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


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演变受人为影响极其显著。研究依据2000、2006 年、2011 年3 个时期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 从对比的角度, 揭示人为影响下碱蓬沼泽景观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1) 2000—2011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面积变化明显, 减少了87.158%, 比南部自然区域多减少了22%; 景观破碎度加剧, 景观聚合度指数从95.780下降到65.455, 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6%; 斑块平均面积由389.333 hm2 下降到21.429 hm2, 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1%;由于不同时期围堰强度的差异, 人工管理区打破了自然条件下碱蓬沼泽相对稳定的变化速率, 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2000—2006 年间年减少面积为118.167 hm2·a-1, 2006—2011 年只有51.500 hm2·a-1。景观空间变化上,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666.350 m, 而南部区域向东北方偏移了1042.710 m; 2006—2011 年,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以向东偏移为主, 而南部区域以向北偏移为主。(2) 人工围堰致使人工管理区生态系统向淡水生态系统转变, 而有利于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 2006—2006 年, 在人工管理区, 通过人工围堰539 hm2 的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 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4%。2006—2011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有178 hm2 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 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20%。(3) 由于互花米草超强的扩张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 致使海滨湿地形成了碱蓬沼泽—互花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 2000—2006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15.24%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13%; 2006—2011 年, 人工管理区30.07%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10%。


全 文 :第 34卷 第 1期 生 态 科 学 34(1): 81−86
2015 年 1 月 Ecological Science Jan. 2015

收稿日期: 2014-05-04; 修订日期: 2014-06-25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KJB170021/12KJB170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19);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10KJA170029)
作者简介: 张华兵(1979—), 男(汉族), 江苏响水人, 盐城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主要从事湿地景观及 GIS\RS 应用研究。Email: jszhbing@163.com

张华兵, 刘红玉, 李玉凤.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1): 81−86.
ZHANG Huabing, LIU Hongyu, LI Yufeng.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Suaeda salsa marshes by human interventions in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 of East China[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1): 81−86.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
张华兵 1*, 刘红玉 2, 李玉凤 2
1. 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 盐城 224051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摘要】 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演变受人为影响极其显著。研究依据 2000、2006 年、2011 年 3 个时期 ETM+影像为基础
数据源, 从对比的角度, 揭示人为影响下碱蓬沼泽景观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1) 2000—2011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
碱蓬沼泽面积变化明显, 减少了 87.158%, 比南部自然区域多减少了 22%; 景观破碎度加剧, 景观聚合度指数从 95.780
下降到 65.455, 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 16%; 斑块平均面积由 389.333 hm2 下降到 21.429 hm2, 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 11%;
由于不同时期围堰强度的差异 , 人工管理区打破了自然条件下碱蓬沼泽相对稳定的变化速率 , 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 ,
2000—2006 年间年减少面积为 118.167 hm2·a–1, 2006—2011 年只有 51.500 hm2·a–1。景观空间变化上, 人工管理区碱蓬
沼泽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 666.350 m, 而南部区域向东北方偏移了 1042.710 m; 2006—2011 年,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
心以向东偏移为主 , 而南部区域以向北偏移为主。(2) 人工围堰致使人工管理区生态系统向淡水生态系统转变 , 而有
利于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 2006—2006 年, 在人工管理区, 通过人工围堰 539 hm2 的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养殖
池, 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 4%。2006—2011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有 178 hm2 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 转移率
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 20%。(3) 由于互花米草超强的扩张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 致使海滨湿地形成了碱蓬沼泽—互花
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 2000—2006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 15.24%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
出了 13%; 2006—2011 年, 人工管理区 30.07%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 10%。

