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4卷 第 3期 生 态 科 学 34(3): 181188
2015 年 5 月 Ecological Science May 2015
收稿日期: 2015-02-17; 修订日期: 2015-04-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207020, 41472124)
作者简介:贺美(1984—), 女, 湖南衡阳人, 博士, 副教授, 从事污染物生态毒理学研究, E-mail: hemei-521@163.com
*通信作者: 贺美, E-mail: hemei-521@163.com
贺美, 向廷生, 谢瑶, 等. 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5, 34(3): 181188.
HE Mei, XIANG Tingsheng, XIE Yao, et al. A review on molecular structural descriptors affecting ready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3): 181188.
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
研究进展
贺美 1,2,*, 向廷生 1,2, 谢瑶 2, 陈广宇 2
1.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武汉 430100
2. 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 武汉 430100
【摘要】合成有机化学品污染日益严重, 生物降解性是影响其在环境中归趋的重要因素。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是初级的
生物降解测试, 可快速评价化合物的初级生物降解性能,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合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在化合物的生物
降解测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首先综述了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及应用中存
在的问题。生物降解性主要取决于化合物的结构,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可能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理化性质
参数、空间拓扑参数、电性效应参数等分子结构参数, 并讨论了它们在有机化学品结构与快速生物降解性定量构效关
系研究及快速生物降解性测试指导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快速生物降解; 分子结构参数; 结构与降解定量构效关系; 风险评价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5.03.029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3-181-08
A review on molecular structural descriptors affecting ready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
HE Mei1,2,*, XIANG Tingsheng1,2, XIE Yao2, CHEN Guangyu2
1. 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Yangtze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100, China
2. School of Earth Environment and Water Resource,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430100, China
Abstract: Pollutions of synthetic organic chemicals are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Biodegrad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fates of these synthetic organic chemicals in the environment. As primary biodegradation tests, ready biodegradation tests could be used
for the fast assessment of the primary biodegradability of compounds. Ready biodegradation test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ompounds, which was very important in the biodegradation tests of compound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ready
biodegrad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application were firstly presented. Biodegradability
of compound primarily depends on its structure. The molecular structural descriptors, including physiochemical descriptors, spatial
and topological descriptors, and electrical descriptors, which probably affected ready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 were then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QSBR studies between ready biodegradation and structure of organic
