,初为水渍状小点 ,后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 ,最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
状分生抱子堆 。
本病 由围小丛壳菌 ( G l dm e er l l a e .zn g u如 a ( S t o n e m . ) S p a u ld . e t S e h r e n k ) 引起 。 其无性态为
胶饱炭疽菌 ( col let ot crz hu m 9 1~ oP ir
o id e
:
eP nz
.
)
,分生抱子盘生于枝条表皮下 ,成熟时突破表
皮而外露 ,大小为 75 ~ 2 4 0拌m ;分生饱子长椭圆形 ,微弯 ,单胞 ,无色 , 内含有两个油球 ,大小 10
一 2 1拼m 又 5 ~ 8拜m 。 子囊壳半埋生于子囊座中 ,单生或数个聚生 ,具短颈 , 暗褐色 ; 子囊生于子
囊壳内底部 , 棒状 ,顶端加厚 , 有孔 口 , 内含 8 个子囊抱子 ; 子囊抱子单胞 , 无色 , 长椭圆形或卵
形 ,大小 7 . 5~ 1 5拌m 火 3 · 8 ~ 5 · o 拜m 。
2
.
4
.
7 河北杨干腐病 该病分布于陕西省杨陵 , 寄主范围较广 , 杨树和柳树以 及果树均可危
害 ,造成幼树整株死亡 ,大树枯梢 。
幼树受害时 , 病斑多发生在伤 口周围或芽的基部 , 黑褐色 , 长 20 ~ 30 c m , 后期在病斑上产
生许多黑色小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
本病由柳枝大茎点菌 (M ac 护飞〕P hom a s al ic 动a S ac c . ) 引起 。 分生抱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 ,
后突破表皮外露 ,丛生 , 黑色 , 扁圆形 ,直径 20 0 ~ 3 0 。拌m ; 分生抱子单胞 、 无色 ,椭圆形 ,大小 20
一 30仁m 又 6一 8拼m ,分生饱子梗无色 ,透明 , 不分枝 ,大小 8 ~ 1 2拌m 又 2 . 5~ 3 . 5产m 。
1 期 景 耀等 毛白杨和河北杨锈菌交叉接种的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交叉接种试验和病原菌形态及越冬场所的观察 ,证明毛白杨锈病和河北杨锈病 的
病原菌能够交互感染 ,病原形 态完全一致 , 越冬场所均为冬芽 ,这说明两种锈病是由同一种病
原菌一杨栅锈菌 (M e la m sP o ar or st u P il’ W ag n er )所致 。
2) 通过标本采集的鉴定 ,发现在河北杨上有七种真菌性枝干病害 : 杨壳多抱 ` (S at g o n o sP ~
p o p u l i ( C d a
.
) S a e e )
、 茶蕉子葡萄座腔菌 ( B ot r y o s p h a e lar r i bis G r o s s . e t D u g g a t ) 、 白饱座壳梭抱
菌 ( F u s ic 、 cu m zeu c os ot m u m S ac c . ) 、 杨生盾壳霉 (。 川iot h y o m oP p ul l’co a M iur a . ) 、 污黑腐皮壳
( V a ls a 、 o dr i d
“ N i t
.
)
、 围小丛壳菌 ( G l o m e er la 。动 g u 匆t a ( S t o n e m . ) S p a u ld . e t S e h r e n k )和柳枝
大茎点菌 (M ac or P h om a sa ilc in a s ac c . ) 。 其中 ,杨壳多泡 、 杨生盾壳霉和柳枝大茎点菌为国内新
纪录 。
3) 建议对河北杨锈病的防治 ,可参照毛 白杨锈病的防治方法进行 。 因为二者由同一种病原
菌引起 。
致谢 : 本院翁俊华老师在工作中给以热情支持和帮助 , 特此表示感谢 。
参 考 文 献
1 葛广沛 ,景耀 ,湛漠美等 . 毛 白扬锈病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 林业科学 , 1 9 64 , 9 ( 3) : 2 21 ~ 23 2
2 曾大鹏 , 杨鹤安 , 王听等 . 苗圃毛白杨锈病 、叶枯病防治技术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 森林病虫通讯 , 1 98 6 , 1 ( 3 ) : 4~ 8
3 沈瑞祥 ,樊自红 , 周仲铭 . 毛 白杨 不同无性系对叶锈病 (M el a 功sP ~ ;n a g nu s故、 )抗病性的研究 . 林业 科学 , 1 99 。 , 25
( 5 )
: 4 2 0~ 4 24
4 周仲铭 , 沈瑞祥 ,雷增 普等 . 毛白杨对 马格栅锈菌所致锈病抗病性的研究 . 北京林学院学报 , 1 979 , ( 1 ) : 61 一 6
5 魏益宁 . 毛白杨叶片 受马格栅锈菌侵染 以后 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功酶谱带变化趋势的研究 . 北京林学
院学报 , 19 8 4 , ( 3 ) : 7 3一 9 2
6 景耀 , 翁俊华 , 杨启青 . 河北杨叶斑病调查研究初报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1 9 90 , 5 (3 ) : 17 一 21
7 葛广沛 ,景耀 . 毛白杨炭疽病 〔G zom e r e lal c o g u l a t a ( S t o n e m ) s p a u ld . e t S e h r e n k 〕的病理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报 . 陕西
林业科学技术资料汇编 , 1 9 6 5 , ( 5 ) : 9 5 ~ 1 1 5
8 景耀 ,杨俊秀 ,王培新 . 杨树病 害 . 西安 :陕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8 8 , 一 30 一 45
9 贺伟 ,杨旺 ,沈瑞祥 . 北京杨炭疽病的初步研究 . 森林病虫通讯 , 1 9 9 1 , ( 4 ) : 7 ~ 9
1 。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7 9 , 42 2 , 4 3 1 , 4 4 3
n 邓叔 群 . 中国的真菌 . 上海 : 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 63 , 6 93 , 7 0
12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上海 : 上海科学出版社 , 一9 79 , 3 峨7 , 93 2 , 9 55 , 9 7 0
2 0 西北林学院学报 8 卷
Cr o s s I n o e u i at io n o f P o P u l u s 、 o 从 e n t o s a an d P .h o P l’e n s l’s R u s t
J i n g Y ao
(e DP
t
.
of F
o re s t R e s o u r’ e
T an g Xu e l i an g Y an g Q iq i n g
P
r ot e ct 沁n , N W F C Y a n g l in g , S h a a n x i 7 1 2 1 0 0 )
A b s t r a e t Id e n t if ie s t h e p a t h o g e n ie f u n g u s o f 尸 o P u Zu : : on i e n 工o s a a n d P . h o P ie 九 s行 1 5 o f t h e s a m e
S P e C l e S
,
M
e
la m P犯m ,刃 s z r u P il W a g n e r . t h r o u g h s t u d i e s o n e r o s s in o e u la t io n , p a t h o g e n ie f u n g i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i e f u n g i
i t s o 、 e r w in t e r i n g p l a e e s
.
R e s e a r e h o n b r a n e h a n d s t e m d i s e a s e s o f P
.
h o P论n s众 , 7
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i n w h i e h 3 a r e f i r s t r e e o r d e d i n
K e y w o r d s P
.
t o m e n t os a ; P
.
hOP ie
n s is ; M
e al m P s aor osr
t r u P汀 ; e x勺 5 5
d is e a s e ; p a t h o g e n ie f u n g i
C h i n .a
i n o e u l a t io n
;
b r a n e h a n d s t 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