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lete DNA Sequence Analysis of a Cryptic Plasmid Isolated from Weissella confusa

一个融合魏斯氏菌隐蔽质粒的序列分析



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6, 32(4):217-221
魏斯氏菌(Weissella)属于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近年来,魏斯氏菌在微生物学、医药学
及发酵、工业、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开始受到研
究者的关注。魏斯氏菌作为益生菌的一员,对胃肠
道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魏斯氏菌具有 β-葡糖
苷酶活性[2],较好的抗真菌性[3],能促进乳杆菌
(Lactobacillus)的生长[4]。魏斯氏菌产生的乳酸和
各种胞外多糖,对食品的风味感官有一定的影响[5]。
同时,相关魏斯氏菌新种的发现,证实其在食品的
防腐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应用潜能[6]。魏斯氏菌益生
性质的广泛应用有待于其分子与基因水平更深层次
的研究。
寻找新的质粒,构建转化率高的表达载体是促
进魏斯氏菌基因工程发展的方法之一,也是魏斯氏
菌走向实践应用的有效途径。2007 年 Park 等[7]首
次从韩国泡菜分离的食窦魏斯氏菌(W. cibaria)中
鉴定出 3 个质粒,pKLCA、pKLCB 和 pKLCC。国内
学者在对发酵辣白菜的研究中,从食窦魏斯氏菌中
收稿日期 : 2015-08-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007),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基金重点项目(14ZA0219),成都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学科建设项目
(CYXK2012005)
作者简介 :王海娟,女,研究方向 :病原生物与感染性疾病研究 ;E-mail :934147264@qq.com
通讯作者 :潘渠,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病原生物与感染性疾病研究,E-mail :ppqlove@126.com ;王英,
E-mail :renshicu123456@163.com
一个融合魏斯氏菌隐蔽质粒的序列分析
王海娟1  戴雨珂2  苏森森1  王英3  潘渠1
(1. 成都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成都 610500 ;2. 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成都 610500 ;3. 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成都 610500)
摘 要 : 从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 QJ012)中发现一个隐蔽质粒(pQJ012),测序结果显示该质粒大小为 1 489 bp,
碱基 G+C 含量为 42.8%。BLAST 结果显示该质粒的核苷酸序列同 pJY33 和 pKLCA 的同源性分别为 93%、92%。ORF1 编码一个
282 个氨基酸残基的复制蛋白(Rep),其氨基酸序列与质粒 pJY33 和 pKLCA 的同源性分别为 91%、85%。根据复制蛋白、dso 和
sso 的序列特征,推定 pQJ012 的复制方式为滚环复制,是滚环复制 pT181 家族成员。质粒 pQJ012 可能构建为良好的表达载体。
关键词 : 融合魏斯氏菌 ;隐蔽质粒 ;序列分析 ;复制蛋白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6.06.001
Complete DNA Sequence Analysis of a Cryptic Plasmid Isolated from
Weissella confusa
WANG Hai-juan1 DAI Yu-ke2 SU Sen-sen1 WANG Ying3 PAN Qu1
(1.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 ;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3. Department of Kidney Disease,General Hospital of Chengdu Military Region,Chengdu 610500)
Abstract:  A cryptic plasmid isolated from Weissella confusa QJ012,designated as pQJ012,was sequenced and characterized,and it
was a 1489 bp circular molecule with a 42.8% G+C content. The result of BLAST showed that nucleotide sequence of pQJ012 was in homology
with pJY33(93%)and pKLCA(92%). ORF1 encoded a 282 amino acid residue Rep protein that was 91% identical to pJY33 and 85%
identical to pKLCA in homology.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lasmid pQJ012 belonged to pT181 family of rolling-circle replication(RCR).
The pQJ012 may be constructed as a promising expression vector.
