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栽培基质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



全 文 :热 带 农 业 科 技 2014,37(2)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辣木(Moringa oleifera)又称奇树、鼓槌树,为辣
木科辣木属多年生热带落叶乔木,具有独特经济
价值,在进入 21 世纪后作为一种新食品资源更加
引起人们的重视。2002 年起,云南省热带作物科
学研究所引种辣木进行生产性种植和产品开发研
究,取得成果[1-2]。针对在长期园地栽培中,因水
肥调控难度大,病虫害多,园地肥力退化,生产成
本高,而严重限制辣木产量效益提高的问题,笔者
于 2008 年开始进行辣木棚栽试验,探寻较常规园
地栽培更为集约化的高产、稳产的栽培模式,取得
良好效果[3];2009-2010 年笔者选择草炭、河沙、谷
壳等有较好理化特性的材料,组成不同配比的栽
培基质,对比常规土壤栽培,比较不同基质对辣木
农艺性状的影响。现将试验研究结果报道于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大棚环境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云南省热带作物科
学研究所资源圃塑料大棚,棚内年平均温度 32 ℃,
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17.5 ℃,极端最低气温 8℃,
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39 ℃ ,极端最高气温
43 ℃。调控水肥,供给充足。
1.2 试验材料
参试辣木:栽培种PKM1种子直播苗。
栽培基质:草炭,河沙,腐熟谷壳。
肥料:过磷酸钙(山东临朐县钙镁磷肥厂生产,
含有效P2O512%),复合肥(史丹利华府贵港有限公
司生产,N-P2O5-K2O=18∶18∶18)。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在试验大棚内作辣木种子直播基质栽培。种
植槽高 50 cm、宽 120 cm、长 4 700 cm,槽内基质厚
45 cm,槽两端各留 20 cm。播种株行距 30 cm×30
cm。参试的 4种栽培基质处理:A 草炭;B草炭∶河
沙∶谷壳(混合,体积比)= 1∶1∶1;C草炭∶河沙∶谷
壳(混合,体积比)= 2∶1∶1;D 草炭∶河沙∶谷壳(混
合,体积比)= 3∶1∶1;对照(CK):土壤。测定各处
不同栽培基质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
杨 焱,刘昌芬,龙继明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
摘要:对草炭、河沙、谷壳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以土壤为对照进行辣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基质栽
培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优于对照,其中草炭∶河沙∶谷壳为 3∶1∶1的基质处理,鲜叶产量极显著高
于其它处理和对照,比对照增产 67.34%。
关键词:辣木;基质栽培;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0X(2014)02-0017-04
——————————————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a on Agronomic Traits of Moringa oleifera
YANG Yan, LIU Chang-fen, LONG Ji-ming
Yun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Crops, Jinghong 666100, China
Abstract: Comparativ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Yun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Crops. Compared with control (traditional
soil), the combined medium culti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gronomic traits of Moringa oleifera. The yield of fresh
leave is higher in media of turf, sand and rice husk at ratio of 3∶1∶1 than that of under other treatment, up to 67.34 percent
higher than control.
Key words: Moringa oleifera; medium cultivation; agronomic traits
————————————
收稿日期:2012-01-19
-- 17
热 带 农 业 科 技 2014,37(2)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理基质的 pH值、总孔隙度、容重(表 1),并将其与
54%硫酸钾型复合肥、12%普钙(基肥)均匀混合:
施肥量普钙15 g/m2,复合肥 26.25 g/m2。
试验采用单因素五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每一处理3次重复,每一重复播种 30株,共 450株。
1.3.2 试验观察