关键词:人工管理; 碱蓬沼泽; 时空演变; 盐城自然保护区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5.01.012 中图分类号:X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1-081-06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Suaeda salsa marshes by human interven-
tions in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 of East China
ZHANG Huabing 1 , LIU Hongyu 2, LI Yufeng 2
1. College of Urba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51, 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Landscap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s is affected by human interventions
significantly. Using ETM+ images in 2000, 2006 and 2011 as the basic data sources, this paper revealed that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aeda salsa marsh landscape was impacted by human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Between
the year 2000 to 2011, Suaeda marsh area in the artificial area tempestuously degraded, and 87.158% was reduced, 22% more
than that in natural area, and the above the landscape was fragmentized. Landscape polymerization degree index dropped
from 95.780 to 65.455, 16% more than that in the natural area. The mean patch area has fallen down to 21.429 hm2 from
389.333 hm2, 11% more than that in the natural area. Considering the cofferdam vari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changes
are processed gradually, and the relative stability has been altered in natural area. From 2000 to 2006, the area was reduced
8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by 118.167 hm2·a–1, while during 2006-2011, it was only 51.500 hm2·a–1. As for spatial change of landscape, in artificially
managed areas, the Salsa marsh centroid moved forward to the southeast with 666.350 m, and southeast area moved forward
to the north with 1042.710 m. During the year between 2006 to 2011, the centroid movement was respectively east and north.
Secondly, artificial cofferdam in artificial managed areas was transformed into freshwater ecosystem, and meanwhile the
freshwater reed marsh did benefit a lot from it. During the year of 2000 to 2006, in the artificial managed areas, 539 hm2
Salsa marsh controlled by cofferdam transferred into the Spartina marsh and aquaculture ponds, of which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nearly 4%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atural area. From 2006 to 2011,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20%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atural area, and 178 hm2 Salsa marsh has been transferred into the Spartina marsh. Finally, with rapid spreading and
competition among Spartina species, the coastal wetland has formed the pattern of Suaeda–Spartina marshes. During the
year of 2000 to 2006, in the northern artificial managed area, 15.24% Suaeda marsh had been transferred the Spartina-
dominated area, of which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13%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atural area. And from 2006 to 2011,
30.07% Suaeda marsh was replaced by the Spsrtina, and the rate was almost 10%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atural area.
Key words: human activities; Suaeda salsa marsh;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Yancheng natural reserve
1 引言
碱蓬(Suaeda salsa)是一种耐盐能力很强、一年
生草本真盐生植物[1–2]。主要生长在盐生的沼泽环境
中[3], 分布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内陆地区以
及长江以北沿海地带[4]。碱蓬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
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是沿海滩涂湿地的先锋植物
物种 [5], 由于其能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较多的
NaCl 或 Na2SO4, 可降低土壤含盐量, 是盐碱地改
良的优势草种, 对维持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和演替
发挥着重要作用[6–9]。但是, 随着人为管理活动的
不断增强, 以及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人为引种的成
功, 致使本地物种碱蓬沼泽的景观演变发生明显
改变, 并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维护产生
了不利影响。
盐城海滨湿地拥有盐城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
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保护区, 是我国乃至世界为
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海岸湿地之一, 基本保持了天然
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10]。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
作用下, 海滨湿地景观变化显著, 尤其是碱蓬沼泽
景观演变逐渐偏离自然规律的趋势更加明显。碱蓬
是盐城海滨湿地的土著物种, 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碱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系
统尺度的生物生理特征、生态适应、土壤改良和盐
碱地生态修复等方面[4–5,11–14], 而从景观尺度揭示
碱蓬沼泽时空演变动态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景观生
态角度, 选择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典型区域,
将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条件控制区的碱蓬沼泽时空
研究特征相比照, 揭示人为影响下盐城海滨碱蓬
沼泽景观演变特征, 为海滨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
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选取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
其北至新洋港, 南至斗龙港, 西至海堤, 为江苏典
型淤长型潮滩湿地, 总面积为 1.92×104 hm2。目前,
保护区以中路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北部区域面积
约 0.52×104 hm2。由于该保护区以保护丹顶鹤越冬
生境为重点, 为了给丹顶鹤等珍稀物种创造良好的
人工栖息地, 自 1993 年来在其核心区建立了一些人
工湿地, 并进行了芦苇沼泽恢复实验, 成为典型的
人工管理区域。南部区域面积约 1.40×104 hm2(包括
了 0.29×104 hm2 的养殖区)。该区受人类活动干扰比
较微弱, 其景观格局与演变主要受气候、地形、水
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影响, 成为典型的自然
条件控制下的湿地区域[15]。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利用区域 1︰5 万地形图和 2000 年 5 月 4
日、2006 年 5 月 21 日、2011 年 9 月 24 日 3 幅 ETM+
影像为基本数据源。ETM 影像包括了来自同一传感
器的 7 个多光谱波段(分辨率 30 m)与 1 个 B8 全色波
段(分辨率 15 m), 两种分辨率数据可以实现高精度
融合。为了更准确地提取信息, 还采用了其他相关
辅助资料, 包括 1︰400000 江苏省海岸土地利用图
以及野外调查时 53 个点 GPS 数据。在 ENVI 4.7 中
运用非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 结合野外调查,
对 ETM+影像进行解译, 提高了解译精度, 达到了
95%以上 (图 1 和图 2)。运用 ArcGIS 9.3 对 2000 年、
1 期 张华兵, 等.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 83