Key words:  Weissella confuse ;cryptic plasmid ;sequence analysis ;replication protein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6,Vol.32,No.4218
分离出 2 个质粒,其大小分别为 3 000 bp 和 8 000
bp[8]。Kim 等[9]从韩国泡菜分离得到的食窦魏斯氏
菌(W. cibaria KLC140)中发现 6 种不同的质粒,其
中最小的质粒长度为 2 126 bp,命名为 pKW2124,
该质粒的复制方式为 θ 复制。将 pKW2124 与 slpA
和 gfp 的融合基因连接,导入载体 pUC19,形成一
个 8.6 kb 的表面展示载体 pKWCSLGFP。随后,相
关学者把 pKW2124 的复制起始点(ori)、核糖体结
合位点(RBS)、复制蛋白(rep)基因插入克隆载体
pUC19,形成载体 pKUCm1。实验发现,pKUCm1 宿
主范围广泛,包括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球菌
属(Lac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乳杆
菌属(Lactobacillus),同时,含有启动子的 β-半乳
糖苷酶基因被成功插入载体 pKUCm1,形成可应用
于蓝白斑筛选的质粒 pKUGal[7]。目前,已发现的魏
斯氏菌质粒还非常有限,而以上已被发现质粒中除
pKW2124 的复制方式被证实为 θ 复制外,其余质粒
复制方式都不明确。新质粒的发现对魏斯氏菌分子
生物学及遗传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融合魏斯氏菌 QJ012 菌株中分离出一
个隐蔽性质粒,并对该质粒进行测序和分析,旨在
构建为良好的表达载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质粒 pUC57 为广州艾基有限生物公司提供,T
载体试剂盒、革兰阳性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和 PCR
(Ex Taq)购自大连宝生物公司(TaKaRa)。质粒提
取试剂盒购自北京索来宝科技有限公司,胶回收试
剂盒购自 Omega 公司(Bio-Tek USA),限制性内切
酶 购 自 Thermo 公 司。 培 养 条 件 :MRS 培 养 基[10]
37℃静置培养 18-48 h。
1.2 方法
1.2.1 魏斯氏菌的分离鉴定 菌株 QJ012 样本来自
湖南泡菜。将泡菜样品在 MRS 培养基上划线培养,
挑取生长的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观察。魏斯氏菌应
该为紫红色的短杆状细菌。培养筛选出的革兰阳性
菌,用革兰阳性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
根据细菌 16S rDNA 基因的高度保守,利用细菌 16S
rDNA 通 用 引 物 对( 正 义 :5-AGAGTTTGATCCTG-
GCTCAG-3 ;反义 :5-AAGGAGGTGATCCAGCCGCA
-3),扩增 QJ012 菌株的 16S rDNA 基因。PCR 扩增
片段通过胶回收纯化,然后进行 A-T 克隆,最后送
到成都擎科梓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
1.2.2 生化鉴定 过氧化氢酶试验采用传统方法进
行。葡萄糖、L-阿拉伯糖、纤维二糖、半乳糖、麦
芽糖的发酵产酸试验使用细菌微量生化管进行,培
养方式为 37℃静置培养[11]。
1.2.3 质粒提取与测序 离心收集融合魏斯氏菌
QJ012 菌体,用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 pQJ012,
胶回收试剂盒分离纯化质粒条带。将分离纯化得到
的质粒委托广州艾基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方法
为物理破碎后导入载体 pUC57,然后测序。
1.2.4 酶切鉴定 测序后通过分析 pQJ012 具有的酶
切位点,使用 Hind Ⅲ和 Nhe I 对质粒提取液进行双
酶切,通过分析酶切前后条带大小,鉴定其能否被
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开。
1.2.5 质粒相似性鉴定及序列注释 利用序列比对
工具 BLAST,在 GenBank 数据库中比对融合魏斯氏
菌质粒 pQJ012 的测序结果,检索该质粒与已知魏斯
氏菌质粒的同源性。利用 NCBI 网站上的 ORF Finder
(Open reading frame finder)寻找该质粒可能存在的
开放阅读框(ORF)。利用 DNAMAN(V6)软件标
注该质粒的重要酶切位点。
1.2.6 复制方式推定 通过分析质粒 pQJ012 的 Rep
以及 dso 和 sso 保守序列,推导 pQJ012 复制方式所
属家族及其可能的复制方式。
2 结果
2.1 魏斯氏菌的分离鉴定
从样本中分离出一株魏斯氏菌,在 MRS 平板
培养基上,魏斯氏菌形成透明的小菌落,呈微隆起
