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科技信息 2008 年 第 30期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
0.引言
在密封不透风的居室里,或十分拥挤的车船中,以及人员比较密
集的教室、宿舍,人们常常嗅到一股难闻的异味:这就是“人味毒”。 所
谓“人味毒”就是人体通过汗腺、鼻腔、肛门、口腔等排出的胺、醛、一氧
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氧化乙烯等有害物质。 被“人味毒”污染
的空气,轻则让人感到不适,重则引发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虚
脱等。 由于人的呼吸会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大而加深, 所以,
“人味毒”的毒性也会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而相应的增大。
因此,降低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减小“人味毒”对人体危害
的关键。为了净化室内空气,人们除了经常开窗促进室内空气流通外,
还将越来越多的花卉植物引入居室。试图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
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然而,由于室内光
照有限,多数花卉植物因光照不足和盆土返碱而死亡。 我们项目的研
究目的,就是要从承德地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中,筛选出弱光条件
下光合作用效率较高、耐盐碱,适于室内栽培的花卉,以有效的降低室
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小“人味毒”的危害作用。 我校生物课外
科技活动小组,在指导老师的组织的带领下,历届小组成员经过 13 年
接力式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从承德地区众多的野生植物中,筛选出
了一种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的花卉新秀——独根草。
1.独根草的生物学的特性
1.1 独根草。 (Oresitrophe rupifraga Bge)又名独根菜、抱石莲、虎耳
科独根草属植物。 据 13 年来的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 分析比较后得
知,独根草为直根系,主根强大,主根木质化程度较高,穿行于岩石缝
中。 叶片变异类型有十四种之多,这也许是承德地区昼夜温差大所造
成的。 其中以叶片心形、肥大,叶柄短而粗、向光性较强的类型观赏价
值较高,净化室内的能力也较强。独根草花小型,无萼片,复总状花序;
花冠多数由 5 片花瓣组成,少数由 6 片或 7 片组成,基着花药 10 枚,
雄蕊 1 枚,心皮合生;花初开时为粉红色,然后逐渐转变为白色,继而
转变为绿色,最后枯萎,花期约 30 天。 种子红褐色,细小如尘,萌芽率
低。
1.2 独根草的生活习性:
独根草喜生于高山岩石缝中、耐寒、耐旱、耐盐碱。 经对独根草根
部抖下的土壤测试显示,土壤浸出液的 pH 值为 5.5,这说明独根草在
生长过程中,根部能分泌酸性物质而不断的侵蚀岩石,使岩石的缝隙
不断的扩大而利于根部的生长延伸。 在室内栽培条件下,断水 30 天,
虽然出现叶片干枯现象,但重新给水后,五天后又会重新长出新叶。野
生条件下三月下旬开花,四月盛花,花枯后长出新叶。未分化形成花茎
的植株,在花茎抽出的同时生出新叶。在人工栽培的条件下,九月底绿
叶逐渐枯黄,植株转入休眠状态。
2.独根草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试验
把独根草、九月菊、旱芙蓉、叶仙人掌分别密封于钟罩中,各通入
200ml 的二氧化碳,同是置于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一昼夜后,打开胶
塞,将带火形的小木条迅速放入钟罩中,观察结果统计如下:
经过四次实验,都取得了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独根草在光照不
足的室内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降低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
而减少居室内“人味毒”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保障身体健康。
3.独根草的繁殖
以分株繁殖为主。 独根草的有皮鳞茎密集着生于鳞茎盘上,在花
茎从顶芽抽出的同时,子鳞茎由腋芽形成,可供繁殖用。花茎的形成与
分株时所带茎盘的大小及腋芽的多少关系密切, 若所带茎盘较大,子
鳞茎在 10 个以上,分株后第二年就能形成花茎;反之,需 3 年以上才
能形成花茎。 实验中还发现,单个子鳞茎栽培七年后,仍未见花茎形
成。
4.独跟草的室内栽培管理要点
4.1 培养土的选择
独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透气性能良好的粗沙壤土为好。
4.2 品种的选择
应选择叶片肥大、叶柄粗壮且向光性强的类型。
河北省野生独根草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承德地区,不仅数量大
而且种类多。 独根草人工驯化栽培管理简便,由于独根草抗寒性和耐
荫性较强,平时只需注意浇水即可。由此可见,将独根草作为一种雅俗
共赏的大众花卉进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张艳芳]
净化室内空气的花卉新秀——独根草
赵纯平
(承德市第七中学 河北 承德 067000)
九月菊 旱芙蓉 叶仙人掌 独根草
火星熄灭时,木条伸
入钟罩中的深度 3.5cm 5.7cm 13.5cm 21cm
科(上接第 361 页)3.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教”与
“学”角色的转换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能
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
与讨论,这促使学生查阅资料或利用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新知识。 在这
过程中,学生学习范围广了,知识面大了,思维开拓了,自学能力得到
了锻炼。此外,通过课外的现场参观、调研等实践活动,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将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整合到建筑设计
中,有助于设计作品的完善。在新创意大赛上,部分同学认真分析了设
计要求,采用了新材料,从而达到了满意的设计效果。
五、结语
在我国快速建设发展的今天, 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师是时代赋予高
等建筑院校的任务。 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建筑人才的
需要。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建筑材料”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建
筑工程技术理念和创新设计手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结合新的人才
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
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曲静,张玉坤 .从中德联合设计看德国的建筑教育特点 [J].建筑学报 ,2007
(5):62-65.
[2]王刚,建筑材料课教学新方法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
227-229.
[3]马成松,朱斯坦 .国外建筑教育现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J].高等建筑教育 ,
2004,(6):30-32.
[4]徐飞.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与教学过程的优化[J].高等建筑教育,2002,(12):
47-48.
[5]张定青.关于建筑学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0(10)54-57.
作者简介:林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硕士,讲师。
[责任编辑:翟成梁]
●
○科教前沿○
●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