chemicals and the guiding of ready biodegradation tests for these molecular structural descriptor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ready biodegradation; molecular structural descriptors; QSBR; risk assessment
18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1 前言
由于在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合
成有机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逐年增加, 据美国化学
文摘社统计, 每年有 1000 多种新化学物质登记注册,
而中国每年也有 100 多种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1–2]。
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 大量的合成有机化学品
已经通过生产、使用与排放等途径进入到环境。这
些合成有机化学品危害较大, 有些甚至已被列为环
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类污染物,
由于具有半衰期长、致癌、致畸、致突变、较难消
除降解等性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对环境带来较大
的负面影响, 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3–5]。
对于绝大多数合成化合物而言, 生物降解是最
重要的降解过程之一, 生物降解速率对于预测合成
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归宿和风险性起着重要的
作用。国际标准组织(ISO)、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欧盟(EC)、美国环保局(USEPA)等针对
不同降解过程制定了一系列的化学物质生物降解性
标准测试方法, 并规定必须对新化学物质的生物降
解性能进行评估和审查后才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措
施。其中 OECD 制定了快速生物降解测试、固有生
物降解测试及模拟试验三个测试等级的化学物质生
物降解性标准测试方法。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是初步
判定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能力的方法[6–7], 该测试作为
初级的生物降解测试, 具有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
耗资较少等优点, 因此备受关注, 并已广泛地应用
于药物[8]、表面活性剂[9–10]、船舶防污剂[11]等多种有
机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但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种
类、数目繁多, 若对每种物质均进行测试, 既耗时又
耗资。若能建立一些预测手段来准确地预测并判断
合成化合物的快速生物降解性, 对合理控制其排放
从而降低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物降解虽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受温度、受
试物浓度、生物量等多种因素影响, 但较多研究表
明化合物结构是影响化合物降解性的主要因素。基
于两者的相关性, 壬基酚、多环芳烃类、农药类、
多氯联苯类、表面活性剂、染料等多种有机化学品
的结构参数与降解效应的定量关系模型(QSBR)也
相继建立[9, 12–17]。Hammett 电性效应参数(σ)、脂水
分配系数(Kow)、Taft 常数(ES)、分子范德华体积(Vvdw)
等分子结构参数是常用的QSBR模型参数[7, 13–14, 18–22]。
快速生物降解测试可对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解情况
进行快速评价, 在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测试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
降解性与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尚少。本文介绍了有机
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及其测定方法与应用, 并
探讨了可能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
结构参数以及它们在预测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
解性及指导快速生物降解性测试方面的应用前景。
2 快速生物降解性及其测定方法与应用
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解根据降解程度的不同可
分为初级生物降解、环境可接受的生物降解与最终
生物降解三种。初级生物降解是有机化学品在生物
诱导作用下初始结构发生改变的降解过程; 最终生
物降解是有机化学品在微生物作用下彻底矿化, 由
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的完全降解的过程; 环境可接
受的降解是微生物使有机化学品降解为对环境不良
效应消失的产物的降解过程[7]。
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是指有机化学品
在限定时间内(通常为 28 d)的初级生物降解能力,
可判定该化学品在环境中是否能够迅速并彻底地降
解[6, 7], 可初步判定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能, 对评估
化学品的风险安全非常重要, 是化学品进行风险管
理的重要科学依据。所有的新化学品必须设置快速
生物降解测试这一水平的试验, 确认其是否具有快
速生物降解性, 若测试结果达到通过水平, 则勿需
进行进一步的固有生物降解及模拟试验等降解测
试[1, 6], 可见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能测试相当
重要。