(1)出苗观察:2009 年 9 月 10 日,用直播法将
处理好的种子(播前浸种 12 h)播种在各处理试验
基质中。跟踪观察种子萌发情况,以出土苗高约 5
cm视为出苗,计算不同处理的出苗率。
(2)农艺性状观察:2009 年 10 月 8 日,苗株生
长 30 d 后,各处理每重复选 10株,挂牌标记开始观
测株高,以后每月定期观测一次,连续观测 3个月,
计算株高平均值。
辣木生长 3个月后,植株株高达到生产控高高
度,各处理每重复选 10 株,每株从植株的中部选 3
片复叶,测量复叶叶长(从大叶柄到最顶端的小
叶)、复叶叶宽(第2对小叶处测量),计算平均值。
(3)产叶量观测: 2010 年 1 月 10 日,各处理每
重复选 10 株,同天采摘全株鲜叶,按处理称重
计产。
1.3.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 Microsoft Excel 软件处理,用 DPS
v6.55 版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基质出苗率比较
试验结果(表 2):处理 A(草炭),播种第 14 d,
出苗率 83%;B、C、D处理(总孔隙度适中,既能保
湿又不渍水,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播种第 12 d,出
苗率分别达 90%、90%和 95%;对照(土壤,总孔隙
度较小,保水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播种第 20 d,出苗
率仅 77%。辣木种子在土壤中直播出苗率低,苗
相不整齐。
可以看出,本试验各处理的出苗率与不同基质
配比的总孔隙度有关:处理A为草炭,虽然总孔隙
度大(90%),土壤空气充足,但保水持续时间相对
较短,种子出苗率较低;处理B、C、D为不同比例配
比的草炭、河沙、谷壳混合物,总孔隙度(80%、
82%、85%)合适,土壤空气适度,保水持续时间较
长,出苗率较高,特别以处理D(草炭∶河沙∶谷壳=
3∶1∶1)出苗率最高;而对照 ( 土壤) 总孔隙度
(71%)最低,土壤空气较少,保水持续时间过长,
以致出苗率最低。
2.2 不同栽培基质植株株高比较
试验结果(表 3,图 1):基质栽培的 A、B、C、D
各处理植株在整个生长期中平均株高均极显著
(P>0.01)高于 CK(土壤);其中处理D(草炭∶河沙
表 1 参试基质配比及理化性质
处理 基质配比 pH 总孔隙度/% 容重/g·cm
-3
A 草炭 7.0 90 0.45
B 草炭∶河沙∶谷壳=1∶1∶1 6.5 80 0.54
C 草炭∶河沙∶谷壳=2∶1∶1 6.5 82 0.58
D 草炭∶河沙∶谷壳=3∶1∶1 6.5 85 0.63
CK 土壤 6.8 71 1.05
图1 不同栽培基质的辣木株高比较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A B C D CK


/
c
m 30d
60d
90d
表 2 不同栽培基质处理的辣木种子出苗率
处理
播种数
/粒
播种时间
/d
出苗数
/株
出苗率
/%
A 90 14 75 83
B 90 12 81 90
C 90 12 81 90
D 90 12 86 95
CK 90 20 63 77
-- 18
热 带 农 业 科 技 2014,37(2)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谷壳=3∶1∶1)平均株高最高,按平均株高大小顺
序为处理 D>C>B>A>CK,而且处理间差异均
达极显著水平(P<0.01)。
2.3 不同栽培基质复叶生长比较
试验结果(表 4):基质栽培的复叶生长量与复
叶平均长、宽度都大于 CK(土壤),其中处理 D 的
叶长(37.05 cm)、叶宽(15.83 cm)都极显著(P<
0.01)高于 CK 和处理 C、B、A;其次是处理 C,叶长
(27.17 cm)、叶宽(12.43cm)极显著高于 CK 和处理
B、A;处理 B、A 的叶长(24.05 cm、23.72 cm)、叶宽
(11.2 cm、11.12 cm)亦极显著高于 CK(土壤),但两
者间差异不显著。4种基质处理的辣木复叶有 5~
8对小叶,而土壤栽培的辣木复叶较少,有 4~6对
小叶。说明参试各处理基质的理化性质有利于辣
木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
植株生长。
2.4 不同栽培基质辣木产叶量比较
试验结果(表 5):基质栽培处理 A、B、C、D 辣
木产叶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叶产量高低
顺序为处理 D>C>B>A>CK,处理间差异均达
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处理D(草炭∶河沙∶谷壳
=3∶1∶1)产叶量最高,比 CK(土壤)增产 67.34%,
是参试各处理中最适合辣木大棚生产栽培的优良
基质。各处理辣木产叶量差异与顺序和复叶生长
量的结果相一致:是复叶生长量的最终体现。
3 小结和讨论
表 3 不同栽培基质辣木植株株高比较
处 理
30d株高 /cm LSD
Ⅰ Ⅱ Ⅲ 平均 0.05 0.01
A 11.65 11.76 11.81 11.74 d D
B 13.61 13.54 13.66 13.60 c C
C 14.33 14.18 14.21 14.24 b B
D 18.55 18.61 18.44 18.53 a A
CK (土壤) 8.27 8.43 8.28 8.33 e E
处 理
60d株高 /cm LSD
Ⅰ Ⅱ Ⅲ 平均 0.05 0.01
A 30.48 30.63 30.54 30.55 d D
B 40.00 39.64 40.36 40.00 c C
C 42.54 42.59 42.73 42.62 b B
D 50.84 50.78 50.95 50.86 a A
CK (土壤) 25.09 24.85 24.87 24.94 e E
处 理
90d株高 /cm LSD
Ⅰ Ⅱ Ⅲ 平均 0.05 0.01
