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叶李在牡丹江地区的引种栽培及扩繁



全 文 :— 24 —
收稿日期:2012-12-26
2013年
第 2期
2013
№2
辽 宁 林 业 科 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 cv. atropurea),蔷薇科
落叶小乔木,高达 8 m,树皮紫灰色,小枝紫红色光
滑,单叶互生,叶紫红色,卵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花
单生或 2朵簇生,淡粉红色,核果紫色球形,花叶同
放,花期3~5月[1]。整个生长季叶片紫红色,是著名
的观叶树种,可用于庭院、公园、广场、小区绿化。
牡丹江地区冬季寒冷,绿化植物少,为增加彩
叶树种类,改变城市绿化现状,满足市场用苗需求,
笔者进行了紫叶李抗寒性测定、露地栽培越冬试验
及微型繁殖研究,筛选并培育了适合牡丹江地区栽
培的紫叶李。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经 128°02~131°18,北
纬 43°24~45°59),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
多风,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年均气温3.5 ℃,年
积温 2 757 ℃,极端最高温度 39.5 ℃,极端最低温
度-38.1 ℃,无霜期 132 d,年降水量 550 mm,年均
相对湿度67%,海拔272 m。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 材
2005 年 5 月从廊坊引进的 2 年生紫叶李实生
苗。
2.2 抗寒性测定
选取 1 年生枝条,进行-30℃、-32℃、-34℃、
-36℃、-38℃、-40℃冷冻 24 h的处理,降温速度为
4 ℃/h。
电解质渗出率的测定 [2]。取每个处理枝条的
1/3,切下厚0.2 cm的薄片1.5 g放入试管中,加15 g
蒸馏水,浸泡 12 h,测定溶液的电导值 E1。煮沸
15 min后,冷却测定溶液总电导率E2及无离子水电
导率E0,计算电解质渗出率(P),计算公式:
P(%)=(E1-E0)/(E2-E0)×100%
组织褐变率的测定[3]。取每个处理枝条的1/3,
0~4 ℃解冻,20~25 ℃水培1周后用显微镜观察茎
切面褐变情况。
发芽率测定:取每个处理枝条的1/3,0~4 ℃解
冻,20~25 ℃水培1个月后观测发芽情况。
2.3 露地栽培越冬试验
选取紫叶李 2年生苗 900株露地栽培,采用自
然越冬、埋根防寒处理、草帘围护处理 3 种方式越
冬,每种300株,第2年春季观测性状表现。
2.4 微型繁殖
根据孙在红[4]和马志波[5]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试
验,筛选微型繁殖培养基。
2.4.1 诱导培养
以露地栽培试验中抗性强、生长健壮植株的 2
年生枝条作为材料。将消毒的外植体分别接种在
基本培养基MS上,添加细胞分裂素6-BA(0.1、0.5、
1.0、1.5 mg/L),生长素NAA(0、0.1、0.2、0.4 mg/L),
2周后观测芽诱导情况,每处理随机抽取 20组,每
组10瓶进行调查,统计诱导率。增殖培养和生根培
养调查取样方法相同。
2.4.2 增殖培养
剪取诱导培养中高 1 cm的芽,分别接种在MS
紫叶李在牡丹江地区的引种栽培及扩繁
宋洪文,辛宝英,王小岚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通过抗寒性测定和露地栽培越冬试验,确定紫叶李可以在牡丹江地区栽培;为更好地推广
这一树种,进行了微型繁殖试验,确定最佳诱导培养基MS+6-BA 0.5 mg/L+NAA 0.1 mg/L,增殖培
养基MS+6-BA 1.0 mg/L+IBA 0.3 mg/L,生根培养基1/2MS+IBA1.0mg/L。
关键词:紫叶李;抗寒性;微型繁殖;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S722.7;S723.1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714(2013)02-0024-03
— 25 —
培养基上,添加 6-BA(0.5、1.0、1.5、2.0 mg/L)、IBA
(0.1、0.3、0.6 mg/L),2周后观测增殖情况。
2.4.3 生根培养
剪取增殖培养中高 2 cm 的芽,分别接种在
1/2MS+NAA(0.5、1.0、1.5、2.0 mg/L)、1/2MS+ IBA
(0.5、1.0、1.5、2.0 mg/L)8种培养基上,2周后观测生
根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寒性测定