2.1 快速生物降解性测定方法
目前 OECD 推荐的用于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
降解测试方法共有六种, DOC 消减法(301A)、CO2
的变化法(301B)、MITI 试验( )(301C)Ⅰ 、密闭瓶试
验(301D)、改进的 OECD 筛选实验(301E)及压力计
量法(301F), 一般推荐试验周期为 28 d [6–7]。若快速
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为阳性, 就可判定该受试物具
有快速生物降解性, 即在环境中能够迅速和彻底地
降解。依据测定的原理不同, 这六种测试方法可分
为以下三类:
(1) 301A 与 301E
301A与 301E 是通过降解周期内降解体系中可
3 期 贺美, 等. 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183
溶性有机碳(DOC)的消减变化来测定有机化学品的
快速生物降解率。但该两种方法对受试化学品的溶
解度与挥发性有一定的适用性限制, 不宜用于测定
难溶性与挥发性的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
判定某种有机化学品是否具备快速生物降解性, 主
要依据为 28 天内 DOC 的消减量百分比须达到或超
过 70%[6, 23]。
(2) 301B
301B 通过降解周期内降解体系中释放产生的
CO2 量来测定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率。该方
法对受试物的挥发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不适用于
测定挥发性的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该方
法下阳性结果(具备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判定为 28 天
内的 CO2 释放百分比达到或超过 60% [6, 24]。
(3) 301C、301D 与 301F
301C、301D 与 301F 这三种方法中有机化学品
的快速生物降解率均是基于降解周期内降解体系中
溶解氧的消耗。这三种方法对受试物的溶解度、挥
发性与吸附性均无限制, 适用范围较广。判定阳性
结果的依据是 28 天内溶解氧的消耗百分比达到或
超过 60% [6, 23]。
2.2 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测试应用及存在
的问题
快速生物降解测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有机
化学品的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评价。由于未受到受
试化学品的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性质的适用性
限制, 301B、301D 与 301F 较其他方法应用更为广泛,
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8, 25]、表明活性剂[9–10]、润
滑剂[26]、激素类物质[27–28]、清洁剂[29]、染料[30]、船
舶防污剂[11]等多种有机化学品的环境影响评价。
由于 301A、301C、301E 对不同溶解性或挥发性
的受试化学品有一定的适用性, 因此常用于水环
境中一些难溶性药物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态
风险评价[31–32]。
除应用于有机化学品的环境风险评价外, 快速
生物降解测试方法在进行改进后也常用于特殊有机
化学品或一些特殊条件下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解率
的测定。Junker 等在 301C 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预测
水-沉积物两相体系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行为的
WSST 方法, 再现性良好[33]。脂肪胺衍生物类在降
解过程中对活性污泥中降解微生物产生较大的毒性
与抑制作用, Ginkel 等在 301B 的基础上通过在降解
体系中添加硅胶、腐殖酸、木素磺酸等物质改进了
脂肪胺衍生物类的快速生物降解过程, 提高了它们
的快速生物降解率[34]。
快速生物降解测试的应用越来越广, 但在实际
测试过程中往往发现存在可比性差的问题, 不同测
试机构采用同种方法测试同种有机化学品降解性的
结果差异悬殊, 甚至存在本质上的差别。Kowalczyk
等认为现有的 OECD 生物降解测试导则使得大量有
机化学品的降解性与持久性测试可在实验条件下进
行,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还是有部分重要影响因
素未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考虑进去。如实际测试过程
尚未考虑活性污泥接种体中的微生物特性与降解途
径, 从而导致了不同机构在采用不同来源的活性污
泥接种体后测试的快速生物降解率可比性差异较大,
建议结合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方法研究快速生物降解
过程的机制[6, 35]。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
者们的重视, 不少研究者对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方法
及测试步骤与细节进行了改进与规范, 以期取得更
为准确的测试结果。Gabriela 等认为作为降解微生物
接种体的活性污泥对快速生物降解测试结果的影响
与接种体群落的异质性有关, 活性污泥的均质化预
处理有助于提高快速生物降解测试的准确性[35]。
Kluas 等讨论了利用 10 天观察期来评价受试物是否
具有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问题, 认为该评价方法对于
测试溶解性差的有机化学品时不准确[36]。
3 影响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
生物降解过程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易受到温
度、pH、微生物生物源及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影响有机化学品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的
