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菘蓝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



全 文 :第1期(总第64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 1 (GSNO. 64)
2003年2月 Quarterly of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Feb. 2003
5
菘蓝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
李 咏 梅
(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药植系,吉林市左家 132109)
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别名大靛,为十字花科
菘蓝属植物。其根药材商品名称为“板蓝根”,叶为“大
青叶”。
1 形态特征
菘蓝,2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茎直立,高
40~100cm,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外皮灰黄色。单叶
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全缘或波
状,有不规则齿裂;茎生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
钝或尖,基部垂耳圆形,半抱茎,全缘。复总状花序,花
黄色;长角果长圆形,扁平,边缘翅状,紫色。种子1粒,
椭圆形,褐色。花期4~5月,果期6月。
2 生物学特性
菘蓝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和土壤要求不严,中国南
北方各省均能生长。喜温暖气候,但耐寒、耐霜,属深根
性植物,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好。
采用种子繁殖,1年生的菘蓝不抽茎开花,留种的宜立秋
前后播种,收根的应春季播种,利用其当年不抽茎开花的
特性,提高根产量。种子容易萌发,在15~30℃条件下萌
发良好,但以20℃发芽最快,发芽率最高。种子千粒重
10.2g。
3 有效成份
菘蓝根含芥子甙(sinigrin)、吲醇甙和靛玉红吲哚
甙(indorylglucoside)、β—谷甾醇、腺苷(adenosine)、
2-羟基 -3- 丁烯基硫氰酸酯( 2-hydroxy-3-butenyl
thiocyanate)、表古碱(epigoitrin)、多种氨基酸、幼根
含芥甙(glucobrassicin)、新芥甙(neoglucobrassin)、
菘蓝甙(Isatan B)、靛玉红等[1]。叶含靛甙(indican),
靛甙先水解为吲哚醇,再经空气氧化成靛蓝,又含靛玉红,
鲜叶含0.16%,干叶含0.316%[2]。全植物含芥甙、新芥甙、
1-磺基芥甙、游离吲哚醇(indoxyl)及氧化酶等[1]。
4 药用价值
菘蓝的根(板蓝根)及地上部叶(大青叶)均为常
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
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菘蓝根含靛甙、β-谷甾醇、靛
红及板蓝根结晶乙、丙、丁及植物蛋白质、糖类、多种氨
基酸,具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和解毒作用。大青叶含菘
蓝甙、靛蓝、吲哚及芥甙和靛红熔烷等成份,具解热、抗
菌、抗病毒作用。可广泛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
腺炎、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咽喉肿痛、麻疹合并肺炎、
暴发性红眼病等症,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有一定的治疗
效果[4],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志贺氏痢疾植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100以上稀释度有杀
灭钩端螺旋体之效[3]。药用剂型除传统的汤剂外,现已开
发研制出各种丸剂、散剂、冲剂、糖浆、片剂及注射液,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4]。
5 天然染料
菘蓝是中国重要的色素植物,其叶含靛蓝素
(C16H10N2O2),可提取蓝色色素,主要用于染棉纱或棉
布,农村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布、花布及毛蓝布,靛
蓝也可染羊毛和丝绸。
靛蓝素为蓝色结晶或紫色针晶,具有金属光泽,在
170℃时升华。靛蓝素易溶于冰醋酸、硝基苯、喹啉及苯
胺中;微溶于乙醇、戊醇、酚、三氯甲烷的热溶液中;不
溶于水、醚、稀酸和稀碱,靛蓝素遇到稀硝酸和铬酸等氧
化剂作用时,变成菘蓝精;受还原剂作用时,变成靛白素,
若经氧化,复变成靛蓝素[5]。
在6~7月间,采收叶子加工。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
后,放在水中浸泡15~30h,待完全发酵后,将残叶捞去,
在浸液中加入碱剂(如石灰等),促使靛蓝沉淀加速,并
中和发酵时所产生的酸质(碳酸盐沉下除去),然后搅动,
使其氧化,直至上部液澄清为止,此时倾去上层清液,即
为浆状靛蓝。如制成粉状,可将沉淀煮沸,加酸中和碱质,
滤洗数次,再经压榨烘干即得[5]。
6 栽培技术
6.1 选地、整地
菘蓝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和土壤要求不严,生地、
熟地均可,但以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
土为好。秋季或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垄,深耕30cm
以上,使土层疏松,便于根部生长顺直、光滑、不分叉。
每亩施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3000kg,草木灰100~200kg,
撒施均匀,再浅耕1次,耙平作畦。雨水少的地区作平畦,
雨水多的地区作高畦,畦宽1.3~1.5m。
6.2 播种
生产栽培多春季(谷雨前后)播种,也可夏播(芒
种前后),以条播为宜,在备好的畦上,按行距25cm,
开深2~3cm的播种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每亩播种量