紫叶李抗寒性研究结果见表 1,在-30~-34 ℃
电解质渗出率变化均不明显,当温度降至-36 ℃时,
电解质渗出率增值明显,由 38.64%增至 43.32%,表
明在-36 ℃时受冻枝条的细胞质膜开始遭受低温伤
害;-34 ℃时未发生组织褐变,-36 ℃开始出现褐
变,-40 ℃时褐变达51.55%;在-34 ℃以前发芽率为
100%,当温度降至-36 ℃时,发芽率为80.7%,当温度
降至-40 ℃时发芽率仅50.1%。综合以上结果,确定
紫叶李可耐-34 ℃低温,致死临界低温为-40℃以上。
表1 2年生紫叶李枝条抗寒性测定结果 %
3.2 露地栽培越冬
自然越冬与保护越冬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
0.05),成活率在90%以上(表2),可见紫叶李在牡丹
江地区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越冬,可以推广应用。
表2 不同越冬方式的成活率方差分析
3.3 微型繁殖
3.3.1 诱导培养
当NAA浓度相同时,添加 6-BA不同浓度的培
养基诱导效果差异显著(P<0.05);当 6-BA浓度相
同时,添加 NAA 不同浓度的培养基诱导差异显著
(P<0.05),且 6-BA 0.5 mg/L 与 NAA 0.1mg/L 组合
的诱导率最高 86.45%,结果见表 3。因此最佳诱导
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1 mg/L。
3.3.2 增殖培养
增殖培养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不同生长调节
剂组合增殖培养差异显著(P<0.05),其中添加
6-BA 1.0 mg/L 与 IBA 0.3 mg/L 的培养基增殖率最
高,为 5.83,因此最佳增殖培养基为 MS + 6-BA
1.0 mg/L+IBA 0.3 mg/L。
表3 不同激素对紫叶李诱导率的方差分析
注:不同大写字母代表生长素浓度一定时,不同浓度细
胞分裂素差异显著;不同小写字母代表细胞分裂素浓度一
定时,不同浓度生长素差异显著,表4同。
表4 不同激素对紫叶李增殖率的方差分析
3.3.3 生根培养
生根培养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NAA、IBA均对
紫叶李生根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 IBA生根效
果好,1.0 mg/L 的生根率最高 86.71%,因此最佳生
根培养基为1/2MS +IBA 1.0 mg/L。
4 结 论
4.1 紫叶李可耐-34 ℃的低温,致死临界低温
为-40 ℃以上,且在牡丹江地区露地栽培可以自然越
冬,因此,紫叶李能在牡丹江地区种植和推广应用。
抗寒指标
电解质渗出率
组织褐变率
腋芽萌发率
处理温度(℃)
-30
36.44
0.0
100.0
-32
38.52
0.0
100.0
-34
38.64
0.0
100.0
-36
43.32
5.8
80.7
-38
47.54
26.4
62.7
-40
51.55
44.5
50.1
处理方式
成活率(%)
自然越冬
92.7±3.264a
埋根防寒处理
93.3±2.022a
草帘围护
90.3±1.667a
NAA(mg/L)
0
0.1
0.2
0.4
6-BA(mg/L)
0.1
0.5
1.0
1.5
0.1
0.5
1.0
1.5
0.1
0.5
1.0
1.5
0.1
0.5
1.0
1.5
诱导率(%)
56.41Ca
68.41Ab
70.12Ba
54.23Ca
31.35Db
86.45Aa
73.54Ba
58.24Ca
72.42Ab
61.52Bb
43.35Cb
15.17Cc
44.47Ac
30.74Bc
IBA(mg/L)
0.1
0.3
0.6
6-BA(mg/L)
0.5
1.0
1.5
2.0
0.5
1.0
1.5
2.0
0.5
1.0
1.5
2.0
诱导率(%)
2.61Cb
4.04Ab
3.26Bb
3.05BCb
3.72Ca
5.83Aa
4.64Ba
4.17Ba
3.64Ab
3.04Bb
2.73Bb
宋洪文等:紫叶李在牡丹江地区的引种栽培及扩繁第2期 2013年
— 26 —
辽 宁 林 业 科 技第2期 2013年
4.2 紫叶李微型繁殖最佳培养基,侧芽诱导:MS+
6-BA 0.5 mg/L + NAA 0.1 mg/L,增殖培养:MS +
6-BA 1.0mg/L + IBA 0.3 mg/L,生根培养:1/2MS +
IBA 1.0 mg/L。
参考文献:
[1] 邱国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王建强,胡力,史红文,等.不同品系欧洲报春的抗寒性研
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2(4):9-11.