相关研究较多, 常见的分子结构参数可分为电性效
应参数、空间拓扑参数、理化性质参数等几类。以
芳香烃类为例, 一些单环芳烃的生物降解性与化学
结构的定量关系及生物降解机理研究表明, 取代基
的电性效应参数是影响单环芳烃生物降解性的主要
因素[37]; 17 种典型多环芳烃(PAHs)类污染物通过软
件分析或查阅文献建立了结构理化参数与其生物降
解性的QSBR模型, 结果表明空间参数是影响 PAHs
的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 疏水性常数、分子极性、
电性参数等影响较小[38]; 取代芳烃的结构与生物降
解性关系的研究较多, 新型连接性指数、分子形状、
184 生 态 科 学 34 卷
取代基的电性参数和空间构型、生成热及电离常数
等分子结构参数均与取代芳烃的生物降解性密切相
关[39–44]。以上介绍的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解性相关
研究主要是关于最终生物降解过程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有机化学品的最终生物降解过
程与分子结构参数定量关系的研究较多, 但针对有
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与分子结构参数相关性
的研究尚少。李彦莹等对多种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
性预测模型研究表明, 初级生物降解与最终生物降
解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初级生物降解性受偶极矩、
碳原子最大电荷、EHOMO、碳原子中心碎片、杂原子
及醚键等分子结构参数的影响, 而最终生物降解性
取决于最终生成热、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电负性、
极化率、氯原子个数等分子结构参数[45]。量子生物
学的观点认为, 分子的电荷、三维空间构型及疏水
性是影响分子降解性的主要结构因素[46], 分别可用
分子相应的电性效应参数、空间拓扑参数、疏水性
参数来进行描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有机化学品
快速生物降解性的理化性质参数、空间拓扑参数、电
性效应参数等分子结构参数。这些分子结构参数均可
容易地通过一些分子结构量化软件如 Hyperchem、
Gaussian 等进行量化, 应用时较为便捷。
3.1 理化性质参数
有机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如水溶性、脂溶性等是
影响其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有机化学
品的摄取与运输、与降解微生物酶作用位点的结合、
及在微生物内的转化这三个过程在有机化学品的生
物降解过程中尤为关键[14]。有机化学品的摄取与运
输及与降解微生物酶作用位点的结合是有机化学品
初级生物降解过程的重要阶段, 这两个阶段能否顺
利进行是决定有机化学品能否启动生物降解的关键
因素。有机化学品水溶性、脂溶性等理化性质主要
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影响从而影响有机化学品的初
始生物降解过程[9, 15, 22], 即快速生物降解过程。水溶
性好的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率往往更高[15]。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
生物降解性的重要理化性质参数。一方面是因为 Kow
是描述分子水溶性的疏水性参数, 在有机化学品的
降解过程中主要影响有机化学品的摄取与运输过程,
它与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关系因有机化学品的水溶性
而异。例如, 对于一些水溶性较好的醇类或酮类物
质, 低 Kow醇类的初始生物降解率不受 Kow影响, 但
当 Kow 超过某阈值时会随着 Kow 的增大而增大, 而
酮类的初始生物降解率则与 Kow 呈抛物线增长趋
势[14]。氯代苯酚、苯甲醚、间苯二酚等疏水性有机
化学品无论在纯培养基或是自然水体环境中的初始
生物降解率均与 Kow 呈负相关[47]。但疏水性特别强
的有机化学品的初始生物降解率不受 Kow 影响[48]。
另一方面, Kow与有机化学品进入微生物细胞膜的渗
透能力有关, 主要通过影响有机化学品的运输而影
响它们的快速生物降解性。一般而言, 任何物质在
降解前需要先运输至降解微生物体内, 大部分的合
成有机化学品可能主要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运
输。而 Kow 与被动扩散的膜渗透率呈正相关[49–50]。
因此, 有机化学品分子Kow值越大, 降解过程中膜渗
透率越大, 快速生物降解性也就越强。
3.2 空间拓扑参数
1130 种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与分子结
构参数的研究表明, 描述分子质量、酸性解离常数
及分子极性的空间拓扑参数是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
生物降解性的重要分子结构参数[18]。对于有机化学
品而言, 水溶性一般是分子体积、极性、酸碱度三
方面的综合体现。在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 有机
化学品的水溶性会影响有机化学品的摄取与运输从
而影响它们的快速生物降解性[15]。因此, 描述分子
大小、分子体积等的空间拓扑参数与快速生物降解
性关系密切。如描述分子体积的空间结构参数范德
华体积(Vvdw)及描述分子大小的范德华半径常与有
机化学品尤其是疏水性有机化学品的水溶性呈负相
关, 常通过影响有机化学品的疏水性而对快速生物
降解性产生影响。一般而言, 这两种空间结构参数
越大, 它们的疏水性就越小, 快速生物降解性也就
越强[22]。Connolly 分子面积、Connolly 溶剂排除体
积等是与范德华半径相关的空间参数, 与有机化学
品分子的水溶性呈负相关, 也可能是影响有机化学
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重要空间参数[51–53]。
分子拓扑参数是描述分子的支链情况、分子大
小及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等的分子结构参数, 包括拓
扑化学参数(TCI)与拓扑结构参数(TSI)两种, 是常见
的 QSBR 模型参数, 可能是影响分子快速生物降解
