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Mikania mixeantha H.B.K.)为原产中南美洲的菊科假泽兰属攀缘草本植物,现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并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施用化学除草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生物防治更为可靠。大量工作表明,一些真菌和昆虫有望被用来进行薇甘菊的生物控制。本文中报道的薇甘菊天敌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为国内首次发现,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启示。
Mikania micrantha H.B.K is a sprawling vine of the family Compositae originated in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which has become a serious weed in Southeast Asia as well as in South China.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f chem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seems promising. A great deal of work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ungi and insects. The natural enemy Acanthopsyche sp. is firstly discovered and reported in China. Our discovery offers a new possible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of Mikania micrantha H.B.K.
全 文 :生态科学2002年2月第2l卷第l期Ec0IoGIcsc衄忙E陆.2002,2I(1):033一∞6
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的新发现*
邵 华一 彭少麟 刘运笑 张 弛 向言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I摘要】薇甘蒲(肋缸嘲∞i:,删kHB.K.)为泵产中南美洲的菊科但泽兰属攀缘草本植物,现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并对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施用化学除草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生物防治更为可靠。
大量工作表明,一些真菌和昆虫有望被甩来进行藏甘菊的生物控铝。本文中报道的薇甘菊天敌小蓑蛾(血叩毗岫蚺e
sp.)为国内首次发现,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启示。
关键词薇甘菊生物防治小蓑蛾
中田分鬟嚣;篓 襄蓬差誊褰i鼍 妻薹翌砉;;童量;旨霉;望j钉Ji兰l豁蓁必
摹¨尊矗攀H}ou自ide口fot黜tbeh⋯一林带F啷lbelt
6 8 】O 12 14 16 18
时问Time(11)
圈6枝叶生长期大气NO,浓度
Fig6ThecontenofNO,dmingthegTowing耻蒯ofbranch
andleaf
问,全日在O.01一O.04rng·m-3之间波动。从各观测点
的It变化看,林带内相对比较稳定,全天波动不大、差
异不明显;林带外侧由高至低,至】0时前后逐渐回升;
林带内侧则表现为10时前迅速升高,10时至13时相
对稳定,午后又逐渐升高(图4)。
3.2林木生长对大气NO。浓度的影响
3.2.1林木生长季节对大气NO.浓度的影响各观
测点在不同林木生长季节大气NO,浓度与大气s02浓
度的变化基本相同,各观察点均以枝叶生长期最高,平
均浓度为0.1186mg·m~,高径生长期最低,为
0.0176mg·m一,生长减缓期居中, 0.034mg·
m一,前者分别是后两者的6.7倍和3.5倍。同一生长
期内,在枝叶生长期和生长减缓期,以林带内的大气
NO。浓度最高,林带外侧最低,但差异不明显;在高径
生长期,以林带内侧的气NO.浓度最高,为0.0239 rag·
m-3。林带外侧最低为0.0113mg·m一,林带内居中为
0.0177衅·mo(图5)。
3.2.2枝叶生长期大气NO,浓度的日变化在枝叶
生长期,各试验点大气中N吨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各不
相同,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lO时前、10时至13时
和13时以后。林带外侧上午略有变动,先升后降、但
变幅不大,午后迅速升高;林带内与林带外侧恰恰相
反,lO时前略有下降,10时至13时逐渐升高。13时以
后迅速下降;林带内侧则为lO时前迅速上升,然后快
速下降,至13时左右基本趋于稳定(图6)。
3.2.3高径生长期大气NoI浓度的日变化高径生
长期各观测点的Nq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林带内侧
的大气NO,浓度最高值在上午10时左右,然后迅速下
降,至午后逐渐趋向稳定;林带外侧的浓度变化则基本
上从早晨开始持续下降,但从10时左右开始下降速度
减慢;林带内的变化曲线呈v宇型变化,中午时大气
中的No。浓度最低(图7)。
一林带外悄O№ideofbrHbelt⋯一林带Fole-咄
⋯⋯⋯林带内侧In,defot瑚tbelt
6 8 10 12 14 16 18
时间Time(11)
田7高径生长高峰期大气Nn浓度
Fig7TheommmtofNO,dtmagtheveakperiod0fF∞恤of
heightanddlametu"
5
s
5
5
时
旺
们
∞
O
O
O
O
^,
目*S
d∞
Jo芒量8u甚璐g
‘星
删
葑惑
“曲
嚯筹擅
燃~
盛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i
}
-
;
l期 邵华等:糠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的新发现
2
6
圈2小蓑蟪
F豫2tD删h口明曲e印.
1.雄成虫眦ea舢.2雌成虫Ft咖lead-llI。3.幼虫L槐.4.卵E群.5.雌蛹如r田k珥中∞,6.雄蛹^他p‘币∞
筛选取食薇甘菊茎叶或者地下部分的昆虫,该昆虫应 虑应用为薇甘菊的生物控制天敌。除此之外,我们在
该具有一定的取食专一性。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 温室培养的薇甘菊植株新萌发的嫩枝上还发现了广谱
成冲击;(2)筛选对薇甘菊具有高度专一性的致病细 杂食性害虫一蚜虫,但是这种害虫不但取食薇甘菊,也
菌、真菌;(3)筛选对薇甘菊有化感抑制作用的植物,提 危害邻近的植物。我们认为,该发现带给我们的启示
纯化感物质并进一步发展为除草剂;(4)筛选对薇甘菊 是,由于薇甘菊侵入我国南部地区之后生活在一个全
有强烈竞争作用的植物物种培育、繁殖,使其通过对光 新的生态环境中,我们完全有可能发现新的薇甘菊天
照、养分和水分等的竞争来控制薇甘菊的生长。以上 敌并选择出最为合适的一种或者几种,然后再结合少
几种生物防治方法如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可以 量的化学除草剂和人工除草,从而有效地控制薇甘菊
有效地控制薇甘菊的繁衍。在我们的工作中首次发现 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的薇甘菊天敌小蓑蛾,由于其外有护囊,对恶劣环境有
一定的抗性,而且食量大,对薇甘菊危害严重,每株上 致谢截甘菊天敌昆虫的鉴定得到华南植物所余作岳先生和
面寄生的数量达数十只。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发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韩日畴先生协助·谨致谢忱!