[3] 董丽,黄亦工,贾麦娥,等.北京园林主要常绿阔叶植物
抗冻性及其测定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3):
70-73.
[4] 孙在红,夏阳,梁慧敏,等.紫叶李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的
建立[J].草原与草坪,2005(1):58-61.
[5] 马志波,王恭祎.紫叶李组织培养及其移植成活率研究
[J].林业实用技术,2008(3):6-8.
(责任编辑:张素清)
表5 不同生长素对紫叶李生根率的方差分析
浓度(mg/L)
NAA
IBA
0.1
13.05±1.226Db
33.41±0.314Da
0.5
47.23±1.351Ab
68.52±2.345Ba
1.0
41.34±2.138Bb
86.71±1.135Aa
1.5
38.35±0.285Bb
53.32±1.447Ca
2.0
32.35±1.872Ca
33.42±1.912Da
注:不同大写字母代表同行差异显著,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同列差异显著(P<0.05)。
%
图1 切根对樟子松成熟林松枯梢病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樟子松细根主要分布区在地下0~80 cm,采用
切根和中耕措施,对促进樟子松成熟林细根生长不
明显,但能促进近熟林细根的生长,地下 0~80 cm
深度细根分别增加30.63 g/m3、17.31 g/m3,切根促进
效果更明显。
4.2 采用中耕、切根措施能促进沙地樟子松近熟林
胸径生长,降低近熟林的感病情况,防治效果十分
明显,但对成熟林胸径生长并无显著促进作用。切
根与修枝措施共同使用的试验区的病情指数比单
一采用切根措施的感病指数更低。切根可减缓成
熟林的感病情况,试验区林分的病情指数与对照区
比较,上升趋势减缓。
参考文献:
[1] 刘明国,苏芳莉,马殿荣,等.多年生樟子松人工纯林生长
衰退及地力衰退原因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
33(4):274-277.
[2] 白雪峰.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水分动态研究
[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5.
[3] 吴楚,王政权,范志强. 树木根系衰老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276-1280.
[4] 姜红英,谷加存,邱俊,等. 2004~2008年落叶松人工林
细根生产和死亡的季节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
(10):2465-2471.
(责任编辑:董莉莉)
表6 切根对近熟林胸径生长和健康的影响
试验区
切根-1区
切根修枝-1区
对照-1区
2008年4月
胸径(cm)
19.41
19.49
19.33
2008~2010年
胸径生长量(cm)
0.58a
0.60a
0.49b
2008年4月
病情指数
13.7
10.8
16.8
2010年
病情指数
9.6
5.0
24.1
防治效果(%)
60.17
79.87
2011年
病情指数
11.3
7.9
26.4
防治效果(%)
57.04
69.98
注:同列中标有相同字母的数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
(上接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