性的重要参数[22, 52]。Worrall 等将分子拓扑参数引入
地下水中杀虫剂的 QSBR 模型后, 显著提高了模型
的拟合度[22]。分子总连接性(Total Connectivity)、分
子总价连接性(Total Valence Connectivity)等分子连
3 期 贺美, 等. 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185
接性指数是重要的分子拓扑参数, 主要描述分子的
支链情况。Boethling 等研究表明不同级别的化合物
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均与它们的生物降解性呈较好的
相关性[14]。分子支链的长短及数量会影响分子的生
物降解性。壬基酚同分异构体的 QSBR 研究表明连
接于苯环上的烷基支链越长、数量越多, 则导致与
降解微生物发生反应的空间阻力越大, 生物降解率
越低[12]。分子连接性指数代表分子的大小与结构复
杂性, 在有机化学品分子溶解过程中影响焓与熵的
变化, 与有机化学品分子的疏水性密切相关。它们
常与 Kow 等表示分子疏水性的参数呈较好的相关性,
因此极有可能通过对有机化学品分子水溶性的影响
而对有机化学品的摄取与运输过程产生作用, 最终
对它们的快速生物降解性产生影响[14, 22]。Balaban
指数、Wiener 指数等分子拓扑参数均为分子的结构
复杂度指数, 表示分子大小和分支度的变化, 也是
描述分子水溶性的重要参数, 可能也是影响有机化
学品分子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重要参数。
3.3 电性效应参数
电性效应参数是有机化学品生物降解性的重要
影响因素, 在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解过程中主要通
过静电效应、诱导效应与弥散效应等来影响与降解微
生物酶作用位点的结合和在微生物内的转化[14, 21]。摩
尔折射率(MR)、分子总能量(ET)、偶极矩(μ)、分子
总的芯排斥能(Emp)、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
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UMO)等都是常用于预测有机
化学品生物降解性的电性效应参数。He 等对 1130
种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研究表明, 电性效
应参数同样也是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重要
影响因素[18]。
研究表明, 有很大一部分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
解过程都是氧化还原过程, 与电子得失有关。容易
失去电子的有机化学品更容易与微生物酶结合并形
成静电效应强的物质, 生物降解性也就越强。因此,
与得失电子有关的电性效应参数如 ELUMO、EHUMO等
常常对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性表现出较强的
影响[18]。ELUMO 与 EHUMO 分别反映的是有机化学品
在降解过程中的供电子与失电子能力, 多见于同源
性物质的 QSBR 模型中。一般而言, 有机化学品的
ELUMO与EHUMO值越小, 接受电子与供应电子的能力
越差, 生物降解率也随之越低[13, 18, 20, 22]。由于大部
分有机化学品的生物降解过程都是氧化还原过程,
得失电子能力越强, 在降解微生物内的反应与转化
速度越快, 初始生物降解率也就越高。分子总电子
能(ET)是描述有机化学品分子内原子间的总电子能
与排斥能的电性效应参数, 主要用于降解过程中有
机化学品与微生物酶的相互作用及转换所消耗的能
量。ET越高, 在降解微生物内的转化速度越快, 有机
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也越强[13, 20, 22]。ELUMO、EHUMO
与ET均是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重要电
性效应参数。
摩尔折射率(MR)是描述有机化学品光学特性的
电性效应参数, 与有机化学品的电子极化率有定量
关系。有机化学品的分子极性是影响其水溶性的重
要因素, 可影响有机化学品的摄取与运输而影响它
们的初始生物降解性。Yang 等研究表明 MR 对芳香
烃化合物的厌氧降解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 MR 的增
加电子极化率也随之递增, 使得芳香烃化合物分子
中更多电子扭曲变形从而更容易失去电子, 生物降
解性也随之增加[20]。因此, MR 可能是影响有机化学
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重要参数。偶极矩(μ)主要描述
的是有机化学品分子偶极与偶极之间以及溶剂与溶
质的偶极间的亲和力 [21–22], 与生物降解性关系密
切。μ是与有机化学品的极性有关的电性效应参数,
极性强的有机化学品往往更容易生物降解[18]。μ常
与有机化学品的水溶性呈正相关[22], 可能是影响有
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另一重要参数。
4 分子结构参数的应用前景
有机化学品的电性效应参数、疏水性参数、空
间拓扑参数等分子结构参数能较好地描述有机化学
品分子的结构特征及性质, 并可容易地通过一些分
子结构量化软件如 Hyperchem、Gaussian 等进行计
算得到, 因此使用方便快捷。较多研究已经表明有
机化学品的分子结构参数如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的
取代基长短、数量及类型[9], 芳香烃化合物的取代基
与功能团、物理参数、电性参数、几何参数等[19]是
影响快速生物降解性的重要因素。目前针对有机化
学品的分子结构参数与快速生物降解性定量构效关
系的研究非常罕见, 尚未见系统的关于有机化学品
的分子结构参数与其快速生物降解性的相关性的数
据。但合成化学品的种类、数目繁多, 其快速生物
降解性测试既耗时又耗资, 不可能对每种化学品都
进行测试。因此, 有机化学品的分子结构参数与快
186 生 态 科 学 34 卷
速生物降解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用于探究它们
的相关性规律并揭示它们的快速生物降解机理, 利
用有机化学品的分子结构参数来预测有机化学品
在环境中的快速生物降解性, 这对于预测它们在环
境中的转化、归宿和风险性起着重要作用, 对合理
