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辣木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全 文 :作者简介:朱尾银(1979 -) ,女,福建龙岩人,林业工程师,从事工种苗培育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 - 03 - 15
辣木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朱 尾 银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福建南靖 363600)
摘 要:以优选辣木的茎段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其诱导、增殖、生根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
种类是影响辣木诱导和增殖最关键的因素,辣木诱导最适培养基组合是改良 MS + 6 - BA0. 5 mg /L + NAA0. 2mg /L +
蔗糖 30g /L,诱导系数可达 2. 93 倍;增殖最适的培养基是改良 MS + 6 - BA0. 3 mg /L + KT0. 2 mg /L + NAA0. 1mg /L,
平均增殖系数达到 3. 46 倍;在 1 /2 改良 MS + NAA0. 1 mg /L + IBA0. 2 mg /L +蔗糖 25g /L +卡拉胶 6. 5g /L培养基上
均能获得健壮的生根苗,生根率达 90%以上,且植株和根系长势良好。
关键词:辣木,离体培养,不定芽
中图分类号 Q949. 748.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7731(2011)07 - 54 - 01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Moringa Oleifera Lam
Zhu Weiyin
(The Experiment Center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ique of Fujian Province,Nanjing 3636000,China)
Abstract:Study the explant on induction,multiplication ,rooting culture in technique of tissue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suitable induction culture medium of Moringa oleifera Lam is the improved MS + 6 - BA0. 5mg /L + NAA0. 2 mg /L +
sugar 30g /L,the induction staring rate reaches 2. 93 time,the optimum culture medium for the generation - continuing multi-
plication is the improved MS + 6 - BA0. 3mg /L + KT0. 2 mg /L + NAA0. 1 mg /L,the multiplication rate reaches 3. 46 times,
the rooting induction culture medium is the improved 1 /2 MS + NAA0. 1 mg /L + IBA0. 2 mg /L + sugar 25g /L,the rooting
rate reaches 90% and the test - tube plant is well.
Key words:Moringa oleifera Lam;Tissue culuture;Bud
辣木,又称鼓槌树(Drumstick tree ) ,商业名称奇树(
Miracle Tree ) ,为辣木科辣木属植物。古印度传统医学、
已有千百年验证,认为辣木可以均衡营养、维持健康,具备
不可思议的丰富营养,被科学家誉为“奇迹之树”。
由于辣木神奇的功效和潜在的市场价值,种植辣木的
地区越来越多,传统的种子育苗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开
展辣木快速繁殖可以解决种苗缺乏问题,为进一步推广辣
木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本文以辣木优树新长出的主枝
嫩芽茎段为材料来探讨辣木的诱导、增殖和生根,为辣木
的快速繁殖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选优树新长出的嫩芽。
1. 2 处理方法 用 75%酒精处理 0. 5 ~ 1min,无菌水漂
洗 2次,0. 1%升汞处理 10 ~ 16min,无菌水漂洗 5 次以上,
然后接种于不同基本培养基上。
1. 3 培养条件 接种材料在(25 ± 2)℃培养室中培养,每
天光照时间 10h,光照强度为 1000 ~ 1500lx,培养基分别
为 MS,改良 MS和 WPM 3 种,附加蔗糖 30g /L(生根培养
基仅加蔗糖 25g /L) ,琼脂 4. 0g /L,pH值 5. 8 ~ 6. 0,重复 3
次。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培养基对辣木诱导的影响 几种培养基对辣木
诱导的影响不一致(表 1) ,MS培养基对辣木诱导的培养,
诱导出的多数是单芽,同时在增殖过程中 MS培养基中的
苗会出现黄化,而改良 MS 培养基对诱导材料的培养,诱
导出的多数是丛生芽,也没有黄化现象。在同样的培养基
下,不同的激素,诱导系数变化不大,而在同种激素条件
下,MS培养基诱导系数最高的只有 1. 63,而改良 MS培养
基诱导系数达 2. 93。
表 1 不同培养基对辣木诱导的影响
培养基 接种外植体数 诱导芽数 诱导系数
MS + 6 - BA0. 3mg /L + NAA0. 2 mg /L 30 43 1. 43
MS + 6 - BA0. 5mg /L + NAA0. 2mg /L 30 49 1. 63
改良 MS + 6 - BA0. 3mg /L + NAA0. 2mg /L 30 81 2. 7
改良 MS + 6 - BA0. 5mg /L + NAA0. 2 mg /L 30 88 2. 93
WPM +6 - BA0. 3mg /L + NAA0. 2mg /L 30 50 1. 67
WPM +6 - BA0. 5mg /L + NAA0. 2 mg /L 30 54 1. 80
2. 2 不同培养基对辣木增殖的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
辣木在相同激素不同培养基的情况下,增殖情况相差较
大,在改良的 MS培养基中,增殖系数可 (下转 107 页)
45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11,17(07)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1.07.094
[3]李秀英,李燕婷,赵秉强,等 . 褐潮土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结构土
壤生产功能演化研究[J]. 作物学报,2006,32(5) :683 - 689.
[4]周斌,王周琼 . 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养分的影响及评价[J].
干早地区农业研究,2003,21(4) :35 - 39.
[5]Stewart (谢 玲译). 肥料对作物产量的贡献[J]. 农资科技 ,2003
(3) :31 - 33.
[6]奚振邦 . 关于化肥对作物产量贡献的评估问题[J]. 磷肥与复
肥,2004,19(3) :68 - 71.
[7]沈善敏,宇万太,陈 欣,等 .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
地理分异[J]. 应用生态学报,1998,4 :368 - 390 .
[8]周卫军,王凯荣,张光远,等 . 施肥进步在红壤稻作区水稻增产中
的贡献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2,33(3) :179
- 201.