2006年和 2011年的景观类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采
用 Fragstats 3.3 进行景观指数计算, 栅格大小统一
设置为 100 m×100 m。为了统一研究区的面积, 同时
考虑到其他景观类型的完整性的基础上, 以 2006 年
图像为基准, 在 ArcGIS9.3 软件下将 2000 年及 2011
年研究区面积进行裁剪。

图 1 2000—2011 年人工管理区景观变化
Fig. 1 Landscape changes in the coastal wetlands by human
management from 2000 to 2011

图 2 2000—2011 年自然湿地区景观变化
Fig. 2 Landscape changes in the coastal wetlands by
natural conditions from 2000 to 2011
3.2 景观指数选择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 反
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
指标, 可以定量的描述和监测景观结构特征随时间
的变化[16]。该研究中选取景观类型百分比(PLAND)、
聚合度指数(AI)、平均斑块面积(PA_MN)等来描述景
观基本特征; 用年变化面积(A_RAT)比较不同驱动、
不同时期的景观变化的速率; 将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的研究方法质心变化, 引入到景观空间变化中, 可
以用碱蓬沼泽分布质心的变化, 揭示碱蓬沼泽空间
演变规律[17–18]。公式为:
1 1
/
n n
i i i
i i
x C X C
= =
⎛ ⎞ ⎛ ⎞= ⎜ ⎟ ⎜ ⎟⎝ ⎠ ⎝ ⎠∑ ∑ ; 1 1/
n n
i i i
i i
Y C Y C
= =
⎛ ⎞ ⎛ ⎞= ⎜ ⎟ ⎜ ⎟⎝ ⎠ ⎝ ⎠∑ ∑ (1)
式中: X 和Y 是按面积加权的质心坐标, iX 和 iY 是
碱蓬沼泽第 i 个斑块的质心坐标, Ci 为碱蓬沼泽第 i
个斑块的面积, n 是碱蓬沼泽的斑块总数目。
4 结果分析
4.1 人工管理下碱蓬沼泽景观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由于研究区域南北两部分人为管理的差异使得
碱蓬沼泽时空演变发生明显分异。虽然总体来看两
个区域碱蓬沼泽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但是不同管理
方式下两个区域碱蓬沼泽变化存在巨大差异。对比
两个区域发现, 2000—2011 年期间, 北部人工管理
区碱蓬沼泽面积减少了 87.16%, 与南部自然区域相
比, 多减少了近 22%。于此同时,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
泽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 94.50%, 比南部区域多减少
了近 11%; 景观聚集度指数在人工管理区从 95.780
下降到 65.455, 而在自然区域则从 95.716 下降到
81.337。另外, 从景观变化的速率看, 人工管理改变
了碱蓬沼泽演变速率: 自然条件下, 碱蓬沼泽的演
变速率变化较小: 2000—2006 年间年减少面积为
296.998 hm2·a–1, 2006—2011 年为 214.822 hm2·a–1; 而
在人为管理下, 碱蓬沼泽演变呈现了明显的先快后慢
特征: 2000—2006 年间年减少面积为 118.167 hm2·a–1,
2006—2011 年只有 51.500 hm2·a–1(表 1)。
进一步对 2000 年、2006 年和 2011 年的碱蓬沼
泽景观带进行叠加分析, 可以得出人工管理加速了
碱蓬沼泽景观带的改变。2000—2006 年期间, 北部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平均宽度由 2570.800 m 减少到
1010.272 m, 减少了 60.70%, 与南部自然区域相比,
84 生 态 科 学 34 卷