控制其排放从而降低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分子结构参数对于快速生物降解测试同样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快速生物降解测试已经广泛地应
用于有机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但在实际测试过
程中, 不同有机化学品在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方法的
选择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可供参考的数
据不多。现有的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标准方法中, 为
了方便选择合适的快速生物降解方法, 给出了测试
物的一些性质如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作为参
考。但对于同种有机化学品而言, 根据这些性质来
选择快速生物降解方法时, 可能适用的方法不止一
种。同种有机化学品可采用多种快速生物降解方法
的情况下,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不同快速生物降
解方法对同种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解率差别很
大。因此, 对于同种有机化学品而言, 究竟选用何种
快速生物降解测试方法是最合适的仍然不太清楚。
化合物的降解性主要取决于结构, 尤其对于一些不
方便直接实验的有机化学品, 若能利用它们的分子
结构参数来预测快速生物降解性, 用于指导有机化
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测试中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快速
生物降解方法, 这将有助于大大减少快速生物降解
测试的预实验, 方便不同有机化学品的快速生物降
解方法的选择, 有利于减少工作量并提高快速生物
降解测试的效率等。
参考文献
[1] 刘济宁, 王娜, 王蕾, 等. 新化学物质生物降解技术体系
研究[J]. 环境管理, 2011, 2: 72–76.
[2] OZMEN OZDEMIR U, ALTUNTAS A, GUNDUZALP A
B, et al. New aromatic/heteroaromatic propanesulfonylhy-
drazone compounds: Synthesis,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inhibition studies against carbonic anhydrase II (CAII)
enzyme[J].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4, 128: 452–460.
[3] DARILMAZ E, KONTAS A, ULUTURHAN E, et al.
Spatial variations i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oncentrations at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yprus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lation to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3, 75:
174–181.
[4] NESER G, KONTAS A, UNSALAN D, et al. Polycyclic
aromatic an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pollution at the coast
of Aliağa (Turkey) ship recycling zone[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2, 64(5): 1055–1059.
[5] XIA Zhonghuan, DUAN Xiaoli, TAO Shu, et al. Pollution
level, inhalation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risk of ambient
atmospheri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aiyuan,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3:
150–156.
[6] KOWALCZYK A, MARTIN T J, PRICE O R, et al.
Refinement of biodegradation tests methodologies and the
proposed utility of new microbial ecology techniqu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5, 111: 9–22.
[7] RAYMOND J W, ROGERS T N, SHONNARD D R, et al.
A review of structure-based biodegradation estimation
method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1, 84:
189–215.
[8] GIRARDI C, NOWAK K M, CARRANZA-DIAZ O, et al.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buprofen and
the herbicide 2,4-D in water and soil — Use and limits of
data obtained from aqueous systems for predicting their
fate in soil[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44:
32–42.
[9] BRYCKI B, WALIGORSKA M, SZULC A. The
biodegradation of monomeric and dimeric alkylammonium
surfactant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4, 280:
797–815.
[10] KONNECKER G, REGELMANN J, BELANGER S, et al.