收稿日期:2002-04-09
DOI:10.13268/j.cnki.fbsic.2003.01.004
第1期(总第64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 1 (GSNO. 64)
2003年2月 Quarterly of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Feb. 2003
6
中普琼等:西藏野生卷丹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中普琼,鲍隆友
(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林芝 860000)
摘 要:介绍了西藏野生卷丹的主要用途、生物学特性,并开展了栽培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开发利用这一野
生资源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西藏野生卷丹;生物学特性;栽培;研究
Research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ibet uild Lilium Lancifolium
ZHONG Pu-qiong BAO Long-you
(Forestr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Tibet University Nyingchi 860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n use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 uilel 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made some Yesearch on it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thu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s for use and
devetopment
Key words: Tibet wild Lilum Lancifolium;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vesearch
1 主要用途及形态特征
1.1 主要用途
中国古代养生疗疾八大巨著《本草纲目》白话全图
本,描述卷丹的茎叶和山丹的一样,但要稍微阔大一些。
卷丹的花也有6瓣,且向四面下垂,比山丹的花大。4月在
枝间结子,秋天从茎的顶端开出花来,很是特别,卷丹的
根像百合一样有瓣,但不中吃。20世纪70年代的《全国中
草药汇编》(上册)中,对卷丹的用途有较明确的介绍:
“鳞茎含有少量蛋白质、淀粉、脂肪及微量秋水仙碱
(colchiceine, C21H23O6N,1/2H2O)。性味甘、微苦;主
要功能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主治肺结核、咳嗽、痰中带
血、神经衰弱,心烦不安等”。本种植物的鳞茎不仅供药
用还可作蔬菜食用。花含芳香油。可以提取卷丹花浸膏。
1.2 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
1.2.1 形态特征: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为百
合科百合属植物。鳞茎球形,高3.5~4.5cm,直径4.5cm左
1.5~2kg,覆土2~3cm,稍加镇压。在温度16~21℃时,有
足够的湿度,播种后5天便可出苗。
6.3 田间管理
出苗后,当苗高7~8cm时间苗,去弱留强,间密留稀,
苗高12~13cm时按株距6~9cm定苗。定苗后,中耕除草1
次,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每亩施入人畜粪水1500kg。每次
采叶后(有的地区每年采收叶2~3次),应松土、除草、
施肥。根怕水浸,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灌,抗旱防涝。
6.4 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春夏梅雨季节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
初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喷雾。
白粉病:5~6月发生,危害叶片,防治方法:用波美
0.2~0.3度石硫合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
液防治。
根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甘蓝蚜:危害嫩梢,用40%乐果乳剂800~1500倍液防
治。
菜粉蝶:银纹夜蛾和小菜蛾幼虫咬食叶片,用 90%晶
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6.5 采收加工
菘蓝叶每年可采收2~3次,多在生长旺盛季节采收,
第1次在6月中旬,第2次在8月下旬,应尽可能避开高温季
节进行,以免引起成片死亡。采割时从离地面2~3cm处采
割,不宜过高或过低。采回后晒干或烘干即可。根在播种
后当年初冬,地上部枯萎时采挖,刨收根部,深挖避免挖
断或挖伤根部,影响品质。挖出的根,除去地上部茎叶,
洗净泥土,晒或烘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或烘至
全干即可,一般亩收干根150~250kg。
品质的外观鉴定:叶以完整、色暗灰绿色者为佳;
根以粗壮均匀、条干整齐、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参考文献
1 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1.
2 徐国钧.中国药材学(上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1996.874.
3 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510.
4 冉懋雄.现代中药栽培养殖与加工手册[M].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1999.435.
5 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