圆状轮廓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发现该菌呈革兰氏阳
性,短杆状,将其命名为 QJ012。QJ012 菌株的 16S
rDNA 基因扩增片段长 1 631 bp,序列比对结果表
明,融合魏斯氏菌(W.confusa Inje LM S-338)的 16S
rDNA 序列(GenBank :DQ321751.1)是与扩增片段
最相似的序列,相似性为 99.9%,1 569 bp 中有 2 个
碱基不同 ;其次是魏斯氏菌(Weissella sp. MMZ50B,
GenBank :EU157913.1),相似性为 99.7%,1 546 bp
2016,32(4) 219王海娟等:一个融合魏斯氏菌隐蔽质粒的序列分析
中有 5 个碱基不同。QJ012 菌株的 16S rDNA 基因同
与其最相似的融合魏斯氏菌的 16S rDNA 基因差异仅
为 0.01 %,可判断 QJ012 菌株为融合魏斯氏菌。
2.2 生化试验验证
融合魏斯氏菌 QJ012 的生化试验结果为不产生
过氧化氢酶,不能利用 L-阿拉伯糖,发酵葡萄糖、
纤维二糖、半乳糖和麦芽糖均产酸,符合魏斯氏菌
属和融合魏斯氏菌种的生化特征。生化试验结果符
合分子鉴定的结论。
2.3 质粒提取与序列测定
融合魏斯氏菌 QJ012 质粒提取液电泳结果(图
1)显示该提取液有 2 个条带,分别为 1.5 kb 和 14.5
kb,提示 QJ012 可能携带两个质粒。将较小的条带
代表的质粒命名为 pQJ012,分离纯化该质粒,委托
广州艾基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后发现该质
粒大小为 1 489 bp,测序结果提交 GenBank,登录号
为 :KR973434。
2.4 酶切鉴定
通过 DNAMAN 软件对 pQJ012 序列的酶切位点
分析显示其能被 Hind Ⅲ和 Nhe I 切开。两个酶切位
点相距 347 个碱基,双酶切后,质粒将被切为 347
bp 和 1 142 bp 两个线性片段。融合魏斯氏菌质粒提
取液经双酶切后电泳结果(图 1)显示有 0.3 kb、1.1
kb、1.2 kb、2 kb 和 13 kb 共 5 条条带,其中 0.3 kb
与 1.1 kb 条带应为 pQJ012 被切开后产生的条带,1.2
kb、2 kb 和 13 kb 条带应为 14.5 kb 条带所代表质粒
被切开后产生的条带。
2.5 质粒相似性鉴定及序列注释
质 粒 pQJ012 的 G+C 含 量 为 42.8%,BLAST 比
对结果显示,该质粒的核苷酸序列与食窦魏斯氏
菌 中 已 被 发 现 的 质 粒 pJY33(2 365 bp)、pKLCA
(1 490 bp)最为相似,与 pJY33(GenBank number :
KF879106.1)的相似性为 93%,1 454 bp 中相似序
列 长 度 为 1 354 bp ;与 pKLCA(GenBank number :
AY188776.1) 的 相 似 性 为 92%,1 498 bp 中 相
似 序 列 长 度 为 1 364 bp。 目 前,pJY33 与 pKLCA
在 PubMed 尚 无 文 献 可 供 查 阅。 通 过 ORF 搜 索,
pQJ012 有 5 个 ORF,ORF1 编 码 一 个 282 个 氨 基
酸残基的蛋白,从 593 bp 到 1 441 bp,应为该质粒
的复制蛋白(Rep)(图 2);其余 ORF 在 GenBank
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蛋白。该 Rep 的氨基酸序列与
pJY33 和 pKLCA 的 Rep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1% 和 85%。 该质粒没有编码影响菌株表型的蛋白,
应归为隐蔽质粒。
kb
15
10
2.5
1
0.25
kb
13
2
1.2
1.1
0.3
M 1 2
M :DNA Marker ;1 :融合魏斯氏菌 QJ012 质粒提取液 ;2 :双酶切体系(Hind
Ⅲ和 Nhe I)
图 1 融合魏斯氏菌质粒 pQJ012 酶切鉴定电泳图
Cla I 1420
EcoR I 183
EcoR I 347
Dra I 404
Nhe I 843 Aat II 1125
Hind III 1190 dso ssoA1
pQJ012
1489 bp
rep
图 2 质粒 pQJ012 的物理图谱
2.6 复制方式推定
滚环复制的质粒必须携带 dso 和 sso 位点,并
编 码 相 关 复 制 蛋 白, 根 据 dso 和 复 制 蛋 白 的 不
同,滚环复制的质粒至少被分为 7 大家族 :pT181、
pC194/pUB110、pE194/pLS1、pSN2、pGA1、pG13
和 pTX14[12]。pT181 家族的复制蛋白的保守结构域
是 pfam02486,dso 位点有三项特征 :复制蛋白切开
位点 nic 区的保守序列为 TAATAG[13];围绕 nic 区
有 3 个反向重复序列[14];dso 位点位于复制蛋白编
码区的 N 端。pT181 家族的 sso 位点为 ssoA,其保守
序列是 TAGCGA/T[13]。经过序列分析,pQJ012 的复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6,Vol.32,No.4220