表 1 2000—2011 年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景观基本特征
Tab. 1 Wetland landscape features of Suaeda salsa marsh by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activities
人工管理区 自然条件控制区
景观指数
2000 年 2006 年 2011 年 2000 年 2006 年 2011 年
PLAND 22.303 8.765 2.864 29.748 18.463 10.301
PA_MN(hm2) 389.333 65.571 21.429 298.071 112.609 48.167
AI 96.780 87.542 65.455 95.716 90.626 81.337
A_RAT(hm2·a–1) 118.167 51.500 296.998 214.822

多减少了近 23%; 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表现出
从海陆两个方向往中心收缩的特征, 而在自然区域
表现出向海洋方向收缩的特征。2006—2011 年, 南
部和北部区域的碱蓬沼泽都呈现从海陆两个方向往
中心收缩的性质。但是, 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
平均宽度减少了 67.320%, 与南部自然区域相比较,
多减少了 23%。
通过计算斑块质心方法得到各个斑块的平面
坐标(UTM 投影), 然后运用公式(1)分别计算出不
同时期碱蓬沼泽的景观质心。可以看出人工管理
改变了碱蓬沼泽空间演变的方向。2000—2006 年,
自然条件控制下的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北方偏移了
1042.710 m, 而在人为影响下, 碱蓬沼泽质心向东
南方向偏移 666.350 m。2006—2011 年, 自然条件
下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偏移了 88.329m, 向北偏移
了 320.029 m, 以向北偏移为主; 而在人为影响下,
向东偏移了 502.474 m, 向北偏移 67.276 m, 以向
东偏移为主。
4.2 人工管理对碱蓬沼泽景观演变的影响
(1) 人工围堰的影响
保护区核心区北部人工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
修建堤坝实行人工围堰, 进行人工恢复芦苇沼泽和
人工养殖。通过人工围堰, 蓄积淡水, 同时阻挡潮水
进入, 改变水文过程, 进一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改变碱蓬的生境, 使围堰区内不再适合碱蓬的生存,
进行人工繁殖芦苇, 人为加快了碱蓬沼泽—芦苇沼
泽的演替进程。根据 2011 年 4—5 月对盐城自然保
护区湿地土壤和地表水盐度的监测, 可以看出(表 2):
人工管理区土壤水分明显高于自然湿地区; 土壤盐
度除米草沼泽高于自然湿地区外, 其余都低于自然
湿地区土壤盐度。通过对自然湿地区芦苇沼泽带潮
沟和人工管理区芦苇沼泽地表水的盐度监测, 发现
前者的盐度高达 1.090%, 而后者只有 0.230%, 所以
说, 人工围堰致使人工管理区的水文条件更有利于
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与此同时, 碱蓬沼泽土壤水
分的增加和盐度的降低, 改变了碱蓬的生境, 使之
朝着有利于芦苇沼泽发育的方向发展。
2000—2006 年, 在人工管理区, 通过人工围堰
539 hm2 的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 占碱
蓬总面积的 46.14%, 与自然条件下相比, 转移率高出
了近 4%。2006—2011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有 178 hm2
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 占 2006 年碱蓬沼泽面
积的 38.78%; 与自然条件下相比, 转移率高出了近
20%(表 3)。同时, 由于在 2000—2006 年期间, 在人
为作用下, 近 50%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养
殖池和堤坝; 而在 2006—2011 年期间, 并没有发生
新的围堰区, 在这期间, 已实行围堰的区域内碱蓬
沼泽消失, 全部转移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 所以这
一时期碱蓬沼泽变化有所减缓。因此, 人工管理下
碱蓬沼泽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先快后慢特征。另外,
人工管理区芦苇沼泽的景观质心变化与碱蓬沼泽景
观质心变化是具有一致性, 在 2000—2006 年, 芦苇
沼泽向东南方向偏移了 429.720 m, 2006—2011 年,
向北略偏西方向偏移了 199.246 m。

表 2 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土壤水分和盐度特征比较/%
Tab. 2 Soil water and salinity contrast in the coast by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management
人工管理区 自然湿地区
项目
米草沼泽 碱蓬沼泽 芦苇沼泽 米草沼泽 碱蓬沼泽 芦苇沼泽
水分 47.363 42.076 38.834 46.332 40.703 36.820
盐度 2.006 0.817 0.308 1.328 0.953 0.347
1 期 张华兵, 等.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 85