现小蓑蛾的薇甘菊周围生长有多种其他植物如桉树、
相思、柑桔等,但是以上植物除相思上有2、3只小蓑蛾 ,口o“
寄生外,苎垡謦冀,菱尘苎警.妻兰!。罂雹矍竺堡定尘 1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20∞.外来杂草薇甘菊(触。缸
蓑蛾或者其他的袋蛾类在薇甘菊群落中具有较专一的二二沉备.i:i)翟磊面的出现[试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取食范围或者对薇甘菊有优先取食的特性,则可以考 报。8(1):27
2林焕章。张能唐.1999.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的新发现
作者: 邵华, 彭少麟, 刘运笑, 张弛, 向言词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2,21(1)
被引用次数: 16次
参考文献(6条)
1.林焕章;张能唐 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1999
2.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 外来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我国的出现[期刊论文]-热带亚热带植物
学报 2000(01)
3.Parker C The Micania problem 1972
4.Cock M J W The biology and host specificity of Liothripsmidaniae (Priesner) (Thysanoptera:
Phlaeothripidae) a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 of Mikania micrantha ( Compositae )[外文期刊]
1982(72)
5.Cock M J W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sol agents for Micaniamicrantha H.B. K from the neotropical
region[外文期刊] 1982(03)
6.Barreto R W;Evans H C The mycobiota of the weed Mica nia mioantha in southern Brazil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funsal pathoge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外文期刊] 1995(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梁启英.昝启杰.王勇军.李鸣光 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期刊论文]-中国森林病虫2006,25(1)
2. 程伟文.叶新峰.李桂荣.梁远楠.Cheng Weiwen.Ye Xinfeng.Li Guirong.Liang Yuannan 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
[期刊论文]-广东林业科技2004,20(3)
3. 周晓梅.黄炳球 薇甘菊的发生及防治[期刊论文]-世界农业2001(10)
4. 王勇军.昝启杰.王彰九.郭惠如.廖文波.丁秀丽 入侵杂草薇甘菊的化学防除[期刊论文]-生态科学2003,22(1)
5. 付卫东.杨明丽.丁建清.FU Wei-dong.YANG Ming-li.DING Jian-qing 薇甘菊柄锈菌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期
刊论文]-中国生物防治2006,22(1)
6. 李冬梅.彭少麟.LI Dong-mei.PENG Shao-lin 薇甘菊几丁质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期刊论文]-西北植物
学报2010,30(5)
7. 莫南 薇甘菊防控技术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8)
8. 韩诗畴.李丽英.彭统序.刘文惠.李开煌.陈巧贤.罗莉芬.邵婉婷 薇甘菊的天敌调查初报[期刊论文]-昆虫天敌
2001,23(3)
9. 邵婉婷.韩诗畴.黄寿山.刘文惠.李开煌.彭统序.李丽英 控制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东农业
科学2002(1)
10. 张炜银.李鸣光.梁士楚.王伯荪.昝启杰.王勇军 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分布格局研究[期刊论文]-广西植物
2003,23(4)
引证文献(16条)
1.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申时才.张玉华 不同密度五种植物对薇甘菊幼苗的竞争效应[期刊论文]-生态环境学报
2011(5)
2.董蕾.吴林芳 薇甘菊最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5)
3.莫南 薇甘菊防控技术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成果 2010(18)
4.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张云.张玉华 薇甘菊化感自毒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 2009(z2)
5.周海燕.黄业进 薇甘菊的危害与防除研究[期刊论文]-广东园林 2009(6)
6.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张云.张玉华 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学报 2009(5)
7.李秋玲.张峰.肖辉林.黄美艳.彭少麟.詹振寿.郑磊 日本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8(1)
8.赵厚本.邵志芳.杨义标.邱少松.陆宏芳.彭少麟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期刊论文]-生
态环境 2007(1)
9.李钧敏.董鸣.钟章成 入侵植物薇甘菊种群的遗传分化[期刊论文]-植物生态学报 2007(4)
10.邵志芳.赵厚本.邱少松.杨义标.彭少麟.陆宠芳.陈卓全 深圳市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治理状况[期刊论文]-
生态环境 2006(3)
11.张玲玲.韩诗畴.李丽英.刘文惠 入侵害草薇甘菊的防除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6(2)
12.窦笑菊.吴玉荷 薇甘菊防除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东林业科技 2006(2)
13.马玲.强胜 外来入侵性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杂草科学 2006(1)
14.成秀媛 幌伞枫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5.郭琼霞.强胜.林金成.虞贇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期刊论文]-武夷科学 2005(1)
16.陈国培 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20100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