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稠李巢蛾的发生与防治
张中社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 调查发现 ,陕西秦岭部分地区有稠李巢蛾分布。阐述了陕西秦岭稠李巢蛾分布区的气候特点及自然地理概况 ,以及该虫的形态
特征与生物学习性。并结合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提出了在陕西省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防治建议。建议采取有力措施 ,谨
防这一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关键词 稠李巢蛾;陕西秦岭;分布;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0)06-734-02
OntheOccurrenceofYponomeutaevonymelusLinnaeusandtheProphylaxisofItsHarmtotheForest
ZHANGZhong-she (Yangli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 Yangling, Shaanxi712100)
Abstract Basedoncomprehensiveinvestigations, theoccurenceofYponomeutaevonymelusLinnaeusinShaanxiProvincewasproved.The
climaticandgeographicalfeaturesofQinglingMountain, wheretheYponomeutaevonymelusLinnaeuswasdistributed, wereroughlydescribed.
SomeresearcheswereadvancedintherangeofShaanxiprovince, andseveralprecautionarycountermeasuresweresuggested, withtheaidof
thesimilarpracticesinDaxinganlingregion, incaseoftheminorinjuriousinsectdeveloptoamajorone.
Keywords YponomeutaevonymelusLinnaeus;ShaanxiQinling;Distribute;Suggestiononprecautions
作者简介 张中社(1963-),男 ,陕西兴平人 ,副教授, 从事林业有害
生物控制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10-04-11
稠李巢蛾(YponomeutaevonymelusLinnaeus),属鳞翅目
巢蛾科 ,为小蛾类。资料表明 ,该虫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 、
朝鲜 、印度 、蒙古 、俄罗斯及欧洲 ,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 、内蒙
古 、吉林 、河北 、北京 、西藏 、甘肃地区 ,陕西秦岭未有稠李巢
蛾分布的报道 。 2004年稠李巢蛾在东北大兴安岭有零星单
株分布 ,虽未造成危害 ,但有一定的虫口基数。 2005年大兴
安岭稠李巢蛾暴发成灾 ,发生面积 1.79万 hm2 ,发生严重区
域树叶全部被吃光 ,森林中稠李 、山丁子等树种受到严重威
胁 。严重地块虫口密度达 4 000头 /株 ,平均 160头 /株 ,林木
受害严重。
图 1 稠李巢蛾
1 稠李巢蛾发生现状
2007年 6月 ,在陕西太白县南滩苗圃首次发现该区林地
内分布有稠李巢蛾 ,从而证实陕西秦岭是稠李巢蛾的分布区。
该虫在当地食性单一 ,只为害野生稠李。由于该区为针阔叶混
交林 ,稠李密度相对较小 ,呈零星分布 ,调查发现有虫株率和株
虫口密度均较低。经过几年的跟踪调查 ,至 2009年 ,有虫株率
有所增加 ,但暂未对林木构成较大威胁。资料表明 ,稠李巢蛾
又一寄主为花椒 ,而秦岭山区分布有大量野生及人工栽培的
花椒 ,故稠李巢蛾有进一步为害花椒的可能性。
2 稠李巢蛾分布区概况
南滩苗圃位于陕西省太白县咀头镇东南约 4km,在终南
林场的 138林班内。地理坐标为北纬 34°02,东经 107°19。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 7.6℃,极端最高气温 32.8℃,极端最低气
温 -25.5℃, 7月平均气温 19.1℃, 1月平均气温 -5℃, ≥
10℃积温 2 428℃,年日照 2 133 h,生长日年平均为 256 d,无
霜期平均为 158 d,年降雨量 630 ~ 1 000 mm,多集中在 7 ~ 9
月 ,约占年总量的 53%,冬季长 ,夏季短。该苗圃地处秦岭南
坡山地较大盆地———太白盆地边缘的缓坡地带 。地势开阔 ,
坡度平缓 ,南高北低 ,南靠鳌山—西太白山 ,海拔 1 580 ~
1 727 m,土壤为潮棕壤。
3 稠李巢蛾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3.1 形态特征
3.1.1 成虫 。体长 7.6 mm,翅展 23 ~ 25mm。头部 、触角 、
下唇须白色 ,胸部背面有 4个黑点 ,前翅白色 ,共有 45 ~ 50
个黑点;除翅端区约有 12个黑点外 ,其余大致分 5行排列;
外缘线毛白色;后翅灰褐色 ,翅间缘毛灰白色 ,其他部分灰褐