表 3 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碱蓬沼泽景观转移矩阵
Tab. 3 Landscape transition matrix by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management
区域 时段 景观转移 养殖池 芦苇沼泽 米草沼泽 碱蓬沼泽
面积\hm2 157 382 178 451
2000—2006 年
转移率\% 13.44 32.70 15.24 38.61
面积\hm2 0 178 138 142
人工管理区
2006—2011 年
转移率\% 0 38.78 30.07 31.15
面积\hm2 37 1732 88 2316
2000—2006 年
转移率\% 0.89 41.51 2.11 55.50
面积\hm2 0 514 538 1538
自然湿地区
2006—2011 年
转移率\% 0 19.85 20.77 59.38

(2) 人为互花米草引种的影响
江苏沿海的互花米草在 1983 年引种, 上个世纪
90 年代形成较大面积群落, 之后面积迅速扩展, 成
为海滨湿地优势盐沼植被。互花米草沼分布于潮间
带上部, 上边缘至平均高潮位, 下边缘至平均潮位,
潮侵频率在 20—80%之间[19]。由于互花米草具有很
强的促淤功能, 致使互花米草沼泽带高程增加, 导
致了潮水穿过其到达碱蓬带, 互花米草主要沿着潮
沟向碱蓬沼泽的下边缘扩张。同时, 由于互花米草
具有广生态幅特征, 能够在碱蓬沼泽的下边缘定居,
就出现了与碱蓬沼泽生态位重叠, 种间竞争产生。
互花米草具有有性与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而无性
繁殖产生的后代, 其遗传组成总是与母体相同; 而
碱蓬主要靠种子传播扩展,植株矮小,在潮侵频率超
过 20%的潮滩生存机率较小。所以在碱蓬沼泽的下
边缘, 碱蓬在和互花米草的竞争中, 其生长空间容
易被互花米草所占领和利用[20–21], 形成了碱蓬沼泽
—互花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另一方面, 人工围堰
有效的发挥了廊道作用, 不仅阻挡了互花米草沼泽
向陆地方向的扩张, 而且改变了互花米草沼泽扩张
方向, 转而向南扩张, 侵占碱蓬的生存空间, 通过
对 2006 年和 2011 年互花米草沼泽景观质心计算,
发现其向南略偏东方向移动了 223.169 m, 进一步
加速了碱蓬沼泽向互花米草沼泽的转移。通过对两
个区域的比较, 2000—2006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的
178 hm2 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占 2000
年碱蓬沼泽总面积的 15.24%, 与自然条件下相比,
转移率高出了 13%; 2006—2011 年, 人工管理区的
138 hm2 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占 2006
年碱蓬沼泽总面积的 30.07%, 与自然条件下相比,
转移率高出了近 10%(表 3)。同时, 由于互花米草沼
泽的扩张, 致使碱蓬沼泽破碎化趋势明显, 2000—
2011 年, 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平均斑块面积
减少了 94.50%, 比南部自然条件控制区多减少了
近 11%; 景观聚集度指数在人工管理区从 95.780下
降到 65.455, 下降了 31.66%, 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
16%。
5 结论
文章在盐城海滨湿地选择典型案例区, 通过对
人工管理和自然条件不同模式下碱蓬沼泽时空变化
的分析, 揭示了人为影响下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
演变特征与规律, 得出如下结论:
(1) 人为影响下碱蓬沼泽景观演变基本特征表
现为: 第一, 2000—2011 年期间,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
泽面积变化比南部自然区域严重, 景观破碎化趋势
更加明显, 平均斑块面积减小; 景观聚集度明显下
降; 人工管理改变了自然条件下碱蓬沼泽相对稳定
的演变速率, 呈现出现快后慢的特征。第二, 人工管
理加速了碱蓬沼泽景观带的改变。2000—2011 年期
间, 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平均宽度比南部自然
条件区减少的多。第三, 2000—2006 年, 人工管理区
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 而自然条件下则向
东北方偏移; 2006—2011 年,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
质心以向东偏移为主, 而自然条件下则以向北偏移
为主。
(2) 通过人工围堰, 使得人工管理区生态系统向
淡水生态系统转变, 而有利于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
在 2000—2006 年期间, 通过人工围堰, 近 50%的碱
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养殖池和堤坝; 2006—2011
年期间, 并没有发生新的围堰区。围堰区内碱蓬沼
86 生 态 科 学 34 卷