制蛋白具有保守结构域 pfam02486 ;其 dso 位点具有
pT181 家族的三项特征(图 3-A,图 4)。pQJ012 的
sso 位点吻合 ssoA 的特征(图 3-B)。综上,我们推
定 pQJ012 的复制方式为滚环复制,属于 pT181 家族。
TAGCGATGCAGTAATA
GTATCTTACCGATGCAGCAATA
pQJ012..................................................TTTTGTACCT
pJY33....................................................TTTT
pKLCA .................................................TTTTGTATCTTAGCGATGCAGTAATA
pC221...................................................ATAATTTGGCTAGCGATTTGTCTGTT
pS194....................................................ATAATTTGGCTAGCGATTTGTCTGTT
pT181....................................................GCTAACTTGTTAGCGAGTTGGTTGGA
conserved sequence of ssoAB
nick site
pQJ012
pJY33
pKLCA
pC221
pS194
pT181
A
阴影部分显示保守序列用
图 3 质粒 pQJ012 dso(A)和 pQJ012 ssoA(B)序列比对图
bind
IR-III
nick
IR-I
I
IR-I
rep
黑盒子表示为 rep,水平箭头表示反向重复序列,垂直箭头表示
nick 和 bind 位点
图 4 质粒 pQJ012 复制起始点示意图
3 讨论
魏斯氏菌属于益生菌,能产生 β-葡糖苷酶、胞
外多糖,具有食品防腐性能等优势,在医药与食品
加工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魏斯氏
菌质粒的研究是在分子基因水平改造魏斯氏菌的基
础,新质粒的发现,对于微生物的遗传学研究和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表达载体都具有重要意
义。目前,魏斯氏菌质粒的研究还非常有限,魏斯
氏菌中已被发现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的质粒
有 pKLCA、pKLCB、pKLCC[7] 和 pKW2124[9]。 以
上被发现的质粒中,只有 pKW2124 的复制方式已被
验证为 θ 复制,同时 pKW2124 已被成功构建为表达
载体[9],而且以上已被分析的魏斯氏菌中的质粒均
分离自食窦魏斯氏菌。本研究中 pQJ012 为融合魏
斯氏菌中首次被分离报道的质粒,pQJ012 同食窦魏
斯氏菌中已发现的质粒 pJY33(2 365 bp)和 pKLCA
(1 490 bp)最相似。这两个质粒在 GenBank 中有供
查询的序列,但在 PubMed 尚无文献可供直接查阅。
分 析 pQJ012、pJY33 和 pKLCA 的 基 本 元 件,
即复制起点和复制蛋白,发现他们都属于滚环复制
pT181 家族。pQJ012、pJY33 与 pKLCA 的质粒复制
双链启动位点 dso 都符合滚环复制 pT181 家族的特
征,nic 区都含有保守序列 TAATAG,围绕 nic 区都
有 3 个反向重复序列。只是 3 个质粒的反向重复序
列的碱基序列虽然相同,但间距有所不同。3 个质
粒的质粒复制单链启动位点 sso 都是 ssoA。3 个质粒
的推定复制蛋白(Rep)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
都有滚环复制蛋白保守结构域 pfam02486。
4 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融合魏斯氏菌中发现一个隐蔽
质 粒 pQJ012, 其 核 苷 酸 序 列 同 食 窦 魏 斯 氏 菌 中
的 pJY33 和 pKLCA 的 同 源 性 分 别 为 93% 和 92%。
ORF1 编码复制蛋白(Rep),该复制蛋白氨基酸序
列与质粒 pJY33 和 pKLCA 的同源性分别为 91% 和
2016,32(4) 221王海娟等:一个融合魏斯氏菌隐蔽质粒的序列分析
85%。推断 pQJ012 的复制方式为滚环复制,属于滚
环复制 pT181 家族成员,质粒 pQJ012 可能构建为良
好的表达载体。
参 考 文 献
[1]Nam H, Ha M, Bae O, et al. effect of Weissella confusa strain pl9001
on the adherence and growth of helicobacter pylori[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2, 68(9):4642-4645.
[2] Lee KW, Han NS, Kim JH.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eta-