Environmental properties and aquatic hazard assessment of
anionic surfactants: Physico-chemical, environmental fate
and ecotoxicity properti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
mental Safety, 2011, 74(6): 1445–1460.
[11] WANG Jianbing, SHI Ting, YANG Xiaoling, et a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n capsaicin used as active
substance for antifouling system on ships[J]. Chemosphere,
2014, 104: 85–90.
[12] LU Zhijiang, REIF R, GAN J. Isomer-specific
biodegradation of nonylphenol in an activated sludge
bioreactor and structure–biodegradability relationship[J].
Water Research, 2015, 68: 282–290.
[13] XU Xiang, Li Xianguo, SUN Shuwen. A QSAR study on
the biodegradation activity of PAHs in aged contaminated
sediments[J].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12, 114: 50–55.
3 期 贺美, 等. 影响有机化学品快速生物降解性的分子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187
[14] PARSONS J R, GOVERS H A J.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biodegradation[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990, 19(2): 212–227.
[15] SUZUKI T, TIMOGEI S, KURUNCZI L, et al. Correlation
of aerobic biodegradability of sulfonated azo dyes with the
chemical structure[J]. Chemosphere, 2001, 45(1): 1–9.
[16] RORIJE E, GERMA F, PHILIPP B, et al. Predition of
biodegradability from structure: Imodazoles[J]. SAR and
QSAR i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2, 13(1): 199–204.
[17] JOANNA S J, ROBERT S B, PHILIP H H.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roadly applicable structure-biodegrada-
bility relationship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3, 20: 1710–1723.
[18] HE Jia, QIN Weichao, ZHANG Xujia, et al. Linear and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odegradation potential
and molecular descriptors/fragments for organic pollutants
and a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44: 392–400.
[19] DEGNER P, NENDZA M, KLEIN W. Predictive QSAR
models for estimating biodegradation of aromatic com-
pound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1(109/
110): 253–259.
[20] YANG Hongwei, JIANG Zhanpeng, SHI Shaoqi. Aromatic
compounds biodegradatio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their QSBR model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6, 358: 265–276.
[21] OSTOJIC B D, STANKOVIC B, DORDEVIC D S.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dimethylanthracenes as propert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ir
biodegradation and mutagenicity[J]. Chemosphere, 2014,
111: 144–150.
[22] WORRALL F, THOMSEN M. Quantum vs. topological
descrip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model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by pesticides[J]. Chemosphere, 2004,
54(4): 585–596.
[23] OECD.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301
Ready Biodegradability[S]. Paris: OECD, 1992.
[24] OECD.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301B
CO2 Evolution Test[S]. Paris: OECD, 1992.
[25] WELTMAN R, HARGREAVES T, KNIGHT B,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effects of the
PPARgamma receptor agonist, pioglitazone[J]. Chemo-
sphere, 2011, 83(4): 391–399.
[26] STOLTE S, STEUDTE S, AREITIOAURTENA O, et al.
Ionic liquids as lubricants or lubrication additives: An
ecotoxic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assessment[J]. Chemo-
sphere, 2012, 89(9): 1135–1141.
[27] STASINAKIS A S, PETALAS A V, MAMAIS D,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OECD 301F respirometric test for the
biodegradability assessment of various potenti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9): 3458–3467.
[28] PESSALA P, KERANEN J, SCHULTZ E, et al. Evaluation
of biodegradation of nonylphenol ethoxylate and lignin by
combining toxicity assessment and chemical characteri-
zation[J]. Chemosphere, 2009, 75(11): 1506–1511.
[29] PEDRAZZANI R, CERETTI E, ZERBINI I, et al.
Biodegradability, toxicity and mutagenicity of detergents: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2, 84: 274–281.
[30] MEI Chengfang, LIU Yanzhen, LONG Weinia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odegradability of a carcinogenic
aromatic amine (4,4 ′ -Diaminodiphenylmethane) with
OECD 301 test method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
mental Safety, 2015, 111: 123–130.
[31] YAMAMOTO H, NAKAMURA Y, MORIGUCHI S, et al.