泽消失, 全部转移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另一方面,
人工管理区芦苇沼泽的景观质心变化与碱蓬沼泽景
观质心变化的一致性, 说明了人工恢复芦苇沼泽是
碱蓬沼泽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3) 互花米草引种后, 由于其超强的扩张能力
和种间竞争能力, 致使海滨湿地形成了碱蓬沼泽-互
花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2000—2011 年, 盐城海滨
湿地大面积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 而且
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的转移率
比自然条件去高。同时, 由于互花米草沼泽的扩张,
致使碱蓬沼泽破碎化趋势明显。
(4) 碱蓬沼泽主要发育在盐生的沼泽环境中,
是海滨湿地的原始景观类型, 对维持地区景观多样
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外来物
种互花米草引种的成功并不断扩张, 致使碱蓬沼泽
面积不断减少, 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对区域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维护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从
保护本地物种碱蓬的视角出发, 辨识不同驱动下海
滨湿地碱蓬沼泽景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响应机理,
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滨湿地资源, 保护湿地应有的生
态结构与功能, 以及科学管理潮滩湿地, 实现区域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海荣, 洪立洲, 杨智青, 等. 盐生植物碱蓬及其研究进
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8): 35–37.
[2] 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五
卷: 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15–135.
[3] 马德滋, 刘惠兰. 宁夏植物志[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
社, 1986: 256–258.
[4] 孟庆峰, 杨劲松, 姚荣江, 等. 碱蓬施肥对苏北滩涂盐渍
土的改良效果[J]. 草叶科学, 2012, 29(1): 1–8.
[5] 张学杰, 范守金, 李法曾. 中国碱蓬资源的开发利用状
况[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3, 22(2): 1–3.
[6] 毛培利, 成文连, 刘玉虹, 等. 滨海不同生境下盐地碱蓬
生物量分配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8–9):
1214–1220
[7] 张立宾, 徐化凌, 赵庚星. 碱蓬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
盐渍土的改良效果[J]. 土壤, 2007, 39(2): 310–313.
[8] 林学政, 沈继红, 刘克斋, 等. 种植盐地碱蓬修复滨海盐
渍土效果的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23(1): 65–69.
[9] 赵可夫, 范海, 江行玉, 等. 盐生植物在盐渍土壤改良中
的作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8(1): 31–35
[10] 刘青松, 李杨帆, 朱晓东.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滨海湿
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健康设计[J]. 海洋学报, 2003, 25(3):
143–148.
[11] 管博, 于君宝, 陆兆华, 等. 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滨海湿
地盐地碱蓬的生态修复效果[J]. 生态学报, 2011, 31(17):
4835–4840
[12] 李洪山, 李慈厚, 申玉香, 等. 滩涂盐地碱蓬生态分布特
点与生长竞争性研究 [J].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2):
296–298
[13] 崔保山, 贺强, 赵欣胜. 水盐环境梯度下翅碱蓬(Suaeda
salsa)的生态阈值[J]. 生态学报, 2008, 28(4): 1408–1418
[14] 牟晓杰, 孙志高, 王玲玲, 等. 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生境
下翅碱蓬氮的累积与分配特征[J]. 湿地科学, 2010, 8(1):
57–66
[15] 张华兵, 刘红玉, 郝敬锋, 等. 自然和人工管理驱动下盐
城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 生态
学报, 2012, 32(1): 101–110
[16]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7: 106–106.
[17]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18(1): 81–87.
[18] 宫兆宁, 张翼然, 宫辉力, 等.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
征与驱动机制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1): 77–88.
[19] 张忍顺, 沈永明, 陆丽云, 等.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的
形成过程[J]. 海洋与湖沼, 2005, 36(4): 358–366.
[20] 袁红伟, 李守中, 郑怀舟, 等. 外来种互花米草对中国海
滨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及对策[J]. 海洋通报, 2009,
28(6): 122–128
[21] 陈正勇, 王国祥, 刘金娥, 等. 苏北潮滩群落交错带互花
米草斑块与土著种竞争关系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
2011, 20(10): 1436–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