色。卵成块状 ,产在枝条上 ,覆盖 1层薄胶物 ,与树皮色相
似 ,难以发现 。
3.1.2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5.7mm,头宽 1.3 mm;体为淡
绿色。停食后进入预蛹的幼虫体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
3.1.3 蛹。体长 9.8mm,胸宽 2.5 mm,化蛹前集中在巢内
吐丝做成纺锤形的茧 ,茧质很厚 ,白色 ,初化蛹时头部 、胸部 、
翅芽及足均呈翠绿色 ,腹部为叶绿色 ,末端倒数 1 ~ 3节为淡
黄绿色 ,复眼黄色有 1块黑褐斑;老熟蛹呈淡黄绿色 ,但头
部 、翅芽末端 、触角末端及腹部末端为棕黄色 ,羽化前不久变
为棕褐色。腹部末端臀棘无刺。
3.2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1年发生 1
代 ,以 1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越冬幼虫于 5月中旬至下
旬寄主发芽时开始出壳活动为害 ,初为害时群集嫩叶 ,取食
叶肉 ,留下表皮 ,卷缩干枯 ,幼虫在内吐丝做巢栖息 ,随着寄
主植物的生长及幼虫的增大 ,丝巢逐渐扩大 ,将全枝 、甚至
全树冠用丝巢笼罩 ,把巢内的叶食光 ,只留下枝干 ,此时看
责任编辑 胡先祥 责任校对 李闰枚农技服务, 2010, 27(6):734-735
似笼罩 1层尼龙纱。幼虫 6月下旬老熟 ,开始化蛹。化蛹
前老龄幼虫集中结茧化蛹 。 7月上旬成虫羽化 ,成虫不活
泼 ,有趋光性。
4 稠李巢蛾的防治措施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国家林业局制定了 “预防为
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 ”的工作方针。虽然目前
稠李巢蛾在陕西秦岭并未成灾 ,为该区的次要害虫 ,但如果
不加强防范 ,就有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借鉴大兴安岭的防
治经验 ,针对目前稠李巢蛾在陕西秦岭的发生情况 ,建议采
取以下措施:
4.1 加强监测预警 针对稠李巢蛾的发生特点 ,选择有代
表性的固定标准地 ,对稠李巢蛾进行各虫态系统观察 ,并结
合人工饲养 ,准确掌握该虫在陕西秦岭的生活史 、发生规律
及更为实用的监测防治新技术。随时监控稠李巢蛾的发生 ,
在害虫猖獗之前 ,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造林时节 ,在严
格产地检疫的基础上 ,对上山造林苗木进行跟踪复检 ,严禁
带虫苗木向外地调运。
4.2 提高林分郁闭度 未郁闭的林分 ,树小 、透光量大 、林
地杂草灌木丛生 ,易发生各种病虫害 。提高混交林郁闭度 ,
使植物群落相互间形成比较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不
利于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抚育间伐 、林分改造 、抚育改造 、封
山育林等经营管理措施 ,提高林分郁闭度 ,创造有利于林木
生长而不利于巢蛾发生的环境条件 。
4.3 人工防治 稠李巢蛾拉网成大丝巢 ,随着虫龄增大其
丝巢也逐渐扩大 ,用丝网罩住整个树冠 ,人工剪除卵块枝及
网巢枝叶 ,集中烧毁 。
4.4 生物防治 充分发挥 “以鸟治虫 ”这项生物防治技术的
作用 ,食虫鸟人工招引是一项集防治与环保为一体的重要生
物防治措施 ,它既能长期持续地控制害虫对森林的危害 ,同
时又保护了害虫天敌 ,对环境无污染 ,而且较之其他防治措
施 ,具有低投入 、高防效的特点。人工悬挂鸟巢可以有效地
招引食虫鸟 ,使林区害虫虫口密度始终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
水平。实践证明 ,利用鸟类消灭害虫 ,具有省力 、省本 、不污
染环境的特点。
4.5 灯光诱杀 稠李巢蛾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 ,可在成虫
羽化期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灯光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趋
光性进行诱杀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 ,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是频
振式诱虫灯和黑绿单管双光灯 。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 、波 、
色 、味的特性 ,将光波设在特定的范围内 ,近距离用光 ,远距
离用波 ,加以色和味引诱成虫扑灯 ,灯上配有高压电网或频
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6 化学防治 对转移为害期中的越冬幼虫 ,或 1 ~ 2龄幼
虫可用 90%敌百虫晶体 1 500倍液 ,或 80%敌敌畏乳油 1 500
~ 2 000倍液 ,或 50%辛硫磷乳油 、50%磷胺乳油 、50%杀螟
松乳油 1 000倍液喷雾。由于虫巢丝网紧密 ,一般喷雾剂不
易透入网内 ,可应用烟雾杀虫剂熏杀幼虫。
参考文献
[ 1] 杨集昆.华北灯下蛾类图志 [ 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78.