Persistence and partitioning of eight selected pharma-
ceutical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Laboratory photolysis,
biodegradation, and sorption experiments[J]. Water Research,
2009, 43(2): 351–362.
[32] JURADO E, FERNANDEZ-SERRANO M, CAMACHO F,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kinetic models for
the primary biodegradation of non-ionic surfactants[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150: 440–446.
[33] JUNKER T, PAATZSCH C, KNACKER T. A water–
sediment screening tool for measuring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0, 408(18): 3803–3810.
[34] GINKEL C G V, GANCET C, HIRSCHEN M, et al.
Improving ready biodegradability testing of fatty amine
derivatives[J]. Chemosphere, 2008, 73: 506–510.
[35] GABRIELA A V R, FREDERIC G, JEAN-LUC, R. Inocula
from activated sludge for ready biodegradability testing:
Homogenization by preconditioning[J]. Chemosphere,
2007, 68: 1447–1454.
[36] KLAUS R, JOSEF, S. The time-windowm - an inade-
quate criterion for the ready biodegradability assessment
of technical surfactants[J]. Chemosphere, 2001, 44:
1649–1654.
[37] 买文宁, 顾夏声. 单环芳烃生物降解性与化学结构之间
的定量关系[J]. 郑州工学院学报, 1995, 16(3): 32–37.
[38] 周作明, 李小林, 刘艳锋, 等. 多环芳烃定量结构-生物
降解性关系 [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 2008, 25(12):
1565–1570.
188 生 态 科 学 34 卷
[39] 冯长君. 取代芳烃生物降解性的新型连接性指数模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8(3): 108–111.
[40] 冯长君, 杨伟华, 沐来龙, 等. 预测取代芳烃生物降解性
的电性拓扑态模型[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2009, 32(1): 67–71.
[41] 关丽娜, 朱南, 周军, 等. 预测取代芳烃生物降解性的分
子形状及连接性模型 [J]. 吉首大学学报 , 2008, 1:
95–100.
[42] 瞿福平, 张晓健, 何苗, 等. 氯代芳香化合物生物降解性
能与其化学结构的相关性[J]. 环境科学, 1998, 6: 26–28.
[43] 陆光华, 赵元慧, 程香菊, 等. 取代芳烃的生物降解性与
结构相关性研究[J]. 环境化学, 2002, 21(1): 62–67.
[44] LU, Guang H, WANG Chao, BAO Guo Z. Quantitative
structure-biodegradation relationship study for biode-
gradation rages of substituted benzenes by river bac-
teria[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3,
22: 272–275.
[45] 李彦莹, 李雪花, 杨先海, 等.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预
测模型[J]. 生态毒理学报, 2012, 5: 549–555.
[46] 夏凤毅, 郑平, 周琪, 等. 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生物降解
性与其化学结构的相关性[J]. 浙江大学学报, 2004, 30(2):
141–146.
[47] BANERJEE S, HOWARD P H, ROSENBERG A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kinetic model for biodegrad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lorophenols and related compound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4, 18: 416–422.
[48] FURUKAWA K, TONOMURA K, KAMIBAYASHI A.
Effect of chlorine substitution on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78, 35: 223–227.
[49] NIKAIDO H, VAARA M. Molecular basis of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J]. Microbiology Reviews,
1985, 49: 1–32.
[50] STEIN W D.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across cell
membranes. Chap. 2.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6.
[51] JUBA D, VARSHNEY A. Parallel, stochastic measurement
of molecular surface area[J].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and Modelling, 2008, 27(1): 82–87.
[52] NATARAJAN R, NIRDOSH I. Application of topoche-
mical, topostructural, physicochemical and geometrical
parameters to model the flotation efficiencies of N-arylhy-
droxamic aci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 Proces-
sing, 2003, 71: 113–129.
[53] SILLA E, TUNON I, VILLAR F, et al. Molecular surface
calculations on organic compounds: Molecular area-aqueous
solubility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THEOCHEM, 1992, 254: 36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