A 62.97 63.41 63.30 63.23 d D
B 68.42 68.29 68.25 68.32 c C
C 71.04 71.10 71.06 71.07 b B
D 83.22 83.31 83.00 83.18 a A
CK (土壤) 57.60 57.59 57.65 57.61 e E
表 4 不同栽培基质处理中辣木复叶长、宽比较
处 理
平均复叶长/cm LSD 平均复叶宽/cm LSD
Ⅰ Ⅱ Ⅲ 平均 0.05 0.01 Ⅰ Ⅱ Ⅲ 平均 0.05 0.01
A 23.60 23.80 23.75 23.72 c C 11.10 11.15 11.10 11.12 c C
B 24.20 23.60 24.35 24.05 c C 11.35 11.25 11.00 11.20 c C
C 27.50 27.30 26.70 27.17 b B 12.70 12.40 12.20 12.43 b B
D 37.40 37.75 36.00 37.05 a A 15.95 15.75 15.80 15.83 a A
CK(土壤) 19.60 19.65 19.55 19.60 d D 9.50 9.55 9.55 9.53 d D
-- 19
热 带 农 业 科 技 2014,37(2)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试验表明,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参试各处理中,
草炭∶河沙∶谷壳(3∶1∶1)混合基质(处理 D)能显
著提高辣木鲜叶产量(比对照增产 67.34%),是可
用作辣木大棚栽培的优良基质。单一的草炭基质
(处理 A)在短时期内通透性较 CK(土壤)要好,但
持续浇水后通透性变差,容易板结,影响植株根系
生长,植株生长势受到影响。
采用基质栽培,能明显改善单一土壤栽培难于
满足辣木根系生长发育的水分、空气、养分等条
件:从而有利于辣木的生长发育,提高鲜叶产量。
筛选不同理化性质的基质和适当配比可使栽培基
质容重与总空隙度趋于合理,形成更适合所栽培
作物根系需要的良好的生长环境,使作物的生物
产量得到提高[4-5]。因此,提高大棚栽培辣木的生
物产量,在栽培基质应用技术方面还有较大的
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昌芬,伍英,龙继明.不同品种和产地辣木叶片营养成
分含量[J].热带农业科技,2003(4):1-2.
[2]刘昌芬,龙继明,杨焱,等.多功能植物辣木栽培技术研究
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7(6):590-593.
[3] 杨焱.喷施叶面肥对棚栽辣木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热带农业科技,2010,34(3):25-28.
[4]郭世荣,无土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 柴晓芹.无土栽培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农业科技,
1999(1):42-51.
表 5 不同栽培基质对辣木鲜叶产量的影响
处 理 重复Ⅰ/g·次
-1
重复Ⅱ/g·次
-1
重复Ⅲ/g·次
-1
平均/g·次
-1
比对照增产/%
LSD
0.05 0.01
A 25.41 26.05 25.48 25.65 22.67 d D
B 26.92 27.11 27.17 27.06 29.42 c C
C 33.30 31.93 31.98 32.40 54.95 b B
D 34.24 35.29 35.45 34.99 67.34 a A
CK(土壤) 21.38 20.59 20.76 20.91 - e E
(上接第2页)
[2]李加智,何明霞,张春霞.西双版纳橡胶树一种新的茎干
溃疡病[J].热带农业科技,2006,29(3):44,40.
[3]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8:137-138.
[4]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9:609-610,615.
[5]布斯 C.镰刀菌属[M].陈其英译.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61-66,90-94.
[6]傅秀辉,陈订涛.多隔镰刀菌的分类研究[J].微生物学
通报,1988(2):80-85.
[7]段波,周明,李加智,等.西双版纳橡胶介壳虫种类鉴定及
其防治[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2):1-3.
[8]阿红昌,黄雅志,杨雄飞.西双版纳橡胶小蠹虫优势种类
和为害规律调查[J].热带农业科技,2002,25(3):
[9] Booth C, Waterston J M. Calonectria rigidiuscula[M].De-
scriptions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NO. 21,Wall-
ingford,UK:CAB International,1964.
更 正
《热带农业科技》2014年第 1期《橡胶树死皮病病因的思考和实践》一文,第 2页“1.1 遗传因素”一节
中,“品种 RRIM600、云研 277-5、海垦 2、云研 1号(有性系)等划为耐·乙烯利刺激的 I类品种;把死皮病较轻的 PR107、GT1、PB86等划为不耐··乙烯利刺激的 II类品种”,应更正为:“明确把生产性应用的死皮病较重的品种 RRIM600、云研 277-5、海垦 2、云研 1号(有性系)等划为不耐··乙烯利刺激的 I类品种;把死皮病较轻的
PR107、GT1、PB86等划为耐·乙烯利刺激的 II类品种,”。特此补正。 作者: 蒋桂芝
2014 年 3月 10 日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