[ 2] 朱弘复.蛾类图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
[ 3] 关继东.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7.
[ 4] 方三阳 ,白九维.五营林区YponomeutaLatreile属三种巢蛾的调查研究
[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82(2):35-42.
[ 5] 佚名.稠李巢蛾[ EB/OL] (2009-12-03)[ 2010-05-10] :htp:∥new.agri-data.gov.cn.
(上接第 730页)
植株的气孔或表皮侵入发病。病菌落地则从薯块的伤口 、
芽眼及皮孔侵入危害 ,造成植株叶片边缘先产生水浸状暗
褐色病斑 ,茎部产生长短不一稍凹陷的褐色条斑 。如果不
及时摘掉病叶 ,剔除病株 ,就会导致幼苗萎蔫枯死 ,薯块产
生褐色或浅紫色粉斑 ,进而使皮下部呈粉红色干腐型干硬
或内部湿腐型腐烂 (早疫病的薯块表皮呈深褐色 ,圆形或
近圆形凹陷斑 ,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另外 ,马铃薯晚
疫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种植不规范 ,不科学 ,长期连作 ,不
进行种子消毒 、土壤消毒 ,发病后又未及时防治。
3.2 马铃薯疫病的防治
3.2.1 避免与相关作物连作。不能在长期种植薯芋类 、茄
果类蔬菜的地上连作 ,要求提供防治病害的有利条件。
3.2.2 选用抗病品种。挑选无病田的健康马铃薯做种 。
3.2.3 种子消毒。 ①变温浸种:先将薯种在 40 ~ 50℃的温
水中预浸 1 min,再放入 60℃温水中(种薯 、温水比例为 1∶4)
浸 15 min。②药物浸种:用 72.2%普力克或 70%克露 800倍
液浸泡种薯 15 min后晾干播种 。
3.2.4 轮作。疫病是薯芋类 、茄果类作物共同的种传加土
传病害 ,忌连作。要减少病源 ,减轻病害 ,必须与葫芦科 、豆
科 、百合科等不发生疫病的作物实行 3 ~ 4年的轮作 。
3.2.5 土壤消毒。在种过薯芋类 、茄果类作物的菜地连种马
铃薯 ,必须进行严格的土壤消毒。方法:先清除前茬作物的茎
叶 ,将土壤深翻 20 cm以上 ,再清除耕作层中的残根遗果(块
茎),减少病原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0 kg/hm2拌生
石灰 300 ~450 kg/hm2 ,草木灰 600 ~ 900 kg/hm2撒入田间。耙
匀整成栽培垄后在垄顶开栽培穴或沟 ,栽马铃薯时在周围撒
40%五氯硝基苯 45kg/hm2拌干细土 1 350 ~2 250 kg/hm2。
3.2.6 合理施肥 ,科学管理。氮 、磷 、钾要合理搭配 ,有机肥
要充分腐熟 。生长过程中要及时中耕 、除草 、培土 ,保护薯
根 ,薯块不外露 ,不受伤。
3.2.7 药剂防治 。疫病在条件适合时 ,发病迅猛 ,危害严
重 ,因此要勤调查 。发现病叶 、病株要立即摘去销毁 ,迅速
喷药防治 。常用药剂除福美双 、代森锌 、波尔多液 、甲基托
布津外 ,还有以下几种农药:①防治晚疫病。 72.2%普克力
800倍液;64%杀毒矾 500倍液;47%甲瑞农 600 ~ 800倍
液;72%克露 600倍液。②防治早疫病。 50%扑海因 1000
倍液;77%可杀得 500倍液;75%百菌清 600倍液;64%杀毒
矾 500倍液 。每 6 ~7 d用药 1次 ,连喷 3 ~4次 。
参考文献
[ 1] 曹静 ,曹克强.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研究 [ J].安徽
农业科学 , 2009, 31(5):860.
735 27卷 6期 张中社 稠李巢蛾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