glucosidase from Weissella cibaria 37[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2, 22(12):1705-1713.
[3]Baek E, Kim H, Choi H,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euconostoc
citreum and Weissella confusa in rice cakes[J]. J Microbiol, 2012,
50(5):842-848.
[4]Tingirikari JM, Kothari D, Goyal A . Superior prebiotic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dextran from Weissella cibaria
JAG8 for potential food applications[J]. Food Funct, 2014, 5(9):
2324-2330.
[5]Galle S, Schwab C, Arendt E, et al. Exopolysaccharide-forming
Weissella strains as starter cultures for sorghum and wheat
sourdoughs[J].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9):5834-5841.
[6] Masuda Y, Zendo T, Sawa 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
tion of weissellicin Y and weissellicin M, novel bacteriocins produ-
ced by Weissella hellenica QU 13[J]. J Appl Microbiol, 2012, 112
(1):99-108.
[7]Ku HJ, Park MS, Lee JH. Characterization of a minimal pKW2124
replicon from Weissella cibaria KLC140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issella expression vector pKUCm1[J]. Front
Microbiol, 2015, 6 :35
[8]Jin HX, Yang XY, Cheng WY.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Weissella containing endogenous plasmid from kimchi[J]. China
Brewing, 2012, 1 :77-79.
[9] Kim SY, Oh CG, Lee YJ, et al. Sequence analysis of a cryptic plas-
mid pKW2124 from Weissella cibaria KLC140 and construction of a
surface display vector[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3, 23(4):
545-554.
[10]Pan Q, Cong YG, Hou R,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from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J]. J Immun, 2009, 25(4):461-464.
[11]Zhan JL, Wang YF, Hu P.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ctobacillus curvatus LAB26 with antioxidant potential from sour
meat of the dong minority[J]. Meat Research, 2014, 28(6):1-4.
[12]Funnell BE, Phillips GJ. Plasmid Biology[M]. Washington :
ASM Press, 2004 :60-61.
[13]del Solar G, Giraldo R, Ruiz-Echevarria MJ, et al. Replication and
control of circular bacterial plasmids[J]. Microbiol Mol Biol
Rev, 1998, 62(2):434-464.
[14]Balson DF, Shaw WV.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rep gene of
staphylococcal plasmid pcw7[J]. Plasmid, 1990, 24(1):74-
80.
(责任编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