[9]刁治民,李锦萍,马寿福. 青海蚕豆根瘤菌共生固氮效应的研究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1) :55 - 59.
[10]王 静,段红平,包世英,等 . 不同施肥处理对蚕豆根系及根瘤的
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4) :555 - 559.
[11]SANGINGA N. Role of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in legume based
cropping systems:a case study of West Africa farming systems[J]
. Plant and Soil,2003,252:25 - 39.
[12]周照留,赵 平,汤 利,等 . 小麦蚕豆间作对作物根系活力、蚕豆
根瘤生长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5) :665
- 671.
[13]张礼军 ,张恩和 . 小麦 /蚕豆间作条件下磷对作物产量和相关
生理指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 :222 - 224.
[14]Timsina J,Connor D J. Productivity and management of rice -
wheat cropping systems:issues and challenges[J]. Field Crops Res,
2001,69:93 - 132.
[15]Timsina J,Singh U,Badaruddin M,Meisnr C,Amin M R. Culti-
var,nitrogen,and water effects on productivity,and nitrogen - use
efficiency and balance for rice - wheat sequences of Bangladesh[J].
Field Crops Res,2001 ,72:143 - 161.
[16]Yadav R L,Dwivedi B S,Pandey P K. Rice - wheat cropping sys-
tems: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under green manuring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inputs[J]. Field Crops Res,2000,65:15 - 30.
[17]Yadav R L,Dwivedi B S,Prasad K,et al . Yield trends,and chan-
ges in soil organic - C and available NPK in a long - term rice -
wheat system under integrated use of manuresand fertilizers[J]. Field
Crops Res,2000,68:219 - 246.
[18]刘振兴,杨振华,邱孝煊,等 . 肥料增产贡献率及其对土壤有机
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4(1) :19 - 26.
[19]鲁耀,段宗颜 . 水稻蚕豆轮作条件下长期定位施肥结构对作物
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2) :158 - 161
(责编:张琪琪)
(上接 54页)以达 3. 4 倍以上,而其它 2 种培养基中增殖
系数最高也只有 2. 63。但在 MS和WPM培养基中辣木接
种 7d就会出现黄化和落叶的现象,且顶端易出现萎焉,在
改良的 MS培养基中基本无此现象。
表 2 不同培养基对辣木增殖的影响
培养基 接种芽数 增殖芽数 增殖系数
MS + 6 - BA0. 5mg /L + NAA0. 1 mg /L 30 53 1. 89
MS + 6 - BA0. 3mg /L + KT0. 2mg /L + NAA0. 1 mg /L 30 58 2. 23
改良 MS + 6 - BA0. 5mg /L + NAA0. 1 mg /L 30 95 2. 97
改良MS +6 -BA0. 3mg/L + KT0. 2mg/L + NAA0. 1 mg/L 30 97 3. 46
WPM +6 - BA0. 5mg /L + NAA0. 1mg /L 30 75 2. 5
WPM +6 - BA0. 3mg /L + KT0. 2 mg /L + NAA0. 1mg /L 30 79 2. 63
2. 3 不同培养基对辣木生根的影响 把生长一致的辣木
小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发现几种培养基均能诱导
生根。由表 3可知 IBA和 NAA浓度一定时,改良MS培养
基中生根率可以达 93. 8%,出根时间仅需 7d,且根为白
色,粗壮,平均根数 4 根以上;而另外 2 种培养基虽能生
根,但时间较长,生根率低,平均根数少,不利于移栽成活。
表 3 不同培养基对辣木生根的影响
培养基
生根时间
(d)
生根率
(%)
1 /2MS + NAA0. 1mg /L + IBA0. 2mg /L 12 61. 2
改良 1 /2MS + NAA0. 1mg /L + IBA0. 2mg /L 7 93. 8
1 /2WPM + NAA0. 1mg /L + IBA0. 2mg /L 14 57. 4
3 结果与讨论
辣木的传统繁育方式为种子播种和枝条扦插,这难以
满足种苗的需求。迄今为至仅有与其同属但不同种的辣
木组织培养的报道,其外植体(侧芽)与本文不同,而且未
通过诱导愈伤组织阶段,至少需要 2个月时间[1]。而本文
用辣木优树新长出的主枝嫩芽,能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再
生植株,只需要 5 周即可获得一定量的试管苗,而在试验
过程中发现侧芽只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很难诱导出芽,这与
马崇坚等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2]。同时辣木在增殖过程
中容易出现黄化,顶芽萎蔫,基部长出白色膨松愈伤组织
等现象,笔者通过更改基本培养基中 Ca2 +,PO4 -的比例,
基本上可以缓解上述现象。本试验仅参考其它植物组培
的经验[3 - 5],初步探讨了辣木组培各环节的适宜培养基组
合,但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对不同种类的细胞分裂素和生
长素进行比较和选优,继代增殖仅限于丛生芽分化途径,
其它技术应用很少等,关于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云霞,陆斌,石卓功. 辣木组织培养试验研究[J]. 江西林业科
技,2008(2) :20 – 24.
[2]马崇坚,王玉珍,任安祥,等.辣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植
物生理学通讯,2006,43(4) :748.
[3]黎国运,李大周 . 辣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总结[J]. 热带林业,
2006,3(1) :31 - 31.
[4]龙春林,程治英 . 大野芋种子形成丛生芽的微繁殖[J]. 云南植
物研究,2005,27(3) :327 - 330.
[5]曾长立,陶婷 . 非洲菊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江汉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2005,12(4) :35 - 37.
(责编:施婷婷)
70117 卷 07 期 黄翠菊等 长期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的影响